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教育史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

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

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

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

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

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

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

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

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中国教育史人物笔记摘抄(3篇)

中国教育史人物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抄一: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摘抄二:因材施教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摘抄三:温故而知新孔子强调复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二、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摘抄一:性善论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和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摘抄二:教亦多术矣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

摘抄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认为教育者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三、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摘抄一:性恶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礼乐来约束和改造人的本性。

摘抄二:化性起伪荀子认为教育可以通过“化性起伪”的方式,将人的本性中的恶转化为善。

摘抄三:教无常师荀子主张教育没有固定的老师,任何有知识、有道德的人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老师。

四、韩愈(768年—824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摘抄一:师说韩愈的《师说》是一篇论述教师职责和作用的著名文章,他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摘抄二:古文运动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回归先秦两汉的文风,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

摘抄三:尊师重道韩愈强调尊师重道,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

五、朱熹(1130年—1200年)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私学与官学的不同:1) 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中国教育史笔记版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教育史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

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

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

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

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

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

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

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

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

中国教育史自整理笔记

中国教育史自整理笔记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一、“学在官府”定义: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主要特征。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无分离独立,这种现象叫“学在官府”。

根本原因:源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客观原因: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特点:西周时期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二、“六艺”简介:“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六项基本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乐是“六艺”的中心。

内容:礼:涵盖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指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

射:是拉弓射箭训练。

御: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指阅读、写字。

数:指算术。

意义: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①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即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即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即要符合外在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

另,孔子的“六艺”指的是其教学过程中的六种教材,也就是孔子编订的“六经”。

三、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了解)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

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和平民设立。

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重要章节)一、私学兴起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先后进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都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中国教育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入手,简单分析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意义。

1.古代教育时期中国古代教育时期算得上是中国教育史的鼻祖,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严格规范教育内容和方式。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广泛,包括文、史、经、子、诗五经等,在此基础上,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干;教师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成为“君子之道”之一;此外,此时期的教育还有种姓制度,即割裂了贫富之间的机会,并依靠财政支出来保证在维持统治之下的贵族阶层子弟的幼稚园教育。

2.封建教育时期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随着政治建制的形成而形成。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步完备,私塾普及,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私塾中的书生在财富到足够水平后,学生们登基为状元,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地方政府则由体制内的文人担任,勉力提供教育资源以使贵族子弟接受基本教育;通过应试考试制度,社会排斥了许多人才,高考日后得这个制度充分恢复了封建主义下等级制度的坚定与不屈不挠。

3.现代教育时期中国现代教育正在构建中,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渐规范,学校制度逐渐形成;教育模式开始多样化,大学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洋务运动和改良派推进科学技术教育,各种主义势力进入学校而带来多组份互相背离的教学内容;国民教育政策的颁布和执行以及高等教育慷慨就业政策等措施共同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然而,教学模式的创新仍然是不足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而教育从业者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却不足以使教育成为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与探索的历程,在历史的波澜中,我国的教育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以更好地适应民族命运的需求。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读后感】中国教育史读后感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我们在前进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读了中国教育史让我对中国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对当代教育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本书共分十五章,从原始时期的教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这本书很好的将我国漫长的教育史进行了总结,从稷下学宫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从私学的兴起到官学、私学并兴。

各种考试制度的演变等等。

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任何一个朝代都对教育极其重视。

都主张大力发展教育。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尊孔读经是中国传统教育做重要的特征,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最让我感兴趣.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以人为本开始,儒家教育开始兴起,经历百家争鸣后,儒家教育得以发展,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武帝建立了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沿袭,这种模式逐渐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想乡村推行的局面。

再到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采用公开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不仅仅体现了及其的公正性,也是现代公务员考试的缩影。

这一制度在当时也被西方一些国家所效仿。

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后来的八股应试更是将学生的思想变得迂腐不堪,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国实力的下降,因此有了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

到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传播了新思想,使人们觉悟,主张“思想自由”、强调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及受到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向国家化发展,教育思想也不断的更新。

中国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

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

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

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

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
3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一、稷下学宫√
二、孔子√ 1、教育的作用 ①社会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
②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
的发展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3、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
4、教育内容:“六艺”(以“六经”为教材)
★补充:教育内容特点
5、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
8
①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问题的注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②“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内发说” ③提倡人的主观作用 ④其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主精神的激发,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四、荀子((一)与(二)结合在一起答,此部分通常会挑其中一个出名词解释) (一)性恶论 荀子关于“性恶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性伪之分”: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人性本是恶 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②“性伪之合”: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 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 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人的努力的共同结果。 (二)教育作用:“化性起伪”(即上一点的③) (三)教育目标:培养“大儒” 所谓“大儒”,即知类通达、博古通今的人 (四)教学内容:“六经” 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以《礼》为重点 (五)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①“闻见”: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 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②“知”: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 等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和方法。 ③“行”: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六)论教师 ①荀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②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命运相连的 ③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 第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 第三,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道; 第四,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五、墨子(此部分通常会挑其中一个出名词解释或简答) (一)教育作用 1、社会作用:建立“兼爱”社会 2、个人作用:“素丝说”---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而是空白的,如同待染 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因此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二)教育目标:培养“兼士” “兼士”的三个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三)教育内容(1、2 是特色) 1、科技知识:墨家在自然科学教育方面有很高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 力学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例如几何学中对“圆”的定义,光学中的小孔成像等。 2、思维训练: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中国教育史笔记(上)

中国教育史笔记(上)

第一章中国教育的缘起第一节原始时期的教育活动学校萌芽的土壤与前提:1、部落显贵对教育的垄断,世袭家学是我国最早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2、教育的分化与等级差别,社会分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教育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

3、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的变化,4、知识的积累和文字的出现。

学校的萌芽:成均之学和虞庠之学。

成均本义平坦开阔的人工修整的场地。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孝和敬老是庠的重要教育内容。

两者都呈现教育专门化地趋势。

第二章六艺教育与诸子私学试析六艺教育的特点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1、六艺的历史悠久,是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共有的主要教学内容。

2、以六艺教育为标志,形成有国学和乡学,大学与小学之分的西周官学制度。

3、礼乐之教是六艺教育的核心,“礼”在西周官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为“六艺”之首。

4、乐舞教育富有多种教育因素和教育内容,包含了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

5、重视军事教育和体育训练,以军官为师,射御之教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并形成相应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开始走向成熟。

6、六艺教育由书数之教开始,是小学的教学重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试析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和办学特色。

社会功能:(一)政治功能稷下先生既是学者,又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直接或间接的参议政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二)学术功能诸子百家思想自由的交锋和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与更新。

在学宫优越的环境中能潜心学术、著书立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三)教育功能有固定优良的校舍建筑,雄厚的师资和充足的生源,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生守则稷下学宫的多重社会功能,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它的政治功能虽是各方参与者最想要实现的,但又必须以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为前提和基础。

在实现政治功能的过程中,其学术功能和教育功能获得了超越性的发展,但学术功能和教育功能却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丧失了政治功能二者也将无法生存与发展。

笔记-中国教育史

笔记-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二、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

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第一章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教育PART A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一、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1.时期:200万年前~5万年前①北京人②蓝田人③元谋人④巫山人(越来越早排序)2.教育活动方式:①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②手段:言传、身教3.教育内容:生活教育(过什么生活,进行生活样的教育)①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木、石)②火的控制和使用③狩猎技术和经验④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⑤共同生活的规范⑥语言的使用4.教育的起源作者从这部分史实猜测: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这种需要分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认同杨贤江的观点)二、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1.时期:5万年前~5千年前①西安半坡遗址2.教育活动方式:①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②手段:言传、身教3.教育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男女因劳动任务不同,导致内容不同)①工具改进:石器技术进步、骨器出现(骨针)②人工取火③渔猎是重要生产门类④农耕种植成为生产事业⑤手工业开始发展,人掌握纺织技术(2)生活习俗教育①财产公有②民主选举产生氏族长,成年男女均可参与会议③团结互助:尊老爱幼④限制两性交往,氏族外对偶婚制⑤按习惯行事,约束全体成员,无压迫奴役⑥成年礼,不同公社年龄不同,仪式庄重,有考验,通过之后获得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3)原始宗教教育①自然崇拜②图腾崇拜③鬼魂崇拜④祖先崇拜⑤巫术崇拜(巫术:善神,恶鬼;有巫师)(4)原始艺术教育(人们开始多方面追求美)①唱歌:来源于劳动号子,发展②舞蹈:集体形式为主,节奏感强③绘饰和雕刻(5)体格和军事训练:①健康体格②军事训练:使用武器,部落战争4.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因为母系氏族社会是最典型的原始社会父系已经向奴隶社会转变,具有一些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中国教育史学习笔记

中国教育史学习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张月石1 教育起源于人类劳动的需要,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便有了教育。

2 学校的萌芽,主要缘于两个方面的原因:a 教育的分化;b 文字的产生。

3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主要有两种:“成均”、“庠”。

4 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5 西周的政治体制史称“世卿世禄”。

6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7 西周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宗旨是:“明人伦”。

8 西周的学校大致可分为国学和乡学。

9 “五学”是指: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10 “六艺”有“大艺”和“小艺”之分,“大艺”指:礼、乐、射、御;(大学课程)。

“小艺”是:指、书数(小学课程)。

11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镏篇》。

12 “六艺”起源于夏代。

13 “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仪规范乐------内心情感修养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拉战车技术书------文字数------算法14 “四民”是指:“士、工、商、农”,其中的“士”为“四民”之首。

15 首昌“有教无类”的是孔子。

16 荀子不仅是儒,法合流的关键人物,也是总结诸子百家的第一人。

17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结束于秦统一六国。

18 稷下学宫是我国战国时期齐国的管办学堂。

稷下学宫是由管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学校。

19 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

20 “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孔子所编。

21 “素丝说”的提出者是墨子。

22 被称为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是墨子。

23 提出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是墨子。

24 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是孔子。

25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这段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国教育史上,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中国教育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由贵族阶层的子弟接受的。

这些子弟主要学习礼仪、音乐和经书等基本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周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儒家学派,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以德育为主,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

儒家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教育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家庭教育为主。

私塾是负责教授经书和文化知识的地方,学生们通过背诵和解读经典来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尽管私塾教育在初级阶段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它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清朝时期,封建统治加重,教育体制进一步落后。

只有士人阶层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普通百姓往往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

科举考试被用来选拔官员,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这种形式的选拔和教育制度在中国延续了近一千年之久,影响深远。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清朝末年,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入侵和侵略,教育体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随后,中国的教育改革逐渐兴起,西方教育思想开始被引进。

新式学堂、现代学制和新课程都被引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五四运动后的教育改革,这一运动催生了以民主、科学和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教育思想。

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渐现代化,教育普及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等教育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整合。

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总结来说,中国教育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教育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教育史学习笔记

中国教育史学习笔记

中国教育史学习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分,是一个与中华文化相伴相生的历史。

从远古时期的家学,到商周时期的史官制度和礼乐教育,再到秦汉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学校制度和师生关系,中国教育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父母祖宗是最早的教师。

在古代,传家之道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父母不仅是子女的监护人,还是他们的教育者和榜样。

子女从父母那里学习家庭价值观,如孝顺、诚信、勤俭、耐心和尊卑有序等基本观念,并获得读写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种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品德。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礼乐教育是非常普遍的。

它是国家教育的一部分,从古代周代开始,就保留了下来。

礼乐教育强调的是人的美德和文明风范,以帮助人们获得智慧和理性。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这项教育被认为是提高人类精神文化水平的一种途径。

古代中国的文化中,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生活和言行负责。

因此,礼乐教育在中国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制度。

这种制度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了,并一直持续到清朝。

科举制度采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出具有文化能力和才华的人。

这种制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政府机构的发展。

中国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由科举出身的人掌权的,科举制度在政治和文化上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缺点和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僚主义的滋生。

总体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由家庭、宗教和其他民间组织的传统教育方式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制度、教育机构和专业教育体系交织的现代教育体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建立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系统,提高了普及率,扩大了教育的规模。

同时,国家还制定了教育方针,发展科研机构,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生动地证明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蓬勃朝气和生气勃勃的发展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作用:庶、富、教(即教育与社会发展)
“庶”是指更多的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丰富的物质生活,“教”是指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先抓
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抓教育建设。提出“庶、富、教”,庶与富是教育的基础。
2、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即教育与人的发展)
提倡“性相近、习相远”,即先天素质很相似,但后天习染却有很大不同,而“习染”是由后天的教育环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 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5、教育内容:“六艺”(以“六经”为教材),教育内容三个特点
6、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
②启发诱导
③学思行结合√
7、论道德教育√
(1)内容:“礼”、“仁” (2)方法 ①立志②克己③力行④中庸⑤内省⑥改过

8、论教师
9、历史影响(即评价)
三、孟子 二
1、性善论√ 由此 提出
①说明人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②人性是先天固有的,提出“良知、良能”说 ③善端说
Lucky 精心制作 qq:2479894780
第2页,共22页
(2)特点:
a,待遇优厚(物质待遇:享有上大夫俸禄;政治待遇:不治而议)
b,学术自由,容纳百家与相互争鸣;
c,学无常师;
d,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历史意义:
其一,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教育的作用
①社会作用:保民心 ②个人作用:求放心
3、教育目的:“明人伦”

4、道德教育 (1)内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2)方法: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
5、教学思想:深造自得
四、荀子 1、荀子与六经传授
2、性恶论√ 与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3、教育目标:培养“大儒”
4、教学内容:“六经”
5、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6、论教师√
五、墨子
1、教育作用 ①社会作用:建立“兼爱”社会
②个人作用:“素丝说”,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教育目标:培养“兼士”
3、教育内容:a,政治和道德教育;b,科技知识;c,文史教育;d,培养思维能力
4、教育方法:主动、创造
六、《大学》√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Lucky 精心制作 qq:2479894780
第1页,共22页
一、稷下学宫√
二、孔子√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2、教育的作用
①社会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
②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发展
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4、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
七、《中庸》
八、《学记》√ 1、教育作用
2、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
3、学校管理:视学与考试
4、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
②尊师重道
③藏息相辅
④豫、时、孙、摩
⑤启发诱导√
5、教学方法
⑥长善救失
九、补充相关知识点:儒、墨教育的异同√
一、稷下学宫(名词解释/简答) (1)定义: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 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2、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简单复习) 3、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这是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点,即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民间无学 术,无学校教育。②“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其一,官师合一;其二,政教合一。③在“学在官府”体 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 内容,并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境所决定的。孔子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很重要。
(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名词解释)
1、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即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2、“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
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其二,稷下学宫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其三,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二、孔子(重点)(可以挑其中一个考名词解释或简答,也可以出论述大题,如“请论述孔子的教育思
想”,需把以下8点全部写出)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的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六经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基础。
(二)教育的作用
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名词解释)
1、“学而优则仕”包括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