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与吸附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附质离开界面引起吸附量减少的现象称为 脱附(desorption)。 吸附热:积分吸附热和微分吸附热。 物理吸附—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吸附—化学键
1.5 吸附作用
色散力 偶极子作用 四极子作用

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
静电力 氢键、络合键

色散力
势能曲线U(r) Lenard-Jones公式

IUPAC 分类: 微孔 中孔 (micropore): <2.0nm (mesopore) : 2.0-50nm
大孔
(macropore) : >50nm
1.6 密度
真密度:质量除以不包括孔容积(但包括闭 孔孔容)在内的体积得到的密度。 表观密度:质量处以包括孔容积在内的体积 得到的密度。 容积密度(堆密度):质量处以包含粉末粒 子间隙的体积得到的密度。
BY-2-HF
3.48 1964 3.92 0.98 2.27 0.48 0.48 1.27 0.04
3.67 2001 1.9 1.04 1.59 0.89 0.02 0.02 0.66
SBET (m2/g)
灰分含量(%) 孔容(cm3/g) m(总含氧官能团) mmol/g m(-COOH) m(-COOR) m(酚羟基) m(醌型羰基)
1.3 吸附技术应用
应用领域: 化工、医药、环保、能源、食品、轻工等多个领 域。 1) 气体或液体的脱水及深度干燥; 2) 气体或液体的脱臭、脱色、溶剂回收等; 3) 痕量物质吸附分离; 4) 物系分离; 5) 废气和废水的处理。
1.4 基本概念


吸附剂(Adsorbent)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
U (r ) ar br
6
12
2.2 偶极子相互作用
色散力 > 偶极子作用 > 四极子作用 r-3
静电力
2.3 在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或吸附剂相 四极子相互作用
互之间也产生静电引力或斥力。当固体表 面有酸性位或碱性位时,表面就带正电荷 或负电。这种表面在溶液中就会发生离 子交换。
氢键

第一讲 吸附及其等温线
1.1 吸附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吸附:
干燥剂;竹炭
吸附:adsorption 吸收: absorption
吸附
吸附(adsorption)是指在固相-气相、固相-液相、 固相-固相、液相-气相、液相-液相等体系中,某个 相的物质密度或溶于该相中的溶质浓度在界面上发生改 变(与本体相不同)的现象。
活性炭的TEM图(椰壳基和石油焦基)
表面修饰
35
30
25
n/mmolg
-1
20
15 BY-2-NH3H2O BY-2-HF BY-2 BY-2-HNO3 BY-2-H3PO4 0 0.0 0.2 0.4 0.6 0.8 1.0
10
5
p/p0
活性炭BY-2化学改性后的表面性质和储氢容量
样品 n(mmol/g)a
BY-2
BY-2-HNO3 3.50 1834 1.04 1.00 3.46 1.35 0.17 1.81 0.13
BY-2-H3PO4 2.86 1794 0.98 0.92 2.15 1.36 0.07 0.70 0.023
BY-2-NH3H2O 3.61 2061 3.92 1.01 1.09 0.44 0.34 0.28 0.03
z
Gas phase

Adsorption space
Solid phase, Vs
Gibbs surface Surface of the solid

1.2 发展历程
吸附剂的发展历程:
木炭、活性炭、碳纳米管、石墨烯 沸石分子筛、有序介孔材料、MOF
1.2 发展历程
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
1918年提出吸附领域第一个理论公式:Langmuir方程
Ⅳ和Ⅴ型等温线
n
n
B
0 p/p0
1
0 p/p
0
1
中孔凝聚
Ⅵ类等温线
n
p/p0
均匀表面,每一台阶相当于吸满一层分子
参考文献
1、F. Rouquerol, J. Rouquerol, K. Sing, Adsorption by powders and porous solids, Academic Press, 1999 2、 Duong D.Do. Adsorption analysis: equilibria and kinetics. Imperial College Press, 1998 3、J. Toth. Adsorption theory, modeling, and analysi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2002, 175 叶振华,化工吸附分离工程,1992 R.T.Yang, 吸附法气体分离,1991 严继民,吸附与凝聚,1986
真密度测量
C pref
Vt
p
1.3 吸附等温线
n=f(T,p)
氧气在活性炭上吸附等温线
吸附量 n
B
B
相对压力 p/p0
Ⅰ型等温线
n
0 p/p0
1
化学吸附,单分子层,极限吸附量 微孔吸附剂,孔填充 超临界吸附
Ⅱ型和Ⅲ型等温线
n
n
B
0 p/p0
1
0 p/p0
1
无孔固体,开放表面,表面覆盖机理
羟基-OH、羧基-COOH、磺酸基-SO3H、氨基-NH2 等官能团 O、S、N、F、Cl
H
氢键作用力是范德华力的5-10倍。
1.6 吸附剂
表面性质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密度、硬度等

吸附剂表面特性
理想表面
非理想表面
极性表面
非极性表面
表面修饰
MCM-41 有序介孔材料的透射电镜图(来自百度文库EM)
1932年获得诺贝尔奖
Irving Langmuir)(1881-1957)是本世纪卓越的美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1.2 发展历程
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
BET方程(1938年);
1.2 发展历程
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
Kelvin方程:毛细凝聚 Polanyi吸附势理论: DA方程、Freundlich方程 分子模拟。
吸附质(adsorbate)被吸附的物质。
吸附等温线(adsorption isotherm)温度一定时, 吸附量与压力(气相)或浓度(液相)的关系。 吸附等压线(adsorption isobar)压力一定时,吸附 量与温度的关系。 吸附定量线(adsorption isostere)吸附量一定时, 压力与温度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