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附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 (CALLG2008)
1.预治疗: 2. 诱导治疗:VDCLP方案(I): 3.早期巩固强化治疗: 4.晚期强化:
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预防治疗:
6.维持治疗:
1.预治疗: 如果WBC≥50×109/L,或者肝、脾、淋巴结肿大明显 ,应给予预治疗,以防止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泼 尼松 60 mg/d, -3至-1 d;环磷酰胺(CTX) 200 mg · m-2 · d-l,静脉滴注,-3至-1 d。
2. 诱导治疗:VDCLP方案(I): 长春新碱(VCR)2 mg,静脉注射,第1、8、15、22天(1.4 mg/m2 ,每次不超过 2 mg 或采用长春地辛,每次 4 mg);柔红霉素(DNR) 40 mg/m2,静脉 滴注,第 1~3、15~16天 (根据血常规和第14 天骨髓象决定) 或去甲氧柔红霉素(IDA)8 mg ·m-2 · d-1, 第 1~3天;CTX 750 mg/m2,静脉滴注, 第 1、15天(美斯钠解救);
岁以下的患者,未诊断CNSL时可以不进行头颅放疗。
6.维持治疗:
每月 1 个疗程,直至缓解后 3 年。 每 6 个月给予强化治疗 1 次; 维持治疗期间每 3 个月复查1次。 维持治疗方案:
6-MP 60 mg ·m-2 ·d-1,
口服,第 1~7天; MTX 20 mg ·m-2 · -1,口服,第8天。 d
4.晚期强化: ①VDLP 方案(V)(再诱导治疗)
②COATD 方案(Ⅵ) ③大剂量MTX+L-Asp方案(Ⅶ) ④TA 方案(Ⅷ)
4.晚期强化:
①VDLP 方案(V)(再诱导治疗):VCR 2 mg,静脉注 射,第1、8、15、22天;DNR 40 mg/m2,静脉滴 注,第 1~3天;L-Asp 6000 IU/m2,静脉滴注,第 11、14、17、20、23、26天;地塞米松8 mg · m-2 · d-1,口服或静脉滴注,第 1~7、15~21 天。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进展。

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其优势在于MFC通过对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检测,比RQ-PCR技术更广泛、直观地对残留白血病细胞进行准确定量。

目前MRD已经可用于大于90%以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检测。

结果MFC在急性髓系白血病MRD的检测中是最有前景的一种方法。

结论MFC 检测MRD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目前MRD的检测由于不同的实验室所采用的化疗方案不统一,故在抗体组合方案、阈值的界定、检测时间点的有所不同,故建立MFC检测MRD的标准化是今后发展方向。

标签:急性白血病;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微小残留病;研究进展急性白血病一种进展迅速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进步,急性白血病在治疗方面取得进展。

急性髓系白血病在诱导缓解治疗后有60~80%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CR),但仍有部分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后复发,从而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来自患者体内的残留白血病细胞。

微小残留病(MRD)是白血病患者经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治疗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后体内仍残存微量白血病细胞的一种状态,MRD逐渐成为急性白血病评价预后的独立指标。

我院对此进行了研究,现将其进展报告如下:1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检测MRD的优势MFC是对处于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单个细胞进行形态、大小及荧光特征的识别,从而区分白血病细胞和正常细胞的一种技术方法,其每秒可检测成千甚至上万个细胞,并对检测的细胞进行快速多参数定量分析,灵敏度达10-4~10-5。

MFC通过对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检测,比RQ-PCR技术更广泛、直观地对残留白血病细胞进行准确定量,目前MRD已经可用于大于90%以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检测[1~3]。

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急性白血病MRD及其临床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

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急性白血病MRD及其临床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
• 敏感度:10-4~10-5,特殊技术状态下 可以达到10-6;细胞收集至少10万。
• 单参数:采用白血病特异性标志;7.1 (11q23, MLL基因),KOR-SA3544 (BCR-ABL) ;
• 多参数:采用多种白血病相关标志的 联合应用。
二、多参数分析法
定量 定性
ALL_B细胞系
CFU-GM CD34+CD33+
T PROGENITOR CD7+
LYMPHOID STEM CELL TdT+CD34+
B PROGENITOR CD19+
CFU-M
CFU-G
T4
B CELL T8
(二)正常细胞分化的阶段特异性和特 定的表达顺序及规律
Myeloi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CD 20
CyCD 79a CD 19
CD 20
CD 21
CD 21
CyCD 22 CD 20
CD 21
CD 22
CD 22
CD 22
CD 22
CD 24
CyCD 79a CD 24
SmIg
Cm
Erythrocyte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Stem cell CFU-GEMM
10-20 5-10 5-10 5-10 5-10 5-10 10-20 10-20 3-5 3-5
定性
ALL_T细胞系
组合 TdT/CD3 CD34/CD3
检测频率(%) 90-95 30-50
AML
表型组合 CD13/CD33/CD34/CD11b CD13/CD33/CD34/CD65 CD13/CD33/CD34/CD15 CD13/CD33/CD34/CD56 CD13/CD33/CD34/CD38 CD33/CD34/CD117/CD13 CD33/CD34/CD117/CD15 CD33/CD34/CD117/HLA-DR CD33/CD34/CD117/CD11b CD13/CD33/CD34/CD19 CD13/CD33/CD34/CD2 CD13/CD33/CD34/CD7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不同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胞膜和胞质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表型,实现对白血病细胞系列来源及其分化程度的诊断。

白血病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白血病的必要依据,同时也可为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以及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白血病免疫分型是细胞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以荧光标记技术联合FCM检测并判定白血病免疫表型,具有准确、快速、客观、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等特点,提高了白血病诊断的准确性[1, 2]。

采用不同数量及组合的荧光标记免疫抗体处理白血病细胞并进行荧光检测及分型是免疫分型的关键环节。

准确诊断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抗体,白血病免疫分型涉及多个造血系列的抗原,但目前国内甚至国际上均无规范化的方案可以借鉴;国内不同的医疗单位所用的抗体数量和种类均有较大的异质性,有些单位由于应用的抗体数量较少或抗体选择不当,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判断。

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经过多次讨论,提出以CD45/侧向散射光(SSC)为基础的中国FCM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本方案以2组表面抗原作为筛查抗原,试图利用相对少的抗体,达到对各个类型白血病进行较全面的检测,具有快速、客观、准确的特点。

已在国内的多家医疗单位试用,证明此方案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3, 4]。

目前,虽然国际上有八色甚至十色方案[5, 6, 7],但对仪器及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提出中国FCM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供从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实验室参考,以期促进我国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的规范化及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四色方案的基本要求理想的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方案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识别白血病细胞,能将其与正常细胞或反应性细胞相区别;②鉴别白血病细胞的系列来源;③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对疾病进行亚型分型;④鉴别用于检测MRD 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 ;⑤帮助判断某些特异分子改变,即基因型检测;⑥提供预后相关及治疗靶点的免疫标志检测结果。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高雁群;靳海杰;闫蓓;汪菲菲;李晓红;高春记【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年(卷),期】2005(012)004【摘要】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利用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直接标记技术CD45/SSC多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对1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幼稚细胞表面及胞浆内分化抗原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主要表达CD117(94.9%)、CD13(88.5%)和CD33(7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B-ALL主要表达cCD79a(100%)、CD19(92.1%),T-ALL表达cCD3(100%)、CD2(83.3%);ANLL伴淋系抗原表达(Ly+ANLL),以CD7(56.2%)、CD19(31.2%)多见;ALL伴髓系抗原表达(My+ALL),以CD13(88.9%)、CD33(27.8%)多见.为此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直接标记法进行免疫分型,对急性白血病的确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总页数】3页(P229-231)【作者】高雁群;靳海杰;闫蓓;汪菲菲;李晓红;高春记【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心人民医院血液科,河南,新乡,4700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相关文献】1.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微小残留疾病的免疫表型分析 [J], 许艳丽;王顺清;毛平;杜庆华2.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患者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J], 黄竞;杜欣3.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91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J], 李珊凤;易汉杰;金明威;陈哲;陈颖;王建华;孙伟亮;裴仁治4.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预后分析 [J], 张霞;付笑迎;覃文琪;李济填;周杰;刘新刚5.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邓银芬;袁红建;孙善芳;钱小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微量残留病变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微量残留病变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微量残留病变翟志敏;潘理明;吴竟生;吴树农;余自强;耿良权;戴海明;贺学娇【期刊名称】《白血病·淋巴瘤》【年(卷),期】2001(010)005【摘要】@@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涂片找原始细胞是确诊CNSL并及时选用相应治疗方案的最重要依据[1,2],但因受主观因素等影响,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本实验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及单克隆抗体对急性白血病脑脊液微量残留细胞的检出和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总页数】2页(P296-297)【作者】翟志敏;潘理明;吴竟生;吴树农;余自强;耿良权;戴海明;贺学娇【作者单位】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3;R730.71【相关文献】1.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微量残留病变 [J], 王宁玲;翟志敏;祖庆;张爱梅;杨正修2.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微量残留病变 [J], 张爱梅;王宁玲;翟志敏;刘芝璋;徐友和3.流式细胞术在急性白血病微量残留测定中的应用分析 [J], 郭芳;王升;张琰;陈院朝4.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应用 [J], 秦文华;王桂芝;时艳荣5.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68例临床分析 [J], 张静; 李芹; 陈辉; 朴文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式细胞术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杨涛;乔振华;王宏伟;朱镭;张丽【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3(034)001【摘要】目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MRD),为临床MRD的检测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MRD的临床意义.方法 33例初发白血病患者均接受4~6周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后,进行巩固化疗.在诱导化疗结束时,巩固化疗第12、24、36周,应用流式细胞仪(FCM)以AL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特异分化抗原为标志监测MRD.结果初诊时FCM检测33例患者骨髓均有淋巴系分化抗原表达,在诱导化疗结束时,巩固化疗第12、24、36周,FCM 检测MRD检出率分别为42%、31%、16.7%、12.5%.在按年龄(以18岁为界)、性别、初发病时白细胞计数(50×109/L为界)、PH染色体、My表达、CNSL等因素分别分组中,各个时间段MRD的检出率均无差别.MRD阳性及白细胞计数大于50×109/L(P<0.10)为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①淋巴细胞分化抗原可作为免疫学标志用FCM方法检测MRD5、MRD与临床复发高度相关.4、MRD可能与ALL患者一个独立的预后不良的因素.【总页数】4页(P53-56)【作者】杨涛;乔振华;王宏伟;朱镭;张丽【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血液科,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血液科,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血液科,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血液科,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血液科,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1【相关文献】1.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变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J], 靳小可;黄东平2.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应用 [J], 秦文华;王桂芝;时艳荣3.流式细胞术在探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人中的应用 [J], 胡翔;向明;张文胜;黄燕4.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应用价值 [J], 曹琳; 宋镜南5.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邓银芬;袁红建;孙善芳;钱小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四⾊流式细胞术⽤于急性⽩⾎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四⾊流式细胞术⽤于急性⽩⾎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病免疫分型是利⽤不同单克隆抗体检测⽩⾎病细胞胞膜和胞质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表型,实现对⽩⾎病细胞系列来源及其分化程度的诊断。

⽩⾎病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病的必要依据,同时也可为微⼩残留病(MRD)的检测以及⽩⾎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病免疫分型是细胞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步深化,以荧光标记技术联合FCM检测并判定⽩⾎病免疫表型,具有准确、快速、客观、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等特点,提⾼了⽩⾎病诊断的准确性[1, 2]。

采⽤不同数量及组合的荧光标记免疫抗体处理⽩⾎病细胞并进⾏荧光检测及分型是免疫分型的关键环节。

准确诊断需要选择⼀定数量的抗体,⽩⾎病免疫分型涉及多个造⾎系列的抗原,但⽬前国内甚⾄国际上均⽆规范化的⽅案可以借鉴;国内不同的医疗单位所⽤的抗体数量和种类均有较⼤的异质性,有些单位由于应⽤的抗体数量较少或抗体选择不当,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判断。

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免疫学会⾎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经过多次讨论,提出以CD45/侧向散射光(SSC)为基础的中国FCM急性⽩⾎病免疫分型四⾊⽅案,本⽅案以2组表⾯抗原作为筛查抗原,试图利⽤相对少的抗体,达到对各个类型⽩⾎病进⾏较全⾯的检测,具有快速、客观、准确的特点。

已在国内的多家医疗单位试⽤,证明此⽅案能够满⾜临床的需要[3, 4]。

⽬前,虽然国际上有⼋⾊甚⾄⼗⾊⽅案[5, 6, 7],但对仪器及操作⼈员的技术要求较⾼。

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我们⾸先提出中国FCM急性⽩⾎病免疫分型四⾊⽅案,供从事急性⽩⾎病免疫分型的实验室参考,以期促进我国急性⽩⾎病免疫分型诊断的规范化及整体⽔平的提⾼。

⼀、四⾊⽅案的基本要求理想的急性⽩⾎病免疫分型⽅案应满⾜以下⼏点要求:①识别⽩⾎病细胞,能将其与正常细胞或反应性细胞相区别;②鉴别⽩⾎病细胞的系列来源;③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对疾病进⾏亚型分型;④鉴别⽤于检测MRD 的⽩⾎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 ;⑤帮助判断某些特异分⼦改变,即基因型检测;⑥提供预后相关及治疗靶点的免疫标志检测结果。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预测复发风险
微小残留病检测可以检测患者体内残 留的白血病细胞,有助于预测患者的 复发风险,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微小残留病检测在巩固治疗中的应用
监测病情变化
在巩固治疗期间,通过微小残留病检测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复发迹象,调整治疗方 案。
指导治疗决策
根据微小残留病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继续巩固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 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
2024-01-08 汇报人:xxx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急性髓系白血病概述 • 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及原理 • 微小残留病检测结果解读 • 微小残留病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
中的应用 • 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挑战与展望 • 总结与建议
共识由国内急性髓系白血病领域 的临床专家、实验室检测专家以 及方法学专家共同组成。
制定流程
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讨论和会议 研讨等方式,对急性髓系白血病 MRD检测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 讨,并最终形成共识意见。
证据等级和推荐强

根据现有研究证据的质量和数量 ,对共识意见进行证据等级和推 荐强度的评估,以确保共识的科 学性和实用性。
未来发展方向及展望
技术创新
多学科合作
继续研发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技术 ,提高微小残留病检测的准确性。
加强临床医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 学科的交叉合作,推动微小残留病检测技 术的快速发展。
标准化与规范化
普及与应用
建立统一的检测标准和规范,提高不同实 验室和检测方法之间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 性。
灵敏度与特异性
当前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仍存在一 定局限性,难以准确检测出低水平的残留病灶。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李海彬;张苏伟【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7(10)8【摘要】目的观察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医院血液科初诊并通过诱导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于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巩固化疗3个月、巩固化疗6个月、巩固化疗12个月应用FCM定期检测患者骨髓标本,同时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以MRD>10-4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患者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后MRD水平分为高(MRD≥10^(-2))、中(10^(-2)<MRD<10^(-4))、低(MRD≤10^(-4))3个水平。

采用χ~2检验方法比较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巩固化疗3个月、巩固化疗6个月、巩固化疗12个月的MRD阳性组和MRD阴性组复发率差异,同时比较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后骨髓MRD高、中、低3组复发率差异。

结果FCM检测骨髓MRD阳性组在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巩固化疗3个月、巩固化疗6个月、巩固化疗12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25.0%、18.9%、18.5%、20.0%,MRD阴性组均为0。

MRD阳性组与MRD阴性组相比较,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巩固化疗3个月、巩固化疗6个月、巩固化疗12个月,4个时间点的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诱导化疗后骨髓MRD高水平组的复发率高于中水平组、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中水平组的复发率与低水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CM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复发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87-88)【作者】李海彬;张苏伟【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0.7【相关文献】1.流式细胞术对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意义2.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3.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68例临床分析4.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应用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技术挑战与改进方向
灵敏度与特异性
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假阳性和假阴 性结果。
多参数检测
开发能够同时检测多种标志物的技术,提高检测的全 面性和准确性。
标准化与质量控制
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临床解读的困难与对策
其他检测技术
免疫学技术
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特异性抗体与 白血病细胞结合,实现对微小残留病 的检测。包括免疫荧光、免疫组化等 方法。
细胞遗传学技术
新兴技术
包括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突变 检测、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分 析等,为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提供了新 的手段。
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等技术对 白血病细胞的遗传学异常进行检测, 从而评估微小残留病的情况。
临床解读
深入探讨了微小残留病检测结果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 果调整治疗方案。
专家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包括完 善检测标准、提高检测灵敏度、加强临床与实验室沟通等。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检测技术将不断涌现,如单细 胞测序、液体活检等,有望提高微小残留病检测的准确性 和灵敏度。
缺点
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且抗体选择和标记方法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
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
原理
利用PCR、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白血病特异性基因 或融合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从而实现对微小残留病的分
子水平监测。
优点
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能够在分子水平上检测 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情况。
缺点
可能受到样本质量、引物设计等因素的影响,且部分方法 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MP-FCM )是运用不同荧光标记的多种抗体组合对造血细胞表面或胞内抗原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进而对细胞的系列来源、分化程度、表型异常与否进行分析判断的高通量、高敏感性检测技术,其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分型、治疗监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查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实验诊断手段[1,2]。

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是指恶性血液病经过治疗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的通过形态学等传统方法无法检测到的田可水平的微量肿瘤细胞状态⑶4]。

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现有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将MRD定义为可检测的残留病(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 [运用FCM检测恶性血液病MRD的硏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利用2~4色FCM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后样本进行检测,并基于在正常细胞分布之外的”空白"区域检测到异常表型的理论对MRD进行分析鉴别[5,6];在过去的10年中,随着FCM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8~10色MP-FCM在MRD检测中体现出敏感性高、特异性好、适用范围广的优势, MRD 的FCM检测从小规模样本的临床硏究发展到大规模样本的临床验证,目前已成为恶性血液病临床疗效判断和预后分层的重要依据,而基于MRD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可以使不同危险度分层组中的患者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7,8,9]。

然而,由于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克隆异质性、不同治疗方案对免疫表型和克隆筛选的影响、化疗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造血恢复的状况不一、不同基因背景的残留肿瘤细胞在复发时的增殖动力学不同等疾病自身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检测中心在抗体组合、荧光搭配、样本处理、圈门策略、分析逻辑、主观经验、质控管理等诸多技术环节中的差异, 目前国内外对于MRD的检测和分析还缺乏规范化,导致对MRD检测结果的临床解读和预后评估标准存在不一致性。

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挑战与对策

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挑战与对策

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挑战与对策常英军;赵晓甦【摘要】多参数流式细胞仪(FCM)是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MRD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讨论了FCM检测AML MRD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4页(P581-584)【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微小残留病;流式细胞术【作者】常英军;赵晓甦【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北京大学血液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2常英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市造血干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血液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免疫学会国际会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细胞生物学分会青年委员等。

长期从事恶性血液病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

目前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特色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二等奖各1项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1项。

现为《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Oncotarget》、《J Hematol & Oncol》、《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Immunobiology》、《Annals of Hematology》、《Human Immunolgy》以及《BMC Hematology》等杂志审稿专家;《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荟萃》等杂志编委。

流式细胞术在微小残留(MRD)检测

流式细胞术在微小残留(MRD)检测

4、流式细胞术: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或细胞 内免疫分子来区别并计数白血病细胞。可以 直接计数白血病细胞(PCR是根据扩增产物 的量进行推算),并可区分活细胞或将要凋 亡 的 细 胞 及 碎 片 。 敏 感 性 10-4 , 较 PCR 低 (但达到临床要求);白血病进展及治疗后,
免疫表型可能发生改变,造成假阴性。目前 仍是最简单、直接、精确、使用的方法。
TDT/CD34/CD10/CD19
65.71%
CD38/CD34CD10/CD19
45.71%
CD58/CD34/CD10/CD19
61.43%
CD45/CD34/CD10/CD19
44.29%
CD66c/CD34/CD10/CD19 32.86%
CD22/CD34/CD10/CD19 合计
2、 荧光原位杂交(FISH):依靠区域特异 DNA探针对染色体染色来鉴别染色体数量和 结构的改变,从而区分白血病细胞。分子水 平。敏感性差。
3、聚合酶链反应(PCR):通过检测扩增 的靶系列(染色体断裂点融合区、免役球蛋 白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来区分白血病细胞。 敏感性最高10-6 。但覆盖面小(65%儿童 ALL缺乏特异的含有断裂点融合区的染色体 改变;另由于白血病细胞重组酶活性较强, 重排基因可能进一步重排,造成假阴性。)
但据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特点跨系时相紊乱量的异常及正常早期b细胞对糖皮质激素十分敏感等特点仍能找出相应检测中的应用
一、MRD概念
指白血病患者经诱导治疗达临床缓解后,体 内残存的少量白血病细胞。此时白血病细胞 仍可达1010,是复发的根源。研究表明当体 内白血病细胞小于106时,肌体通过自身免疫 机制可将之清除。即MRD检测敏感性应达到 10-4,才有意义。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全文)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全文)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全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异质性很大的疾病,以骨髓和淋巴组织中不成熟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聚集为特点。

20世纪70年代之前,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是唯一的诊断工具,此后逐渐发展为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常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分子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子生物学(大多数以PCR为基础的技术和测序)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

可见ALL的诊断分类是一个逐步完善、多步骤的过程,ALL 的现代检查、诊断方法应包括精确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这些方法的结合有助于精确的诊断、确定预后相关因素、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标记,设计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一、ALL诊断方法的演进ALL诊断分型主要有FAB (French-American-British)和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两种标准。

FAB标准主要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要求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30%。

FAB协作组于1976年用Romanowsky染色观察血片及骨髓涂片,根据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仁大小及数量、细胞浆嗜碱程度等,辅以细胞化学染色对ALL各亚型细胞特征进行描述。

但是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准确性有限。

ALL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受累的系列(B或T细胞系),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临床重要的亚型,是ALL分型最为重要的检查之一。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ALL免疫学分型方法主要参考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的标准。

1994年在法国召开的EGIL会议上,提出ALL的四型21类法,即先按T、B淋巴细胞系和髓系抗原积分系统确定不同抗原积分,再按积分和抗原表达及分化程度把ALL分为四大类型(裸型、纯型、变异型、多表型)21个亚型。

1995年发表了简化后的EGIL分型、1998年又进行了修改(即本共识中推荐的免疫学分型)。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ct
the
AML-MRD
with
leukemia
assoda删
present
immunophenotypes(LAIP)by multiparameter flow
analysi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with AML and more abroad clinical
结论:I.确定,21种白血病相关免疫表璀。2.进一步明确了LD值在确定白 血病相关免疫表型上的重要意义,影响I,D的主要因素是初诊时自ff{{病相关免疫表 型的表达率和此表型在正常对照骨髓细胞的表达率,并且以后者为主。3.92.9% (53/57)的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可以检测出至少一种免疫表型,主要为非同步 表达和跨系表达。表型的分布与亚型无明显关系。4.正常骨髓细胞中存在相同的 免疫表型,但位置相对固定且表达率低,可以作为残留病分析的参照物。5.流式 细胞术分析AML—MRD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特别要注意非同步表达在寻找残留病细 胞中地意义,参考正常的细胞群在流式散点图上的分布可以提供有意义的残留病 信息。6.流式细胞术可广泛的应用于AML—MRD的检测中。 关键词:微小残稻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流式细胞术;白m病相关免疫表型
difference(LD),i.e.LD=log(frequency
teukemic bone marrow/frequency of
AML immunophenotype in normal bone were defined as
marrow).Immunophenotypes with LD≥2.0
or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微小残留疾病的免疫表型分析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微小残留疾病的免疫表型分析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微小残留疾病的免疫表型分析许艳丽;王顺清;毛平;杜庆华【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和微小残留疾病的检测意义。

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通过 CD138或 CD38抗原标记识别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浆细胞,联合CD45、CD56、CD19、CD20、CD117表面抗原标记及胞浆 Kappa 和 Lambda 轻链鉴别异常骨髓瘤细胞。

结果44例初诊病例中,CD138在可检测的病例中均呈阳性表达,同时 CD19阴性,42例病例(95%)CD45阴性或弱阳性,其他表面抗原标记 CD38、CD56、CD20、CD117的检测率分别为98%、93%、45%、41%,胞浆 Kappa 和Lambda 轻链均呈限制性克隆型表达。

14例病例用于评估初诊及治疗过程中免疫表型的变化,其中11例病例(79%)出现至少1个及以上异常表型的变化,4例(29%)病例化疗后抗原标记荧光强度显著增加,7例(50%)病例荧光强度显著降低。

CD45、CD19、胞浆免疫球蛋白轻链为最稳定的标记,未见显著抗原标记的变化,2例 CD38(14%)、7例 CD56(50%)、4例 CD20(29%)及2例 CD117(14%)病例呈现显著的抗原密度的变化。

30例已治疗病例用于评估MRD 的免疫表型,其中25例检测出异常的瘤细胞,5例病例未见显著的限制性轻链克隆型表达,Kappa 与 Lambda 比值在0.5~2,认定 MRD 阴性。

结论流式细胞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疗效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胞浆免疫球蛋轻链的检测可提升微小残留检测的正确性。

【总页数】3页(P760-762)【作者】许艳丽;王顺清;毛平;杜庆华【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 510180;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 510180;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 510180;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 51018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变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J], 靳小可;黄东平2.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及微小残留病灶的临床价值[J], 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司徒经伟3.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及微小残留病灶的临床价值[J], 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司徒经伟;4.新免疫标志组合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中的应用 [J], 左晓佳;冯尽意;叶丽霖;邢苗;邓之奎;刘定胜5.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邓银芬;袁红建;孙善芳;钱小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陈彦明;戴凤燕【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4(21)4【摘要】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多种四色荧光抗体组合检测50例正常儿童骨髓,据此建立双参数点图分析模型,500例ALL初发患儿行流式细胞分析,选出异于正常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组合来检测MRD,根据确定好的免疫表型组合对105例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及后续治疗中的骨髓标本行MRD监测,同步行细胞形态学检测和PCR检测.结果流式细胞术检出462例有效MRD免疫表型组合,PCR检出142例判断MRD的融合基因或IgH/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细胞形态学对诱导治疗后的患儿的MRD阳性检出率为66.67%.流式细胞术的MRD阳性检出率为91.43%.结论流式细胞术能对ALL患儿治疗期间的MRD作出准确评估,具有较好的覆盖面和敏感性,值得临床应用.【总页数】3页(P171-172,175)【作者】陈彦明;戴凤燕【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广东湛江524038;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相关文献】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RQ-PCR检测分析 [J], 刘志强;柯江维;乐萍;段荣2.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及其进展 [J], 徐翀;何妙侠;郑建明3.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研究进展 [J], 景清;李戈4.以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为标志定量检测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病和预后关系 [J], 高超;李伟京;崔蕾;赵晓曦;刘曙光;吴敏媛;李志刚5.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研究进展 [J], 李琴;麦惠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MP-FCM)是运用不同荧光标记的多种抗体组合对造血细胞表面或胞内抗原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进而对细胞的系列来源、分化程度、表型异常与否进行分析判断的高通量、高敏感性检测技术,其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分型、治疗监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查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实验诊断手段[1,2]。

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是指恶性血液病经过治疗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的通过形态学等传统方法无法检测到的任何水平的微量肿瘤细胞状态[3,4]。

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现有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将MRD定义为可检测的残留病(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

运用FCM检测恶性血液病MRD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利用2~4色FCM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后样本进行检测,并基于在正常细胞分布之外的"空白"区域检测到异常表型的理论对MRD进行分析鉴别[5,6];在过去的10年中,随着FCM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8~10色MP-FCM在MRD检测中体现出敏感性高、特异性好、适用范围广的优势,MRD的FCM检测从小规模样本的临床研究发展到大规模样本的临床验证,目前已成为恶性血液病临床疗效判断和预后分层的重要依据,而基于MRD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可以使不同危险度分层组中的患者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7,8,9]。

然而,由于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克隆异质性、不同治疗方案对免疫表型和克隆筛选的影响、化疗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造血恢复的状况不一、不同基因背景的残留肿瘤细胞在复发时的增殖动力学不同等疾病自身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检测中心在抗体组合、荧光搭配、样本处理、圈门策略、分析逻辑、主观经验、质控管理等诸多技术环节中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对于MRD的检测和分析还缺乏规范化,导致对MRD检测结果的临床解读和预后评估标准存在不一致性。

为了使国内各检测中心对于MRD的FCM检测和分析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可控因素范围内尽量减少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通过各种学术讨论、多中心室间比对等一系列努力,形成了基于MP-FCM检测MRD的国内共识,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以期提高我国恶性血液病MRD检测的整体水平。

本共识涉及病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T-ALL),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B-ALL)和浆细胞肿瘤(plasma cell neoplasms, PCN)。

一、MRD检测原理及方法(一)MRD检测原理FCM检测MRD的原理是通过分析细胞表面或胞内一系列抗原的表达模式来识别只在白血病细胞中出现而正常骨髓中不存在或存在比例极低的免疫表型,即"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associatedimmunophenotypes, LAIP)。

根据抗原表达特点将LAIP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跨系抗原表达、非同步抗原表达、抗原表达量异常、散射光信号异常以及表达少数白血病特异性抗原(如NG2)。

跨系抗原是指某一系列的细胞表达其他系列的抗原,如B-ALL的白血病细胞中表达髓系抗原CD66C、CD13、CD33等;非同步抗原表达是指应该分别出现在分化早期和晚期的抗原同时出现,如AML中CD11b(晚期)和CD34(早期)共表达;抗原表达量异常指与同系列、相同分化阶段的正常造血细胞比较,白血病细胞中某些抗原的表达强度明显异常,包括减低(low expression,low)、缺失或升高(bright expression,bri),如正常CD19+CD34+B 系原始淋巴细胞应该高表达CD38,B-ALL中白血病细胞则低表达甚至不表达CD38。

另外,白血病细胞经常出现前向散射光(forward scatter, FSC)和侧向散射光(side scatter, SSC)的改变,也可以作为识别白血病细胞的依据[10,11]。

检测MRD选用的抗原主要包括三部分:①设门所用的抗原,为系列敏感性高的抗原,能初步圈定某一系列所有细胞,如T系的胞质CD3(cyCD3)或CD7、B系的CD19、髓系的CD117,以及浆细胞的CD38和CD138。

②确定相应系列早期分化的抗原,可识别该系列原始、幼稚细胞群体及亚型,如B系的CD45、CD10、CD34和核TdT(nTdT),T 系的膜CD3(mCD3)、CD34、nTdT和CD99,髓系的CD34、CD117、HLA-DR和CD38。

③白血病相关的异常抗原,能区分白血病细胞和对应系列的正常幼稚细胞,主要指LAIP涉及的抗原。

前两部分抗原虽然有上述的作用,但同时这些抗原在白血病中也会出现抗原表达的异常,也可以表现为LAIP,如B-ALL中CD10强表达、CD20和CD34共表达等均可以作为跟踪白血病细胞的依据,因此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2]。

(二)MRD检测方法在MRD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2种方法:第一种,根据患者发病时的LAIP设计特异性的抗体组合,选择固定的门(gate)对特定的细胞群进行设门分析,例如对发病时具有CD10+CD38- LAIP特征的B-ALL患者,通常以CD19+细胞设门,重点分析是否存在CD10+CD38-细胞;第二种,始终以同系列相同分化阶段的正常细胞作为对照,在每次检测时观察是否存在与正常细胞表型不同的细胞群体,即"不同于正常细胞表型"(different-from-normal,DFN)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对于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但缺点是依赖初治时的免疫表型,如果初治时没有检测免疫分型,则无法进行MRD检测;另外,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由于不同治疗方案对白血病细胞分化、克隆筛选以及表型漂移等因素的影响,仅依据初治LAIP及固定门分析MRD时,有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9,13,14,15]。

第二种方法避免了第一种方法的缺点,在MRD监测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后新出现的LAIP表型,提高检测的敏感性;但需要检测者熟练掌握正常细胞不同系列、不同分化阶段、不同种抗原表达的规律,包括抗原出现的时序性及抗原表达量的强弱变化规律。

因此,对检查者的经验要求较高。

而对于AML患者,因抗原变化较复杂,为避免漏诊,需要每次筛查较多的抗原,从而会增加每次检测的费用。

对于T-ALL及B-ALL,目前研究表明,单管8~10种抗原同时检测,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患者。

我们主张两种方法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如果能够依据第一种方法的原则进行检测时,也要兼顾第二种方法的原则,既要关注发病时的LAIP,同时也要关注是否出现新的"DFN"的LAIP,以发挥第一种检测方法的优点及克服其缺点,达到既经济又准确的结果。

但如果不具备初治时免疫表型,只能采用第二种方法进行检测。

二、MRD检测抗体选择及常用抗体组合推荐基于MRD检测的方法不同,MRD检测时抗体组合的选择主要参照以下原则:①有初发LAIP可供参考时,尽可能多地将LAIP涉及的抗原包括在MRD检测的组合中。

②对于没有初发时免疫表型的患者,治疗后如果需要检测MRD,只能参考同类型的白血病出现LAIP的频率,选择出现频率高的抗原及选取较多的抗体进行检测,以免漏检。

为了简化MRD抗体组合的复杂性,本学组专家以两种方法中的相关抗原以及高频出现异常表达抗原的抗体作为骨架抗体,提出了不同类型白血病进行MRD检测较通用的基本抗体组合,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患者的免疫表型个体化地补充第三类抗体(备选抗体),成为较完整的MRD 抗体组合,进行临床检测。

(一)MRD检测的抗体选择1.B-ALL:B-ALL MRD检测的关键是要与正常幼稚B淋巴细胞进行鉴别,尤其是在婴幼儿、青少年及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中会出现大量再生的幼稚B淋巴细胞时。

B淋巴细胞系列和分化阶段相关抗原的抗体如CD19、CD10、CD34、CD20和CD45首选为"骨架"抗体,同时CD10、CD19和CD34的强表达,CD45低表达以及CD20和CD34共表达等特征也可以作为识别白血病细胞的依据;其次入选在B-ALL中高频出现异常表达抗原的抗体,如CD38(约60%)、CD81(约80%)和CD58(约50%),其中CD38和CD81在B-ALL中常见低表达甚至阴性,而CD58则表现为过表达且治疗过程中表达较稳定;最后根据患者的免疫表型特征个体化地选择其他的LAIP的标志,如CD13、CD33、CD66C、CD15、CD65、CD73、CD123、CD304和CD86等,以及所谓的白血病特异性抗原如NG2(anti-7.1)。

其中NG2的表达与MLL基因重排高度相关,该组基因重排患者除了特征性表达NG2外,主要免疫表型特征为CD19+CD34+/-nTdT+CD10-CD15+或CD65+。

BCR-ABL阳性患者则高频表达髓系抗原如CD66C、CD13或CD33,同时CD10+CD34briCD38low。

另外,nTdT+CD34-、CD21+CD34+、cyIgM (cμ)+CD34+、cμ+nTdT+等非同步抗原表达也可作为跟踪白血病细胞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nTdT、CD34和CD10等B系早期分化抗原在诱导治疗阶段易出现抗原表达下调现象,而晚期分化抗原如CD20则常表达上调,这可能与皮质激素的诱导细胞分化作用相关[12, 16,17,18]。

另外,随着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的应用,CD19在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可能会减弱或缺失,因此在CAR-T-CD19治疗后,仅用CD19阳性细胞设门来圈出B淋巴细胞群体容易导致假阴性结果;有研究者建议增加CD22和(或)CD24设门可以避免这一现象[19]。

同理,部分CD20阳性的B-ALL患者如选择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MRD检测时不应仅关注CD20阳性异常B淋巴细胞。

2.T-ALL:胸腺是正常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器官,骨髓和外周血中几乎检测不到幼稚T淋巴细胞,因此T-ALL的MRD检测基本不存在正常幼稚T 淋巴细胞背景的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