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分析-勘探系统

合集下载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胡见义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胡见义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1.沉积盆地找油论2.有效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论3.含油气系统理论4.圈闭带控制油气聚集论一、沉积盆地找油论(一)盆地、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盆地:地球上周围被高地包围的低地,或者说岩石圈表面三维空间的凹地,充满水和空气。

地质意义上的盆地:指岩石圈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内部充填有沉积物,而且要具有时间的概念,即四维。

也就是指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

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首先必须是沉积盆地;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3.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运聚,或者已经发现过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田。

(二)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构造单元在人类长期的找油实践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油气不仅可以在背斜中聚集,也可以在非背斜中存在,它们必然受更高一级的沉积和构造单元控制。

油气有机生成说,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理论的建立,揭示了形成油气田(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受一个基本地质单元——沉积盆地的控制。

世界上目前已经发现的油气田几乎都分布在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中。

并不是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是含油气盆地,有没有油气,取决于沉积盆地具不具备油气生、运、聚的基本条件。

(三)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油气的成藏→温度、压力及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所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油气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流体矿产, 要弄清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必须开展盆地分析。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包含生、储、盖、圈、运、保存和配套。

这些条件的合理的、最优化的组合将形成油气储量丰富的含油气盆地,较差的组合则形成低储量丰度甚至非含油气盆地。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分类
根据含油气性质,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油盆、气盆和油气盆;根据成因,含 油气盆地可分为构造成因盆地、沉降 成因盆地和火山成因盆地。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0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如板块构造运
动、断裂活动等。
沉积作用
0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还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如沉积物的堆积、
沉积相的演变等。
地层厚度与埋深
地层的厚度和埋深是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条件。一般来说,地层厚度越大,埋深越深,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 件越好。
构造特征
盆地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包括坳陷盆地、 坳陷-断陷盆地、断陷盆地等,不同类 型的盆地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不 同的影响。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漫长的,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 些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重要 影响。
构造单元划分
含油气盆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构造 单元,如隆起、凹陷、断裂等,这些 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性特征
1 2 3
岩石类型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 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不同的影响。
岩石组合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包括岩石的层序、旋 回、韵律等,这些特征对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重要影响。
储层动态监测
利用地震、测井和试井等技术,监测油气田 的储层动态变化。
井筒状况监测
定期对油气田的井筒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 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
油气田开发调整与优化
采收率评估
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分析提高采收率的潜 力。
开发调整措施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田军【摘要】自1989年4月10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成立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前陆区库车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和台盆区碎屑岩3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勘探成果,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28.8×108t当量,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建成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30年勘探实践中,对前陆区库车坳陷、西南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台盆区碎屑岩油气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库车坳陷、台盆区和西南坳陷三大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样式、圈闭类型和油气藏模式.塔里木盆地剩余勘探潜力大,下一步要继续精细勘探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塔北隆起西部碎屑岩、塔北—满西奥陶系一间房组,发现落实规模储量;要加大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台盆区奥陶系深层、寒武系盐下,西南坳陷山前等领域的研究和勘探力度,实现接替领域的战略突破.【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勘探潜力;勘探方向【作者】田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盆地面积56×104km2,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1-2],按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四隆五坳9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8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

盆地内自下而上发育元古界—新生界,最大厚度超过10 000 m,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

自1950年中苏合作协议签订开始至1984年35年期间,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经历了“五上五下”的曲折历程,发现了依奇克里克、柯克亚和雅克拉3个油气田,对盆地地质结构、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等方面有了初步认识。

1985年南疆石油勘探公司成立,该公司于1987—1989年在轮南低凸起中生界、轮南低凸起奥陶系和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先后获得重大突破,拉开了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序幕。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汪泽成;赵振宇;黄福喜;施亦做;徐洋;张帅【期刊名称】《世界石油工业》【年(卷),期】2024(31)1【摘要】随着油气工业发展,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进军已成为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趋势。

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与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明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指出中西部叠合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基岩及火山岩3大领域是未来超深层油气勘探重点领域,超深层元古界是值得勘探重视的潜在领域,并指出超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攻关方向。

研究表明:(1)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以多套海相烃源岩、白云岩和断控型缝洞体等规模储集层、3类有利成藏组合,是寻找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重点领域;(2)前陆盆地下组合发育以煤系为主的湖相优质烃源岩、(扇)三角洲砂体为主的规模储集层、大型构造圈闭,是寻找碎屑岩大油气田的重点领域;(3)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的基岩储集层不受埋深限制,源岩-基岩接触型成藏组合最有利,紧邻生烃凹陷及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基岩潜山是深层-超深层基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4)中新元古界受超内地裂解及全球冰期影响,发育受陆内裂陷控制的优质烃源岩,资源潜力较大,未来勘探地位值得重视。

【总页数】16页(P33-48)【作者】汪泽成;赵振宇;黄福喜;施亦做;徐洋;张帅【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杭州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2.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方向3.中国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4.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三叠系盐下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5.中国陆上叠合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地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学中的盆地形成与油气勘探技术

地质学中的盆地形成与油气勘探技术

地质学中的盆地形成与油气勘探技术盆地是地球表面上洼地的一类形态,位于地壳构造板块或构造断裂带中。

盆地形态有多种不同类型,包括成盆造山、断陷型盆地、拗陷型盆地和古隆起型盆地等。

盆地内通常是深度较大的海或湖泊,常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因此,盆地的形成和油气勘探技术一直是地质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盆地形成的主要过程盆地形成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主要由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地球化学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等不同的因素综合作用形成。

1. 构造变形大规模地壳构造活动,如板块碰撞、断层移动,都是导致盆地形成的重要因素。

例如,塔里木盆地是由印度板块向南移动与欧亚板块碰撞相结合而形成的。

碰撞造山作用会在板块的边缘形成断层,并将周围的地壳推高。

而在断层附近,地壳组织会因挤压和牵制而形成盆地。

2. 沉积作用为了形成沉积盆地,很多沉积物需要被输送到地球表面。

这些沉积物来源多样,包括骨骼、岩石、沉积物等。

当大量沉积物在盆地中积累而成厚层时,周围的地壳会受到压力,开始向内收缩,从而进一步促进盆地的形成。

3. 地球化学作用地球化学作用是盆地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沉积物中代表生命体代谢的有机物,在被埋入地中的过程中,经过化学反应,会变为含碳酸化合物的烃类物质。

如果这种烃被地壳内的高温高压环境继续加热和裂解,则会释放出天然气或石油。

如果含有天然气或石油的岩石也直接参与到盆地形成的过程中,它们在被高温高压作用下,也可能生成一些新形成的烃质油气资源。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盆地形成的最后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会导致降水量、海平面、和地球表面水文循环的变化。

例如,海平面的上升随着南极冰盖和格林兰岛的冰盖消失而发生变化。

这么一来,海网的遍布和深化会使更多的岩石和土地被海水所淹没,从而为海湾缩小开辟独立生态环境。

二、盆地中的油气勘探技术盆地是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盆地中的油气勘探技术对于我们了解油气资源的储量、分布和产量都至关重要。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四川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在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四川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本文将对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地质条件及油气储藏分布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油气产地之一,包括巴中地区、遂宁市及其周边地区、南充市等地,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川南部的泸州、宜宾、广安等地。

四川盆地的地质条件对于油气的形成和储存至关重要,其主要石油资源类型有古隆起油藏、断块油藏、生物质油气藏、致密油、页岩气。

古隆起油藏主要分布于川东北地区,包括内江-宜宾地区、北川地区、武胜地区等,其原油常为高芳烃和低硫低钠油。

断块油藏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的龙门山断裂带,原油常为高腐质烃和高硫氨基酸油。

生物质油气藏分布在向家坝地区和东南部的花溪地区,常为低成岩、低演化的原油。

至于致密油和页岩气,则主要分布在四川南部,包括宜宾、广安、遂宁等地,这些类型的油气储藏对于勘探开发技术和方法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勘探技术发展简述四川盆地的油田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划分困难和测试手段不完全等原因,一直难以实现高效的勘探开发。

然而随着地面物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地震勘探、地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测井技术等的引入,四川盆地地下油气资源逐渐被揭示。

其中最为先进的是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是一种检测地下地质构造及勘探对象层位的一种技术,在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利用波阻抗差异的反射、折射和衍射规律,确定藏层空间分布及其物性,从而达到探明油气储藏地质体系的目的。

此外,地震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油气储层散布分布、烃源岩分布和断层构造,对油气勘探的精度和成功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地震勘探,四川盆地油气勘探中还涉及到了地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测井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些多维度的勘探技术应用,可以高效准确地揭示油气勘探中所需的层位、圈闭型式以及烃源岩等藏层蕴藏情况。

南苏门达腊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

南苏门达腊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

南苏门达腊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卢小新;任怀建;周国文;刘厚武【摘要】以广泛收集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含油气盆地理论方法,总结南苏门达腊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探讨油气分布规律,分析其勘探潜力。

结果显示,南苏门达腊盆地是新生代弧后裂谷盆地,经历了裂前、裂谷、过渡、坳陷和反转等5个演化阶段。

主力烃源岩为过渡期沉积的炭质页岩和煤层,储集层主要为上渐新统砂岩、下中新统灰岩和裂缝基底。

油气总体呈现“深层气、中层油和气、浅层油”的分布特征,主要富集于构造及构造复合相关圈闭中。

断裂、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和凹中隆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盆地油气成藏条件良好,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生烃灶周边断裂发育的斜坡、古隆起是有利的勘探区,凹陷内的岩性、地层圈闭也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应加大对此类圈闭的研究和勘探力度。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various sources and apply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basin analysi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ctonic-sedimentation evolution and petroleum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 Sumatra Basin,discuss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analyzes its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th Sumatra Basin is a Cenozoic back-arc rift basin,experiencing 5 stages in evolution, including pre-rifting,rifting,transition,sag and compression.The principal source rock of the basin is carbona-ceous shale and coal depositing during the transition stage.The main reservoirs are found in upper Oligocene sand-stones,lower Miocene carbonates and pre-Paleogene crack basement.Generally,the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atterns of gas in the deeper reservoirs,oil and gas in themiddle reservoirs,and oil in the shallo-wer reservoirs.Oil and gas are enriched in the structural traps and structural combinationtraps.Faults,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 of reservoirs and paleo-highs are the princip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The South Sumatra Basin has goo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favorable exploration potential.Faulted slopes surrounding the source kitchens,paleo-highs are the advantageous exploration areas.In addition,the strati-graphic traps and lithologic traps in the depressions are also prospecting exploration targets.They should be studied and explored deeply.【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6页(P1052-1057)【关键词】南苏门达腊盆地;油气地质;油气分布;勘探潜力【作者】卢小新;任怀建;周国文;刘厚武【作者单位】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31;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31;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31;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南苏门达腊盆地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的东南部,是在欧亚、印度洋—澳大利亚、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处发育起来的新生代弧后沉积盆地,属于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1,2]。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分布的基本特征摘要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

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 ! ) 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 ! ) 2 个含油气系统。

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 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 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

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 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 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

以生油洼陷为中心, 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 将其分为4 个含油气亚系统。

在此基础上, 以“藏”为核心, 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 个油气成藏系统。

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 烃源岩; 成藏条件; 油气运移与聚集;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关于油气勘探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把油气勘探中的各种基本要素和作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强调了各地质要素和地质过程之间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

自其产生以来, 作为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手段而为石油地质工作者所接受和应用。

含油气系统是指作用于一定的地质空间和范围内的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成藏的物理化学系统。

系统内烃类的生成、运移、聚集等过程决定其油气的分布, 不受系统外作用过程的影响。

含油气系统可看作是一系列相关地质事件在时空上组合的产物 , 它具有特定的地理区域、地层及时间展布范围,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烃源岩、储集岩、盖岩及油气圈闭等方面。

一、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南部的第三系富油气凹陷, 是渤海湾裂盆地内典型的开阔型箕状凹陷。

该凹陷南部为鲁西隆起, 具有北断南超的特点, 在剖面上表现为北断南超的大型宽缓箕状盆地; 在平面上, 由利津、博兴、牛庄和民丰4 个次级洼陷和中央隆起带、石村断裂带、北部陡坡带、南部斜坡带等若干个二级构造带组成。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固体地球具有层圈结构,自地球向地球中心的一级层圈单
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一级层圈还包含次级的层
圈结构;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认为地球表壳的构造运动主要与地壳 和上地幔所构成的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一.盆 地
“沉积盆地”概念理解
三要素:
1)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 2)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 3)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
第一章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二.含油气盆地
1)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 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
边缘有大 陆架、大 陆坡和陆 隆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的动力表现
•被动大陆边缘主要的动力表现是沉降,但沉积层序厚薄有
别;
补偿性被动边缘,如北美大西洋海岸,陆架的厚度可达5-12km; 欠补偿性边缘,其陆架下厚度仅2-4km,如欧洲西部大西洋边缘。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①主动大陆边缘
弧-沟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
洋内弧-沟系;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盆地模拟

盆地模拟

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模拟
2003
1 盆地模拟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 概念
顾名思义就是对盆地的地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 顾名思义就是对盆地的地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 进行模拟分析试验。 进行模拟分析试验。 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中的盆地模拟, 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中的盆地模拟,就是在对一个盆 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过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过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石油地质的物理化学机理,首先建立地质模型,然后 根据石油地质的物理化学机理,首先建立地质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编制相应的软件,从而在时空概念下, 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编制相应的软件,从而在时空概念下, 由计算机定量地模拟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由计算机定量地模拟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烃类的生 运移和聚集。 成、运移和聚集。
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模拟
2003
3
盆地模拟方法——综合评价
综 合 评 价 常 用 的 图 件
• • • • • •
成熟度Ro图 成熟度Ro图 Ro 生烃、 生烃、排烃强度图 油气可供聚集量图 流体势分布图 砂岩含量图 盖层孔隙度图
• • • • • •
精细构造图 断层分布图 储层裂缝分布图 区带、 区带、圈闭分布图 区域盖层分布图 沉积相带图
盆地模拟
2003
4
盆地模拟技术与含油气系统研究
1、研究内容 2、四种经典描述图件 3、盆地模拟技术与成油气系统研究的关系 4、成油气系统的综合模拟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模拟
2003
4
盆地模拟技术与含油气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
1. 单因素分析 2. 时空匹配分析 3. 区带评价 单因素分析; 时空匹配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 2. 要有一个有机质赖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的得以避免氧化
而向石油转化的古地理环境,如内陆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 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沉的大地构造条件 4. 必须经受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4.盆地原型
在原盆地基础上经过构 后沉积盆地:
构造盆地 造活动改造的盆地
残留盆地
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没有被沉积物充满,或者大部分被水 和空气充填,则形成饥饿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2.沉积盆地:沉积物原始堆积的盆地(原生盆地),是指 地球表面或者可以说岩石圈表面相对长时期沉降的区域。换言 之,是基底表面相对于海平面长期洼陷或坳陷并接受沉积物沉 积充填的地区。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二. 发展与现状
1.历史:盆地分析最早由Pettijohn于上世纪40年代提出。 60年代
初,P. E. Potter和F. J. Pettijohn 《古流与盆地分析》,从沉积学出发 将盆地视为一个整体,对其中充填的沉积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 盆地分析的整体思想,是盆地分析的里程碑 。
(1)有沉积物或火山碎屑的充填;沉积物类型 相对近源火山喷出物
(2)在构造上是个下凹的单元, 形态上基本为封闭的;
(3)地质时代。
含油气盆地 含煤盆地 沉积盆地 含盐盆地
原地化学、生物及机 械作用形成的盆内沉 积物
大油气田盆地
中小油气田盆地
仅见油气显示盆地
什么都没有的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层次的构造具有不协调性,出现了岩石圈分层剥离假说。 大陆动力学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地幔柱等 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

含油气盆地分析课件

含油气盆地分析课件

张宗命的分类
1.地台型盆地
1. 地台内部盆地:发育于地台内 部。如华北、陕甘宁 2. 地台边缘盆地:位于地台边缘
2.地槽型盆地
1. 山间盆地 2. 山前盆地
补充内容
板块构造环境与盆地沉降机制
1. 2. 3. 4. 5. 岩石圈 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两种大陆边缘 板块构造运动 盆地沉降机制
1.1 岩石圈的定义
二、常见的盆地分类 二、常见的盆地分类
按照沉积相分类:海相盆地、陆相盆地 按照盆地的形成方式:断陷盆地和拗陷盆地 按照盆地形成时的受力态:压性盆地和张性盆地、压扭性盆地 根据盆地内沉积作用与盆地沉降作用时间的匹配,分为同生沉积 盆地和构造盆地(沉积后盆地) 同生沉积盆地——盆地的沉积作用与沉降作用是同时期同步运 动的产物。包括补偿型和非补偿型同沉积盆地 构造盆地(沉积后盆地)--盆地是在沉积形成之后,由于断裂和 褶皱作用而形成的,盆地内无边缘相与内部相之分。古水流方向与 岩相带的延伸方向与盆地的结构无关。
含油气盆地分析
主要参考书
田在艺 张庆春编,《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石油 工业出版社 [加]A.D 迈尔 著《沉积盆地分析原理》,石油工业出版 社 信荃麟等《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岩相分析》,石油工业出 版社 何登发等著《克拉通盆地分析》,《前陆盆地分析》, 石油工业出版社 伊恩.勒奇著 《盆地分析的定量方法》,石油工业出版 社 陆克政等著,《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大学出版社
全球主要有大约600个沉积盆地,含 大型油气田者有75个,占13%;含中 小型油气田者约有215个,占37%;其 余尚有约50%的盆地是油气远景不大 的,或有待于进一步勘探的。
9% 50%
大型 中小型 见油气流 未见有意义发现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一、概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勘探技术的创新,重点突出了地质条件分析、成藏机制探讨、勘探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背景、生储盖组合、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明确指出了该区域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方向。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勘探技术;有利目标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

盆地地质研究作为油气勘探的先导性工作,对于揭示油气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油气地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中,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突破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勘探技术的创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全面概述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勘探技术的创新。

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该区域独特的油气地质特征,还为今后的勘探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鄂尔多斯盆地将会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横跨陕、甘、宁、蒙四省区。

这一盆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其中煤炭储量约占全国可采储量的13,石油储量占全国可采储量的14,天然气储量则占全国森林总储量的14左右。

这些矿产资源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

更重要的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全球视角来看,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对外矿产合作的重要窗口。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盆地成为我国通往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的经贸合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深盆湖相区页岩油富集理论、勘探技术及前景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

深盆湖相区页岩油富集理论、勘探技术及前景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

深盆湖相区页岩油富集理论、勘探技术及前景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对清洁、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页岩油作为一种重要的非传统石油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深盆湖相区页岩油的富集理论、勘探技术及其前景,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进行具体研究。

渤海湾盆地作为我国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黄骅坳陷古近系页岩油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页岩油富集条件、勘探技术方法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渤海湾盆地乃至全球深盆湖相区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概述了深盆湖相区的地质特征,包括地层结构、沉积环境、页岩油生成条件等。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页岩油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如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储层物性等,并建立了相应的富集评价模型。

随后,本文详细介绍了页岩油勘探的关键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测井评价、水平井钻井和压裂技术等,并结合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的实例,对勘探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展望了深盆湖相区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前景,分析了存在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深盆湖相区页岩油富集理论深盆湖相区作为页岩油富集的重要区域,其独特的沉积环境和成藏条件为页岩油的生成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深盆湖相区的页岩油富集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深盆湖相区通常发育有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生物降解和热演化,可以转化为页岩油。

黄骅坳陷古近系的优质烃源岩主要由湖相泥页岩组成,富含丰富的藻类、浮游生物等有机质,为页岩油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封闭保存条件:页岩油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良好的封闭条件。

在深盆湖相区,由于沉积速率快,压实作用强,形成了较为致密的页岩层,这些页岩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能,能够有效地防止页岩油的逸散和流失。

第5讲 油气勘探阶段之2盆地普查(2学时)

第5讲 油气勘探阶段之2盆地普查(2学时)
明其内部结构; • 确定二级构造带的形态、类型和分布范围,为参数
井部署服务。
三、勘探工作程序
(3)参数井钻探 部署目的: • 探地层为主,建立完整的地层、岩性剖面 • 查明生储盖特征,确定可能的生储盖组合 • 为地球物理提供参数(VSP、岩电关系) 部署方法: • 一般部署在盆地深坳陷(凹陷)内地层发育较全的
• 围绕着这个深坳陷区,经过不到两年的勘探,就发现了 主力油田。
3.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种,加强综合勘探。
(1)不同的勘探技术手段其理论基础不同,决定了 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和技术缺陷,不同 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 化探和遥感技术主要用于检测油气;地震和重磁 电勘探对于探测构造十分有效。
第五讲 油气勘探阶段
• 大区概查 • 盆地普查 • 区域详查 • 圈闭预探 • 油气藏评价勘探 • 滚动勘探开发
第二节 盆地普查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盆地? 沉积盆地? 含油气盆地? 盆地与坳陷、凹陷、洼陷的关系?
西部斜坡带
坡洼过 渡带
洼陷带
东部陡 坡带
中央隆起带
Sq8 Sq3 Sq4 Sq5
一、勘探阶段界定
2.盆地数值模拟
2.)盆地模拟流程
地史:构造史+埋藏史 热史:古热流史+古地温史 生烃史:成熟史+生烃量史 排烃史:排烃流线史+排烃量史 运聚史:运移史+聚集量史
2.盆地数值模拟
3.)盆地模拟的主要方法
2.盆地数值模拟
单井沉积埋藏史图
2.盆地数值模拟
盆地的沉积与埋藏是油气资源形成的基础。 盆地中沉积岩的体积及体积速度与盆地油气资源
• 1960年,浅钻否定了“无棣火山活动带”的存在,才真正把 步子迈向坳陷,在惠民凹陷沙河街构造上部署了华7井,发 现了下第三系生油层系,随即向东追踪,终于在1961年4月 15日,华8井喷油,真正揭开了渤海湾地区的找油序幕。

盆地深部油气勘探方法优化对比研究报告

盆地深部油气勘探方法优化对比研究报告

盆地深部油气勘探方法优化对比研究报告摘要:盆地深部油气勘探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深部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盆地深部油气勘探方法的优劣,以期找到最佳的勘探方法。

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盆地深部油气资源是我国油气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低效资源的日益减少,对深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优化深部油气勘探方法可以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实现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盆地深部油气勘探方法的优劣,并找出最佳的勘探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对不同方法的原理、步骤、应用范围等进行比较研究。

二、盆地深部油气勘探方法2.1 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深部油气勘探方法之一。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地层间的传播速度差异来推断地下油气分布情况。

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提供较高的成像分辨率和信息获取能力。

2.2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包括电法勘探、重力勘探和电磁法勘探等。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隐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等优点,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部油气勘探。

2.3 测井勘探方法测井勘探方法通过分析测井曲线和孔隙流体的物理性质来评估油气资源的分布。

测井方法具有高精度、实时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地下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

2.4 岩石物理勘探方法岩石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岩石物理模型建立和勘探数据解释两个方面。

通过分析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对地震波的响应等特征,可以推测油气资源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三、盆地深部油气勘探方法的优化对比研究3.1 各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地震勘探方法在深部油气勘探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对地层的分辨率有一定局限性。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复杂地质情况下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但其观测数据解释较为复杂。

测井勘探方法具有高精度和实时性,但对勘探深度和孔隙流体情况有一定限制。

亚太地区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亚太地区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盆地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
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盆地内油气分布规律明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03
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沉积岩层中。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层、构造、岩性等。
油气分布受控于盆地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是形成含油气盆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湖泊、河流、三角洲、海洋等沉积环境中,有机物质可以大量沉积下来,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富含石油和天然气的沉积岩层。
烃源岩
烃源岩是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原始物质,是含油气盆地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烃源岩通常是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层,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以生成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01
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地层的岩性、结构和厚度,从而影响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条件。
02
在河流沉积体系中,河道的频繁迁移和砂体的展布对油气的聚集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沉积相带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01
02
03
烃源岩是油气的母岩,其质量和分布决定了油气的生成量和分布特征。
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和丰度、成熟度等特征,对油气的生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亚太地区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东、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02
不同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03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盆地和新区带逐渐被发现和开发,成为新的油气产地。
04
亚太地区油气资源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品质下降、环境保护要求提高等,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潜力

石油地质理论创新论文

石油地质理论创新论文

石油地质理论创新论文摘要:石油是我国的基础性能源,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的石油产业的大发展,地质勘探技术的水平的大提高。

近年来,我国也提出了很多石油勘探的地质新理论,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和石油开采效率起到很大理论支撑作用。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油气地质理论进展较为显著的幕式成藏地质理论、油气盆地分析理论、陆相盆地生油观点理论三方面说明,并分析这些理论对勘探中的意义。

关键词:石油;地质理论;创新;勘探技术;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创新,均为石油工业带来了新的繁荣。

我国的石油资源可采储量相对较少,优质石油则更少,这严重制约了油气产能的提高,这使得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压力巨大,所以,面对现状,勘探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以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持续的发展。

一、幕式成藏地质理论及意义1. 幕式成藏地质理论20世纪90有关油气幕式成藏的现象讨论的主要是与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有关的成藏,认为封存箱流体的涌流释放过程是周期性的、幕式的,原因是封闭层的封闭、突破、再封闭、再突破具有旋回性[1] 。

近年国内一些专家也注意到油气幕式成藏的现象。

认识到幕式成藏的重要性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并对幕式成藏理论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地质历史上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除了缓慢渐进的方式外,快速的幕式成藏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成藏方式[2]。

幕式成藏是含油气盆地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成藏方式,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断裂活动和异常压力演化。

多构造运动的盆地、构造较稳定的盆地、断层发育的盆地、断层不发育盆地、有异常压力分布的盆地、异常压力不发育的盆地,都可能有幕式成藏存在。

世界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都有一定的异常压力,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构造运动与断裂活动,这也让幕式成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幕式成藏是一种快速、高效、运移损失小,并常常具有周期性,因此,与断裂有关许的盆地形成了许多高富集度大中型油气田。

2. 幕式成藏的勘探意义首先油气藏的形成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受生烃窗控制,而与构造运动、地层压力演化等密切相关。

含油气系统分析在油气勘探中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含油气系统分析在油气勘探中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含油气系统分析在油气勘探中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摘要:本文在综合阅读分析前人关于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含油气系统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

包括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实践意义、对油气勘探的指导应用及成效、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油气勘探;发展一、概述含油气系统概念使油气勘探家已有的地质概念程序化,使油气勘探的重心从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向油和气转移。

这具有两方面的重要含义,首先,它给勘探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使勘探程序日益规范化,据此勘探决策者更加清楚勘探的层次以及钻前钻后的主要工作,照勘探目的日益明确,决策出发点更加有理有据。

同时,它建立完善了以“地质、石油、时间”为主的横向思维模式,使具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勘探家藉以努力寻找新的圈闭组合或油气藏组合(Play)。

其次,它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核心,这主要在于:①它是研究油气聚集和油族的一种新方法、可以较油气区或盆地更为合理地划分油气远景区,它要求研究人员不但考虑所有令人困惑的细节,也要留心熟知的现象;②它也提出了研究油气圈闭组合的新方法,正如层序地层学提供了预测生储盖组合的格架一样,含油气系统也给出了预测油气从运移到聚集的框架,可据此推测所有可能的油气圈闭组合;③含油气系统实例分析是确定可能的油气藏组合勘探风险的重要基础;④它在烃类流体环境下将石油地质的基本要素与作用相联系,从而能对它们进行动态“刻画”,达到对这一动态系统演化的“把握”;⑤鉴于它主要介于盆地和油气藏组合之间,且是一个成因上的概念,因此更适用于综合分析,尤其是含油气系统的比较分析与丰度评价。

二、含油气系统的定义1994年Magoon等将含油气系统定义为由成熟和活跃的生烃灶与其形成的油气藏组成的天然流体系统,包括生烃灶与其形成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导致油气聚集发生的一切地质要素与作用过程。

这一定义所蕴藏的深刻内涵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①强调生烃灶质量与生烃有效性的重要地位,这是含油气系统得以形成的基础;②强调以生烃源灶为核心,划分含油气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基底结构分析的目的是了解盆地的构造 位置,研究大区域的应力场,研究构造运动事件, 从而明确研究区的构造背景是什么?控制研究区 的因素是什么?
进行基底结构研究需要编制包括综合物探在 内的基岩地质构造图、区域地质构造图,要进行 盆地勘探领域的预测,决定有利的工作部位.
15
基底结构分析需要的资料
综合物探资料的解释,包括重力、磁法、大 地电流、地震(包括天然地震)、遥感、热流等, 以了解盆地的基底性质,结构特征。
7
盆地勘探方法
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指导生产实践是至关重 要的,而正确的认识又往往与正确的方法息息相关, 在众多的盆地勘探方法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有:
类比法:即将一已知的事物与未知的同类事物 进行对比,或者进行组合对比。
统计法:即在众多的数据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 律,或从中提出问题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盆地构造和演化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1)综合区域地层和物探资料进行构造层的划分。 (2)在划分构造层或勘探层的基础上,分层研究它们的分布范围、厚 度、岩性、岩相变化情况,了解保存其中的褶皱形态、上下关系和断 层等,并编制相应的图件。 (3)确定构造层或勘探层和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的性质以及这些接触关 系的分布特点和次数。 (4)分区分段或分带进行原型分析,不同构造层次之间的迭加分析, 圈闭类型分析,划分盆地评价单元,建立圈闭发育的模式。编制构造 纲要图、盆地区划图。 (5)结合以上分析,制作盆地演化模式图并进行盆地评价单元的分段 的盆地演化特征的描述,最后总结盆地构造发展演化的特征。
模拟法:即在人们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自然现 象进行人工模拟。
8
盆地勘探系统
朱夏先生(1983)用下列程式表示盆地勘探系统:
A
a…..f
L
\
/
/
I—GT←3T←P← {B}→4S→4M→CH
/
\
\
N
A…..G
Q
这个程式包括盆地成因分类系统和盆地自身演化系 统分析。
9
盆地勘探系统程式中符号意义
GT—全球构造,包括古全球构造A,新全球构造N及过渡阶段i 3T— 控 制 盆 地 形 成 机 制 的 全 球 构 造 的 三 个 要 素 , 即 地 质 时 代 (Time) 、构造环境(Tectonic Setting)、热体制(Thermal regime) P—不同的原型 B—几种原型又组合成为不同类型的含油气盆地整体。 4S— 沉 降 方 式 (Subsidence) 、 沉 积 规 律 (Sedimentation) 、 应 力 条 件 (Stress condition) 以及共性中个性或风格(Style) 4M—生、储、盖的物质(Material)、演化和成熟的程度(Maturity)、 油气运移与非运移的状态(Migration)、保持状态(Maintenance) CH—油气资源预测 L—油气存在的位置 Q—油气潜在的数量
10
含油气盆地勘探系统分析
一、前言 二、盆地区域地质分析 三、盆地沉积充填分析 四、盆地油气形成分析
11
二、盆地区域地质分析
石油地质学及其油气勘探的基础,就是盆 地,对于出露于地表的盆地或是隐伏于地下的 盆地,特别是对于经过构造剥蚀后形成的盆地, 在进行盆地研究时,都要把现在看到的盆地地 质体,归位到原来的盆地内,以了解盆地的整 体特征,以及勘探对象在盆地中的位置,从而 对预测和评价提出依据。
野外地质观察,了解基底出露情况,地层时 代பைடு நூலகம்岩性等。特别注意有几个不整合面及其相互 之间关系。
作基底内部的断裂、褶皱分析,了解它们的形 态,分布、形成时代、性质等。
计算基底的埋藏深度,计算基础层和沉积层的 厚度,测量不同层段的特性参数。
16
3、盆地构造和演化分析
主要是研究盆地形成发展的机制。要研究构造层,分析原型,明 确局部应力场,从而建立盆地形成发展的模式和有利勘探部位和圈闭 模式的配置关系。
6
盆地早期预测工作的要求
1、能在不同时间、不同研究程度下,对预 测对象,可进行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预测。
2、能在资料不断补充的条件下,对预测成 果可进行有效的修正。
3、能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加入,而采用更有 效的技术手段和预测问题的方法,使预测系统 得以改进和完善。
4、预测的成果可以在系统中进行可靠性检 验。
因此,盆地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盆地 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盆地演化特点。
12
1、区域构造分析
要做全球构造位置分析 作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和分析 要分析当时有无热事件
通过以上分析,明确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位置 与控制研究区的主导地质因素,编制区域构造 大剖面;划分构造地质单元;预测盆地的油气 领域和可能的圈闭类型。在此基础上概略地建 立研究区的区域构造的模式。
4
盆地早期预测
盆地早期油气预测的基础: 对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的形成与演
化史作大概的了解,以便进行盆地分类。 投入必要的地震勘探和少量探井,取得基本
地质参数。 开展基本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尽可能对地
层划分、构造类型、沉积相特点有基本了解。
5
盆地早期预测要解决的问题
有没有油气?哪里有油气? 有多少油气? 油气的数量是怎样分布的? 油气的品质如何? 勘探与开发的经济价值怎样?(根据勘探风险、 油气田开发、加工、运输条件、经济上的合理 性与可能性来确定)
13
区域构造分析所需要的资料
地壳结构:分析天然地震,热流,如果是海洋, 要分析磁异常条带;如果是大陆,应作古地磁研究和 变质岩系,岩浆岩类、火山岩系的分析。目的是确定 板块构造的边界;了解板缘的位置。
分析区域性断裂,了解其性质及与褶皱之间的关 系。横向构造之间的相关事件及它们彼此间的影响。
14
2、基底结构分析
3
定性与定量
科学预测的方法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定性 和定量两大类。
定性预测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 而定量分析则建立在数学统计学、系统论、信 息论、控制论以及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之上。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初级阶段,它对最终 的定量分析的正确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对预测 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含油气盆地分析
第五部分 含油气盆地勘探系统分析
主讲:胡明
1
含油气盆地勘探系统分析
一、前言 二、盆地区域地质分析 三、盆地沉积充填分析 四、盆地油气形成分析
2
一、前 言
盆地作为勘探系统的分析单元是勘探部门 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的一项系统工程。
预测与决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预测主要 是指出各种可能的发展前景和可能采取的各种 对策、方案和方法;而决策则指的是在不确定 的情况下,根据一些有用的信息,选择一个具 体的行动方案,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决 策是预测的成果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