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34b79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e.png)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堂笔记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和规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培养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重点知识点观察方法:本单元将介绍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如全面观察、对比观察、连续观察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实验操作:本单元将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温度计的使用、植物的生长实验等。
学生需要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规律总结:本单元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三、难点及解决方法观察方法的掌握:学生可能对观察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观察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观察方法的理解。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如温度计的使用不当、实验记录不准确等。
教师需要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指导。
规律总结的能力:学生可能对规律总结的能力不够强,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帮助。
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学习,提高规律总结的能力。
四、学习方法建议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以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尝试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合作学习:本单元的很多活动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借鉴。
实践探究:本单元的很多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探究来掌握和理解。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验证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
归纳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且零散,学生需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将所学知识整理成思维导图或笔记形式,方便回顾和复习。
四年级上册第第20课陀螺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第20课陀螺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09c39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9.png)
教学背景|轮转|重心|无意识|动力1. 教学背景四年级上册的第20课《陀螺课堂》是一篇有关陀螺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对陀螺的理解和探究,也加入了描写性的元素。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们来深入地了解一下。
2. 轮转在文章中,陀螺被描述为“五彩的陀螺、翻飞的陀螺”,以及“陀螺纷飞起舞”。
这些描写性的词语,使读者仿佛能够看见陀螺在空中飞舞的场景。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可以通过模拟陀螺的旋转运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陀螺的旋转运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陀螺的运动规律。
3. 重心文章中提到陀螺必须“摇得有一定的力量才会稳”,这一句话其实揭示了陀螺旋转的核心问题——重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感受到陀螺重心的重要性,让他们亲身实践并从中领悟到物体重心对于运动的影响。
4. 无意识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在体验陀螺的过程中感到“心绪沉静,思绪无意识地沉淀下来”,这种感受其实可以让我们思考到,在学习和体验新知识的过程中,偶尔的放松和无意识反而能够使我们更加投入,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5. 动力文章中提到了陀螺的旋转需要“内在的动力”,揭示了物体运动的内在规律。
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引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深入。
总结回顾通过《陀螺课堂》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教学实践,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陀螺这一物体的运动特性,也学到了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加深理解。
文章中对心绪沉静、思绪无意识地沉淀下来的描写也让我们明白到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放松和无意识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看来,陀螺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一种物理运动的典型实例。
通过陀螺的旋转运动,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重心、动力等物理原理,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有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领悟知识,引导他们通过内在的动力来主动探索和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16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16课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cd8a2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4.png)
四年级上册16课课堂笔记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6课——太阳。
这篇课文让我对太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太阳是一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
它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而且它的表面温度非常高,可以达到5500摄氏度。
同时,太阳也是一个非常有规律的恒星,它自转一周需要25天左右。
其次,太阳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和热。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光明和温暖。
其次,太阳还控制着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
当太阳在天空中照耀时,我们会感到温暖和舒适;而当太阳不在天空中时,我们就会感到寒冷和阴沉。
此外,太阳还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适当的晒太阳可以帮助我们合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我们的骨骼生长和身体健康。
但是,过度的晒太阳却会伤害我们的皮肤和眼睛。
因此,我们在享受阳光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皮肤和眼睛。
在学习太阳这一课时,我不仅了解了太阳的基本信息和特点,还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了对太阳的认识。
比如,我通过观察日食时的月亮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了解了月亮和太阳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了解了太阳能是如何转化成热能的;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了植物是如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
总之,学习第16课——太阳这一课让我对太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中,
我会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发现更多的有趣现象。
预习四年级科学第一课电和我们的生活课堂笔记
![预习四年级科学第一课电和我们的生活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aff4ce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8.png)
—— 电的安全标志 ——
研讨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课堂小结
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 知道哪些有关电的知识? 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
识的?
探索
1 用讨论的方式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
探索
发电厂供电
电灯 (交流电)(220V~380V)
探索
生活中使用的电都是由电源提供的。
手表
电池供电
手机 (直流电)
探索
2 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这些用电器的电来自 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
—— 用电安全提示 ——
触电就是人体接触带电体,电 流通过人体造成伤害。轻者致 人昏迷,重者致人死亡。
安全电压:36伏
—— 用电安全提示 ——
01
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 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触 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 千万不能直接触摸!
—— 用电安全提示 ——
02
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只用干 电池来做实验。
—— 用电安全提示 ——
03
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裸露 的电线。当看到断开或裸露的电 线时,要马上报告家长、老师或 有关人员。
—— 用电安全提示 ——
04
户外活动遇到雷雨时,不要站在大树、烟 囱、尖塔、电线杆等底下,也不要站在山 顶上,因为高耸、凸出的物体容易遭受雷 击。在开阔的水面游泳或划船的同学,在 雷雨时要赶快离开水面,否则会成为雷击 的目标。
教科版四下《电路》单元
1.电和我们的生活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1847年出生在美国,是 世界著名的发明家。
他拥有超过两千多项发明,其 中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和改进的电 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丰富和改善 了人类的文明生活。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3我们的呼吸》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3我们的呼吸》听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d2bb15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4.png)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3 我们的呼吸》听课记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呼吸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呼吸过程,理解吸气和呼气时身体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用简单的模型解释呼吸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体科学的兴趣,培养保护呼吸系统的意识,认识到呼吸对健康的重要性。
导入教师行为:•播放一段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如运动、休息)呼吸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呼吸会随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提问:“你们知道呼吸是怎么进行的吗?我们的身体里有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过程?”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对呼吸的多样性产生好奇。
•积极思考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步理解。
过程点评:•视频导入生动有趣,直观展示了呼吸与活动的关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提问环节则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1.1 呼吸系统的认识教师行为:•利用PPT展示呼吸系统的示意图,逐一介绍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自己的鼻子、喉咙等部位,感受呼吸系统的存在。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PPT上的图示,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呼吸系统的构成。
•动手触摸自己的呼吸系统部位,加深对呼吸系统位置的认识。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图示和动手实践,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位置,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1.2 呼吸过程的理解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深呼吸体验”活动,要求学生深呼吸几次并感受胸部的起伏和腹部的变化。
•使用简易呼吸模型(如气球和吸管组合)演示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气体在肺部的交换原理。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深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的变化。
•观察呼吸模型演示,理解气体如何在肺部进行交换。
•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过程点评:•深呼吸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呼吸的过程,增强了学习的实践性。
四年级上册18课牛和鹅的详细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18课牛和鹅的详细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e30194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3.png)
第一节:牛和鹅的生活习性在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中,我们学习到了牛和鹅这两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牛是一种哺乳动物,通常生活在草原上,以草为食,喜欢在草地上悠闲地散步。
而鹅则是家禽,喜欢生活在水边,以水草和昆虫为食,喜欢在水中游荡。
通过学习这两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习惯。
第二节:牛和鹅的主要特征除了生活习性外,我们还学习了牛和鹅的主要特征。
牛的主要特征包括有角、有奶、像悠闲。
而鹅的主要特征包括有翅膀、有嘴、像游泳。
通过对它们主要特征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两种动物的外貌特点,以及它们在动物界中的定位。
第三节:牛和鹅的与人的关系在课程中,我们还深入探讨了牛和鹅与人类的关系。
牛是重要的家畜,为人类提供牛奶、肉和劳动力,与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而鹅则常常被人类驯养为宠物或用于生产鹅毛、鹅肝等产品,与人类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学习牛和鹅与人类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关系。
总结与回顾: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牛和鹅这两种动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深入探讨它们的生活习性、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与这些动物和谐相处的机会,促进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生。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牛和鹅作为与人类长期密切合作的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也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和幸福。
在与这些动物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体谅和爱护它们,以促进人类与动物之间更加和谐的关系。
也应该加强对这些动物的保护与管理,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使它们能够健康、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
牛和鹅是人类喜爱的动物,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牛是耕作和生产牛奶的重要劳力动物,鹅则被人类驯养为宠物或用于生产鹅毛、鹅肝等产品。
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合作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动物的福利和保护。
我们应该加强对牛和鹅生存环境的保护。
四年级陀螺课堂笔记
![四年级陀螺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a00e4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e.png)
四年级陀螺课堂笔记
四年级陀螺课堂笔记可以按照以下格式进行记录:
1.陀螺的形状和特点
陀螺是一种呈圆形或菱形、中部点支撑的物体,可以在旋转时保持平衡。
它的顶部通常有一个尖头,底部则比较宽大,以便于旋转。
陀螺的材质可以是木头、塑料、金属等,颜色和图案也有很多种。
1.陀螺的玩法
玩陀螺需要一根鞭子或手柄,通过抽打或搓揉来使陀螺旋转。
旋转的过程中,陀螺会发出嗡嗡声,非常有趣。
在玩陀螺时需要注意安全,不要在人群中旋转,避免伤害到他人。
1.陀螺的历史和文化
陀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代人们就会用木头制作陀螺来玩耍。
如今,陀螺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经常出现在电影、电视剧和文艺作品中。
同时,陀螺也成为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是一种经典的玩具。
1.陀螺的制作方法
制作陀螺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木头、塑料或金属等,然后将其削成合适的形状和大小。
在顶部加一个尖头,底部则要保持宽大,以便于旋转。
最后在陀螺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或颜色即可。
1.陀螺的原理和科学知识
陀螺的旋转原理是基于物理学中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当一个物体绕着它的轴线旋转时,它的角动量是守恒的,也就是说它的旋转速度不会因为外界干扰而改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陀螺在旋转时会保持平衡,不容易倒下。
此外,陀螺还可以用来解释许多其他的物理现象,如进动和章动等。
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96a67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b.png)
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六课课堂笔记:《夜间飞行的秘密》
一、生字词
1.生字:认识本课生字,如“夜间、飞、秘密、雷达、会战、高度、
自行、车、雷达、无线电波”等。
2.词语:了解一些新词语的意思,如“夜间飞行、秘密、雷达、会
战、高度、自行、车”等。
二、成语及语法知识
1.成语:本课没有出现新的成语。
2.语法知识:学习并理解一些新的语法知识,如动词“飞”、“会战”、
“高度”等。
三、主题与思想
本课的主题是关于夜间飞行的秘密。
故事通过描述科学家如何通过研究和实验揭开夜间飞行的秘密,传达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
四、人物形象描写与情节
1.人物形象描写:通过描述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形象地
表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
2.情节:故事情节紧凑,通过描述科学家如何揭开夜间飞行的秘密,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写作手法与技巧
1.写作手法:作者运用了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手法,将科学家揭
开夜间飞行秘密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
2.写作技巧:通过描述实验过程和推理过程,让读者能够更加形象
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科学原理。
六、个人感悟与启示
通过学习本课,我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在生活中,我要善于观察身边的现象,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来寻找答案。
同时,我也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努力地践行这一精神。
四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第七课
![四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第七课](https://img.taocdn.com/s3/m/7f59d61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f.png)
四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第七课一、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唤(huàn):呼叫,喊。
如“呼唤”。
- 纪(jì):纪律,也可用于表示纪年等。
这里“世纪”表示一百年。
- 技(jì):技能,技术。
像“科技”一词。
- 改(gǎi):改变,更改。
- 程(chéng):路程,也可表示程序等,如“工程”。
- 超(chāo):超过,超出。
- 亿(yì):数目单位,一亿。
- 核(hé):核心,也指原子核等。
如“核能”。
- 奥(ào):深奥,奥秘。
- 益(yì):益处,利益。
- 联(lián):联系,关联。
- 质(zhì):质量,本质。
- 哲(zhé):哲理,哲学。
2. 多音字。
- 便:biàn(方便、便利);pián(便宜)二、词语理解。
1. 呼风唤雨。
- 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在课文中形容20世纪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 世纪。
- 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3. 发现与发明。
-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例如,科学家发现了新的星球。
- 发明:创造出从前没有的事物或方法。
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
1. 总起(第1自然段)-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开篇直接点明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 分述(第2 - 4自然段)- 第2自然段。
-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人类在20世纪以前的生活和20世纪的生活进行对比。
20世纪以前,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而20世纪,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
- 第3、4自然段。
- 具体介绍了20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成就。
如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4声音的传递》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4声音的传递》听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7d31fa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4.png)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4 声音的传递》听课记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声音传递的过程和特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演示实验:在讲台上敲击音叉,让学生听到声音,然后迅速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的波动并询问学生是否还能听到声音。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为什么在水中我们仍然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音是如何从音叉传递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声音传递的秘密。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水面的波动和声音的变化。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给出初步答案或猜测。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实验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紧扣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1.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递教师行为•讲解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如听远处传来的歌声、说话声),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递原理。
•演示实验:使用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方向和范围。
学生活动•聆听讲解,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效果。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递原理,增强了学习效果。
1.2 声音在其他介质中的传递教师行为•介绍实验:演示声音在水、固体(如桌子)中的传递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效果。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尝试解释声音传播速度差异的原因。
过程点评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学生亲自体验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递过程,加深了对声音传播特性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运动与力:5怎样测量力的大小》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运动与力:5怎样测量力的大小》听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5c2f92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f.png)
听课记录: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运动与力:5 怎样测量力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力的单位“牛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能力,以及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个苹果,提问:“这个苹果有多重?我们怎么知道它有多重呢?”•引出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力的大小,这就是弹簧测力计。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苹果,思考如何测量其重量。
•认真倾听教师的提问,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通过生活中的实物(苹果)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1.认识弹簧测力计•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包括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等部分。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受力大,伸长长”。
•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并说明1牛顿约等于100克力。
2.使用弹簧测力计•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强调使用前的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读数时的视线与指针平齐、以及不超过量程等注意事项。
•分发弹簧测力计和小物体,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弹簧测力计,讨论其结构和作用。
•在教师指导下,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讨论可能出现的误差原因。
4.教师引导•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分析测量数据,讨论如何减小误差。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和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快速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分组实践,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讨论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堂笔记 大象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堂笔记 大象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302dd2b8f67c1cfbd6b810.png)
第一单元我们的考察计划1、考察前,我们要……1、考察活动的准备:;;;;;。
(P3)2、考察计划展示会1、计划工作包括的计划和的计划。
组织工作包括对的组织和的组织。
(P6)第二单元吃的好吗1、我们吃什么1、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于种类繁多的事物,可以用的方法去研究它们。
分类的不同,分类的也不一样。
(P10)2、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或食品的、、而在食品中添加的东西。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等。
(P10)2、食物中的营养1、科学研究发现,食物中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和等。
(P12)2、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以及常见的食物?(P12)①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
含蛋白质多的食物有瘦肉、鸡、鱼、蛋、牛奶、豆类等。
②淀粉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支持我们的运动。
含淀粉多的食物有小麦、大米、红薯、玉米等。
③脂肪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
含脂肪多的食物有大豆、花生、香油等。
④糖类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调节身体机能。
含糖类多的食物有糖果、水果等。
⑤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帮助我们的身体成长,保持身体健康。
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多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等。
3、超量使用人工合成添加剂,可导致、、。
即便是加了天然色素或天然抗氧化剂的食品,。
(P13)3、一次奇妙的旅行1、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主要有、、、、、。
(P15)2、食物是怎样被人体消化吸收的?(P15)答:在口腔里,分泌唾液,消化掉其中的一些淀粉。
胃里有胃液,能杀死一些病菌,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肝脏能分泌胆汁流到小肠,帮助小肠完成消化和吸收任务。
小肠里的肠液、胆汁、胰液一起消化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养料被小肠壁上的绒毛里血管吸收,传到全身各处。
3、检验食物中含有大量淀粉的方法:。
(P17)4、检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的方法:。
(P17)4、祝你胃口好1、按顺序写出食物金字塔每层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43f79a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8.png)
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课堂笔记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普罗米修斯可太厉害了!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可有意思啦!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又善良的神。
他看到人类没有火,生活得很悲惨,就决定去为人类偷取火种。
没有火的时候,人类只能吃生的食物。
那些生的肉呀,吃起来一点儿也不好吃,还可能会让人生病呢。
而且晚上也没有光,到处都是黑乎乎的,大家都很害怕。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这么可怜,心里很难过。
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偷走了火种。
有了火,人类的生活就变得不一样了。
我们可以把食物煮熟了吃,香喷喷的,可好吃啦!晚上也有了光,可以看到周围的东西,不再那么害怕了。
大家都很开心,也很感激普罗米修斯。
可是,普罗米修斯偷火种的事情被众神之王宙斯知道了。
宙斯非常生气,他把普罗米修斯锁在了高加索山上。
普罗米修斯每天都要遭受风吹雨淋,还有一只凶恶的老鹰来啄食他的肝脏。
但是,普罗米修斯一点儿也不后悔,他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
我觉得普罗米修斯真的很勇敢。
要是我,肯定不敢去偷火种,也不敢面对宙斯的惩罚。
他为了人类,宁愿自己受苦,这种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勇敢善良的人。
比如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救人,不怕大火,勇敢地冲进火场。
还有医生阿姨和叔叔,他们为了治好病人,不怕辛苦,日夜工作。
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
我也要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做一个勇敢善良的人。
如果看到别人有困难,我要主动去帮助他们。
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都像普罗米修斯一样,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就是我学了《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你们喜欢普罗米修斯吗?快来和我一起说说吧!。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月亮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月亮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5a1f20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3.png)
走月亮课堂笔记第一部分:探索月亮的起源和意义1.1 月亮的起源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月亮”中,我们探讨了月亮的起源。
据科学家的研究,月亮形成于约45亿年前,是由地球与另一个行星撞击后产生的碎片所形成的。
这一过程是如此奇妙而美丽,同时也充满了宇宙奥秘。
1.2 月亮的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明,月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诗人思考、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源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球上的潮汐。
月亮也是许多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元素,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第二部分:月亮引发的疑问和思考2.1 月亮为何有周期性的变化?我们知道,月亮的形态每个月都会发生改变,从圆月到弯月再到新月。
这一周期性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观察到这种现象后,我们可以探索科学背后的奥秘,以及人类自身对于这些变化的感知和理解。
2.2 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寓意在古代,月亮曾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而在希腊神话中,月亮则与女神阿尔忒弥斯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思考月亮在人类心中的多重意义。
第三部分:我的个人观点和认识3.1 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对我而言,月亮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它无声地伴随我们夜晚的脚步,让人感到宁静而美好。
我喜欢在月光下漫步,感受着那种与白昼完全不同的宁静和神秘。
3.2 探索月亮背后的科学之谜在我们探索月亮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逐步揭开月亮背后的科学之谜。
了解月球的表面和内部结构,以及探索人类登月的进程,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神奇的天体。
总结回顾:通过“走月亮”这堂课程,我对月亮的起源、意义以及引发的疑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月亮作为宇宙中的一颗星球,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思考和启发,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神秘魅力。
期待未来,我们能够继续发掘更多关于月亮的奥秘,以及我们与它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篇文章,我尝试从简到繁地探讨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月亮”的主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个主题。
四年级上册20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20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2e6d75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3.png)
四年级上册20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一:自我介绍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一篇自我介绍。
在自我介绍中,我们应该包括个人信息、兴趣爱好以及特长。
我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写在了开头,简单介绍了我叫什么名字、几岁了,然后详细介绍了我的兴趣爱好,如读书、画画等。
最后,我提到了我的特长是弹钢琴。
希望通过这篇自我介绍,能让大家更了解我。
课堂笔记二:华人移民今天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华人移民的话题。
我们了解到移民是指一个人离开自己的故乡,在别的国家或地区定居的行为。
华人移民则是指华人离开中国,到别的国家定居的行为。
华人移民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有很多华人移民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移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语言、文化、适应环境等问题,但移民者通常都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课堂笔记三:优秀的数学家在数学课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一些优秀的数学家。
数学家是研究数学的专家,他们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的数学领域,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
我们学习到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牛顿、欧几里得和高斯。
牛顿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数学家,他发表了《几何原本》,成为几何学的奠基人;高斯是十九世纪的数学家,他在代数和数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课堂笔记四:猫和狗我们上周学习了一课有关动物的知识,特别是猫和狗。
猫和狗是人类最为熟悉的宠物,它们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温暖。
猫咪是独立、神秘的动物,喜欢自己玩耍和冒险;狗狗则是忠诚、活泼的动物,喜欢和人类互动和玩耍。
无论是猫还是狗,它们都需要我们的爱和关心。
课堂笔记五:小学阶段的朋友关系今天我们班级开展了一个小组活动,话题是小学阶段的朋友关系。
我们都意识到在小学阶段,朋友关系对我们的成长和快乐非常重要。
我们讨论了如何培养友谊,互相帮助和理解对方的困难。
通过合作活动,我们更加了解了彼此,培养了友谊,并学会团结合作。
课堂笔记六:环保行动在人类的生活中,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参观了一个环保展览。
展览上展示了各种环保措施,如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
四年级上册陀螺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陀螺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90eb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a.png)
四年级上册陀螺课堂笔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陀螺的制作方法,掌握陀螺的旋转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陀螺旋转的奥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陀螺的制作方法及旋转原理。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陀螺旋转的奥秘。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陀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陀螺为什么会旋转,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讲解:介绍陀螺的制作材料和方法,讲解陀螺的旋转原理。
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制作陀螺,并进行实验探究,观察陀螺旋转时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陀螺旋转
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科学问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陀螺旋转的奥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四年级上册陀螺的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陀螺的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ac6825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66.png)
四年级上册《陀螺》的课堂笔记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玩过陀螺吗?请你用几句话描述一下陀螺的外形。
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跟陀螺有关的课文《陀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按要求朗读课文:(1)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尝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4)思考:作者围绕陀螺讲了哪些内容?2. 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词语,朗读并正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 整体感知:作者围绕陀螺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作者先讲了童年时在冰面上打陀螺的情景;接着讲后来我发明的陀螺漂亮而且成绩优秀,使得我的陀螺跟同学一比却毫无光荣可言;最后讲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1. 请你再轻声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并在旁边空白处写上你的批注。
2. 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3. 集体交流汇报:(1)童年之乐——用横线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语。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我”由失望到兴奋的心情变化。
(2)对比之苦——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其他同学陀螺的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他们的陀螺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我”由自豪到痛苦的心情变化。
(3)悟出道理——齐读第13自然段,说说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做只知道炫耀自己却看不起别人的人。
一个人不要轻易地骄傲自满,而是应该谦虚、谨慎地做事、做人。
……4.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 拓展延伸:小练笔——在作者手里,一个小小的陀螺变得如此灵动和鲜活,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写一个你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用上你学到的写作方法。
6. 交流评析,取长补短。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评议。
7.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大!其实,生活就像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处处皆是可写之材。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敏锐的触角去观察生活,用聪颖的智慧去感悟生活,用灵动的心性去表现生活。
18课四年级上册笔记
![18课四年级上册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6e106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9.png)
以下是四年级上册第18课的笔记:
1.主题:本课的主题为“神奇的自然现象”。
2.知识点:
(1)介绍了自然界中的一些神奇现象,如闪电、彩虹、极光等。
(2)探讨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科学原理。
(3)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1.
重要词汇:彩虹、闪电、极光、折射、反射等。
2.
3.
关键句型:描述自然现象的句型,如“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等。
4.
5.
练习题:本课提供了多个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等,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6.
7.
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的奥秘。
8.
9.
课后作业:布置了与自然现象相关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记录并分析原因等。
10.
总之,本课通过介绍神奇的自然现象,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让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还有的来自(微生物)例如蘑菇、木耳。
银耳。
2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像头发烧焦的气味。
3 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4.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合理的饮食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为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4份左右,蔬菜、水果应占4份左右,牛奶、肉、蛋、油应占2份左右。
5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高)(体重)(运动量)等不同,会产生饮食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制定属于自己的饮食计划。
6.怎样才有益于我们的健康?要选择无毒无污染的食物、吃东西要定时定量、还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不要边看书边吃饭。
7.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8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将物体研碎)。
9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地加入食盐,加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沉淀,这种现象叫做(饱和)
10.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化肥溶解后才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食盐溶解后才能使用;青霉素溶解后才能注射。
10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质和细菌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
沉淀、过滤、消毒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沉淀过滤是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
质。
消毒是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
11.到野外去参观植物应该准备好(小铁掀、皮尺、剪刀、放大镜)。
12.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多样,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30多万种。
13为什么说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因为植物给我们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活材料,氧气,并且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没有植物就没有我们人类。
14.一棵完整的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15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养分)的作用。
16植物的根分为几类?举例说明。
有须根,如小麦,大葱,韭菜。
直根如,棉花,柳树,芹菜。
变态根,地瓜,萝卜。
17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
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
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
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18植物的根有固定的作用,跟主要靠(根毛)伸进土壤里吸收水分,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19特殊的根与茎,(地瓜、萝卜、胡萝卜………都是根);(土豆、洋葱、藕、大蒜、姜……都是茎)。
20镜有(目镜、调焦螺旋、载物台、物镜、反光镜)五部分组成。
21植物体内的水吸收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腾飞到空中。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
22叶子的蒸腾作用有什么好处?1为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提供动力。
2降低叶面的温度,使叶面免受强烈阳光的伤害。
3可以湿润空气。
23叶子中的叶绿素,把绿叶放在酒精中煮,酒精变绿。
24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光合作用)。
(水+二氧化碳——〉养料+氧气来表示。
25光合作用的意义?.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26.在树皮里有运输养料的细管,叫(筛管)。
筛管是(作用)自上而下运输养料的。
在树皮里选取比较粗的枝条,把树皮环割,叶制造的养料就通不过去了,积存在切口的上部,这个地方便会膨大起来。
27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28对植物实施割环有哪些益处?对植物割环后,叶制造的养料就通不下去了,从而使这个枝上的果实长的又多又大,达到增产的目的。
29.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变轻,热空气会上升。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30.中国是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
松脂灯又叫孔明灯就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
31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吸油烟机,湿衣服挂在暖气片上干的快。
3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3气球、充气跳跳球、充气蹦蹦床、橡皮艇、汽车内胎……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小火箭的制作利用了(反冲原理)。
34.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
因为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
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35.注射器吸药水、水泵抽水、方便挂钩……等都是用到了大气压力。
36.水流的力量与(水流的高低)(水流的大小)(水流量)有关。
水位越高、水流量越大水轮转动的越快。
37 2002年夏季,我国利用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调水调沙)实验。
38.酒精灯的使用方法:1.拿开灯帽,放在一边。
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
3.用外焰加热。
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盖灭后打开,再盖上。
39.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
40.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在金属中,(最容易)传热的是(银),其次是铜、铝和铁等。
液体中除(水银)之外,都不容易传热。
气体比液体更不容易传热。
41.热在水中、热在空气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
太阳的热就是通过(辐射)传到地面上来的。
42.盖被、穿棉衣只能保温,不能生热。
43.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中,塑料杯保温性能最好,其次是纸杯、玻璃杯,保温最差的是金属杯。
44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
45.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有(集热器)(循环管道)和(水箱)组成。
46.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核心元件,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
47.传热按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是:固体、液体、气体。
48.调查记录中应该包括:调查人、调查时间、调查内容。
49.太阳能热水器以其(经济、节能、环保、安全、方便、供水量大)等优点,备受世人瞩目。
50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闷晒式、平板式、全玻璃真空管式、热管真空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