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激情导课】播放《一路有你》,感知荒漠的景观。
二、【民主导学】任务一:荒漠化和沙漠的不同阅读课本p36-38,你能说出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实质是什么?出示我国各地土地退化的图片。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沙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实质是土地退化【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哪里?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
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
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任务二:【合作探究】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阅读新疆荒漠化的扩大,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提示:自然和人为)3、展示人为的饼状图小组回答并小结:(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2)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自然原因: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1、过度放牧2、滥砍滥伐3、过度开垦4、水资源利用不当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案例分析】阅读课文p36探究: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同学分组活动总结:自然原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和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和成效。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逐渐向荒漠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荒漠化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水资源减少,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2. 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3. 荒漠化治理措施:荒漠化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4.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荒漠化治理的成果。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荒漠化治理的难点和重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例和成效。
3. 划分学习小组,提前通知学生讨论主题和荒漠化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荒漠化概念及其危害:讲解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 讲解荒漠化治理措施: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基本知识。
5.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果,让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效果。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荒漠化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3. 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4.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危害、治理措施及治理成效。
2. 难点:荒漠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4. 采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呈现荒漠化现象及治理成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
2. 提问:什么是荒漠化?它为什么会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案例分析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危害的案例,如沙漠化、草地退化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多媒体展示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如植被恢复、沙漠变绿洲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措施。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环节七: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荒漠化治理项目,分析其成效和不足。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问题及治理方法。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Ⅰ-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结合具体区域图,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4.掌握分析土地荒漠化问题一般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术语,学会迁移运用知识。
以此案例分析方法为模式,学会分析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等)的成因。
【学习重点】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学习过程】导入:视频导入观看土地荒漠化公益宣传视频,感受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前置补偿】生态脆弱区概念: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
【动手画图】PPT展示非洲大陆轮廓,学生上台圈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加深对生态脆弱区的理解)教师展示中国地图,讲述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以及其对应的荒漠化形式。
教师讲述有关生态问题的解决思路。
区域自然特征存在问题解决措施【预习反馈】学生核对预习部分内容,2分钟熟悉记忆。
【概念区分】荒漠与荒漠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二者区别。
【活动探究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根据手中的地图册以及课本P16-P17页内容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与土壤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要求:①2分钟自己思考完成学案中“你的思考”部分②1分钟小组交流完成“你听到的观点”部分③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
【归纳总结】【深入思考】干旱的自然环境与荒漠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器材准备:同规格吹风机两只、干沙盘两只、水、与沙盘同样大小草皮一块。
实验步骤:A.准备干沙盘及与沙盘同样大小草皮,两只吹风机调到同等风力,保持相同角度分别对应干沙与草皮,吹半分钟。
(模拟砂质土壤与长满植被的非沙质土壤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B.准备两个干沙沙盘,一只吹风机调大风,另一只调小风,对应沙盘吹半分钟。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教材序列: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授课类型:新授课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
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本节课把所有的知识点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完成,先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课堂上进行完善,可以作为复习和记忆的很好的工具,而在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中恰到好处。
3、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和一段视频,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和视频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
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
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区域定位,使学生首先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根据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二、教材分析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标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知识的能力。
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本节课的指导上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四、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3.人地协调观: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五、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能够区分荒漠、荒漠化、沙漠化三个概念2.能够结合资料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总结荒漠化的成因及措施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六、教学重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八、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探究、理解地理事物,紧扣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
九、课时安排1课时《荒漠化的治理-我国以西北地区为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课标分析】: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分析】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荒漠化的扩展和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沙尘暴盛行,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切都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缓。
【学情分析】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学设计】【评测练习】1、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A全球变暖 B森林破坏C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 D臭氧层破坏3、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4、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认为因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5、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6、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7、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气候异常B、人类活动C、雨量的变化D、干旱环境8、2000年春天以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长、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时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设计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实录为第一课时内容,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方法与过程: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荒漠化的成因难点:荒漠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这是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可是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却变成了这样。
生:啊……师:美丽的月牙泉到底怎么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习目标]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了解本节的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这部分我们将通过自主学习部分来达标。
2.通过对我国荒漠化现象的认识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原因。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合作探究部分来突破。
3.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案反馈]师: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在驶向目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了一些优点和缺点。
这次学案反映出咱们班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很端正。
优点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同学能够将学案认真完成,特别是大屏幕上展示优秀同学的名字。
优秀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字迹是非常工整、其次是完成率高,更重要的是正确率很高。
那么,在我批阅学案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程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认识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5.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草原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图片等多媒体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15分钟)a.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地区的水源、气候和空气质量。
-使农田退化,降低农业产量。
-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威胁畜牧业的发展。
-增加沙尘暴、沙化土地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b.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西北地区干旱、风沙等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
3.探究(20分钟)a.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影响。
b.每个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讨论并进行指导。
4.总结(10分钟)a.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植被的恢复等。
b.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的治理荒漠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拓展(15分钟)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查找其他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以及国家政策和计划,分享给全班。
6.作业(5分钟)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谈谈如何保护现有的草原资源以及预防荒漠化的措施,并进行讲解。
四、教学评价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评价。
2.评估学生对荒漠化的理解及其危害与治理的认识程度。
3.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和作业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2.图片、视频、PPT等教学素材。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教科书版本:湘教版3. 学科:高中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学会分析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了解荒漠化的危害;(3)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手段及其实施效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案例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哪些危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案例,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张掖等;(2)分析案例中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3)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倡导珍惜资源、关爱大自然。
六、课堂练习1. 根据教科书P74图7.23,指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掌握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举一反三会分析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
下面我来分析我在这节课中的好处与不足。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第一大优点,同时我加入了西南贵州的石漠化案例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学生类比应用是我的第二大亮点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我教学设计时本着先学后教,学以致用的思想,用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延伸到贵州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西北地区。
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背景,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源。
课堂上小组探究合作,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之后老师总结给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以关键字的形式)措施。
作为知识拓展,能力延伸,贵州地区的石漠化作为案例分析,学生类比西北区得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习,当堂知识得到强化,能力得以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活跃了课堂氛围。
但也有不足,第一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学生基础较差,给几个图片太直观笼统,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第二时间有点仓促。
贵州的石漠化的防治措施没有总结到位。
第三有些学生存在浑水摸鱼,不参与,课堂考核制度有待加强。
但是总体效果不错,知识类比迁移,提高了课堂容量,以后可以继续加强类比思维的应用。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师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 学 生 发 言 :丧 失 土 地 或 土 地 生 产 力 下降 ,粮食绝收 ,造 成社会不稳定 , 影 响人 类生产 和生 活设 施 ,威胁人类 生
存 … …
六 、教 学 反 思
第一 ,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就
I TG J X A Y堂 教 l KEN 课A UI U与学 I E O
地 区气 候 、河 流 、植 被 的 特 点 。
前 在不 断扩 大 , 这种现象对人类的生产 、
生 活有 影 响 吗 ?
一
的直接方法 , 是有效 的措施 。走 好这 也 步 , 给教学带来无 限的阳光和活力。 会 ( 试题 略 )
生不假 思索 ,信 口开河 ,则没 有价值 ;
若 过 于 深 奥 ,学 生 一 头 雾 水 , 从 下 手 。 无
本课 的所有 问题均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 不深不浅 ,非 常适合学生 口味。学生在
完 成 这 些 活 动 时 既 不 是 随 口可 答 ,也 不
采伐造成 , 在其治理过 程中减少载畜量 、
活 动
生 :阅读课本 P 0正文 。 4
师 :投 影 “ 三北 防 护 林 ” 冈 片 。 活 动 四
到 了真正锻 炼 ,在设计 问题 、分析问题 等方面 学生都做得非 常仔 细 ,且人人都 参与 。 第 二 ,问题设计要可探 讨 、具有实 用性 。课堂 问题 的设计若过 于简单 ,学
识 或方 法 ,并 用 于今 后 的 学 习 生 活 中。
荒漠化形成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 :南 方地 区温高多 雨 ,土
壤 呈 红 色 , 由 于人 类 毁 林 开 荒 导 致严 重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原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与实践五、学生实践活动与反思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2. 教学内容: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的类型(包括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荒漠化的特征(如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减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植被破坏、土壤流失等)、荒漠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三、荒漠化的原因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四、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与实践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应用。
2. 教学内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案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五、学生实践活动与反思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活动(如种植树木、宣传环保等),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荒漠化监测与评估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2. 教学内容: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荒漠化评估指标体系、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例子,本课可以用案例法探究解决区域发展的问题,荒漠化常见的形式有沙尘暴、雾霾等,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也是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学习了解这些现象的成因、治理措施等,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本节课进行比较顺利,环节完整,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参与了活动,达到了积极合作,互助探究,主动学习的锻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探究活动形式有,但效率效果值得探讨。
课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学生是否都参与,参与的效果如何,是否每人都有收获,收获多少。
应该在当堂检测效果。
2、教学设计不够完善,对学生的理解不够全面。
检验课堂效果的标准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否每位同学都有收获,是否每位学生都受到教育。
3、普通话水平不过关。
4、教学重点突出不够。
今后在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的研究,加强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探讨,增强高考意识,提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反思1、落实案例教学的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时,采用的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强调地理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
据此,本节课依据学生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掌握形成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然后以西北地区为案例,详细讲解其基本地理原理,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并通过板书环节和课堂总结环节,加深学生对分析荒漠化成因的一般过程的理解,最后配合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强化学生对方法的迁移运用。
这样,既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2、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
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思考题,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活动题、思考题、案例材料等。
对活动题、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
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方式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教师提供联系框图让学生根据联系框图解释地理现象。
教师提供联系框图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简头等符号进行连结,完成联系框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联系框图。
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
4、强化与必修1与必修2模块有关知识的联系。
必修3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教学中与必修1及必修2有关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有密联系密切,教学设计时要有机渗透。
如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办调发展》有关知识。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本节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III中第一个要求从现象去分析:“在哪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应用?”的重点考查案例。
随着全球变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极端天气的多发,环境问题在生活中和试题中都是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汇。
中纬度地区“荒漠化”在加剧,而我国又是世界上典型的荒漠化国家代表,同时我国在治理荒漠化问题上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
从古代到现代“丝绸之路上城镇的变迁”;从呼伦贝尔到准葛尔,400mm到200mm以下的降水量让“三河马过渡到细毛羊”;从古楼兰到沙坡头,火车从沙里拉来了狭长的绿色丝带。
案例教学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模式,必修III以精选案例为课本主要内容,大量篇幅的图表、文字对案例进行详尽的分析,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怎样把看上去很浅白的现象解释清楚?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问题,学会分析问题方法?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不受课本个别案例的限制,学会举一反三?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
“如何在必修III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必修III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每一个章节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要依托主导案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多角度的发散。
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
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地理课程目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教材序列: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
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
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本节课把所有的知识点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完成,先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课堂上进行完善,可以作为复习和记忆的很好的工具,而在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中恰到好处。
3、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和一段视频,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和视频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
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
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区域定位,使学生首先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根据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
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内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
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
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
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
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运用所学新知识----治沙的成功经验,探索新问题----走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