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反比例函数

合集下载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优秀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学会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 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2. 利用图形计算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难点:1.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求解;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 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3. 提问: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它有哪些特点?环节二:自主探究1. 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像;2. 学生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求解方法。

环节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教师示范求解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 教师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环节四: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2.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3. 教师点评并讲解练习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强调反比例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2. 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反比例函数的PPT;2. 图形计算器;3.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图形计算器,直观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增强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3.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注重学生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5. 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2 教学内容:(1)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是指形如y = k/x (k为常数,k≠0) 的函数。

(2)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曲线,称为双曲线。

当k>0时,双曲线在第一、三象限;当k<0时,双曲线在第二、四象限。

(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速度、浓度等。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亮点:(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3 改进措施:(1) 在实践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学会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导数;3. 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2. 利用导数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3.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2. 反比例函数的导数;3.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1. 反比例函数的导数;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或课外资料,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求导公式。

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练习求解反比例函数的导数。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3. 课堂讲解:采用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4. 课堂练习:分组讨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题能力;5. 应用拓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讲解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2. 反思教学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程度;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求解反比例函数导数的正确性;3. 应用拓展:评估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五篇第一篇: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二)能力训练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5.1A)第二张:(记作5.1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其中k为不为零的常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0km,某人开车要从A地到B 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则t= 中t和v之间的关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究竟是什么关系式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揭开的奥秘.Ⅱ.新课讲解[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反比例函数,它是函数中的一种,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函数?1.复习函数的定义[师]大家还记得函数的定义吗?[生]记得.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若给定其中一个变量x 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师]大家能举出实例吗?[生]可以.例如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的关系是y=0.4n.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的度数x的关系为y=180-2x,y是x的一次函数.[师]很好,我们复习了函数的定义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后,再来看下面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若是函数关系,那么是否为正比例或一次函数关系式.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并能类推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师]请看下面的问题.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R/Ω20406080100I/A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请大家交流后回答.[生](1)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由IR=220,得I=.(2)利用上面的关系式可知,从左到右依次填11,5.5,3.67,2.75,2.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电阻R越来越大时,电流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3)变量I是R的函数.由IR=220得I=.当给定一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精彩,下面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舞台灯光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的?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回答.[生]根据I=,当R变大时,I变小,灯光较暗;当R变小时,I变大,灯光较亮.所以通过改变电阻R的大小来控制电流I的变化,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投影片:(5.1A)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师]经过刚才的例题讲解,大家可以独立完成此题.如有困难再进行交流.[生]由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可知1262=vt,则有t=.当给定一个v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t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t是v的函数.[师]从上面的两个例题得出关系式I= 和t=.它们是函数吗?它们是正比例函数吗?是一次函数吗?[生]因为给定一个R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的值,所以I是R的函数;同理可知t是v的函数.但是从表达式来看,它们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师]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kx(k≠0),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kx+b(k,b为常数且k≠0).大家能否根据两个例题归纳出这一类函数的表达式呢?[生]可以.由I= 与t= 可知关系式为y=(k为常数且k≠0).[师]很好.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 不能为零.3.做一做投影片(5.1B)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和y 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3.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x-2-1y2-1(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生]由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可得xy=20.则有y=.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因为给定一个x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的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可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生]根据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等于总耕地面积除以总人数得m=.给定一个n的值,就相应地确定了一个m的值,因此m是n的函数,又m= 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形式,所以是反比例函数.[师]在做第3题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如何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y=kx中,要确定关系式的关键是求得非零常数k的值,因此需要一个条件即可;在一次函数y=kx+b中,要确定关系式实际上是要求得b和k的值,有两个待定系数因此需要两个条件.同理,在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时,实际上是要确定k的值.因此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可,也就是要有一组x与y的值确定k的值.所以要从表格中进行观察.由x=-1,y=2确定k的值.然后再根据求出的表达式分别计算x或y的值.[生]设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1)当x=-1时,y=2;∴k=-2.∴表达式为y=-.(2)当x=-2时,y=1.当x=-时,y=4;当x= 时,y=-4;当x=1时,y=-2.当x=3时,y=-;当y= 时,x=-3;当y=-1时,x=2.因此表格中从左到右应填-3,1,4,-4,-2,2,-.Ⅲ.课堂练习随堂练习(P131)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并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为常数,k≠0),自变量x不能为零.还能根据定义和表达式判断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是什么函数.Ⅴ.课后作业习题5.1Ⅵ.活动与探究已知y-1与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求y与x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是哪类函数?分析:由y与x成反比例可知y=,得y-1与成反比例的关系式为y-1= =k(x+2),由x=1、y=4确定k的值.从而求出表达式.解:由题意可知y-1= =k(x+2).当x=1时,y=4.所以3k=4-1,k=1.即表达式为y-1=x+2,y=x+3.由上可知y是x的一次函数.板书设计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反比例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特点;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3.能够根据反比例函数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特点;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特点;2.能够根据反比例函数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特点。

2.示范法:通过示例演示,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出示一道问题,引起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兴趣。

例如:一辆汽车以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需要3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这辆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公里?2.理论讲解根据引入活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给出时间和速度的变化关系表格,引导学生发现速度和时间的乘积是一个固定值,即行驶的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如果两个变量的乘积为常数,那么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

并且引导学生总结反比例函数的特点:1)对于变量x和y,它们成反比例关系,当且仅当x*y=k,其中k是一个常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原点(0,0);3)x≠0,y≠0。

3.问题解决通过给出几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并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用2小时来做一件工作,那么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做完?通过让学生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特点,建立函数模型y=k/x,其中k是一个常数,然后代入已知条件解方程,求出答案。

4.总结归纳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反比例函数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六、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掌握情况。

并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导。

七、拓展延伸通过给予学生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

数学高中反比例函数教案

数学高中反比例函数教案

数学高中反比例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和基本解析式;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关系。

教学重点:
1.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征;
2.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教学难点:
1. 在实际问题中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2.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计算器;
3. 学生:已掌握直线函数知识的高中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函数的知识,了解直线函数的性质和特征。

二、概念讲解
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三、例题讲解
教师通过几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并绘制函数图像。

四、实践应用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并求解。

五、课堂练习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并写出感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能够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反比例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反比例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反比例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
3.学会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

三、教学难点
1.能够正确使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通过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
1.讲解结合实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特点;
2.示范演练:通过教师示范演练,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作业,是否能够正确解答反比例函数相关问题。

八、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思考如何将反比例函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九、教学反思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学生反应如何,是否能够顺利掌握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

十、拓展延伸
1.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
2.探讨反比例函数在经济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8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8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8篇)《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一一、知识与技能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复习: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反比例函数 y?k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讲授新课[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反比例函数教案反比例函数教案(精选10篇)反比例函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现实生活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2)能解决确定反比例函数中常数志值的实际问题。

(3)会处理涉及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4)继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重点: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使我们认识到了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请看例1(投影出课本第50页例2)。

例1码头工人以每天30吨的速度往一艘轮船上装载货物,把轮船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

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卸货速度v(吨/天)与卸货时间t(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由于紧急情况,船上货物必须在不超过5日内卸载完毕,那么每天至少卸货多少吨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审完题后,你的切入点是什么,由题意知:船上载物重是30×8=240吨,这是一个不变量,也就是在这个卸货过程中的常量,所以根据卸货速度×卸货天数=货物重量,可以得到v与t的函数关系即vt=240,v=240,所以v是t的反比例函数,且t>0.t(2)你们再回忆一下,今天求出的反比例函数与昨天求出的反比例函数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昨天求出的反比例函数,常数k是直接知道的,今天要先确定常数k)(3)明确了问题的区别,那么第二问怎样解决根据反比例函数v=240(t>0),当t=5时,v=48。

即每天至少要48吨。

这样做的答案是不错的,这里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二问,你有什么想法。

实际上这里是不等式关系,5日内完成,可以这样化简t=240/v,0<t≤5,即0<240/v≤5,可以知道v≥48即至少要每天48吨。

但是课本把第二问中“至少”处理成等式,使问题简单了。

3、巩固练习例2某蓄水池的排水管道每小时排水8 m3,6 h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 (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师生行为: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分析及解答:(1);(2);(3)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活动2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师生行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分析及解答:(1);(2);(3)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活动3做一做: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师生行为: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活动4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x=4时,y的值.师生行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分析及解答: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三、巩固提高活动5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y=2时x的值.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四、课时小结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反比例函数》教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3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3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3篇)反比例函数教案篇一一、直接导入法所谓的直接导入法,就是指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向学生说明该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和内容等,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程序向学生交代,并点明本堂课的课题和重点。

运用直接导入法,开门见山地导入,学习的重点突出,主题也比较鲜明,还能节省时间,不仅能够快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定向,还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地进入教学。

案例“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师:之前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你们还记得是怎样定义的吗?生: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三角函数的数值的。

师:是的,但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如果我们只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就显得方便多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直接导入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但明确了该堂课的主题,还说明了该堂课的学习背景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来延伸的。

二、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就是指所谓的“温故而知新”,通过挖掘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让学生能快速地将新的知识点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认知难度。

复习导入法的思路是通过对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的复习来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从该联系和新课内容的主题来进行导入设计,学生去思考,再由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案例“反函数”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础知识,具体有哪些知识点呢?那么还记得吗?生:记得,主要有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

师:对,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这样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函数呢?若存在这样两个函数f(x)=2x-1,f′(x)=0.5x+0.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作图看看(如图),由图可见,这两个函数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像这样的两个函数我们就说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

那么判断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的条件有哪些呢?我们可以从前面学习过的函数的基础知识来总结。

生:(讨论、总结)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一一映射的,且与反函数在相应的区间单调性是一致的。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优秀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优秀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学会用图像和解析式表示反比例函数。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式。

2.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比例系数、定义域、值域、图像特点。

3.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形状和特点。

4. 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速度、浓度等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特点。

2.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复杂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反比例函数图像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反比例函数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

3. 评价内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特点,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展示。

七、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6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6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6篇)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把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2、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学问重点难点1.通过详细问题熟悉反比例的量。

2、把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教学难点:熟悉反比例,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推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24---26页内容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一样吗?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二、展现与沟通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日讨论的课题。

今日讨论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情境(一)熟悉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觉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觉?独立观看,思索同桌沟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肯定)观看思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肯定情境(三)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觉?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肯定)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反比例意义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肯定的。

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二、反应与检测1、推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1)出油率肯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肯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肯定,底面积和高。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3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3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3篇反比例函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列出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使学生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4、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会画反比例函数图象2、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题教学难点1、列函数表达式2、反比例函数图象解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作业检查与讲评二、复习导入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我们知道当(1) 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2) 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外的镇上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坐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

假设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其他实际问题一样,要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应先选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变量,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设小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时,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小时。

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所以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1、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

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2、自变量v的取值是v>0.问题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

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根据矩形面积可知xy=24,即从这个关系中发现:1、当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一边是另一边的反比例函数。

即矩形的一边长增大了,则另一边减小;若一边减小了,则另一边增大;2、自变量的取值是x>0.反比例函数教案篇二一、教学设计思路1、本节课讲述内容为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的第二节,也这一章的重点。

(完整版)反比例函数教案

(完整版)反比例函数教案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难点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难点的突破方法:(1)在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时,可适当复习一下第11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这样以旧带新,相互对比,能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2)注意引导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看形式xky =,等号左边是函数y ,等号右边是一个分式,自变量x 在分母上,且x 的指数是1,分子是不为0的常数k;看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由于x 在分母上,故取x ≠0的一切实数;看函数y 的取值范围,因为k ≠0,且x ≠0,所以函数值y 也不可能为0.讲解时可对照正比例函数y =kx (k ≠0),比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xky =(k ≠0)还可以写成1-=kx y (k ≠0)或xy =k(k ≠0)的形式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46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页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补充例1、例2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补充例3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例习题分析例1.见教材P47分析: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xky =,再把x =2和y =6代入上式求出常数k,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2)学会用图像和解析式表示反比例函数;(3)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2)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其特点;(3)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3)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绘制;(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函数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通过展示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

2. 自主探究:(1)让学生根据实例,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2)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其特点;(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2)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3)讲解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巩固练习:(1)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反比例函数的知识;(2)鼓励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反比例函数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形式和图像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优秀篇)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的引入1.1 学习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1.2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如果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关系是y=k/x(其中k是常数,k≠0),函数y=k/x称为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x增大时,y值减小;当x减小时,y值增大。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曲线,称为双曲线。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例子,发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让学生通过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2.1 学习目标学会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理解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曲线,称为双曲线。

双曲线的两支分别沿着x轴的正方向和负方向延伸,且越来越接近x轴,但永远不会与x轴相交。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和总结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分析反比例函数图像,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第三章: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1 学习目标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能够应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x增大时,y值减小;当x减小时,y值增大。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曲线,称为双曲线。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让学生通过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反比例函数的应用4.1 学习目标学会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4.2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中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反比例函数数学教案5篇

关于反比例函数数学教案5篇

关于反比例函数数学教案5篇关于反比例函数数学教案5篇数学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

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于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下面给大家分享反比例函数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反比例函数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4页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2.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⑨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②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①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

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二、导入新课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1.教学例4。

出示例4;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

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

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10 × 60 =600。

30 × 20 =600。

40 × 15 =600,“这个积600。

实际上是什么”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零件总数“积一定,就说明零件总数怎样”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门可以看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反比例函数一、教 法 建 议抛砖引玉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函数xky =(k 是常数,k ≠0)叫做反比 例函数.在具体教学中,要采取与正比例函数对照的方法,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结合图象,引导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进而介绍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在教学中,比较法和待定系数法要贯穿教学的始终.指点迷津反比例函数)0(≠=k xky 可写成另一种形式:)0(1≠=-k kx y .自变量x 的指数显然 是正比例函数的相反数,通过对照,一定分清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但在具体事物或特定条件下,画出的图象可能是双曲线的一部分,这取决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如x >0,它只有一个分支在第一象限……).所以在画图象前,一定要弄清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学 海 导 航思维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础,通过下述练习,要掌握下述基础知识.1.(1)函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它的图象是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①当k >0,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 象限,在每一 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 ,②k <0,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 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 .(3)k 为何值时,322)(--+=k k x k k y 是反比例函数,即k= .(4)反比例函数xy 2-=图象在 象限. 2.(1)下列函数中,反比例函数是 .A.12+=x yB.22xy =C.x y 51=D.x y =2 (2)已知:(x 1,y 1)和(x 2,y 2)是双曲线xy 5-=上两点,当x 1<x 2<0时,y 1与y 2的大小关系是 .A.y 1=y 2B.y 1<y 2C.y 1>y 2D.y 1与y 2的大小关系不确定(3)若函数xky =的图象过点(3,-7),那么它一定还经过点 . A.(3,7) B.(-3,-7) C.(-3,7) D.(2,-7) (4)若反比例函数1232)12(---=k k x k y 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则k 的值是 .A.0B.0或1C.0或2D.4学法指要【例】 如图代13-4-1,在等腰梯形ABCD 中,CD ∥AB ,CD=6,AD=10,∠A=60°,以 CD 为弦的弓形弧与AD 相切于D ,P 是AB 上一动点,可以与B 重合但不与A 重合,DP 交弓形弧于Q.图13-4-1(1)求证:△CDQ ∽△DPA ;(2)设DP=x ,CQ=y ,试写出y 关于自变量x 的解析式,并求出x 的取值范围;(3)当DP 之长是方程02082=--x x 的一根时,求四边形PBCQ 的面积.【思路分析】 根据题设找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一问迎刃而解,要求y 与x 之 间关系,当然要借助几何知识建立关系,观察图形可知,y 和x 与三角形相似息息相关,三角形相似已证,由此又使思路沟通.第三问首先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DP ,进一步可求出四边形PBCQ 的面积.【思考】(1)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什么?本例中有没有这样的条件?解:由梯形的性质,DC ∥AB ,可知∠CDQ=∠DPA.由弦切角的性质可知,∠DCQ=∠PDA ;故△CDQ ∽△DPA.【思考】(2)函数关系怎么建立?首先从图上看DP=x 与CQ=y 有什么关系?给定的已知条件与DP ,CQ 有什么关系?解:从图形中不难分析出CQ ,DP ,DA ,CD 可转化为两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 即CQ ∶DA=CD ∶DP ,y ∶10=6∶x ,∴ xy 6=. 这里要求的是DP=x 的取值范围,DP 的长短决定于什么?P 点在什么范围运动?观察P 点的运动过程,P 点到什么位置时,DP 最长?P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DP 最短?∵动点P 可与B 重合,也可与D 在AB 上的射影H 重合,且D 与线段AB 上的点的连线中,以DB 最长,DH 最短.∴DH ≤DP ≤DB ,即DH ≤x ≤DB. ∵在 Rt △AHD 中,可得3560sin 10=︒=DH ,∴522=-=DH AD AH .∴ 14,1122=+==BH DH DB HB .∴ 53≤x ≤14.【思考】 (3)四边形PBCQ 在图形中占有什么位置?给定的一元二次方程与求四边形PBCQ 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解:用图形分割法,从图上不难看出,四边形PBCQ=梯形ABCD-△DPA-△CDQ. 现在看梯形ABCD 的面积、△DPA 的面积、△CDQ 的面积能否求.S △DPA =21AP ·DH. 由给定的02082=--x x 中,求得DP=10. 又AD=10,∠A=60°,∴△DPA 是等边三角形. 即 35,10==DH AP . ∴ 325=∆DPA S .CQD DQ CQ S CDQ ∠⋅=∆sin 21, 由条件可知,△DCQ 是等边三角形,DC=DQ=CQ=6,∠DQC=60°, ∴ 39=∆CDQ S .DH AB CD S ABCD ⋅+=)(21梯形, 由已知条件可知,DC=6,AB=AP+PB=10+6=16,355,35==ABCD S DH 梯形. 这就不难求出 321=PBCQ S 四边形.小结:从全题分析,由动到静,P 点的移动是关键.研究动点要用静态去分析,本例第 3问的关键是由02082=--x x 把P 点定下来,才能有△ADP 是等边三角形⇒△DCQ 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PBCD 是平行四边形.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四边形、圆相结合为一体,又与一元二次方程水乳交融,这就给反比例蒙上神秘的色彩,给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设置了不少障碍.遇到这样复杂的问题时,一要认真剖析,把复杂化为简单;二要发挥数形结合的威力;三要集中“兵力”(即用所学基础知识,联想,类比,找到突破口),各个击破,这样便可把难题攻破,走出低谷.思维体操【扩散1】【例】 如图,A ,B 是函数xy 1=的图象上关于原点O 对称的任意两点,AC ∥y 轴,BC ∥x 轴,△ABC 的面积S ,则 .A.S=1B.1<S <2C.S=2D.S >2图代13-4-2【思考】 1.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的坐标有何特点?2.平行于x 轴、y 轴坐标有什么特点?3.如何用坐标表示线段的长?【思路分析】 在坐标平面上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应用对称点坐标的特点分别找A ,B ,C 各点坐标. 设(x 0,y 0),则B (-x 0,-y 0). ∵AC ∥y 轴,BC ∥x 轴, ∴C (x 0,-y 0).∴S △ABC BC AC ⋅=21.222210000y x y x =⋅=∵点A (x 0,y 0)在函数xy 1=的图象上. ∴001x y =,即x 0y 0=1. ∴S △ABC =2,即S=2. ∴应选C.【扩散2】 如图,Rt △AOB 的顶点A 在双曲线xmy =,且S △AOB =3,求m 的值. 图代13-4-3【思路分析】 给定条件xmy =说明什么?如何利用S △AOB =3这一条件? 设A (x,y ),则x OB =,y AB =,求m ,即求x ·y.则由32121==⋅=∆xy AB OB S AOB ,求得:6=xy . ∵点A (x ,y )在双曲线xmy =上,∵m >0,∴m=6.【扩散3】 反比例函数xky =(k >0)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P 为该图象上任一点,PQ ⊥x 轴,设△POQ 的面积为S ,则S 与k 之间的关系是( ).图代13-4-4A.4k S =B.2kS = C.S=k D.S >k 与扩散2思路相仿,请读者完成(答案B ).【扩散4】 已知点P 1(x 1,y 1)和P 2(x 2,y 2)都在反比例函数xky =(k <0)的图象上,试比较矩形P 1AOB 和矩形P 2COD 的面积大小.图代13-4-5【思路分析】 在坐标平面上怎样求矩形的面积?应用坐标的特点找到矩形各顶点坐标,再利用矩形面积公式,求得面积值进行比较.1111||||1y x y x OB OA S AOB P -=⋅=⋅=矩形,22222y x y x S COD P -=⋅=矩形.∵点P 1(x 1,y 1),P 2(x 2,y 2)都在反比例函数xky =(k <0,x <0)的图象上. ∴k y x y x -=-=-2211>0(k <0),即COD P AOB P S S 21矩形矩形=. 【扩散5】 已知函数xy 4=的图象和两条直线y=x ,y=2x 在第一象限内分别相交于P 1和P 2两点,过P 1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P 1Q 1,P 1R 1,垂足分别为Q 1,R 1,过P 2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P 2Q 2,P 2R 2,垂足分别为Q 2,R 2,求矩形OQ 1P 1R 1和OQ 2P 2R 2的周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图代13-4-6【思路分析】 解本例的关键是什么,求矩形周长应先确定哪几个点的坐标?本例的关键是求出P 1,P 2的坐标,要求P 1,P 2两点坐标就要利用y=x ,y=2x 和xy 4=. 设P 1(x 1,y 1),P 2(x 2,y 2). ∵P 1,P 2分别为y=x ,y=2x 与xy 4=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 ∴2,2.4,11==⇒⎪⎩⎪⎨⎧==y x x y x y .∴矩形OQ 1P 1R 1的周长=2(2+2)=8.同理:22,2.4,222==⇒⎪⎩⎪⎨⎧==y x x y x y .∴矩形OQ 2P 2R 2的周长26)222(2=+=. 则 26>6×1.4>8.即矩形OQ 2P 2R 2的周长大于矩形OQ 1P 1R 1的周长.【扩散6】 如图,面积为3的矩形OABC 的一个顶点B 在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象上,另3个点在坐标轴上,则k= .图代13-4-7【思路分析】 解本例的关键是什么?怎样求B 点坐标?从图象和已知条件可知解本例关键是求出B 点坐标.求B 点坐标要利用矩形面积等于3这一条件.设B (x ,y ),则y AB x BC ==,.3==⋅=⋅=xy y x AB BC S ABCD 矩表.∵点B 在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象上, ∴k xy xky =⇒=(k <0). ∴3=k (k <0).∴k=-3.小结:从扩散1~6可知,对称点坐标的特点,点与图象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无论求面积或用面积求系数k ,变化求周长等,都利用了这些基础知识,抓住它,再结合面积公式、周长公式等,问题迎刃而解.本例命题改变的思维扩散,目的就是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错例剖析有m 部同样的机器一齐工作,需要m 小时完成一项任务.(1)设由x 部机器(x 为不大于m 的正整数)完成同一任务,求所需时间y (小时) 与机器的总数x 的函数关系式.(2)画出所求函数当m=4时的图象.解:(1)一部机器一小时能完成这项任务的21m ,则x 部机器一个小时能完成这项任务的2mx,x 部机器完成这项任务所需时间(小时)21m x y =,即x m y 2=(x 为不大于m的正整数).(2)当m=4时,x m y 2=即xy 16=(x 为不大于4的正整数).X … 1 2 3 4 … y … 16 8 5.3 4…图代13-4-8错因剖析本例在求解过程中,思路清晰、准确地求出解析式,并严格按照画图象的步骤进行(列 表、描点、连线).由于知识学得死,又不能考虑实际情况,因此在画图象时三次出现错误:(1)列表不能用省略号.因x 是小于等于4的正整数.(2)不能用平滑的曲线连线.因 为机器必须是完整的,即用正整数表示,所以图象是正整数点.(3)图象向两方无限延伸也是错误的,即使能延伸,只是点延伸,也不能曲线延伸,何况自变量x 是不大于4的正整数,根本不能延伸.可见,在学好书本知识,把它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时,必须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的桎梏(列表用省略号,描点连线,向两方无限延伸),“列表、描点、连线”那是最基础的,一定要熟练掌握,但在具体应用所学知识时,千万要打破“框框”,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策略,否则会出现各种各样错误.本例再次提醒我们,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到真正知识.x 1 2 3 4y168315 4图代13-4-9智 能 显 示心中有数反比例函数常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配伍出现,它也与几何、代数互相渗透又与生 活贴近.因此,必须认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概念、性质、画图象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同时对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法等重要的思维方法也应在实际应用中熟练掌握.动脑动手1.已知121,y y y y -=与x 成反比例,y 2与(x-2)成正比例,并且当x=3时,y=5, 当x=1时,y=-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如图代13-4-10,矩形ABCD ,AB=3,AD=4,以AD 为直径作半圆,M 为BC 上一动点, 可与B ,C 重合,AM 交半圆于N ,设AM =x ,DN=y.求出y 关于自变量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图代码3-4-103.要加工200个零件,已知一个工人每小时加工10个,用解析式表示加工零件的工人 数x 与完成任务所需时间y 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本车间共有工人5名).4.如图代13-4-11,反比例函数xy 8-=与一次函数2+-=x y 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 求:(1)A ,B 两点坐标;(2)△AOB 的面积.图代13-4-11已知一次函数8+-=x y 和反比例函数xky =(k ≠0). (1)k 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两个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有两个交点. (2)设(1)中的两个交点为A ,B ,试比较∠AOB 与90°角的大小.5.如图代13-4-12,在⊙O 中,AB 是弦,CD 是直径,AB ⊥CD ,H 是垂足,点P 在DC 的 延长线上,且∠PAH=∠POA ,OH ∶HC=1∶2,PC=6.(1)求证:PA 是⊙O 切线; (2)求⊙O 半径的长;(3)试在弧ACB 上任取一点E (与点A ,B 不重合),连结PE 并延长与ADB 相交于点F ,设EH=x ,PF=y.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图代13-4-12四、同 步 题 库一、填空题1.图象经过点(-2,5)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 .2.已知函数322)2(---=m 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且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则=m.3.反比例函数)0(≠=k xky 的图象叫做 .当k >0时,图象分居第 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 ;当k <0时,图象分居第 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 .4.反比例函数xy 5=,图象在第 象限内,函数值都是随x 的增大而 . 5.若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且x=2时,y=-3,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 .6.已知函数x m y =,当21-=x 时,6=y ,则函数的解析式是 . 7.在函数x k y 22--=(k 为常数)的图象上有三个点(-2,y 1),(-1,y 2),(21,y 3),函数值y 1,y 2,y 3的大小为 .8.如图,面积为3的矩形OABC 的一个顶点B 在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象上,另三点在坐标轴上,则k= .图代13-4-139.反比例函数xky =与一次函数y=kx+m 的图象有一个交点是(-2,1),则它们的另一个交点的坐标是 .10.已知反比例函数xky 2=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且经过点(k-1,k+2),则k= .二、选择题1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变,那么它的底与高的函数关系是( ) A.正比例函数 B.反比例函数 C.一次函数 D.二次函数 12.下列函数中,反比例函数是( )A.2x y -= B.x y 2-= C.21+-=x y D.212+-=x y13.函数xmy =的图象过(2,-2),那么函数的图象在( )A.第一、三象限B.第一、四象限C.第二、三象限D.第二、四象限 14.如图,在xy 1=(x >0)的图象上有三点A ,B ,C ,过这三点分别向x 轴引垂线, 交x 轴于A 1,B 1,C 1三点,连OA ,OB ,OC ,记△OAA 1,△OBB 1,△OCC 1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则有( )A.S 1=S 2=S 3B.S 1<S 2<S 3C.S 3<S 1<S 2D.S 1>S 2>S 3图代13-4-1415.已知y 与x 成反比例,且41=x 时,y=-1,那么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A.x y 2-= B.x y 21-= C.xy 41--D.x y 4-= 16.反比例函数xky =(k >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有一点P ,PQ ⊥x 轴,垂足为Q ,连PO ,设Rt △POQ 的面积为S ,则S 的值与k 之间的关系是( )A.4k S =B.2kS = C.k S = D.S >k 17.已知a ·b <0,点P (a ,b )在反比例函数xay =的图象上,则直线b ax y +=不经过的象限是(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18.函数xky =与)0(1≠-=k kx y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图代13-4-1519.若点(x 1,y 1)、(x 2,y 2)、(x 3,y 3)都是反比例函数xy 1-=的图象上的点,并且x 1<0<x 2<x 3,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y 1<y 2<y 3 B.y 2<y 3<y 1 C.y 3<y 2<y 1 D.y 1<y 3<y 220.若P (2,2)和Q (m ,-m 2)是反比例函数xky =图象上的两点,则一次函数y=kx+m 的图象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三、解答题21.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求汽车到达乙地所用的时间 y (时)与汽车的平均速度x (千米/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图象的草图.22.如图,Rt △AOB 的顶点A (a ,b )是一次函数y=x+m-1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xm y =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AOB 的面积为3.求:(1)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点A 的坐标.图代13-4-1623.已知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即)0(≠=k xky 并且当x=3时,y=7,求:(1)k 的值; (2)当312=x 时y 的值;(3)当y=3时x 的值.24.在反比例函数xk y =的图象上有一点P ,它的横坐标m 与纵坐标n 是方程t 2-4t-2=0 的两个根.(1)求k 的值;(2)求点P 与原点O 的距离.25.已知y=y 1-y 2,y 1与x 成反比例,y 2与x 2成正比例,且当x=-1时,y=-5,当x=1时, y=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6.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当它的体积V=5m 3时,它的密度ρ=1.98kg/m 3.(1)求ρ与V 的函数关系;(2)求当V=9m 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ρ.27.如图,一个圆台形物体的上底面积是下底面积的32,如果放在桌上,对桌面的压 强是200Pa ,翻过来放,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图代13-4-1728.设函数552)2(+--=m m m y ,当m 取何值时,它是反比例函数?它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内?(1)在每一个象限内,当x 的值增大时,对应的y 值是随着增大,还是随着减小? (2)画出函数图象.(3)利用图象求当-3≤x ≤21-时,函数值y 的变化范围. 29.已知反比例函数xy 12=的图象和一次函数y=kx-7的图象都经过点P (m ,2). 求:(1)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如果等腰梯形ABCD 的顶点A ,B 在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上,顶点C ,D 在这个反 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两底AD ,BC 与y 轴平行,且A 和B 的横坐标分别为a 和a+2,求a 的值.30.如图,直线AB 过点A (m,0),B(0,n)(m >0,n >0).反比例函数xmy =的图象与AB 交于C ,D 两点.P 为双曲线xmy =上任一点,过P 作PQ ⊥x 轴于QPR ⊥y 轴于R.请分别按(1)(2)(3)各自的要求解答问题.(1)若m+n=10,n 为值时ΔAOB 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2)若S △AOC =S △COD =S △DOB ,求n 的值.(3)在(2)的条件下,过O ,D ,C 三点作抛物线,当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时,矩 形PROQ 的面积是多少?图代13-4-18 参 考 答 案动脑动手1.k 1=3,k 2=2,所求函数为223x xy -=. 2.x y 12=(3≤x ≤5). 3.)5,4,3,2,1(20==x xy .4.(1)求A ,B 两点坐标问题转化为解方程组⎪⎩⎪⎨⎧+-=-=.2,8x y x y (2)S △AOB =S △AOC +S △BOC ,因A ,B 两点坐标已求出,面积可求..]6)2();2,4(),4,2()1[(=--∆AOB S B A5.(1)⎪⎩⎪⎨⎧=+-=.,8x ky x y 得 x 2-8x+k=0.∵k k 4641)8(2-=⨯⨯--=∆>0,方程082=+-k x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k <16且k ≠0时,所给两个函数图象有两个交点.(2)∵y=-x+8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0<k <16时,由双曲线两分支分别在一、三象限,可知这两个函数图象的两个交点A 和B 在第一象限.∴∠AOB <∠xOy ,即∠AOB <90°.当k <0时,由双曲线两分支分别在二、四象限,可知这两个函数图象的两个交点A 和 B 分别在第二、四象限.∴∠AOB >∠xOy.即∠AOB >90°.图代13-4-196.(1)略.(2)至少有三种解法,略.(3)解一:连OF ,在Rt △PAO 中,PA 2=PH ·PO.又由切割线定理,得PA 2=PE ·PF. ∴ PH ·PO=PE ·PF. 即OPF EPH POPEPF PH ∠=∠=,. ∴ △EPH ∽△OPF. ∴ OF ∶EH=PF ∶PH.∵ PH=8,OF=3,PF=y ,EH=x , ∴ xy 24=(2≤x <22). 解二:在Rt △POAk ,OA=3,OP=9. 根据勾股定理,得723922222=-=-=OA OP PA .根据切割线定理,得PF PE PA ⋅=2,∴ yPF PA PE 722==. 连结OE ,那么OE=OA.图代13-4-20即OPOEOE OH =(或用OH=1,OE=3,OP=9得出OH ∶OE=OE ∶OP ). 又∵ ∠HOE=∠EOP , ∴ △OHE ∽△OEP. ∴ EH ∶EP=OH ∶OE. 又 x EH OE yEP OH ====,3,72,1. ∴ xy 24=(2≤x <22).同步题库一、填空题 1.xy 10-=. 2.2. 3.双曲线;一、三;减小;二、四;增大. 4.一、三;减小. 5.x y 6-=; 6.x 36-=. 7.y 3<y 1<y 2. 8.3. 9.⎪⎭⎫⎝⎛-4,21. 10.-1. 二、选择题11.B 12.B 13.D 14.A 15.B 16.B 17.C 18.C 19.B 20.C 三、解答题21.解:xy 100=(x >0)图代13-4-2122.解:(1)由⎪⎪⎩⎪⎪⎨⎧==,321,ab am b 得m=6.∴ xy x y 6;5=+=. (2)由xx 65=+,解得 x 1=1,x 2=-6(舍).∴A(1,6).23.解:(1)把x=3,y=7代入x k y =中,3ky =, ∴ k=21. (2)把212=x 代入xy 21=中,则 ∴ 93721==y . (3)把y=3代入x y 21=中,则x213=, ∴ x=7. 24.解:(1)∵P (m ,n )在xky =上, ∴ mk n =, ∴ mn=k.又∵m ,n 是t 2-4t-2=0的两根, 则mn=-2.∴k=-2.x1 2 34 x y 100=100503133 25(2)mn n m n m OP 2)(222-+=+= 32)2(2)4(2=-⨯-+=.25.解:∵y 1与x 成反比例, ∴设)0(11≠=k xk y . ∵y 2与x 2成正比例,∴设y 2=k 2x 2.∵ y=y 1-y 2, ∴ 221x k xk y -=. 把⎩⎨⎧==⎩⎨⎧-=-=.1,1;51y x y x 分别代入得⎩⎨⎧-=--=-,1,52121k k k k 解得 k 1=3;k 2=2.∴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为223x xy -=. 26.解:将V=5时,ρ=1.98代入Vm=ρ得m=1.98×5=9.9.∴ρ与V 的函数关系式为ρV9.9=. 当V=9时,ρ1.199.9==(kg/m 3). 当V=9时,ρ1.199.9==(kg/m 3).27.解:设下底面积是S 0,则由上底面积是32S 0. 由SFp =,且S=S 0时p=200,F=pS=200S 0. ∵是同一物体,∴F=200S 0是定值. ∴当032S S =时,0032200S S S F p ===300(Pa ). ∴当圆台翻过来时,对桌面的压强是300Pa.28.解:依题意,得⎩⎨⎧≠--=+-.02,1552m m m 解得m=3.当m=3时,原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即xy 1=,它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1)由m-2=3-2>-知,在每个象限内,当x 的值增大时,对应的y 值随着减小. (2x21-31-31 21 1 xy 1=-2 -3321图代13-4-22(3)由图象知,当-3≤x ≤21-时,函数值y 由31-减小到-2,即-2≤y ≤31-.29.解:(1)∵点P (m,2)在函数xy 12=的图象上,∴ m=6. ∵一次函数y=kx-7的图象经过点P (6,2),得6k-7=2, ∴ 23=k . ∴所求的一次函数解析式是723-=x y . 图代13-4-23(2)∵点A ,B 的横坐标分别是a 和a+2, ∴可得:⎪⎭⎫ ⎝⎛-723.a a A ,⎪⎭⎫ ⎝⎛-+423,2a a B , C ⎪⎭⎫⎝⎛++212,2a a ,D ⎪⎭⎫ ⎝⎛-a a 12,. ∵AB=DC ,∴22+32=22+212212⎪⎭⎫ ⎝⎛-+a a .即312212⨯=-+a a . ①由312212=-+a a ,化简得0822=++a a 方程无实数根.②由312212-=-+aa 化简得0822=-+x a .∴a=-4;a=2.经检验:a=-4,a=2均为所求的值.30.解:(1)由,10,21=+=∆n m mn S AOB 得 225)5(21521)10(2122+--=+-=-=∆n n n n n S AOB . 当n=5时,S △AOB 的最大值为225.(2)∵AB 过(m ,0),(0,n )两点,求得AB 的方程为n x mny +-=. 当S △AOC =S △COD =S △DOB 时,有AC=DC=DB ,过C ,D 作x 轴的垂线,可知D ,C 的横坐标分 别为m m 32,3. 将3m x =代入xmy =,得y=3.将y=3,3m x =代入直线方程n x m n y +-=得33=+-n n.∴29=n .图代`2-3-24(3)当29=n 时,可求得)3,3(),23,32(mD m C . 设过O ,C ,D bx ax y +=2,可得⎪⎪⎩⎪⎪⎨⎧=+=+.3391,32329422b m a m mb a m 解得⎪⎪⎩⎪⎪⎨⎧=-=.463,4812m b m a∴对称轴为m a b x 1872=-=. ∴1187=m ,∴718=m . ∵P (x ,y )在x my =上,∴S 四边形PROQ =xy=m=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