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风力流水的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是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但是我们看这张图,发生了地形倒置,为什么会背斜山向斜谷会变成了背斜谷向斜山呢?

这是外力作用的影响,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框架,而外力作用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外力作用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大家先自学课本41页,找出外力作用有哪些?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大家还记得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吗?

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因为太阳辐射提供了能量来源,就形成了风、流水、冰、波浪这几种外力作用。这四种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来塑造地表形态。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大家都了解吗?它与风有关系吗?我们看左边这幅图编,它是机械风化示意图,也就是物理风化,从第一幅图和第四幅相比岩石发生了什么变化?岩石从完整的一块变得松散

破碎,这就是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原地形成松散的堆积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我们看第一副图和第二幅图,白天岩石表层温度高,晚上岩石表层温度低,这种是什么现象?热胀冷缩,因为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是变成膨胀,降温时表层收缩,就这样来回的膨胀收缩岩石表层就会一层一层的崩解破碎,最后形成松散的堆积物。就是因为与大气水生物接触中发生了物理化学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变得松散破碎。

通常我们将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大家看这三幅图分别属于哪种风化类型呢?

左边属于物理风化,它的岩层一层一层的崩解破碎了,生物风化很容易区分,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引起岩石破坏。这种我们成为根劈作用。化学风化就是岩石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图中岩石含铁物质被氧化后变成了红褐色。

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被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侵蚀、搬运离开原来的地方,当流速降低、冰川融化或遇到障碍物后会沉积下来,经过长时间的变化会固结成岩。在这样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侵蚀沉积地形,本节课我们就沿着黄河进行一场漫游,一起探究一下黄河沿线地区在几种外力作用影响下会形成什么侵蚀和沉积地貌。

(二)冰川作用

首先来到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山,大家想一下这个地方外力作用主要是哪一种?

这两张图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尖尖的角为角峰、边上一条尖尖的山脊线称为刃脊,两个刃脊中间凹陷的部分是冰斗,第二幅图宽的谷地是冰川U形谷,这些都是由冰川侵蚀而成。除了这几种,还有峡湾和冰蚀洼地也属于冰川侵蚀地貌,例如北欧的峡湾,北美五大湖。这些冰川地貌是普遍分布的吗?不是,冰川的形成要有一定的气候条件,所以主要存在于高山或高纬地区。冰川侵蚀后携带碎屑物质进行搬运,当冰川融化后,这些碎屑就会沉积下来,形成冰碛湖、冰碛平原等地貌,冰碛物就是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这些物质沉积形成的地貌统称为冰碛地貌。

(三)风力作用

看完了冰川,我们顺流而下,来到黄河内蒙古高原段,在这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景观。它们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同样是有限制的,大家看图中集中地貌所处的环境,地表裸露、植被稀少,降水少,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种地方风力大,风力作用就比较显著。风携带沙粒进行搬运,风速降低时会沉积,形成沙丘,大家看沙丘的迎风坡一面是不是沙粒沉积比较多,坡度较缓,而背风坡沉积的少,坡度较陡。除了沙丘,我国还有一种独特的风力沉积地貌。我们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季吹西北风,风力强劲,会携带着沙粒像东南方向移动,在这一块地区沉积下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高原,黄土高原。所以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并不是余生具有的,而是从西北地区搬运来的。

(四)流水作用

沉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应该地表比较平缓,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土高原趋势千沟万壑、崎岖不平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形成的黄土层比较疏松,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冲沟。黄土高原的冲沟就是一种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除此之外,河流河谷也是流水侵蚀形成的。这是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河谷,形态明显不同,第一个河谷河流狭窄,谷坡陡峻,剖面呈V形,为V形谷;右边河流展宽,剖面呈U形,是U形谷。为什么上游中游河谷形态不一样呢?大家想一下上游和中游地势一样吗?它们的流速不一样。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以向下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中游河流落差较小,河流下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