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为制定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梳理人口地理学的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重要性和基本理论。
一、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与分布是人口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数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人口分布则是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全球人口分布、国际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差异,并从中分析出人口密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与特征人口结构与特征是人口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人口结构主要研究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划分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人口特征则是指各个人口结构群体在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人口结构与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口的发展趋势,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例如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包括农民工流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等。
城市化则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城市扩张和城市规模的研究。
通过对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情况和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四、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过剩和人口减少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前人口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发展方式。
通过对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人口政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地理学重点
1、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人口—自然资源和人口—生态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系统;人口—科技文教系统。
3、进入70年代以来,人口地理学的特点:空间人口学的兴起;实用性的加强;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
4、封建社会人口缓慢的原因:阶级矛盾的发展;气候的变迁;战争和疾病。
5、中国从远古到新中国诞生的人口和人口地理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a.人口增长缓慢。
(高出生率、高死忙率、低增长率);b.人口数量周期性的巨大波动。
(根本原因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所必然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直接造成朝代兴衰更替,危机的每一次爆发,都会使社会生产力包括人口遭到惨重损失)c 人口分布的凝固和突变。
(纵观旧中国几千年的人口发展史。
人口增长的缓慢或停滞期,一般就是人口分布的凝固期,一旦人口大幅度减少,其分布就会发生一次突变,这可说是一个普遍规律)6、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P427、生态系统失衡表现:环境污染;废料激增;气候恶化;土地退化;植被减少;物种消失。
8、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热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9、土地承载力:就是按照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在保持生态系统再生产能力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范围的土地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10、单位面积土地承载力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气候生产潜力;人的技术经济投入;人均消费水平11、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首先,对一个地区确定中远期的土地利用结构,主要是确定农、牧、渔三项用地,其中最重要的又是确定粮食种植面积。
人口地理学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人口 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它还没有从一般的人文 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学和人地关 系。
历史背景:期内受产业革命促进,科学有了长足发展,欧美各国社 会经济统计逐步完善,为人口地理研究提供了具有科学可信度的大 量资料。
期内人口地理的奠基人有: 德国的拉采尔:1882年出版《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克拉克教授在1965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中指出:人口地理学着眼于“揭示人 口的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的空间差异是如何与各 地条件的空间差异相关的”。将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 区分开来。 美国的泽林斯基教授在1966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引论》中认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各地 区依赖并反作用于一系列人口现象而形成的地理特征, 这些人口现象依照它们自身的行为法则在时空中变动, 彼此之间以及与大量非人口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 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 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第三阶段:第一次大战——1953年。人 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 孕育阶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 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 展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将1974年定 为世界人口 年为契机,人口地理学在世界范围 内得到了新的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空间人口学的兴起; 实用性的加强; 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的研究;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如采用数 学模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1.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规模、结构和迁移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和人口
规模等。
2.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演变和功能分布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城市化过程、城市层级、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
规划等。
3.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的空间分布、发展和影响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农业类型、农作物分布、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等。
4.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和工业园
区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工业类型、工业分布、工业集聚和工业园区规
划等。
5.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网络的建设、发展和对地域的影
响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和交通规划等。
6.商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研究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商业网络和商
业中心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商业类型、商业中心、商业网络和商业布
局等。
7.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旅游资源和旅
游开发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地区划分和旅游规划等。
8.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文化景观和文
化传承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文化传承、文化景观和文化地域差异等。
9.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组织等问题。
必考知识点包括区域系统、区域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等。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口分布、迁移和增长等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人口的规模、结构和分布,以及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多个方面。
其中,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主要关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以及这些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研究。
通过对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口集聚程度。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数量众多,人口密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稀少。
这种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状况。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人口结构的研究。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两个方面。
通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
例如,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则更加年轻。
这种人口结构的差异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还关注人口迁移的现象和规律。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形式。
通过对人口迁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情况,以及人口迁移对于源地和目的地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成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和特点,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测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研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时空差异及其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以及人口学等关注人口问题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
人口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点。
概述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如同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
人口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着重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的变化规律,是人口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人口地理学发端较早。
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者,如德国的K·李斯特、O·佩舍尔等人把人或种族作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后来,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写了《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
该书被西方学者奉为人口地理学最早的经典。
此后,英国的A·H·肯尼、A·C·哈登,法国的J·布吕纳等学者也写了一些有关人口与地理关系的著作。
20世纪以来,人口地理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理学大会,人口地理已单独成为一个分组。
在中国古代就有对人口与地理关系的文献记载,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从西方引进人口地理学。
随着人口科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人口地理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内容折叠数量分布利用人口统计的成果,按照国家或地区探讨人口数量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的主次,并从发展的观点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规律性。
人口地理学解读
第一章绪论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核心人口地理学研究与地方特性相关的人口分布、构成、迁移与增长的空间变化。
人口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
1、人口各种现象的地域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2、用综合的观点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差异;3、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与任务1、人口地理学为制定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与生产布局、城乡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规划以及各个时期的人口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2、在劳动力资源利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大有可为。
3、为有效地做好移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企业与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区域社会服务管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5、对二十一世纪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总之:人口地理学研究可以制定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土开发整治与环境治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生产力布局、城乡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规划,以及制定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区域人口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三、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1)人口现象——某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现象具体包括4点: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人口分布。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自然变动。
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般是人口学研究的内容。
(2)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聚集。
(4)人口分布的地域体系。
2、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主要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于影响,区域人口的承载力、合理容量,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等。
3、人口——社会经济系统人口具有二重性——生产者、消费者。
作为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劳动力资源;作为消费者,推动社会生产运转的动力,还涉及福利、住房、入学、就业等方面。
所以,人口的数量、素质,均社会经济系统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人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之一。
人口地理学
一、填空1.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2.就人口自身而言,主要由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四个方面构成。
3.人口的发展规律是由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4.当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比例失调时,社会就要停滞甚至向后倒退。
所谓比例失调,据马克思指出有两种情况:一是人口压迫生产力,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5.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和终极目标的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适应、协调运行的综合过程。
在人口领域内,涉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内容。
6.人口迁移通常被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再生产则被称为人口的自然变动。
7.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8.人口(粗)死亡率为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地区死亡人数同平均人口数的比率。
9.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认为西欧人口在生产类型的转变经历了三个序列或历史阶段。
原始阶段(高高低)——中间过渡阶段——现代阶段(高低高)。
10.1944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了兰德里的“三个序列”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并将它推广应用到发展中国家,三阶段为“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11.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为抚养比。
12.年龄中位数为把人口总数分成以上、一下两等份的年龄值。
13.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国内迁移又分为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省内迁移又分为跨市县迁移和市县内迁移。
14.国际劳动年龄为15—64岁。
15.三次产业划分的基本依据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者称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者称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者称第三产业。
地理学中的人口地理研究
地理学中的人口地理研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而人口地理学则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迁移、增长和结构等问题。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迁移、增长和结构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人口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而地理环境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人口迁移等方面。
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口地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人口的分布和变化。
其中,定量研究方法是人口地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收集和处理大量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对人口的数量、密度、结构等进行精确的测算和分析。
此外,人口地理学还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等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人口地理学的案例分析1. 中国的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而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2. 美国的人口迁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迁移是美国人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在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化时期。
许多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导致美国东部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扩散,形成了现在的人口分布格局。
四、人口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中的人口与人口分布
地理学中的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人口分布则关注的是不同区域、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数量的变动对于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中的人口研究以及人口分布的相关内容。
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地理学通过研究人口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揭示了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在地球上,人口数量并不均匀分布,在一些地区,人口密度很高,而在另一些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不平衡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一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如河流、湖泊、海洋和自然资源等对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位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带通常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和定居,因此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然而,一些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如沙漠、高山和严寒地区,往往不利于人口的聚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通常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福利,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城市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形成了城市化现象。
相反,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贫困、资源匮乏和缺乏机会,导致人口外流和人口密度的降低。
此外,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数量和分布。
一些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的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而政治动荡、战争和灾难等会导致人口外流和流离失所的情况,影响了人口分布的稳定性。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口过多的地区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而人口过少的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等困境。
因此,合理调控人口分布,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通过人口统计数据、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分析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和变化趋势。
这些研究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规划城市发展和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地理学中的人口与人口分布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研究领域。
四川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整理
四川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整理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口的空间分布、数量、结构和变化等问题。
在四川省考研地理学复习中,人口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针对四川省考研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
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口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迁移和变化等问题。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结构等方面。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的人口总量。
我们可以通过人口普查和抽样统计等方式获得人口数量的数据,并通过计算人口增长率等指标来研究人口数量变化的规律。
2.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反映了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交通网络、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人口密度分布图、人口等值线图等方式来研究人口分布的规律。
3.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转移。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形式。
内部迁移主要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城市之间的迁移以及人口流动等,而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的迁移。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4.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属性分的组成。
人口结构反映了人口在不同特征上的分布情况,对于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四川省人口地理学的特点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独特的人口地理学特点。
在复习考研地理学时,了解四川省的人口地理学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1. 人口数量:四川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口数量庞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四川省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并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2. 人口分布:四川省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东部较为密集、西部相对稀疏的特点。
成都、重庆等城市是四川省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而四川省的西部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地球的人口地理学
地球的人口地理学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变动规律。
人口地理学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减少,也更多地考虑到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讨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口分布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分布的特点地球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相对较少的人口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人口密集,而沙漠、高山等恶劣环境下的人口相对较少。
二、人口数量的变化地球的人口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匮乏、环境破坏、社会压力增加等。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人口控制政策,以缓解人口压力带来的问题。
三、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稀缺。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应对。
另外,性别比例失衡、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也成为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四、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
同时,环境的恶化也会对人口健康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也需要关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方式。
总之,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是一个涉及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对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为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人口地理学研究能够更深入、更广泛,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口地理学的定义
人口地理学的定义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人口地理学。
你说啥是人口地理学呢?这就好比是一幅超级大的地图,上面标注的不是山川河流,而是人呐!人口地理学就是研究人在地球上分布的情况,为啥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人都有啥特点,又咋活动的,这些都是它研究的事儿。
你想想看啊,世界这么大,为啥有的城市那叫一个热闹,人山人海的,而有的地方却冷冷清清呢?这背后可都是人口地理学在起作用呢!就像咱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就比较密集,那是因为经济发达呀,机会多呀,大家都往那跑。
而西部地区呢,相对来说人就少一些,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呀!这就好像是一个大拼图,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再比如说,不同的国家人口情况也大不一样。
有的国家人口增长得飞快,就像那脱缰的野马,拉都拉不住;而有的国家人口却在慢慢减少,这可愁坏了那些政府官员们。
这是为啥呢?人口地理学就能给咱解释解释。
还有啊,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很重要呢!一个地方如果老年人多,那养老问题就得重视起来;要是年轻人多呢,那活力肯定满满的,创新啊发展啊都不是事儿。
这就跟咱家里一样,要是全是老人,那氛围肯定和全是年轻人不一样,对吧?而且哦,人口的迁移也是个大问题。
为啥那么多人要离开家乡,跑到别的地方去呢?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是为了追求梦想?人口地理学就能帮我们搞清楚这些人都是咋流动的,又会带来啥影响。
咱平常生活中也能处处看到人口地理学的影子呢!你看那学校里的孩子们,为啥这个学校人多,那个学校人少?这小区里住的人都有啥特点?这些不都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嘛!它就像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小助手,帮我们了解周围的人和事。
总之呢,人口地理学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这个世界人口分布的理解之门。
我们了解了它,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呀!难道不是吗?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人口地理学哦!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地球上分布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以及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口分布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方式,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往往由一系列影响因素所决定。
本文将探讨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等。
气候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
例如,热带气候下的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潮湿,土地贫瘠,往往人口分布稀少。
地形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高山地区、沙漠地区以及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地区,由于地势险峻、气候恶劣或缺乏水源,往往人口稀少。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向,因为这些地区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完善的社会福利。
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到人口分布,例如工业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数量较少。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发达地区的交通、通信和教育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
3. 政治文化因素政治文化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强的地区往往吸引了人口流入,因为这些地区相对较安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享有更大的权益和机会。
文化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例如语言、宗教、民族等因素会影响人口的选择和迁移。
一些地区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居住和旅游。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迫使人口迁离,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
例如,污染严重的工业地区和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洪水频发地区,往往会导致人口外迁。
人为环境因素如城市规划、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等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地理人口知识点
地理人口知识点在地理学领域中,人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人口数量、分布、结构以及人口变动趋势等都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地理人口的重要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人口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中的居民总数。
了解人口数量对于研究资源分配、城市规划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很重要。
人口数量的推算通常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以及科学模型等方法来进行。
人口数量的变化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增长率是衡量人口数量变化速度的指标,它通常通过计算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数据来进行估算。
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指的是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不均匀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城市地区通常人口密度较高,而农村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环境、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交通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等等。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人口较多,因为这些地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为发达。
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数量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通常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业结构等。
人口结构的不同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性别结构是指男性和女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过去,一些地区因为历史、文化等原因导致男女比例失衡,这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年龄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布情况。
了解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政策的制定非常重要。
例如,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可能需要加强养老服务。
职业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职业行业的分布情况。
不同行业的人口分布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例如,农业人口比重的减少会对农村经济和城市发展产生影响。
四、人口变动人口变动是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减变化。
人口变动通常包括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种形式。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数量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而发生的变化。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时,人口数量自然增长;反之,人口数量自然减少。
人口地理学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 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 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第三阶段:第一次大战——1953年。人 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 孕育阶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 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段。
标志:1953年美国地理学会年会。特里瓦萨首次提出 将人口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特里瓦萨 初次构建了人口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克拉克教授在1965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中指出:人口地理学着眼于“揭示人 口的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的空间差异是如何与各 地条件的空间差异相关的”。将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 区分开来。 美国的泽林斯基教授在1966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引论》中认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各地 区依赖并反作用于一系列人口现象而形成的地理特征, 这些人口现象依照它们自身的行为法则在时空中变动, 彼此之间以及与大量非人口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
1.人口各种现象的地域差异是人口地理 学研究的核心; 2.用综合的观点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差 异; 3.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三个 方面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3.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三个方面是人 口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内容 (以一本书为例)
1. 2. 3. 4. 5. 6. 7.
四、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逻辑方法 1.比较和分类 2.归纳和演绎 3.分析和综合 (二)一般的传统方法 1.实地调查法 2.统计表法 3.人口地图法 (三)新方法 1.数学模型 2.遥感技术 3.地理信息系统
人口地理学简述
人口地理学简述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特征,空间差异,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研究对象是人口,人口具有量与质的规定,受自然人文影响,是社会的产物。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与任务:通过可以研究人口及人口和其他要素的关系揭示人口数量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为进行合理的人口规划、科学引导人口分布提供依据;通过对不同区域居民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动的分析研究以及区际差异的比较,分析人口的规律性,为人口在生产和人口迁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人口素质特征和造成人口素质差异的原因可以为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力资源效力提供依据;通过研究人类居住地特征、构成要素和原因,揭示居民点分布规律,为制定科学的城乡规划提供依据。
人口地理学的中心任务为理论和实践服务,理论上的研究范围广泛而深入,实践证明,人口地理学研究可以为制定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土开发政治与环境管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生产力布局、城乡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规划、一级至指定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区域人口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我国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庞大,增长势头强劲;人口素质偏低,人力资源不够优化;劳动力数量大,就业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财政压力大;流动人口多,人口城市化,公共资源相对不足;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等矛盾巨大无法缓和;区际差异城乡差异大,人口非均衡现想突出。
人口地理学研究内容:人口数量和区域分布;人口结构和区域分布;人口自然变动和地域差异;人口迁移和人口城镇化;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人口地理学是人口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希腊时期的人口地理材料及思想;近代人口地理学;二战后人口地理学;我国古代人口地理学材料和思想;近代人口地理学,建国后人口地理学。
当代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理论创新,更加注重实践结合,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利用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佩蒂人口经济学【土地与土地为财富之母】;魁奈人口经济学【人口增长与消费资料相适应】;史密人口经济学【人口与财富辩证关系】;李嘉图人口经济学【资本对人口的影响】;西斯蒙第人口经济学【机器造成人口过剩】。
人口地理学PPT课件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新动态:研究重 点从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方 式和原因扩展到人口过程和现象的 地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内容越来 越与当代人口、社会问题相关联, 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强。
我国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 2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人口数量、 密度以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1949~199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及自然增长率(%)
二、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的迁入和迁 出引起的人口变动。人口机械增长 率即一定区域范围内,年内迁入和 迁出人口之差占总人口的千分比。
一些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人口机 械增长常常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并构成人口增长的主体部分。
第三节 人口移动
一、概述 (一)概念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 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 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 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 口移动(人口迁移)。
A
B
A1
A2
B1
C
C1
C2
人口迁移示意图
国际迁移
省际迁移
国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
省内迁移
市县内迁移
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地 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 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占 2/3以上,人口却不到2%。
三、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特点:
1.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分 布极为稀疏。胡焕庸提出人口地理分界 线,称为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的黑河市 到云南腾冲。
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迁往 东北地区,中原河南一带人“走西 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城市 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城乡人口迁移。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特征、空间差异、区际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学科属性: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诸多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过程、特征、原因及其区域差异,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显著特征。
研究内容:人口数量及区域分布;人口结构及区域分布;人口自然变动及地域差异;人口迁移与人口城镇化;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两种生产的含义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含义:两种生产指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包含两成含义:一是指当代人口生命的生产,二是指新一代人口生命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指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它以人类需求为目的来加工自然界原有的物品。
当代人口的生产指原有人口生命的延续、体力的增强、智力的发展等。
新一代生命的生产指现有人口通过生育、抚养等方式,使新一代人口诞生和生长。
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和延伸。
关系: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共同构成社会生产,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适应。
㈠.两种生产相互依赖,两者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它们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物质资料生产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是人类存在、繁衍和发展的前提。
人类自身生产的不断进步是促进物质资料生产前进的因素;人的需要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㈡两种生产相互渗透,物质资料生产中有人的因素,人自身的生产中有物的因素,他们相互融入对方的领域之中。
人类自身生产的成果——劳动力,是物质资料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是在人的参与下进行的。
同样,物质资料的生产为人类自身的生产提供物质保障并改变着人类自身生产的方式。
㈢两种生产相互制约,二者相互作用于对方,制约着对方的发展㈣两种生产之间存在者相互适应的规律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上按比例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人口地理学的内容谈谈对人口普查的认识我国从今年的11月1日起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与人口地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研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时空差异及其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
而人口普查则是世界各国都把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作为科学治国和宏观决策的基础。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全面了解我国人口和住户的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基本情况。
这些信息将在各级政府制定政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最终会使每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
对于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比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人口地理学与人口普查之间的基本内容非常相似,相辅相成。
具体表现如下。
都注重人口数量及其地区分布
利用人口统计的成果,按照国家或地区探讨人口数量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的主次,并从发展的观点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规律性。
都注重人口构成及其分布
探讨人口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的地区差异,为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劳动力资源状况和消费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都注重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
探讨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并分析它的社会经济原因。
都注重人口迁移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的流向、流量、强度及地区差异,迁移原因及其后果。
为解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合理调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合理布局。
都注重人口的城市化
主要从人口的集聚状况研究人口分布的地理形式。
研究人口地理分布与城镇布局的关系、不同类型城镇人口的合理规模问题、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与城镇化的速度问题。
都注重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个国家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应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合理容量是指一国之内各地区对人口的负载能力。
各个地区的人口容量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扩大的,但归根结底有一个极限。
这个极限的产生来自资源、环境负载能力的有限性。
一个地区如果人口盲目增长,对食物、燃料等方面的需求超过大自然的稳定支付能力,将易于导致当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灾难。
人口地理学通过全面综合地研究自然环境,掌握不同地区对人口的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特别是从负载能力的角度探索这种容量。
从作用上分析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家因地制宜地制订人口政策,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区域规划和城镇规划,以及合理组织安排移民等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人口地理学必须应用各种各样的人口统计数据,应用数学模式来揭示人口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
同时还应采用实地调查、精确编制人口地图等方法。
而人口普查的作用则是通过人口普查数据(1)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
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对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进行一系列调整,而这些都与人口状况密切相关。
比如,着力扩大内需,需要把人口总量规模、年龄结构、职业分布、生活来源等情况摸清楚,这样才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再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也需要查清城乡人口以及流动人口的数量、分布等情况,以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逐步在城市落户。
总之,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必须立足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人口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
(2)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社会领域发展和改革步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获取真实的人口数据信息,是做好民生工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
无论是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是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社会管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都离不开对不同人口群体情况的掌握和分析。
搞好人口普查,有利于进一步摸清人口这一最基本的国情、民情,为实施重点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基本信息依据和支撑。
(3)有利于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筹谋未来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走势和规律,以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趋势逐步显现,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的高峰,人口问题的压力始终很大。
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人口状况的最新变化和复杂局面,以利于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相互关系,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通过综合分析与对比,人口地理学与人口普查在主要方面存在大量相似的地方,同时在作用方面也大同小异,所以说人口普查与人口地理学之间存在着相互穿插相辅相成的一种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