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材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教学方式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悬挂法测薄板重 心)、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力的合成)、 联系实际,渗透STS教育(安装自行车的滚珠轴承)等。
本章关注点
▪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 物理思想:显示微小形变的“放大”思想,重心概念、力的合成和分解中的“等效”思想。 ▪ 物理方法: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假设法”。
确定薄板的重心 实验过程
▪ 用细线将形状不规则的薄板悬挂在铁架台上,通过悬点A沿着悬线方向画出AB线段。 ▪ 换一个悬点用细线将形状
不规则的薄板悬挂在铁架
台上,通过悬点C画出沿 着悬线方向的线段CD。 ▪ 线段AB和线段CD的交点 ▪ 就是薄板的重心位置。
思考
厚木板、液体的重心能否用悬挂法? 影响物体重心的因素有哪些?
(2)过程与方法 ①从现象入手,体会和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说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有原因的,从而将作用抽象为一个
概念,进而通过实验体会和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体会薄板的重心位置用悬挂法确定的实验过程,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观察生活、列举实例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②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力是矢量
(三)力的图示。 线段的长度能否超过绳子长度? 线段的长度是否一定等于标度的整数倍? 力的作用线能否是弯曲的?
二 重力
(一)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1)按力的性质命名的,它可以起不同的效果, (2)吸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重力的大小:G=mg。 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吗?弹簧称的读数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吗?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是否指垂直于地面?是否指向地心?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常常会将物体的施力和受力相混淆。 力的本质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思考: (1) 平时讲的“力气”是不是力? (2)“力气”大的人对物体的作用力也大,对吗?
●体会和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打开教室的门,用不同大小的力作用在门把手上,门转动的速度不同;用不同方向的力作用在门 把手上,有时能开门,有时无论用多大的力都开不开门,有时适得其反,不是开门而是关门。
活动建议: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
三 .课时分配建议
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受力分析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力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复习评估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四 .重点、难点分析
弹力和摩擦力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它们的三要素和产生条件要分析到位.由于学生初学力的分 析,所以要从基本概念出发,从产生条件出发,来判断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要突出分析问题的 思路方法.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三)弹力所起的几种常见效果
N
1 支持力和压力
G N’
(1)桌面形变对书有向上的弹力N(支持力)书形变对桌面有向下的弹力N’(压力)
(2)G、N、N’是三个不同的力(说出施力物、受力物和性质)
(3)G不一定等于N,
2 绳子拉力:
(1)物体形变对绳产生拉力T’,绳形变对物体产生拉力T,性质都属于弹力, (2)G、T、T’三个力不同 (3)G不一定等于T, (4)T和T’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材 分析
规范教学行为后课时已大幅减少,以大运动量习题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退居次席,怎 样进行有效的教学?
教育信条 • 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差 • 学生主动了结果会更好
减时增效——向课堂的有效性要质量 •物理的学科特点1——实验
•物理的学科特点2——思辩(引起思维冲突) 高度重视学生的错误(来源) 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
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重点、难点
▪ 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定; ▪ 难点:弹力方向的判定。
4、教学建议 (一)、形变与弹性形变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 弹簧在力的挤压作用下变短;海绵块受力压缩、扭转、弯曲; 泡沫块受力变形;直铅丝被弯成直角状;圆柱形橡皮泥被压扁;纸张被揉皱。
提出问题: 这几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
弹性形变、范性形变、弹性限度等概念。
●微小形变的放大-做好演示实验
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观察实验
①在椭圆形玻璃瓶里盛满有色水,塞上带有细玻璃(或塑料)管的橡胶塞。 ②用手从半短轴方向挤压玻璃瓶,观察细玻璃管中水面的变化情况。 ③用手从半长轴方向挤压玻璃 瓶,观察细玻璃管中水面的变 化情况。
说明:1.万有引力与重力的相互关系在本章不作要求. 2.四种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研究进展不作要求. 3.不要求掌握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知识点例析
1.对力的理解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 B.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后飞出,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每个力都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系. ④探究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本中几个小实验的演示,加深对形变概念的理解. ②领会将微小形变放大的思想. ③通过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压力、支持力、绳子拉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勇于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将物理知识应用于
(二)弹力及其产生条件: 1.弹力的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
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有弹性形变。
弹力有无的判定:首先看物体跟哪几个物体有接触,然后再看和这个物体接触的那些物体有没有发 生弹性形变。但大部分弹性形变不能直接观察,常常采用“假设法”来判断。
课本 提问题
教师 提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来源 百度文库物理的学科特点3——层次
学生 提问题
减时增效——向课堂的有效性要质量
物理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知识,教知识是必需做的,但更主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教学教给学生们 学习物理的方法、教给他们怎样用知识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使他们逐渐形成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 理能力。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他应该是使学生们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导游,是学生们遇到困难时的 助手。老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代替学生克服困难。
第2节 弹力
1、教材分析 (1)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入形变、弹性形变、弹力的概念。 (2)分析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的确定。 (3)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弹力是接触力,弹力的本质是电磁相互作用. ②知道什么叫形变及形变的种类. ③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形变越大,弹力越大;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或缩短)量的关
●原教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新教材改为“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强调了矢量相加的法则,在“力的分解”一节中设立小标题,并对矢量做出更明确的定义。
1、总体概述
▪ (1)从地位和要求看: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 预备知识。要求学生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会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在此基础上,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渗透矢量运算的三角形定则和 平行四边形定则,加深对矢量及其合成法则的认识。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概念的理解. 难点:力概念和重心概念的理解.
4、教学建议
一.力
●引入: 实验与实例 :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物体发生了形变 分析原因 总结: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一个概念: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初中物理只给出力的作用效果,没有给出力的定义,也没有给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而学生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的弹簧的形状和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 例2: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补充一点内容充实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
引力与电磁相互作用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是长程力。
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是短程力。
它们的强弱关系比例为:(以一对质子相距10-16m)
强相互作用
1
电磁相互作用
10-2
弱相互作用
10-12
引力相互作用
10-40
(2)从编排顺序看:课本从学生已熟悉并可以理解的事实出发,分析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形 变的原因,给出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图示法,在学习重力的基础上,介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 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把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与常见的接触力———弹力 和摩擦力联系起来,并指出弹力、摩擦力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使学生的认识呈螺旋式上升, 顺利过渡到弹力和摩擦力的教学上。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能画出
力的图示. ②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知道
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③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从习惯于代数运算到矢量的运算,这需要观念上的转变, 常常会经过一定的反复才能得到巩固.做好探究实验是教学的关键,并要采用多种演示手段,如实物演 示,计算机模拟演示,来强化学生的矢量运算意识.
五.教学建议 第1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1、教材分析 (1)从现象入手理解力的概念。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 (3)介绍重力的产生、三要素及重心。 (4)介绍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减时增效——向课堂的有效性要质量 教学要求的把握:选好参考系
高考的要求 课标的要求
必修
选修
一、教材对比分析

第三章 相互作用
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原 一、力 二、重力 三、弹力 四、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 六、力的分解
第一章 力
●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一切相互作用 ●新教材在弹力一节中,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内容和 F-x 图象,但没有安排学生实验。
●教学难点--“重心”概念的处理: 首先要以等效的思想引入重心的概念,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感知重心的位置。 设置演示实验:分析一根均匀细棒的重心位置 提问学生: 重力作用在哪里? 为什么说细棒受的重力集中于一点?
再用线吊细棒使棒保持水平,让学生分析棒受二个力:重力和线的拉力.重力和拉力一定作用在同一条 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悬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细棒各部分受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于一点, 这一点就是重心.
2.力的图示法的应用 例2.一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受到了8 N的水平向左的拉力和2 N的阻力,请画出小车受到这两个力的图示.
3.对重力及重心的理解 例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弹簧秤下竖直悬挂的物体对弹簧的拉力一定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B.重力的方向垂直于地面 C.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D.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其重力就是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A 图3B—1
C
O B
D 图3—2
用支承法找碟子重心
•迷你实验室——圆锥为什么会向“上”滚?
跌断粉笔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建议要好好地利用,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重力是强相互作用吗?磁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强相互作用吗?两个电荷之间距离很大时作用力很 小,是弱相互作用吗?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都很小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