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
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
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近年来,各类产业园区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引领科技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部分产业园区缺乏对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少数园区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滞后,引发了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隐患。
为了从源头预防产业园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产业园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条例》以及《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环发〔2004〕98号)有关规定,国务院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发区以及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在新建、改造、升级时均应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产业园区定位、范围、布局、结构、规模等发生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及时重新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二、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批准设立该产业园区人民政府所属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审查。
各省(区、市)对于省级以下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另有规定的,按照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三、产业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体现“合理布局、统一监管、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的原则,注重评估规划实施可能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以及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协调。
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规划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二零二零年八月目录目录 (1)第一章总则 (1)1.1规划背景 (1)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由来 (1)1.3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 (2)1.4评价依据 (3)1.5评价标准 (9)1.6评价方法 (11)1.7评价重点 (12)1.8评价时段 (12)1.9评价范围 (12)1.10保护目标 (13)1.11评价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 (14)第二章规划概况 (16)2.1园区涉及的乡镇产业发展概况 (16)2.2规划方案概况 (17)2.3规划市东南工业园发展现状 (33)第三章规划分析 (40)3.1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40)3.2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 (45)3.3规划的排污分析 (47)3.4规划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67)第四章区域环境状况调查与环境现状评价 (69)4.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69)4.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72)4.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9)4.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2)4.5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4)4.6土壤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85)4.7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87)第五章环境影响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 (89)5.1环境影响识别 (89)5.2评价因子筛选 (89)5.3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91)第六章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94)6.1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4)6.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8)6.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05)6.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8)6.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14)第七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总量控制 (117)7.1资源承载力评估 (117)7.2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20)7.3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 (122)第八章环境风险评价 (125)8.1环境风险评价目的 (125)8.2风险识别及源项分析 (125)8.3最大可信事故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27)8.4风险防范措施 (128)8.5.应急预案 (129)第九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建议 (132)9.1预防对策和措施 (132)9.2最小化对策和措施 (138)9.3修复补救措施 (153)9.4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4)第十章环境监测、跟踪评价和管理建议 (156)10.1环境监测计划 (156)10.2跟踪评价建议 (158)10.3入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158)10.4环境管理建议 (159)10.5 “零方案”分析 (161)第十一章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163)11.1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 (163)11.2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171)11.3 “三线一单” (179)第十二章困难和不确定性 (186)12.1 困难 (186)12.2 不确定性 (187)第十三章执行总结 (188)13.1规划背景 (188)13.2规划概述 (189)13.3规划的主要环境目标 (190)13.4规划方案简介 (190)13.5规划方案分析 (194)13.6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96)II13.8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总量控制 (200)13.9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建议 (202)13.10公众参与的主要发现和处理结果 (206)13.11规划方案综合论证结论 (206)13.12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208)13.13总体评价结论 (213)附件:1、委托书2、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III第一章总则1.1规划背景市系州府所在地,是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的举办地,获“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县”、“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等殊荣。
“标准地”环境影响区域评估服务方案
服务方案一、项目需求分析方案1、对项目背景和工作内容阐述1.项目背景按照相关文件开展我区工业用地“标准地”区域评估工作的函》文件要求,计划于 2023 年开展经开区北区内共计5块标准地约2348亩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工作内容阐述(1)调查区域概况,了解片区上位规划、“三线一单”及区域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等管控要求,调查片区建设项目引进计划;(2)调查片区周围环境空气、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要素污染源,根据规划环评跟踪监测计划及片区周围环境敏感程度采用网格化形式对区域环境空气、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环境进行监测评估,根据主导行业特征设置监测因子,主要要监测评估内容如下:(3)根据上位规划管控要求及区域规划环评结论,制定正面清单,形成区域评估报告,并通过专家审查。
2、对区域上位规划的分析《龙泉驿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年)》,成府函[2015]57号,《龙泉驿区老城单元音乐广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02项规划》、《龙泉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龙府函[2017]246号。
《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年)》(2015 年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年)》(2015 年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意见的函(环办环评函[2018]585 号),《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国函[2015]199号。
综上,应加快淘汰不符合产业准入政策、环境污染重、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落后和过剩产能(以建材、化工、纺织、印染、造纸和皮革制造等行业为重点)。
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高污染项目。
3、对区域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1.区域地块利用基本情况如下图:2.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根据《2020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公报》可知,2020年,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102天优、178天良、74天轻度污染、10天中度污染、2天重度污染,达标天数比例76.5%。
2023年产业园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方案
(一)加强统筹监督
1、落实属地责任。要高度重视并统筹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工作,建立改革区域管理机构 为主,生态环境部门指导的工作机制,并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全面推行改革。对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污染减排任务没 有完成的改革区域,及时督促改革区域管理机构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并实施通报约谈、区域限批等措施,确保改 革有序推进。
一、总体思路
根据国务院及省、市有关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要求,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推进生态环境准入领 域科学化精准化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我市产业园区内推行“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通过实施"一免、四减、四保障"改革措施,优化环评审批服务,提升环评审批效能,提升办 事企业的便利度和满意度,持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3、落实信息化建设保障。依托省市"生态智卫”信息化建设,在"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一体化应用场景模块,
动态公开符合要求的改革区域名录,优化办事流程,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实现全程网办,确保改革区域、改 革事项全覆盖;与各改革园区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实现数据互通,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 做好“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政策宣传。
二、改革范围
市域范围内的各类开发区(园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小微园区等重点区域(以下简称"改革区域”), 以
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有关规划为依据,编制改革区域规划环评(包含区域环评)的区域。
三、改革举措
(一)"一免”改革措施
江苏省昆山市高科技工业园区区域环境评估评价与环境保护规划
江苏省昆山市高科技工业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规划(送审稿)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2004年3月项目承担单位:清华大学评价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1022号现状监测:苏州市环境监测站目录1 总论 (1)1.1 项目由来 (1)1.2 编制依据 (1)1.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1.2.2 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2)1.2.3 环境评价标准 (2)1.2.4 有关行政和技术文件 (2)1.3 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3)1.3.1 评价目的和原则 (3)1.3.2 评价等级 (5)1.3.3 评价范围及环境保护目标 (5)1.3.4 工作重点 (7)1.3.5 评价标准 (7)1.3.6 评价因子筛选 (10)1.4 环境保护规划要点 (10)1.4.1 规划的基本原则 (10)1.4.2 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11)1.4.3 规划目标 (11)1.4.4 规划重点 (11)2 区域环境概况 (12)2.1 自然环境 (12)2.1.1 地理位置 (12)2.1.2 地形 (12)2.1.3 地质地貌 (12)2.1.4 生态环境概况 (13)2.1.5 河流与湖泊 (15)2.1.6 气象 (16)2.2 社会环境概况 (17)3 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19)3.1 项目概况与发展规划 (19)3.1.1 项目概况 (19)3.1.2 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 (20)3.1.3 公用设施现状及规划 (20)3.2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23)3.3 工程污染源分析 (25)4 水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 (42)4.1 水环境现状评价 (42)4.1.1 地表水监测断面 (42)4.1.2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监测时间 (42)4.1.3 地表水监测结果 (43)4.1.4 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 (44)4.2 河道底泥现状评价 (47)4.2.1 底泥现状监测 (47)4.2.2 底泥现状监测结果 (48)4.3 水环境容量计算 (49)4.4 水环境污染源及影响分析 (52)5 环境空气现状及影响评价 (56)5.1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56)5.1.1 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 (56)5.1.2 环境空气监测因子及监测时间 (56)5.1.3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 (56)5.1.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59)5.2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 (60)5.3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62)6 声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 (64)6.1 声环境现状评价 (64)6.1.1 声环境现状监测 (64)6.1.2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及评价 (64)6.2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65)6.2.1 噪声污染源强 (65)6.2.2 预测模式 (65)6.2.3 预测计算 (66)6.2.4 噪声功能区划与评价 (66)7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69)7.1 工业固体废物分类及处置利用 (69)7.1.1 电路板生产固体废物分类及处置利用 (69)7.1.2 电脑接插件生产固体废物分类及处置利用 (69)7.1.3 电子装配生产固体废物分类及处置利用 (69)7.1.4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可行性 (70)7.2 生活垃圾处置 (70)7.3 固体废物排放及处置汇总 (70)8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72)8.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2)8.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3)9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 (75)9.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护措施 (75)9.2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75)9.2.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 (75)9.2.2 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76)9.3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77)9.3.1 施工期噪声影响 (77)9.3.2 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 (79)9.4 施工期废水影响分析 (80)9.5 固体废弃物影响及防治措施 (80)9.6 人体健康和安全影响 (81)10 环境保护规划 (83)10.1 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83)10.2 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 (83)10.2.1 水环境功能区划 (83)10.2.2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83)10.2.3 声环境功能区划 (83)10.3 总量控制目标和方案 (83)10.3.1 总量控制的意义 (83)10.3.2 总量控制因子的确定 (84)10.3.3 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方案 (84)10.3.4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89)10.4 污染控制规划 (91)10.4.1 水污染控制规划 (91)10.4.2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93)10.4.3 固体废弃物控制规划 (94)10.4.4 声环境规划 (95)10.4.5 生态保护规划 (95)11 循环经济建设规划 (98)11.1 现状及问题 (98)11.1.1 个别企业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偏高,水循环利用率偏低 (98)11.1.2 个别企业人均生活用水量偏高 (99)11.1.3 企业数据缺乏,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100)11.2 循环经济及其建设规划 (100)11.3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在企业层次的体现 (103)11.3.1 对入园企业严格把关 (103)11.3.2 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 (104)11.3.3 其他清洁生产技术 (104)11.4 循环经济建设的保障措施 (105)11.4.1 环境管理措施 (105)12 环境风险分析 (109)12.1 环境风险识别 (109)12.1.1 自然灾害 (109)12.1.2 次生灾害 (109)12.1.3 政策风险 (109)12.1.4 事故风险 (109)12.2 环境风险评估 (109)12.2.1 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风险评估 (109)12.2.2 政策风险评估 (110)12.2.3 事故风险评估 (110)12.3 减少风险的措施 (110)12.3.1 减少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的措施 (110)12.3.2 减少政策风险的措施 (111)12.3.3 减少事故风险的措施 (111)13 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工程环保实施方案 (112)13.1 园区环境保护措施 (112)13.1.1 入园企业限制和规划布局要求 (112)13.1.2 雨污分流及初期雨水收集 (113)13.1.3 生态保护措施 (113)13.1.4 水土流失控制方案 (114)13.1.5 事故应急措施 (114)13.2 园区环境管理建设 (115)13.2.1 污染控制管理 (115)13.2.2 环境监督管理 (116)13.2.3 自然生态保护 (117)13.2.4 宣传教育 (117)13.3 环境监察审核计划 (117)13.3.1 环境监察组织机构与实施 (117)13.3.3 水土流失 (119)13.3.4 生态保护 (120)13.3.5 施工期间措施 (121)13.3.6 审查和现场巡查 (121)14 公众参与 (123)14.1 公众调查内容 (123)14.2 调查结果分析 (123)14.2.1 调查情况概述 (123)14.2.2 调查结果分析 (124)15 评价结论和建议 (125)15.1 评价结论 (125)15.2 建议 (129)附件附表附图1总论1.1项目由来在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兴起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以及教育、文化的进步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已经进入以贸易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
建设新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新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新园区建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新园区建设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新园区建设的可持续性,环境影响评价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工具。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新园区建设或其他重大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控制的程序。
这些环境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土地使用、水资源、大气质量、植被覆盖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可以对影响进行合理预测和有效控制,从而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以下作用:1. 为新园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新园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前预测其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风险。
根据评价的结论和建议,规划部门可以对新园区的规划和设计进行合理调整,以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2. 保障环境生态安全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评估新园区建设对环境生态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规划者可以识别出对环境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环境生态安全。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在新园区建设中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减少消耗和浪费,并制定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保护环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估对象、评估范围、评估方法、评估结论和环境管理措施等。
1. 评估对象评估对象通常包括新园区建设所需土地、气象环境、水体环境、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等方面。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按照结果进行调整。
2. 评估范围评估范围可以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评估范围中应包括新园区的整个建设过程和周边环境的因素,如农田被占用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等。
3. 评估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环境清单预测法、影响链分析法、生态风险评估法等。
产业园区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内容研究
价 应 全 面 系 统 地 分 析 事 故 发 生 的 原 因 ,从 产 业 园 产 业 定 位 、
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即 “三线一单”)管
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环境风险应急体系的建设、 控 要 求 )的落实情况及效果,出现环评未落地情况应调查具
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降低或规避规划进一
关 键 词 :产 业 园 区 ;规 划 环 境 影 响 ;跟踪评价
I
产业园区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内容研究
■ 文 / 于茜
随 着 我 国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大 量 工 业 园 区 应 时 而 生 ,在 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规 划 环 境 影 w a s 评 价 技 术 机 构 [♦ -
(上 接 第 1 0 3 页)
通 过监测发现HK、
H L路径内污染物浓度偏
I
高 ,HM路径内污染浓度
基本未检出,可将污染
源锁定在HLM区域内。
2.2.4 锁定污染源位置
根据监测情况,对 HLM 区域开展调查,发
现 在 X X 公司炼油厂附近
浓重的异味和在城区出现异味一致,且同时看到炼油厂硫磺
பைடு நூலகம்
装 置 区 的 排 气 筒 仍 在 排 放 ,锁 定 本 次 空 气 异 味 投 诉 事 件 污 染
106 •中国高新科技2021年第9 期
ENERGY& ENVIRONMENT |肯色源 环 境
土 壤 环 境 等 环 境 要 素 进 行 监 测 ,对 区 域 质 量 现 状 和变 化 趋势 进 行 评 价 ,绘 制 区 域 环 境 质 量 变 化 曲 线 图 ,深入分 析变化原 因 。调查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现状,结合原环评阶段调查 结 果 分 析 变 化 趋 势 及 驱 动 因 素 。对 区 域 资 源 承 载 力 进 行 调 査 , 分 析 产 业 园 区 资 源 的 利 用 状 况 ,具 体 包 括 水 、土 地 资 源 、能 源 等 ,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判断 其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关联性。
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了重要的环保管理措施。
环评工程师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通过分析环评工程师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行业的环保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案例分析1. 案例一: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在某地建设一个大型工业园区的申报中,环评工程师发现该项目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工业园区的规划违反了项目所在地区的生态保护政策,存在过度破坏自然环境的风险。
其次,作为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其废水、废气排放和噪音可能对周边生态系统和居民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损害。
2. 案例二:新建高速公路项目一条新的高速公路即将在某地建设,环评工程师发现该项目可能对该地区的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威胁。
这是因为该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将被人工拦截,可能导致水源的断裂和水生生物的迁移。
此外,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将引起森林破坏和栖息地的片段化,将对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二、解决方案1. 确保准确可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评工程师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法规和政策,并专注于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在案例一中,工业园区建设违反了生态保护政策,环评工程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数据和模型,精确评估建设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案例二中,环评工程师可以借助GIS技术等工具,对水源和动物迁徙路径进行全面绘制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提供科学可行的环境保护建议环评工程师需要在评价报告中提供科学可行的环境保护建议,以缓解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案例一中,工业园区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规模和布局,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案例二中,可以建立过河生物通道或其他措施,以确保水生物种的迁徙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3. 加强监测和评估环评工程师在项目建设阶段需要积极参与监测和评估工作,确保环境影响达到预期目标。
对于案例一中的工业园区项目,环评工程师可以建议设置环境监测站点,对排放情况、水质和噪音等进行定期监测。
棋盘井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报告
循环经济是遵循3R原则,集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经济模式,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本评价将以循环经济思想贯穿,指导环境减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7
1.7.1拟采用的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中不但要采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较多的资料调查法、矩阵法、专家判断法等方法外,还需根据评价特征与要求,考虑本项目的特殊性,采用生态适宜性分析法、情景分析法、承载力分析法、生态系统分析法与环境数学模型法。
1.7.2评价技术路线
评价中采用的技术路线见图1-2。
1.8
1.2.2评价重点
根据全过程系统评价的要求,考虑到本开发区环境现状、区位特征,参考前期实地考察中专家咨询与部门调研中的关注点,评价重点应主要是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
1.3
1.3.1评价的空间范围
根据棋盘井工业园区与周边工业、农牧业用地及保护区、城镇的相互位置关系和作用特征,本次评价的范围包括重点评价范围、基本评价范围与拓展评价范围,具体见图1-1。
(1)GB 5083-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2)GB/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
(3)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4)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5)GB 18917-2002城镇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1.10.3.2大气环境标准
(1)GB/T 3840-19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固体
废物
工业废物
23.1
32.6
生活垃圾
0.73
工业园区环境监测方案
工业园区环境监测方案1. 背景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为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对园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为工业园区提供一套全面、高效、准确的环境监测方案,以确保园区环境质量达到相关标准。
2. 监测目标- 空气质量:颗粒物(PM10、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臭氧(O3)等;- 水质:pH值、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等;- 土壤质量:重金属(如铅、镉、汞等)、有机污染物等;- 噪声:厂界噪声、交通噪声等;- 生态: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
3. 监测方法3.1 空气质量监测采用在线监测仪器,如颗粒物分析仪、气体分析仪等,实时监测园区内各监测点的空气质量。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水质监测在园区内设置水质监测点位,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pH值、BOD5、COD、TN、TP等指标。
同时,可采用在线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以提高监测效率。
3.3 土壤监测定期对园区内土壤进行取样,分析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遥感监测,以快速获取土壤污染信息。
3.4 噪声监测采用噪声监测仪器,对园区内厂界噪声、交通噪声等进行实时监测。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5 生态监测采用遥感技术、现场调查等方法,监测园区内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指标。
通过对比历史数据,评估园区生态环境变化。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收集、整理监测数据,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
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园区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为园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5. 监测结果应用根据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措施,如减排、治理污染源、优化产业结构等。
同时,加强园区内企业环保监管,确保企业达标排放。
工业园区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
工业园区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一、前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生产活动也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平衡,对工业园区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监测与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工业园区的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业园区概况(一)园区位置与范围本工业园区位于_____市_____区,占地面积约_____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_____,西至_____,南至_____,北至_____。
(二)园区产业结构园区内主要涵盖了_____、_____、_____等行业,拥有_____家企业,其中大型企业_____家,中型企业_____家,小型企业_____家。
(三)园区基础设施园区内配备了完善的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为_____吨/日,实际处理量为_____吨/日。
三、环境监测方案(一)监测点位布设根据园区的地形地貌、企业分布和环境敏感点,共设置了_____个大气监测点位、_____个地表水监测点位和_____个土壤监测点位。
(二)监测项目与频次大气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ₓ)、颗粒物(PM₁₀、PM₂₅)、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监测频次为每月_____次。
地表水监测项目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₃N)、总磷(TP)、重金属等,监测频次为每季度_____次。
土壤监测项目包括pH 值、重金属、有机物等,监测频次为每年_____次。
(三)监测方法大气监测采用_____仪器和方法,地表水监测依据_____标准和方法,土壤监测按照_____规范进行。
四、监测结果与分析(一)大气环境质量1、二氧化硫(SO₂)监测期间,SO₂的浓度范围为_____μg/m³至_____μg/m³,平均值为_____μg/m³,均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_____)中的二级标准限值。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策略分析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策略分析发布时间:2022-04-15T01:42:01.701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6期作者:陈默[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了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重点论述了现阶段我国规划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全面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工业园区的规划打下基础。
同时,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大气环境的影响。
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重点论述了现阶段我国规划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全面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工业园区的规划打下基础。
同时,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大气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更深一步的研究,旨在有效提高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效果,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大气环境影响;规划环评;评价方法1 关于工业园区规划环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预防各种项目的实施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而采取的评价方法。
其直接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前进。
大气环境是规划环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优劣对于工业园区的规划会产生很大影响。
1.1 规划环评的概念规划环评的全称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将经济、环境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考量,目的是从造成污染的源头治理。
在规划环评中社会上各个部门间应相互合作,打破部门的分工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合作目标,最终达成工业规划环评的均衡性与协调性。
同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也为政府部门的领导与决策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在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指出,规划环评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分析、评估与预测,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案及策略,还需要对规划进行持续的跟进与监督。
1.2 规划环评的发展我国的规划环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是起步阶段,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年间,从最初一些学者接触并引进国外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再针对我国的一些城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来,在山西能源开发和煤化工基地、京津唐地区综合区域发展规划与深圳特区开发这三个区域进行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二个阶段是规划环评在我国的探索阶段,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国家不断出台了一些政策,提出逐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开展全面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在我国的部分流域展开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后一个阶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发展至今,是规划环评的发展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是评价和监测一个项目的潜在环境影响的计划。
该计划包括一系列环境监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获取有关环境可能改变的详细信息。
此外,环境监测也有助于确定如何最小化负面影响并保护环境。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需要有一个详细的监测计划,其中包含有以下内容:1. 监测目的这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监测目的。
特别是,需要确定监测的何种环境指标,指标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考虑这些环境指标在项目所在区域内的自然变化范围和变化趋势。
2. 监测设计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监测频率、数据收集方式和质量保证和控制计划等详细信息需要包含在该部分中。
3. 监测方法完整的监测方法需要包含在监测方案中。
这包括数据采集方法、分析技术、仪器的检修和校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数据处理标准和计算限制等方面的信息。
4. 数据分析和评估监测方案应描述如何分析和评估环境数据的过程。
必须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以确定方案中所定义的环境指标是否超出了法律和监管准则的限制。
5. 监测报告监测方案应描述编制和提交监测报告的细节。
这些报告应包括环境指标的监测结果和评估,以及可能会影响环境的因素和监测结果。
报告的结论应清晰明了,并通过图表或其他方式展示数据。
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应该建立一个动态监测框架,以便能够及时监测项目所带来的潜在环境影响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动态监测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以帮助保持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环境监测的公开透明环境监测应该是公开透明的,这样所有相关利益方都可以看到和理解监测的数据和结果。
这样做可以增加监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项目的潜在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应该包含环境监测的周期,并考虑到不同环境指标的不同变化率。
监测的周期不能过长或过短,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工业园城北工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阳新县工业园城北工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1.规划背景及工作简介为落实阳新县委县政府工业兴县的战略决策,实现阳新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阳新县委县政府的有关决定,在阳新县城西北部设立阳新县工业园城北工业区。
城北工业区是阳新县发展园区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参与区域竞争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湖北省打造武汉城市圈、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历史机遇下,阳新县工业园城北工业区迫切需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规划,准备定位自己在武汉城市经济圈和湖北西部地区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
在此背景下,2007年阳新县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城北工业区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北工业区规划面积6.7km2 ,北起纬一路,西南至武九铁路及火车客运阳新站,西至经一路,东至鸿骏路。
工业区的功能定位为:有色金属制品及建材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基地,具备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的综合工业区。
为进一步完善城北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正确把握工业园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以及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工业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阳新县环境保护局于2008年9月委托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君邦公司”)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确定评价的范围后,君邦公司立即组成评价工作组,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工业园区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实地勘查和污染源调查工作;收集、核实了黄石市、阳新县及兴国镇的相关规划资料和环境基础数据;紧紧围绕地区的发展优势和环境制约因素,结合专家咨询,进行来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环境影响识别工作;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有关要求,编制完成了《阳新县工业园城北工业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现提交阳新县环境保护局和工业区管委会并呈送黄石市环境保护局进行审查。
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
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近年来,各类产业园区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引领科技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部分产业园区缺乏对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少数园区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滞后,引发了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隐患。
为了从源头预防产业园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产业园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条例》以及《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环发〔2004〕98号)有关规定,国务院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发区以及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在新建、改造、升级时均应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产业园区定位、范围、布局、结构、规模等发生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及时重新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二、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批准设立该产业园区人民政府所属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审查。
各省(区、市)对于省级以下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另有规定的,按照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三、产业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体现“合理布局、统一监管、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的原则,注重评估规划实施可能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以及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协调。
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规划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的监测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的监测方法环境影响评价(EIA)是一种在规划和开发项目之前进行的评估过程,旨在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的监测方法则是用来监测和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以确保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
一、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的监测方法的重要性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的监测方法对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监测方法还可以为项目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
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的监测方法的基本原则1. 综合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的监测方法应该综合考虑项目的各个环节和各个环境要素,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2. 全面性原则:监测方法应该全面覆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环境影响因素,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及累积效应和相互作用。
3. 可比性原则:监测方法应该具有可比性,即可以对不同项目之间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和评估,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参考。
4. 可操作性原则:监测方法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即能够为项目的管理者提供实际可行的监测方案和技术手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三、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的监测方法的具体内容1. 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指标是评估项目环境影响的重要依据,应该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环境特点确定合适的监测指标。
例如,对于水资源影响评价,可以选择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指标进行监测。
2. 监测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和监测指标,可以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水文测量、生物监测等。
3. 监测频率和时段的确定:监测频率和时段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项目的实施进度和环境变化的特点。
对于长期项目,应该建立定期监测机制,以跟踪和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
工业园区环境监测制度范本
工业园区环境监测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监测管理,保障园区内企业生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工业园区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工业园区环境监测应坚持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原则,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条工业园区环境监测制度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控制环境污染,保障园区内企业生产环境安全,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二、监测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工业园区应设立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园区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和实施园区环境监测计划,对园区内企业进行环境监测;(二)对园区内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和调查处理;(三)定期编制园区环境监测报告,向园区管理部门和上级环保部门报告监测情况;(四)对园区内企业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五)协助园区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第七条工业园区环境监测内容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
第八条环境监测应采用国家标准和方法,选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
监测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九条监测机构应根据园区特点和环境风险,制定针对性的监测方案,确保监测覆盖园区内所有企业和重点污染源。
四、监测数据管理和应用第十条监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篡改、伪造或隐瞒。
第十一条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进行分类、储存、传输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第十二条监测数据应用于园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
园区管理部门应依据监测数据,对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等。
五、监督和考核第十三条园区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考核,评估其监测能力和监测质量。
第十四条园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环境监测的监管,对未按要求开展监测或监测数据造假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位
本次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共布设5个大气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置见表1和图1。
表1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点位置及监测原则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SO2、NO2、PM10、PM2.5、VOCs、H2S、NH3、甲醇共8项。
其中:1)SO2、NO2、VOCs、甲醇分别监测1h平均值和24h平均值;2)PM10、PM2.5监测24h平均值;3)H2S、NH3监测1h平均值
(3)监测时间及频率
本次委托采样监测有效监测均为7天。
监测频次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手动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置
本次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共布设5个地下水水质(含水位),具体点位布设见图1和表2。
(3)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为K+、Na+、Ca2+、Mg2+、CO32-、HCO3-、Cl-、SO42-等项,同步监测水井、水深、水位,记录监测点位坐标。
监测频次:监测一次。
3.土壤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置
土壤环境监测布设2个监测点,具体采样位置见表3。
(2)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根据项目生产工艺特点,确定土壤监测项目为锌、铬共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