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光潜的美育思想及其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朱光潜的美育思想及其对语文审美教

育的启示

在中国学术史上,朱光潜是以美学家的身份出现的。纵观他的美学体系,有两大命题支撑他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人生艺术化”和“艺术人生化”。在这里,我们仅谈他的美育思想,故重在他“人生艺术化”的美育核心理念。他是这样阐释“人生艺术化”的涵义的:“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作到的时候,我们要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超脱到哪里去?超脱到理想界去。……现实界没有尽善尽美,理想界是有尽善尽美的”“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隶中挣扎得来的自由。服从自由限制而汲汲于饮食男女的寻求时,人是自然的奴隶;在超越自然限制而创造欣赏艺术境界时,人是自然的主宰,换句话说,就是上帝。多受些审美教育,就学会如何从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感受人的尊严。”由此可知,朱先生“人生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具有如下特质:

一、“人生艺术化”是指导现实人生的命题。朱先生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他认为,要把整个人生的点点滴滴当作一件“完美的”“有机的”艺术作品看待,生命史就是艺术史,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

让人与实际人生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这样人生才能免俗,社会才会祥和美满。同时,“人生艺术化”倡导“人要有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避免陷入“俗不可耐”的污泥潭。

二、“人生艺术化”是引导生活情趣化的命题。朱先生认为,“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艺术化,就是人生情趣化。”因此,他认为审美艺术的人生应有高雅、纯正、广泛的趣味,而不能有低级庸俗和偏狭的趣味。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洞察到朱先生的情趣主义还应该是人生的严肃主义。不仅在进行文学审美的艺术生活中应选择一流的文艺作品,而且在生活中也应该认认真真、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言行虽是小节,却不肯轻易放过,正如诗人不敢轻易放过一字一句。小节如此,大节更不用说。

三、人生艺术化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命题。朱先生认为提升精神境界的关键点在情感,实行美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并且,他还从人的心理功能着手探索了情感和美育的联结点。他指出,“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他认为,三种心理活动与三种价值相对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而求知、向善、爱美是人的天性,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因此,他提出了“美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从人生态度、生活情趣和人生境界三个角度对朱光潜“人生艺术化”这一美育思想进行了审视。虽然朱先生写《谈美》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然而他提出的“人生艺术化”这一美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凸现出积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对语文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一、把语文审美教育的根扎到生活的深处

过去,我们曾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一“大语文观”。这一理念确实很好,开阔了语文学习的视野,但往往只停留在理念上。朱先生提出“人生艺术化”的理念,当然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培养艺术家,但语文教育的艺术性是明显的,我们培养的人需要一些艺术的审美眼光,需要一些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艺术家。许多学者认为,“审美教育是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甚至有学者提出,“审美教育是现代人的自我拯救之道”。一百多年的语文教育发展史和改革史告诉我们,语文教育的问题愈改愈难,为什么?从学科属性来说,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掌握工具是艰难的,人文教化是枯燥的,何以让语文教师爱教语文,学生爱学语文,从本质来说,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的审美特质,打通人生和语文的隔阂,生活与语文的障碍,这之间的纽带就是语文的美质。想当年朱先生用“人生艺术化”

来寄慰黑暗社会中“嗷嗷待哺”的广大青年,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困境。今天生活小康了,这种“人生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变得更为稀缺和宝贵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为学生思考一下,我们会毛骨悚然――生存方式构成了他们的外在环境。社会处在转型之中,物欲横流,人们精神家园在坍塌,精神生活贫乏、低俗化,只顾眼前,只求物欲享受,追逐名利地位,忘记了人生意义和价值,心理浮躁,道德沦丧,人性萎缩。在这种大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广大学生,我们怎么期望他们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纯净的心?所以,语文教育在新世纪又一次成为难上难,语文审美教育显得更为珍贵了,只有把语文审美教育的根扎到生活的深处,语文教育才会焕发生气,变得可爱,学生才会真正爱上语文,才会真正受益。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要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情趣,这种情趣不是停留在语文学习的层面,而是扩展到广阔的生活,复杂的人生变幻的世相中去。首先是呼唤有生活情趣的语文教师。中国语文教育史用铁的事实证明,一个杰出的语文教师往往是一位有情趣的人,至少是“半个艺术家”。试想,一个没有情趣的语文教师何以能够把《童趣》《竹影》等精品讲出其中的韵味来,怕只能幻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学生的生活态度、情感、价值观如何深刻熏陶?有了生活情趣和语文情趣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有兴味盎然的语文课,才会有充满情

趣的学生。总之,把语文审美的根扎到生活的深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改变人的气质,把这种美的气息带到生活中去,同时,把生活中的美带到语文世界中来,这样,语文与生活真正打通了,它们之间的使者就是美。

二、把语文审美教育的重心落到情感教育的实处

当前语文审美教育一大倾向是以道德说教的方式来推行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学生感受、体验的众说纷纭了,教师成为了“平等的首席”,不敢说教而甘居平庸了。原来的理智上的引导都丧失了,有的只是“尊重”与“赞赏”。而朱先生坚持美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或者说美育的价值就在于“怡情养性”。在语文教育中,重视“怡情养性”的审美教育就需要重视文学教育。朱先生崇尚的文学教育的修养性和审美性。我们在文学教育中第一件事就是要养成高尚的纯正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性灵”,对人生世相的敏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接着,文学教育中的趣味培养最好从读诗入手,在阅读诗歌时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最后文学审美教育重在想象与情感。朱先生认为,在文学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钻进去体验”,先领悟整体的情感特征,再品味“词语”或“句子”,才能真正见出佳妙。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学会联想、象征等,以情感选择意象,综合意象,从整体上把握情感特征。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