环境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导论考点
第一章绪论
1. 自然环境
是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2.原生自然资源
是指未受人类影响或只受人类间接影响,景观面貌基本上未发生变化,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和演替的区域。
3.次生自然资源
是指受人类发展活动影响,景观面貌和环境功能发生了某些变化的自然环境。
4.环境特性
(1)整体性和区域性
整体性是指环境是由各要素组成的一个统一体,地球任何一个系统或部分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区域性是指环境的区域差异性。由于自然条件有明显区域差异性,人类活动和影响方式和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区域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特性。
(2)变动性和稳定性
变动性是指在人类和自然作用下,环境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在变动中。
稳定性是指环境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有自我调节能力,即环境有一定的抵御外界影响和干扰的能力,保持自身特性和功能相对稳定性。
(3)资源型和价值型
资源性是指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的气息空间和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
价值性是指环境是具有价值的,维系着人类基本生存和人类更高的精神追求。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优劣。
5.原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6.次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而环境污染又依据起因、机制、特点不同分为环境污染环境干扰两类
环境污染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废弃物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人产生了不利影响。
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
7.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及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是人类在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并要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8.环境科学的特点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
这是由于人类环境具有整体性且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各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解决问题是要结合诸多方面整体进行考虑。再次在解决问题时将面临许多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因素所以需要全局出发统筹解决。
(2)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具有综合型
(3)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实践性
环境科学是人类在解决环境问题的事件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环境科学思想理论处理技术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而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9. 地方病
在地壳表面的局部地区,某些化学元素相对过剩或相对不足,人体从环境中摄入的元素过对或过少超出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从而引发某些疾病即为地方病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1. 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 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3. 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联系起来,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4. 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
5. 生态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2)运动性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中。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的有弹性的相对稳定的运动过程。
(3)自我调节性生态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不断调整其内在组成和结构并表性一定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或破坏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4)演化性生态系统总是随着内外条件变化而不断自我适应调整并呈现一定周期性。
6.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构成生命体的各种物质以及一些非生命体物质传递和转化的动态过程
7. 生态系统的演替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改变,这种改变叫生态演替。导致生态演替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和外在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8.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构成合理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9. 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源于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调节机制,但这种调节有一定的限度,但外界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即超过生态阈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值)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受到损害,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受阻和自控能力下降
10. 生态平衡破坏因素
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通过对生物种类成分的破坏、环境因素的破坏、信息系统的破坏这三种途径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11. 生态农业的特点
(1)整体性和区域性
生态农业重视农、林、木、鱼全面发展需人们全面系统的分析各方面关系又因地域自然经济技术不同需因地制宜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2)高效性和生态型
生态农业要求用较小的投资获得高的产出,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
充分利用系统内部能源和资源,减少投入依赖,重视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破坏。
(3)稳定性和持续性
生态农业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良性循环系统,有强缓冲力,是系统在一定外力干扰下仍能稳定发展。重视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有较高的持续发展能力。
1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2)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
(3)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的非自律系统
需从系统外人为输入大量能量和物质,所排出废物向系统外输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能在系统内完成
(4)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脆弱系统
第三章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
1. 自然保护定义
是指通过一系列合理的管理措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之免遭破坏。
2.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有限性与整体性
有限性指自然资源的规模容量有一定限度
整体性指各自然要素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2)地域性与层次性
地域性是指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在地域间的流通和调剂
层次性是指自然资源系统内部组成、结构排列和时空分布,都有一定层次序列,进而决定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性特征
(3)多用性与社会性
多用性指大部分自然资源由多种用途
社会性指自然资源上附加了人类劳动,不但留下了人类足迹而却具有资源型和价值型,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3. 自然保护的主要目标
(1)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使其免遭破坏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