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沪教化学下册第6章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3.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展示图片:反问: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许多的生活现象告诉我们,很多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如一杯开水中加到一定量的白糖后,再继续增加白糖就不能溶解了,所得到的糖水也不会变得更甜。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p16活动2【热身】交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这样的事实:1、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蔗糖在水中易于溶解。
2、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在汽油或酒精中易于洗去。
3、热水洗碗更容易洗干净。
根据这些日常现象,你能想到: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猜想1: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性质有关。
猜想2: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性质有关。
猜想3:物质的溶解性和温度有关。
请你设计三组对比实验分别来证明你的猜想。
活动3【实践】活动探究实验1、在装有5mL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5g,振荡片刻,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发言,说出三种物质在5mL中的溶解情况,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实验2、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用油,然后往A试管中加入水,在B试管中加入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探究后发现食用油能溶解在汽油中,不能溶解在水中。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1)
第三节物质地溶解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地涵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地意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地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复习---问题---讨论---探索”地教学
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绘制曲线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物质地溶解决定于物质地本性和外界条件地事实,充分理解内因和外因地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
1、建立溶解度地概念。
2、会查看、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习重难点:
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概念。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物质溶解性地定量表示 1.固体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地质量。
溶解度是为了定量地表示物质地溶解性强弱。
公式:100g m 2m 1S ⨯=)
溶剂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1)同一种物质在水中地溶解度随温度地变化而变
化,这种变化用物质地溶解度曲线来表示(2)溶解度曲线地意义:
3.溶解度曲线地变化规律
4.溶解度曲线地应用:。
【精选】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3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
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的方法;【创设情景】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用 “难”、“不易”、“易”、“微”、“能”填空) H 2 溶于水, O 2 溶于水, CO 2 溶于水 NaCl 溶于水, CaCO 3 溶于水, Ca(OH)2 溶于水2、除了水还有 可作溶剂。
3、举一个气体作溶质的溶液 (填溶液的名称)。
新知导学:一定量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 试画出下列有关图示曲线。
【新知导学】: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称为溶解性。
实验1:溶质不同,溶剂相同0 NaCl/gNaCl%溶剂(5mL)结论:。
实验2:溶质相同,溶剂不同结论:。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结论:。
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2.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O2大量储藏到深海中。
为什么?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
为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活动二、(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完成教材P17“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1)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KNO3的量。
(2)温度一定时,水量越多,溶解的KNO3。
(3)水的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的KNO3。
总结:,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反思:(1)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在什么前提下才能成立?(2)怎样确定溶液是否为饱和状态?(3)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①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③④⑤ )(4)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时,溶液中相关量的改变增大用“↑”减小用“↓”不变用“▁”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反思:溶液状态有几种描述方法,其依据分别是什么?提升: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用“一定” 、“不一定”填空)。
沪教化学下册第6章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一、物质的溶解性1、定义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定义: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3、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方法课堂反馈1、下列关于溶解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2、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浓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3、怎样判断某一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看是否有溶质析出B.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看是否有溶质析出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不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4、饱和溶液是指()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B.浓度较大的溶液C.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的溶液5、某温度时,下列各物质的饱和溶液中,降低温度可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氯化钾溶液 B.硝酸钾溶液 C.氢氧化钙溶液 D.硫酸钠溶液6、室温下,向200g硝酸钾溶液中假如20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2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mL 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比稀溶液的质量分数大B.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后,质量分数一定增大C.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D.在一定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总要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课后作业探究训练。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课题:沪教版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材及学情分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液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液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本节内容包括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各1课时教学时间,共分3课时。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实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液是否饱和及转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2.建立内因与外因对事物发展共同影响的辨证观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对实例进行转化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实例进行转化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1.多媒体课件2.合作探究实验(每4人一个实验小组):(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10ml水中分别溶解NaCl、KNO3和Ca(OH)2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③10ml水在不同温度下溶解KNO3(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①溶质、溶剂的改变;②温度的改变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问题(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②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某种物质?③溶液是否饱和应确定哪些条件?)组织、指导科学探究(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反思评价)应用提高现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为什么呀?”糖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为什么再加糖也不会更甜方案①:方案②:通过以上实验,再次强调条件,从而得出结论(板书);;。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导学案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如:食盐和蔗糖溶于水,而氢氧化钙溶于水。
(填“易”或“难”)②同一物质在的溶解性不同。
如:食用油于汽油,但却溶于水。
(填“易”或“难”)③溶解性还与有关。
对于多数物质随着升高,其溶解性(填“越大”或“越小”);而相反,温度越高,其溶解性。
2、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在水中难溶的物质,常用、等有机溶剂来溶解。
3、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①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方法:②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两个重要因素?2、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吗?五、练习检测1、下列因素中,与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关的是()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溶剂的量④温度⑤固体溶质的形状A.①③⑤B.①②④C. ②④⑤D. ①④⑤2、25℃时,从某饱和食盐水中取出一部分,则剩下的溶液一定是 ( )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C.浓溶液D.稀溶液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A.非常浓的溶液B.很稀的溶液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4、下述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
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5、20℃时,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无法判断6、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6.3 物质的溶解性(1)学案 沪教版
第6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二者的转化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18,划出内容并填写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即物质的)。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①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物质在不同中的溶解性不同,③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对于多数物质,温度,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而则相反,温度,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反而。
2、人们常用、、和等溶剂溶解某些在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用溶解化妆品中的香精、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用溶解有机玻璃。
3、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
在、,再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二)小组合作1、P16活动与探究,将实验现象填写在课本上。
(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消石灰、熟石灰------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2、P17活动与探究,将实验现象填写在课本上。
(三)质疑拓展1、胡萝卜如果生吃,其中的β-胡萝卜素只有25%被吸收,如果用食用油烹调后,则能吸收95%,你知道吸收效率高低的道理吗?2、判断某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3、如何判断该溶液是否饱和?4、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5、如何将某溶液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完成在18页。
(对一般固体物质而言;对于氢氧化钙的不同之处)(四)小结归纳:1、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前提条件: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同一种溶质,看是否继续溶解。
3、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水(加溶剂)、升高温度。
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溶质、恒温蒸发水、降低温度。
4、氢氧化钙溶液,饱和→不饱和:加水、降低温度。
沪教化学下册第6章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通过实验观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3.通过归纳,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生活中的现象:1、煎鸡蛋时放在油锅里的盐不能溶解2、汤上面浮一层油,有咸味,却看不到盐3、充一杯热果珍,冷却后发现杯子底部有固体出现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
(展示投影: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讨论问题内容
学生猜想
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
记录现象
学生交流
创设情境
引入溶解性概念
用问题串的形式将一系列问题同时给学生,增大思维含量
通过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来探究
结论,
反思
使同学们最终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增加预期现象的交流,使学生能有目的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书本P17活动与探究,2、3
另补:从有硝酸钾固体的硝酸钾溶液中取出少量于C烧杯中,用玻璃棒蘸取高锰酸钾固体于C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请同学们将刚才的饱和溶液概念进一步用若干关键词完善。
【板书】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提问】1.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4)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的溶质多。
(5)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课堂小结】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温度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看能否继续溶解,与本身的浓度无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导学案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如:食盐和蔗糖溶于水,而氢氧化钙溶于水。
(填“易”或“难”)②同一物质在的溶解性不同。
如:食用油于汽油,但却溶于水。
(填“易”或“难”)③溶解性还与有关。
对于多数物质随着升高,其溶解性(填“越大”或“越小”);而相反,温度越高,其溶解性。
2、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在水中难溶的物质,常用、等有机溶剂来溶解。
3、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①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方法:②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两个重要因素?2、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吗?五、练习检测1、下列因素中,与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关的是()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溶剂的量④温度⑤固体溶质的形状A.①③⑤B.①②④C. ②④⑤D. ①④⑤2、25℃时,从某饱和食盐水中取出一部分,则剩下的溶液一定是 ( )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C.浓溶液D.稀溶液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A.非常浓的溶液B.很稀的溶液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4、下述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
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5、20℃时,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无法判断6、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一)(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通过分析食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后的微粒,认识物质溶解的本质,并了解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初步学会溶液的判断。
3、了解乳化现象及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能区别乳化和溶解。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溶液的概念、特征;难点:物质溶解过程的探究。
三、学习过程(一)导学提纲1、物质的溶解:。
2、溶液:。
溶液的特征:、。
3、悬浊液:。
4、乳浊液:。
5.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一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这种现象称为。
(二)探究导航【活动与探究一】1、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一样吗?23、实验结论。
【交流与讨论】1、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参照课本154页图6-2)2、将碘加入酒精中,形成的是溶液、悬浊液还是乳浊液?【活动与探究二】向试管中加入5ml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2滴食用油和数滴洗洁精,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现象并与实验一的乳浊液比较。
思考:用汽油或者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够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二者的原理不相同,前者,后者。
四、巩固练习1.将生活中常用的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味精B.香油C.白糖D.白醋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D.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3.有一瓶蔗糖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下部的溶液比上部的甜B.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一定有蔗糖析出C.上、中、下各部分的密度不同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4.洗涤剂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A.可溶解于水B. 可以溶解油污C.有乳化功能D. 可以稀释油污5.日常生活里,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用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6.下列各种生活应用中,不属于溶液的应用的是()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体温计等消毒B.用熟石灰粉等物质配制粉刷内墙的涂料C.长跑运动员赛跑途中服用葡萄糖口服液来补充能量D.夏秋季节,如果皮肤上生了疖子,可用碘酒涂擦患处7.FeCl3溶液是色,FeCl2溶液是色,CuSO4溶液是色,KMnO4溶液是色,NaCl溶液是色, 碘酒溶液是色。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教材分析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难点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医用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分数约为0.9%,而工业上用于电解的食盐水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6%。
那么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数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增大?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联想与启示】1.家庭厨房中的下列物质:食盐、面粉、植物油、味精,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食盐、味精?2.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用汽油却很容易将它洗去,这是为什么?油渍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植物油。
【概念】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活动与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的水和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③增加溶质教 学 过 程【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硝酸钾能否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课题】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能力目标: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学习难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面粉不易溶解于水,食盐、碱面(碳酸钠)容易溶解于水,这说明了什么?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这是为什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物质溶解性的概念: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2.设置疑问:你认为,物质的溶解性与那些因素有关?归纳学生的猜想与假设,选择“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三个因素要求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3、分组探究1:P16活动与探究活动探究:实验1结论: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实验2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实验3填表:结论:(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4.分组探究 2:P17活动与探究实验1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提出问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学生上讲台演示教材P17“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2、实验3总结:一般情况下,强调 : 对氢氧化钙而言,升温,可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降温,可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 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3)
第三节物质地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地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地涵义3、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地方法4、结合生活实际,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情景---问题---探索”地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3、初步运用科学探究地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形式大胆地质疑.假使.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地习惯2、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地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树立学以致用地观念3、训练学生地实验动手能力学习重难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地因素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地涵义学习重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地涵义课前准备1、将学生进行分组,准备分组实验药品及仪器:食盐.蔗糖.消石灰.水.汽油.食用油;试管.量筒.2、准备演示实验药品:硝酸钾.仪器: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试管。
3、查阅资料:毛料衣物干洗地原理。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地能力。
2.影响物质地溶解性地因素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地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地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地相互转化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沪教化学下册第6章3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设计(无答案)(1)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2.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二、自主探究:一、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阅读课本】查找:20℃时,NaCl的溶解度 g;60℃时,KNO3的溶解度 g。
【讨论】分析“列表法”表示溶解度的不足之处。
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影响,用“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叫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成不同物质随变化的曲线。
2.仔细观察第15页图,我们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1)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下的溶解度;(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的溶解度;(3)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4)物质的溶解度受变化影响的大小。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涵义:(1)三线:①“陡升型”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KNO3;溶0 t 1t 2温度/℃解度/g4020A BC P .Q .X .R .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如 ;③“下降型”: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 。
(2)四点:①曲线上的点:所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该温度下 状态)。
②两曲线的交点: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 。
③线上方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该溶液是 且有部分 ;④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是 。
练习:如右下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如何?(2)对于A 物质来讲Q 点、X 点和R 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P 点又表示什么意思?(3)对于B 物质,它的曲线下方表示什么意思?上方呢?(4)阴影部分对于A 、B 两物质有何意思?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例题】认真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沪教化学下册第6章3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
(2)通过活动与探究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感受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通过实验认识饱和与否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通过探究实验,体会“饱和”、“不饱和”的概念和相互转化的途径,感受探究的的方法和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体验由实践获取知识的乐趣,初步形成知识来自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实验认识“饱和”、“不饱和”与“浓”、“稀”概念间的正确关系,初步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亲自体验】P166【联想与启示】你还记得以下的这些物质的溶解性吗?H2:溶于水 O2:溶于水 CO2:溶于水NaCl :溶于水 CaCO3:溶于水Ca(OH)2:溶于水小结:称为溶解性。
【活动与探究】P166: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结论:。
结论:。
【交流与讨论】P167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
你能举出2.有生活经验的你会知道毛料衣物要干洗,那干洗店里是用什么洗衣服的?你知道这里面的原理吗?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咨询后进行说明。
【轻松自学】P167:物质溶解性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用、、、、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如、、。
在许多、、的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酒精、苯、香蕉水等溶剂。
【基础练习】1.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
在一定条件下,溶解性的强弱主要跟和本身的性质有关。
2.下列因素对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的是[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质量C.溶剂的种类D.溶解时的温度【拓展练习】1.盛夏,当天气又闷热时,大气压较低,鱼池里常常出现鱼儿“浮头“的现象(鱼缺氧浮上水面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2 件。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通过实验引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一、知识链接: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物,叫做溶液。
溶液由和
两部分组成。
2、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硝酸钾溶液,食盐水,澄清石灰水,稀硫酸,医用酒
精,碘酒,稀盐酸。
3、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
某活动小组需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做实验。
怎样使硝酸钾固体较快的溶于水中?请提出你的.
操作建议,并说明理由。
建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通常把一种物质_______在另一种物质里的______叫做溶解性。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饱和溶液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不饱和溶液
三、合作探究: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1现象:在相同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蔗糖较______,溶解的熟石灰较______。
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
实验2现象:食用油不易溶解于_______,易溶解__________。
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_
实验3现象:硝酸钾_____前不能_____溶解,_____后______溶解。
结论:________物质在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_____有关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饱和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有一杯溶液,如何判别它是饱和的还是不饱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4、浓溶液和稀溶液
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较,溶液较,但已经;而蔗糖在水中溶解的较,溶液较,而还未。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______的溶液——浓溶液;含溶质______
的溶液——稀溶液。
相同温度、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__________
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是稀溶液。
相同温度、相同溶质、:饱和溶液________比不饱和溶液浓。
四、成果展示:
五、精讲释疑:
1、判断饱和溶液时,要注意“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不能再溶解溶质及这种溶质的”四个要点。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从改变溶剂的量、改变溶质的量、改变温度三个方面考虑。
3、相同温度、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温度、相同溶质、: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六、成果检测:
1.如图在三只烧杯中盛有等量的水,然后依次加入30克、40克、50克蔗糖,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溶解,最后情况如图,请你判断: A B C
()中溶液一定饱和,
()中溶液一定不饱和;
()中和()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2.
A.饱和溶液就是无论条件如何变化都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B.饱和溶液是指很浓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比较稀的溶液;C.饱和溶液不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会变成饱和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往20g水中放入一些蔗糖,充分搅拌后仍有固体蔗糖剩余,这时的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
3、下列因素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液的质量 C溶剂的性质 D 温度
4、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A.蒸发溶剂 B 增加溶质 C 改变温度 D 加速搅拌
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B.除增加溶质外,升高温度是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也不会增加
七、巩固提升:
1、能证明某KNO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3A.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B.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KNO晶体析出3
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晶体析出3
D.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晶体,晶体不再溶解32、将某温度下的KNO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3)(.
A.加入KNO晶体 B.加水 C.降温 D.恒温蒸发水分33、下列各操作中,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A.对该溶液进行降温 B.对该溶液进行升温
C.继续向不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 D.向该溶液中加入比其浓的溶液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KNO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晶体33B.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D.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5、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
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B.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C.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有可能析出晶体 D.溶液不达到饱和也能析出晶体
教学反思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