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力多则人朝”—“耕战”教育 韩非清醒地认识到,在“争与气力”的时代,要统一考的 是国家实力,“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因此,无论是 国家政策还是教育措施,都必须落实在“耕战”上。 —“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夫吏之所税,耕者也; 而上之所养,学士也。耕者则重税,学士则多赏”、“无耕之 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 —韩非主张重新确定获取社会地位的途径,保证耕战的国 策得以实施,就是抬高士兵和农民的地位,而贬低知识分子的 地位。 五、“以功用为之的彀”——培养“智法之士” 韩非确定的培养“智法之士”为目标出于明确的知道思想: “以功用为之的彀”,即对国家的法制和富强有用,这个实用 主义原则就是人才标准有了一个心的特点,即重能不重德,重 实不重名。韩非并不看重个人品德,他所要求的的是对国家和 君主的忠诚,君主只要依据法、术、势驾驭人才,臣下的德就 无关紧要。
二、禁“二心私学”——文教政策 在韩非看来,各国诸侯的养士礼士,让他们自由议论,是 在是一个大错误。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 允许私家学派的存在,就意味着思想不统一。韩非将这些 私学称为“二心私学”。他建议要杜绝这些私学,尤其是霍乱 人心、破坏法治的儒家学说,韩非把学者(儒家)、言谈者 (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兵役的人)和工 商之民称为“五蠹”。 显然,韩非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必 然要求思想的统一和君主权利的集中于至尊。对此不允许有丝 毫的侵犯,
管仲
李悝
商鞅
韩非
——韩非Baidu Nhomakorabea教育思想
一、“民固骄于爱,听于威”——教育与人 荀况的“性恶论”是条件的“性恶论”,而韩非的“性恶论” 则是一种绝对的“性恶论” 。 1.“好利恶害,夫人之情也” 《管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性之常,管仲相齐时,采取了 顺人性之好利而利之的政策。商鞅也坚持了这种看法,并非常 实际地将这种人性特点与耕战联系在一起。 到了韩非,他不仅以为“人不免于欲利之心”,还认为人 “皆挟自为心也”,总是利己而不愿利人的,因此,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时一种利害关系。 “君臣之心,君以计蓄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 “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之怀衽,然男子 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韩非认为,教育无须用温情脉脉的感化,治国就应该考高压 的政治法制手段。
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韩非对教育的作用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看法。他 认为,在教育中应该注意把握住一个问题的症结:你不 能指望人们自觉为善,而只能设法令令人不得为非。他 举例说,在教育中“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 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无以此知威势之可 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能造成人的逆向发展, 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不应是教导和感化,而是刑法的统制。 教育如此,社会政治的实现也是如此。
—法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历史地位与教训 √从政治实践的结果来看,法家可以说是先秦诸子中 最成功的学派,因为他们驾驭了战国时代战国的时代发展 方向。 √法家思想的独断,首先表现为禁“杂反”之学、学 术思想择一“壹教”的主张。 √法家思想的独断,其次表现在把教育理解为法治教 育和具体教育过程中的眼里无情。 √法家以其直率与坦诚解剖了人性与人情,解开了被 儒、墨蒙在人与人关系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揭示了人 性与人情的真实的一面。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治教育 韩非发展了商鞅的“明法令”和“为法令臵官”的思 想,做了更为完整的表述: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 这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概括,它要求 对社会实行普遍的法制教育,以维护专制的统治。 韩非的“以吏为师”:其一,以全体官员为师,而君 主主要通过这些官吏治国。其二,理想的国家不需要许多 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事业,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 坏社会秩序。 所以,实质上法家的“以吏为师”的主要着眼点不 在“师”而在“吏”,或者说不在“教”而在“治”。
第二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汉书· 艺文志》:“盖出于理官”,即“专任刑法,而欲 以致治”的司法者 —管仲被视为法家先驱。它提出了“礼、义、廉、耻”为 国之“四维”,还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最早从学者立场、以法理为依据论法的法家人物是魏国 的李悝。李悝是法家的先锋,但其也是儒家熏陶出来的,其为 孔门弟子子夏的弟子。 —真正使法家与儒家趋于对立的是李悝的学生卫国人商鞅。 商鞅入秦,在秦执政20余年,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他熔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 慎到的势学说为一炉。 法家在战国末期至秦国统一期间达到鼎盛阶段,但当统一 完成以后,“可以进取,难于守成”法家也走到它的历史的尽 头。法家作为一个学派,自汉以后就不复存在,但其思想已经 深深渗入到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