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石灰吟》教案5篇

《石灰吟》教案5篇

《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决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燃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____,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的: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以下词语:燃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按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展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老师深化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刚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理解《石灰吟》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石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的题目“石灰吟”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2 诗歌文本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灰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石灰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的特性和象征意义。

3.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表达。

3.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进行文学鉴赏。

3.4 诗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石灰为题材,模仿《石灰吟》的风格。

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创作,进行文学批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通过录音或现场表演,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4.2 学生诗歌解析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互相评价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石灰吟》。

诗人李清照的介绍资料。

石灰的实物或图片。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图片。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于谦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于谦及其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等方面进行赏析。

4. 诗歌拓展:对比其他咏物诗,探讨《石灰吟》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作者于谦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句,分析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哲理等方面进行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撰写诗歌鉴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于谦、历史背景2. 诗歌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诗歌鉴赏: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4. 诗歌拓展:咏物诗对比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石灰吟》。

2. 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诗歌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

3. 收集其他咏物诗,与《石灰吟》进行对比分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作者故事、解析诗歌内容、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石灰吟》的知识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石灰吟》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能够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能够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通过描写石灰石的烧制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但仍需要对特定时代的背景和文化有所了解。

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意象和哲理的领悟。

对明代文化和诗人背景的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学。

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诗人的介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石灰石和石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石灰吟的兴趣。

简单介绍明代诗人和诗的背景。

5.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

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力训练。

5.3 词语解释与句子分析: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如“石灰”、“烧炼”等。

分析诗中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象和情感。

5.4 意象与哲理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如石灰石的烧制过程。

讨论诗中的哲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答、讨论和朗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6.2 终结性评价:安排一次诗文背诵和理解的测试,评估学生对《石灰吟》的掌握程度。

2024教材:《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2024教材:《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石灰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它由明代人蒋士铨创作,体裁为叙事长诗,共分上、中、下三卷。

该作品以泰山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激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爱情本质的思考,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情感的价值。

针对《石灰吟》这个经典作品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教学目标:1.熟悉古代文学的形式和特点;2.掌握《石灰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和作品概况;2.分析《石灰吟》的结构和文学特点;3.阅读并理解《石灰吟》的文本;4.探究《石灰吟》所传达的主题与意义;5.分析《石灰吟》中的诗句和用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撰写文章,批判性地分析作品中的人性和情感义理。

三、教学流程:1.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和作品概况通过PPT和讲解,介绍蒋士铨的生平和背景,并简要介绍《石灰吟》的创作背景、情节和主题。

教师还可以讨论《石灰吟》的价值和地位,使学生在了解该作品的同时,对古代文学有更清晰的认识。

2.分析《石灰吟》的结构和文学特点阅读《石灰吟》的文本,分析其结构、行文风格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教师应该从诗体和叙事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讲解相关概念。

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3.阅读并理解《石灰吟》的文本教师可以选择逐章节阅读的方式,配合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石灰吟》中的情节和主题。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笔记,便于后续的讨论和分析。

4.探究《石灰吟》所传达的主题与意义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对《石灰吟》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探究。

教师可以就该作品的人性、爱情和人生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隐含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究。

5.分析《石灰吟》中的诗句和用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针对《石灰吟》中的诗句和用词,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石的开采和石灰的烧制过程。

2.掌握石灰在建筑、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成分、石灰的烧制过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石灰石的化学成分与石灰的烧制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滴管、玻璃棒、电子天平、研钵等。

2.实验试剂: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

3.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石灰石开采和石灰烧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石灰石的来源和石灰的用途。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石灰石的化学成分、石灰的烧制过程及其应用。

2.学生记录学习笔记,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石灰是如何烧制的?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结论。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石灰石的化学成分和石灰的烧制过程,谁能来回顾一下?(二)深入学习1.教师讲解石灰在建筑、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石灰的实用价值。

2.学生举例说明石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则关于石灰治理污染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石灰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石灰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

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第8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

读题。

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一)读出诗的节奏1.自由读诗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

前两遍,读准字音。

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

自由读。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

女同学读前两句——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

男同学读后两句——(三)初识“托物言志”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石灰吟》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分析石灰的制作过程和吟诗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石灰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石灰匠的身份,敬佩其坚贞不屈的精神。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石灰吟》的诗意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1)分析石灰的制作过程和吟诗的背景。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石灰匠的身份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灰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制成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石灰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石灰的制作过程和吟诗的背景。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

(2)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石灰吟》,了解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和吟诗的背景。

通过欣赏诗中的意象,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石灰匠坚贞不屈的精神。

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石灰吟》。

(2)写一篇关于石灰制作过程的短文。

(3)以“我心中的石灰精神”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手抄报创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石灰的制作过程和吟诗的背景。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石灰吟教案设计

石灰吟教案设计

石灰吟教案设计石灰吟教案设计【篇一:《石灰吟》教案】一、导入新课:2、“字乃人衣冠。

”请你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书写课题。

(板书)书写吟时要注意最后一笔是横撇,没有点。

3、“吟”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吟诵,赞美。

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了解诗人:学生读简介。

(课件出示)5、作者于谦所要吟诵的是“石灰”这一事物。

(板书:物)过渡:石灰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事物,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得于谦要不惜笔墨对它赞颂一番呢?二、读准古诗(课件出示)1、现在,请你认认真真地把这首诗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2、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力求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相信你一定还可以读出古诗的韵味来!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吗?(师范读)4、指名练读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这就读准了一首古诗。

三、读懂古诗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准,还要读懂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中的意境。

2、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古诗。

3、“等闲”的意思是?“若等闲”呢?石灰到底把什么看做了好像很平常的事呢?谁来读读古诗的前两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此时,你能用古诗当中的词归纳出石灰石变石灰的经过吗?千锤万凿出深山2.你认为这是怎样的锤打?请你吟一吟这句诗.3.开采出来的石灰石还要经历哪个步骤?烈火焚烧若等闲4.这样的大火你知道有多少度吗?它有近五千度的高温,能在0.01秒将你的手掌完全融化。

你能读好这句诗吗?5、大火之后的石灰石变成了这雪白的生石灰,还要经历哪一步?粉骨碎身浑不怕6、粉骨碎身是怎样的感觉?请你将这种感觉读出来可以吗?7.千锤万凿石灰惧怕了吗?烈火焚烧石灰惧怕了吗?它将这一切磨难看做最平常的事,这一切的困难它全不怕,为的是什么?要留清白在人间8.请你用四个字来赞美这样的石灰:__________为清白。

《石灰吟》教学设计(10篇)

《石灰吟》教学设计(10篇)

《石灰吟》教学设计(10篇)《石灰吟》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韧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并简介。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权暴力,深受人民爱戴。

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状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燃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燃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

击:撞击。

若:好似。

等闲:寻常事。

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挨次,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燃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4.指导朗读。

(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说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教学设计篇2一、激情导入1、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

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石灰吟》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学生能够理解《石灰吟》的意义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石灰吟》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从《石灰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让学生熟读并理解《石灰吟》的原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2.2 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明代诗人于谦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他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

2.3 课文解析:分析《石灰吟》的意象、韵律、修辞等文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石灰的制作过程和用途,激发学生对《石灰吟》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石灰吟》,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石灰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3 课文解析:分组讨论《石灰吟》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解读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石灰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他们对《石灰吟》的掌握程度。

4.3 课文解析: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石灰吟》的意义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提供《石灰吟》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石灰吟》的意境。

5.3 相关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对《石灰吟》背景和文学价值的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一、教材分析《石灰吟》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古诗,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在于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志向,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作者于谦以石灰为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和高洁情操。

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其次,从教育意义上看,《石灰吟》的教学过程也是一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既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很大的收获空间。

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可能难以直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复杂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解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组织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

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图片、做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活动。

因此,在《石灰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学情分析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于谦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也是对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教材在编排上也注重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石灰吟》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并为后续学习其他咏物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10篇)《石灰吟》教学设计篇1第一部分核心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1.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

读题。

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吟诵,赞美的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3、预期效果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

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民主导学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任务呈现: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

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2、指读,评价。

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理解字意:锤、击。

和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

石灰吟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石灰吟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石灰吟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

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

击:撞击。

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4、指导朗读。

(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优秀教案

石灰吟优秀教案

石灰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借石灰表达的高尚情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清白正直的品格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难点领悟诗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理解诗歌的深层寓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石灰的图片,提问学生对石灰的了解。

2、讲述石灰的生产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重点强调“凿”“焚”等字。

(三)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结合图片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经过千万次的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粉骨碎身浑不怕”: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引导学生思考石灰在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磨难,体会石灰的坚韧。

(四)体会情感1、提问:诗人为什么要写石灰?2、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为人和抱负。

3、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借石灰来表达自己坚贞不屈、清白正直的高尚情操。

(五)朗读指导1、教师再次范读,让学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请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像石灰一样具有坚韧不拔、清白正直的品质。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七)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强调石灰和诗人所共有的品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保持这样的品质。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目中英雄的短文,要求体现出坚韧不拔、清白正直的品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石灰吟》这首诗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焚”。

能结合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能较为通顺地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3、凭借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理想、志向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会探究。

了解探究型学习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石灰1、今天我们这节课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石灰。

见过石灰吗?没见过吧,那我们来见识一下,石灰吧。

(看石灰生产的画面,了解。

)2、谁来说一说,石灰给你留下的印象。

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3、其实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关于石灰的诗。

板书:《石灰吟》石灰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你懂这个词的意思吗?老师这里有三种关于吟的解释,你看一下,应该选择哪一种?◎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鸣叫这里应该认为是哪一种?(板书课题)。

朗读课题。

联起来解释一下课题?对石灰唱的赞歌。

顺便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赞颂了它的什么呢?读一读这首诗,我们一起走近石灰。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1、自由读2、指名读,正音,要求读出诗的节奏,3、评价(1)读得正确流利(2)读得声音响亮(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集体齐读。

三、了解古诗大意,了解石灰生产过程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对照古诗,读读网页,你了解了石灰的哪些生产过程?用诗中的一些词来概括。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相当坚硬,人们将我开采出来,运出了深山老林。

然后,将我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在高达1500度烈火的石灰窑中煅烧,这时,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时的我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已经浑身雪白,白得十分耀眼,轻轻一捏,就容易破碎。

人们还要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年糕,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石灰的制作过程及文化背景了解不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将在后续课程中适当增加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认识古代文化。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方面,我将在课后反思并调整教学方法,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举例:对比诗中的石灰制作过程和诗人品质,让学生明白托物言志的内涵。
(3)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对于石灰的制作过程和古代文化背景了解有限,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举例:介绍古代石灰的制作工艺和诗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如何将诗人的高尚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难点之一。
《石灰吟》教案
一、教学内容
《石灰吟》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石灰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熟读并背诵《石灰吟》;
2.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
4.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和诗人的高尚品质;
5.感受诗人托物言志的手法Leabharlann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崇尚美好品质的情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品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这些品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石灰吟》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引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2)诗文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石灰岩、石灰窑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灰这一主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石灰有什么了解?诗人为什么会以石灰为主题写诗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石灰吟》,感受诗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以及诗文的意境。

(2)分享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记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的含义和诗文意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灰吟》。

2. 运用诗中的意境,创作一幅石灰画。

3. 调查生活中石灰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石灰吟》的正确朗读与背诵情况。

2. 课堂参与: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参与程度。

3. 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石灰画的创作和生活调查的分享。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石灰岩、石灰窑等与石灰相关的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

能结合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能较为通顺地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3、凭借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理想、志向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会探究。

了解探究型学习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石灰
1、今天我们这节课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石灰。

见过石灰吗?没见过吧,那我们来见识一下,石灰吧。

(看石灰生产的画面,了解。


2、谁来说一说,石灰给你留下的印象。

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3、其实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关于石灰的诗。

板书:《石灰吟》
石灰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你懂这个词的意思吗?
老师这里有三种关于吟的解释,你看一下,应该选择哪一种?
◎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鸣叫
这里应该认为是哪一种?(板书课题)。

朗读课题。

联起来解释一下课题?
对石灰唱的赞歌。

顺便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赞颂了它的什么呢?读一读这首诗,我们一起走近石灰。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3、评价(1)读得正确流利(2)读得声音响亮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集体齐读。

三、了解古诗大意,了解石灰生产过程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对照古诗,读读网页,你了解了石灰的哪些生产过程?用诗中的一些词来概括。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相当坚硬,人们将我开采出来,运出了深山老林。

然后,将我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在高达1500度烈火的石灰窑中煅烧,这时,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时的我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已经浑身雪白,白得十分耀眼,轻轻一捏,就容易破碎。

人们还要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年糕,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
你懂这个词的意思吗?这个词分成两部分。

若:好象,等闲:平常。

过渡;烈火焚烧却用了一个词,若等闲。

——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
(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评:你也一定很勇敢,等。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浑不怕,如果在这中间加一个关联词,你会想到哪一个?
加入这个关联词“虽然——但是——”你来说一句话,讲一讲这句诗的意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中间,你最关注哪一个词,为什么?
说得好,石灰留下清白了吗?
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这首诗仅仅在讲石灰吗?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

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

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

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

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

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明朝最精锐50万人马全军覆没,皇帝英宗被俘。

瓦剌军乘胜追击,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城危在旦夕。

于谦以一介书生,他义正辞严地驳斥了投降与迁都谬论,临危受命就任兵部尚书,他稳定了军心与民心,日夜带领全体军民,修筑城墙,布置防务,并亲自带领军队与瓦剌军血战五昼夜,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英宗也得以归国。

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

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

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随机应变。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

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

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

)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

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一定会想起少年时的诗作,他一定会诵《》
评:好一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好一个铮铮铁骨,也一定会浩气长存,永世流传。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想起于谦,就一定会想起他的这一首诗,也一定会吟起这首诗,他们心中一定会想起?他们的心中一定会涌起?
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让我们带着的无限的崇敬的心情,一齐来读《石灰吟》
五、总结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

“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

“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

“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

“爝(jue)火”,小火把。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

“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

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
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