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附试卷)(古诗文都有译文)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附试卷)(古诗文都有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56ccd1ccbff121dc3683e0.png)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附试卷)(《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错位之思》的阅读理解的答案及解析(调整在答卷最后)。
《从军行》的译文、阅读理解的答案及解析,《周鼎传》、《心源亭记》的译文、阅读理解的答案及解析。
解析有题型分析、答案、解题思路等。
修正版)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题(5分)(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1分)(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2分)(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2分)(第一、二题名句默写要突破易写错的字。
①要精准记忆突破生僻难写字。
②知音识义关注同音异义词和同义异形词。
③理解性记忆要区分具体环境。
⑤留意语句出处:看清出处。
第三小题情景默写的解题方略---揣摩提示的情境,紧扣关键词。
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句子意蕴。
理解性记忆②揣摩提示语言,准确理解情境—-“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③扣关键词语,选择恰当语句。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
(2分)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A.朋友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贺七十学画开画展的友人,是在赞美他“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用得恰当。
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的人,用不着自我宣传,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赞美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用得好。
C.“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意思“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这用在老师备课时对自己的告诫很恰当。
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历年真题汇编
![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历年真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7da33798d4d8d15abe234ebf.png)
上海语文高考第二篇文言文近年真题汇编目录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 (2)《勿斋记》2016年高考 (2)《静者居记》2015年高考 (3)《治学》2014年高考 (4)《许氏吴兴溪亭记》2013年高考 (5)《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高考 (6)《稼说送张琥》2011年高考 (8)《九疑山图记》2010年高考 (9)《桂》2009 (10)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1)2016年高考参考答案 (11)2015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4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3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2年高考参考答案 (13)2011年高考参考答案 (14)2010年高考参考答案 (15)2009年高考参考答案 (15)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勿斋记》2016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勿斋记(明)朱舜水○1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
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
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
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
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e2b7dc58f5f61fb7366626.png)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二静安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
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
故有四方之志者,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
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
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
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
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
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
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
③靳:吝惜。
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也B.矣C.乎D.焉22.对本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引”是近于“序”的文体,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B.首段描写秦中山川壮丽、人情质朴,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从原文明显可见,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
D.本文笔触含蓄委婉,描述了恬淡闲适、清高自守者的生活情趣。
23.第②段是怎样抒写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2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含解析版)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含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33ea07bd64783e09122bc5.png)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第I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迸.发(bèng)不掘不挠.(ráo)怆.然(chuàng)婀.娜多姿(ē)。
B. 跻.身(jī)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谆.谆教导(zhūn)C. 恫吓.(xià)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神情尴尬.(gà)D. 粗糙.(cāo)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锲.而不舍(qiè)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产跟他嘻嘻哈俣,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 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 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 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 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 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 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08,0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和答案
![08,0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80240e4b35eefdc8d33379.png)
08年上海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则人谁肯固矣()(2)其必济()(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4)侃率之以乘城()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项城为叛军困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D.为君翻作《琵琶行》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2分)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上海三校生高考近十年考过的语文文言文
![上海三校生高考近十年考过的语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222c1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b.png)
上海三校生高考近十年考过的语文文言文(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9分)项经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
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
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羨余,无敢冒利者。
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
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升太平府知府。
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
”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
移治临江。
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
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
”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
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
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
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
时中官刘瑾用事,权擅天下,天下吏多赂瑾者。
其有司以上赂各有等,公勿赂,瑾怒。
或以告公。
公曰:“人各有志,彼乌怒?即怒,吾命耳。
”卒弗赂也。
居无何瑾诛诸赂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
公曰:“吾乃今可休矣。
”遂具疏请老,以江西右参政致仕。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注】羡余:赋税的盈余。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循故实(2)比又视南城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稽录羡余()A.登记B.仔细C.核查D.延迟(2)无敢冒利者()A.侵犯B.贪占C.冒充D.盗窃17.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
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18.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
(3分)19.第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3分)20.第段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上海市历年高考-1992-2018年文言语段中翻译的句子(含答案)
![上海市历年高考-1992-2018年文言语段中翻译的句子(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c6cd3559eef8c75fbfb3ca.png)
得知曹玮贪牛羊之利而部队散乱
金块珠砾。(1995)
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碎石、碎瓦)
吾取其犯命者。(1995)
我只捕捉那些违犯天命的。
非桀其孰为此?(1995)
不是夏桀谁能做出这种事情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1996)
村子里有一位喜欢多事的年轻人驯养了一只促织。
后来(把“瓻”)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讹”、“殊”、“气象”各1分)
读无所成,犹胜腐箧箱,旋致蠹书之变。(2011年春)
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成”、省略介词“于”、“旋”各1分)
(2011年秋)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交锋,不做那些偷袭的事,部下将领中要献那些诡诈的计策的.他就给人喝好酒,使献计者醉不能言。
2017原文: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恨相得之晚。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答案:李大亮曾经在路上认出了张弼,握住他的手哭泣,悔恨相遇太晚了。把大部分家产送给他,张弼谢绝不愿接受。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2001春)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2001春)
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2001春)
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2001春)
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2001秋)
饵钩而下之。(2006春)
把钓钩装上鱼饵投到水里(大意1分,“饵”“下”各1分)
2008上海高考文言文翻译
![2008上海高考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8a585d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3.png)
2008上海高考文言文翻译1. 求08上海高考文言文译文(一)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文言文翻译参考:(一)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
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
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
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 ... 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
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
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
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
”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
2008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详细文言文翻译】
![2008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详细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fba625e3b3567ec102d8af6.png)
2008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
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
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
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
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
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
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
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
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
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
最重要的是发现。
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
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
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
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
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
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
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
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
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
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
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
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https://img.taocdn.com/s3/m/ab525f3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2.png)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以下是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的部分原文和解析: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局限于旧的认识),大哥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解析:
本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而吕蒙的才干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才干和谋略。
同时,孙权的劝学方式和吕蒙的转变也告诉我们,学习要靠自觉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2008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二)
![2008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7de44df8910ef12d2af9e768.png)
2008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二)1全国一、2全国二、3北京、4天津、5上海、6重庆、7山东、8江苏、9辽宁、10宁夏、11安徽、12湖南、13湖北、14浙江、15广东B、16江西、17四川、18福建十一、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说明:本试卷为完整版,附答案及大部分试题的详解。
详解部分,虽然耗费了不少精力,但由于本人学识水平的有限和手头资料的缺乏,仅是一孔之见,定有不少疏漏乃至谬误之处,请使用者斧正。
本人已经连续三年对安徽试卷进行了详解,目的是用于同行切磋。
本人保留对详解部分版权的享有,不得用于营利,转载请注明出处——淮南六中语文组:程道流)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语言知识仍然是4题,语音在多年停考后又回归了,成语、病句还是必考题,第四题考查的应该是属于句式知识。
总体难度不是很大。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清澈./掣.肘殷.红/湮.没瞠.目/螳.臂当车B.箴.言/斟.酌蛊.惑/商贾.船舷./扣人心弦.C.联袂./抉.择整饬./炽.烈辍.学/风姿绰.约D.徘徊./脚踝.戏谑./琐屑.惬.意/锲.而不舍【解析】:答案为B。
2008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卷2)含答案和详解
![2008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卷2)含答案和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17907db6f1aff00bed51e6e.png)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Ⅱ)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悬想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迸.发(bèng)不掘不挠.(ráo)怆.然(chuàng)婀.娜多姿(ē)。
B.跻.身(jī)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谆.谆教导(zhūn)C.恫吓.(xià)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神情尴尬.(gà)D.粗糙.(cāo)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锲.而不舍(qiè)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产跟他嘻嘻哈俣,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2018年上海各区高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二)
![2018年上海各区高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二)](https://img.taocdn.com/s3/m/0950dc1752ea551810a6876d.png)
【浦东卷】(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梅谱》序(明)王思任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
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
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
②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
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
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
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
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
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其华殆尽。
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
③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
”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
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
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其心之独至,千载而下有必传者也。
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
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
④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
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雪湖得梅之苦。
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
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则是《梅谱》乃导师也。
(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注】①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焉B.与C.也D.矣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23.对第④段加点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
B.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
C.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
D.韵在声后,格在局先。
24.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
B. 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
C. 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
D. 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
2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4分)【宝山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彭州圆觉禅院记北宋苏洵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
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并附译文
![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并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fd100b7375a417866f8ff7.png)
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并附译文【篇一: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并附译文】谓即如此,何以示惩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是欲置我何地耶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b项“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争的语言表现,符合要求。
a项中,“昌民以刚为命”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c项中“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与“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d项中“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对圣上的劝谏之言,不能说是“敢于抗争”。
因而,a、c、d三项均不能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
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
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
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
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
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 _________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23. 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 •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 .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 •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
(1分)25 •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 •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1分动25、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
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
26、答案:4分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
“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2009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
完成第23-27题。
(12分)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
桂之所产,古以名地。
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
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
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
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
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
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
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
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
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
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
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
《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23. 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⑴取未放之蕊干之()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 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 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 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 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
(不超过12字)(2分)27. 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4分)(六)(12分)23. (2分)(1)使……干燥(2)草率(各1分)24. (2 分)B25. (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26. (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
(各1分)27. (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
(一点2分)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九疑山图记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23. 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 •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 •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 •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
(不超过12字)(2分)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26. 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六)22. 规模和得名缘由23. 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 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 —26题。
(13分)稼说送张琥苏轼⑴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⑵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⑶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⑷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
②得:此指中进士。
22. 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口口。
(2分)23. 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24. 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25. 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 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22. 更休。
23. 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5. 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
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
(其他如对比等)26. 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
27. 略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
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胪縻舰,与波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