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2 ) 第3章 基因的本质教案
必修2第3章“基因的本质”优秀学案
§3.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要求】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1.说出“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认同“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学习重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如何理解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预习任务】一、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的主导观点:______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两种肺炎双球菌比较实验过程及现象:①_________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细菌小鼠体内小鼠死亡,鼠体内有________③ 加热杀死S 型细菌小鼠体内小鼠 __________ ④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S 型细菌小鼠体内_______,鼠体内分离出___________结论:3.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在肺炎双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多糖等物质,经过以下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加入,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的纯度越,转化就越有效。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能否)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实验结论:____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_____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的介绍:⑴结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构成,头部含有_ __。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4.2.2DNA分子的复制13-苏教版
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3节DNA的复制(教案)【学习目标】重点:1.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及实验验证。
2.DNA复制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相关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及实验验证1.提出问题:DNA是怎样复制的?2.做出假说:①、全保留复制:新复制出的分子直接形成,完全没有旧的部分。
②、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分子一半是新的,一半是旧的。
③、分散复制:新复制的分子中新旧都有,但分配是随机组合的。
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
由于新结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做半保留复制。
3.演绎推理:分别推演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第一代和第二代DNA中N的情况。
4.实验验证:①.要分析DNA是全保留还是半保留的,就要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
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设计了实验。
②.实验设计同位素:15N、14N,标记NH4Cl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
过程及结果:培养基类型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亲代15NH4Cl重带子一代14NH4Cl中带子二代14NH4Cl1/2中带、1/2轻带5.得出结论: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1.DNA复制的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基本条件:①模板:DNA的两条母链②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5. 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复制。
6. 结果: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7. 准确复制的原因:DNA双链提供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人教版教学教案人教版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教学案设计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设计人郑广红(一)旧知再现1.通过下列现象,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后代会打洞。
(2)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以上两种自然现象各阐述了什么科学道理?2.回顾——形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3.回顾——组成DNA的主要化学元素是什么?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由几部分组成?(二)新知探究1、了解——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读P42内容,回答:(1)为什么早期人们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2)DNA被人们初步确定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什么?2、掌握——脑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读P43内容,回答:(1)肺炎双球菌有几种类型?结构及致病性各有什么特点?(3)掌握——艾弗里对DNA是遗传物质证明的实验。
①DNA酶:是一种能够分解DNA分子的酶。
②读教材图3-3.完成下列表格:①艾弗里实验缺乏严谨性的原因是什么?②T2噬菌体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画出噬菌体的模式图。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三、知识解析——知识挖掘和梳理(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该实验采取的实验方法是什么?2.该实验对艾弗里实验起了什么作用?3.该实验使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起了什么作用?(二)艾弗里实验1.艾弗里是如何在格里弗思的基础上展开实验的?2.通过艾弗里实验你能领悟到科学实验的什么基本方法?(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读教材P44,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方式是什么?它是如何增殖的?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读图3-6,了解实验过程。
(1)步骤:噬菌体培养——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物质35S和32P (2)实验分析:①实验原理:②实验目的:③实验方法:④实验现象:⑤实验结论:⑥分别标记35S和32P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14C标记吗?(3)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整个过程。
(四)完成教材P46——思考与讨论。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构成和功能,掌握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简单描述基因的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基因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4. 学生能够运用基因知识解释遗传性疾病和变异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构成和功能。
2. 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教学难点:1. 理解基因的本质。
2. 解释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基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二、讲解基本概念(15分钟)1. 基因的定义和构成。
2. 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3. 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案例或实验,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释基因的传递和变异现象。
四、讨论互动(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一起讨论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并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五、学以致用(15分钟)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活动或者练习题,加深对基因的理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六、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基因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实验器材、练习题。
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导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PPT 课件精选全文
有32P标记DNA
无35S标记蛋白质
DNA有32P标记及31P
衣壳蛋白无35S标记
在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实验结论:
二、RNA病毒,RNA是遗传物质
在丙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出现病株,并能从中提取出完整的病毒,结论是RNA是遗传物质。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实验材料:
两种肺炎双球菌
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
有荚膜,菌落光滑, 有毒,可致死
(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R型菌
S型菌
2.实验过程
R型活细菌
S型活细菌
加热杀死S型细菌
R型活细菌+加 热杀死S型细菌
结论: 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A1+G1
T1 +C1
= a
T2 +C2
A2 +G2
= 1/a
例题2、在DNA的一个单链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多少?
2.5 1 ;
A 1
T 2
T 1
A2
C 1
G 2
G 1
C 2
DNA双链
T +C
A +G
= 1
④ 、一种碱基在两条链中所占的比例等于这种碱基在每条单链中所占的比例之和的一半
35S
35S噬菌体
离心
细菌培养液
搅拌器
32P噬菌体
32P
噬菌体与细菌相分离
人教版教学教案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基因(遗传物质)的本质【课标扫描】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运用水平)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理解水平);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理解水平);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理解水平)。
【知识网络】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①R 型细菌(无荚膜,无毒)+ 小鼠②S 型细菌(有荚膜,有毒)+ 小鼠 小鼠死亡 ③杀死的S 型细菌 + 小鼠 小鼠不死亡 ④R 型细菌+ 杀死的S 型细菌+ 小鼠 小鼠死亡⑤从④中死亡的小鼠体内发现R 菌和由R 菌转化成的S 菌,转化成的S 菌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 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菌内含有R 菌转化成S 菌的转化因子(假说) ① 提取S 型活菌中的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培养 R 菌的培养基中,只有加入 DNA 时,R 菌才能转化成S 菌。
② 用 DNA 水解酶 分解DNA ,S 型细菌则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 DNA 才是使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① 用35S 标记T 2 子代噬菌体 无 放射性② 用32P 标记T 2 子代噬菌体 有 放射性③结论:子代噬菌休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 来遗传。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此实验还证明了DNA 能够自我 复制 ,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 连续 性,也证明了DNA 能够 指导 蛋白质的合成。
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 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 的作用。
(全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有DNA 又有RNA,其遗传物质是 DNA ; ②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病毒 ,由于只含有DNA 或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SARS 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T2噬物质是 DNA ③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核酸 ;④因为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此说DNA 是 主要 遗传物质。
DN A 是遗物质的实验证据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生遗质二、DNA分子的结构1.DNA分子的化学结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三种小分子组成;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成为脱氧核苷酸链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②外侧的基本骨架由[1]磷酸和[3]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4]碱基对排列于内侧;③两长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4]碱基对。
掌握基因本质知识的教案设计
掌握基因本质知识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基因的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2.掌握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和作用方式;3.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4.学会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遗传密码、基因突变、遗传病等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的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基因是生物体内具有遗传信息的功能部位,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基因具有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其中DNA是基因的物质基础,RNA则是基因功能的表现形式。
基因能够被复制和传递给下一代,是生命的基本保障。
2.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和作用方式: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一段DNA序列,是在特定的区域内编码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会在细胞分裂时复制,以便将它们携带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的过程来表现它们的功能,这个过程在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编码区块,用来编码蛋白质,并另一个是非编码区块。
基因编码区块由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了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不同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是不同的,在c基因表达的各个环节都决定了不同细胞类型和个体之间的表型差异。
基因的功能能够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等生理深度。
4.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种族的遗传规律与机理的学科。
遗传学基本知识包括遗传密码、基因突变、遗传病等。
遗传密码是指DNA上三个碱基所组成的一组密码子对应一个氨基酸,这种对应关系是决定蛋白质的合成的基础。
基因突变指基因中的序列发生改变,可能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
遗传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表现在个体甚至有可能传递到后代。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基因、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概念、遗传密码,突变等基础知识。
2.图片说明法:利用图片和示意图来介绍基因、DNA、染色体等基本组成结构和作用方式。
人教版(2019)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整体教学设计
《基因的本质》单元设计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基因的本质》是人教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三章的内容,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内容,为后面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基因工程”等后续内容作好辅垫。
本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围绕“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这一重要概念组织学生学习。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可借助科学史情境探究科学问题,通过模型建构、假说—演绎法应用等活动进行多样化思维训练,组织学习过程中挖掘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在细节处体现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是: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代代相传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3.1.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
3.1.2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1.3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三、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教学将围绕课程标准对该单元的要求展开,授课时会依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每一专题对应的具体教学目标(每一专题的具体教学目标见课时教学案例)。
单元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分析和资料分析活动,逐步揭示基因的本质,能说出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尝试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体会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演绎DNA的复制方式,结合科学实验认同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探讨DNA的准确复制是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基础。
高中生物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教学设计必修2
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人教版教学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案 2
第3章基因的本质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能力方面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一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二、本章的课时安排授课时数为5课时。
三、教学流程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检测[例1]用噬菌体去感染内含大量的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D.仅发现于外壳中解析:考查蛋白质和DNA的组成元素。
DNA和蛋白质都含H元素,所以3H为原料合成的DNA和蛋白质外壳都含3H。
答案:B[例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A.自己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自己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C.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D.自己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只有噬菌体DNA注入细菌,然后利用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答案:C[例3]用噬菌体去侵染含32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是()A.子代噬菌体DNAB.子代噬菌体外壳C.子代噬菌体外壳及DNAD.部分子代噬菌体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只有噬菌体DNA注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噬菌体DNA注入细菌后,以细菌的原料为原料,场所为场所,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质教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
2.通过重演科学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1.通过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
2.实验验证DNA与RNA是遗传物质,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三、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0世纪初期,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成分)组成。
那么,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要想找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首先得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呢?为什么?请举例。
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这样一种细菌做实验寻找遗传物质,请大家阅读书本43页,看看格里菲思怎样做实验的。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1、本实验用的生物材料是什么?肺炎双球菌有几种类型?2、动画展示四组实验过程①活的R型细菌感染老鼠不死亡②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死亡③灭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不死亡④活的R型+死的S型感染老鼠死亡讲述:从第一、二组实验可以说明R型活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 型活细菌具有致死性;从第二、三组实验可以说明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观察和实验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操作。然而,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于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理解存在困难。
在学习习惯上,学生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较为内向,课堂参与度不高,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不够积极。此外,部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对于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不足。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在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时,我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DNA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氛围。此外,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实验经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的效率。
2.教学总结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氛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实例分析:
①DNA在医学中的应用: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
②DNA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4.趣味性设计:
①利用图片或图示展示DNA的结构,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DNA的复制过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基因的本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脱氧核苷酸和dna结构模型的活动,使学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理解dna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制作模型、实验、探究式学习法。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四张边长为10 cm不同颜色的硬卡纸,并用其中一张白色的剪出4个等大的五边形,用一张黄色的剪出四个直径为1.5cm的等大的圆,用粉色和绿色卡纸分别剪成长8 cm、宽1.5 cm的长条,并按照虚线图示剪成下面的形状。
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教师:同学们,矗立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村创业大厦前的城市雕塑──中关村的“麻花”,成为世人瞩目的标志。
然而,就是这个雕塑曾引发一起纠纷案件,那就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受理的北京世纪盛典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起诉北京大学dna雕塑合同纠纷案(教师对案情进行简短介绍)。
看完图片,听完案情介绍,同学们又什么想法呢?有同学会问:案件的发生是由于dna的空间结构的旋转方向的问题,dna到底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呢?就是这样两条链吗?为什么要在这里制作一个dna结构的雕塑呢?新课教学第一部分:dna的研究教师:1869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最早发现dna这种化合物的存在。
在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分析dna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并努力探索这蕴涵生命奥秘的物质的结构,希望揭开dna结构的神秘面纱。
同学介绍在网上查到资料:1944年,发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可能携带遗传信息。
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推断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二部分:跟随科学家研究足迹,认识dna的结构教师:在沃森和克里克之前,人们已经认识了dna的化学成分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每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又是由三个分子组成。
基因的本质说课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2004年5月第1版,2004年12月第3次印刷)第3章第1节。
本章内容涉及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遗传效应等知识,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内容,为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基因工程”等后续内容作好辅垫。
优点: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材——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
应注意辨析之处:本节课的标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站在整个生物界的高度,概括地表述生物界遗传物质的情况,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其准确含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学习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这些内容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对基因的感性认识。
那么,基因的化学本质究竟是什么?在生物的遗传上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相信这样的问题一定经常萦绕在学生的脑海里,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但是,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呈现知识的组织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方式。
能否读懂前人的实验,能否真正去理解和分析它的原理并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是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三、设计思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中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和建议,课标第17页,“2.2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对应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一条: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因此,本节教学任务的最后着落点不应该是这样一个干巴巴的结论性语句,而应该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分析、挖掘这些经典实验中所蕴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们讲出他们对实验原理、步骤、结论的困惑、理解或感悟,甚至学生们自己的新见解,从中领会科学的设计方案和思维方法,这才是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和落实的教学目标。
这也是本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材,达到课标的要求。
“总结”这个知识性目标动词是应用水平的,是属于最高层次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就必须促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三个经典的实验。
第三单元基因的本质(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下册大单元教学(人教版2019 必修2)
第三单元基因的本质目录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学情分析第四部分单元学习目标第五部分单元情景任务设计第六部分单元课时安排第七部分课时教案设计具体内容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
2、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4、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
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1、本章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按照科学史的顺序,从科学家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的过程入手,同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基因的本质。
本章共四节内容。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介绍了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实验中的科学思维及实验间紧密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节《DNA的结构》讲述了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结构模型的故事和DNA的结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观,领悟科学思维方法、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多学科交叉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DNA的复制》,从DNA的结构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这种科学方法;对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意义,进而建立相应的生命观念。
第四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通过提供多份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DNA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与其他章的联系第1章提出了基因,第2章向学生解释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既是科学家接下来要探索的谜题,也是学生学习前两章后产生的疑问。
本章既承接前两章,也是后三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3章 第2节 DNA的结构 (含解析)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2节 DNA 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DNA 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概述DNA 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3、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教学实际思路首先将中关村标志性建筑DNA 双螺旋雕塑介绍给同学们,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讲解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索历程,说明最终是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将DNA 的结构特点介绍给同学们,同时介绍DNA 的三个特性,最后,让同学们学习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情景引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 的结构 中关村标志性建筑。
掌握DNA 的结构特点。
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DNA 的特性 熟悉DNA 的3个特性。
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模型。
DNA 的X射线衍射图谱。
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数量占18%,那么鸟嘌呤的数量占()A.9% B.18% C.32% D.36%答案:C三、DNA的特性师生共同活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Pi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AN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如一个最短的DNA分子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种。
实际上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听讲。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要求核心素养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
1.通过分析图示,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科学思维)2.通过类比分析,掌握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种类。
(科学思维)知识导图学霸记忆1.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才是遗传物质。
4.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础知识·双基夯实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连线)2.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两个阶段(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的结构与代谢2.实验过程3.实验结果及结论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2P标记DNA __有__ __有__ __DNA__是35S标记蛋白质__无__ __无__遗传物质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1)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2)侵染实验:(3)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RNA__。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连线生物类型与遗传物质的种类:〔活学巧练〕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2)从格里菲思实验中的病死小鼠体内分离得到的肺炎链球菌只有S型细菌而无R型细菌。
(×)(3)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5)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2 )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2004年5月第1版,2004年12月第3次印刷)第3章第1节。
本章内容涉及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遗传效应等知识,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内容,为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基因工程”等后续内容作好辅垫。
优点: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材——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标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一句界限不清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其准确的含义。
实际上,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既与标题不相称,也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吻合。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这些内容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对基因的感性认识。
那么,基因的化学本质究竟是什么?在生物的遗传上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相信这样的问题一定经常萦绕在学生的脑海里。
3.设计思想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中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和建议,课标第17页,“2.2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对应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一条: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因此,本节教学任务的最后着落点不应该是这样一个干巴巴的结论性语句,而应该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分析、挖掘这些经典实验中所蕴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们讲出他们对实验原理、步骤、结论的困惑、理解或感悟,甚至学生们自己的新见解,从中领会科学的设计方案和思维方法,这才是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和落实的教学目标。
这也是本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材,达到课标的要求。
“总结”这个知识性目标动词是应用水平的,是属于最高层次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就必须促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三个经典的实验。
4.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三个经典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所能推出的结论。
2.学生能分析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评价这些步骤在整个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2)情感目标
参与讨论前人的实验设计,在交流和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5.预设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个经典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所能推出的结论。
难点:分析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评价这些步骤在整个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
2.设计讨论的问题、发动质疑,研讨、阐释、辩护
电教设备:
1.计算机及投影设备
2.展台
6.教学过程设计
课型:新课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
为遗传物质
例:烟草花叶病毒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生物界的主要遗传物质。
四、作业:
(1)完成“挑战新问题”的作业。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播放烟草花叶病毒侵染
烟草叶片的实验图解:
说说图中表示的每一步
骤的意思。
这一实验的结论是什
么?
所谓“DNA是主要的遗
传物质”是针对整个生
物界而言的,应该让学
生明白这一点,而具体
到某一个生物个体,比
如具体到人,不能说“人
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而应该说:“人
的遗传物质就是DNA”!
布置作业
看图、思考、说话
①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
能感染烟草叶片,使之
出现病斑。
②单独提取烟草花叶病
毒的RNA也能感染烟草
叶片,使之出现病斑。
③单独堤取的烟草花叶
病毒的蛋白质成分不会
感染烟草叶片,没有病
斑。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
质是RNA。
思考,理解。
明白作业内容,认真地、
积极地完成作业。
学了就用。
用刚学的知识
分析实验图解,以检测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情况。
教材中所列的内容,很难
让学生正确理解“DNA是
主要的遗传物质”,甚至
还会有误解,通过教师应
该举例分析,详细说明,
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本
节课课题的含意。
2007.5.8
板书设计: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格里菲思的实验
1.了解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
(二)艾弗里的实验:
1.理解实验结论:
2.艾弗里实验的不足:
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病毒,病毒无独立生活能力,只能寄生。
2. T2噬菌体的成分和结构:
蛋白质——构成外壳(分为头部和尾部)——主要的组成元素:C、H、O、N、S
DNA——存在于头部之中。
——组成元素:C、H、O、N 、P
3.实验结论:
三、少数病毒无DNA而含RNA,它们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所以说DNA是生物界的主要遗传物质。
四、作业:
(1)完成“挑战新问题”的作业。
(2)完成教材P46页练习。
7.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教案教学设计的创新点在于:针对前人的三个经典实验,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的疑惑作为重点,展开剖析,发动质疑,多维互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加深对实验原理、过程和结果的理解。
教案中设置的思辨内容,大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拓展思路,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表达等能力。
在教案里多处设置问题思考,交流表达,质疑辩论,猜想设计等环节,目的在于即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了解学生思维的动向,让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思维层面上真正“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