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之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
心理教育管理厌学情绪
![心理教育管理厌学情绪](https://img.taocdn.com/s3/m/4e653b2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6.png)
心理教育管理厌学情绪近年来,学生厌学情绪在校园中愈发普遍,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心理教育管理成为了应对厌学情绪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心理教育管理在缓解学生厌学情绪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理解厌学情绪厌学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体验,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无兴趣、无动力和抵触情绪。
学生长时间处于厌学情绪中,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甚至出现逃学、旷课等不利行为。
二、心理教育管理的意义心理教育管理是一种针对心理问题的专业化管理方法,通过借助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困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三、心理教育管理策略1. 提供情绪支持: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情绪支持和安全感。
学生在遭遇厌学情绪时,可以得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从而找到合理的应对方式。
2. 激发兴趣和动力:创造愉快、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育者可以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学生的厌学情绪往往源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和无效率。
因此,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是缓解厌学的重要步骤,学生可以按照计划有序地完成学业,避免心理压力和焦虑的累积。
4. 培养适应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
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压力和困境,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降低厌学情绪的发生率。
四、案例分析张同学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
他常常对学习缺乏兴趣,总是找借口逃避学习。
学校进行了心理干预,采用了心理辅导和教师的关心。
通过了解张同学的意愿,教师发现他喜欢音乐和艺术。
因此,学校开设了音乐和艺术课程,让张同学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从而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同学的厌学情绪得到了缓解,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26283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0.png)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一、案情描述小明,一名高中生,自从升入高中后,他开始表现出对学习的厌倦和抵触情绪。
他平时总是消极怠工,对学校的课程毫无兴趣,经常逃课和迟到。
在家里也总是抱怨学习的无聊和枯燥,父母对他的学习态度感到非常担忧,但是无论怎么劝说和督促,小明都不见得有丝毫改变。
最近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小明的成绩令人震惊,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全部不及格,家长非常担心他的学习状态,于是带他到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心理辅导。
二、个案分析1. 家庭背景分析小明的家庭关系较为融洽,父母对他的学业非常重视,希望他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成功的道路。
父母也愿意为他提供一切所需的学习条件,但是小明对学习却毫无兴趣,这让父母感到非常着急和沮丧。
从小明的言行中可以发现,他对学校学习的态度和父母的期望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可能与家庭对他的期望过高有关。
2. 学习环境分析小明所在的学校环境良好,教师团队教学水平高,但是他对学校的课程却毫无兴趣。
从他的迟到和逃课可以看出,他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持有不满的态度,这也是他不愿意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心理状态分析通过对小明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可以发现他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觉得自己无法达到父母和学校的期望,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对学习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可能是产生于对学习价值的怀疑,他觉得学习并不能让自己得到认可和尊重,这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动力。
4.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个案,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解决措施。
需要与他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对学习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需要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排解负面情绪,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需要与学校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共同解决他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需要与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放下过高的期望,给予小明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三、心理咨询师案例评析小明是典型的厌学学生,他的学习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环境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心理问题。
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矫正策略
![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矫正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f7c6a2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2.png)
综合2013·8在教育教学中,有的学生下课后精神焕发,活蹦乱跳,而一上课却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不愿完成作业,学习效果极不理想。
这其实是学生的厌学心理在作怪。
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危害。
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多年来的观察与研究,我简单地对小学生的厌学成因及矫正策略进行探讨。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的根本原因1.过分溺爱,放任自流,要求过严,态度粗暴。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爷爷奶奶。
老人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
由于被过分溺爱,这些孩子的依赖性强,懒惰思想严重,责任心与自制力极差,上课自由散漫,容易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
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厌学也就在所难免了。
有些家长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非打即骂。
恨铁不成钢是大多数家长的心理,但用粗暴的态度和手段来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孩子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
2.父母感情不和,孩子缺乏关爱和温暖。
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在温馨和谐、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反之,如果一个家庭充满“战争的硝烟”,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厌学有关部门一再呼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学生课业压力大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思想让老师重视考试成绩。
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作业和测试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造成了学生一提起考试就害怕。
二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方法不当。
为了让孩子多学知识,家长们额外布置了作业,这加重了孩子的作业负担,孩子苦不堪言。
关于教育心理学案例(2篇)
![关于教育心理学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ccbf9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e.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近一段时间,小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小明父母发现这一情况后,非常着急,于是向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
二、案例分析1. 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1)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家庭氛围较为紧张,父母对小明要求过高,导致小明心理压力过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较为紧张,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导致小明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
此外,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不符,使得小明对学习失去兴趣。
(3)学生自身因素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导致他在班级中缺乏朋友,心理压力大。
同时,小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缺乏自信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 心理辅导对策(1)家庭辅导心理辅导老师建议小明的父母调整教育方式,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同时,父母要适当降低对小明的要求,减轻他的心理压力。
(2)学校辅导心理辅导老师与班主任沟通,调整班级学习氛围,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
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辅导针对小明自身因素,心理辅导老师采用以下措施:①增强自信心。
心理辅导老师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小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
②改善人际关系。
心理辅导老师组织班级活动,帮助小明结识新朋友,改善他在班级中的地位。
③调整学习方法。
心理辅导老师针对小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辅导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小明的厌学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开始主动学习,上课注意力集中,作业完成质量提高。
在班级中,小明也变得开朗自信,与同学关系融洽。
四、总结本案例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心理辅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克服了厌学情绪。
教育心理实践热点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实践热点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0e187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9.png)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育心理学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
教育心理实践热点问题不断涌现,本文将针对其中一个热点问题——学生厌学心理,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解决途径。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进入初中二年级后,他突然表现出厌学情绪。
他经常旷课、不认真完成作业,甚至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
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帮助小明走出厌学心理。
2. 案例分析(1)原因分析① 学习压力过大:小明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紧张,老师对成绩的要求较高,导致小明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② 亲子关系紧张:小明与父母关系紧张,父母经常指责他,导致他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③ 同伴关系不良:小明与同学之间存在矛盾,导致他在班级中感到孤独和排斥。
(2)心理辅导措施① 调整学习压力:老师降低了对小明的要求,减轻了他的学习负担。
同时,家长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② 改善亲子关系:家长通过参加心理讲座,了解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③ 建立良好同伴关系:老师组织班级活动,帮助小明与同学建立友谊,消除矛盾。
3. 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小明逐渐走出了厌学心理。
他开始认真学习,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关系融洽,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三、结论学生厌学心理是教育心理实践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学习、生活。
以下是一些建议:1. 调整学习压力: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过度负担。
2. 改善亲子关系: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3. 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同伴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友谊,消除矛盾。
4. 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厌学心理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总之,教育心理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50e59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e.png)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策略的成效
3、鼓励小王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4、帮助小王建立与老师、同学和家人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策略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他逐渐恢复了学习的信心 和兴趣,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3)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学生未能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 容易产生厌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学生厌学。
2、外部因素
(2)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单调、沉闷的学习环境可能导致学生厌学。
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厌学心理产生的 原因
03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02
二、厌学心理的表现 及影响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学生厌学是指学生对学 校学习活动产生消极、懈怠、甚至抵触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回避、退 缩,并导致学业成绩下滑,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本次演示将从以下 几个方面对中小学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进行综述。
2、外部因素
(3)社会因素: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对成绩的过度等都可能加大学生的压力, 导致其厌学。
二、厌学心理的表现及影响
1、厌学心理的表现
1、厌学心理的表现
(1)情绪低落: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 (2)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动力,上课不专心,作业应付。
1、厌学心理的表现
方法指导:应对学生厌学情绪的 策略
1、放松心情,调节压力
解读小学生的学习厌学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解读小学生的学习厌学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86d950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2.png)
解读小学生的学习厌学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学习是小学生每天必须面对的任务之一,然而,许多小学生却出现了学习厌学的行为。
他们可能表现出不愿意去学习、缺乏积极性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抵触情绪。
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对小学生学习厌学行为的心理原因进行解读。
一、学习压力过大小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时,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
由于学校教育制度的要求以及家长的期望,小学生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作业和学习任务。
这种学习压力可能会使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虑,导致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二、学习方式不合适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一些学生可能更适应课堂教学,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适应自主学习。
如果学校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需求,他们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此外,一些小学生可能对学习方法缺乏掌握,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增加了他们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三、学习动力不足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他们主动去学习的重要动力。
然而,当小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时,他们很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除此之外,如果小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及时的认可和奖励,他们很可能对学习失去动力,从而表现出学习厌学的行为。
四、学习困难与挫败感小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理解难题、记忆困难等。
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学习困难和挫败感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导致学习厌学的行为。
五、外部环境因素除了内在的心理原因,小学生学习厌学行为的背后还可能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不稳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班级氛围和同学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小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情绪。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习厌学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式不合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与挫败感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重视这些心理原因,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教育方法来帮助小学生克服学习厌学行为,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厌学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学生厌学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04932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a.png)
学生厌学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摘要: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今我国一些初中生存在一些厌学现象,比如上课时有小动作、打瞌睡、吵闹、注意力不集中等,认为上课是一种煎熬。
有一些学生经常抄袭作业,甚至干脆不做。
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学生出现旷课逃学、介入犯罪等现象。
本文对这些初中生的厌学现象展开了教育心理学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对广大教师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现象;教育心理学前言:当初中生出现这些厌学现象时,学校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注重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远离一些娱乐场所等。
同时也要深入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进行理性的分析,帮助初中生改善不良心态,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投入初中素质教育学习中,切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一、学生厌学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一)学习动机不足当初中生出现这些厌学现象时,学校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注重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远离一些娱乐场所等。
同时也要深入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进行理性的分析,帮助初中生改善不良心态,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投入初中素质教育学习中,切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二)学习兴趣不足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兴趣容易发生变化。
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容易产生兴趣转移。
大部分初中生的厌学情绪主要是由于学习兴趣转移到一些外界事物上,比如上网、网络游戏等,导致学生逐步荒废学业,还有一些黄色书刊、影像等,也对初中生的精神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
当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转向不良活动后,学生通常情况下会逐步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抵抗。
据分析,初中生学习兴趣转移不仅是由于他们的自制力薄弱,更在于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追求刺激、新奇,导致学习注意力分散等。
(三)情感缺失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如果出现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家教粗暴等一些现象,都会对学生的情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浅谈孩子的厌学心理及解决方法
![浅谈孩子的厌学心理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fec27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3.png)
浅谈孩子的厌学心理及解决方法孩子的厌学心理是指孩子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情绪和不愿意参与学习的态度。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如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学习内容无趣、学习方法不当、师生关系不和谐等。
然而,厌学心理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是解决孩子厌学心理的关键。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知识有着天然的兴趣。
然而,由于学校教育的压力和许多限制条件,孩子可能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兴趣和意愿,以便为他们提供更有意义和吸引力的学习体验。
其次,改变学习环境是培养孩子积极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环境的舒适、安静和有序对孩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专门的学习空间,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教育者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此外,创新教育方法也是解决孩子厌学心理的一种途径。
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过于死板和枯燥,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
因此,教育者应该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如游戏化教育、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孩子的兴趣和学习风格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孩子的厌学心理往往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长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并给予及时的支持和鼓励。
教育者也要在课堂上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树立榜样,激励孩子努力学习。
总结来说,孩子的厌学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常见的问题,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关注和解决。
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改变学习环境、创新教育方法以及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都是解决孩子厌学心理的重要方法。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报告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e09b0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a.png)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报告一、引言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生阶段是学习基础打下的重要时期,然而,有些小学生却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
本文将对小学生厌学心理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二、原因分析1. 学习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过于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
学生往往对这些学习内容缺乏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2. 教学方法不合理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使学生感到无聊和厌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 学习压力过大小学生由于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增加,可能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长期以来,过大的学习压力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心理分析1. 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比较短暂,容易分散。
当他们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时,注意力更容易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2. 自我认知不足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缺乏正确的认知。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或无法达到要求,产生自卑情绪,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3.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一些小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
当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
四、应对方法1. 创设趣味性学习环境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学习环境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
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化学习等方式,使学习变得有趣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 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
通过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厌学情绪。
3. 关注学习动机培养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
通过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奖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减轻学业压力家长和教师应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减轻小学生的学业压力。
厌学心理研究案例
![厌学心理研究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c9285f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d.png)
厌学心理研究案例一、案例背景介绍小明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近一年来出现厌学情绪,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作业完成质量低下,学习成绩下降。
在家中,小明也表现出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对父母的态度也变得不友善。
二、厌学心理的表现厌学心理的表现主要包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常常感到疲倦;对于作业和考试感到焦虑、恐惧和逃避;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留级、辍学等现象。
三、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小明的厌学心理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
首先,家庭环境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关系紧张或者对小明的学习要求过高,都可能导致他出现厌学情绪。
其次,小明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他的学习态度和情绪状态,例如缺乏自信、抗挫能力差等。
此外,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也可能对小明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例如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等。
四、案例中的干预措施针对小明的厌学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一是与小明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和困惑,帮助他重新树立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二是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调整对小明的期望值和教育方式,为小明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三是为小明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解决个性特点和情绪问题,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四是与小明的老师和学校进行合作,调整课程和学习计划,减轻他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
五、干预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明的情况有所改善。
他的学习态度逐渐端正,上课能够集中精力听讲,作业完成质量也有所提高。
同时,他在家庭中的情绪问题也有所缓解,与父母的关系逐渐恢复和谐。
此外,小明的自信心也有所增强,能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小明这一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首先,对于厌学心理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和表现形式,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最后,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问题,应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青少年厌学的心理解读
![青少年厌学的心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9aa163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c.png)
青少年厌学的心理解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厌学的现象。
青少年厌学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厌学现象进行解读,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1. 青少年厌学的表现青少年厌学表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经常迟到早退、逃课、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下滑等。
这些表现往往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和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然而,这些表现只是外在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
2. 青少年厌学的心理原因2.1 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正处在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如果学校教育与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不符合,就容易产生对学校和学习的厌恶情绪。
2.2 学习动机不足青少年缺乏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
如果他们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取悦他人,而非出于内心真正的兴趣和热爱,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2.3 情绪问题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大,如果他们遇到挫折、失落或焦虑等负面情绪,就可能将这些情绪转化为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从而表现为厌学行为。
2.4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着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氛围紧张或者家庭成员对学习不重视等问题,都会加剧青少年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3. 如何应对青少年厌学问题3.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长和老师应该与青少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内心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
通过沟通可以找到根源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3.2 激发内在动机激发青少年内在对学习的动机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制定具体目标、给予适当奖励等方式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3.3 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青少年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对策
![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bbd48e119e8b8f67c1cb943.png)
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厌学心理指学生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习活动的一种行为模式。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在对待学习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在情感上是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习,而在行为上则是主动地远离学习,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
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危害。
一、学生厌学心理分析1、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首先是为他人而学。
他们内心的一致感受是,自己根本不想学习,但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又不得不学,觉得是为别人而学。
其次是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烦恼、苦闷,一提到学习就觉得痛苦,觉得学习是一件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
再次是逃避学习。
他们试图逃避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不愿意参加考试,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2、学生为什么会厌学第一是没有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个人坚持某项工作的重要动力所在,如果屡遭失败,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即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无法完成学习的要求,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降低学习动机水平。
第二是丧失学习兴趣。
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或具有个人意义的领域,自然会投入时间、努力和精力。
兴趣是个性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倾向。
学生对某一课程感兴趣,则产生学好这一课程的兴趣动机,若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就需借助外力促其学习。
第三是人际关系不良。
每个人都喜欢按个人意愿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
如果在一个让学生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他们往往有十足的干劲。
而当学生因学习上的失败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自尊受到威胁,自信心受到了挑战,陷入焦虑、恐惧等不良的情绪中,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
第四是学习负担过重。
尽管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过重,使部分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激发学习动机,克服厌学心理学习动机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个人在良好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能力。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a0b8d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a.png)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厌学现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学生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中不少小学生出现了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表现出对学校、老师和课程的厌恶和抵触。
背景介绍:小学生厌学的背景及其现象的普遍存在是导致该问题需要被重视和研究的主要原因。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应该是一件有趣和愉快的事情,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孩子感到学习枯燥乏味,无法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对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找出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态度。
1.2 问题阐述小学生是学生中的一类,他们正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对学业的成绩和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学习的深入,一些小学生却表现出对学习的不感兴趣甚至厌烦的情绪,这就是小学生厌学的问题。
小学生厌学的现象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还可能引发学习障碍和心理问题等严重后果。
了解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心理分析,探讨家庭和学校因素对小学生厌学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应对小学生的学习困境,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小学生厌学的心理机制,探索其根源和内在原因。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家庭和学校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家长和教师们的重视,认识到小学生厌学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厌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5b2285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63.png)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小学生厌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消极情绪和不愿意学习的心理状态。
其主要表现为敷衍了事、逃避学习、不认真听讲、做作业敷衍等。
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负担过重:小学生阶段,课程安排通常相对较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较多。
如果学校和家长的期望过高,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厌学。
二、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记忆方法不当、时间管理不当等,就会出现学习困难,加重了学习负担,进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三、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兴趣是维持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或者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就容易感到厌倦。
四、学习环境不良:学习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学生身处的学习环境不幸福、不和谐,例如教师过于严厉或者同学之间关系不好等,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小学生厌学的心理状态,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调整学习负担:学校与家长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避免任务过重,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等。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创设有趣学习情境:教师和家长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教学、课外实践、参观讲座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学校和家长要共同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学习、乐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难,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五、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不能简单地采取惩罚手段,而是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厌学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厌学心理讲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36cfa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e.png)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厌学心理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李教授。
讲座中,李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厌学心理通过讲座,我了解到厌学心理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许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厌学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压力大: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2. 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3. 家庭教育因素: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其兴趣爱好,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4. 学校教育因素:教师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厌学。
二、危害厌学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学业成绩:厌学心理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下降,进而影响学业成绩。
2. 影响身心健康:长期处于厌学心理状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3. 影响人际关系:厌学心理会使学生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变得紧张,影响人际关系。
4. 影响未来发展:厌学心理会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影响其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
三、应对方法针对厌学心理,李教授提出了以下应对方法:1. 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自信心。
2. 改进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缓解学习压力。
4.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5.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改进教育方法。
总之,厌学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参加此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厌学心理的危害,并学会了如何应对。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挑战,克服厌学心理,追求全面发展。
为心灵打开一扇窗——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辅导
![为心灵打开一扇窗——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e8f5486d783e0912a2162ae3.png)
2 0 年 第 8 醐 09
我找这名学生了解情况 , 他告诉我 :我从小 和父母 在 “
一
学 生 在 线 。
过各种方式加大对学生学 习的管理 和要求 , 不断 向学生灌 输“ 学而优则仕 ” 的观 念 , 一旦成绩不 理想 , 就会受 到责罚 或加重课业 负担 。来 自班级 同学 、 学校 、 家庭 、 会和 自身 社 的压力 , 会让一部分 心理承受能力差 , 性格 内 向且不 善于
找了另一个学生 , 充分保护 了他 的自尊心 。 通过谈话 , 让他
明 白老 师 不 会 去 翻老 底 , 而是 会 通 过 他 今 后 的表 现 来 认 识
他, 并通过他在课上 的表 现找出他 的优秀之处 , 帮助他树 立 自信。在 以后的 日子 , 笔者发现这名学生有了很大 的变 化, 课上不再接老师 的话把 , 听课也认 真了许多 , 学作业 数
家 , 愁死 俺 了 !” 可 后 来 我 从 班 主任 那 里 了解 到 , 红 ( 名 ) 一名 留守 小 化 是 学 生 , 母 在 外 地 打工 , 爷爷 奶 奶 一 起 生 活 。 学 期 刚 开 父 跟 这 始 , 不小 心 割 破 了 手 , 血很 多 。 她 流 在外 地 打 工 的 家长 赶 回 来 , 孩 子 照顾 得 无 微不 至 , 家一 住 就 是 一 星期 。 此 以 把 在 从
赋 予 学 生 以榜 样 的力 量 。
充分的信任 。 他干得也特别卖力 , 只要笔者布置的任务 , 他 都按时完成并督促其他学生完成。在他 的带动下 , 整个班
级 的数 学 成 绩 也 有 了很 大 的提 高 。 .
当然 , 中学生逆反心理 的教 育任重而道远 , 对 需要每
一
个教育者的努力及全社会的支持 和帮助。 只有全社会都
青少年厌学心理分析
![青少年厌学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e1bdc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5.png)
青少年厌学心理分析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厌学的情况。
青少年厌学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不愿意上学,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厌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厌学现象的表现青少年厌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经常迟到早退、逃课、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下滑等。
这些表现往往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困扰,但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背后的心理原因。
厌学的心理原因1. 自我认知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知建构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可能存在偏差,导致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比如自我否定、自卑感、对未来缺乏信心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学习态度和情绪有着直接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着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矛盾较多、家长期望值过高等问题,都可能造成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
3. 学校环境压力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教育环境和氛围也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教育方式单一、竞争压力过大、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存在,都会加剧青少年的厌学情绪。
4. 社交问题青少年时期是社交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时期,如果青少年在社交方面遇到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紧张、孤独感强烈等,也会影响其对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应对青少年厌学问题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注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自我认知。
2. 学校教育改革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提倡多元化教育方式,减轻学生的竞争压力,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心理辅导和支持针对出现厌学情况的青少年,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拾对学习的热情。
结语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儿童厌学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儿童厌学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3733b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06.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从小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
然而,近一年来,小明出现了厌学的现象,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了逃学的行为。
家长和老师都非常担忧,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期望过高:小明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
然而,过高的期望给小明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产生了厌学情绪。
(2)家庭沟通不足:小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这使得小明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2. 学校因素(1)教学方式单一:小明所在班级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使得小明对课堂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2)师生关系紧张:小明与部分同学关系紧张,这使他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影响了他的学习兴趣。
3. 学生自身因素(1)自信心不足:小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学习兴趣:小明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导致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
三、教育干预策略1. 家庭干预(1)调整期望值: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不要过分追求高分,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加强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给予他关爱和支持。
2. 学校干预(1)改进教学方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2)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学生自身干预(1)培养自信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明逐渐走出了厌学的阴影。
他开始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同时,他与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学校:专业:年级:2009级《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文章题目: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姓名:***学号:2009210100**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摘要: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教育界,困扰着各个望子(女)成龙的家长们的问题,所以一直是受到所有社会各界那些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的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学生厌学厌学心理分析对策正文:每个家长都尽心尽力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茁壮成长,希望孩子拥有闪亮的人生;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出类拔萃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种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完美成功,都希望自己能够因成为家长和老师们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而骄傲自豪。
然而围绕孩子,更多的问题出现了:网瘾、厌学、抑郁、焦虑、强迫、品行障碍、环境不适、离家出走······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孩子,还困扰着老师和家长。
而其中的学生厌学问题尤为重要,这种厌学心理是一种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的心理反应。
他们视学习为负担,失去学习兴趣,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情绪消极,敷衍了事并伴随学习效率降低,总之,就是对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学生厌学这种状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学生的稳定和巩固,是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最大的阻碍。
到最后孩子痛苦,家长痛心,老师头痛。
家长管不了,老师教不好,好孩子做不了。
这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导致孩子违背老师的谆谆教导,辜负父母的期望,而产生厌学这种心理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原因。
一.学生厌学的成因1.应试教育的原因应试教育是一个贬义词,它是相对素质教育而提的。
应试教育也称“升学教育”,强调能力与智力因素,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片面教育。
单纯的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片面教育。
(1)应试教育偏重智力,忽略德智体美劳的发展,重视应考科目,忽略选修和免考科目,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应试教育重视知识量,忽视学生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
逐渐的孩子就缺失了学习的动机,茫然无措,而学习动机缺乏时,就会出现各种焦虑不安的内心紧张状态。
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和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也会减少。
((3)应试教育只求分数,应试教育用来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评价和要求学校教师的也是分数。
这就造成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分数面前被湮没了,教育不是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时反而造成不同类型的人才被扼杀;另一方面,以考试成绩表示的教育结果被无限地夸大,而教育过程却被严重地忽视了。
往往把教育过程和指导学生应考过程实际等同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自觉地提高学生素质,甚至违反教育规律。
这样的教育过程,有时也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但不仅不能使学生良好的素质得到培养,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应试教育偏重“好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
学校教育成为严酷的、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三重压力的淘汰赛。
英才三两人,牺牲一大片。
要知基础教育(包括高、专、职及成人高中)是服务大多数的普通的普及式教育。
培养少数人才,耽误较多人,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功利性。
(5)应试教育的表面性。
应试教育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只抓并不标志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考试成绩;素质是更为深层次的、长久起作用的人的品质。
因此,应试教育实际成为肤浅的、庸俗化了的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和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教育领域里的弄虚作假现象也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造成教育效果的虚假性2. 家庭因素的原因(1)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感因素冲淡理智因素。
一个独生子女受到四位祖辈和两位父母的钟爱与呵护,孩子处的核心地位,被超量的爱包围着。
他们很容易发展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生理发展超前,心里成熟滞后”,“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太强,能力太弱”等人格上的严重欠缺。
导致孩子上学后,对学校的严格的管理的不适应,或者跟同学的相处不自在等,逐渐的就会导致孩子的厌学问题的产生。
(2)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但又不掌握教子(女)成才的规律和方法。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今天看到某某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就让孩子放弃学习,也对选秀趋之若鹜......这样子不尊重孩子的观点,不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去培养孩子,不理解孩子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孩子在上学时也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厌学也就会慢慢的衍生。
(3)对于那些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家庭,部分留守儿童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书信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
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很复杂,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挣钱学习、有的为了混文凭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学知识学习。
那些动机好的还可以认真的学习,但是动机不纯,自制力差的孩子,就会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逐渐的也就厌学心理产生。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原因环境学习者认为“学习既是个体性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们也是社会性的,工具中介绍的合作构建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图的,复杂的,是处于它所发生的情境脉络之中的。
”(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
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而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教育、公共场所、社会风气、流行思潮和社会制度等。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更为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见环境是最能改变一个人了。
它可以让你变好,更可以让你变坏。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所以当家长的一定要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不然,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们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
解决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摒弃应试教育,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而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
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
素质具有整体性。
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
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
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
实施了素质教育,孩子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得到培养,不再受到压迫式的学习,等等,从教育制度方面的改变可以避免部分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的榜样教育首先要从父母自身来入手。
对于小孩子的启蒙教育,最经典的莫过于榜样教育,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从小父母就给孩子留下一个坏的榜样,对后期的成长很不利;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打个巴掌给个甜枣,软硬兼施。
只要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少了鼓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孩子也是人,也喜欢被哄的;有时候,多让孩子接触一些人间疾苦,让他们体会父母的苦心。
学习自立自强。
可以综合治理,净化环境。
首先我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日仍然受到很多教育学者的肯定,因此,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有必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地成长环境,为孩子寻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父母应该多考虑社区总体氛围好的社区,如果一个社区即脏又乱,整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警车三天两头来,这样孩子在这里是不会学到什么好的。
其次是邻居的选择,在你买房子或搬迁时最好先拜访下你的新邻居,好的邻居那胜过家人,要是不好的它间接给你的孩子所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
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扫除“黄赌毒”和封建迷信以及假冒伪劣、欺诈等社会公害的力度。
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并对中小学优惠开放。
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加强学校管理,避免外来势力入侵校园,保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结语: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
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
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
孩子选择上网逃课厌学甚至包括一部分恋爱都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
解决矛盾,解决孩子们的厌学问题,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老师们才能放心安心的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保驾护航。
(参考文选《教育心理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2007年版学习动机多学习的影响(参考资料《教育心理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2007年版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