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3个历史阶段,具体时间是从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隋文帝杨坚篡周称帝的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共历386年①。
东汉末年,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州郡牧守起兵讨伐专擅朝政的董卓为标志,刘氏天下陷入群雄混战的分裂割据局面。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占据兖、豫2州的曹操把名存实亡的汉献帝迎至自己控制的许县,将其当作傀儡,自己以司空执掌朝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
随后,曹操经过10余年的东征西讨,相继消灭各股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由此奠定了曹魏的基础。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刘备占据了巴蜀地区的梁、益2州,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巩固了江东地区的统治,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吴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孙吴政权。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魏、蜀、吴三国之间在经过了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之后,曹魏于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灭掉蜀汉。
随后,司马炎于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王朝。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出兵灭掉孙吴,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西晋的统一没能维持多久。
由于西晋王朝实行的是保护优待士族高门、残酷压迫和剥削各族人民的门阀政治,因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
加上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爆发的统治阶级之间混战争斗的八王之乱,更使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至西晋末年,终于相继爆发了流民和各族人民的反晋大起义。
西晋政权在遭受各族人民的不断沉重打击后,于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被匈奴汉国灭掉,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之中。
西晋灭亡后,晋琅玡王司马叡在江南称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为都,史称东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 《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 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 想的化身。
南北朝诗人
❖ 谢灵运和山水诗、鲍照和七言诗、谢眺和新体诗、 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 庾信及北朝诗人
❖ 谢灵运(385-433),他的山水诗观察细致,感受敏锐, 往往真切描绘山水之美,叙事、写景、说理兼长。 开创山水诗派。
❖ 鲍照(414-466),鲍照所拟的《行路难》,以革新 的精神改造了这种形式,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 并且可以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树 立了榜样,开拓了宽广的道路。自他以后,七言体 就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了。
❖ 谢朓(464-499),字玄晖,他的名作《晚登三 山还望京邑》:
❖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 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 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 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 望乡,谁能鬒不变?
❖ 诗中刻画春江日暮景色,词语颇为精警 工丽。“馀霞散成绮”两句,由于李白的赞 美,向来为人们所传诵。谢朓的新体诗,对 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崇高品格,代表作有《饮酒》《杂诗》《读三海 经》。他的诗歌出语平淡,不事雕琢,风格清新, 意境醇美,是情、景、理的统一。他是中国文学史 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后代是人王维、孟浩然、 李白、杜甫、柳宗元、韦应物、苏轼、陆游等人受
他精神品格影响,得到艺术养料。
南北朝乐府民歌
❖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 曲”为主。反映战争、人民疾苦、北方各名 族的尚武精神、爱情生活。北朝乐府民歌代 表作《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称乐府双 壁。
❖ 刘勰(466?-520?),字彦和,《文心雕龙》五十篇, 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 他的观点,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1. 他初步地建立 了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2.他从不 同角度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比 较全面地说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他从创作 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总结了创作的经验。4.他初 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 对唐以后选》为最早。这部 总集是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在东宫时延集文人 们共同编订的。萧统在文学上主张文质并重,认为 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答湘东王求文 集及诗苑英华书》)。他曾经为陶渊明作传和编集, 可见他的观点和萧纲等人的形式主义观点并不一致。 萧统选文时,选入了《饮马长城窟行》等汉代乐府 民歌,是值得肯定的,徐陵在梁朝编成的《玉台新 咏》,是一部现存的较早的诗歌总集。虽然所收的 诗只限于“艳歌”,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中保存 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及其他 的一些民歌,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三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

思考:
• 是什么力量使中国能够摆脱近四百年 分裂的困境,重新走向统一?
• 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分裂、混乱的年代 中,在历经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后能够 继续延续下来,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发 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的研究概况
• 吕思勉 • 陈寅恪 • 王仲荦 • 唐长孺 • 汤用彤 • 田余庆
吕思勉(1884~ 1957),字诚之,江 苏武进(今常州市) 人。吕思勉先生是我 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 知识渊博,学术造诣 高。他的史学研究遍 及各时代、各领域, 在中国通史、断代史 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 出了独到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佛教的急剧发展期
• 般若学盛行 • 士大夫阶层积极参与佛学探讨
• 儒释道论争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上发展的原因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口的大流动和民 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文化的大交 流。 • 儒学独尊地位的丧失,给其它思想文 化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 汉文化同域外文化的碰撞、冲突、交 流和融合,给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吹进 强劲的新风。
注重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特点:
• 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吕思勉 先生时有将该时期历史与罗马史的对 比研究。如在该书“总论”中,吕先 生就指出:“东洋之有秦、汉,西洋 之有罗马,其事盖颇相类;中国见扰 乱于五胡,罗马受破毁于蛮族,其事 亦未尝不相类也。然蛮族侵陵以后, 欧洲遂非复罗马人之欧洲,而五胡扰 乱之余,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如故 也。”
《曹全碑》 全称《汉合 阳令曹全碑》,汉中平二 年(185年)刻,1956年藏 入西安碑林博物馆。该碑 书法清秀娟雅,字体结构 扁平匀齐,为汉隶奇葩。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的《丧乱、二谢、得示贴》
什么叫玄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 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的字面意 思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 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 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以 “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 “有无”问题的辩证思考,解决名教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中国通史2 秦汉魏晋南北朝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魏晋南北朝部分要注意门阀与王权、寒门跟世家大族的势力消长线索。 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又很有趣味性,读过最好的通史书是卜宪群老师撰写的这套。 对这段历史了解比较少,这一本整体上来讲,连续性不强,读的过程中有点混乱。 其实我想了解的是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但此书中我并没有能看到完整的政权变迁,而且此书的行文也并 没有完全按照时间先后。 本想从历史中找寻“小南辰王”的足记,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就把整本都看完了,还纠正了“北陈”实为“南 陈”,“南萧”实为“南梁”的错误!。 内容浅显易懂,有助于搭建历史大体框架。 有点像断代史科普读物。 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却意蕴深沉,强烈推荐历史爱好者用其搭建自己心中的历史框架,为阅读其他学术专著 做铺垫。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第一,奖励耕战;第二,建立法制;第三,打破宗法贵族制度,建立新型官僚制国家;第四,移风易俗,改 变秦的戎狄之风。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战是这个格局的最 后定型。
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方面县制逐渐推广到内地,一方面第二种形式即由君主任命官僚进行管理 的县逐渐增多。而商鞅推行的就是第二种形式的县,它标志着秦国最早完成了从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 制国家的过渡。
五德终始说认为,世界由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周而复始构成。朝代更替也不例外。
目录分析
文前彩插
国家2011计划
让史学研究成果服 务于人民群众
探寻历史走向未来
历史为鉴光影为媒
影像版的中国历史 全书
1
《中国通史》 总目
2
秦国崛起
3
秦始皇统一中 国
4
楚汉战争
5
中国古代历史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时期,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末期的各个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简要概述:一、远古时期中国的远古时期始于几百万年前,其中包括元谋人等原始人类。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生活在原始部落中,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二、夏商周时期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由禹建立。
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吏、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王汤灭夏后建立。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
商朝也是中国文字可考的开始。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东周时期,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三、秦汉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建立。
秦朝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法家思想、统一货币和文字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偏安以及南北朝对峙等阶段。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孕育出了佛教的盛行以及南北朝的文化繁荣。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唐朝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开创了中国的盛唐时代。
这一时期,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唐诗的繁荣、佛教艺术的盛行等。
五代十国时期则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各个政权更迭频繁。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3、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
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的冲击
表现: (1)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意识薄弱、压抑进步思想 (2)清朝:现代科技水平落后 (3)鸦片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4)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敦煌文化——敦煌幽梦、楼兰古韵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杂技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的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 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 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辉煌历程 源远 流长 的中 华文 化
是什么?
文字
原因
为什么?
史书 典籍
见 证
包容性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怎么样?
知
能
测
试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重大作用 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本课总结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包容性 (五) 中华文化的作用
源远 流长
发展历程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中华 文化
特征
原因
包容性
原因
含义、意义
独领风骚独树一帜
博大 精深
概括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转折重要的时期,也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展至今所构成的中华文化基础的重要时期。
其间,政治上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史学上以《史记》的编撰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成就,文化上以《论语》的出现作为儒家思想的繁荣昌盛在历史上被深深影响,科技上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使得数学研究在技术上取得了全新的高度。
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中央集权的王朝政府,史称“秦汉盛世”,以秦朝为开端,以汉朝为终结,相继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朝代,秦汉时期政治体系受秦朝以下“商纣之乱”的影响,秦始皇为了正式统一中国,也为了建立更具牢固稳定性的王朝政府,采取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策。
他在政治上把“秦有六法”的“秦代政绩”完善,规定立国以共和制,实行罔顾贵贱地位的平齐秩序,推行重任罚刑,推行“九品”任官制度以及勤俭节约,建立长江山海关等制度,地方分封、建邑以给予地方支撑,以及派遣使臣以加强对各小国的支配等政策,形成一套完整的王朝政治体系,帮助中国从“秦后三分”的历史状态走向统一,所以在政治上,秦汉时期的特征是中央集权的统治。
儒家文化是秦汉时期的主流文化。
秦代儒学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他的儒家学说,提倡“尊师重道”、“守礼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倡导“仁义之礼”、“温柔以待人”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使其既保持传统,又与时俱进,影响深远。
此外,汉朝以前和汉朝时期文学家们还受其影响,创作了《诗经》、《楚辞》、《书经》、《史记》等文学著作,此外还创作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著作,使儒家学说深入人心,建立起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在历史上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财富。
秦汉时期的科学文化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数学、天文、医学等三大方面。
其中,数学方面最著名的是《九章算术》,作者张丘建是宋朝司马迁所记载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出现的最著名的书籍,主要总结“张丘造数”(也就是秦九章律)的成果,系统地阐明了秦代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发展突破,此外,也有《曲玉算经》,收集了许多秦汉时期的算术思想,如莱因公式,链接、组合式等,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籍中国历史文选

第五章 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
纪传体史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历史观的变化是纪传体史书产生的重要因素。 春秋以来,天命、鬼神思想衰退,“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想发展。七国之间的强弱变化无一不说明人的主观 能动性作用。 2、编年体以时间为纲,不大集中体现一个人一生的贡 献。史学要发展,体例要创新。 3、纪传体-----以记载各类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便于突出各类人物的活动,从中总结得失、经验、 教训。纪传体史书正是适应了秦汉时代的要求。 4、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奋斗。
《史记》的注释
三家注:南朝宋人裴姻《史记集解》;唐司马 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日本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今人张大可《史记研究》
秦始皇本纪
《史记· 秦始皇本纪》,选自《史记》卷六。 按照年月的顺序,编写历代帝王在位时期发 生的主要事件,并冠于他们出生到即位的简 历,就是“本纪”。其性质类似全书的大纲。 在这篇《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我国第一个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 皇一生的历史,大体上反映了秦始皇的功过。
儒家学说的特点
(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2)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3)尊孔子为师 (4)主张德治和仁政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无 逾矩。 《论语· 为政》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幻灯片1第二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史籍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韓鋒2014.12幻灯片2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史籍序言(前221年——589年)●歷史時期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起,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止,首尾共810年,是為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時期。
幻灯片3●史籍地位●這個時期是我國史籍進一步發展並取得其獨立地位的時期。
其突出表現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但是,這一時期的後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的影響。
幻灯片4一、秦代史籍●秦代史籍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在我國歷史上不占重要地位。
●主要原因:●秦朝是以武力建立起的統一王朝,始終重農重戰,強調嚴刑峻法,忽視學術文化。
●焚書坑儒,使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摧殘。
●國祚甚短,還來不及覺悟到發展史學的重要性。
幻灯片5●秦史籍僅有《秦紀》(記載先君至二世的歷史)、《奏事》20篇(秦代文獻彙編,包括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之文。
●石鼓文(獵碣)●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瑯琊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幻灯片6出土秦簡彌補秦史空白●1975年底,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的秦墓葬中出土了戰國末期到秦代秦墓時的竹簡共一千一百多枚。
●2002年在湘西裡耶古城出土的3萬6千枚秦簡。
●2010年北大學者從獲贈的一批流失在海外的秦簡牘中發現了一批“算數書”類文獻。
其中一段800餘字的“數論”,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數學理論論述。
幻灯片7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幻灯片8湘西龍山里耶秦簡幻灯片9幻灯片10幻灯片11北大藏秦簡幻灯片12二、两汉时期史学的发展●两汉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执行“文武并用”政策,采取诸多措施恢复和促进文化繁荣,推动了两汉史学的发展。
幻灯片13漢書·藝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孝武世)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概述

2)兰台令史 管理图书秘籍,典校秘书, 撰述纪传。这时史官与历 官分职,职务逐渐专门化。 3)著作郎 三国时专职史官。
《隋书· 经籍志》载: 史部874部,1655卷.其 中隋代史籍不到20部. 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 都远远超过先秦时期. 《汉书· 艺文志》载先 秦时期史籍不超过20部.
五、正史初步发展的原因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学 的成立时期,也是正史初 步发展时期。其原因: 1)汉武帝以后,提倡儒术, 标榜“通经致用”,可是 通经必得通史,故经学家 大多数也都是史学家。 2)东汉造纸术改进,加以 草书行楷通行,长篇巨著 较易写成。
编年体史书: 西汉陆贾《楚汉春秋》 东汉荀悦《汉纪》 晋袁彦伯、张璠《后汉纪》 晋三家《魏纪》 晋八家《晋纪》 梁二家《宋春秋》 梁吴钧《齐春秋》 陈何之元、北周刘璠《梁 典》。共约34部,660卷。
方志: 即地方史,无论是种类, 体例,都有明显发展。秦 已有类似地理及地方史、 志书存在。西汉已有“郡 国地志”;“地域志”; “风俗志”等类别。班固 的《地理志》开创了全国 性区域志的体例规模,后 世《一统志》就是在这个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秦时有《越绝书》 晋常璩《华阳国志》 魏崔鸿《十六国春秋》.此 外,有地区志、山水志、风 俗志、人物志、寺观志、 特产志等等.
兰台:汉代宫内藏
书之处。以御史中 丞掌之,后世因称 御史台为兰台。又 东汉时班固为兰台 令史,受诏撰史, 故后世亦称史官为 兰台。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一、参考文献(一)古籍1.《三国志》与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年。
参见教材第383页有关介绍。
历代学者对《三国志》进行考订、研究的有关著作,基本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研究三国时期典章制度,可以参考(清)杨晨:《三国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钱仪吉:《三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历代学者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考订、研究著作,基本收录于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对《晋书》的研究成果,主要为补《表》、《志》,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
3.《众家编年体晋史》,乔治忠,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4.《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5.《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6.《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7.《陈书》中华书局,1987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8.《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9.《北史》中华书局,1975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0.《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1.《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2.《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 为南朝。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 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 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 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 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 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 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秦始皇
统一货币
秦朝 - 历史评价
• 秦代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 家,秦代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 一页,它不但结束了诸侯割据达五百余年的春秋 战国时代,也结束了上古的封建时代和封建制度, 并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这项制度 一直传袭、影响到清代。秦在政治、军事、经济、 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各方面都实施了许多新的 政策,这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如它通过确立 皇权、"焚书坑儒"等加强政治、思想的、文化的 控制;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促进各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 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已经形成多 元化的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 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 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 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演示完毕 谢谢欣赏~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小组
秦朝
• 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 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 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朝 - 基本简介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并 建都咸阳,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第一个皇帝。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 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扩张,全盛时期的疆域西部已达到今甘肃、四川; 西南到云南、广西;北到阴山。 • 在政治上,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没有再用分封制,而是采纳了丞相李 斯的建议,确立了郡县制,使地方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消 除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出现周期分封导致的春秋战国的大乱格局。 最初设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中央政治制度综合战国时期的 官僚体制,使之系统化,对官吏的考核则用“上计”制。此外,秦朝 还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秦朝的统一 思想和焚书坑儒则极大地破坏了文化,钳制了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 从此消失,一统江山、一统思想和惩罚思想犯罪成了此后帝王的重要 任务,这对古代思想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是指自人类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至公元1840年,即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段漫长的历史包含了中国的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约从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分裂和争霸的时代,政治形势复杂多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称王,争夺中央政权,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代。
孔子和墨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中国进入“西汉开国盛世”,推行郡县制和科举制度。
汉朝也是丝绸之路开通时期,对外交流广泛。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裂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形成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蜀汉、魏晋南北朝的建立又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地域分裂。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时间处于散乱状态,北方被胡族入侵,南方则政权更替频繁。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再次统一时期,隋朝的统一使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恢复统一,唐朝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达到顶峰,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唐玄宗时期,中国对外交流再次扩大,国力繁荣。
5.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动荡时期,这段时期主要是五代十国之间的鼎立和战争,政权更迭频繁。
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与西方民族政权相继兴起,南方则是宋朝的统一。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封闭时期,明朝最初由朱元璋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明成祖时期,中国进行了七下西洋的航海事业,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经济总量超过印度的国家。
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二节 西晋的暂短统一及崩溃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代魏
2、西晋统一全国 263年司马昭以蜀“ 民夷骚动” 认为“大举图蜀” 263 年司马昭以蜀“民夷骚动 ” , 认为 “ 大举图蜀 ” 的 年司马昭以蜀 时机已到。于是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18 18万大军分三路 时机已到。于是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18万大军分三路 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265年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帝位, 265 年,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元帝 “ 禅让 ” 帝位 , 自己称帝(晋武帝) 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自己称帝(晋武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379年11月 晋大举伐吴, 379 年 11 月 , 晋大举伐吴 , 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 夏口、江陵等地。王睿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 业、夏口、江陵等地。王睿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 吴都建业,太康元年(280年 三月, 吴都建业 , 太康元年 (280 年) 三月 , 吴主孙皓向晋将王睿 投降,吴亡。 投降,吴亡。 190年关东军讨董卓 经过90年的分裂混战,至此, 年关东军讨董卓, 90年的分裂混战 自 190年关东军讨董卓 , 经过 90 年的分裂混战 , 至此 , 中国又重新统一。 中国又重新统一。
东晋立国
2、门阀专政,皇权垂拱。 、门阀专政,皇权垂拱。 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思考:强大的前秦何以在此战中失败? 思考:强大的前秦何以在此战中失败? 1、前秦错误估计形势,陶醉于军事力量。 前秦错误估计形势,陶醉于军事力量。 2、计划不周密,仓促出战,指挥失当。 计划不周密,仓促出战,指挥失当。 3、骄傲轻敌,战术错误。 骄傲轻敌,战术错误。 4、虽号称百万,但投入前线兵力不多,且为乌合之众, 虽号称百万,但投入前线兵力不多,且为乌合之众, 战斗力不强。 战斗力不强。 5、东晋内部团结合作,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东晋内部团结合作,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6、东晋军事指挥得当,部署有方,战术运用成功。 东晋军事指挥得当,部署有方,战术运用成功。 7、东晋北府兵英勇善战,对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晋北府兵英勇善战,对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 修筑长城
• 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 筑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东到辽东郡碣 石旳万里长城。三次大规模修,第一次是 秦始皇,第二次是汉朝,第三次是明朝, 如把各国各朝修旳都算上,全长有10万里 以上。
• 7. 开疆拓界 • 统一岭南 • 百越,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域。 •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域。开5尺道。 • 对匈奴旳战争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第三节 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旳灭亡
• 2.文景之治
• 1)文帝,高祖子 萧规曹随
• 发展农业 改革选举 减轻、赋税徭役 省刑罚 (淳于意,名医,被告庸医治死人,官府判处 “肉刑”,他感叹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小 女儿缇萦到长安上书文帝,反对肉刑,于是文 帝感动,宣告废除。
• 2)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处理同姓诸侯王问题, 晁错提议“众建诸侯少其力”,打着“清君侧” 反叛。
• 秦、西晋、隋属于三个短命王朝,秦和隋之后 都出现了一种昌盛旳大帝国汉和唐,它们似乎 是一种过渡期。
• 1。秦旳暴政 • 1)严刑酷法 • 户籍管理,什伍法 ,5家为伍,10家为什,实
施连坐法,奖励举报(告奸)。一人犯法,罪 及三族。“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 刑 德)。“囹圄成市,赭衣塞路”。
• 以命为制,以令为诏。
第二节 巩固统一旳措施
• 1.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 带有家族贵族制旳色彩
概括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构成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快速发展,有着自己特有的时代特征。
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首先是专制主义的发展,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统一法律、统一年号、统一测量制、统一货币,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杂乱无序的状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中央集权政治,从而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形成文官政治体系的基本形式,文献科举制度也有了较大发展,实行以文章论英才的“殿试”制度,是汉代史书著述的重中之重,它在若干世纪以来,加强了封建社会的思想和体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多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出现了三国的斗争和秦汉的割据,最终形成南北朝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的中央集权政治。
南朝宋朝更是强调“以书治国”,实行“择书而读”的观点,以宋齐鼎为代表的文人,加强了文人在政治中的作用;在宋朝,出现了以经验为主的实用技术,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商业更是发展起来,成就了南朝史上最壮观的胜景。
北朝时期则是由少数民族兼并中原,从而形成新的政权,以支那民族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开始发展,成为支那文明的重要基石。
在经济上,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了统一经济制度,实施了“十项法令”,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简化币制,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积累了许多经验。
而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趋于复杂,经济体系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商品经济,实施了私有制,贸易往来增多,货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商业的发展搭建了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文化方面,秦汉时期,汉代有着“君臣一体”的政治思想,以及“荐材、和谐社会”的统治方式,更重要的是,汉代出现了“贞观之治”,彰显了封建社会的文化特色;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迅速,宋代的理学、论学、文学等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开创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文艺新体系,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由此也深刻影响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前提: 曹操击败黄巾军,夺得耕牛、农具、 劳动力。
措施: 开垦土地,实行屯田,解决粮食问题。 影响: 1)屯田制成为三国招抚流民、发展农
业主要措施。2)将流民与土地结合, 稳定社会秩序。
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屯田制
屯田制
2、江南的开发
1)背景:
黄河流域自秦汉起,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 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地,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
2)接受汉族政治制度、文化。迁都洛阳。接
受汉族文化,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
1)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相对 稳定。
2)汉化措施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 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曹丕建魏,到隋朝统一)
历史阶段总特征: 民族大融合发展
一、从统一到分立
主要史实: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三国分立
1)“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 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 础。
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孙权、刘备大败 曹操 意义: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军事中心 长江流域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魏国,220年, 曹丕,定都
洛阳
蜀国,221年, 刘备,定都
成都
三国
吴国,222年, 孙权,定都
建业
意义:虽然征战不断,但内部巩固发展势力,重视 农业生产,局势稍微安定。恢复统一过渡阶段,合 理存在,为再次大一统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和班固《汉书 ·艺文志》
六分法:六艺、诸子、诗赋、 兵书、数术、方技
史书放在六艺略春秋 类中。
? 2、荀勖《中经新簿》
? 四分法:甲(六艺、小学), 乙(古子、近子),丙(史
? 一、时期及史籍地位
? 这个时期是我国史籍进
一步发展并取得其独立
? 从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
地位的时期。
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
建王朝起,到公元 581
年,隋文帝取代北周建
立隋朝止,首尾 802年。
是为秦汉三国魏晋南北
时期。
一、秦代史籍
? 秦代史籍没有得到应有 ? 秦史籍仅有《秦纪》
体例,都有明显发展。秦 已有类似地理及地方史、 志书存在。西汉已有“郡 国地志”;“地域志”; “风俗志”等类别。班固 的《地理志》开创了全国 性区域志的体例规模,后 世《一统志》就是在这个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秦时有《越绝书》 ? 晋常璩《华阳国志》 ? 魏崔鸿《十六国春秋》 . 此 外, 有地区志、山水志、风 俗志、人物志、寺观志、 特产志等等 .
记、旧事),丁(诗赋、图赞、汲 冢书)
史书独立成部,位列 第三。
? 3、李充《四部书目》 ? 《隋书 ·经籍志》及诸史志
四分法:经、史、子、集。
史书独立成部,位列 第二。
? 4 、《四库全书总目》 四分法:史部 15类:正史、编
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 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
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 史评
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 (记载先君至二世的历
不占重要地位。其原因: 史)、《奏事》 20篇
? 1、秦朝是以武力建立 起的统一王朝,始终重
农重战,强调严刑峻法,
(秦代文献汇编,包括 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 山之文。
忽视学术文化。
? 2、焚书坑儒,使传统 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二、两汉时期史学发展 的原因
? 西汉后期, 曾求遗书于天下, 并刘向、刘歆等到人对秘 府藏书进行一次大规模整 理.
? 汉初就吸取秦亡教训,
? 东汉时 , 兰台、东观藏书更 倍于前 . 这些, 都推动了两
执行“文武并用”政策。 “汉兴,改秦之败,大
汉史学的发展 , 为正史的产 生和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收篇籍,广开献书之
路。 ……建藏书策,置
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
说,皆充秘府。”
(《汉书 ·艺文志》)
兰台:汉代宫内藏 书之处。以御史中 丞掌之,后世因称 御史台为兰台。又 东汉时班固为兰台 令史,受诏撰史, 故后世亦称史官为 兰台。
《三国志》被称为“前 四史”
编年体史书: ? 西汉陆贾《楚汉春秋》 ? 东汉荀悦《汉纪》 ? 晋袁彦伯、张璠《后汉纪》 ? 晋三家《魏纪》 ? 晋八家《晋纪》 ? 梁二家《宋春秋》 ? 梁吴钧《齐春秋》 ? 陈何之元、北周刘璠《梁
典》。共约 34部,660卷。
? 方志: ? 即地方史,无论是种类,
1、史官制度
? 1)太史令
? 秦设太史令,汉亦设太 史令。汉太史令与巫分 职,但仍兼“天时星 历”。“至汉武帝时, 始置太史公,命司马谈 为之,以掌其职。时天 下计书,先上太史,付 上丞相,遗文故事,靡 不毕集。”(《隋 书·经籍志 ·正史序》)
? 2)兰台令史
? 管理图书秘籍,典校秘书, 撰述纪传。这时史官与历 官分职,职务逐渐专门化。
? 3)著作郎
? 三国时专职史官。
? 纪传体形式:
? 司马迁《史记》 ? 班固《汉书》 ? 刘珍等《东观汉纪》 ? 范晔《后汉书》 ? 吴韦昭《吴书》 ? 晋陈寿《三国志》 ? 梁沈约《宋书》 ? 梁萧子显《南齐书》 ? 北齐魏收《魏书》等 ? 共约 80部。
? 其中《史记》、《汉 书》、《后汉书》、
? 1)汉武帝以后,提倡儒术, ? 4)西晋以后,北方族内标榜“通经致用”,可是
侵,汉族士大夫常以编述
通经必得通史,故经学家
史书,引申华夷之防。同
大多数也都是史学家。
? 2)东汉造纸术改进,加以 草书行楷通行,长篇巨著 较易写成。
时北方各族在北中国建立 的国家,也设置史官,注
意修史,抵制汉族的“种 族歧视”。
? 东观 是中国东汉宫 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 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 位于洛阳南宫。
? 这一时期,全国处于分 裂状态,战争频繁,史 官失其常守,贤达之士 恐其废绝,各记闻见,
是以私家修史之风盛行 一时。
? 造成这一时期史籍的大 发展,其反映在当时的 图书分类上,史部书籍 由原来《汉书 ·艺文志》 把它作为经书的附庸, 变成按四部分类法占据 群书的第二位。
史注:
?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 解》
?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 诂》
?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 解》
? 吴韦昭《国语注》
? 东汉高诱《战国策注》 晋郭璞《穆天子传》、 《山海经》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南朝宋裴 骃 《史记注》 东汉应劭《汉书集解》
? 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史料性史籍 :
? 汉献帝及晋代以来至隋 前《起居注》 , 汉晋以 来职官、仪注、律令、 杂史、杂传、摘抄旧史 , 记述前代旧事 , 氏性、 目录等 .
? 《隋书 ·经籍志》载: 史部 874部,1655卷. 其 中隋代史籍不到 20部. 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 都远远超过先秦时期 .
? 《汉书 ·艺文志》载先 秦时期史籍不超过 20部.
?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学 的成立时期,也是正史初 步发展时期。其原因:
? 3)魏晋南北朝时代,不断
发生军阀混战,学者文人 常遭杀戮,故多从事撰述, 企图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