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钻研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师钻研教材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我想培养、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许多学校作过课题研究,许多专家发表过指导性意见。在此,我无心妄议,我始终觉得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
2012年新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能够构成语文课程来源的各种事物;第二方面是保证语文课程活动进行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总而言之,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可能进入语文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可开发和可利用的,显性的或隐性的资源。
那么,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服务呢?下面是我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钻研教材,深挖语文教材所蕴含的资源
我觉得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教学课件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现在普遍教师已经转变了教的观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面对这第一位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有效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这些都是对教材的鲜活的、富有个性的补充,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结合生活,合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
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啊,我们的教学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我们应该将我们的语文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语文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汩汩而出的泉水,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过去的教室布置整齐划一,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缺乏温馨。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更应使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
2.夯实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1)把语文课堂融入社会。与大自然相比,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更生动。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由大家来想象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可以提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如对“酒后驾车与交通安全”、“零食与健康”等展开辩论。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也是课堂习作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
(2)教学中有机融入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唱一支歌、观一幅画、演一段戏、欣赏一个电影片段,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作的激情。
3.创设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联系,整合各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自主,缺乏合作,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窄。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而充满活力,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怎样把各学科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
四、加强实践,着力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的关键是语文实践,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
1.在地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地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地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风土人情、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2.在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地貌等。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和景色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指向明确的环保教育。
3.在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名胜中的语文”来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校本研修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既要植根现实,又要富于想像;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走出教材;既要发展兴趣,又要重视积累。我们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才能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