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毒理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纳米银的体内毒性及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纳米银的体内毒性及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10009,China
3.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Biomaterials and Devices,Nanjing 210009,China Received 24 April 2017 accepted 16 June 2017
Abstract:M any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nanosilver could cause toxic effects on the digestive system,respirato- ry system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other system s,an d th e toxic effects are inf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A t present,t h e m echanism of the toxic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s not clear.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 e m echanism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might be related to th e release of silver ions,ROS production,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 a- tory reaction,etc.The latest resear ch shows th at the toxic m echanism of nan osilver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endo- plasm ic reticulum stress and autophagy.This paper reviews the toxicity and toxic mechanism of nanosilver. K eyw ords:silver nanoparticles;reactive oxygen species;oxidative stress;endoplasm ic reticulum stress;autophagy

银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银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银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毒性及其机制研究银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制备抗菌剂、细胞成像剂、生物传感器等。

但是,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银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制备抗菌剂、细胞成像剂、生物传感器等。

但是,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银纳米颗粒对生物体有一定的毒性效应。

关于银纳米颗粒的毒性机制,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银纳米颗粒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自由基,在细胞内部造成氧化应激,使得细胞功能受到破坏,导致DNA的断裂、蛋白质氧化、膜脂质过氧化等毒性反应的发生。

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银纳米颗粒对细胞的主要毒性机制之一。

二是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当细胞受到外部刺激而无法修复时,会发生凋亡。

银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干扰细胞的信号通路和蛋白质合成,诱导细胞凋亡。

同时,银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抑制线粒体ATP的合成,减少ATP的供应,导致线粒体的功能和结构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细胞凋亡。

三是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银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干扰细胞的信号通路和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可以导致组织的损伤和细胞的死亡。

此外,银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颗粒的大小、形状、表面性质、溶解率等因素。

不同的颗粒特性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因此在银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制涉及到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银纳米颗粒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为其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同时,在使用银纳米颗粒时应严格控制其用量和颗粒的特性,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含银敷料表征和银的释放及纳米银毒理学研究

含银敷料表征和银的释放及纳米银毒理学研究

含银敷料表征和银的释放及纳米银毒理学研究纳米银(AgNPs)以其优异的广谱抗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纺织、食品包装、化妆品、水质净化等领域。

然而随着AgNPs产品大量的生产和使用,人体和环境暴露机会也逐渐增加,引起人们对其安全问题的关注。

特别是含银敷料类产品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伴随着AgNPs及银离子(Ag+)的脱落和释放;且AgNPs本身作为释放源,会持续释放Ag+,对人体造成潜在的毒性风险。

另一方面,AgNPs毒性也与人体暴露时间及AgNPs或Ag+的浓度有关。

因此,含银敷料中银存在形式的表征和银释放与脱落的研究是评价其潜在风险的基础和关键步骤;并且有关AgNPs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毒性机制仍不清楚。

本文以三种含银敷料(Anson、YB、AT敷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敷料表面形貌及表面颗粒粒径分布,并采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分析表面元素分布;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银颗粒的价态及晶体结构。

表征结果显示Anson、YB和AT敷料表面均含有单质银(Ag0)。

Anson敷料表面银颗粒粒径为5~25 nm,且存在化合态银(Ag+),其表面银颗粒为无定型银;YB 敷料表面银颗粒粒径为5~10 nm,团聚银颗粒粒径为30~40 nm,其表面银颗粒为无定型银;AT敷料表面银颗粒粒径为30~45 nm,表面银颗粒为立方相银,根据Scherrer公式计算其表面银颗粒平均晶粒尺寸为30 nm。

采用往复支架法研究敷料在水(H20)和模拟体液(SBF)中银的释放,并通过原子吸收法(AAS)测量释放的银含量。

由于SBF中氯离子(Cl-)与敷料中释放的Ag+结合生成氯化银(AgCl)颗粒,其粒径与AgNPs接近,难以区分。

在高Cl-/Ag+浓度比的条件下,AgCl沉淀会形成可溶性的阴离子银络合物;因而首先研究在SBF中Ag+浓度对AgCl溶解性影响,解决AgCl颗粒干扰AgNPs 分离的难题,最后通过超滤离心有效地区分AgNPs和Ag+;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和乳酸脱氢酶(LDH)法评价敷料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毒性作用及与银表征与释放的相关性。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共3篇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共3篇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共3篇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1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在医学、环保、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纳米银这种具有高效杀菌、消毒、抗病毒等特性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口罩、消毒液、医疗设备等领域。

但同时,纳米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因为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是指其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引起生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能力。

研究发现,与微米级普通银相比,纳米银具有更高效的生物杀菌和消毒效果,其微小尺寸的颗粒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细胞、组织和器官中,从而更好地发挥生物效应。

但同时,其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毒性反应,特别是对于人类健康可能产生危害。

纳米银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纳米银颗粒能够直接损害生物膜和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

例如,纳米银能够直接与胚胎、小鼠肝细胞等相互作用,破坏其细胞膜结构,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第二,纳米银颗粒也可以通过影响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蛋白质结构而引发毒性反应。

研究表明,纳米银能够与生物体内的一些重要蛋白质相互作用,损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失调,如免疫系统调节、氧化还原反应、自由基产生等。

同时,人们也关注到纳米银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纳米银能够进入水体和土壤中,影响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

例如,纳米银能够通过进食污染水体的生物体而进入生态链中,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综上所述,纳米银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因此,在推广纳米银的应用时,应该采取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安全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纳米银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但其潜在的毒性和环境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在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方面,纳米银可能会产生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安全管理措施,并继续进行研究,以确保纳米银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2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逐渐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等领域。

纳米银的脑神经细胞毒理学研究

纳米银的脑神经细胞毒理学研究
20
子。为了检测纳米银诱导细胞产生氧化损伤 的水平,本研究测定了细胞内ROS的变化。 与阴性对照相比,经纳米银暴露后,细胞内 DCFH-DA探针的荧光信号明显增强,说明 其ROS含量显著升高,进而表明CGN细胞 的抗氧化系统被激发。同时,采用激光共聚 焦显微镜观察了CGN细胞经纳米银暴露后 的形态学变化(如图1),结果显示,空白对 照组CGN细胞形态正常且突触生长状态良 好,而暴露于纳米银的细胞形态变圆、从培 养板壁上脱落,并且突触受到明显损伤。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508931.aspx
responseto dift+t+nt smface ehemistw ofmlver
nanopmfielesinm—mliml eeUs
Toxicologymid
AppliedPllaImaeology,2008,233:404-410
纳米银的脑神经细胞毒理学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 殷诺雅, 周群芳, 刘稷燕,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图1 CGN细胞形态变化。(A)对照组;(B) 暴露组(纳米银浓度1 gg/mL) 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对大 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具有定的体外神经毒 性,其毒性损伤机制与引起细胞氧化损伤 有关。
nnl,粒径分布均匀;其表面形态呈均的
参考文献 【lrfi-HongHsiiI,et
81 The apoptofie effect of
0 01-10 958
pmhwayinNImT3
al DNA
cells
Toxicology
gg/mL;与此同时,
len目s 2(308 179:130-139
gg/mL的银离子(以硝酸银中银离子

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1

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1

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银是一种亮白色金属,可杀灭细菌、真菌和霉菌。

自进入20世纪,I临床应用银化合物杀菌消毒、抗菌消炎逐渐广泛。

如磺胺嘧啶银用于治疗烧、烫伤;在日本,应用含氟化二氨银漱口水防治牙周炎、龋齿、口腔溃疡;美国还推出了一种羧酸银与乙醇复配液,经I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泪管炎、阴道感染、烧伤、细菌性感冒、面部粉刺等效果良好;瑞士某公司将硫酸氢银与过氧化氢复配作皮肤消毒液效果良好。

国内、外研究人员将纳米材料和技术与银的特性相结合,研制出纳米银材料应用于各领域,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了纳米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纳米银的抗菌原理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新型抗菌产品,由于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传统无机抗菌剂无法比拟的抗菌效果,且安全性高、效力持久,是一种具有长效性和耐候性抗菌剂。

有关纳米银杀菌作用的原理,多数学者认为,超细状态银表面积极大,在水中呈Ag+,因此纳米银的杀菌作用主要与银离子有关,可与菌体中酶蛋白中的-SH迅速结合,供代谢关键酶失活,使致病菌不能代谢而死亡;其次,纳米银可与致病菌DNA碱基结合并形成交叉链接,置换嘌呤和嘧啶中相邻氮之间的氢键,使DNA变性而不能复制,导致致病菌失活。

纳米银的原子排列表面为介于固体和分子之间的“介态”,这种活性极强的纳米银微粒具备超强抗菌能力,可杀死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

此外,纳米银又是非抗生素类杀菌剂,目前没有任何细菌对银产生耐药性。

2 纳米银在临床中的应用2.1 在外科中的应用2.1.1 在烧烫伤、烧伤植皮中的应用。

磺胺嘧啶银(SD-Ag)作为传统治疗烧、烫伤的银制剂,在溶液中起抗菌作用的仅是Ag+ 。

Ag+ 除了与细菌的一些成分结合外,也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或与Cl-反应而沉淀,导致其抗菌能力下降,而纳米银敷料展示了一种新的银的形式Ag+ 与活性银的结合,可为创面持续提供一定浓度的动态活性银。

纳米银在植物生长及生理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毒性机理研究

纳米银在植物生长及生理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毒性机理研究

纳米银在植物生长及生理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毒性机理研究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纳米银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境、电子等领域。

在农业领域,纳米银也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纳米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生理代谢。

但是,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其毒性机理的关注。

本文将对纳米银在植物生长及生理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毒性机理进行综述。

一、纳米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纳米银的促进效应大量的研究表明,纳米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在基质中添加纳米银后,植物的生长速度大大加快。

一些研究还显示,纳米银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而且,纳米银还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进一步提高了植物的生长。

(二)纳米银的抑制效应另一方面,纳米银的高浓度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高浓度的纳米银会导致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同时还会影响植物的细胞膜稳定性,降低植物的耐旱能力。

二、纳米银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一)纳米银的促进效应纳米银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光合作用。

在低浓度的纳米银作用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活性氧代谢作用都会得到提高。

同时,纳米银还可以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二)纳米银的抑制效应在高浓度的纳米银作用下,植物的生理代谢会受到重大的抑制。

纳米银不仅会引起植物中内源激素的异常分泌,还会影响植物中各种代谢酶、酸碱平衡和物质转运,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三、纳米银的毒性机理纳米银的毒性机理是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纳米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植物施加毒性:(一)直接接触高浓度的纳米银可以直接与植物组织接触,影响植物的代谢活性和生理功能。

例如,纳米银可以影响植物叶片表面的蜡质层,使其失去原有的保护功能,降低植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二)活性氧产生纳米银可以激活植物体内的氧自由基,进而对植物的细胞膜、细胞器和DNA 等造成损伤。

纳米银原液的毒性实验研究

纳米银原液的毒性实验研究

E p r m n a s u i s 1 h o i i y o a o S v r 0 e s o k x e i e t 1 t d e 01 e T x C t f N n i e l o t c t 1
夏 芝璐 丁 晟 g iHo g
摘 要: 目的: 研究探讨纳米银原液急性毒性与致突变性。方法: 按照《 消毒技术规 范} 02 2 0 年版对纳米 银原 液进行 小 鼠经 口急 性毒 性试验 、 鼠骨髓 微核 试验 、 小 家兔 完整皮 肤刺 激 试验 、 家兔 破 损皮 肤 刺 激试 验 、
家兔 急性 眼刺 激试验。结果 : 纳米银原 液 小鼠经 口急性毒性试 验为 无毒性 , 鼠骨髓微 核 实验 为 阴性 无致 突 小
i i t n frrb iReuts e t ftea ue oa o ii rm o s r o . xcts o o s o em arw r t i a bt s l : s o c t rl xct f u eween n t i; t fm u eb n ro rao o . et h t yo o e mirn ce S r e aiea dn tg nct :e t f a btitc kn i i t nween g t e ;eto b i co u lu en g t n omua e ii ts o b i na t i r ai r e ai we v y r s rt o v ts f a bt r
t (inet no cnc lp cf ain) 2 0 ) t t fh c t oa txc yfr ue;et f u e o e o ( s f i feh i e ict s (0 2.e e ue rlo ii ss t s n d i co t as i o ) so t a t o mo s o mo b

纳米银的生物毒性研究

纳米银的生物毒性研究

纳米银的生物毒性研究纳米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因为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例如医学、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

其中,纳米银作为一种强力的抗菌杀菌剂,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例如在医疗器械、生物传感器、纺织品和包装材料等领域。

然而,纳米银也给健康和环境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纳米银的生物毒性研究至关重要。

纳米银的生物毒性主要包括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肝毒性、肾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和环境毒性等方面。

其中,最关键的是纳米银的细胞毒性,因为纳米银可以被细胞摄取并在内部积累,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毒性的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电化学反应、溶出、生物体内代谢和纳米颗粒与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与此同时,纳米银的毒性效应还受到其形状、大小、表面修饰和聚合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如何准确地评估纳米银的生物毒性,从而防止它的潜在危险,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针对纳米银的生物毒性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体外和体内试验方法,探究了纳米银对不同类型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

在体外实验中,科学家们可以在无生命体的环境下模拟和测量生物发生过程,例如细胞培养和酶反应等。

在这些试验中,通过细胞存活率、细胞形态变化和DNA损伤等参数,可以评估纳米银的毒性效应。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者们可以将纳米银注射到实验动物的体内,进而评估其对动物器官的毒性作用。

这些实验可以模拟人体内环境,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纳米银的毒性。

此外,科学家们还开发了各种独特的纳米银试剂,如细胞介导的荧光探针、纳米银光学探针和纳米银量子点等,可用于生物成像、分子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然而,到目前为止,纳米银的生物毒性研究尚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由于纳米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生变化,评估其毒性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化因素。

此外,目前对于不同类型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还不够明确,这也存在一些评估的误差。

另外,纳米银的毒性还与纳米颗粒的特殊形状、表面修饰和尺寸大小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可用于合成纳米 银,生物合成机理具有物种特异性,细菌和真菌互相 交叉的地方是硝酸盐还原酶、醌或萘醌等电子穿梭体、 蛋白质。总之,合成机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要 完全阐明微生物合成纳米银的机制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4.纳米银可控生成
在低温、酸性条件下,反应体系中形成数目少、大的纳米银内核。 在高温、碱性条件下,反应体系形成数目多、小的纳米银内核。
弱酸纳米银与含弱碱磷、硫的DNA反映阻止DNA复制 导致菌体死亡
纳米颗粒能去Tyr磷酸化(只于G-中发现)从而抑制信 号的转导导致细菌生长停止。
(1)形貌 (2)粒径 (3)制备方法 (4)银粒子浓度
2.影响纳米银粒子抑菌能力的因素
作为抗菌剂,纳米银具有广谱抗菌、强效抗 菌、抗菌持久、安全无毒、无耐药性、无交 叉药物干扰等特点,在无机抗菌剂中占主导 地位。
纳米银是指粒径为1-100 nm的金属银单质,因
其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 子隧道效应,在光、电、热和磁等方面表现出特 殊优异性质。
可作催化剂 ,纳米银是乙烯环氧化生产环氧乙烷 EO的唯一有效催化剂,EO在乙烯系产品中仅次于 乙烯位于第二,全球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光 传感器 , 用于检测人体内畸形和疾病。生物显色 及抗菌剂和治疗剂。
Sintubin等提出了乳酸菌合成纳米银的合成机理 :当pH升高时,质子 和金属离子之间对带负电荷结合位点的竞争加强,高pH催化单糖如葡 萄糖的环打开,形成开环的醛类,醛类释放还原力;当金属离子存在 时,醛类物质氧化成相应的羧酸,同时金属离子将被还原。lAn等曾发 现当银离子吸附在乳酸菌Lactobacillus A09表面后,溶液pH降低 , 这可能表明质子和金属离子之间存在竞争。

纳米银颗粒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纳米银颗粒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纳米银颗粒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倪方方;王博林;宋腾蛟;袁小凤【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6(32)5【摘要】纳米银( AgNP)是指粒子直径在1~100 nm的金属银单质,现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研究发现,AgNP的毒性特征与其粒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粒径越小,毒性越强,一般来说20 nm左右毒性最强。

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各器官均有分布,但浓度有明显差异,有的在肾脏中还表现出性别差异。

AgNP进入生物机体各器官会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

AgNP对体外细胞的毒性往往表现出剂量效应,而体内实验中,其毒性效应会随着作用对象及作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此外, AgNP还会产生一定的生殖毒性,使亲代生殖特性降低,并可通过母体胎盘传递到子代体内,对子代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AgNP毒性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产生自由基导致器官的氧化应激损伤;药酶代谢活力降低导致代谢障碍;亦有相关基因表达的缺陷,及某些分子如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所致的蛋白酶表达异常。

总之,AgNP可对生物有机体产生毒性,我们在应用的同时要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避免其对我们的损害。

%Silver nanoparticles ( AgNP) , the metallic silver par-ticles with the diameter of 1 ~100 nm are now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Many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smaller size of Ag-NP, the stronger toxicity it shows. Generally speaking, AgNP with 20 nm shows strongest toxicity. After entering the body, they are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organs in the body, and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kidney shows a certain gender difference. They also produce some toxic effects after enteringbody organs. AgNP often exhibit dose effect on the toxicity in vitro cells,while in vivo experiments, their toxic effects change with the different objects and ways of acting. In addition, AgNP can produce toxic effects on reproduction, and may cause parental reproductive activityto deteriorate, and pass the toxic effects to offspring through the placenta to exert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ffspring. The toxicity mechanisms of AgNP are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caused by producing free radicals;metabolic disorders caused by reducing of drug metabolic enzyme activity;and also related gene expression defects and certain molecules, such as transcription factor NF-E2-related factor 2(Nrf2) prote-ase caused by abnormal expression. In short, AgNP can be toxic to organisms, and we must evaluate their biological safety when we use it, to minimize or even avoid the danger it brings about.【总页数】6页(P593-597,598)【作者】倪方方;王博林;宋腾蛟;袁小凤【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114;R321.4;R348.3;R394.2;R916.3【相关文献】1.铀的生殖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王双;冉永红;李娟;郝玉徽2.典型炸药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魏桐; 周阳; 杨治林; 杨宏3.纳米颗粒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毒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王殿惠4.纳米颗粒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毒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王殿惠5.汞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郑徽;金银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用纳米银材料的遗传毒理学研究

医用纳米银材料的遗传毒理学研究

医用纳米银材料的遗传毒理学研究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各种纳米材料和纳米颗粒的接触与暴露机会也日益增加。

纳米银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纳米材料,其产品的生物安全性如何尚无定论。

本文就近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发现,对纳米银体内外遗传毒性以及其可能的机制作一介绍。

标签:纳米银;评价方法;遗传毒性;毒性机制纳米银是21 世纪新型的抗菌剂研究开发最为广泛的一种。

纳米银材料包括单纯纳米级的银(Ag)单质颗粒组成的材料,以及银离子(Ag+)附载于纳米级的载体上而成的材料。

因其具有独特的抗菌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在我国国产的纳米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的注册记录中,2002~2006年间,按照类医疗器械曾得到批准注册的标称含纳米银的抗菌系列产品约占56%,有近百件之多。

美国FDA也以a类医疗器械(510K批号)批准了一部分含银的敷料类产品及其他纳米技术相关产品,如骨填充修复材料,支架导管类的纳米涂层产品等[1]。

随着人们对纳米银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纳米银工业或家用产品对人类、动物、植物的负面生物学效应尚不完全清楚。

有研究提示纳米银粒子在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如基因和蛋白水平等具有一定毒性效应。

而目前绝大多数纳米银毒性的研究以细胞培养和急性毒性研究为主,对于纳米银作用于动物和人类细胞系的遗传毒性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对纳米银的遗传毒理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纳米银遗传毒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发现一定剂量的纳米银具有一定潜在的遗传毒性,传统的检测遗传毒性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检测纳米银还没有定论,而纳米银遗传毒性的相关报道也非常有限。

现有的评价遗传毒性的方法主要有沙门氏菌致突变试验(Ame’s test)、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

有分析显示体外的微核试验和艾姆斯氏实验可以完成啮齿类动物的致癌物和活体遗传毒的评价[2]。

艾姆斯氏试验通常为评价化学遗传毒性的首选。

研究表明直径为5 nm的纳米银在艾姆斯氏试验中呈阴性或弱阳性,阴性结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纳米材料无法渗透入细胞壁,不可溶的粒子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细菌的细胞壁无法完成此项功能致使纳米银粒子无法进入细菌的细胞内部损伤DNA或引发突变,而艾姆斯氏试验显示弱阳性可能是由于粒子的可溶性[3]。

光引起纳米银毒性变化及其机理的研究

光引起纳米银毒性变化及其机理的研究

其移动性、生物可利用性、环境归趋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生物转化是很多污染物被彻底降解进入碳循环的重要途径,但是关于人工纳米碳生物转化的研究还非常少。

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多种氧化还原酶对原始单壁碳纳米管(SWNT)、氧化单壁碳纳米管(O-SWNT)和C60的酶促转化可能。

研究结果如下:1)对SWNT,我们采用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可能的结构改变。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了锰过氧化物酶对SWNT具有一定转化作用,而对通常认为生物可利用性更高的O-SWNT无转化效应。

这可能与O-SWNT表面官能团与酶的活性中间产物作用有关。

2)我们通过动态光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分析方法表征了C60的酶促转化产物。

研究结果表明,C60水溶液被转化成水溶性更强的类富勒醇样产物,C60的笼状结构上添加了多种含氧官能团,如羟基、醚和环氧化物/半缩酮等。

本研究阐释了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人工碳纳米材料的可能生物转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人工碳纳米颗粒在环境中的自然衰减机理具有一定意义。

S08-41光引起纳米银毒性变化及其机理的研究张洪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361021)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之中。

纳米银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纳米材料之一,与传统材料相比,纳米银具有更小的尺寸,在光学,催化,杀菌等方面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

纳米银的广泛使用,使得大量的纳米银进入到自然环境中,尤其是水环境[1]。

许多研究表明,纳米银能够对水体生物产生毒害作用[2]。

因此,在纳米材料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尤其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

在自然水体环境中,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银作为一种光敏物质,在进入水环境后,必然受到光照的影响。

本实验研究了水环境中,光对纳米银毒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光照能够明显减少小粒径纳米银的生物毒性(图1)。

纳米银可研报告数据分析(3篇)

纳米银可研报告数据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子、医药、环保、催化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银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纳米银可研报告的数据分析,旨在了解纳米银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前景。

二、纳米银研究现状1.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目前,纳米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物理合成法、生物合成法等。

化学合成法包括化学还原法、化学沉淀法等;物理合成法包括激光烧蚀法、电化学沉积法等;生物合成法包括细菌合成法、酶促合成法等。

2. 纳米银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银具有以下物理化学性质:(1)高导电性:纳米银的导电性优于传统银材料,可应用于电子器件、传感器等领域。

(2)高催化活性:纳米银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可应用于催化反应、环保等领域。

(3)高抗菌性:纳米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应用于医疗器械、卫生用品等领域。

(4)生物相容性:纳米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三、纳米银应用领域1. 电子领域纳米银在电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电子器件、传感器、印刷电路板等。

纳米银可以替代传统的金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器件性能。

2. 医药领域纳米银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如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抗菌材料等。

纳米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可应用于医疗器械、生物医学等领域。

3. 环保领域纳米银在环保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如废水处理、空气净化、土壤修复等。

纳米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可应用于催化反应、降解污染物等领域。

4. 催化领域纳米银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加氢反应、氧化反应、水裂解等。

纳米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可提高催化效率,降低能耗。

四、纳米银市场前景1. 市场规模随着纳米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根据相关数据,2019年全球纳米银市场规模约为1.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5亿美元。

2. 发展趋势(1)纳米银制备技术不断优化,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纳米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潜在毒性的研究进展_曲晨

纳米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潜在毒性的研究进展_曲晨

【综述】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21063)作者单位:1.山东省内分泌与代谢病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62);2.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22);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作者简介:曲晨(1985-),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内科学研究。

通讯作者:刘思金,E -mail :sjliu@ ,Fax :(010)62923549文章编号:1001-5914(2010)09-0842-04纳米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潜在毒性的研究进展曲晨1,2,3,刘伟3,荣海钦1,2,刘思金3摘要:纳米银是指粒径在纳米级(1~100nm )的金属银单质。

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能,纳米银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在医学领域中,纳米银作为抗菌剂的主要成分大量应用于临床治疗。

因此,纳米银的潜在毒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纳米银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

该文综述了纳米银的医学生物学特性及其潜在毒性,认为透彻认识纳米银的潜在毒性及其机理才能保证纳米银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应用。

关键词:纳米银;生物学特性;细胞毒性中图分类号:R994.6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 on Biological Features and Toxiciti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QU Chen,LIU Wei,RONG Hai -qin,et al .Shandong Institute of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Ji ’nan,Shandong 250062,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U Si -jin ,E -mail:sjliu@ Abstract: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nanoparticles of silver metal with size ranging from approximately 1-100nm in one dimension at least.Small size at the nano -scale confers special properties on silver nanoparticles,which have resulted in their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s.In the medical fields,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widely used as the main component for antibacterial reag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However,the adverse effects or even toxicities from 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concerned worldwide.And recent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cytotoxici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to normal cells.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progress on the biological features and potential toxiciti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Key words:Silver nanoparticle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ytotoxity 纳米材料是三维结构中至少有一维在1~100nm 范围内的材料。

纳米银诱导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进展

纳米银诱导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进展

作者就 目前 纳 米银 诱 导细胞 毒性 和遗 传毒性研 究进 展 作 一综 述 , 并从 纳 米银特 性 和 细胞 类 型 角度 讨论 对 纳
米银毒 效应 的影 响 。
[ 关键词 ]纳米银 ;细胞毒 性 ; 遗传 毒性 ;文献 综述
[ 中图分 类 号 ]R l l 4 [ 文 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1 6 7 1 — 6 2 6 4 ( 2 0 1 5 ) 0 5 — 0 8 3 6 — 0 5
毒效 应 的 因素 。
[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4 一 l 8
( B K 2 0 1 1 6 0 6)
规则 , 并 且 具 有 剂 量依 赖 性 ¨ J 。除 了形 态 学 改 变 ,
纳米 银诱 导细胞 活性 改变在 许 多研究 中也被 报道 。细
胞 活性可 以体 现 细 胞 的存 活 、 死 亡 和新 陈 代 谢 活 动 。
1 纳 米 银 诱 导 细 胞 毒 性
1 . 1 细胞 摄 取和分 布
物 载体 等 … 。此 外 , 纳 米 银 也 应 用 于 食 品行 业 、 纺 织 品、 化妆 品等 领域 。伴 随 纳 米银 在 医 药 产业 和 日常
生 活用 品 的广 泛应 用 , 人 体 和 环境 暴 露 于 纳米 银 的机
细胞 形态 学改 变是 细 胞 损 伤最 直 观 的 体现 , 研 究
表 明多种 细胞暴 露 纳米 银 可 以 引起 细 胞 收 缩 、 形 态不
性 和遗传 毒性 研究 作 一综 述 , 同时 从 纳 米银 特 性 如 尺 寸、 形状 、 表面 修饰 和细胞 类 型角度来 讨论 影 响纳米 银
受 体调节 。而 A s h a r a n i 等¨ 。 研究 发现 , 6~ 2 0 n m纳米

纳米银毒理学研究进展

纳米银毒理学研究进展

纳米银毒理学研究进展邓芙蓉;魏红英;郭新彪【摘要】纳米银因其优越的抗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医药等领域.以往的研究从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方面对纳米银的健康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然而,由于研究设计或研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以往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些不足,迄今为止,有关纳米银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仍不很清楚.综述了近年来在纳米银毒理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期刊名称】《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年(卷),期】2011(001)005【总页数】5页(P420-424)【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银;毒理学;进展【作者】邓芙蓉;魏红英;郭新彪【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19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19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尺度上至少有一维尺度小于100 nm的物质。

纳米级粒径使这些物质具有与大颗粒不同的理化特性,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具备更大的反应活性。

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新型纳米材料,因其优越的抗菌性能,被广泛用于医疗、食品、纺织、水质净化等领域[1-2]。

日益增加的纳米银的使用逐渐引起大家对其造成的环境危害的重视。

最近一项研究揭示,银在洗涮过程中很容易渗漏到废水当中,从而破坏废水处理厂处理废水所用的有用细菌,还可对湖泊或河流中的水生生物造成威胁[3]。

纳米银抗菌洗衣机的使用,使含有纳米银颗粒的洗衣废水排入水环境,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4]。

此外,有研究表明,纳米银的抗菌性能会影响土壤中的有益菌,从而降低土壤的使用价值[5]。

相对而言,目前有关纳米银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还较为局限,纳米银的毒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关纳米银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因此,深入探讨纳米银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对于纳米银的安全使用和开发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纳米银对无脊椎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纳米银对无脊椎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纳米银对无脊椎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陆浩;孔祥云;侍崇敬;徐冰洁;张文超;秦粉菊;刘恒蔚;袁红霞
【期刊名称】《环境化学》
【年(卷),期】2024(43)1
【摘要】纳米银(AgNPs)因优良的抗菌特性,已成为全球使用量最多的纳米材料.随着AgNPs使用量的增多,其不可避免流入环境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类群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累积效应、急性毒性、生长发育毒性、组织病症、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回避行为等方面总结了AgNPs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和潜在毒性机制,介绍了AgNPs对无脊椎动物毒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了AgNPs关于无脊椎动物毒性研究的不足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AgNPs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研究以及AgNPs的安全生产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12页(P337-348)
【作者】陆浩;孔祥云;侍崇敬;徐冰洁;张文超;秦粉菊;刘恒蔚;袁红霞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1
【相关文献】
1.纳米银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2.纳米银对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3.纳米银颗粒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纳米银在水环境中的毒性
效应研究进展5.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评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银毒性的研究进展-精选文档

银毒性的研究进展-精选文档

小结
纳米银对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体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 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然而,对于血液系统等其他相关系统的研究还十 分缺乏,已有的文献认为纳米银对血液系统包含血生化指标的影响不具有统计 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是血液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血细胞含量的改变 可以通过骨髓造血系统或淋巴系统加以调节,从而使变化不显著
谢谢!
总结
纳米银作为重要的纳米材料,在各领域得到了普遍认 可,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医疗领域,作为抗菌 剂直接与患者接触,故在治疗的同时,也存在对人体健康 的潜在危害。体外细胞培养的结果证实,不同剂量不同粒 径的纳米银可对来源于肝脏、肺脏、血液系统、生殖系统 等的多种细胞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动物实验在活体内 进一步证实了细胞试验的结论,在模拟呼吸系统、消化系 统以及皮肤暴露纳米银的动物模中,发现纳米银可对多个 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故可推断,长期低剂量暴露或急性大 剂量暴露后,纳米银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也会有不同程 度的变相怪杰
纳米银的毒性研究进展
纳米银的医学用途
真菌 病毒 纳米银 细菌
炎症
生物被膜
纳米银在临 床应用中的前景 十分广阔,目前 已作为导尿管、 烧伤敷料、妇科 栓剂中的有效成 分成功应用于治 疗,而纳米银的 安全性并没有得 到全面的研究。
纳米银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纳米银对人体影响
纳米银
皮肤 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 其他
对皮肤的影响
体外实验中发现,纳米银对成纤维细胞的毒性要远高于其对质细 胞的毒性。对猪人为实施皮肤破损,并接种多种病原菌,敷以含 有纳米银的敷料治疗,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以及硝酸银对照组 相比,纳米银治疗组的金属蛋白酶活力降低,诱导细胞凋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安全性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仍缺乏从分子、细胞、整
体水平上深入系统的研究 。 你|此,检测与纳米银接触后细胞基
附表达水平的改变,是ì'f1ft其生物安全性的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 1) SUNG .1 II.]J J ~I , YOON J U,el ,,1. LWlg funclion changes in SpragueOawlf'Y ral, >lft"r prolonged inhalalion ex阳tUre to 山er nallopart 町l回 [ J ). Inhal Toxicol.京剧 .20(6) :567 -574 "21 m吨J N J S , LEE ß S. R飞 U H 、 .('1 aI.臼feets of rep"ated si lwr nanoparticles eX I酬'厅。n thc histologìcal . tmcture and murìns of 附al respi ratory mu阴阳 in rats [ J l To.i <,ol 1.p1t.20:酶, 182 ( 123 ) :24-28 31 BHOL K C , SC 旧~CHTER P J. Top町aI n剧'町 rysωline sil vt' r CI'('剧、 su p­ pressωinflan1111atory cytokines and induccs apopt崎阳 of ìnllammatory ('{'II. ìn a 111urinc n...I ,, 1 of allcl'gic contuct dem1i.ltit 叫 J ) . Br J 快 nnato1 , X阻, 152(6): 1235 - 1242 [4 ) J1 J H .JUNG J H , Kl M 5 5 ,ct al . Twenty - eight - day inh a1 .tìon toxicity 矶盹 s tuωt of 昏叮州仙巾 T nano》 d} 忖 h 川 ¥t;> i 1." 附 W 叩
这一机制是银离子共有的,而纳米银也能释放银离子,因此 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川也是可能的毒性机制之一
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通过透射咆镜观察证实这些纳米颗粒
可以通过被动扩散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两种方式迸入细胞内
(除12) ,到达线粒体和1 细胞核,直接造成细胞损伤和l 遗传每
性 。 品' itek 等研究表明浓度高达 25 mglL 的纳米银 (30 nm ) 没有时单细胞且核细胞 - Poramec;umcaudalum 产生任 何 毒 性,而浓度仅为 0.4 mglL 的银离子产生明恒的细)阳毒性 。
此线 粒体可能是纳米银细胞毒性的敏感靶 · (Q
0
Kumari 等 11
研究了纳米银诱导 NTH3 T3成纤维细胞削亡的分子机制,表
R M ,F'阳 AKO V E , et aL Tex1 c.t y 描阳 凹凹 忖 H 阳 蜘附嗡呐$啊附附 of und 巾cr 阳lopartides 川咄咄 h emh阳[1] .Small , 2009 ,5( 16 ) :1897 - 1910 [ 7 1 ASHARANI P v. LOW KAH MlJ N G , HAND F. M P . f' t " 1. Cytotoxicib and 'Y genoto.,i('it y of sì h cr nanoparticle丛 in human cclls [ J]. ACS Nano , X脚, 3 (2) :279 -~均 [ 8 ) B阳 YD1CH-S1DLLE L, HUS5A1N 5.5CHLAGER .I J. et aL 1n 叫 mηto­ IO ci t) of llallO阳1ide~ in mamrlllllian gt>mùint> stem ('ell ~ [ J ]. To,icol >.Ì 旬,立陋, 88 ( 2) :412 - -1 19 [9 J IIU5昂 A1 '1 S M, HE55 K L , GEA 民11ART J M,t:I aL 111 .ilm loxieity of nanor比[U1id"" in BRL 3 ,飞 mt liver cdq J] .Toxieol 1n Vitm 又脂, 19(7):975 -983
1. 1
率影响着呼吸系统损伤的程度
一 般而育,颗粒物的直径越
小,进入呼吸道 的部位越深 。 纳米银气溶胶对大鼠暴露 28 d 虽然没有产代 l归!iQ的脏器毒性,例是组织分布显示肺部银含
屏障及较高的再生率,消化迫内的纳米颗粒很难穿透消化系 统管喧 ill人体内
14: 明显增加,而且在肝脏 、脑组织 和 l现球1'1 1 均呈明 51!.的剂 hl
一 般而言.纳米颗粒是指含有至少一纷. 尺寸介于 J - 100
nm 的结构,包忻纳米球、纳米线、纳米立方体、纳米梅、纳米
盘等 1 (罔 1 ) 。 人类使用纳米颗和Îi/材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
史,而且这些材料既有人士合成的,也有天然来源的 。 纳米
库仑j有寨和旺子连穿,这些独特效应促进纳米物质的应用和
米银, TEM 分析表明这些纳米银颗粒可以穿透完整皮肤进入
系统损伤效应 。 网此,深入探讨纳米饭的毒性作川及其饥
具皮层,气采 用受损皮肤进行测试,纳米银颗粒的 穿透能力
提刮了近 5 忻 。
tM 于纳米银的安全使用和 JF 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论 ,)(,j
和现实意义 。
1
纳米银毒理学研究 呼吸系统疾病 纳米颗粒在呼吸系统的沉职址和清除
激反应 。 Carlson 等 r '4 ] 也发现大小为 15 nm 的纳米银粒子会
使 H 噬细胞的活性氧水平增高,谷脱甘肤水平降低,表明细
等 6 。 纳米银对小地鱼JJ毛胎的$性作用 .(E Medaka 棋型中也
得到验证
胞盟受到氧胁迫,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 而 Rahman 甘~ 15 研究
表明, 25 nm 银颗粒可导致自由基的 产生诱导氧 化应激和改
道不多,但已有证据表明这些小颗粒的纳米物质能够通过皮
肤、 H臭神经、肌肉等组织的突触间隙进入神约纤维.从而增加
了神经细胞的暴露风险 。 试验表明,纳米银气溶胶经 i呼吸道
1. 2
皮肤毒性
纳米银颗粒是口闹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纳
米消毒产品.常添加在与皮肤密切接触的化妆品、消毒液、
lj::_用品、纺织 lfl! 巾研究表明 ,皮肤涂抹 1 % 纳米银忏体制刑
究所取得的进展 , 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并展 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纳米银;毒理学 , 研究进展
中 图分类号
5852.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0517
-66 11 (2012)24 - 12085 -02
物质具有不同于传统母体元主化合物的理化特点,表现出小 尺肢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缸子尺度效应、介也限域效应和
反应'性增加
ll yu n 等 2 采用纳米饭 ( 1 3 - 15 11m ) 川大鼠进
1. 4
神经毒性
虽然金属 1[;! 纳米颗粒对神经系统损伤的报
行重复阜新脱染诲 , 28 d 后 lp 、内剂旺组大鼠含 有 蛋!叶f汪东的 杯民细胞体帜和数门也著增加1 ,蛋白?夜索巾硫勤蛋 内有 轻微的 升高,而唾液新蛋忏l 没有变化 。
,
a
~O
~.告
图2 纳米颗粒迸入细胞的途径
友汩7, 仰 创 :857 -87 1 孔 1 9(υLO ) 筒 盯
[5 ] LEE 11 J , J EONG 5 H, Bac t eri ost幽 i s and skin innoxiousness of nanosizp
叮巾e s i川忖、附,吧 il\' 队 阿 v
安徽农业科学, JOUlllld
"f A l1 hui Agl' i. Sci.
20 12 , 40 (24) : J 2085 - 12086 , 12()89
责任编辑陈玉敏责任校对况玲玲
纳米银毒理学研究进展
刘光富
摘要
(I i'r叫 11卅学院生命利学学 I?J':. 浙江杭州1
310018 )
由于具有良好的光电 、 催化 、 超导性能和杀菌消毒活性,纳米银已成为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纳米材料,商品化产品几乎 无处不在 纳米银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增加了其向环珑释放的机会,同时糕'加了人体暴露的机会 综述了近年来在纳米银毒理学研
可有效抑制 ßALBlc 小鼠皮炎的发牛,肿瘤坏死例子-α
基金项 目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暴跟大鼠 28 d ,脑组织及 11奥球巾银含量明也增)JIj
4]

1. S
发育毒性
Lee ~车 5 报迫 r 浓度低达 O. 04 - O. 7 1 11111
的纳米银颗粒造成胚胎发育早期斑弓鱼发育异常,这些畸形
3
展望
纳米银对人体健康具有 i将在的危害,纳米银颗粒的毒性
与其 内部特性及氧化状态有关,最终导致炎症、细胞毒性以
及遗传奇性等的发生 。 然而,人们对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纳米
银的粒任、形式以及聚集方式仍不很清楚,毒理学评价证据
相对于纳米银对细菌的心性作)IJ, ~亥结果表明纳米银的细胞
毒性具有选作性
不足,有关纳米银的毒代动力学也只有少数动物试验和病例 拟道的资料。 此外,对于纳米尺度的生物效应,尤其是毒理学
的另一机制 。 理论上,纳米粒子必须穿越细胞膜进入细胞后 才能到达细胞器,已知细胞脱 t 富含藐墓蛋白质,很可能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