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17)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 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 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归纳总结]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 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 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 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 是当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董仲舒《春秋繁露》
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天人感应。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 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 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主张:三纲五常理论。
“三纲五常”释义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 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
.(2018课标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 下下
(圣人) (仁人) (智人)
中 (愚人)
尧、舜 孟子 子贡 老子 齐桓公 秦始皇 宋襄 夏 商纣
周文王 屈原 范蠡 商鞅 吕不韦 李斯 公 桀
根据材料,汉代儒学并没有得到唐代韩愈的认同。 那么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有何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 政策的转变。
董仲舒的新儒学能够得到汉武帝全面肯定的原因
孔子 荀子 廉颇 韩非 荆轲 陈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 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 明须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为典型的论证探讨型非选择题。首先 要根据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等级的历史人物发表 自己的见解,既可肯定《汉书》作者班固的划分 标准,也可反对其划分标准。然后运用唯物史观, 联系一些重大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见解。论证时一 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尊儒 倡儒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书 《
三、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 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 教育系统。
2.作用 (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 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 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 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 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正统地位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批评时政,攻击 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 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 焚烧,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
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 (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 学经典为主。 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 (1)积极: 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③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2)消极: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 者奴化臣民的工具。②导致古代中国从事科学技 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1)社会根源: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
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问题和匈奴劫掠的威胁,社会需要一 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 会秩序。
(2)形势需要: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思想已不适应 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 一统”,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 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 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 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影春 秋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繁 露
——《汉书·董仲舒传》
》
主张: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 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 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 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本课知识体系
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全面影响社会;
1.(2016课标Ⅰ,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 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材料四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 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评传》
C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 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 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 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 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3)利于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传“君 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有利于树立皇权。
3.影响 (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 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归纳总结]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
(1)“大一统”主张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 当今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归纳总结]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 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 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 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 是当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董仲舒《春秋繁露》
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天人感应。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 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 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主张:三纲五常理论。
“三纲五常”释义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 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
.(2018课标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 下下
(圣人) (仁人) (智人)
中 (愚人)
尧、舜 孟子 子贡 老子 齐桓公 秦始皇 宋襄 夏 商纣
周文王 屈原 范蠡 商鞅 吕不韦 李斯 公 桀
根据材料,汉代儒学并没有得到唐代韩愈的认同。 那么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有何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 政策的转变。
董仲舒的新儒学能够得到汉武帝全面肯定的原因
孔子 荀子 廉颇 韩非 荆轲 陈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 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 明须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为典型的论证探讨型非选择题。首先 要根据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等级的历史人物发表 自己的见解,既可肯定《汉书》作者班固的划分 标准,也可反对其划分标准。然后运用唯物史观, 联系一些重大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见解。论证时一 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尊儒 倡儒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书 《
三、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 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 教育系统。
2.作用 (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 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 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 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 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正统地位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批评时政,攻击 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 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 焚烧,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
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 (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 学经典为主。 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 (1)积极: 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③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2)消极: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 者奴化臣民的工具。②导致古代中国从事科学技 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1)社会根源: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
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问题和匈奴劫掠的威胁,社会需要一 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 会秩序。
(2)形势需要: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思想已不适应 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 一统”,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 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 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 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影春 秋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繁 露
——《汉书·董仲舒传》
》
主张: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 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 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 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本课知识体系
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全面影响社会;
1.(2016课标Ⅰ,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 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材料四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 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评传》
C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 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 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 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 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3)利于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传“君 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有利于树立皇权。
3.影响 (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 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归纳总结]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
(1)“大一统”主张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 当今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