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级财管-第八章成本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成本管理
第一节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管理的意义
1、降低成本,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2、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
二、成本管理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1、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
(二)具体目标-----1、成本计算的目标(为所有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2、成本控制的目标(降低成本水平)
②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中,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保证一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表现为对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的控制。

③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中,成本控制的目标则是在保证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三、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1、成本规划;2、成本核算;3、成本控制;4、成本分析;5、成本考核
成本控制的原则---1、全面控制原则;2、经济效益原则;3、例外管理原则
成本分析的方法---1、对比分析法;2、连环替代法;3、相关分析法
第二节量本利分析与应用
一、量本利分析概述(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为企业预测、决策、规划和业绩考评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假设:①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组成;②销售收入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③产销平衡;④产品产销结构稳定
M=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1;EBIT=M-F=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
二、单一产品量本利分析---1、保本分析;2、量本利分析图;3、安全边际分析
(一)保本分析----是量本利分析的核心内容
保本点:1、以实物量来表现,称为保本销售量;2、以货币单位表示,称为保本销售额。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保本销售额=保本销售量×单价=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保本作业率=保本销售量(额)/正常经营销售量(额)
降低保本点的途径:1、降低固定成本总额(降低幅度相同);2、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3、提高销售单价(降低幅度不一致)。

(二)量本利分析图
(三)安全边际分析
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保本点销售量
安全边际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保本点销售额=安全边际量×单价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安全边际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
保本销售量+安全边际量=正常销售量;两端同时除以正常销售额,便得到:保本作业率+安全边际率=1
息税前利润=安全边际量×单位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率或者:安全边际量
*P×(单位边际贡献/P)
销售息税前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提示】提高销售息税前利润率的途径:一是扩大现有销售水平,提高安全边际率;二是降低变动成本水平,提高边际贡献率。

三、多种产品量本利分析―1、加权平均法;2、联合单位法;3、分算法;4、顺序法;5、主要产品法
(一)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各产品边际贡献/∑各产品销售收入)×100%
=∑(各产品边际贡献率×各产品占总销售比重)
综合保本点销售额=固定成本/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某产品保本额=综合保本额×该产品的销售比重
某产品保本量=该产品保本额/单价
【例·计算分析题】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固定成本500000元,有关资料见下
要求:
(1)计算各产品的边际贡献总额;
(2)计算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3)计算综合保本销售额和预期息税前利润。

『正确答案』
(1)甲产品的边际贡献总额=12000×(100-80)=240000(元)
乙产品的边际贡献总额=15000×(90-75)=225000(元)
丙产品的边际贡献总额=8000×(95-80)=120000(元)
(2)甲产品的销售收入=12000×100=1200000(元)
乙产品的销售收入=15000×90=1350000(元)
丙产品的销售收入=8000×95=760000(元)
总的销售收入=1200000+1350000+760000=3310000(元)
总的边际贡献=240000+225000+120000=585000(元)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585000/3310000×100%=17.67%
(3)综合保本销售额=500000/17.67%=2829654.78(元)
预期息税前利润=3310000×17.67%-500000
=84877(元)
或:预期息税前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585000-500000=85000(元)
(二)联合单位法
【例】某企业销售甲、乙、丙三种产品,全年预计固定成本总额为210000元,预计销售量分别为8000件、5000台和10000件,预计销售单价分别为25元、80元、40元,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15元、50元、28元,要求计算联合保本销售量和每一产品的保本销售量。

『正确答案』
确定产品销量比为:甲︰乙︰丙=8000/8000:5000/8000:10000/8000=1︰0.625︰1.25 联合单价=1×25+0.625×80+1.25×40=125(元/联合单位)
联合单位变动成本=1×15+0.625×50+1.25×28=81.25(元/联合单位)
联合保本销售量=210000÷(125-81.25)=4800(联合单位)
甲产品保本量=4800×1=4800(件)
乙产品保本量=4800×0.625=3000(台)
丙产品保本量=4800×1.25=6000(件)
(三)分算法
鉴于固定成本需要由边际贡献来补偿,故按照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比重分配固定成本的方法最为常见
【例·计算题】某公司生产销售A、B、C三种产品,销售单价分别为20元、30元、40元;预计销售量分别为30000件、20000件、10000件;预计各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12元、24元、28元;预计固定成本总额为180000元。

要求按分算法计算各产品的保本量和保本额(假设固定成本按边际贡献比重分摊)。

『正确答案』
①计算边际贡献总额
A产品:(20-12)×30000=240 000(元)
B产品:(30-24)×20000=120 000(元)
C产品:(40-28)×10000=120 000
边际贡献总额=240000+120000+120000=480 000(元)
②计算固定成本分配率,分配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分配率=180000/480000=0.375
分配给A产品的固定成本=240000×0.375=90000(元)
分配给B产品的固定成本=120000×0.375=45000(元)
分配给C产品的固定成本=120000×0.375=45000(元)
③计算每一产品的保本量和保本额
A产品的保本量= 11250(件)
A产品的保本额=11250×20=225000(元)
同理,B产品和C产品的保本量分别为7500件、3750件,它们的保本额分别为225000元、150000元。

(四)顺序法----顺序法是指按照事先规定的品种顺序,依次用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整个企业的全部固定成本,直至全部由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完为止,从而完成量本利分析的一种方法。

乐观排序----按照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列,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先销售、先补偿,边际贡献率低的后出售、后补偿
悲观排序---假定各品种销售顺序与乐观排列相反
销路排序----产品的顺序也可按照市场实际销路是否顺畅来确定。

但这种顺序的确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例8-5】某公司生产销售A、B、C三种产品,销售单价分别为20元、30元、40元;预计销售量分别为30000件、20000件、10000件;预计各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12元、24元、28元;预计固定成本总额为180000元。

要求按乐观顺序法和悲观顺序法进行多种产品的量本利分析。

[答疑编号5684080206]
『正确答案』
(1)计算各产品的边际贡献率
A产品:(20-12)/20=40%
B产品:(30-24)/30=20%
C产品:(40-28)/40=30%
(1)乐观排序法:按边际贡献率由高到低的顺序计算。

销售额(量)需达到:
销售额=180000÷40%=450000(元)
销售量=450000÷20=22500(件)
当A产品销售额达到450000元,即销售22500件时,企业保本。

企业的保本状态与B、C产品无关。

(2)悲观排序法:按边际贡献率由低到高的顺序计算。

由表可以看出,固定成本全部由B、C两种产品来补偿,那么企业要想达到保本状态,B 产品的销售量需达到20000件,此时销售额为600000元。

C产品的销售额(量)需达到:销售额=60000÷30%=200000(元)
销售量=200000÷40=5000(件)
当B产品销售额达到600000元,即销售20000件同时,C产品销售额达到200000元,即销售5000件时,企业保本。

企业的保本状态与A产品无关。

(五)主要产品法---在企业产品品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存在一种产品是主要产品,它提供的边际贡献占企业边际贡献总额的比重较大,代表了企业产品的主导方向,则可以按该主要品种的有关资料进行量本利分析,视同于单一品种。

①确定主要品种应以边际贡献为标志,并只能选择一种主要产品。

②主要产品法计算方法与单一品种的量本利分析相同。

四、目标利润分析
目标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目标销售量公式只能用于单种产品的目标利润控制;而目标销售额既可用于单种产品的目标利润控制,又可用于多种产品的目标利润控制。

通常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目标利润,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销售数量或销售价格应当提高,而固定成本或单位变动成本则应下降。

五、利润敏感性分析
基于量本利分析的利润敏感性分析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1、各因素的变化对最终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2、当目标利润要求变化时允许各因素的升降幅度。

(一)各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例8-8】某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计划年度内有关数据预测如下:销售量100000件,单价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为200000元。

假设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均分别增长了10%,要求计算各因素的敏感系数。

『正确答案』
预计的目标利润=(30-20)×100000-200000=800000(元)
(1)销售量的敏感程度
销售量=100000×(1+10%)=110000(件)
息税前利润=(30-20)×110000-200000=900000(元)
利润变动百分比=(900000-800000)/800000 =12.5%
销售量的敏感系数=12.5%/10% =1.25
(2)销售单价的敏感程度
单价=30×(1+10%)=33(元)
息税前利润=(33-20)×100000-200000=1100000(元)
利润变化的百分比=(1100000-800000)/800000 =37.5%
单价的敏感系数=37.5%/10% =3.75
(3)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程度
单位变动成本=20×(1+10%)=22(元)
息税前利润=(30-22)×100000-200000=600000(元)
利润变化的百分比=(600000-800000)/800000 =-25%
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25%/10% =-2.5
(4)固定成本的敏感程度
固定成本=200000×(1+10%)=220000(元)
息税前利润=(30-20)×100000-220000=780000(元)
利润变化的百分比=(780000-800000)/800000 =-2.5%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2.5%/10%=-0.25
敏感系数的符号----某一因素的敏感系数为负号,表明该因素的变动与利润的变动为反向关系;反之亦然。

敏感系数的大小(不亏损状态):
①单价的敏感系数一定大于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

②单价的敏感系数一般应该是最大的。

③销售量的敏感系数一定大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所以,敏感系数最小的因素,不是单位变动成本就是固定成本。

(二)目标利润要求变化时允许各因素的升降幅度
例如,已知销售量的敏感系数为2,如果企业要求目标利润上升10%,则销售量需要上升5%。

六、量本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一)生产工艺设备的选择
【例8-9】某公司在原有生产线使用年限到期之后,面临着更换生产线的选择。

可以选择购买与原来一样的生产线,也可以购买一条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

原有生产线的价格为150 000元,而新的生产线的价格为300 000元,两种生产线的使用年限均为5年,无残值。

两种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型号、质量相同,市场售价为50元。

有关数据如表8-5所示。

要求:对企业应采用新生产线还是原来的生产线作出决策。

Y=a+bX
『正确答案』
设产销量为X,原生产线下的总成本为Y1,新生产线下的总成本为Y2,则有:
Y1=(30000+10000+10000)+(15+12+10+5)X
=50000+42X
Y2=(60000+10000+10000)+(15+10+10+5)X
=80000+40X
令Y1=Y2,可求得:X=15000
【结论】当X>15000件时,应采用新生产线
当X<15000件时,应采用原生产线
当X=15000件时,新生产线与原生产线经济上无差别。

【教材答案】
(二)新产品投产的选择
【例8-10】沿用例8-9的资料,假设该公司通过对产销量的估计决定采用新的生产线。

并对原有的产品进行了研发,开发出新产品A和新产品B。

原有产品的产销量为20000件。

企业面临投产决策,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投产新产品A,A产品将达到9000件的产销量,并使原有产品的产销量减少20%;
方案二:投产新产品B,B产品将达到4000件的产销量,并使原有产品的产销量减少15%;
方案三:A、B两种新产品一起投产,由于相互之间的影响,产销量将分别为10000件和2000件,并使原有产品的产销量减少50%。

另外,投产新产品B还需要增加额外的辅助生产设备,这将导致每年的固定成本增加10000元。

其他相关资料如表所示。

Y=80000+40X
联合单位5:1
Y=80000+40X
联合单位5:1
因为新产品的投产将少了原有产品的产销量,所以原有产品因此而减少的边际贡献为投产新产品的机会成本,在决策时应予以考虑。

方案一:若投产A产品原有产品减产损失
=20000×10×20%=40000(元)
方案二:若投产B产品原有产品减产损失
=20000×10×15%=30000(元)
方案三:若两种产品一起投产原有产品减产损失
=20000×10×50%=100000(元)
由表可知,只投产新产品A产品带来的利润较多,因此,该公司应选择投产A产品。

第三节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
一、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的相关概念
(一)标准成本及其分类
通常来说,理想标准成本小于正常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具有:1、客观性;2、现实性;
3、激励性等特点
(二)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及分析
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的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第四节作业成本与责任成本
一、作业成本管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相关概念
②间接费用的分配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活动。

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资源-作业-产品”。

作业成本法特点:基于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配:根据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再依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情况,把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作业类型:1、单位作业;2、批次作业;3、产品作业;4、支持作业
成本动因---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据
成本动因类型---1、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厂房折旧与作业面积。

2、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反映产品产量与作业成本之间的因果关
系。

比如检验成本的分配。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
传统成本法
【提示】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资源-部门-产品”
作业成本法
①间接费用的分配路径是“资源-作业-产品”
②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按照成本动因直接分配,避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成本扭曲。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具体步骤为:
1.设立资源库,并归集资源库价值
2.确认主要作业,并设立相应的作业中心
3.确定资源动因,并将各资源库汇集的价值分派到各作业中心
4.选择作业动因,并确定各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率可以分为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和预算作业成本分配率两种形式)
(1)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当期实际发生的作业成本/当期实际作业产出
优点:计算的成本是实际成本,无需分配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
缺点:1、作业成本资料只能在会计期末才能取得,不能随时提供进行决策的有关成本信息;
2、不同会计期间作业成本不同,作业需求量也不同,因此计算出的成本分配率时高时低;容易忽视作业需求变动对成本的影响,不利于划清造成成本高低的责任归属
适用于作业产出比较稳定的企业
(2)预算作业成本分配率=预计作业成本/预计作业产出
特点:预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可以克服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的缺点,能够随时提供决策所需的成本信息,可以避免因作业成本变动和作业需求不足引起的产品成本波动,并且有利于及时查清成本升高的原因。

5.计算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
首先计算耗用的作业成本,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耗用的作业成本=∑(该产品耗用的作业量×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
然后计算当期发生成本,即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各项作业成本共同构成某产品当期发生的总成本,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当期发生成本=当期投入该产品的直接成本+当期耗用的各项作业成本
其中:直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
低产量、生产过程复杂的产品(如甲产品)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单位成本显著低于作业成本法下的单位成本,而高产量、生产过程简单的产品(如乙产品)的单位成本恰恰相反(四)作业成本管理的含义
维度-----成本分配观、流程观
流程价值分析关心的是作业的责任,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和业绩考核三个部分。

一项作业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才可断定为增值作业:(1)该作业导致了状态的改变(2)该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其他作业来完成;(3)该作业使其他作业得以进行。

作业成本管理中进行成本节约的途径:1、作业消除;2、作业选择;3、作业减少;4、作业共享
作业业绩考核:
财务指标---主要集中在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上,可以提供增值与非增值报告,以及作业成本趋势报告。

非财务指标---主要体现在效率、质量和时间三个方面,比如投入产出比、次品率和生产周期等。

二、责任成本管理
(一)责任成本管理的含义
(二)责任中心及其考核
按照企业内部责任中心的权责范围以及业务活动的不同特点,责任中心一般可以划分为:1、成本中心;2、利润中心;3、投资中心三类。

1.成本中心
特点:1.不考核收益,只考核成本;2.只对可控成本负责,不负责不可控成本; 3.责任成本是成本中心考核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提示】可控成本三个条件:(1)该成本的发生是成本中心可以预见的;(2)该成本是成本中心可以计量的;(3)该成本是成本中心可以调节和控制的。

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
预算成本节约率=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成本×100%
2.利润中心---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控制收入和利润的责任单位。

考核指标: 1、边际贡献2、可控边际贡献(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3、部门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注:可控制边际贡献-----也称部门经理边际贡献,是评价利润中心管理者的理想指标。

部门边际贡献-----又称部门毛利。

反映了部门为企业利润和弥补与生产能力有关的成本所作的贡献,它更多的用于评价部门业绩而不是利润中心管理者的业绩。

3.投资中心-----既能控制成本、收入和利润,又能对投入的资金进行控制的责任中心。

(1)投资报酬率=EBIT/平均营业资产
优点---(1)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计算,比较客观,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2)有利于资产存量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缺点----过于关注投资报酬率也会引起短期行为的产生,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导致经理人员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2)剩余收益=经营利润-(经营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
【提示】最低投资报酬率是根据资本成本来确定的,它一般等于或大于资本成本,通常可以采用企业整体的最低期望投资报酬率,也可以是企业为该投资中心单独规定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优点----弥补了投资报酬率指标会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的不足。

缺点----1.是一个绝对指标,难以在不同规模的投资中心之间进行业绩比较。

2.仅仅反映当期业绩,单纯使用这一指标也会导致投资中心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