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案

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案

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案教案标题: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副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用法。

2. 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副词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1. 副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示例文段。

2. 学生准备文言文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回顾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和用法。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副词的定义和分类,并解释每个分类的特点和用法。

2. 教师通过示例文段,向学生展示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并解释其作用和意义。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文言文课文,并标出文中出现的副词。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副词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话题,撰写一段文言文短文,并注意运用副词。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文言文文章,分析其中副词的运用,并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可以尝试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文中的副词,加深对副词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和作文,评估学生对副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的课件和示例文段。

2. 学生的文言文课本和笔记。

教学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

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

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

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

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

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

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

先看“少”的例子: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战国策》(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史记·秦本纪》(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yi(谨慎的样子)9、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古代汉语1-副词分析

古代汉语1-副词分析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史记》(猝) 晏婴,齐之习辞也者,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晏子春秋》 会秦围赵。《战国策》 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史记》 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史记》 方急时,不及招下兵……《史记》

5.“将”、“且”、“行”、“欲”等,一般可译为 “将要”、“快要”、“将”等。表示间,译为
“在、当”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项伯许诺,即夜复去。
即还可作连词,可表示条件、假设、让步
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公徐行,即免死。 王即不听用商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 矣。《史记》
(崔)烈由是声誉顿衰。《资治通鉴》 有窃其钟负而走者,枪然有声,惧人闻之,遽掩其 耳。《淮南子》 子亟去,无污我。

三、时间副词
1.这类时间副词多表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意思。
“已”、“既”、“尝”、“曾”、“业”、“向” 等。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 微子》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左传》
“既”经常做动词用,还可带宾语,有时还可独立使 用,表示时间,可看作表时间的分句。
吾与女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 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 淮阴侯列传》 民劳,不可,且待之。 姑:多行不义必自毙,姑且待之。
今暴得大名,不祥。《史记》 饥馑暴至,军旅卒发。《史记》 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 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即作副词,经常用在判断谓语前来加强确认某 一事实的语气。
民死之者,非其父兄,即其弟子。《左传》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庄子》 岂直百里哉?《战国策》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梁惠王上》 惟余马首是瞻。《左传》 此特一时之事。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 有辨也。 独斩黯,民乃肯出马。《史记》 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古代汉语课件 副词

古代汉语课件  副词
汉代】→曾
• 曾
★萧何曾作沛中吏。(李白.猛虎行)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晁错列
传)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河广)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 一、时间副词,“曾经”(汉以前多用“尝”);
• 二、语气副词,zēnɡ,“居然”、“竟然”。
纪)(长时间)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列子·天
瑞)
5.最终时间
•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史
记· 廉蔺列传)
•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孟子· 尽心
下)
• (义帝)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史
记· 高祖本纪)
• 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 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史
• 蔡文大奇其形貌。(汉书·翟方进传) • 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 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越绝书·荆平王内传) • 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 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 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 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汉书·王莽传) • 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魏泰.东轩笔记)
(一)程度副词:
☆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
理活动动词 (1)较高程度:最、绝、至、极 太、特、殊、尤、良、益、甚、颇„„ ——很、非常 (2)较低程度:少、稍、略、颇、微„„ ——稍微 (3)程度加深:加、更、愈、益、滋、弥„„ ——更加
•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
• 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论语集解·序)

古代汉语副词PPT课件

古代汉语副词PPT课件
它能作句子成分,在句中大都作状语,有时作补语, 一般不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中心词。是一种半实 半虚的词。
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句占压倒优势,因而副词特别发 达,根据其意义和作用,可分为八类:
程度、范围、时间、数量、情态、语气、否定、谦敬
3
二、程度副词
1、表示程度高、过甚、至极。
有“甚、极、至、最、大、颇、丕、孔、重、深、 酷、殊、尤、良、雅、都”等。这些副词古今变化 不大。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6
3、表示程度加深,更进一步
有“益、加、滋(兹)、尤、增、愈、弥”等,意 义近于“(比较起来)更加”、“(比现在)越来 越”。“益、弥”今日还常用,需加注意。例如: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国语·晋语三)辑睦:合作、和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欲盖弥彰,竟有何益?(资治通鉴·唐纪)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论衡·别通)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副词古代汉语

副词古代汉语

副词古代汉语第一篇:副词古代汉语古汉语词类——副詞副詞是對動作行爲或者某種性質狀態進行修飾限制的一類詞。

它可以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

一、副詞的來源副詞絕大部分是從動詞、形容詞、名詞、代詞等演化而來的。

由於副詞表示的意義比動詞、形容詞、名詞等要虛一些,所以從動詞、形容詞、名詞等向副詞演化的過程是一種虛化過程。

如:“向”,作動詞時有接近的意義,後面可以接表示時間的賓語。

例: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李商隱《登樂遊原》)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

(陶潛《歲暮和張常侍》)當表示接近意義的動詞“向”出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等謂語前時,便虛化爲副詞,表示將近的意思。

例:清明前夜炊飯,雞向鳴下熟飯於甕中,以向滿爲限。

(賈思勰《齊民要術》)又表示將要的意思,例:木欣欣以向榮,泉水涓涓而始流。

(陶潛《歸去來兮辭》)再如:信,作爲形容詞,是言語真實的意思。

例:子以爲我爲不信,我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國策·楚策》)後來虛化爲副詞,是確實、的確的意思。

例:大王信行臣之言。

(《戰國策·秦策》)二、副詞的語法功能副詞的基本語法功能是作句子的狀語,但有些謂語性的副詞有時也可以作謂語或者補語。

作謂語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在一般的陳述句或者疑問句中作謂語,例: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另一種是在對話中或者複句中單獨成句,例:公聞其期,曰“可矣。

”(《左傳·隱公元年》)副詞作補語的情況例如:可謂富貴極矣!(《史記·李斯列傳》)三、副詞的分類有關副詞的分類各家說法不一,本書採取常見的分法,將副詞按照其用法分爲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和謙敬副詞六類。

下面我們分別予以介紹:(一)程度副詞程度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性質狀態、數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達的意義可以分爲三類: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大(十分、很)∕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殊、特、尤(特別、非常)∕甚∕良“最、至、極、絕”等幾個副詞可以表示最高度。

第十二讲 古汉语的副词

第十二讲 古汉语的副词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思完全不
同。例如: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 臣固知王之下忍也。(孟子〃梁惠王上) • 禹拜稽首固辞。(尚书〃大禹谟) •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曹操《让县自明本 志令》) •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也。(史
记〃河渠书) •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子
通列传) •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
2)表示程度轻微。除了“颇”,还有“少、小、差、略”等,
而“稍”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 今予病少痊。(庄子〃徐无鬼)
就要”,表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例如:
• 民劳,未可,且待之。(史记〃伍子胥列传) • 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 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史记〃滑稽列传) • 不反列,且行法。(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6.语气副词
表示说话人语气的副词称为语气副词。有的人把这种 副词归并入情态副词。有“必、殆、其、盖、岂、独、 宁、庸”等。
望、命令等祈使语气,用在反问句中表反问语气。例如: • • •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考文本纪)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
书〃盘庚上)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义同
“难道”。例如:
•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 • 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尚书〃汤诰) 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

古代汉语虚词副词

古代汉语虚词副词

古代汉语虚词副词汝州市一高孙银昌定义、特点、分类、功能、使用定义: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

特点:1、置于动词形容词之前,不需要与别的词语组合,作状语。

渔人甚异之。

少益嗜食。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置于动词形容词之后,不需要与别的词语组合,作状语或补语。

王之好乐甚。

3、一般不能直接修饰名词或代词。

辨析: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

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分类:根据语法作用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频度副词、语气副词、表敬副词、指代副词。

七种。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所达到的不同程度。

A、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极、甚、殊、良、绝、太(大)、至、颇、尤、孔”等,它们可分别译为“最、很、非常、特别”等。

a “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 “大”意思是“十分”;c “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 “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

e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

①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战国策•赵策》)②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③(西门豹)向河立待良久。

④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良多。

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⑥水至清则无鱼。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B、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

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

a 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b 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稍微、略微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庄子•徐无鬼)稍微、略微夫妻心稍慰。

C、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

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副词教案

副词教案

虚词说: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 副词、连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 为虚词,和以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
半实半虚说: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副词可说是介乎 虚实之间的一种词。它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可 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不算纯实, 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 一种实事。”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 泛。它虽不能单独地表示实物、实情、实事,但 仍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 也可充当补语,其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的副词大 致相同。
①益:“益”是“溢”的古字,本义是 水漫出器皿。 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可译为“更 加”。 A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孟子· 梁惠王下》 2)表时间。表情况逐渐变化、缓慢发展, 译作“渐渐”。 B(苏)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汉书· 苏武传》
②加。“加”的本义是“语相增加也”, 即讲话夸大其辞。 虚化为副词,义为“更加”、“愈加”。 A《礼纪· 儒行》:“孔子至舍,哀公馆之梁惠王上》:“然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凡是虚字往往都没有本字写的人常爱随便写个声音差不多的字就行了发音相近的词常常互用
古汉语虚词 概说
語序和虛詞是 漢語两種重要的語法手段
本章主要讲授有关虚词的常识。跟实词 相比,虚词的数量少得多,但使用的频率 却高得多,对读懂古文很重要。清代学者 刘淇认为:“虚字一乖,判于燕越。”学 习古代汉语的虚词,要着重掌握三个要点: 一是确切分辨虚词的词性;二是掌握虚词 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三是准确地将其译 为现代汉语。使学生了解实词与虚词的不 同;明确古今关于实虚的不同划分标准; 掌握代词、副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的 用法,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别断定其 意义与用法。

《古代汉语》语法之二副词

《古代汉语》语法之二副词

3、表示反詰語氣:豈、寧、庸、詎、獨、 顧等。 寧:作為副詞讀第四聲,主要表示兩種意 義。 (1)反詰副詞,例如: • 十人而從一人,寧力不勝、智不若耶? (《戰國策·趙策三》) (2)表示主觀情願,例如: • 若絕君好,寧歸死焉。(《左傳·宣公十 七年》)
4、表示轉折語氣:反、顧。 顧,可以表示轉折,例如: • 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韓非 子·五蠹》) 也可以表示反問,例如: • 且仆與足下俱楚人,使仆遊揚足下名於天下, 顧不美乎?(《漢書·季布傳》) 5、表示故意、特意:特、故等。
6、表終結:卒、終、竟、遂等。 竟:竟的本義是“樂曲竟”,作為副詞有 兩種含義: (1)表示事情終結的時間副詞,例如: • 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韓非子·內 儲說上》) (2)情態副詞,表示出乎意料,例如: • 其後楚日益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史 記·屈原賈生列傳》)
7、表頻仍:數、亟、驟、素、累、 屢、每、複、恒、輒、仍等。 數:本義是計數,作副詞讀為碩,例 如: • 趙豹、平原君數欺弄寡人。(《戰國 策·趙策四》) • 齊崔杼其妻美,而莊公通之,數如崔 氏之室。(《韓非子·奸劫弑臣》)
• •
• •
(1)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要求對方實施某一動 作行為,例如: 子犯請擊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 報之。(《國語·越語上》)(節:和,團結之 義) (2)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要求對方允許實施某 一動作行為,例如: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左傳·莊公十年》) 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尚未得 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戰國策·齊 策四》)
• •



(3)虛化程度較高的謙敬副詞,翻譯時可 以不譯,例如: 吾請無攻宋矣。(《墨子·公輸》) 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其他一些謙敬副詞各舉一例: 秦王跽曰: “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戰國策·秦策三》) 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戰國 策·魏策四》)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 策·趙策》)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古代汉语副词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这是古今⼀致的。

现代汉语中副词⼀般不修饰名词,⽽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致的。

例如:⾮梧桐不⽌,⾮练实不⾷,⾮醴泉不饮。

(庄⼦·秋⽔)句中否定副词“⾮”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较⼀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

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附带也说⼀下。

下⾯分别举例说明。

⼀、程度副词表⽰动作⾏为或状态的程度。

例如表⽰最⾼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较⾼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

这些⽐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

下⾯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今予病少痊,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庄⼦·徐⽆⿁)太后之⾊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是程度偏⾼,略近“很、甚”。

例如:唯袁盎明绛侯⽆罪,绛侯得释,盎颇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另⼀个意思是“稍、略”。

例如: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范围副词表⽰动作⾏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

这些⽐较容易理解,下⾯各举⼀例。

⼩⼈有母,皆尝⼩⼈之⾷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使天下咸安⼟乐业,亡有动摇之⼼。

(汉书·元帝纪)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来表⽰“只”的意思。

例如: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就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与弗:都就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就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就是与“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与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就是“不要”或“别”。

这就是与“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与“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汉语史》副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副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副詞的发展副词发展概况(一)上古副词的发展到周秦时,产生了大量新的副词,句法功能也有发展。

例如:(1)程度副词:甚、孔(表一般夸饰);①极、绝(表极度夸饰);②最、至(表大致顶点);③颇(程度轻微,又表程度深);④太、已(表过度,超出标准);⑤尤(表程度更深);⑥弥、愈(俞、逾)、益、滋(兹)(表程度加深)。

(2)范围副词:表示行为或性质状态的范围。

甲骨卜辞中没有范围副词。

周秦大发展,如:A.表全体范围的:毕、并、併、皆、俱、具、举、佥、悉、咸等,可译为“都”、“全都”、“一起”等。

B.表示限定范围的:但、独、仅、特、徒、唯、直、祗、止等,可译为“仅”、“只”。

(3)情态副词:表示行为的不同情态。

甲骨卜辞已有几个,周秦更多。

例如:屡、亟(qì)、数(表行为多次重复);①浸、稍(表行为渐进);②固(表确凿无疑,本来、当然之意);③必(表必然);殆(表或然);④诚、洵(表真实);⑤姑、且、聊(表在某种情况下采取的暂时措施)。

(4)时间副词:甲骨卜辞中少见,周秦大量产生。

例如:①初、昔、向、乡等表示追溯进去;②“将、且、其”表示将要发生;③“方、正”表示正要发生;④“尝、曾、既、已、业、业已”表示行为已经发生;⑤“卒、终、竟”表示终于发生;⑥“俄、旋”表示短暂时间。

(5)否定副词:甲骨卜辞里有“不、弗、勿、毋”,周秦后仍广泛使用,另产生了“非、匪、微、未、末、蔑、无、莫”等新否定副词。

①“不、弗”表一般性否定;②“毋勿”表示禁止;③“非、匪、微”用于名词谓语的否定;④“无、蔑、末”,无、蔑本是否定动词,“没有”之意,又是副词,“末”只否定过去,不否定未来;“莫”一般表禁止,也用于一般否定。

(6)语气副词:①“其”在甲骨文中表推测或询问语气,至周秦时用法扩大,可表反诘或祈使语气;②“岂”用于动词前表反诘语气,也可表揣测、询问或祈使语气;③“讵(巨)、渠、钜、独、宁、庸”用在谓语前表反问语气;④“尚、上”用在谓语前表命令或希望,可译作“希望”或不译;⑤“无乃、毋乃”表估计语气;⑥“得微、得无、得亡”表揣测语气,相当于“莫非”、“该不会”之意;(7)谦敬副词:如“敬、谨、请、幸”用在谓语前,表谦敬语气。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

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

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传下来。

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人书面语的情况。

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

一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材料。

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类》)、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人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

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

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

唐代妇女也自称“儿”。

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

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

(完整word版)文言文副词

(完整word版)文言文副词

一、程度副词①表程度进一步:益、愈、弥、尤、加、倍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②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例:①默然良久②绝类弥勒③至情言语③表程度轻:少、稍、略例:公宜少屈之二、范围副词①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例:①政治未毕通也②咸与维新②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例:惧,卿第言之③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例:①凡三变②相与谏曰③与之俱去三、时间副词①表过去:向、曩、尝、曾、业、业/既已、即、适例:①曩与吾祖居者②既克,公问其故②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例: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故方其盛也③从上观之,适与地平③表时间短:俄、俄而、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据语境可译为“片刻”“一会儿”“不久”“马上”④表动作将发生:行、行将、且、垂例:①年且九十②功败垂成⑤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例:①后十年,终为秦所灭②卒廷见相如四:情态副词:①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例:①屠暴起②难于猝发③遽契其舟②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例:①遂东进②项伯亦拔剑起舞③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例:①帝雅闻衡善术学②③每自比于管仲④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例:①权宜之计②相如固辞③故亲数存之五、肯定副词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例:①察之,果然②闻之,信夫六、否定副词表否定: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不例:①微斯人②匪夷所思③莫之许也七、语气副词①表猜测:殆、庶、几例:①险象环生,几死②消灭殆尽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②表祈使:幸、唯、愿例:①幸勿怪②唯大王图之③愿有所闻③表转折:顾例:①顾吾念之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④表反诘:岂、其、宁、独例:①岂有此理②其真无马耶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独不怜公子姊耶八、谦敬副词①谦词:窃、请、敢、敬、谨例:①窃以为不足取②敢不就死③臣请为王言乐④谨拜表以闻②敬词:幸、垂、辱、惠例:①垂询②大驾辱临③惠存整理收集了一下其余的副词:骤、渐、暗、边、便、才、白、重、大、单、互、倒、迭、定、都、陡、断、多、奉、复、盖、干、刚、各、更、苟、姑、怪、光、滚、还、海、好、很、横、胡、恍、惠、活、或、即、兼、渐、交、浸、精、竞、竟、究、决、可、恐、快、老、力、历、立、连、良、了、屡、乱、蛮、满、每、免、面、逆、宁、偶、怕、偏、频、颇、岂、恰、切、钦、亲、权、全、却、仍、煞、善、稍、少、深、是、适、私、太、特、同、痛、偷、宛、万、枉、唯、委、未、稀、悉、险、相、像、小、新、兴、休、虚、许、旋、也、业、一、已、亦、益、硬、庸、欲、愈、约、越、再、在、暂、贼、乍、真、正、止、只、至、总、卒、最、绷、舒、苦、递、除、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

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

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

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

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

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

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

先看“少”的例子: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战国策》(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史记·秦本纪》(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yi(谨慎的样子)9、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他的臣僚们逐渐背叛他。

)“稍”在较后的作品中,逐渐演变为“稍微”的意思。

10、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纸。

《活板》程度副词“颇”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是“很”、“甚”的意思11、唯袁盎明绛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12、廷尉乃言谊少年,颇.通诸家之言。

《汉书·贾谊传》现代汉语书面语里还保存着这样的用法,如“时间颇长”“颇感有趣”,另一种意思是“稍”“略”,例如:1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14、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15、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16、殷商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

《史记》一般来说,在古汉语里用作“略”“稍”的例子比较多,如果按现代汉语理解,是不正确的。

教材中主要讲了古今变化大的几个程度副词,再补充如下:表轻度的程度副词,还有“差”“略”。

“略”古今变化不大,“差”作为副词只保存在成语中。

差.强人意差.可告慰(稍能振奋人心[使人满意])17、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

”《后汉书·吴汉传》(光武帝时常派人去观察吴汉在干什幺,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吴汉正在整修作战攻伐的器具。

光武帝于是赞叹说:“吴还比较[略]使人满意。

”)18、元始中,车后王国有新路,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2)表过甚(过分):“甚”“太”“泰”“以”“已”1、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三个月没有得到君主任用[找到君主],[别人]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急了吗?)2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列传》([伍父兄被楚平王杀死,伍逃吴,后率吴兵伐楚,求昭王不得,掘平王墓,鞭尸三百。

]你替父兄这样报仇,大概太过分了吧!)2、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左传·昭公二年》(您的刑罚太不公平,凭什幺作盟主呢?)3、且夫以千乘去其国,强御已.甚。

《左传·昭公元年》(况且带上千辆车子离开自己的国家,声势也过于显赫了。

)3)表极度(高),程度达到最高限度:“至”“极”“最”“殊“绝”“酷”“良”。

其中“最”、“至”用法较特殊,除可直接着谓语中心词,为了强调,也可以离开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而前置。

至: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者也。

《荀子·正论》(商汤、文武,是天下最善于禁止暴虐政令的人。

)最: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比,比照。

)rang ju 大:长公主大.以是怨光。

《汉书·霍光传》良:沛公默然良.久。

《史记》(沛公沉默了很久。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汉书·冯唐传》极:(可作补语)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疲)极.。

《史记》([韩信]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很疲惫了。

)4)表现比较(表示程度在原先的基础上更加进了一步,相当“越发”“更加”):“益”“愈”“弥”“兹”“滋”“尤”。

益:(A.用作表程度副词,通常表示“更加”“越发”等意义)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韩非子》(B.有时“益”又表示动作行为或状况逐渐发生、出现,有人认为是时间副词)武谓惠等“屈节辱节”,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益.愈。

《汉书》(逐渐)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假如损害别人的利益越多,他的不仁就越厉害,罪就越重。

)其虐滋.甚。

《左传·昭公元年》尤:(用在几种事物或情况中,有一种比其它的更突出,更特别。

译为“更加”“更”“尤其”)韩夫人尤.嗜酒。

《后汉书·刘玄传》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尤其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更二、范围副词这一副词说明动作或与动作有关事物的范围,或数量的多少。

范围副词,如“皆”“尽”等古今变化不大,变化比较大的有“但”。

现代汉语里,“但”主要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古汉语里,“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汉语的“只”相当。

1.表限定,把人、事物的动作、行为限定在某个范围:“但”“特”“徒”“独”“仅”“直”“第”“唯(惟)”“只”“止”。

⑴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

《后汉书》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⑶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羸畜。

《史记》(匈奴隐藏了他们精壮士兵,肥大牛马,只露出老弱的兵士和瘦弱的牲畜。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除“但”以外,“徒”“特”“第”“直”在古代汉语中也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5)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

《与高司谏书》(8)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从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

《荀子·非相》(9)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子吴起传》(10)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黄州新建竹楼记》(11)君弟.(第)去,臣亦且亡。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您只管逃走,我也将要逃亡。

)“独”原是“独自”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只”。

(12)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13)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14)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但是“独”在问句中,不表示“表示”或“只”的意思,主要是表达反问语气。

(15)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16)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中山狼传》范围副词“仅”从古到今也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仅”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这是古今一致的。

例如:(17)齐王遁而走莒(ju),仅.以身免。

《史记》(18)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项脊轩志》“仅”的特点是言其少,但是,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19)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张中丞传后叙》(20)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与元九书》(21)江国路千里,山城仅.百层。

(《泊岳阳城下》杜甫)这类“仅”一般只用在数目了前面,读去声jìn。

2)表示统括,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全”:尽、皆、咸、举、俱(具)、并、备、毕、既、胜、凡、率、大凡、大率毕、咸:(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很多贤明的人都到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2)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论积贮疏》(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远方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就会争相起来造反。

)既:(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东西周皆入秦,周既.不祀。

《史记·周本纪》(东周西周都并入了秦国,周朝完全不进行祭祀。

)胜:(作副词当“尽”讲)不胜枚.举美不胜.收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记。

《报任安书》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荀子·强国》凡:(率、大凡、大率,这几个词都表示总括)凡.杀三人,伤五人。

《汉书·文三王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汉书·苏武》凡.事豫(预)则立,不豫则废。

《礼记·中庸》(所有的事,预先有计划有准备就成功,------失败。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

《后汉书》大凡:(词性可作副词,可译为“一般地说”“大体上说”)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部,万三十二百六十九卷。

《汉书·艺文志》(书大体上分成六大类38种,由596家写成,共13269卷。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韩愈)(一般地说,事物得不到它合理的待遇时,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率:(单用译作“一律”“全都”,与“大”连用,可译作“大都”“大抵”)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古诗率.以四言为体。

《全晋文》(古诗大都以四字一句作为它的体裁。

)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柳州某之鼠》(吃的东西,大抵是老鼠剩下的。

)3.表示共同、相互:共、同、相、互、交、交相、相与相:(作副词表达内容比较丰富)1)作“互相”讲……故曰:“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教育别人和自己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2)作递进讲,即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前后相.随父子相.传3)“相”还可偏指一方不久自当归,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焦仲卿语刘兰芝]不久我一定归来,我发誓决不辜负你。

)穆居家多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

《后汉书·朱穆传》(大臣中有许多人推荐他。

)相与:(“相互”“一块儿”)木实未熟,相与..视之谨。

(《赠王孙文》柳宗元)(树上的果实还没有成熟时,它们一块儿看守得很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