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1.8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
数学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数学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1.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2.掌握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假设A表示“今天下雨”,B表示“地面湿”。
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一定成立,即A是B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如果B成立,那么A不一定成立,但A是B的必要条件。
3.判断方法介绍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判断技巧。
方法一:通过定义判断。
根据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方法二:通过集合关系判断。
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充分性与必要性。
4.实例讲解选取一些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实例1:如果小明成绩优秀,那么他一定会考上重点大学。
判断“小明成绩优秀”与“考上重点大学”之间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实例2: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往地上掉。
判断“地球是圆的”与“物体总是往地上掉”之间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5.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应用题。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掌握程度。
2.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高一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高一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2、初步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增加对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方法: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6个环节,其中,第4、5环节交叉进行,体现学习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归纳推理、总结概念。
(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四)合作探究、把握内涵。
(五)演绎推理、拓展提升。
(六)归纳小结、课后延伸。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1:林州人是不是安阳人?林州人是安阳人的什么条件?思考2:《三国演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火烧赤壁成功的什么条件?设计意图:这样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学生不一定回答对,只是让学会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有个感性的认识,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2)归纳推理、总结概念引例1:“已知条件p:a=0,条件q:ab=0。
将其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则记作pq,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也可以说q是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作为概念的引例,没有选用课本中的“若x>a2+b2,则x>2ab。
”我选用了这样一道题的是因为概念教学时尽量避开学生不熟悉的知识,学生掌握相等关系要比不等关系熟练。
老师点拨:1、推出的含义。
2、充分必要的相对性。
引例2:“已知条件p:a=0,条件q:ab=0。
写出若p则q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如果命题“若p则q”为假,则记作pq,我们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可以说q不是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用同一个例子来引入推不出的含义,减少了知识上的难度,也是对上节课逆命题的`一个复习,有利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各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分析其中的充分必要条件,并撰写一份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问题背景、分析过程、结论及解题方法。
4.拓展阅读:阅读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相关的数学故事或数学家传记,了解充分必要条件在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心得。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例如,通过分析“下雨”和“地面湿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充分必要条件的内涵。
2.利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与同伴合作,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4.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教师可以推荐相关资料和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巩固和提升。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8.融入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介绍充分必要条件在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协作,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教师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教师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1. 引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通过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判断给出的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能力。
第二章:充分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意思。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
教学内容:1. 定义充分条件的概念。
2. 讲解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
1. 向学生解释充分条件的概念。
2.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判断给出的条件是否是充分条件。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充分条件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判断充分条件的能力。
第三章:必要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1. 定义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讲解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必要条件。
教学步骤:1. 向学生解释必要条件的概念。
2.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必要条件。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判断给出的条件是否是必要条件。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必要条件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判断必要条件的能力。
第四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1.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2. 讲解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教学步骤:1. 向学生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能够准确判断给定命题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关系。
掌握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逻辑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本质含义。
准确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比如:“如果今天下雨,那么地面会湿”,提问学生:“今天下雨”和“地面会湿”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讲解新课1、充分条件的概念给出命题“若 p,则q”,如果由 p 可以推出 q,那么就说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例如:“若 x > 5,则 x >3”,因为当 x > 5 时,一定有 x > 3,所以“x >5”是“x >3”的充分条件。
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概念。
2、必要条件的概念同样对于命题“若 p,则q”,如果由 q 可以推出 p,那么就说 p 是 q 的必要条件。
比如:“若 x 是整数,则 x 是有理数”,因为如果 x 是整数,那么 x 一定是有理数,所以“x 是有理数”是“x 是整数”的必要条件。
用丰富的例子帮助学生领会必要条件的含义。
3、充分不必要条件如果 p 是 q 的充分条件,但 p 不是 q 的必要条件,那么称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例如:“若 x = 2,则 x²=4”,由 x = 2 可以推出 x²= 4,但由 x²= 4 不一定能推出 x = 2,还可能 x =-2,所以“x =2”是“x² =4”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教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学会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如果你希望参加篮球队,必须会打篮球。
”你认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2.听听同学的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充分条件:在一个条件语句中,如果假设的条件成立,那么结果就一定成立。
也即A是B的充分条件,表示如果A成立,那么B一定成立。
如:“会打篮球”是“参加篮球队”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在一个条件语句中,如果结果成立,那么假设的条件也一定成立。
也即A是B的必要条件,表示如果B成立,那么A一定成立。
如:“参加篮球队”是“会打篮球”的必要条件。
3.举例说明:“如果一个人是中国公民,那么他一定会说中文。
”这句话中,“是中国公民”是“会说中文”的充分条件,“会说中文”是“是中国公民”的必要条件。
4.提问互动:“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会说中文,那么他一定是中国公民吗?”同学们思考一下。
可以请同学们举例来说明。
三、判断方法(20分钟)1.以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判断。
2.举例1:“如果昨天下雨,那么今天会打雷。
”请同学们判断这个条件语句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什么?3.举例2:“如果一个图形是四边形,那么它的内角和一定是360度。
”请同学们判断这个条件语句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什么?4.理清判断方法:-充分条件要求条件在成立时结果一定成立。
-必要条件要求结果在成立时条件一定成立。
五、练习(30分钟)1.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找出以下条件语句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如果天气很好,那么我们就去野餐。
-如果水温超过100摄氏度,那么水会沸腾。
-如果一个数是偶数,那么它可以被2整除。
2.举报练习:“如果一个人有继续深造的愿望,那么他必须考取研究生。
”请同学们判断这个条件语句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什么?对于其他同学提出的条件语句也进行判断。
高一数学 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教案
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教学目的:1.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判断、论证中正确运用2.在师生、学生间的数学交流中增强逻辑思维活动,为用等价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逻辑基础.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三个概念,并在分析中正确判断教学难点:充分性与必要性的推导顺序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这一大节通过若干实例,讲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本章对教学要求的尺度,还是控制在对初中代数、几何的有关问题的理解上为宜.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呢?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保证你是她的孩子.那么,这在数学中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二、讲解新课:⒈符号“⇒”的含义前面我们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 q.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若p则q”为假,记作p q(或q p).符号“⇒”叫做推断符号.例如,“若x>0,则x2>0”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x>0 ⇒x2>0;又如,“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说明:⑴“p⇒q”表示“若p则q”为真;也表示“p蕴含q”.⑵“p⇒q”也可写为“q⇐p”,有时也用“p→q”.练习:课本P35练习:1⑴⑵⑶⑷.答案:⑴⇒;⑵⇒;⑶;⑷.⒉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在上面是两个例子中,“x>0”是“x2>0”的充分条件,“x2>0”是“x>0”的必要条件;“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三、范例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⑴ p:x=y;q:x2=y2.⑵ 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分析:可根据“若p则q”与“若q则p”的真假进行判断.解:⑴由p⇒q,即x=y⇒x2=y2,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⑵由p⇒q,即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知p是q 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由q⇒p,即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知q也是p 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练习:课本P35练习:2⑴⑵⑶⑷.答案:⑴∵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⑵∵q⇒p,∴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⑶∵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q⇒p,∴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⑷∵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q⇒p,∴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以上是直接利用定义由原命题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那么,如果由命题不是很好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根据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利用它的逆否命题来进行判断.2.利用逆否命题判断:即“若┐q⇒┐p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例2(补)如图1,有一个圆A,在其内又含有一个圆B. 请回答:⑴命题:若“A为绿色”,则“B为绿色”中,“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什么条件;“B为绿色”又是“A为绿色”的什么条件.⑵命题:若“红点在B内”,则“红点一定在A内”中,“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什么条件;“红点在A内”又是“红点在B内”的什么条件.解法1(直接判断):⑴∵“A为绿色⇒B为绿色”是真的,∴由定义知,“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充分条件;“B为绿色”是“A为绿色”的必要条件.⑵如图2⑴,∵“红点在B内⇒红点在A内”是真的,∴由定义知,“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充分条件;“红点在A内”是“红点在B内”的必要条件.解法2(利用逆否命题判断):⑴它的逆否命题是:若“B不为绿色”则“A 不为绿色”. ∵“B不为绿色⇒ A不为绿色”为真,∴“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充分条件;“B为绿色”是“A为绿色”的必要条件.⑵它的逆否命题是:若“红点不在A内”,则“红点一定不在B内”. 如图2⑵,∵“红点不在A内⇒红点一定不在B内”为真,∴“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充分条件;“红点在A内”是“红点在B内”的必要条件.如何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中的“充分”和“必要”呢?下面我们以例2为例来说明.先说充分性: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例如,说“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一个充分条件,就是说“A为绿色”,它足以保证“B为绿色”.它符合上述的“若p则q”为真(即p⇒q)的形式.再说必要性:必要就是必须,必不可少.从例2的图可以看出,如果“B为绿色”,A可能为绿色,A也可能不为绿色.但如果“B不为绿色”,那么“A不可能为绿色”.因此,必要条件简单说就是:有它不一定,没它可不行.它满足上述的“若非q则非p”为真(即┐q⇒┐p)的形式.总之,数学上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充分”、“必要”两词,与日常生活中的“充分”、“必要”意义相近,不过,要准确理解它们,还是应该以数学定义为依据.例2的问题,若用集合观点又怎样解释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四、练习:(补充题)用“充分”或“必要”填空,并说明理由:⒈“a和b都是偶数”是“a+b也是偶数”的充分条件;⒉“四边相等”是“四边形是正方形”的必要条件;⒊“x≠3”是“|x|≠3”的充分条件;⒋“x-1=0”是“x2-1=0”的充分条件;⒌“两个角是对顶角”是“这两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⒍“至少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⒎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其中a,b,c都不为0)来说,“b2-4ac≥0”是“这个方程有两个正根”的必要条件;⒏“a=2,b=3”是“a+b=5”的充分条件;⒐“a+b是偶数”是“a和b都是偶数”的必要条件;⒑“个位数字是5的自然数”是“这个自然数能被5整除”的充分条件.五、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推断符号“⇒”的意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依据是:若p⇒q(或若┐q⇒┐p),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q⇒p(或若┐p⇒┐q),则p是q的必要条件.六、作业:1.课本P34-35内容,熟悉巩固有关内容.2.设A是C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分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D是B 的充分条件,那么,D是A的什么条件?A是B的什么条件?解:由题意作出逻辑图(右图),便知,D是A的必要条件;A是B的充分条件.3.预习:课本P35-36内容.七、板书设计(略)八、课后记:。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⑵能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先由一段审判视频进行导课,给学生渗透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
再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从中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定义。
难点:(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在论证中的正确运用;(2)“q的什么条件是p"转化为“p是q的什么条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基本流程五•教学情境设计(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律意识1•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抢劫罪”的审判视频。
2.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1)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何感想?⑵视频中审判长先陈述一系列的“理由依据”,才得出审判的结果,请问理由依据”与审判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上述问题,问题1的回答主要围绕不要触犯法律方面。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⑵,理由依据”必须是充分的,审判结果”才能让人信服,说明理由依据”对于审判结果”来说必须是充分的;若没有审判结果”,则这一系列的理由依据”毫无实际意义,说明审判结果”对理由依据”来说是必要的。
3.设计意图问题⑴的提出是向学生渗透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守法,不要去触犯法律。
问题⑵让学生理解理由依据”与审判结果”是充分必要的关系,从而引入新课《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提出问题,引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定义1.思考: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a>b>0,则a2>b2;⑵若x>5,贝Ux>10;(3)若ac>bc,则a>b;(4)若整数a是6的倍数,则整数a是2和3的倍数。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设计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四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具体包括: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2.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区分;3. 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掌握其判断方法;2. 能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以及如何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2.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以及判断方法;3. 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六、板书设计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2.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描述下列问题:(1)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3cm和4cm,第三边的长度是多少?(2)一辆汽车要经过两个城市A和B,从A城市出发,到达B城市,沿途可以选择经过的城市有C、D、E,问这辆汽车可能经过哪些城市?2. 答案:(1)第三边的长度是5cm;(2)这辆汽车可能经过C、D、E三个城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课堂效果良好;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及格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往往存在困惑。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首先给出推断符号“”,并引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充要条件的初步知识.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2)在判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应该:①首先分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②然后尝试用条件推结论,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证法、间接证法(即反证法),也可以举反例说明其不成立;③最后再指出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3)在讨论条件和条件的关系时,要注意:①若,但,则是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②若,但,则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③若,且,则是的充要条件;④若,且,则是的充要条件;⑤若,且,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若条件以集合的形式出现,结论以集合的形式出现,则借助集合知识,有助于充要条件的理解和判断.①若,则是的充分条件;显然,要使元素,只需就够了.类似地还有:②若,则是的必要条件;③若,则是的充要条件;④若,且,则是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5)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题逆否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当我们证明某一命题有困难时,可以证明该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成立.(二)教法建议1.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与四种命题中的,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则”形式的复合命题.2.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结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3.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为此,教学时可以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4.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2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充要条件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教学难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说出“”的含义2、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q”及“q p”是否成立(1)p:内错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2)p:三角形三边相等q:三角形三个角相等(二)授新课1、(通过复习提问直接引入课题)充要条件定义:一般地,如果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 q。
高一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范文(2024)
9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一
解析一道涉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 件的判断题,通过题目分析、解 题思路、解答过程等步骤,帮助
学生理解并掌握判断方法。
例题二
解析一道涉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 件的证明题,通过题目分析、证 明过程等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并
创新教学方法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 探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复 杂关系,如“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等概 念,帮助学生建立更完整的知 识体系。
除了数学领域外,可以引导学 生探索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 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社 会科学等)中的应用,培养学 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如翻转课堂、在线学习、项 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关注新 兴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 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
2024/1/29
02
注意听讲,认真记录笔 记,及时复习;
03
能够理解充分条件与必 要条件的定义和性质, 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问 题;
17
04
能够与同学合作,共同 完成课堂任务和活动。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并提交到指定平台;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 题,能够及时订正并 反馈给老师。
2024/1/2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逻辑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2024/1/29
7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
2024/1/29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学科领域:数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2. 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和联系。
2. 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工具。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逻辑连接词,如“如果…………”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2)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引导学生总结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第二课时:4.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5. 深入学习:(1)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运用。
(2)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体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7.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一道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问题的题目,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他们找出的实际问题题目,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进步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其应用。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概念,如因果关系、逻辑推理等。
2.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3.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作业:1. 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例子,并加以解释。
章节二:充分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判断充分条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充分条件的定义。
2. 举例说明充分条件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定义。
2.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充分条件。
作业:1. 让学生找出一篇文章或故事中的充分条件,并加以解释。
章节三:必要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判断必要条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必要条件的定义。
2. 举例说明必要条件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必要条件的定义。
2.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必要条件。
作业:1. 让学生找出一篇文章或故事中的必要条件,并加以解释。
章节四: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2. 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2.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作业:1. 让学生找出一篇文章或故事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并加以解释。
章节五: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案
高一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课题:§1.8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材分析: 课 型:新授课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学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别;(2)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教学重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难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1)不存在实数x ,使的4x <且24x 5x 2=+ (2)对实数x ,若07x 6x 2=--,则07x 6x 2≥--解:(1)假命题,因为当x=3时,4x <真,24x 5x 2=+真,该命题为假命题; (2)真命题,07x 6x 2=--真,则07x 6x 2>--假,07x 6x 2=--真, 所以p 或q :07x 6x 2≥--为真;2.写出下面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他们的真假: (1)如果两圆外切,那么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逆命题:如果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那么两圆外切;真命题. 否命题:如果两圆不外切,那么圆心距不等于两圆半径之和;真命题. 逆否命题:如果圆心距不等于两圆半径之和,那么两圆不外切;真命题. (2)若2a >,则4a 2>逆命题:若4a 2>,则2a >;假命题. 否命题:若2a ≤,则4a 2≤;假命题.逆否命题:若4a 2≤,则2a ≤;真命题. 二、新课教学前面我们讨论了“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若p 则q ”为真,是指由p 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 ,记做q p ⇒;1.如果已知q p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2.如果已知q p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要条件;3.例题分析: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 (1)在三角形ABC 中,p :A>B ;q :BC>AC ; (2)p :a=3;q :(a+2)(a-3)=0; (3)p :a>2;q :a>5; (4)p :b a <;q :1ba<; 4.思考: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 (1)p :2a >;q :2a ≥;(2)p :0y x >>;q :y1x 1<; (3)p :y1x 1>;q :0y x <<; (4)p :y 0x >>;q :y1x 1>;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学习本节内容,四种命题的形式是基础,因为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和命题的四种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课时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分条件的意义,理解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发展数学抽象素养.2.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发展数学抽象素养.(三)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四)教学难点对必要条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问题1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3)若x2-4x+3=0,则x=1;(4)若平面内两条直线a和b均垂直于直线l,则a∥b;师生活动:(1)学生经过思考,作出解答.(2)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作出适时评价学生容易得出结论。
追问1: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师生活动:(1)学生快速作答.(2)教师作出评价后适时引出本节课题——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一般地,(1)“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以推出q,记作p q ;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 ,q是p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2)如果“若p,则q”为假命题,那么由条件p不能推出q,记作p⇏q.此时,我们就说p 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追问2:判断上面4个命题,p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师生活动:学生快速作答,教师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使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在总体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感受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必要性.问题2 :看这6个命题:例1 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都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1)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若四边形为菱形,则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4)若x=1,则x 2=1;(5)若a=b,则ac=bc;(6)若x,y为无理数,则xy为无理数.师生活动:(1)学生思考.(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2. 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3. 让学生练习判断一些实例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判断实例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章节二:充分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充分条件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充分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充分条件的判断方法。
2.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充分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1. 讲解充分条件的判断方法。
2.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充分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练习运用充分条件解决一些实例问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例问题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章节三:必要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2.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讲解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2.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练习运用必要条件解决一些实例问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例问题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章节四: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区别与联系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区别与联系。
2. 培养学生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区别与联系。
2.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步骤:1. 讲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区别与联系。
2.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3. 让学生练习判断一些实例中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判断实例中的表现。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数学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数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数学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能够辨别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 能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数学问题。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学习的数学概念,如等式、不等式等。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请举例说明。
探索充分条件(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数学命题,要求学生讨论并给出充分条件。
2. 每组派代表上台陈述他们的充分条件,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概念和作用。
探索必要条件(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继续分组,每组给出一个数学命题,要求学生讨论并给出必要条件。
2. 每组派代表上台陈述他们的必要条件,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和作用。
运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判断是否充分或必要,并解决问题。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问题解答,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强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混合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并解决问题。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问题解答,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和联系。
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上检查和讨论。
教案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评估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应用水平。
3. 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教案模板
精心整理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教案模板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义”) 理解,称a 是b (一) 1 2 (二) 1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三)情感目标:1、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 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结构设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我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加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与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
整体思路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例题分析(采用开放式教学)知识小结扩展例题练习反馈(1)(2)(3)”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难,急诊住院接氧气。
”就产生了“氧气”与“活命与否”的关系。
用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必要条件的定义。
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接氧气;b:活了。
用以上两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数学中应研究的概念、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提高兴趣和深入领会概念的内容,特别是它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附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2.能正确判断是否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逻辑知识,以保证推理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2.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的教学,建立概念间的多元联系,培养同学们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复习:命题的概念及命题的常见形式。
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常见形式:“若p ,则q ”,我们把这种形式中的p 的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命题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命题概念的复习,重点强调条件与结论,为新课学习做必要的准备和铺垫.引入: “若p ,则q ”为真,可以将它表示为q p ⇒;“若p ,则q ”为假,可以将它表示为q p ≠>;如: “若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则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为真命题,即: 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 又如:“若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则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为假命题,即: 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
【设计意图】命题有真有假,通过对真假两种情况的新的表述方式的引入,意在顺利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入“新知构建”的过程.2:新知建构定义:一般地,如果有q p ⇒,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称q 是p 的必要条件. 例1:下列“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 是q 的充分条件?○1、若x>3 ,则x>2 ; ○2、若x=1 ,则x 2-4x+3=0; ○3、若f(x)=x ,则f(x)在()∞+∞-,上为增函数;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的实质是判断命题是否为真)解:命题○1、○2、○3都是真命题。
高一数学上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在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例如,探讨“下雨”和“地面湿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内涵。
2.深入剖析,理解概念:
采用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以及与其他逻辑关系的区别。
(3)分享成果: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共同总结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教学过程:
(1)布置练习题:包括基本概念题、应用题和拓展题,让学生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6.反馈评价,激励进步: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7.总结反思,提高认知:
在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认识。
高一数学上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充分条件的定义,掌握充分条件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一个条件是否为另一个条件的充分条件。
2.理解必要条件的定义,掌握必要条件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一个条件是否为另一个条件的必要条件。
3.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其与其他逻辑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判断、论证中正确运用
2.在师生、学生间的数学交流中增强逻辑思维活动,为用等价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逻辑基础.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三个概念,并在分析中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充分性与必要性的推导顺序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这一大节通过若干实例,讲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
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本章对教学要求的尺度,还是控制在对初中代数、几何的有关问题的理解上为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呢?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保证你是她的孩子.那么,这在数学中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讲解新课:
⒈符号“⇒”的含义
前面我们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若p 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 q.
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
“若p则q”为假,记作p q(或q p).
符号“⇒”叫做推断符号.
例如,“若x>0,则x2>0”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x>0 ⇒x2>0;
又如,“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
说明:⑴“p⇒q”表示“若p则q”为真;也表示“p蕴含q”.
⑵“p⇒q”也可写为“q⇐p”,有时也用“p→q”.
练习:课本P35练习:1⑴⑵⑶⑷.
答案:⑴⇒;⑵⇒;⑶;⑷.
⒉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在上面是两个例子中,“x>0”是“x2>0”的充分条件,“x2>0”是“x>0”的必要条件;“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
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
三、范例
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⑴ p:x=y;q:x2=y2.
⑵ 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分析:可根据“若p则q”与“若q则p”的真假进行判断.
解:⑴由p⇒q,即x=y⇒x2=y2,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⑵由p⇒q,即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又由q⇒p,即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知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练习:课本P35练习:2⑴⑵⑶⑷.
答案:⑴∵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⑵∵q⇒p,∴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
⑶∵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q⇒p,∴q也是p
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⑷∵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q⇒p,∴q也是p
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以上是直接利用定义由原命题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那么,如果由命题不是很好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根据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利用它的逆否命题来进行判断.
2.利用逆否命题判断:即“若┐q⇒┐p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
件”.
例2(补)如图1,有一个圆A,在其内又含有一个圆B. 请回答:
⑴命题:若“A为绿色”,则“B为绿色”中,“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什么条件;“B为绿色”又是“A为绿色”的什么条件.
⑵命题:若“红点在B内”,则“红点一定在A内”中,“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什么条件;“红点在A内”又是“红点在B内”的什么条件.
解法1(直接判断):⑴∵“A为绿色⇒B为绿色”是真的,∴由定义知,“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充分条件;“B为绿色”是“A为绿
色”的必要条件.
⑵如图2⑴,∵“红点在B内⇒红点在A内”是真的,∴由定义知,“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充分条件;“红点在A内”是“红点在B内”的必要条件.
解法2(利用逆否命题判断):⑴它的逆否命题是:若“B不为绿色”则“A不为绿色”. ∵“B不为绿色⇒ A不为绿色”为真,∴“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充分条件;“B为绿色”是“A为绿色”的必要条件.
⑵它的逆否命题是:若“红点不在A内”,则“红点一定不在B内”. 如图2⑵,∵“红点不在A内⇒红点一定不在B内”为真,∴“红点在B 内”是“红点在A内”的充分条件;“红点在A内”是“红点在B内”的必要条件.
如何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中的“充分”和“必要”呢?下面我们以例2为例来说明.
先说充分性: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例如,说“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一个充分条件,就是说“A为绿色”,它足以保证“B为绿色”.它符合上述的“若p则q”为真(即p⇒q)的形式.
再说必要性:必要就是必须,必不可少.从例2的图可以看出,如果“B为绿色”,A可能为绿色,A也可能不为绿色.但如果“B不为绿色”,那么“A不可能为绿色”.因此,必要条件简单说就是:有它不一定,没它可不行.它满足上述的“若非q则非p”为真(即┐q⇒┐p)的形式.
总之,数学上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充分”、“必要”两词,与日常生活中的“充分”、“必要”意义相近,不过,要准确理解它们,还是应该以数学定义为依据.
例2的问题,若用集合观点又怎样解释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四、练习:
(补充题)用“充分”或“必要”填空,并说明理由:
⒈“a和b都是偶数”是“a+b也是偶数”的充分条件;
⒉“四边相等”是“四边形是正方形”的必要条件;
⒊“x≠3”是“|x|≠3”的充分条件;
⒋“x-1=0”是“x2-1=0”的充分条件;
⒌“两个角是对顶角”是“这两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
⒍“至少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⒎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其中a,b,c都不为0)来说,“b2-4ac≥0”是“这个方程有两个正根”的必要条件;
⒏“a=2,b=3”是“a+b=5”的充分条件;
⒐“a+b是偶数”是“a和b都是偶数”的必要条件;
⒑“个位数字是5的自然数”是“这个自然数能被5整除”的
充分条件.
五、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推断符号“⇒”的意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
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依据是:
若p⇒q(或若┐q⇒┐p),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q⇒p(或若┐p⇒┐q),则p是q的必要条件.
六、作业:
1.课本P34-35内容,熟悉巩固有关内容.
2.设A是C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分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D是B的充分条件,那么,D是A的什么条件?A是B的什么条件?
解:由题意作出逻辑图(右图),便知,
D是A的必要条件;A是B的充分条件.
3.预习:课本P35-36内容.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