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现象

合集下载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的创新设计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的创新设计
明显 , 趣 味 性很 强 , 效 果很 好 。
关 键 词 溶 解
吸 热 或放 热 实验
创新
设 计
1 存 在 问 题
成该 实 验 的较 佳 实验方 案 。
( 1 )实验 用 品
在人 教版 九年 级 的化学 教材 下册第 九单 元课
题 1第 3 0页 的 “ 活动与探究 ” 、 上 教 版 九 年 级 化
后, 鹌 鹑蛋 向下慢 慢 进 入 烧 瓶 。 因为 考 虑有 重 力
①关 于鹌 鹑 蛋放 人 烧 瓶 口的起 始 位 置 问题 : 准备 实验 时 , 发现 剥 皮 后 的 鹌 鹑 蛋并 不 容 易 放 进 烧瓶 口中理 想 的 位 置 。处 理 的方 法 是 , 把 烧 瓶 底 部先 用热 水稍 微 烫 一 烫 , 然 后 把 煮熟 剥 皮 的鹌 鹑
蛋放 在瓶 口 , 可 以看 到 鹌 鹑来自蛋 会 慢慢 地 沿 着 瓶 颈
的干 扰 , 说 服 力不 够 , 思 考 后 经过 改 进 , 改成瓶 口 向下倒 置 , 往瓶 底倾 倒硝 酸铵 溶液 后 , 鹌 鹑蛋 克服 重力慢 慢 上升进 入烧 瓶里 面 , 引发 学生 思考 , 实验 现象更 明显 , 更 让人 惊奇 , 也更 具说 服力 。 ④ 关 于如何 取 出鹌 鹑 蛋 问题 : 如果 想 把 烧 瓶 里 面 的鹌 鹑蛋取 出来 , 只要用 热水 浇在烧 瓶 底部 ,
1 0 0 mL的 小 烧 杯 、 1 0 0 0 m L的 大 烧 杯 、 2 5 0 m L
平 底烧 瓶 、 药匙 、 玻璃棒 、 固体氢 氧化 钠 、 固体 硝酸
学教 材 下 册 第 6章 第 一 节 第 6页 的 “ 活 动 与 探
究” 栏 目中均安 排 了一个 相 同 的实 验 : “ 使 用 温 度

实验1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1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1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 溶于时放出热量。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创新实验名称: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安丘市东埠中学学生:辛岳崔书林指导教师:鲁爱芹邮编:262100)
二、创新实验的目的:1、废物利用,增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保意识。

2、加深对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
3、联系物理知识解决气球问题与压强的关系
4、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塑料瓶(3个)、饮料管(3只)、气球(4只)、烧杯、硝酸铵固体、
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钠固体、自来水
四、实验装置及说明:
在塑料瓶盖上打孔,插入饮料管,再在饮料管上端或下端系上气球。

若上端气球鼓起来说明固体溶解放热;若下端气球鼓起来说明固体溶解吸热;若气球无明显变化说明固体溶解无明显吸放热现象。

五、实验操作:
1、往塑料瓶中装入10药匙氯化钠固体,再往塑料瓶内倒入约30ml自来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塑料瓶上面和瓶内的气球均无明显变化。

2、往两只塑料瓶中分别加入10药匙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再往塑料瓶中倒入约30ml自来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装氢氧化钠固体的塑料瓶上面的气球鼓起来了,装硝酸铵固体的塑料瓶内的气球鼓起来了。

六、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所用实验器材易得,做到了废物利用。

该实验还将温度变化与压强变化相联系,既有助于感受固体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又帮助我理解了压强变化与气球瘪鼓的关系问题,一举两得。

该实验的创新增强了动手能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意识以及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案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学习目标】知道1.物质溶解时会伴随有热量变化。

2.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

【学习重点】通过合理的实验探究认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学习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实验,并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试管中加入的是一定量的水和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U型管内的液面左低右高,请说明原因。

2.某同学进行了“物质溶解的吸热或放热”探究实验:他向如图所示的锥形瓶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中的一种固体,然后挤压胶头滴管向锥形瓶中加入水。

如果气球膨胀,则固体为;如果气球变瘪,则固体为;如果气球没有明显变化,则固体为。

思考,提问学生回答。

通过有针对性的题目使学生达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画出你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图并写出实验原理和预期现象。

通过画出实验装置图,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思考与交流】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需测量物质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严格地讲,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该控制哪些变量?在测量时应怎样减小误差?【板书设计】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如NH4NO3溶于溶液温度会,溶解时出现。

NaOH溶于水溶液温度会,溶解时出现。

高中化学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高中化学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高中化学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引言在化学中,反应过程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类型。

吸热反应指的是在反应过程中吸收了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而放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了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化学中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并对其原理进行解析。

吸热反应1. 溶解盐类当溶解一些盐类时,会出现明显的吸热现象。

这是因为溶解盐类需要克服晶格能,而晶格能是由于正负离子之间相互作用力所导致的。

当溶解盐类时,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来克服这种相互作用力,从而导致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吸热反应。

在酸碱中和过程中,氢离子(H+)与氢氧根离子(OH-)结合形成水分子,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这种反应可以用以下化学方程式表示:H+ + OH- → H2O + 热能由于放出的热能被周围环境吸收,所以酸碱中和反应会导致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3. 蒸发过程蒸发是一种吸热过程。

当液体蒸发时,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需要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来提供所需的能量,从而导致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4. 化学反应一些化学反应也是吸热反应,例如氧化铵和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和氢气。

这个反应会吸收大量的热能,并且伴随着剧烈的放烟火花现象。

类似地,其他一些化学反应也可能是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1. 燃烧反应燃烧是一种常见的放热反应。

在有机物与氧气发生完全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这是因为燃烧反应是一种高度放热的氧化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燃料+ O2 → CO2 + H2O + 热能由于放出的热能被周围环境吸收,所以燃烧反应会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2. 中和反应除了酸碱中和反应中的吸热现象外,还有一些中和反应是放热的。

例如,在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中和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这种反应可以用以下化学方程式表示: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 热能由于释放出的热能被周围环境吸收,所以中和反应会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作为科学探究中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探究法”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实验探究法”指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

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

[1]实验探究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模拟科学的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这一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2课时内容。

笔者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1.教师首先通过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溶液三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入溶液方面的内容。

然后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如图1所示),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现象:当拿起烧杯时烧杯底部黏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思考]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回答]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设问]为什么会有温度的变化?从而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了四个实验。

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做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本质,体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本质研究过程。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素质。

总体设计思路:二、教学过程的设计1.定量判断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实验探究1]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步骤:(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案及反思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案及反思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难点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生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生3: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1】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活动目标: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生:我们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2
拓展视野
13
简易化学致冷方法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 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 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 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方法使用 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 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 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14
用品:
硝酸铵、 水、 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 10号铁丝 、量筒(100毫升) 、台秤 、烧 杯(200毫升)
20
[课外作业]
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 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1
谢谢同学们
22
【练习】
我会做
如图所示,把氢氧化钠加入 盛有水的试管中。一段时间后, U形管 中a处液面如何变化?

23
10
【拓展提升】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请画出实验简图。可供选择的实验用品 有: 烧杯、试管、玻璃棒、橡胶塞、玻璃 导管 、橡皮管 、U形管 、气球 、薄木 片、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 NaOH (也可以自选其他仪器)
11
【交流讨论】
实验方案可能有: 1、将固体加入到装有水的试管里,用手摸容试 管外壁,说出冰冷、很热、无变化等感觉; 2、用一根带单孔塞,且玻璃管上系一只气球的 试管做实验,观察气球变化情况; 3、用一根带单孔塞,且玻璃弯管的水平部分上 有一截红色水珠的试管做实验,观察水珠的移 动方向; 4、用一根带单孔塞,且有U形玻璃管的广口瓶, 观察U形管两端液面高低的变化 …… (这些方法都没有用温度计精确。但是对温 度变化比较大的现象比较明显,比较直观。)
15
操作:
1.将硝酸铵(化肥或试剂)在台秤上 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 袋,封口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 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 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 拌。

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实验

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实验

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实验引言: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而化学反应放热与吸热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性质。

放热与吸热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化学反应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实验,并解释其原理及应用。

一、放热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化学反应放热的现象和现象,探究化学反应放热的原理和应用。

2. 实验原理:当化学反应放热时,反应体系所释放的能量会使反应溶液的温度上升。

这是因为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造成能量的释放,使系统的内能降低。

因此,通过对反应溶液的温度变化进行测量,我们可以得到化学反应放热的信息。

3. 实验过程:(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称取适量的反应物及溶剂,例如称取钠盐和水。

(2)进行实验:将反应物加入容量均匀的烧杯中,观察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测量温度变化:通过温度计测量反应溶液开始与结束时的温度,并计算温度的变化量。

(4)计算放热量:根据热容和温度变化量的关系,计算出反应体系放热的能量。

4.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反应体系放热的能量。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例如,如果反应后温度升高,则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相反,如果温度降低,则说明反应为吸热反应。

二、吸热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化学反应吸热的现象和变化,探究化学反应吸热的原理和应用。

2. 实验原理:当化学反应吸热时,反应体系会吸收外界的热量,使反应溶液的温度下降。

这是因为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形成需要能量,因而反应体系的内能增加。

因此,通过对反应溶液温度变化的测量,可以获得化学反应吸热的信息。

3. 实验过程:(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称取适量的反应物及溶剂,例如称取氨水和硝酸银溶液。

(2)进行实验:将反应物加入容量均匀的烧杯中,观察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测量温度变化:通过温度计测量反应溶液开始与结束时的温度,并计算温度的变化量。

(4)计算吸热量:根据热容和温度变化量的关系,计算出反应体系吸热的能量。

溶解时吸热放热的微观解释

溶解时吸热放热的微观解释

物质溶解放热、吸热的原因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呢?这是因为: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

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溶解过程只是单纯的扩散,就应该全是吸热的,为什么还有的放热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

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因此,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离开固体(液体)表面扩散到溶剂中去,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另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多余的动能就要以热量的方式释放出来,这是化学过程。

这两个过程对不同的溶质来说,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当吸热多于放热,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结合的不稳定,吸收的热量比放出的热量多,就表现为吸热,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就降低。

反之,当放热多于吸热,例如浓硫酸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稳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就表现为放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吸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

若:Q吸>Q放溶液温度下降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常见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等物质溶于水时放热,弱酸根,弱碱阳离子、水解吸热,硝酸类如硝酸铵、氯化铵等物质溶于水、硝酸根水合吸热。

溶于水大量放热:浓硫酸,NaOH,与水反应大量放热:CaO溶于水吸热:NH4NO3例如:硝酸铵。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剑梅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容。

其“活动与探究”以溶液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为理论指导,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容,是学习第十、十一单元的重要基础,呈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理解物质在溶解时吸热、放热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合作探究实验,建立严密的思维角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提前掌握因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团结精神;微观分析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原因,树立化学知识体系发展观;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养成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

3.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得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的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

在预备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溶液的定义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掌握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比较容易。

在实验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操作简单实验。

此外,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提高积极性,触发求知欲,培养化学兴趣,迎合其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身临其境的研究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溶解吸热和放热过程

溶解吸热和放热过程

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

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

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

在溶解过程中,扩散过程,是分子挣脱彼此间分子引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分子需要能量来转化为动能,也就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而水合过程应该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也就是分子多余的动能释放,转化为了热能,表征就是放热。

化学反应中吸热、放热的本质如何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键能量不同导致的。

生成物与反应物的键能差就是反应吸热或放热的来源,而化学键的能量主要是电磁能,而不单纯的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假如只用分子动理论来,那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电离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化合物形成离子,这是吸热过程第二步是离子与水形成水合离子,这是放热过程溶解最后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上面两个过程总的结果为什么有的物质溶解吸热有的放热?水合就是和水结合的意思.水分子里的氧上有两个不成键的电子对.而且氧的电负性大.使氢的电子被强烈吸引到氧附近.氢显示很强的正电性.氧显示很强的负电性.当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中的带正电的部分被水的氧吸引.带负电的部分被氢吸引.这样.离子化合物就分离成阴离子和阳离子.分别吸引了一层[水膜".很容易混在水里.物质就溶解了.例如NaCl.同样.某些共价化合物也被水强行分成阴阳离子.也就溶解在水中.例如HCl.还有一些比较[坚固"的共价化合物.但是有极性.就是含有带正电和负电的部分.这样也可以被水分别包围.也可以溶解.例如酒精CH3-CH2-OH.所以大部分没有极性的分子.就难溶于水.例如甲烷CH4.还有一些离子晶体不溶于水.例如BaSO4.是因为在分成离子的时候需要吸收能量.而水合的过程又放出能量.如果水合的时候放出的能量不够.就很有可能不足以让这种物质分成离子.所以就不溶了.如果放出的能量过多.就会变成热放出.就是溶解放热的物质.但是也有放出能量不够.但因为水分子有热运动能量.而水分子所含的能量并不均匀.物质仍然可以靠能量比较大的水分子提供的热运动能量而溶解的.这样就必须从外界吸收热量.就是溶解吸热的物质.由此可见.溶解吸热的物质远比放热的少请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晶体的熔化吸热而温度不变的原因这是由于晶体的分子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为空间点阵的。

溶质吸热和放热的物质

溶质吸热和放热的物质

溶质吸热和放热的物质
1. 吸热的溶质:
- 氯化铵(NH4Cl):氯化铵溶解在水中时,水合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导致溶液温度降低。

- 硝酸铵(NH4NO3):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时也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下降。

- 氢氧化钡(Ba(OH)2):氢氧化钡溶解在水中时,水合反应是吸热的,导致溶液温度降低。

2. 放热的溶质:
-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 硫酸(H2SO4):硫酸溶解在水中时也会放出热量,导致溶液温度上升。

- 氯化钙(CaCl2):氯化钙溶解在水中时,水合过程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可能表现出吸热或放热行为。

溶质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主要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化学反应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现象通常是在溶质溶解于溶剂时发生的,而不是在溶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

此外,溶质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对于一些应用领域如化学实验、工业生产等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设计方案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设计方案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设计方案作者:邓昭阳成燕飞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30期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的一个探究式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让同学们认识到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开拓同学们的思维,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探究方法,激发我们的探究兴趣,培养我们的探究能力。

根据教材列出的仪器和药品提示,我设计出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操作:(1)装置图:(2)实验步骤①在1、2、3号200mL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读数,记录温度。

②将称量好的分别为5g质量的固态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3只烧杯中。

③用玻璃棒分别搅拌3只烧杯中的混合物使其中固体全部溶解,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记录温度,分别与原来测出的水的温度作比较。

实验现象:NaCl溶解时温度基本不变;NH4NO3溶解时温度明显降低;NaOH溶解时温度明显升高。

实验结论:NaCl溶解时没有明显的吸热或放热现象,NH4NO3溶解时有明显的吸热现象,NaOH溶解时有明显的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变化。

说明:该实验是一个探究式的演示实验。

老师做演示实验时通常只叫一两位同学上台操作,老师在旁边指导,并引导我们观察和思考,因此只有做实验的同学和前排讲台旁边的几位同学可以看到温度计读数和触摸烧杯,从而感知吸热或放热现象。

对于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的直观感受,效果不是很好。

为弥补此缺陷,我还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以达到显著的远观效果,让全班同学都可以看清楚实验现象。

实验方案二: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试管、小气球等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操作:(1)装置图:(2)实验步骤①在3只200mL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将套有气球的试管放入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人教版化学年级下册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化学年级下册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课题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水、植物油、洗涤剂、NaCl固体、NH4NO3固体、NaOH固体、温度计、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等。

备课前预习1.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如NH4NO3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填“升高”或“降低”,下同),可制作“一拉凉”饮料,而当NaOH溶解时,正好相反,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

2.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其特点为: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2)乳化现象:洗涤剂具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油分散成无数的细小油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即增强了乳浊液的稳定性。

新课导入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知道了不同组成的溶液中溶剂常常为液体,而溶质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几种物质溶解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并且了解乳化原理及其应用。

进行新课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出问题】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

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画出设计的实验简图。

记录:课外拓展:(1)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2)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低,如:NH4NO3。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清点器材,并分类摆放在实验桌的适当位置。

分别取少量蒸馏水(20-30毫升)于三个小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其蒸馏水的温度并记录。

用烧杯取半杯水,将玻璃棒洗净。

往一小烧杯中加入两药匙食盐,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测量其溶液的温度并记录,洗净玻璃棒。

往一小烧杯中加入两药匙硝酸铵,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测量其溶液的温度并记录,洗净玻璃棒。

往一小烧杯中加入两药匙氢氧化钠,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测量其溶液的温度并记录,洗净玻璃棒。

根据所测温度数据对比,判断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将记录的数据及得出的判断结果报告给监考老师。

实验完后,将废物倒入废物缸,洗净玻璃仪器,实验过程中,器材及时归位,保持桌面整洁。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38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38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母题呈现☆【母题来源】2013年锦州中考化学试题8【母题原题】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A.浓硫酸B.硝酸铵C.蔗糖D.食盐☆母题揭秘☆【考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题型】溶解放热的物质【解题方法】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母题解析☆☆知识链接☆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放出热量。

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吸收热量。

如:硝酸铵。

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即不明显放热也不明显吸热。

如:氯化钠。

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

☆方法点拨☆熟练掌握溶解于水时能够吸热和放热的例子,并能灵活运用.☆考点延伸☆1、(2018•扬州)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氯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氢氧化钠2、(2018•宿迁)下列物质能溶于水且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粉笔灰B.硝酸铵C.植物油D.食盐3、(2018•南京)下列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硝酸铵B.氢氧化钠C.生石灰D.氯化钠4、(2018•枣庄)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过一段时间又回到持平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A.食盐和水B.锌和硫酸C.固体氢氧化钠和水D.硝酸铵和水5、(2018•滨州)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看懂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是学习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如图微观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D.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2.为除去下表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或操作方法错误的是()A.A B.B C.C D.D3.“联合制碱法”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①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联合制碱法”制得的是纯碱B.该工艺的原料是NaCl和NaHCO3C.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D.NaHCO3比Na2CO3受热易分解4.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该反应中原子没有发生改变C.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 D.参加反应的CO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5.中华古代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探究1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报告

探究1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报告

探究1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报告活动准备:1.都是白色固体2.相同3.使用时一定要特别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它腐蚀。

一旦不小心把NaOH溶液滴到手上,要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2%〜3%的硼酸溶液冲洗;如果滴到实验台上,应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如若沾到衣服上,也要立即用清水冲洗。

4.若药品百为粉末状,可将试管横放,用药匙将药品伸至试管底部即可度。

若试管口过小,则可将药品放至洁净纸条上,裹住,将试问管横放,送至试管底部(防止答粘在试管壁上,浪费··)即可。

5.温度计不碰壁,不触底,液泡要全部浸没在水中;不能用温度计代替玻璃棒搅拌液体。

活动用品: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过程与方法:1.实验方案:1)在三个烧杯各倒入20毫升水,用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记录为a。

2)分别用天平称取等量的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固体,倒入上述三个烧杯中。

3)分别同时用玻璃棒搅拌。

4)用温度计同时分别测定固体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温度,记录为b。

2.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3.记录:结论:1.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a=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没有变化,氯化钠溶解时温度不变。

2.盛有硝酸铵的烧杯中,a>b,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

3.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a<b,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

问题与交流:1.可以将固体磨成粉末,加热,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固体在水中的溶解。

比如:冰糖在水中的溶解,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等等。

2.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出现放热现象,有些物质出现吸热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 组别_______ 时间_______ 编号
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到水中充分溶解,其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是()A.硝酸铵固体 B . NaOH 固体 C .浓硫酸D.食盐固体
2、(09北京)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硝酸铵B.生石灰C.氢氧化钠D.食盐
3、如图所示,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形管内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一些,左边液面升高了一些,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CaO
B、NaCl
C、NaOH
D、NH4NO3
4、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
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的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熟石灰
5、市场上有一种叫“摇摇冰”的罐装饮料。

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的饮料温度就会降低。

该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B.烧碱C.食盐D.生石灰
题组练习:
1.一装有水的烧杯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固体,则小球将()
A.上浮B.下沉C.不变D.无法判断
2.厨房里有体积相同的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较浓的食盐水,请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