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咸鸭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节日里的故事”,具体内容为《2024年端午的鸭蛋》。

本文以2024年端午节为背景,通过讲述鸭蛋的腌制过程,传递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详细内容涉及端午节的由来、鸭蛋腌制的方法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课文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鸭蛋腌制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鸭蛋腌制的方法及其意义。

2.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及课文生字词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鸭蛋腌制材料(如鸭蛋、盐、白酒等)。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典、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的习俗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学习:(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2)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学习。

(3)教师讲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鸭蛋腌制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鸭蛋腌制的方法及意义。

(3)学生动手腌制鸭蛋,体验传统技艺。

4. 随堂练习:(1)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2. 课文生字词3. 鸭蛋腌制的方法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1)略我眼中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以此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分享的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篇一: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1、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韵味,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导入——朗读——品评——拓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体验课前学生预习: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

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答: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非常不错,大家懂得真多。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多媒体出示诗歌)《午日观竞渡》——边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节)2、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五香蛋,赛龙舟……)(多媒体出示风俗图片)3、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章《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重点句子解析,课文结构分析,端午鸭蛋的文化背景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

2. 学会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长句子理解。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端午鸭蛋文化背景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传说,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读写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 端午鸭蛋文化背景了解:介绍端午鸭蛋的寓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1)生字词(2)重点句子(3)端午鸭蛋文化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

(2)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3)简述端午鸭蛋的寓意。

2. 答案:(1)略。

(2)例:端午节那天,妈妈给我煮了一个鸭蛋,寓意着平安、健康。

(3)端午鸭蛋寓意着平安、健康、团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进行分享。

(2)开展“我眼中的端午节”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阅读关于端午节的诗歌、故事,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长句子理解。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端午鸭蛋文化背景的掌握。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的详细度和合理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学生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及拓展活动的开展。

端午的鸭蛋教案(多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多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多篇)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端午的鸭蛋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使学生知道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述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展示端午节习俗和活动的图片或视频。

分组讨论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端午的鸭蛋制作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制作端午鸭蛋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

2.2 教学内容:鸭蛋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鸭蛋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鸭蛋的装饰方法和创意展示。

2.3 教学方法:讲解鸭蛋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示范鸭蛋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分组实践,学生动手制作鸭蛋。

第三章:端午的鸭蛋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鸭蛋在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关注。

3.2 教学内容: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鸭蛋与其他节日食品的文化联系。

鸭蛋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述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鸭蛋与其他节日食品的文化联系。

讨论鸭蛋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章:端午的鸭蛋美食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鸭蛋的美食文化。

培养学生对美食的兴趣和品味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4.2 教学内容:端午鸭蛋的传统制作方法和风味特点。

端午鸭蛋的食用方式和搭配建议。

端午鸭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

4.3 教学方法:讲述端午鸭蛋的传统制作方法和风味特点。

分享端午鸭蛋的食用方式和搭配建议。

介绍端午鸭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

第五章:端午的鸭蛋活动策划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策划端午鸭蛋活动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组织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5.2 教学内容:端午鸭蛋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含多场景)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含多场景)

端午的鸭蛋教案(含多场景)教案名称:端午的鸭蛋课时:1课时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知道吃鸭蛋的寓意。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知道吃鸭蛋的寓意。

2.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图画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图画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2.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1.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鸭蛋、彩笔、画纸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与学生谈论端午节,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习俗,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课件,介绍吃鸭蛋的寓意,引导学生了解吃鸭蛋的习俗。

2.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吃鸭蛋的寓意。

三、观察与发现(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美好事物,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动手操作(15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画鸭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学生动手操作,用彩笔和画纸描绘自己发现的美好事物。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指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2.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重要性。

2.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图画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一、自学1、了解作家汪曾祺,学习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品味平淡自然而韵味十足的语言。

二、量学1、字词门槛() 籍贯()腌蛋()门楣()苋菜( )络子() 车胤()囊()萤映雪城隍( )庙大襟( ) 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2、汪曾祺:江苏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的学生。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

著有散文集《》。

3、思考回答:(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2)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哪些句子能体现这种感情?三、导学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写法?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4、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试举例说明。

四、用学品读(2、3)段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2、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五、测学1、注音或写汉字Xiàn()菜门méi()车yìn()城huáng( )庙náng[]()莹映雪肃()然起敬络()子腌( )蛋大襟( )2、“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是唐代诗人《》中的诗句。

3、选文记叙的是最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作文有什么启示?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用囊莹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5、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

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1《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文化背景及节日习俗;2.学习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提高口语、阅读、写作能力;3.能够通过阅读、听说训练,理解端午饮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文化阅读:《端午的鸭蛋》2.阳历和农历的关系和追溯3.和端午节有关的饮食文化和特色菜三、教学重点1.节日习俗和饮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提高口语、写作能力四、教学难点1.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讲解2.以文化为基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五、教学方法1.文化读物阅读2.小组讨论3.多媒体呈现4.语言输出练习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呈现端午节刺绣、粽子、糯米饭等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猜测是哪一节日。

2.简单介绍端午节习俗,引发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学习探究。

(二)文化阅读1.呈现阅读材料《端午的鸭蛋》,让学生自主阅读。

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文化学习1.针对学生提问情况,由教师进行相关知识讲解。

包括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文化背景及代表性的食品等等。

2.制作图片,展示端午节古代的一些习俗、活动和民俗习惯。

(四)词汇学习1.呈现端午节相关的词汇图片,帮助学生阅读、认知相关词汇。

2.老师出示口头类比活动,让学生猜测类比词的意思。

三、语言输出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及其内涵和价值。

2.组织学生用口语和写作的形式回答问题,学生在语音、语调及语言表述方面参考教师的指导。

七、作业布置1.分组完成端午节与其他节日的对比报告;2.整理分类端午节相关词汇,并进行巩固复习。

八、板书设计端午节相关的基础知识、词汇、文化原则等。

九、教学检查1.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期末建立端午节的主题墙。

2.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师自我总结。

十、教学总结随着文化的传播及多样性,人们对于古老而又富有内涵的端午节文化认知只有加深,领略端午节饮食文化内涵和欣赏其美,才能愉悦地度过端午佳节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阅读文化材料、听取教师讲解、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等过程中,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知和理解。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教案【8篇】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教案【8篇】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8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1一、导入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分小组竞赛)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二、整体感知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

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

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

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2024年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2024年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2024年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传统节日与文化》,具体内容为《端午的鸭蛋》。

文章通过对端午节鸭蛋的描述,引出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掌握课文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事物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端午节的习俗,自然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2)详细讲解课文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例句分析,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主要内容:端午节的习俗描绘事物的技巧传统文化的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课文生字词,并运用到造句中。

(2)以“我心中的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3)收集关于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略(2)例文:我心中的端午节(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我国其他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看古诗、猜人物和端午[宋]张耒(lěi)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ǜ)能还。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古诗和我国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知道他是怎样死的吗?)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说习俗我们的那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说一说(看图片)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读文本今天呢,我们就随着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风俗,去看一看他们小时候在端午节吃什么,玩什么。

(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看题目、猜内容。

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一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四、析内容端午的鸭蛋:共写了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分小组讨论: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图鸭蛋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为介绍鸭蛋预设背景(引出)名声久远(问起籍贯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会成批输出)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证以北京鸭蛋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10篇)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10篇)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10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2020八(下)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2020八(下)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2
2020年最新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另外从其他 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 ?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两个 ?多? ,一个 ?善于? 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 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 ?带有文言性质,增 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 且‘与有荣焉’。? 因为爱屋及乌, 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 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淡淡的幽 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 吃法多样的, 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 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 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 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 爱,对家乡的思念。 (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 因而有人说, 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 五两段了。 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 2)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 了。? 4)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 蛋壳里, 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 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 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 透露出作者对童年 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 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 (7)再看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 壳——囊萤映雪的故事。 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 但又不是完全乱了 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 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 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 ?囊萤 ?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 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 是赘笔; 也有人认为, 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 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 很自然, 很随意, 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 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用心口味生活的情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去口味那种故乡情结,那种思乡恋乡情结。

二、探究课文:互动1、题为“端午的鸭蛋”,却先介绍了什么?明确:在介绍咸鸭蛋之前,先介绍了端午的种种风俗。

互动2、端午的种种风俗有哪些?这一段是什么结构?有没有中心句?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一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是中心句。

互动3、为什么要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明确: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于自然中写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从文章思路来看,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端午的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互动4、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涉及到的章节是《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端午鸭蛋背后的文化意义,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以及作者通过鸭蛋所传达的家乡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我国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细节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鸭蛋的制作方法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3)通过例句分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主要内容:(1)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2)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家乡端午节习俗的认识。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端午的鸭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文化意义的传递。

2024年《端午的鸭蛋》标准教案(通用

2024年《端午的鸭蛋》标准教案(通用

2024年《端午鸭蛋》标准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端午鸭蛋》作为教学内容,该内容属于教材中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端午节吃鸭蛋习俗以及鸭蛋在中国象征意义。

详细内容涉及鸭蛋历史渊源、各地吃鸭蛋习俗、鸭蛋制作方法以及与端午节相关民间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解鸭蛋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地位和象征意义。

2. 学会制作端午鸭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领悟传统文化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鸭蛋制作方法掌握以及端午节与鸭蛋之间文化联系。

教学重点:解端午节鸭蛋象征意义,学会制作端午鸭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制作端午鸭蛋原料和工具。

2. 学具:笔记本、笔、彩泥、剪刀、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由来,引入本节课主题——端午鸭蛋。

2. 新课内容展示:(1)播放视频,展示鸭蛋在中国象征意义以及各地吃鸭蛋习俗。

(2)讲解鸭蛋制作方法,边讲解边演示。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制作端午鸭蛋原料和工具。

(2)根据老师讲解制作方法,学生动手制作端午鸭蛋。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端午鸭蛋相关历史题目,让学生解鸭蛋在端午节重要地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鸭蛋制作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端午鸭蛋鸭蛋象征意义鸭蛋制作方法端午节与鸭蛋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鸭蛋在中国象征意义。

(2)介绍一种你解端午鸭蛋制作方法。

(3)谈谈你对端午节鸭蛋习俗看法。

2. 答案:(1)鸭蛋象征着生命、生育和繁衍,寓意吉祥、平安。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解并掌握端午鸭蛋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鸭蛋制作方法,并尝试和家人一起制作。

(2)收集其他与端午节相关民间故事,下节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特别关注教材中与端午节鸭蛋相关章节和详细内容。

2024年教案《端午的鸭蛋》

2024年教案《端午的鸭蛋》

2024年教案《端午的鸭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端午的鸭蛋》,详细内容为教材第27页至29页。

该文通过对端午节的习俗——吃鸭蛋的描述,引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探讨,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语的掌握。

难点:作者情感的理解,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语。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析生字、词语,指导学生阅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作者对家乡的情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主要内容:端午节习俗、作者情感、传统文化3. 生字、词语:鸭蛋、怀念、习俗、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从端午节的习俗入手,谈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组织一次“家乡的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家乡的习俗,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端午的鸭蛋》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深入剖析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家乡端午习俗的深厚情感。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讲解重点句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6. 课堂小结(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端午节的习俗生词、短语重点句式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端午节习俗。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写一段关于家乡端午节的文章。

2. 答案:(1)课文熟读,理解端午节习俗。

(2)例文:端午节是我们家乡的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吃鸭蛋。

每当我拿起一颗咸香的鸭蛋,剥开壳,就能看到那金黄的蛋黄,让人垂涎欲滴。

端午的鸭蛋,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馨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 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童趣和乡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品语言——理行文——感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三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思路,细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1、课前五分钟,以提问形式由同学引出汪曾祺的介绍。

2、你家乡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3、找出课文中作者介绍家乡过端午的习俗。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⑧画“王”字;⑨挂“鸭蛋络子”。

4、仿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就有无限趣味。

”的格式像同学介绍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

二、读文本。

整体感知课文,划出作者感情最丰富的句子。

(感叹句)
①、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②还不就是个鸭蛋!
③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⑤这叫什么咸鸭蛋呢!⑥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⑦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三、品语言。

1、这七句话都用感叹号书法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但细细品味,又有所不同。

请选择你觉得最有味的一句加以品析。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

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充满孩子气,处处显示对家乡的维护,源于一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④“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⑤“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⑥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

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⑦充满孩子天真烂漫的趣味。

2、挂“鸭蛋络子”的情节充满:“童趣”;还道出了“乡情”。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充满了“童趣”(板书),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道出了“乡情”(板书)。

3、除了这几句感叹句外,文章还有哪些表露作者丰富情感的句子?如果有,你还想在哪些句子后加上感叹号?
参考:
①“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表现出对家乡的自豪)
②“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读出声音的延长,“冒”改为“流”如何?“冒”感觉红油慢慢渗透蛋白,还能闻到红油的香味。

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小结:全文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无处不在。

四、理行文。

再看行文,文章的开头结尾较平,有何原因?
开头: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前文看似闲笔,实际上渲染了"端午"的浓烈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所以谈"端午风俗"也是必要的。

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五、感真情。

1、引出王安忆的评价:“他的文字成熟剔透,平中显奇,淡中有味。

最丰富的韵味,体现在最简洁的话语里。


2、引出汪曾祺对家乡的强烈感情:
“我十九岁离乡,在外面已经四十多年了。

人之一生感情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父母和童年。

我想念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3、“1981年初秋,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爸回到了他魂牵梦萦、阔别了42年的故乡高邮。

出发前,他掩饰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劲儿,真如一个赤子将投入母亲的怀抱。

”——汪朗、汪明、汪朝《我们眼中的父亲》
4、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先生去世了,临终前还念叨着“我还想回我的家乡看一看啊!”在他去世后,他的孩子在他的墓碑上写下:
“高邮汪曾祺”
假如让你在这两个词之间加上标点符号,你想加上怎样的标点?
六、总结全文:
汪曾祺以高邮为荣,现在,高邮以汪曾祺为荣。

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大声读出“高邮,汪曾祺!”
七、拓展阅读。

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

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

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

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

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

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

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我承认他这话。

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

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

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

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

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

”——“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八、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

如《爱戒》《大淖记事》
2、作文: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如果你对家乡的端午体会不深,也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怀念的节日风俗,请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表现出来。

如以《家乡的年味》来记录你过年的情景……
附板书设计(手写):
端午的鸭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