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上课讲义
肿瘤的起源肿瘤的演进分化与异质性护理课件
家庭和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和社会支持系统参 与护理,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照
顾,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肿瘤患者的疼痛管理
疼痛评估
定期对肿瘤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了解疼痛 的性质和程度,为制定疼痛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药物治疗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控制疼 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药物治疗
肿瘤组织学分化
肿瘤组织学分化是指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分化程度。高组织学分化的肿瘤 细胞形态较为规则,与相应正常组织的形态较为相似;而低组织学分化的肿瘤细 胞形态则较为不规则,与相应正常组织的形态差异较大。
组织学分化程度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而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肿瘤 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因此,组织学分化是评估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之一。
患肿瘤的风险较高。
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 吸烟、酗酒、紫外线照 射等,会增加患肿瘤的
风险。
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 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 也可能增加患肿瘤的风险。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缺 陷,无法及时清除异常 细胞,也可能导致肿瘤
的发生。
02
肿瘤的演 进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肿瘤的生长
肿瘤的生长速度与肿瘤的种类、分化程度、分期、分级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要快于良性 肿瘤,且恶性程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肿瘤的生长方式包括浸润性生长和膨胀性生长,前者是指肿瘤细胞沿组 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等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后者是指肿瘤细胞在一定空间内均匀生长。
肿瘤的扩散
肿瘤的扩散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肿瘤的扩散方式包括 直接蔓延和转移,前者是指肿瘤细胞直接从原发部位向周围组织浸润,后者是指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血管或其 他途径转移到其他部位。
10第十章--肿瘤教学讲义PPT课件
二、肿瘤的生长
(一)肿瘤的生长方式
3. 外生性生长(exophytic growth):生长在体表、体腔 表面及自然管道表面的肿瘤都呈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 息肉状、蕈状、菜花状肿物。
良、恶性肿瘤均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常同时 有向基底部呈浸润性生长,其外生性生长部分,由于血液 供应不足,常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边缘隆起的溃疡。
五、肿瘤的复发
是指恶性肿瘤经过正规治疗,获得一段消退 期或缓解期,后又重新出现同样肿瘤。 复发可 在原发部位,也可在其它部位,引起复发的原因 主要是与手术切除不干净、切口种植、隐性转移 灶、肿瘤的多灶起源及肿瘤细胞的多克隆灶等有 关。
三、肿瘤的代谢特点
2.核酸代谢 瘤细胞合成DNA和RNA的聚 合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细胞,故核酸合成代 谢旺盛,导致细胞内DNA、RNA含量增加。 DNA与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有关,RNA与瘤 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及生长有关,核酸增多 是肿瘤生长的物质基础。
三、肿瘤的代谢特点
3.糖代谢 肿瘤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仍 以糖酵解获取能量。瘤细胞糖酵解过程中 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供瘤细胞本身合成 及增生所需的物质。
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时,似树根长入泥土一样,侵袭 和破坏周围组织,常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检查时 肿瘤常常固定,手术难以切除干净,即使手术范围大于肉眼 见到的肿瘤范围,甚至连同一部分正常组织切除,术后仍易 复发。
二、肿瘤的生长
浸润性生长(肺癌)
癌呈灰白色,位于肺 门,与正常组织界限尚清, 无包膜,呈树根浸润性生 长。
如果相似性小,则说明其分化程度低或分化差。 如果肿瘤缺乏与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称为未分化肿瘤。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肿瘤的异型性
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 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肿瘤的发生PPT课件
化疗
通过化学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全身给药或局部给药。
04
肿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肿瘤的基因治疗
01
基因治疗概述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修改或调控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肿瘤治
疗中,基因治疗旨在纠正肿瘤细胞的基因异常,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02 03
基因治疗方法
目前,基因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基因置换、基因敲除、基因沉默等。这 些方法通过向肿瘤细胞导入正常基因或抑制有害基因的表达,以达到治 疗目的。
谢谢观看
个性化治疗方法
个性化治疗主要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和精准医学等。这些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和分子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药物 或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和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 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于个性化治疗方案,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细胞免疫疗法和肿瘤疫苗 等。这些方法通过不同机制激活 或增强免疫反应,以达到控制和
消灭肿瘤的目的。
免疫治疗进展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 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些免疫疗 法已获得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并 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
用。
肿瘤的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概述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干细胞的再生和分化能力来修复或替换受损组织的治疗方法。在肿 瘤治疗中,干细胞治疗旨在通过干细胞分化形成的正常细胞替代肿瘤细胞,以实现治疗目 的。
干细胞治疗方法
干细胞治疗主要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和异体干细胞移植等。这些方法通过采集患者或供体 的干细胞,经过处理和扩增后,再输注到患者体内。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ppt课件
〔二〕人类肿瘤的多阶段模型
在良性腺瘤中常某一细胞发生ras瘤基因突 变而导致进一步的克隆型开展,随后的抑 癌基因APC、DCC和p53缺失促进了良性到 恶性的开展。
第二节 肿瘤的遗传易感性要素
细胞癌变的发生和开展是一个异常复杂的 过程,受细胞内要素和细胞外要素的影响。 一、 高外显度的遗传性综合征与肿瘤易感性 〔一〕抑癌基因胚细胞突变 肿瘤易感基因是一些抑癌基因,其功能丧 失将导致细胞生长失控从而构成肿瘤。 如视网膜细胞瘤和Li-Fraumeni综合征、结 肠腺瘤息肉病〔FAP〕。
五、PTEN基因
具有磷酸酯酶活性,PTEN蛋白可经过拮抗络 氨酸激酶等磷酸化酶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生 长。存在于胶质母细胞瘤、前列腺癌、肾 癌、卵巢癌、乳腺癌、肺癌、淋巴瘤等多 种肿瘤中。
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肿瘤转移受促转移基因激活和转移抑制基因 失活控制,目前较多的转移抑制基因有 nm23和KAI1。
机制:产生电离,构成自在基。 三、致癌病毒 〔一〕HPV与宫颈癌 〔二〕HBV与肝癌 〔三〕EB病毒与鼻咽癌 〔四〕HTLV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
四、遗传要素
〔一〕两次突变学说
该假说以为遗传性的肿瘤第一次突变发生 于生殖细胞,第二次突变发生于体细胞。
〔二〕遗传性肿瘤综合症
是由某一基因的异常使某一器官或多个器 官发生肿瘤,并在家族中随着异常基因的 传送一代代遗传下去。
〔三〕基因多态与肿瘤易感性的种族差别
中国人食管癌比其他种族发病率高,在美 国黑人食管癌发病率比白人高,而白人的 黑色素瘤、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比黑人 高。
三、遗传易感性要素鉴定在肿瘤防治中的运 用
对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癌变通路〞以 外的基因变异与肿瘤易感性的研讨,表达 在癌家族高风险个体的遗传咨询和检测上。
大学课程病理学9.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课件
注:淋
导
逆行性转移
管
远处淋巴结
肉眼观: 典型患者淋巴结
肿大,质地变硬,刀 切有沙粒感,切面灰 白色,甚者多个肿大 淋巴结融合。
镜下观: 淋巴窦内见癌细胞
淋巴窦内见癌细胞
(2)血道转移(hematogeneous metastasis)
多经毛细 血管和小静脉 入血。与血流 的方向有关, 多转移到肺、 肝。
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 良性肿瘤 慢
1.生长速度: 恶性肿瘤 快
良性肿瘤 2.肿瘤的生长方式
伴坏死 和出血 膨胀性生长
恶性肿瘤 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
似气球。结节状、分界 清楚、包膜完整、触诊 活动、手术易清除、不易 复发。
3.浸润性生长(infiltrating growth)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Ⅰ级:高分化
1.分级: Ⅱ级:中分化
Ⅲ级:低分化
2.TNM分期系统:
T:肿瘤原发灶大小(T1-T4) N:淋巴结受累(N0,N1-N3) M:血行转移(M0,M1/M2)
高分化腺癌
中分化腺癌
低分化腺癌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 (2) 继发改变:溃疡、
不见病理核分裂 缓慢
膨胀性生长 很少见 不转移 很少复发 较小
局部压迫、阻塞
恶性肿瘤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多见
可见病理核分裂 较快
浸润性生长 常见出血、坏死、感染
常有转移 常有复发
较大 坏死、出血、发热、感 染、恶病质等
良恶性肿瘤区别的特殊性
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
相对性:基底细胞癌很少转移 ,口腔颌
最新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资料讲解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2.机体因素化学致癌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
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分类:1。
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
⏹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化学致癌例子。
第三课-肿瘤ppt课件
a、细胞核体积增大 b、核大小、形态、数目不一 c、核染色质凝集成块,分布不均 d、核仁肥大、数目增多。 e、核分裂像多,病理性核分裂像, (3)胞浆的改变
嗜碱性,染色偏兰。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 1、肿瘤的生长速度 2、肿瘤的生长方式,如下三种: (1)膨胀性生长(expansile growth) (2)浸润性生长(invasive growth) (3)外生性生长(exophytic growth)
1、结缔组织染色法
区分肌纤维和胶原纤维 Van Gieson、Masso
网织纤维 银染色
弹力纤维 Schmorl染色
2、组织细胞中特殊成分染色
显示糖原和粘液
PAS
显示脂肪 油红O、苏丹III
骨髓增生性疾病
Giemsa
显示神经内分泌细胞
浸银染色
(二)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 由肿瘤细胞产生、与肿瘤的性质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或体液中,
肿瘤
tumor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一、定义
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 ,表现为局部肿块。
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 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 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tumor 拉丁语 neoplasm 希腊语
二、特点: 正常细胞转化而来的 成体干细胞/祖细胞
分期:描述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播散程度
根据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T),范围
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脏器转移 情况(M),TNM分期,要结合临床综 合考虑。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 对机体的影响小,局部压迫和阻塞 内分泌腺的良性肿瘤
肿瘤的发生ppt课件
22
1.3.5 肿瘤免疫学特征
肿瘤免疫是指间接或直接消溶肿瘤细胞的 免疫效应功能
固有: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中性白 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
获得:T、B细胞介导
2324第十四章 肿Fra bibliotek Tumour
1
第二节 肿瘤的发生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 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人体需要的 过度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特性: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生,它不受 机体生理调节正常生长,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 器官。
2
良性 肿瘤
恶性 已成为目前死亡常见原因之一, 男性为第二死因,女性为第三位主要死因
静止期
S
G0
G1 增殖周期 G2
M
周期素(cyclin)和细胞周期依耐性蛋白激酶(CDK)的调节, 保持细胞周期运行
17
1.3.3 肿瘤细胞分化
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不同,其恶性程度不一。 高分化:Ⅰ级—细胞接近正常分化程度,恶性程度低
恶 性 中分化:Ⅱ级—中度恶性 肿 瘤 低分化(或未分化):Ⅲ级—核分裂象多,恶性程度高
9
2.物理因素
①电离辐射 放射线,致皮肤癌,白血病
②紫外线 致皮肤癌
③其它 烧伤深瘢痕长期存在易癌变,皮肤 慢性溃疡可致皮肤鳞癌,与局部刺 激有关
10
3.生物因素
主要为病毒因素,如EB病毒与鼻咽癌等, 单纯泡疹病毒反复感染与宫颈癌有关。
DNA肿瘤病毒 致癌病毒
RNA肿瘤病毒 此外,寄生虫与肿瘤有关。
交界性—生物学行为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类型
5
某些恶性肿瘤仍沿用传统名称“瘤”或 “病”。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 何杰金病等。
第五节 肿瘤讲义
2019/10/29
78
肝血道转移癌
2019/10/29
79
肝转移癌
2019/10/29
肺转移癌
80
癌细胞侵入淋巴管-淋巴管癌栓
2019/10/29
81
2019/10/29
82
2019/10/29
83
种植性转移:
体腔内器官恶性肿瘤侵破 表面,瘤细胞像播种一样 种植在体腔内器官表面, 形成转移瘤。
36
数目: 不一
多为单个,少数为多个,
2019/10/29
37
19:46
肿瘤的数目
神 经 纤 维 瘤 病
2019/10/29
39
◆组织结构
⑴肿瘤的实质:即瘤细胞,决定肿 瘤的性质和特征。
⑵肿瘤的间质: 肿瘤支架和营养 部分,基本成分是结缔组织和 脉管系统(血管,可有淋巴 管)。肿瘤通过间质与机体发 生联系。
54
19:46
(1)肿瘤的生长速度 取决于分化程度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慢,呈
突然加快
间歇性生长 考虑恶变
快,呈持续性生长
血供相对不足, 易坏死、出血
19:46
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2.浸润性生长 3.外生性生长
膨胀性生长
似气球。结节状、分界清楚、包 膜完整、触诊活动、手术易清除、 不易复发。
D、亚硝胺类: 与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发生有关
E、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 黄曲霉素(B1、B2), 苏铁素,黄樟素等
F、其它: 金属致癌剂(铬、砷)---皮肤癌
2019/10/29
68
19:46
2019/10/29
70
2.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2.机体因素化学致癌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
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分类:1。
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
⏹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化学致癌例子。
苯胺染料:膀胱癌,烟草:肺癌,黄曲霉素:肝癌物理致癌1.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2.放射性同位素:镭、铀、氡等放射性同位素3.紫外线:皮肤癌,着色性干皮病病毒致癌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一、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HPV)⏹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HBV)⏹三、EB病毒与鼻咽癌和Burkit肉瘤(EBV)⏹四、HTLV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HTLV)致瘤性DNA病毒1、共同特征:(1)致癌作用发生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复制的早期阶段,瘤基因整合在宿主DNA上。
(2)在宿主DNA上的定位具有选择性。
(3)病毒DNA编码的蛋白质调节细胞周期、与抑癌基因相互作用。
感染致瘤性DNA病毒后宿主细胞的分类:(1)允许性细胞:D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它能够复制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2)非允许性细胞:指当病毒感染与其无关的种属细胞时,病毒复制的效率很低,甚至不能复制。
致瘤性RNA病毒分类。
根据病毒形态:A,B,C,D型根据基因组是否完整:缺陷型,非缺陷型致瘤病毒致瘤分子机制:1、病毒编码产物模拟细胞内分子信号2、病毒编码产物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途径3、病毒编码产物对细胞周期的干预调节肿瘤发病的分子基础: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恶性肿瘤发病的分子过程:获得性DNA损伤因素(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病毒)—细胞DNA损伤—体细胞基因异常—促生长癌基因激活,调控细胞凋亡基因异常,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正常调控蛋白丧失,异常基因蛋白表达—恶性肿瘤形成原癌基因:是细胞中固有的基因,正常下参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当基因的功能、结构发生变异,并具有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作用的时候,称为癌基因原癌基因的活化1.点突变:H-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GGC 变为GTC检测方法: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RFLP)、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和PCR直接测序等技术。
2.基因扩增3.染色体易位,基因重排4.癌基因甲基化改变:某些癌基因(H-ras、c-Myc)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Rb、p16)的高甲基化改变是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抑癌基因:正常细胞内有一类对细胞增殖起负调节作用的基因,能抑制细胞生长,其功能丧失则可促进细胞恶性转化。
Rb基因: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研究得最多的抑癌基因,功能是调节细胞周期和DNA损伤所致的凋亡细胞周期与肿瘤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细胞周期失控—失控性生长(以增殖过多、凋亡过少为主要形式)—肿瘤细胞凋亡与肿瘤细胞凋亡调控机制失常—凋亡受阻,增殖加强—肿瘤凋亡:又称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是生理性调节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碎裂、DNA断裂等,但细胞器完整,周围无炎症反应凋亡调节基因: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称为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抑制细胞凋亡,bax蛋白则促进细胞凋亡DNA修复基因:即对DNA损伤有修复作用的基因,基因通过修复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凋亡调控相关基因的非致死性损伤,间接影响细胞增殖与存活。
端粒: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和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发挥作用。
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丢失,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逐步缩短,当缩短至某一长度时,失去了染色体免受重组和降解的保护,细胞停止分裂,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
端粒酶:细胞核内RNA和蛋白质复合体,激活的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重复序列,使其连接于染色体端粒末端,稳定端粒长度,维持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
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增高。
机体免疫与肿瘤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肿瘤细胞的漏逸--肿瘤细胞迅速生长,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发生,致使宿主不能有效地清除大量的肿瘤细胞恶性肿瘤的特点:分裂快,永生化,无限增殖,侵袭,转移肿瘤的生长1.生长速度:取决于分化程度,良性慢,恶性快2.生长方式:a.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B.外生性生长:与部位有关,良、恶性肿瘤皆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会外生加浸润,可形成溃疡。
C.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细胞永生化:是指体外培养的细胞经过自发的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衰老危机中逃离, 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
了解细胞永生化的意义:了解细胞增殖与衰老分子机制及保存一些重要疑难病例的样本。
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细胞资源。
为治疗肿瘤、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以及器官移植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肿瘤的扩散: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1.直接蔓延:随着肿瘤不断长大,瘤细胞可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临近正常组织或器官继续生长,称直接蔓延2.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方式: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性转移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早期原发癌生长:在原发肿瘤生长早期,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的养料是通过临近组织器官微环境渗透提供,这足以使微小原发肿瘤生长和扩展。
肿瘤血管形成:当肿瘤直径达到或超过1—2mm时,经微环境渗透提供的营养物质已不能保证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时,向肿瘤提供养料的血管逐步形成。
这种由宿主组织血循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最终进入肿瘤组织,整个形成过程是在各种血管形成因子和相应的抑制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进行的。
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部分肿瘤细胞能分泌一种物质,使黏附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增加肿瘤细胞运动能力,使其从原发肿瘤病灶上脱离形成游离细胞。
这些脱落细胞通过分泌各种蛋白溶解酶,可以破坏细胞外基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突破结缔组织构成的屏障。
进入脉管系统:肿瘤诱导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不仅与原发肿瘤生长有关,而且也为侵入基质的游离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提供了基本条件。
癌栓形成:进入血循环的肿瘤细胞再运送过程中大多数都被杀死破坏,只有极少数转移倾向极高的细胞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并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
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在循环中幸存的癌细胞到达特定的继发组织或器官时,通过黏附作用特异性地锚定在毛细血管壁上,并穿透管壁逸出血管进入周围组织。
转移癌继续扩散:当转移灶直径超过1—2mm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并与肿瘤连通。
肿瘤细胞通过上述相同机制,可以形成新的转移癌灶。
肿瘤的转移的器官选择性肿瘤转移的倾向性:从乳腺、肺、肾—到骨从前列腺、宫颈癌—到骨盆、腰椎从甲状腺—到颈椎从乳腺、胃肠道—到区域淋巴结从胃肠道、胰腺—到肝和腹腔转移从乳腺—到肝、肺、骨、肾上腺从胃—到卵巢从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到脑、骨、肾上腺从颅内肿瘤—到很少转移颅外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粘附分子与肿瘤转移:肿瘤侵袭的第一步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游离,本质是肿瘤细胞间黏附因子的损失所致2.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肿瘤本身能诱导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可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移行。
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血管内皮基质膜溶解,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内皮细胞在迁移前沿增殖,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形成新的基底膜3.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其调节因子: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因子(PA)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如肿瘤血管形成、肿瘤细胞脱落、基质浸润、侵入和逸出循环系统、继发脏器移行和环境改造等重要步骤中起重要的正调节作用。
PAI起负调节作用。
肿瘤细胞从发生到转移需要具备的条件:生长增殖,转移潜能,免疫脱逸参与控制转移的免疫细胞主要有:NK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阻止肿瘤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一肿瘤转移的基因治疗二血管形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三细胞黏附因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四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和成体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具有分化形成至少一种特定细胞类型的特性。
(1)胚胎干细胞:指胚胎早期的干细胞。
这类干细胞分化潜能宽,具有分化为机体任何组织细胞的能力。
如囊胚期内细胞团的细胞。
(2)成体干细胞:指成体各组织器官中的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但分化潜能窄,只能分化为相应(或相邻)组织器官组成的细胞。
如神经干细胞,表皮干细胞。
干细胞类型: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1.全能性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3.专能性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