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标准范本

合集下载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场合。

然而,振动也可能对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振动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于振动危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分为机械振动和人体振动两个方面。

机械振动主要是由于机械设备的运转引起的振动,如机械、电动工具、汽车等。

这种振动主要通过人体的手、手臂、腰部等部位传递进入身体,长期受到机械振动的影响可能导致手部疾病、骨质疏松、肌肉劳损等。

而人体振动主要是由于人体本身的运动引起的振动,如长时间的行走、跑步、搬运重物等。

这些活动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冲击和震动,长期受到人体振动的影响可能导致关节损伤、骨骼疾病、脊柱问题等。

为了保护人体免受振动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减少机械振动的传递。

在使用机械设备或工具时,可以选择采用减振手套、减振垫等装置,以减少振动对手部的冲击。

另外,适当调整机械设备的工作方式,减少振动产生的频率和幅度。

2.配备良好的人体防护装备。

在进行需要长时间行走、跑步等活动时,可以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护膝等装备,以减少振动对关节的影响。

在搬运重物时,可以使用手套、护腰带等装备,保护脊柱和手部。

3.改善工作环境。

对于在工作中接触到机械振动的人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增加隔音材料、减振装置等,以减少振动的传递。

另外,对于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员,可以提供适当的休息时间,减少连续运动对身体的冲击。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避免长时间单一姿势的工作,如长时间低头操作电脑、持续曲腰搬运重物等。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5.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针对常接触振动的人员,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和治疗。

总而言之,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应加强对振动危害的认识,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身体保护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减少振动对身体的伤害,提高生活质量。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参考文本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参考文本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振动的危害与防护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振动的来源振动是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运动的现象。

振动按其接触方式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等,在生产中的振动原因主要有:①风动工具:如铆钉机、凿岩机、风铲、风钻和捣固机械等;②电动工具:如电钻、电锤、电锯、电砂轮等。

2、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以局部振动为主,局部振动对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关节及听觉器官都会有损害,可能引血压、心率和脑血管血流图异常,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骨节变形、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听力下降及神经衰弱等症状,长期受强烈振动,影响还可以引起肢端血管痉挛,上肢周围神经末稍感觉障碍等,全身振动一方面可以出现局部振动病症状,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头眩晕,呕吐、恶心、耳聋、胃下垂、焦虑等症状。

3、振动的防护局部振动的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设备工艺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代替有振动危害的旧工艺,如采用液压、焊接、高分子粘合剂等先进工艺取代风动、铆接的旧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振动危害,发放带有保暖和防振层的劳动防护用品,所以要注意保暖,经常进行手部温水浴和手部按摩,以减少发病机会,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振动病患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对人体健康会产生许多危害,同时也会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预防振动危害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首先,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肌肉疾病:经常接触振动的人容易患上骨骼肌肉疾病,如震颤病和震动白痴。

这些疾病会导致肌肉无力、颤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血液循环障碍:长期接触强烈振动会对人体的血液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振动会导致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负荷,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循环系统疾病。

3. 神经系统疾病:振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易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经常接触振动的人易患上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衰弱等。

4. 内脏器官损害:振动对内脏器官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尤其是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影响最为明显。

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泌尿系统问题等。

5. 心理健康问题:长时间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人们会感到疲劳、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针对振动所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工程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如减振座椅、减振设备等,来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将振动源与人体隔离,降低振动传递。

2. 个人防护措施:员工在作业时应戴上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手套、防护鞋等,以减少振动对手和脚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暴露于振动环境的时间和强度。

3. 健康教育:加强员工对振动危害的了解和认识,提醒他们注意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员工的健康意识。

4. 健康检查:定期对从事振动作业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患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 设备维护:定期检修和维护振动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振动产生的程度。

6. 工作计划优化: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振动作业。

7. 健康饮食:注意均衡饮食,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几率。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可以是机械振动、声学振动或结构振动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振动环境。

然而,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与关节:长期接触强烈振动可能导致骨骼和关节的损伤。

振动会增加骨骼和关节的负荷,使它们暴露在过大的力和压力下,导致骨折、关节炎和脊椎病等疾病。

2. 血液和循环系统:强烈的振动会对人体的血液和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脏负荷,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健康问题。

3. 呼吸系统:振动还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高强度振动会引起呼吸困难、气管痉挛和肺功能退化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气道疾病和呼吸衰竭。

4. 神经系统: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振动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导致神经炎症、颤抖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为了预防振动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控制振动源:减少或消除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隔振措施、提高设备的平稳性、进行振动消除等方法来减少振动源对人体的影响。

2. 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对于高强度振动环境,应使用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例如,可以戴上防护耳罩、眼镜和手套等来降低振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3. 进行工作坐姿调整:合理的工作坐姿调整有助于减少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坐姿应保持舒适,脊柱和关节应保持稳定,减少振动对骨骼和关节的冲击。

4. 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在振动环境中,应加强工作环境的管理,如增加隔音、隔振设备,保持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等。

5.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的工作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与振动相关的健康问题。

总之,振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特别是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环境的人。

通过控制振动源、使用个体防护装备、调整工作坐姿、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和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振动危害,并保护人体健康。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在机械、建筑、矿山等工作场所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因素。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继发性尘肺、骨关节疾病、听力损伤等,并且可能引发慢性病和职业病。

因此,对振动的危害进行认识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一、振动的危害1.对人体的直接危害长时间、高强度的振动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危害有耳聋、神经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视力、心理及心血管症状。

具体表现为头痛、耳鸣、恶心、心悸、失眠、血压升高、视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等。

2.对人体骨骼、肌肉的损伤振动会影响人体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受到持续或者间断的震动刺激。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骨质疏松、骨折、关节炎等疾病。

另外,振动还会导致肌肉疲劳和肌肉损伤,使肌肉功能减弱,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对内脏器官的影响振动会对内脏器官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如振动能通过胃、肠壁的振动传导,引起胃肠道运动紊乱,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振动还会导致心功能紊乱,引发心血管病。

二、预防振动危害的措施1.工程控制针对振动源进行改造或者采取隔离措施。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减振装置,减少振动的传导,降低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在建筑施工中,采用隔离带和缓冲措施,避免振动传递到周围土地和建筑结构。

2.人工控制为防止振动对工人造成危害,应严格控制工人的暴露时间和强度,采取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轮班制度,避免长时间连续进行振动作业。

此外,还要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如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保护工人身体受到振动的最小化。

3.人体适应性强化通过适度地锻炼和训练,增强人体的适应性,提高抗振能力。

根据工作特点,科学制定人员轮岗和工作强度,避免工人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

4.个体防护对于直接接触振动的工人,可以佩戴防护耳塞、耳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避免直接受到振动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进行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5.加强监测和评估需要对工作场所的振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振动超标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什么是振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振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指物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的往返运动。

振动有很多形式,例如机械振动、声振动、低频振动、高频振动等等。

在工业生产中,机械振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是由于机器设备运转时,机器内部各种元件的振动引起的。

机械振动根据振动幅度和频率,它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

振动的危害振动是有害的,它可以引起许多不良影响,例如:1. 对人体的危害振动会引起人体的疲劳感、头晕、恶心、失眠等不适。

长时间的接触振动,还会对人体的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如影响肝、脾、肾和心脏的功能,影响视力和听力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骨关节疾病和牙齿松动。

振动对人的危害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手臂振动综合症:手臂振动综合征是工人的一种病,是因为反复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

手臂振动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手麻、疼痛和肌肉无力。

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冷却和麻痹等问题。

(2)跌落伤害:振动会导致人的失衡和支撑力不足,进而导致人深度和平面的跌倒,同时也会引起其他的缺陷。

(3)内耳损伤:高强度振动可以引起人的内耳损伤,从而影响听力功能,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人的平衡控制。

2. 对机器设备的危害长期的振动会对机器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需要保证高精度加工的机器设备。

振动会引起很多机械部件的异常震动,进而导致机器设备的磨损累积。

严重的情况下,机器设备可能出现断裂、脱离和损坏等情况,需要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换。

振动的预防措施为了避免振动所带来的种种危害,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机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当机器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及时的维持保养,定期地清洗机器设备以去除机油、灰尘和其它杂质。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机器出现异响、震荡,马上停机检查排除故障。

对于出现磨损、损坏等问题的机器部件,及时进行更换和维修。

2. 使用专业防振器材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适用于不同振动环境的防振器材,如特种橡胶减振垫、金属防振器、板弹簧等等。

2024年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三篇)

2024年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三篇)

2024年振动的危害与防护1、振动的来源振动是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运动的现象。

振动按其接触方式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等,在生产中的振动原因主要有:①风动工具:如铆钉机、凿岩机、风铲、风钻和捣固机械等;②电动工具:如电钻、电锤、电锯、电砂轮等。

2、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以局部振动为主,局部振动对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关节及听觉器官都会有损害,可能引血压、心率和脑血管血流图异常,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骨节变形、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听力下降及神经衰弱等症状,长期受强烈振动,影响还可以引起肢端血管痉挛,上肢周围神经末稍感觉障碍等,全身振动一方面可以出现局部振动病症状,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头眩晕,呕吐、恶心、耳聋、胃下垂、焦虑等症状。

3、振动的防护局部振动的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设备工艺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代替有振动危害的旧工艺,如采用液压、焊接、高分子粘合剂等先进工艺取代风动、铆接的旧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振动危害,发放带有保暖和防振层的劳动防护用品,所以要注意保暖,经常进行手部温水浴和手部按摩,以减少发病机会,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振动病患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2024年振动的危害与防护(二)引言:振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

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机械振动、环境振动和人体振动等。

然而,振动虽然有许多应用,但过度的振动对健康和环境都会带来危害。

2024年,振动危害和防护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讨论振动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振动防护。

一、振动的危害1. 健康危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振动是不可避免的。

而长期接触高强度的机械振动会给工人的身体带来严重影响,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震动白指、震动性内耳聋等。

此外,振动还会导致骨骼和肌肉的疲劳和受损,引发骨折和关节炎等问题。

2. 环境危害环境振动是一种通过地震、爆炸或交通运输噪声等引起的地面振动。

过度的环境振动不仅会对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还会对周围居民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四篇)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四篇)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1. 引言生产性振动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转而产生的振动现象。

虽然生产性振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但长期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系列的职业危害。

因此,保护工人免受生产性振动的危害,预防相关职业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 职业危害2.1.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生产性振动暴露会对工人的骨骼肌肉系统造成伤害。

长期的振动暴露容易导致工人出现手臂、手部、腰背、腿部等部位疼痛和僵硬的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骨折、肌肉劳损等疾病。

2.2. 循环系统疾病生产性振动还会对工人的循环系统造成损害。

振动暴露可引起工人的血压升高、冠心病、中风等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

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的工人,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2.3. 神经系统疾病生产性振动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

长期振动暴露容易导致工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颤抖症、周围神经损伤等。

3. 预防措施3.1. 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控制来降低生产性振动对工人的危害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预防措施。

工程控制可以包括采用隔振设备、降低振动源的震动、减少振动的传递等方法。

例如,在采用振动设备时,可以选择带有隔振装置的设备,有效减少振动的传递到工人身体。

3.2. 个体防护个体防护同样也是预防生产性振动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

工人在进行振动操作时,可以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隔振手套、隔振鞋等,减少振动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3.3. 教育培训通过加强工人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人对生产性振动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是预防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培训,工人可以学习到正确的工作姿势、适当的休息方法等,有效减少生产性振动对自身健康的危害。

3.4.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预防职业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对于长期从事与生产性振动相关的工作岗位的工人来说,定期进行体检是非常重要的。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范本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振动。

然而,长期接触过高强度或频率的振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这种振动危害主要分为手臂振动病、全身振动病和噪声振动病三种类型。

手臂振动病是由手持震动工具长时间操作引起的,如电锤、电钻、钢筋剪等。

这些工具产生的低频振动会通过手臂传递到人体,长期暴露于这种振动下,会导致手指麻木、手臂酸痛、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手指抖动甚至无法控制手臂活动。

预防手臂振动病的关键是减少接触振动的时间和强度。

在使用震动工具时,应该尽量选择低振动、低噪音的工具,并且经常进行休息,缓解手部疲劳。

全身振动病是由长时间驾驶机动车辆或操作振动设备引起的。

例如,农民长期驾驶农用机械,卡车司机长时间驾驶重型车辆等。

全身振动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腰部僵硬、腿部麻木等症状。

预防全身振动病的关键是减少振动对身体的传递。

驾驶机动车辆时,应该注意车辆的悬挂系统和座椅的舒适性,经常调整座椅的位置,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此外,驾驶人员还应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噪声振动病是由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引起的,常见于工业生产车间、建筑现场等。

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声和振动可能导致听力受损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预防噪声振动病的关键是控制噪声和振动源的产生和传播。

工作场所应该采取防噪声措施,如安装隔音材料、增设屏障等,减少噪声对工人的影响。

另外,工人在工作时应该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降低噪声和振动对听力的影响。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类型的振动危害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振动危害,如高频振动引起的手臂和腿部麻木、眩晕等。

不同类型的振动危害会对人体的不同系统产生影响,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

为了预防振动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对于从事震动工作的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岗前培训,了解振动危害和防护知识。

其次,工作场所应该进行振动风险评估,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改进工作方式、更换低振动的设备等。

振动的危害与评价范本

振动的危害与评价范本

振动的危害与评价范本振动是指物体或介质围绕平衡位置发生周期性的机械振动运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和系统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振动,例如汽车发动机的振动、建筑物的振动、机械设备的振动等。

然而,长期暴露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下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本文将讨论振动的危害,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振动对人体的危害1. 健康危害:(1) 骨骼和肌肉问题:长期暴露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下,人体骨骼和肌肉组织会受到摩擦和冲击。

这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关节炎、脊柱畸形等问题。

(2) 神经系统问题:高强度振动还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如引起震颤、头晕眼花等症状。

(3) 内脏器官问题:长期工作在振动环境下的人可能会出现胃肠道问题、尿频、排尿困难等内脏器官问题。

(4) 疲劳和压力:振动会增加人体的疲劳感和压力,可能导致精神病、失眠等问题。

2. 心理和社会危害:(1) 工作效率下降:长期受到振动环境的影响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增加工作人员的错误率。

(2) 心理压力:振动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从而导致心理压力和紧张感。

(3) 社交问题: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人可能会感到疲劳和不适,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二、振动的评价1. 振动测量和监测:对于振动的评价,首先需要进行振动的测量和监测。

可以使用加速度计、速度计或位移计等仪器来记录和量化振动的强度、频率、加速度等参数。

2. 健康评估:使用健康调查和医学评估技术来评估长期暴露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下的人的健康状况。

可以通过体检、问卷调查、医学测试等方法来评估其对振动的适应性和症状。

3. 振动标准和法规:各国和地区都有相应的振动标准和法规来规定工作场所和居住环境中振动的允许限值和控制措施。

评价振动危害的时候需要参考和比较相关的标准和法规。

4. 安全措施和减震技术:根据振动的强度和频率特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减震技术来降低振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例如使用吸音材料、减震装置、隔振设施等来减少振动的传播和影响。

生产环境中的振动与安全范本(2篇)

生产环境中的振动与安全范本(2篇)

生产环境中的振动与安全范本在生产环境中,振动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带来危害。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和管理振动。

本文将介绍生产环境中的振动问题,并提供一些控制和管理振动的安全范本。

一、振动的危害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损伤。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中的人员可能会出现振动白指、背痛、骨质疏松等症状。

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控制措施来减少振动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二、控制振动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选择具有低振动水平和低噪音水平的机械设备是控制振动的首要任务。

在购买设备时,应注意该设备的振动和噪音水平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2.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振动水平不超过限制值。

定期更换设备部件和润滑剂,保持机器的良好工作状态。

3. 减震措施采用有效的减震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振动水平。

例如,在机器周围铺设减震垫、使用减震器等。

4. 隔离措施对于产生较大振动的机器,可以采用隔离措施将其与工作人员隔离开来。

例如,在机器周围设置隔离屏、安装隔振支座等。

5. 增加操作者的个人保护装备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机械措施降低振动水平的设备,可以增加操作者的个人保护装备来减少振动对其身体的影响。

例如,佩戴振动护具、使用减震手套等。

三、安全范本1. 振动控制计划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应制定一个振动控制计划,明确振动控制的目标、措施和责任人。

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对振动水平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方法与频率;- 各项振动控制措施的实施细节和时间表;- 操作者个人保护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指南;- 对振动控制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的方法。

2. 操作员培训对操作者进行振动控制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操作者需要了解振动对身体的危害,学习如何正确操作设备以减少振动暴露,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个人保护装备。

3. 振动监测定期对振动水平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作业中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

作业中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

作业中振动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生产性振动是指由机械设备或工作场所的振动所引发的一种振动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和工种中。

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会对人体造成一系列的职业危害,包括手臂、手部和整体身体的振动疲劳、运动神经综合征等。

为了预防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我们需要合理的预防措施和范本。

本文将介绍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

一、生产性振动对人体的职业危害1. 振动疲劳:生产性振动会对手臂、手部和整体身体造成疲劳感,导致肌肉酸痛、无力和僵硬等不适症状。

长期处于振动环境中的工人,容易出现慢性疲劳和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2. 运动神经综合征:生产性振动会引起工人手臂和手部的神经病变,导致手部感觉减退、手指运动不灵活、疼痛和湿冷感等症状。

这种病症严重时,会影响工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3. 颈椎和腰椎损伤:生产性振动会加剧颈椎和腰椎的负担,引发颈椎和腰椎的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等。

这些病症严重时,可能导致丧失工作能力。

4. 循环系统疾病: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 骨骼病变:生产性振动还会加速骨骼的老化和病变,增加骨质疏松、关节炎和骨关节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生产性振动的预防范本1. 设备选择:选择低振动的机械设备,减少对工人的振动危害。

可以通过评估设备的振动水平,并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振动设备。

2. 合理布局:将生产设备合理布局,减少在设备振动区域内的工人数量。

可以通过改变工位位置、增加隔音和减振设备等措施来降低工人的振动暴露。

3. 隔振措施:对于常见的振动源设备,如振动锤、振动盘等,可以采取隔振措施,减少振动的传导。

可以使用橡胶垫、减震器等隔振材料来减少振动传递。

4. 工艺优化:通过修改工艺流程,减少工人与振动源设备的接触时间,减少振动暴露。

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操作,减少人体的振动接触。

5. 个人防护措施:对于无法避免的振动暴露,应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振动护手套、振动护腰带等,减少振动的传导。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主要防护措施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主要防护措施

编号:AQ-JS-00354( 安全技术)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主要防护措施Harm of vibration to human body and main protective measures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主要防护措施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局部振动是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前臂。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可造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的、生物化学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

一般人可发生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

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

晕车晕船即属全身振动性疾病。

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由于工作状态的不同,振动可传给一侧或双侧手臂,有时可传到肩部。

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的障碍,严重时可引起国家法定职业病-局部振动病。

局部振动病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振动性血管神经病或振动性白指病等。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三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三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范本(2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范本(2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范本振动病是一种慢性病,其危害和预防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振动病的危害并提供预防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振动病的危害1. 健康损害:长期接触振动环境会导致振动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手指麻痹、肩颈疼痛、头痛、失眠等。

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等其他健康问题。

2. 工作效率降低:振动病会对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患者由于身体不适,工作状态不能维持在最佳水平,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增加错误率,甚至可能造成事故。

3. 心理健康问题:持续的振动环境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受振动刺激可能使人易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造成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二、振动病的预防范本1. 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振动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大众对振动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倡导正确的工作姿势和生活习惯,减少长时间暴露在振动环境中的机会。

2. 环境改善:针对振动环境,可以通过声学设计、减振材料的应用等措施来降低振动病的风险。

对于振动较大的工作岗位,可以考虑安装减振装置或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振动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3. 个人防护措施:对于长时间从事振动工作的人员,可配备专门的防护装备,如护腰带、手套等。

这些装备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振动对人体的直接影响,降低振动病的患病风险。

4. 工作安排优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连续长时间从事振动工作。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有助于减轻身体对振动的反应。

5. 具体行业的防护建议:不同行业对振动病的防护措施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对于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等从业人员,应加强对振动病危害的认识,并进行相应的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

6. 健康监测和治疗: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对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振动病的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模版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模版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模版生产性振动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机械设备或工具的振动而导致的振动暴露。

长期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一系列职业危害。

为了预防这些危害,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职业危害及预防模板。

一、危害模板:1. 全身疲劳:长时间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会导致全身疲劳,并引起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

2. 循环系统问题:生产性振动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3. 神经系统问题: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手指麻木、震颤、神经痛等症状。

4. 骨骼肌肉损伤:生产性振动对骨骼和肌肉组织造成冲击,增加骨折和肌肉拉伤的风险。

5. 消化系统问题:振动环境还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出现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

6. 生殖系统问题:长期暴露于生产性振动下,男性可能出现性功能异常、生育能力下降,女性则可能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

7. 心理问题:长时间暴露于噪音和振动环境中,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预防模板:1. 了解振动源并选择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在工作环境中,应对振动源进行评估和监测,选择具有较低振动水平的工具和设备来降低振动暴露。

2. 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环境: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合理设计工作台面高度、座椅舒适度及工作站布局,以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3. 提供足够的休息时间:工作时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长时间连续工作对身体的负荷。

4. 增加福利设施:提供适当的休息室、座椅等设施,为工人提供休息和恢复的环境。

5. 培训和教育: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员工进行生产性振动危害和预防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6. 个人防护措施:根据作业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护目镜、防护手套等,减少振动对身体的直接暴露。

7. 定期体检:对暴露于生产性振动环境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2024年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2篇)

2024年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2篇)

2024年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从振动的起因来讲,振动总是由于存在外力或内力的激励而产生。

一般来讲,由周期性外力激励引起的振动是最常见的起因。

在生产环境中,运转着的机械设备。

由于机械部件之间有力的存在,因而总是会产生振动的。

机械部件的运动形式不同,产生振动的直接起因也不同。

在旋转机械中引起振动的主要起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平衡。

当一个旋转部件各部分质量分布相对于旋转中心线不对称时,质量中心即与旋转中心不重合产生不平衡。

在旋转时,这种不平衡质量产生的离心力可引起振动。

②不同心。

这主要发生在支承轴的轴承座和轴的不严格同心,两轴联结时两者不处在同一轴线上等原因造成的不同心偏差。

这种不同心也可产生振动。

③松动。

松动是指约束力的松驰现象。

如轴承由于磨损或其他原因引起轴承和轴间松动,紧固件松动等,都可以造成约束力的松驰。

一般情况下,松动总会引起严重的振动。

当机械设备中运动部件是以直线形式作反复运动时,如锻压、冲压机床和风镐、冲击钻等,在此类机械设备中,周期性的激振力是产生振动的主要起因。

局部振动作业,是指主要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的作业;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有哪些危害?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肪博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

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组织、听觉器官等都可能受到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方案编号:LX-FS-A80068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力称为机械,简称振动。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分(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

局部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局部振动作业,是指主要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的作业;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
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

振动的不良的影响及危害
1.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肪博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

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组织、听觉器官等都可能受到损伤。

了解振动病
振动病属于职业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

早期表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

主拆手部症状为手麻、手疼、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

X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奕。

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如何预防振动造成的伤害
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因素,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生要外界条件之一)、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1、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
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2、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
3、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
4、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
5、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
6、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
7、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
等;
8、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
9、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体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
10、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静力作业成分;
11、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