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8 窑洞文化专题

合集下载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升华和智慧结晶。

考试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地理试题是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工具。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一、自然地理1. 阐述长江经济带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沿岸省市的人口密度很高,人民经济相对发达。

长江沿岸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区域,农产品产量丰富,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 简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黄土高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形成主要由于长期的风蚀和水蚀作用。

黄土高原肥沃土壤稳定性较差,土地容易受到水蚀和风蚀的损害,造成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问题。

二、人文地理1. 解释企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企业集聚是指大量的企业在某一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现象。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集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进而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 解释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和影响。

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城市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三、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描述我国秋冬季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原因和措施。

我国秋冬季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燃煤污染、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2.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施策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也要为子孙后代保留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方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一、地形地貌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涉及到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雄伟的高山,也有绵延的平原,还有丰富的河流湖泊。

而这些地形地貌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地形地貌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山高水长”、“天高地阔”的说法,山川河流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是神圣的,是有灵性的存在。

比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长江、岳麓山、华山等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

地形地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候环境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水观念,就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古人在建筑方面注重“山环水抱”、“气流通畅”,认为这样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和命运。

又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同气候环境下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南方人爱吃米饭,而北方人则爱吃面食,这些都与气候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资源有着深刻的保护和利用理念。

比如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天地人和”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横征暴敛,提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理念就体现了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对自然的敬畏。

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着“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山水甲天下”等理念,都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呼吁。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人文地理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在中国古代,人们尊山敬水,尊师重道,注重家庭、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窑洞的PPT

窑洞的PPT
选地 挖地坑院 整窑脸 上窑间子 画窑券 装修 挖窑
修窑
挖地坑院
• 挖地坑院时,先要开挖窑院。院坑也不是 一次挖成的,先沿边开挖3米宽的深槽,直 到6米深的预定地面。然后修整外侧要做窑 脸的土壁,要把土壁晾干后才能挖窑。在 这时间里,把院坑中剩下该挖的土挖完, 形成院坑,便可开挖窑洞。窑院还要修出 澄道,挖渗井和水井,进行窑顶的平整压 实,造护墙等。
窑洞的介绍
• 优点:
• 1·保温隔热,冬暖夏凉
• 2.施工简便,节省木材, 造价低廉 节省木材更具有双重意
义:保护了植被,同时大大降低了工程造 价。据洛阳市建设委员会窑洞调查组
调查,一般天井式窑院单位面积每 平方米用工1.8个,造价每平方米12 元,一孔27平方米的土窑,土工造 价仅324元,加上木工5个工日,一 孔窑所需费用仅500元左右。时至今 日,一孔窑工程造价亦仅2000元左 右;豫西掘一套地坑窑(最少6孔)亦仅 9000元。
箍窑的建造方法

• 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公分左右、长 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公分左右、 五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的桥墩,俗称窑腿 五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的桥墩,俗称窑腿 一般并排修二孔箍窑需三个墩子, 子。一般并排修二孔箍窑需三个墩子,修三孔窑 需四个墩子,以此类推。 需四个墩子,以此类推 其次,要打好胡基 胡基。 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选好土的湿度和 土质。土质为黑黏土和黄土最好。开始打时, 土质。土质为黑黏土和黄土最好。开始打时,要 削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或石板、水泥板。 削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或石板、水泥板。准备 好筛过的草木灰 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 草木灰, 好筛过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要在石 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 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后再往 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 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 夯实。回族群众当中流传有打胡基的顺口溜, 夯实。回族群众当中流传有打胡基的顺口溜,叫 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 做“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说明打胡 基的艰辛。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 基的艰辛。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箍窑有 专门掌楦子的师傅。 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 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地箍。 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地箍。箍完后整 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似牛脊梁型。 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似牛脊梁型。最后外 抹一层黑土或黄土和麦草粗泥, 抹一层黑土或黄土和麦草粗泥,晾干后再抹层黄 土和麦衣的细泥, 土和麦衣的细泥,使其光滑照人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专练9 传统文化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专练9 传统文化

非选择题专练9传统文化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碹窑是怀安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

碹窑是窑洞的一种,是从平地里盖起来的,建筑材料是用就地取出的黄土与碎柴草混合而成。

(1)说明使用黄土和柴草作为建筑材料的原因。

(2)与晋陕窑洞在黄土崖壁开凿不同,分析碹窑选择在平地而建的可能原因。

(3)目前人们多搬离碹窑而选择居住在砖瓦房屋内,分析选择砖瓦房屋的原因。

(4)有村委会建议碹窑利用冬奥会开发旅游业,请你推断村委会的理由。

答案(1)当地黄土和柴草较多,可以节省成本;当地冬季寒冷漫长,黄土和柴草保温效果好;节能环保。

(2)当地黄土沉积较薄,缺乏晋陕地方崖式地形,大多数地区地形平坦;当地土质黏度高,便于挖掘和制作土坯。

(3)碹窑泥土防水效果差,长时间容易受潮而塌陷;碹窑没有砖瓦房屋通风透气好;而且砖瓦房屋所处的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4)碹窑具有独特的建筑文化价值,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碹窑位于张家口地区,冬奥会主要在张家口举办,当地可以借助冬奥会主办契机,宣传和开发碹窑旅游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供书画、裱拓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安徽省泾县宣纸以当地所产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经上百道传统手工工序制成(下图),其晒滩环节长达数月以使原料天然氧化漂白,故有“片纸两年得”之说。

和机制纸相比,泾县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不易变色,纸寿千年,但年产仅数百吨,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2009年,泾县宣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根据泾县宣纸的生产过程和用途,说明泾县宣纸产需矛盾并不突出的原因。

(2)泾县宣纸所用原料往往选择在山坡上铺垫山石进行晒滩。

指出晒滩时应避开的坡向,并推测铺垫山石的可能原因。

(3)指出泾县宣纸坚持手工生产的价值。

黄土高原窑洞课件

黄土高原窑洞课件
传统艺术在窑洞的建筑和室内装饰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在窑洞的墙壁上常常 绘制有传统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和 文化传统。
窑洞与现代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黄土高原地区的 窑洞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满足现代人 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
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窑洞更加适应现代人 的生活需求,同时保留其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例如,在 现代设计中,可以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对窑洞进行改 造和升级,使其更加舒适、安全和环保。
祭祀
在一些地区,窑洞还被用作祭祀场所,供奉祖先 或神灵。
04
窑洞的维护与保护
窑洞的维护措施
定期检查
定期对窑洞进行检查, 确保其结构安全和无破
损。
防潮处理
在窑洞内进行防潮处理 ,以防止潮湿对窑洞造
成损害。
通风换气
保持窑洞内的通风换气 ,避免潮湿和霉变。
清洁卫生
定期清洁窑洞内部,保 持整洁卫生。
窑洞的保护政策
未来发展
未来将继续加强对窑洞的保护力度,同时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方式和技术, 以实现窑洞的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发展。
05
窑洞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窑洞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文化特征,窑洞作为当地居 民的传统居住形式,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在黄土高原地区 ,窑洞不仅是居民的居住场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窑洞的结构设计
拱形结构
窑洞采用拱形结构设计,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承受上部压力,提高建筑的稳定 性。
门窗设计
窑洞的门窗设计也别具一格,通常采用木制门窗,既能满足通风和采光的需求 ,又能增加美观度。
窑洞的功能用途
居住

高考地理专题:中国传统民居(典例剖析+对点精练)

高考地理专题:中国传统民居(典例剖析+对点精练)

高考地理专题:中国传统民居(典例剖析+对点精练)传统民居分布地区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四合院北京、华北 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 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 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 角,保温防寒避风沙,冬 季多纳阳光有正房、厢房之分,长 辈住正房,体现正统、 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蒙古包内蒙古地 区 温带草原、游牧民族的需 要逐水草而居,易于拆卸、 迁徙窑洞黄土高原 地区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黄土 直立性好,土质疏松 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 凉客家土楼赣南、闽 西、粤北地 区境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形 复杂,红壤土质黏重,气 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 既能防震防潮,又能保暖 隔热中原汉族迁居此地,为 御匪盗聚族共居一楼, 具有防御功能,乂体现 了家族中的平等团结徽州民居皖南地区多建在山之南,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幽静、典雅、古朴傣家竹楼云南西双版纳竹乡、气候湿热,因地制宜,竹子和茅草筑成,通风散热上层住人,防御虫蛇侵袭,楼下饲养畜禽【典例剖析】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多为坐北朝南,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雨,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1.北京的四合院是如何体现“合"字内涵的?提示: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2.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性格特征?提示: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体现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3.试从北方气候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不算多,主要集中在地窖文化、古代水利工程、灌溉制度和土地利用等方面。

地窖文化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地理学科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例如,有一道试题要求考生解释地窖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地窖文化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地窖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用于储存食物、酒类等物品,可以保证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仍能够生存。

地窖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古代农民和智慧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古代水利工程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出现也不少,有些试题要求考生解释和评价某些古代水利工程对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影响,比如说大运河、都江堰等。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运河工程,存在的时间已有两千余年,对于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都江堰则是古代的一项灌溉工程,不仅可以灌溉成千上万的农田,还可以为成都市供给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大贡献不仅能够被历史和人民所记住,也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宽广而深邃的底蕴之一。

灌溉制度作为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表现也得到了地理试题的体现。

常常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解释灌溉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灌溉制度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安排水源、水渠、水库等设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为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些灌溉设施早已渗透到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地利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之一。

有时候,一些地理试题会要求考生探讨一些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并结合当地的环境、地形和气候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土地利用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和利用的重要实践,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着长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窑洞介绍

中国窑洞介绍

地理位置气候建筑类型特点演变发展形成机理文化性形成的格局形成原因选址原因生存条件(水食物防御宗教)发展前景民居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关系1,功能使用2,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内部环境院落小气候地势环境观念3,自身看法生活社会新农村规模生产方式当地承载力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类型, 具有塬、峁、墚、沟等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像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 或星罗棋布地隐避在黄土峁、墚之下, 或顺着沟坡谷地自然展开, 最大限度地与大地形态融为一体。

聚落布局的形成条件中国窑洞, 起源于石器时代的穴居, 半穴居时期。

原始先民发现自然洞穴的空间适于居住, 具有遮风避雨、御寒抗暑及防卫的功能———穴居文化的真正起源便是从这一发现开始的。

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适度的柔软性, 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挖掘成洞穴, 于是黄河流域的先祖们由洞穴而窑洞、由窑洞而窑居, 用最原始的挖掘工具, 在黄土中凿出一座座建筑。

.聚落布局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盛行的国家, 夏季盛行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盛行偏北风, 寒冷干燥。

加之处在北半球, 阳光从南面照射而来。

因此,窑洞建筑普遍采用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或背崖面水的模式。

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窑洞康百万庄园, 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选址, 经历代陆续营造, 其总体结构至今依然完整。

其布局沿袭了传统的四合院格式, 随山坡顺势巧妙地利用地形, 使每个院落都有窑洞存在, 而且多作为正房来使用。

因材致用的生土材料窑洞民居的营造可以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 这种黄土堆积层最深达200 m,在千百万年风雨侵蚀和雨水冲刷下形成了无数峭壁、地沟; 黄土节理垂直, 二三十米高的土崖峭壁仍能直立, 不易坍塌,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可塑性。

同时, 黄土运用简单的工具就能挖掘、施工, 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状土体作为窑壁、窑顶; 挖出来的原土, 可以通过版筑作为院墙、隔墙, 或打成土坯, 砌筑洞口墙和火炕, 烧制土砖镶边, 用以防水, 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还可以用来做土踏步、土照壁、土桌、土花池等土构件或土家具; 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 垫坡填坑。

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窑洞文化

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窑洞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窑洞文化今日话题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的厚,有地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人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民居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窑洞文化如何形成的?窑洞有哪些分类?现状如何?地理人是如何命制试题的呢?现在咱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背景材料】说明:本文节选自《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史结课论文---中国特色:窑洞》作者:徐思洁。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的厚,有地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人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窑洞的形成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

目前我国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陕西省的陕北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

陕北窑洞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窑洞式横穴,在近代,陕北窑洞曾支撑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

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小百科 窑洞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小百科 窑洞

地理小百科14-窑洞窑洞这么低,如果遇到大雨会被淹吗?看到题目,你是不是心中一惊?很多窑洞都是低于地面的,万一下雨多了,这还不满屋子都灌满了水啊?首先,我们来看看窑洞在哪里。

我国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挖窑洞作为居住的房屋,因为这里干燥少雨,树木稀疏。

这就对了,本来降雨就少,也就不用太担心排水的问题。

大家伙一起在窑洞里吃饭再来看看窑洞的不同类型。

窑洞因建造的位置和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是指在平地上用砖砌筑成的窑洞,它除了窑洞的外表,更像我们常见的房子,是窑洞民居中造价最高的一种。

靠崖式窑洞依山而建,更容易建造,造价也相对低廉。

延安枣园而在没有沟壑的平底,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向下挖出一个院落,再于地下院落的四面垂直洞壁上,掏出若干口窑洞,这就是下沉式窑洞。

这种窑洞从远处看,地平线上几乎看不见,走近了才发现它就像是开在地面上的方形大坑。

因为气候干燥,不必担心“地下室”潮湿不宜居住。

下沉式窑洞下沉式窑洞主要分布在晋南、豫西、渭北等地。

在山西省黄河以南的平陆县一带,叫做“地坑院”,其他地区还有天井院、洞子院的俗称。

下沉式窑洞大大节省了地面空间,在三种窑洞中,下沉式窑洞是最为珍稀,也是目前消失最快的一种民居形式。

今天我们主要说说下沉式窑洞,从窑洞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寻找人们在排水等方面的设计心思吧。

窑洞#01 窑洞顶部窑洞顶部至少要有3米以上的土层,虽然平坦,但不能种植农作物,只能作晾、晒谷物的场地。

植物的根系会破坏黄土的稳固性,一旦出现裂缝,要立即废弃不用。

还种植物呢,把水泥地都能给你顶破。

等到星期四,连天花板都给你顶破,夺笋呐!#02 入口要留一孔窑洞作为整个院落的出入口,最简单的入口是“一”字形的,从地面直接通到窑院,是下沉式窑洞使用最多的一种入口形式。

此外,还有阶梯式入口。

窑洞入口#03 厨房下沉式窑洞的厨房多与炕铺相连通,烧饭的余热通过炕底,再从烟囱出去。

黄土高原窑洞课件

黄土高原窑洞课件
谢谢
分布范围
窑洞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 区,特别是陕北、山西、甘肃等地 。
生活方式
农业生产
黄土高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 窑洞居民通常在农忙时节进行耕 种、收割等农活,农闲时节则从
事手工艺、贸易等活动。
饮食习俗
窑洞居民以面食为主,如馒头、 面条、烙饼等,同时也会食用各
种蔬菜和杂粮。
节庆活动
窑洞居民有着丰富的节庆活动,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 些节日期间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
拱形结构
窑洞采用拱形结构,能够 承受较大的压力,确保建 筑的稳定性。
空间布局
窑洞的空间布局因地制宜 ,根据地形和环境进行合 理规划,以满足居住和生 活需求。
自然通风
窑洞建筑利用自然通风原 理,通过天窗、洞口等设 计实现空气流通,提供舒 适的居住环境。
建筑材料
黄土
石材
窑洞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具有较 好的抗压、抗拉性能。
黄土高原窑洞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黄土高原窑洞的地理分布与历史背景 • 窑洞的建筑特色与结构 • 窑洞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 • 窑洞的保护与传承
01
CHAPTER
黄土高原窑洞的地理分布与 历史背景
地理分布
黄土高原窑洞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北地区
特别是陕西省的延安、榆林等地,这些地区的黄土高原分布广泛,为窑洞的建造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04
CHAPTER
窑洞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现状
政策支持
0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传统窑洞进行保护,限制过度开发,鼓
励居民修缮和维护。
居民参与
02
当地居民对窑洞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积极参与修缮和维护工

高考地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8窑洞文化专题

高考地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8窑洞文化专题

高考地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8窑洞文化专题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的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人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

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这种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

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

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a :区域地形地貌形成,特点b :等高线地形图与窑洞的综合考查c :区域气候类型,降水特点二一窑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八。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窑洞的特点和简介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窑洞的特点和简介

一、靠崖式窑洞(崖窑)

二、下沉式窑洞(地窑)


三、独立式窑洞(箍窑)
窑洞的历史
• 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 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 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 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 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 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 着更加舒适宜人。
窑洞的简介和特点
风土人情 特点 历史

1.窑洞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 有重要关系。 2.它坐落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上,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 高原,由于气候影响形成了这一现象。 3.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带到中国的西北高原,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陕北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 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 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窑洞的特点
•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 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 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 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 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 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 建筑形式。 •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 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 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 形式。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 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杨家岭

人教版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专项训练

人教版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专项训练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专项训练选择题1、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废弃窑洞。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建造窑洞的最佳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2)为保护窑洞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应该()A.关闭废旧窑洞,建设新型窑洞B.开发遗产旅游,传播民居文化C.提供政府补贴,鼓励进窑居住D.制定法律法规,禁止废弃窑洞答案:DB【提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解答】(1)窑洞的选址要避开陡崖、山谷等地形,防止崩塌、洪水等灾害,一般选择在阳坡修建。

故选D。

(2)窑洞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活化石,作为当地特色的民居景观,可以有选择的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传播民居文化。

故选B。

2、沿黄省会城市是指我国黄河所经省份的省会城市。

下图示意沿黄省会城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沿黄省会城市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A.沿黄省会城市的城镇化率呈现黄河上游到下游“西—东”的渐进规律B.黄河中、上游的省会城市人均GDP基本呈现自上游至下游的递减规律C.沿黄省会城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存在“西—东”渐进规律D.沿黄省会城市中呼和浩特、济南单位经济水平低于太原单位经济水平(2)推测沿黄省会城市中太原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用地价格较低B.气候温凉湿润宜居C.城乡交通通达度高D.人均消费水平较低答案:CD【提示】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对策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读图可知,沿黄省会城市城镇化率没有呈现黄河上游到下游“西—东”的渐进规律;黄河中、上游省会城市人均GDP基本呈现自上游至下游的递增规律;沿黄省会城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存在“西—东”的渐进规律;呼和浩特、济南、太原城镇化率均与市区人均GDP、市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存在较大反差,前两者呼和浩特和济南单位经济水平较高、太原单位经济水平较低,故选项C正确。

关于“窑洞”的知识1

关于“窑洞”的知识1

关于“窑洞”的知识1关于“窑洞”的知识1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

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

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

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

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

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

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的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人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

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这种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

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
原因有三点:
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

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a :区域地形地貌形成,特点
b :等高线地形图与窑洞的综合考查
c :区域气候类型,降水特点
窑洞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系列八
a:考查学生判断地理图标所承载的地理信息
b: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地理事物能力
c:考查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
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

如今大量的地坑院正在消失,遭废弃或填埋。

下图为该地区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地坑院院心天井通常会栽种一颗树,其最主要目的是()
A.美化环境B.夏季遮荫C.安全警示D.保持水土
2.夏季地坑院窑洞内空气湿度很大,原因是()
A.窑顶雨水下渗B.院心天井积水
C.窑内气温过高D.窑内外温差大
3.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当地许多村落开始填埋地坑院,其原因最可能是()A.建筑技术进步B.缓解耕地紧缺
C.交通用地不足D.生活条件改善
【答案】1.C 2.D 3.B
【解析】第1题,地坑院是向下深挖土层而建的,院中种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是告诉远处的人有坑,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选C正确。

第2题,豫西黄土高原降水较少,夏季窑内温度低,窑外温度高且水汽含量大,窑内外温差大;外面的热空气进入窑内遇冷凝结,使得窑内湿度增大。

选D正确。

第3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为缓解耕地紧缺,开始填埋地坑院。

选B正确。

下图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

读图,完成4~6题。

4.甲、乙、丙、丁四地黄土覆盖层可能最厚的是()
A.甲B.乙C.丙D.丁
5.高原民居窑洞冬暖夏凉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暖温带B.降水少、晴天多
C.黄土表层吸热强D.墙体厚、保温性能好
6.窑洞选址在丁处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夏季风迎风坡B.位于阳坡
C.地势平缓D.靠近河流
【答案】4.C 5.D 6.C
【解析】第4题,根据题意,黄土覆盖层的厚度可从图中实线(黄土高原表面等高线)数值减去虚线(黄土底面等高线)数值进行比较。

第5题,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多选择在土质坚硬的地方,房顶和墙壁厚度较大,不易传热,因此窑洞冬暖夏凉。

第6题,根据图中实线(黄土高原表面等高线)变化特征可知,丁处等值线较为稀疏,说明地势较为平缓,有利于修建窑洞。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米)。

读图,回答7~8题。

7.甲处黄土层的厚度可能是()
A.10米B.20米C.30米D.40米
8.从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考虑,最适合开凿窑洞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7.D 8.B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根据图中实线可知,甲地黄土表面高度为845~850米之间;根据图中虚线可知,甲地黄土底层高度为805~810米之间,故甲地黄土层厚度为35~45米之间,故选D。

第8题,读图可知,丙地为冬季风的迎风坡,不适合人们居住,丁地位于阴坡,光照条件不好,采光条件不好,不适宜人们居住;甲地位于上地,不适合人类居住;乙地位于阳坡,且位于迎风坡,气温和降水适宜,且黄土层较厚,故适合人们居住。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从北向南自河套下来,到了陕西潼关附近调头东去,形成河东金三角地区。

运城的盐池就在这个河东金三角的核心地区。

传说尧、舜、禹相继在河东建都。

距河东盐池最近的为禹都安邑,约为20千米,其次为舜都蒲坂,约60千米,最远的为尧都平阳,约为140千米。

材料二河东盐池中食盐资源的利用,最初是采取“捞取法”:天日暴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产盐全部依靠自然的力量。

夏季河东盐池所在地是华北最炎热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南风猛烈,光照资源非常丰富,最高气温可达42.6℃,年降水量约为520mm,蒸发量却高达2300mm。

材料三窑洞是该地区广泛分布的民居,主要是在黄土断面开挖,在盐池湖畔的蚩尤村(现名长寿村)中,窑洞不再是北方传统的坐北朝南式,而必须建成坐南朝北。

(1)试分析在安邑、蒲坂、平阳三城建都的有利区位条件。

(2)试分析河东盐场形成的自然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蚩尤村窑洞坐南朝北的原因。

【答案】(1)位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取水方便;河运便利;靠近盐湖,有丰富的食盐供应。

河谷地区,土层相对深厚肥沃。

(2)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有利于蒸发;位于河谷地区,地势较平坦,便于晒盐;风力较
强,可加快盐晶体的析出。

(3)蚩尤村窑洞坐南朝北的原因是躲避强劲的南风。

【解析】(1)三个城市都沿河设城。

靠近河流可以方便取水;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位于河谷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城市建设;河谷地区,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靠近盐池,有丰富的食盐供应。

(2)盐场形成的条件一般要求多晴天、日照强烈、多风的地方,有利于水分的蒸发,还要有开阔的晒盐场所。

河东地区位于河谷地区,地势较平坦,有晒盐的空间;根据材料二的信息,该地夏季高温,光照丰富,南风猛烈,这些条件有利于蒸发。

(3)根据材料二,该地南风猛烈,为了躲避强劲的南风,该地房屋坐南朝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