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版)古代诗词名句赏析(七年级下)

合集下载

七下语文10首古诗词译文及名句赏析

七下语文10首古诗词译文及名句赏析

七下语文古诗词翻译及名句赏析原文: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译文: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名句赏析: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原文:2、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名句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赏析:原文3、蝉(唐)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â)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名句赏析: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â)秋风。

赏析:此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借蝉喻人,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原文:4、孤雁唐.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名句赏析:名句: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赏析:原文:5、鹧鸪唐.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就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不被假象迷惑 1. 文章由喜悦到自信,前两句叙述,后两句议论。 2. 前两句写出塔之高。 3. 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文章写了农家富裕的生活,描绘了农村风光图,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1. 首联写出农家款客用尽盛情,体现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 颔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蕴含生活哲理。 3. 颈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报国之志破灭的苦闷忧愤,表达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1. 前两句写出时间绵长。 2. 不见贤明君主(古人),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 3. 第三句写出空间辽阔。 4. “悠悠“与“独“映照,衬托人的渺小,表明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5. 第四句表达诗人苦闷之情。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赞美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透露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 文章由惊叹到豪迈,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 前六句描写泰山景物,表现泰山高大雄奇之美。 3. 首联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4. 颔联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 5. 颈联通过写望衬托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6. 尾联用众山的低小反映泰山的高大,表达诗人远大志向和广阔胸怀。
4. 尾联体现了诗人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表现了对农村古风犹存的热爱。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2017考)第14首竹里馆唐·王维【文学常识】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第15首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第16首逢入京使唐·岑参第17首晚春唐·韩愈【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18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全国视野课内对比:2020河北与课内《赤壁》对比考查。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极度苦第19首望岳唐·杜甫全国视野单篇:2020湖北襄阳,黑龙江龙东,辽宁本溪、辽阳、葫芦岛。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第20首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

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第21首游山西村南宋·陆游全国视野单篇:2020天津、贵州铜仁、湖南常德。

【写作背景】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第22首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单篇:2020北京。

【文学常识】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

这是第五首,是诗人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最新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最新8篇)

《竹里馆》王维篇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

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

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

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②我同意关键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

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篇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篇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收住了,循名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那边。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和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和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和文言文一、古诗部分。

- 原文(部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解析:这诗一开头就很有趣,“唧唧复唧唧”,就像有人在那小声嘀咕,原来是木兰在织布呢。

可她突然不织布了,光叹气。

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呀。

然后就引出了后面的故事,因为可汗要征兵,她爹的名字在军书上,家里又没合适的人能去,木兰就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木兰这个人物形象超酷的,她既有对父亲的孝顺,又有那种勇敢担当的劲儿。

而且诗里描写她出征前准备东西的部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特别有画面感,就好像我们跟着木兰在集市里跑来跑去买东西一样。

-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赏析:王维这家伙可真会找地方享受。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的。

“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在那里面肯定特别安静。

他也不怕黑,有明月陪着他呢。

这首诗虽然短短几句,但是那种幽静、闲适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

就好像我们忙了一天,突然看到一个人在竹林里这么惬意,自己也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放松了。

-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赏析:岑参在远离故乡的路上,向东望去,路远得都看不到头。

他哭得袖子都湿了,就像个小孩似的。

然后在路上碰到了回京城的使者,他想给家里报个信,可是又没纸笔。

就只能让使者给家里带个话,说自己平安。

这诗特别真实,把那种游子思念故乡又没办法好好联系家人的无奈表现得很生动。

就像我们出门在外,有时候忙得顾不上给家里打电话,突然有个机会能给家里说句话,那种感觉是一样的。

- 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01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03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04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初中语文语文版本古代诗词优选名句赏析初中七年级的下

初中语文语文版本古代诗词优选名句赏析初中七年级的下

初中语文 (语文版 )古代诗词名句赏析(七年级下 )1、赏析“心远地自偏”所谓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一样。

诗人用平庸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淡泊、安逸,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郁生气勃勃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类境地,正是心灵自由沉静的美好结局。

采菊而见山,安逸而任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3、《喝酒》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冷静安逸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中的“见”能不可以改为“望”?为何?不可以改。

“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心中看到生气勃勃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惊喜之情,切合作者“悠闲”的情味。

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庸无味了。

5、《喝酒》的艺术特色艺术上的特色是情、景、理三者的浑然交融。

诗人写出优美淡远的景和悠闲自得的情,在情形交融的境地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诗歌中那个悠闲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切合,忧如都在这清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6、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以外,我坐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

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风景。

“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7、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在描绘光景、节令之中,包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光景所表现的春意,闯进旧年,将赶走寒冬。

美景中虽出缺憾,却能表现拥有广泛意义的生活真谛,给人以乐观、踊跃、向上的激励力量。

8、赏析“天街毛毛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初春草色,极淡很少,似有似无。

看似平庸的诗句,向人们表露了春静静来了的信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9、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激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考题】一、理解性默写,。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①幽篁、深林、明月。

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14首古诗如下:1.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赏析- 意境: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诗中的幽篁(竹林)、深林、明月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 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一种高雅绝俗、悠然自得的心境。

- 艺术手法:以自然平淡的笔调,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月夜竹林幽居图。

1.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赏析- 意境:在宁静的春夜,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扬的玉笛之声,这笛声随着春风飘散在整个洛阳城。

- 艺术手法:“暗飞声”的“暗”字用得巧妙,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以声传情,借景抒情。

1.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 赏析- 意境:诗人东望故乡,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了衣袖。

在途中与入京使者相逢,想要传个平安的消息却没有纸笔。

- 情感表达:既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有在旅途的仓促与无奈。

- 艺术手法:“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凭君传语报平安”语言质朴,却情深意长。

1. 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 赏析- 意境:描绘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各逞芳菲的景象,就连没有艳丽色彩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写晚春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积极向上的态度。

- 艺术手法:运用拟人手法,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的“知”字,将草树拟人化,赋予它们感知春天将逝的能力;“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字,生动地表现出花草争艳的情景。

1.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赏析- 意境: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有哪些1、泊秦淮【作者】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竹里馆【作者】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望岳【作者】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唐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清代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晚春【作者】韩愈-唐代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约客【作者】赵师秀-宋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宋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传承性。

尤其是作为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地位十分突出。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人教版,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七年级(下)古诗文整理(注释、译文和鉴赏)

七年级(下)古诗文整理(注释、译文和鉴赏)

七年级(下)古诗文整理(注释、译文和鉴赏)春寒(指冬天刚过,春天刚刚来临时的余寒。

此时北方多霜、雪,南方多雨。

)宋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①选自《简斋集》。

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

宋代诗人。

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②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③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④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也泛指红色。

【译文】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

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

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花的花朵凋零了。

尚未绽开的蓓蕾不吐艳了。

园林中的新花嫩叶全在寒风冷雨中萧瑟。

叫人担心害怕!那边短篱旁,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简析】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

借海棠写自己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 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 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宿甘露寺僧舍(宋)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hè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词释】①甘露僧舍:甘露寺。

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

壑:山谷,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译文】云雾弥漫在枕边,山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1] 【鉴赏】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

初一下册摘抄赏析

初一下册摘抄赏析

初一下册摘抄赏析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南朝·吴均《山中杂诗》这两句诗大意是: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诗句的大意是:篁林幽深,别人都不了解自己,只有明月与自己相伴。

写出了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高雅、优美的意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句的大意是:这个夜晚听到了这支《折杨柳》的曲调,谁能不涌起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写出了听者共同的感受,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诗句的大意是:我骑马奔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了骑马回京城长安的使者,没有纸笔可以让我写一封家书,就拜托使者捎口信给长安的亲人,告诉我平安的消息。

诗句率性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句的大意是:春雨绵绵,河水上涨,到傍晚雨下得更大,河里的水流更急。

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着。

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句的大意是:正是江南风景最美好的时候,在落花飘零的时节又与君相逢。

诗句写出了时势之衰,抒发了无穷的感慨。

用美丽的江南美景反衬时世之凋敝丧乱,用落花暗喻人生之凄凉飘零。

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诗句的大意是:江南夏初,黄梅时节的雨夜,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诗用对句的形式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诗句的大意是: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都能引领诗文创作几百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进行赏析。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登高赋景的诗。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进步、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和期望。

诗中以黄河入海流和白日依山尽来形容着自然景观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宏伟与辽阔。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行为意味着作者希望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大的成就和境界。

《望庐山瀑布》作者:杨万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杨万里描写庐山瀑布景色的诗。

诗中以日照香炉生紫烟来表达瑰丽的景观,通过遥看瀑布挂前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绘将瀑布的雄伟和奇特展现出来。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的壮丽景色与天地相融合,营造出宏大的意境。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写给友人的一首詩。

通过描写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境况,表达了对逆境与坎坷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满地及长江滚滚来的描写都充满着忧愁之情。

诗人以自己的经历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感慨与沉思,凸显了坎坷人生中的苦痛和困扰。

《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是李绅反映农民劳动困苦的一首诗。

以表达对农民劳动辛苦的同情和思考为主题,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辛勤付出的艰辛。

最后的一句粒粒皆辛苦强调了农民艰苦劳作的不易,使人对农民的辛勤劳动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f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6、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或隐喻了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3.首联点明登临之意。

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

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

七下古诗赏析

七下古诗赏析

1、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幽州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古人、来者”都指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ng)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1、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主旨: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岱宗:指泰山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齐鲁青未了: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前句虚写秀美。

后句实写高大。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割:分。

前句解释: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后句:山的南北两侧,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

曾:同“层眦:眼眶。

(前句解释: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

后句解释: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想象俯视。

抒发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

会当:终当终要。

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

凌:登上1、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2、主旨: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缘:因为闻说:听说【名句解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跳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七年级下课内古诗名句赏析

七年级下课内古诗名句赏析

《诗四首》名句赏析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作者虽然不善农事,但他仍然不辞辛苦,辛勤耕作,表现了作者不愿意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愿意归隐田园,享受田园之乐的心情与愿望。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中的“愿”具体指什么?具体指:作者不愿意趋炎附势、同流合污,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愿意归隐田园,享受田园之乐,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作者觉得自己好像“蓬草”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写景之中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心情。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表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描绘了一副奇丽壮观的边塞风景图。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富有层次美。

从天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及地上的长河,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落日及无垠的沙漠。

其次,它有画一样线条美。

纵的长烟,横的长河,圆的落日。

第三,富有色彩美。

黄色的沙漠,桔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简答:集中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诗人抓住沙漠上的景物特点,“直”“圆”二字写出了雄奇壮丽的独特沙漠景色,富有线条美、层次美、色彩美,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心情。

)5、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直”和“圆”字。

一个“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圆”字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圆圆落日显得更圆了。

这两个字逼真传神,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片花团锦簇的景象,其实含有深刻的哲理,用来说明困境之中往往蕴涵着希望。

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逐渐消失,滔滔的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滚滚东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语文版)古代诗词名句赏析(七年级下)1、赏析“心远地自偏”所谓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了郁郁郁葱葱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局。

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3、《饮酒》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不能改。

“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饮酒》的艺术特点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6、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

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

“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7、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8、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看似平淡的诗句,向人们透露了春悄悄来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9、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

既表明了作者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立场,又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10、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11、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

“断肠”一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12、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银河相隔,情意相通。

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千言万语。

“语”作动词,意为谈话。

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13、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入”、“下”、“飞”、“生”、“结”等词颔联“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

“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高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

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15、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6、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7、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8、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

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19、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

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

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2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2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写国事和家事。

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

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22、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

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2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

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24、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5、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

“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26、“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27、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踪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

以景抒情,言虽尽而意未绝。

28、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首句中的“惊”字是“使……惊”的意思,风、月、蝉、鹊,都为寻常景物,但经过作者巧为组合,竟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

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

“惊鹊”、“鸣蝉”,似写动而实写静,以动衬静,真神来之笔。

29、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

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说丰年”。

这里,词人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蛙身上,构思奇妙,话语清新,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真是词人的匠心独运。

30、《我爱这土地》语言品味“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大地。

“爱”表达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以“假如”虚拟,领起全诗,以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嘶哑”形象地描摹出了鸟倾情鸣唱的歌喉。

“河流”和“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的”“激怒的”使人联想到日冠的铁蹄正在野蛮地践踏和蹂躏着华夏大地,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英勇斗争。

“黎明”象征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表现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31、《我爱这土地》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的诗歌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2、《乡愁》语言品味“小小的”与下文中“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形式,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33、《乡愁》的结构美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34、《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