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引黄灌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汾西灌区:

汾西灌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境内,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汾河下游西侧。北起霍州市辛置镇,南至襄汾县九垣山,东邻汾河岸,西靠吕梁山,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5-15公里。是我市唯一一处集引、蓄、提、排、发电、供水、养殖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自流灌区。

灌区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古老的龙子祠灌区和通利渠灌区。灌区设计面积70.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灌溉面积分布在洪洞、尧都、襄汾三县(区)。灌区包括三个水源,一个是尧都区境内的龙子祠泉,一个是霍州市境内的郭庄泉,第三个是汾河来水,是山西省水源比较丰沛的灌区之一。据近三十年资料,水源可供的年平均水量为5.59亿m3,其中泉水占总数64%,年均引水量4亿m3。灌区西高东低,阶梯式地形,地面坡度为1/50~1/100,中壤土质,靠近汾河沿岸为沙壤土质,气候温和,无霜期200天左右,平均气温12.1度,年降雨量400~500mm。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复播)为主,还有少量稻田。灌区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是临汾市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渠首三个,一个是龙子祠渠首,位于临汾市西南15公里处,龙子祠泉属蜂窝状出流的岩容大泉,是山西省著名的泉源之一。相传该泉出于晋永嘉年间(公元307年)。该泉泉域面积为2250平方公里,主要由降水补充,泉源出流面积0.2平方公里,出水区高差10m,多年平均径流量5.5m3/s。不仅有跃进渠、红旗渠、红卫渠、母子河、统一渠、反修渠六条干渠在此引水,控制灌溉面积13.4万亩,而且是临汾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临汾钢铁公司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二是通利渠首,始建于金朝兴定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位于洪洞县好义村汾河右岸,从汾河有坝引水,引取汾河及七一渠李村水电站泄水。是清洪两用渠,渠道全长15.65km,设计流量1.6m3/s,加大流量2.0m3/s,灌溉面积3.9万亩。三是七一渠首,从汾河有坝引水,引取汾河及郭庄泉水。是清洪两用渠,渠道全长102km,设计流量23m3/s,加大流量28m3/s,灌溉面积23万亩。

全灌区共有干渠9条,全长221公里,支斗渠1155条,全长1200公里,农渠2630条,全长355公里,各种建筑物16000余件。中、小型水库7座总库容6800万m3,提灌站62处装机9200kw,扬水站2座装机660kw,水电站1座装机2500kw。

1958年在龙子祠和通利渠两个老灌区的基础上,开通七一渠,跃进渠,兴建了七一水库,自此发展成一个集引、蓄、提、排、发电、供水、养殖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自流灌区。灌溉面积也发展到了43.43万亩,1965年对跃进渠进行改造,兴建了连村岭涵洞;1973年~1975年七一渠改造防渗43公里,兴建龙祠泉源截流提水工程,1976~1984年进行七一渠延长、改扩建和防渗,七一水库扩建,兴建南贾坝后电灌站,龙马电灌站,万安电灌站,七一水库二支干渠改建配套;1987~1990年改扩建西贾电灌站一、二、三级站及其灌区配套,修复了七一渠、通利渠首水毁工程。1996年省计委以晋计投农字(1996)41号文批复,“同意对汾西灌区进行改扩建,改扩建规模由原来的43.4万亩扩大到70.26万亩,”同意汾西灌区分期建设,第一期完成了七一水库部分工程及跃进渠防渗配套工程。从1999年开始,又实施了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总投资为6.0亿元。目前已完成了红卫渠、反修渠、通利渠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近年来,汾西灌区在抓好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始终把节水工程摆在首位,先后发动和组织三县四乡七个自然村,投资194万余元,投工8万多个,建成了一个万亩节水片和三个节水点,建设防渗渠道33000多米,修路44条55公里,沿途7个葡萄型水库闲时蓄,忙时用,年增加蓄水量1000多万立方米,实现了田、林、路、渠、库合理布局,干、支、斗、农、毛渠系统配套,基本建成了标准园田两万亩。经过对渠库站点的改造和新建,汾西灌区发展新灌溉田面积26.76万亩,年增产粮食1.15亿斤,棉花643万公斤,年增农业效益4921.8万元。

夹马口引黄灌区:

夹马口灌区位于山西省南端的运城市境内,1958年开工建设,1960开始受益。目前,灌区集“水源供给、泵站提水、渠系灌溉”于一体,设计灌溉面积90.9万亩,受益范围涵盖临猗、永济、万荣三县(市)19个乡镇45万人口。

灌区主要工程由吴王水源站、夹马口泵站、小樊泵站、泉杜泵站及干、支渠系和管理机构组成。

2001年开始自主创造吴王浮体水源站,经2006年、2007、2010年三次改进与扩建,至2011年初,水源站安装900ZLB-2.4-4型立式轴流泵22台和700HW-8混流泵4台,配套总动力4590千瓦,实际提水能力50.2立方米/秒,是灌区的“龙头”和“命脉”,成为黄河流域流量最大的提水泵站。

夹马口泵站设计一级扬水,扬程70米,装机10台,配套动力7800千瓦,设计提水流量9.5立方米/秒。1998--2000年,夹马口泵站实施扩建,装机达到12台,配套动力达到12900千瓦,设计提水流量达到12.5立方米/秒。2010年夹马口泵站更换7台机组,最大提水流量25立方米/秒。

小樊泵站设计二级三站扬水。一级泵站扬程16米,设计提水流量7.2立方米/秒。二级泵站两处,其中小樊二级站扬程47米,设计提水流量5.28立方米/秒。龙行站扬程39.5米,设计提水流量2.64立方米/秒。

泉杜泵站(北扩工程)是夹马口泵站提水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提水,设计扬程155米,泵站安装机组7台,配套动力36750千瓦,设计流12立方米/秒,黄河水被累计提高219米,为运城峨嵋岭台塬40.6万亩耕地提供灌溉用水。

灌区总配套干渠7条,长度121.31公里,支渠58条390.06公里,渠系建筑物5590座。灌区为纯农业灌区,作物种植比例为经济林(苹果、葡萄、梨、桃、杏、枣、柿子等)85%、棉花10%、其它5%。灌区运行止2010年底,累计提水22亿立方米,农业总增产值92亿元。据调查,2010年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万元。

夹马口灌区隶属运城市人民政府,管理机构为准公益事业性质。

现有干部职工664人,其中在职职工542人,离退休122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86人,技术工人196人。

夹马口现代化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提高灌溉水生产率,扩大灌溉面积,更好地服务灌区农民,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按照国家对管理局定性为事业单位的特点,灌区内部管理实行“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即管理局作为国家的代表,实行宏观事业性质的行政管理,把泵站、灌区分别作为模拟“工厂化”和“商业化”的“企业”管理(在灌区内部分别是独立法人)。

管理环节:1、水源经五十多年实践,确立"水源要靠工程解决,工程要有黄河特色"的水源战略。

2、泵站确保"及时、平稳、足额、高效"供水,建立"考核项目多元化、各项指标数字化、操作手段现代化、整体运行规范化"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工资与效益挂钩,分配实行以岗定薪、

向重要岗位倾斜、向艰苦岗位倾斜、向技术性强的岗位倾斜。

3、水计量泵站、干、支、斗渠及农户每个水量交接环节都配有量水设施。

4、输配水搞好渠道防渗,达到"输水更快,用水更少,浇地更多,效益更好"。

5、墒情测报灌溉试验站对不同农作物在各个生长期的需水量和土壤墒情及时进行测报,引导农民科学灌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