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素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
时空定位:
线索主职: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 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 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 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 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 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 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 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文学艺术的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 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 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 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业促进了商业发展,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 独特魅力。在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 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 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 本模式。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doc
第2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思想(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1.学在官府2.私学兴起(二)“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孔子:①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思想:③思想评价:④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哲学思想:a.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③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④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诸子百家:1.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知识点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2)成就:①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②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主题一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儒家思想的代表,被分别称为圣人和亚圣。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归纳提升课件(27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注意储备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 二是确定研究类型,一般为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 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 鉴别、判断。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 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 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 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②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③选取 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④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 合;⑤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3)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 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 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 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史料——史事推理和论证的基石 1.史料的概念: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 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 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 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别运用史料, 解读获取信息,史料实证,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 素养的要求,更是高考“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范畴。正确处 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必要 的帮助。
方面 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
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1))依)变据化材:料分一封概的括主西体周是制王度族相和比功于臣以;前天的子变由化诸,侯结之合长所变学为知诸识 侯分之析君这。种变化的影响。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要求:1、将知识网络简单梳理在笔记本上; 2、批注与其它知识点或现实的内在联系)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一、农业
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 中国传统耕作方式)
思考1:什么是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阶段的典型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作用?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2、耕作技术
一、农业
(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垄作法。
思考2:什么是垄作法?相比之前的耕作技术,这种垄作法 有何进步之处?
3、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一、农业
4、经营方式
集体耕作 (商周时期)
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春秋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发展成
B 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
B 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为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人民版
[史料运用] (1)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儒家治国理念 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 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
答案
解析 《诗经》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排除A项;《诗经》收录的是西 周到春秋中叶时期的诗歌,这时的儒家学派尚未创立,排除B项;C项材料 无法体现,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是民间歌谣,反 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内容比较庞杂,与孔子的核心思想不符,因此 要使其成为儒家经典就必须删改部分内容,故选D项。
合理解读的能力
素养考查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答案 C
解析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 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 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 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 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
解析
2.(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
“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百家争鸣●[选修融会]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1.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政治①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②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③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2)教育: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落实
『史论链接』
角度1 分封制对西周政治统治的影响 (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2)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 度创新。 (3)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 识的形成。 (4)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 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3)政治①②废建除立“ 严世 密卿 的世 户禄 籍制 制度 ”, ,制 鼓定 励连 贵坐 族法 建。 立军功。
③普遍推行县制。 (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落实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_分__封__制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_财__产__和_土__地__继 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__血__缘__关__系___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最大特点:__嫡__长__子__继__承__制__。
课前自主学习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了早期王朝的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原文明向周边地区的扩展,促
家国情怀 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和发展。
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落实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① ②沿 王用 位夏 传朝 承的 方式 __王有 __位__父__世__子__袭__相__制__传____。 _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__占__卜__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__神__秘__色彩。 (3)行政管理② ①地 中方 央: :封 设_有_侯_相_和_、_伯_卿__士_,等定,期掌向管商政王务纳。贡,并奉命征伐。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业发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人教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
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解析:选C。
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选C项。
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 项错误。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
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
《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解析:选B。
题干《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的记载,反映了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解析:选B。
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选B项。
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解析:选A。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解析 由材料“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 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礼乐制遭 到破坏,大批思想家宣扬以礼治世,重建社会秩序,故选B项;这一时期礼乐 制受到破坏和冲击,不能夸大为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兴起, 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以礼治世的主张,并未提及其他思想主张, 不能得出思想文化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D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通览 阶段特征
总特 征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发展
思想 文化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 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
核心 要点聚焦
考点1 政治——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而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 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中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考点汇总-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
专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2)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④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⑤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4)瓦解:①事件: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5)影响:①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
②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2)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①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②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思想1.孔子和早期儒学(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①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士阶层活跃。
②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基本主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推行“德治”;注重政治a.??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b.?①孔子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编订典籍:整理“六经”,包括《诗》、《书》、《礼》、《易》、c.?《乐》、《春秋》。
a.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孟子?b.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
??a.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荀子?b.深入讨论儒家“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孟子“仁政”思想与孔子“仁”思想的区别(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
(2)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2.其他学派4)孔子(选修3. (1)生平: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年立志学习礼乐,献身文教,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
(2)思想尊尊: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尊君。
a.???亲亲:指对亲人的爱,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b. ①“礼”??c.“正名”: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主张用周礼去规范人的行为。
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人,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其他人。
a.???行“忠恕”之道,即人要尽己为人。
b. ②“仁”??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c. ③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②政治①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出现“学在民间”?的局面。
上:“举贤人”以施行仁政,提出理想贤人的标准?“内圣外王”。
(3)贡献③思想上: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解析:选C。
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选C项。
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 项错误。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
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
《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解析:选B。
题干《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的记载,反映了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解析:选B。
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选B项。
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解析:选A。
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启示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选A项。
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的治国之策“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济宁期末)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实行严刑重罚B.君主无为而治C.推行德治仁政D.恢复礼乐秩序解析:选A。
题干材料“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意思是严刑重罚是百姓不喜欢的,但却是国家能够得以治理的办法。
怜爱百姓是百姓喜欢的,却是国家危难的原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违逆世俗而顺应道理,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实行严刑重罚,故选A项。
6.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社会转型加速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C.改革变法兴起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解析:选B。
根据材料“燕昭王招揽人才”“振兴了残破的国家”,可知“士纷至沓来”对周代贵族政治造成了冲击,故选B项。
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变法,故C项错误;士人只有受国王重用,辅佐国王成就大业,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故D项错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
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
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
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
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
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
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
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
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
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
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
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沈联涛《外儒内法》(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1)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对法家的认识。
(2)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回答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地位即可。
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
严刑峻法。
法、术、势相结合。
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
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写出其中三点即可)(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
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写出其中三点即可)(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孝感七校期末)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
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 )A.以武力征服天下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C.以仁义治天下D.天子的教化解析:选C。
解读题干,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故选C项。
儒家主张教化,而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故A项错误;“使天下归顺”与“王道”(治国理念)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王道”不是指天子的教化,故D项错误。
2.(2018·珠海摸底)《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解析:选A。
题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而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先天的道德意识”,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无关。
3.(2018·武汉部分学校调研)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这一说法体现了( )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解析:选B。
题干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出辩证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要求顺其自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天和人之间有所感应,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A。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与古代文学艺术追求自然美相一致,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追求自然美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相爱,交相利”,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要是厉行法治,奖励耕战,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追求自然美不一致,故D项错误。
5.(2018·自贡诊断)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
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个人性格差异B.个人职业不同C.个人品德参差D.生活环境差别解析:选D。
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根源于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故选D项。
个人性格差异、职业不同和品德参差只是表象,故排除A、B、C三项。
6.(2018·河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显露出( )A.百家融合的趋势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专制统治的特征D.“尚同”的治世理想解析:选D。
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墨子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故选D项。
7.(2018·烟台诊断)《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选B。
《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春秋》的伦理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明显,故选B项。
孔子在当时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故A项错误;《春秋》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作用是保存史料而非维护贵族社会,故C项错误;《春秋》的体例是编年体而非纪传体,故D项错误。
8.(2018·山西五校高三联考)韩非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的韩非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该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选A项。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是兵家的思想,强调兵不厌诈,故B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虽是法家思想,但是强调的是法治,故C项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虽是法家思想,但强调的是保守秘密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9.(2018·龙岩质检)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解析: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