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
心衰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衰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8-0023-02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组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
其病理过程可自发进展,即使终止初始心肌损伤,病情仍可进展,临床难以治疗逆转HF,因此也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3]。
据统计[4],我国现有400多万HF患者,患病率约为0.9%,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为1.0%,男性为0.7%,随着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加,因此对HF的研究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医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现就心衰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心肌肥厚心脏后负荷增高(即压力负荷)时主要的代偿机制是心肌肥厚,从形态学上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而从分子学上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但其数并不增多。
心肌细胞的肥大表型特征是细胞体积增大,肌原纤维积聚,所以可以认为心肌细胞肥大是心肌肥厚的基础,而心肌纤维增多导致心肌肥厚[5]。
除了心肌纤维增多外,细胞核和线粒体也增大,但其程度和速度遠不如心肌纤维。
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增强,克服后负荷阻力增加,心肌顺应性差,舒张功能降低,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出现心功能障碍,如这种情况不能解决在加上能源不足,继续发展终至心肌细胞死亡。
2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HF早期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而进入周围组织器官的血液减少,出现组织缺血和乏氧,刺激压力感受器,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减弱,从而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而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明显增加[6]。
HF早期SNS的激活具有代偿性,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并提高心率以维持一定水平的心排血量,但与此同时周围血管紧张性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从而对维持动脉血压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率加快是重要的代偿形式。
但SNS持续激活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外周阻力增高、进而使心肌的前、后负荷增加,心率加快和心肌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还会出现肌电不稳出现心律失常、钙超载、心肌肥大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心细胞凋亡、心室结构重组等[7]。
心力衰竭临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fScn p o l o i lnYn a rv c Yna . umi , 5 0 1 hn ̄ eo d epe s t un n oi e f unn K n n 60 2 io ̄ h p a i p n o g C
【 bt c 】 be t e Da e i Pt nsi h nui u e nh at d cto i e m to s n l e nt ed pr m n n A s a t O j c i : பைடு நூலகம்b tc a i t nt e i l sd i e lhe ua intm ; e h d :i u di h e at e ti r v e s n c d
裕 丽
( 北京 医院急诊科
北京
东城
l0 8) 0 0 6
【 摘要 】 在我 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 且此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也较高。 因此, 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一直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4 结 论
胰 岛素注 射治疗 对控 制血糖 、 糖化 血 红蛋 白的水平 、 防并 发症 的发 预 生 、 并发症 的发展 具有不可 替代 的作用 。 延缓 因胰 岛索 的使用 比较复 杂 , 难
度相对较大, 常导致这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未得到糖尿病患者的足够重视和 使用 。 因此 , 导患者 熟练 、 范地 掌握 胰 岛索注射 技 术 , 指 规 在糖 尿病 治疗 中
【 e rs i ptet i ib ts ot ahy u n l i ec osn Ky Wod 】 n ains t d aee ec o ri u i tm ho ig w h t s n 【 中图分类号 】 5 71 R 8.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 6 2 2 2 ( 0 ) 6 0 0 — 1 1 7 — 5 3 2 1 0 — 0 2 0 2
心力衰竭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是由于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要而引发的。
虽然心力衰竭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致命,可是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因此,正确治疗心力衰竭是非常重要的。
病因心力衰竭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心肌缺血性病变、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多种因素。
除了疾病本身外,与患者自身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可以导致心力衰竭,例如,吸烟、肥胖、高胆固醇和代谢异常等等。
此外,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功能会逐渐下降。
治疗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手术和其他干预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以包括适当的运动、健康的饮食、控制体重、戒烟等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脏的健康,并帮助降低体重和血压。
健康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这对于心脏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戒烟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首选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一些药物可以显著改善心脏的功能和减少心力衰竭的症状。
其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ACE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等。
此外,最新的研究发现,心肌钠离子通道抑制剂也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和预后。
手术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法控制患者的症状时,手术治疗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目前,最常用的手术包括心脏起搏器、心脏转流手术和心脏移植。
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刺激心脏来控制心律失常等症状。
心脏转流手术则可以通过提高心脏的供血量来改善心脏功能。
心脏移植对于一些病情危急的患者来说是唯一的选择。
其他干预措施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控制和预防心力衰竭。
例如,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心脏炎症导致的损伤,而气体治疗则可以通过提高氧气浓度来促进心脏的健康。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1-12T02:49:40.259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9期作者:颜丽红[导读]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许多症状的最终表现。
颜丽红安吉县人民医院 313300摘要:目的: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许多症状的最终表现。
基本情况是身体和心脏组织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来满足代谢需求。
探讨心脏功能不全患者改善心脏功能的临床安全分析和饮食干预研究。
方法: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共治疗了92例心力衰竭患者,将其纳入研究范围。
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
结论:采取饮食护理的方法对其干预效果比较良好,护理效果较高,值得临床广为推行使用。
关键词: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饮食干预;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效果;干预效果引言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健康负担,影响着全球约2600万人。
在欧洲和美国,70岁以上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0%。
74%的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期间至少有一种共病,更有可能加重疾病,导致高再入院率和死亡率。
晚期心力衰竭的预后比某些固体肿瘤和心肌梗死的预后更差,严重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20%。
心脏衰竭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饮食干预已成为一种新的护理方法,在医院护理中得到积极推广,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心力衰竭患者恢复正常的身心功能。
因此,我们将对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92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
讨论的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从2019年7月到2019年12月,医院共收集了92名心力衰竭患者,并将这些患者确定为试验中讨论的主要对象。
收集病人的重要基础如下。
首先,患者护理标准必须符合主管机构为心力衰竭患者制定的护理标准。
第二,排除严重(无意识)精神障碍患者;最后,我们的医院得到了这些心力衰竭患者及其亲属的许可。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供应给全身组织和器官的能力下降。
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分子,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可以调节和调控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在心力衰竭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与多种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细胞因子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展。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在心力衰竭中被过度激活。
研究发现,TNF-α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因此,抑制TNF-α的活性可能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策略。
除了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也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IL-6水平升高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IL-6的过度激活可以增加心脏肌肉纤维的凋亡和纤维化,同时导致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症状。
因此,针对IL-6的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除了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产生的活性氧化物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的水平升高,导致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以及DNA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细胞因子在氧化应激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NFRSF4)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细胞因子在氧化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
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活性可能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肌的损害。
另外,细胞因子还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和释放来影响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
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和白细胞介素-1(IL-1)等细胞因子可以降低心肌收缩力,并导致心肌舒张功能的损害。
因此,通过干预细胞因子对钙离子的调控,可能有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干扰素-γ(IFN-γ)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郭梦阳1,王守富2,邢冬梅3摘要 从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㊁病因病机㊁证候类型㊁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㊂中医药在心力衰竭的防治中取得较大进展,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与西药合用可协同增效㊂关键词 心力衰竭;中医药;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1.016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㊁运动耐量下降和体液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1],其发病率高㊁病死率高,2021版‘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指出: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病人数890万人㊂一项涉及31个省份22158名参与者的数据显示,年龄ȡ35岁的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3],较前升高0.4%[4],其病死率可达15%~50%[5],已成为我国重大慢性疾病之一㊂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神经体液调控异常㊁炎性介质释放㊁细胞凋亡自噬㊁氧化应激反应㊁能量代谢障碍等因素导致的心肌重构有关,临床治疗以改善病人症状㊁提高生活质量㊁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为主,西医多采用强心㊁利尿㊁扩血管药物,常用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㊁β受体阻滞剂㊁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近年来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 -2)抑制剂㊁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 )等新型药物相继出现,ARNI 可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室重构,改善临床症状,已成为指南推荐的治疗心力衰竭一线用药[6]㊂SGLT -2抑制剂在降糖的同时,还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室重构,具有明显的抗心力衰竭作用[7]㊂目前心力衰竭相关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病人预后明显改善,心血管病死率降低,但疗效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治疗需求,而中医药与西药合用可协同增效,减少毒副作用,在改善病人临床症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703889);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项目(科技攻关)(No.182102311155);河南省中医药专项研究课题(No.2017ZY2038,2018JDZX008,2022JDZX077);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编号:豫卫中医函 2020 63号作者单位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46);2.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郑州450003);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 王守富,E -mail :******************引用信息 郭梦阳,王守富,邢冬梅.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92-95.状㊁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方面有独特优势㊂现就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进行综述㊂1 中医病名中医学理论中,关于心力衰竭的认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 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描述了与现代心力衰竭相似的临床症状,后在‘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中首见 心水 的论述: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随后晋㊃王叔和所著的‘脉经㊃脾胃论“: 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 中又见 心衰 一词㊂心力衰竭出现的胸闷㊁心悸㊁呼吸困难㊁不能平卧㊁肢体水肿等症状也可归于 心痹支饮 心悸 喘证 水肿 等范畴㊂当代医家甚至用 悸-喘-肿-脱 四联征来命名㊂ 心衰病 最终在199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8]中成为标准中医病名,后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9]2020版中修改为 心水㊂2 病因病机目前,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涉及肺㊁脾㊁肾等脏,以心气不足,心阳㊁心阴亏虚为本,以痰浊㊁水饮㊁血瘀为标,为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之证㊂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各医家对心力衰竭病机有了新的认识,虽大体一致,但略有不同㊂邓铁涛教授认为 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 ,在心力衰竭的病机演变中,心脾关系最为密切,脾为心之子,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易子盗母气,累及于心,心脾失调,则痰瘀互生,共同致病[10-11]㊂黄永生教授提出心力衰竭的病机为 心肾阳虚㊁肺肝血瘀 ,心阳是病机演变关键,心阳根于肾阳,心阳亏虚可温肾阳补心阳[12]㊂张军芳等[13]基于脉络学说提出 由络以通㊁交会生化 理论,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为气阳虚乏㊁络瘀水停㊁络息成积㊂刘建和教授从三焦理论出发,提出在心力衰竭的演变过程中,三焦壅塞不利是基本病机之一,心(阳)气虚是发病基础,血瘀为中心环节,水饮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14]㊂张军平教授在 血-脉-心-神 一体观指导下,认为气虚血瘀兼阴虚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15]㊂也有学者从脾主运化水湿出发,脾气虚弱可导致气血匮乏㊁痰湿内停㊁水饮上犯㊁血瘀于脉,发为心力衰竭[16]㊂3中医证型关于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内科学“[17]将其分为气虚血瘀证㊁气阴两虚证㊁阳虚水泛证和喘脱危证4个证型㊂‘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18]将心力衰竭概括为3种基本证型即气虚血瘀型㊁气阴两虚血瘀型㊁阳气亏虚血瘀型,3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证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则将心力衰竭分为心肺气虚㊁气虚血瘀㊁阳虚水泛㊁气阴两虚㊁痰饮阻肺㊁心肾阳虚㊁阴竭阳脱7种证型㊂临床研究中,有学者对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型临床多见[20]㊂目前在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不同证型与心功能分级㊁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㊁B型利钠肽(BNP)㊁血清miR-130a㊁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㊂彭菊琴等[21]研究发现,气虚血瘀㊁水湿泛溢证病人心功能分级以Ⅱ级㊁Ⅲ级为主,心功能Ⅳ级则多见心肾阳虚㊁痰阻心脉证㊂研究表明,辨证为气阴两虚㊁心血瘀阻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较高,血瘀水停和心肾阳虚型左室射血分数较低[22]㊂石刚等[23]研究中,822例心力衰竭病人B型利钠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水饮凌心型㊁心肾阳虚型㊁气虚血瘀型㊁气阴两虚型㊁心肺气虚型㊂卢晨君等[24]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血清miR-130a水平按心气虚证㊁气阴两虚证㊁气虚血瘀证㊁心肾阳虚证顺序呈上升趋势㊂由此可见,心功能分级㊁左室射血分数㊁B型利钠肽等可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有利于减少主观差异,提高临床诊疗水平㊂4治疗方法根据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演变,目前临床中医治疗大法多以益气活血法㊁益气养阴法㊁温阳利水法为主,同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辅以中成药㊁中药注射剂或中医外治疗法,使病人临床受益㊂4.1中药复方4.1.1益气活血类‘景岳全书㊃胁痛“有云: 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壅塞脉道而致病㊂心力衰竭病位在心,心主血脉,心气亏虚则血脉运行不利,久则内生血瘀㊁痰饮之邪,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㊁神疲乏力㊁自汗㊁胸部闷痛,舌质淡暗有瘀斑等,治疗时应补益心肺㊁活血化瘀㊂刘湘杰等[25]自拟益气活血方(黄芪㊁白参㊁丹参㊁赤芍㊁川芎㊁当归㊁桃仁㊁红花㊁地龙㊁牛膝㊁柴胡㊁枳壳㊁甘草),方中黄芪㊁白参补益心气,赤芍㊁川芎㊁桃仁㊁红花等活血通络,柴胡㊁牛膝等行气活血,引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止痛㊁祛瘀通脉之功,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左室射血分数㊁左室收缩末期内径㊁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㊂马爱玲等[26]常用舒心活血方(黄芪㊁丹参㊁当归㊁西洋参㊁红花㊁水蛭)治疗心力衰竭,此方由补阳还五汤化裁,功专益气活血,以黄芪补气为君药,以丹参㊁西洋参为臣,佐以当归㊁水蛭㊁红花,药味精简,临床疗效确切㊂管通汤(人参㊁黄芪㊁丹参㊁三七㊁葛根㊁天麻㊁山楂㊁决明子)临床运用亦可补气活血㊁化瘀通络,改善病人中医证候㊁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27]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益气活血类方剂治疗心力衰竭,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㊁调节神经内分泌㊁改善血流动力学㊁提高心肌能量代谢㊁抑制心室重构,如补阳还五汤可提高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肌浆网上的钙泵和受磷蛋白的mRNA 转录表达量,从而改善大鼠的左室舒张功能[28]㊂暖心康(主要成分为红参㊁毛冬青等)可能通过调控兰尼碱受体2,纠正钙通道减少钙泄露,降低钙蛋白酶1㊁钙蛋白酶2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从而改善心力衰竭小鼠的心肌纤维化水平[29]㊂参草通脉复方(黄芪㊁丹参㊁益母草㊁人参㊁红花㊁三七粉㊁葶苈子)可降低心力衰竭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㊁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水平,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大鼠心功能[30]㊂4.1.2益气养阴类心力衰竭病人病程日久,气虚不复,心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阴血生成不足,损及心阴,五脏六腑失于荣养而呈气阴两虚之证[31]㊂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㊁乏力㊁潮热㊁盗汗㊁口干,舌暗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应益气养阴㊁活血化瘀㊂由生脉散㊁血府逐瘀汤衍生的生脉逐瘀汤(黄芪15g,麦冬20g,五味子1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8g,红花6g,柴胡8g,枳壳8g)具有益气养阴㊁祛瘀利水之功效,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Lee氏心力衰竭积分㊁中医证候积分㊁6min步行距离,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32]㊂李东军等[33]自拟益气养阴通脉汤(黄芪㊁人参㊁麦冬㊁五味子㊁生地㊁川芎㊁葛根㊁丹参㊁当归㊁白术㊁茯苓㊁泽泻㊁葶苈子㊁降香㊁甘草)以黄芪㊁人参补益中气为君,加以麦冬㊁五味子敛阴止汗,当归㊁川芎等活血通脉,佐以利水渗湿之品,可治疗气阴两虚兼饮瘀内停之心力衰竭,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㊁抗炎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延缓左室心肌重塑,改善病人预后㊂有研究表明,益气养阴活血补心汤(由黄芪㊁人参㊁麦冬㊁五味子㊁白芍㊁丹参㊁生地㊁肉桂㊁阿胶㊁茯苓㊁麻子仁㊁炙甘草组成)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与调节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T2)㊁半乳糖凝集素-3㊁层粘蛋白㊁Ⅲ型胶原前肽水平,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㊁白细胞介素-1β㊁MMP-9等炎性因子水平有关[34]㊂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益气养阴类中药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如黄芪含有的黄芪甲苷Ⅳ可调控细胞自噬㊁调节心肌能量代谢㊁降低细胞miRNA-1表达,从而保护心脏等[35];五味子中的有效成分可舒张血管㊁改善微循环㊁降低氧化应激损伤㊁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36]㊂4.1.3温阳利水类心力衰竭后期,气虚日甚,运血无力而成瘀,瘀阻脉道,水津外泄,水饮生成㊂瘀血㊁水饮之邪日久损伤心阳,阳虚失于温煦,水湿泛滥,发为水肿㊂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㊁喘息不得卧㊁肢肿㊁尿少㊁畏寒㊁乏力,舌淡胖有齿痕㊁脉沉细等,治疗以益气温阳㊁活血利水为主㊂韩红[37]善用益气温阳㊁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选温阳利水补血汤(黄芪㊁丹参㊁党参㊁桃仁㊁葶苈子㊁红花㊁桑白皮㊁猪苓㊁泽兰),此方通补兼施,标本兼顾,可降低病人心肌酶谱,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室重构,改善预后㊂聂颖颖等[38]认为心力衰竭后期气虚日久及阳,阳气亏虚水液不化,气阳两虚,水瘀互结,出现阳虚水泛之症,可用心宝丸合五苓散治疗,心宝丸温补心肾㊁补气助阳,五苓散温阳利水㊁健脾助运,两药合用协同增效,可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㊁提高心功能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温阳利水类方剂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如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生物机制与降低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㊁调节心肌细胞凋亡有关[39-40];真武汤合用桂枝茯苓丸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㊁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减少心肌重塑,改善心功能[41];芪苈强心胶囊可能通过调节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1信号通路,提高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大鼠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㊁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降低心肌内B型利钠肽㊁β-肌球蛋白重链的mRNA表达,多靶点-多环节发挥对HFpEF的疗效[42]㊂4.1.4其他临床多数医者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从心出发,以 益气㊁养阴㊁温阳㊁活血㊁利水 为主,也有医家注重其他脏腑的功能,以他脏论治心力衰竭,亦疗效显著㊂邓铁涛教授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根据 天人相应 学说,岭南气候多湿,人与之相应则易脾胃虚弱,心属火,脾属土,母子相生,临床需注重心脾关系,提出心力衰竭治疗重在调补心脾之气血阴阳,代表方剂暖心方和养心方,暖心方(红参10g,炮附子10g,薏苡仁30g,橘红6g,三七粉3g)可补气温阳,养心方(人参10g,麦冬15g,法半夏12g,茯苓30g,三七粉3g)则滋阴养血[10]㊂张艳教授基于 心-脑-肾轴 理论,提出 心脑肾同调 治疗心力衰竭,认为心力衰竭以心脑肾本虚为主,以瘀血㊁痰浊㊁水饮内停为标,临床需补心㊁温肾㊁健脑,常用方由黄芪㊁人参㊁桂枝㊁附子㊁茯苓㊁白芍㊁葶苈子㊁酸枣仁㊁远志㊁丹参等组成[43-44]㊂丁邦晗教授认为 脾生痰,肺储痰 ,在心力衰竭的病机演变中,肺脾两脏居于主导地位㊂肺脾之气可助心生血,助心行血㊁助心调血,肺脾气虚导致痰浊水饮内停,上泛于心,瘀阻脉络,发为心力衰竭㊂临床用药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以补气行血㊁泻肺平喘[45]㊂4.2中医外治法除了中药复方㊁中成药㊁中药注射剂,中医外治法在心力衰竭防治中也取得一定疗效㊂中医外治法是基于中医学原理,运用不同的方式刺激体表经络,肌肉骨骼,起到调整脏腑气血㊁平衡阴阳㊁防病治病的作用[46]㊂心力衰竭病人临床常用毫针针刺㊁穴位贴敷㊁耳穴压豆㊁中医特色康复运动(太极拳㊁八段锦)等疗法,中药足浴㊁艾灸㊁穴位注射等应用较少㊂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联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效显著[47-48]㊂5小结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西药合用协同增效,使病人受益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临床研究多以随机对照为原则,忽视盲法,样本量小,对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随访时间短,缺乏对远期终点事件的观察,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2)关于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辨证也受医者阅历影响存在一定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利于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发展;3)临床疗效评价中缺乏核心结局指标,影响同类数据的再利用,不利于提高循证医学支持;4)中医药干预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类研究较多,作用机制类研究较少,缺乏对中医药作用靶点及相关机制的系统阐述㊂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心力衰竭防治的新方向㊂参考文献:[1]王华,梁延春.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6):553-578.[3]HAO G,WANG X,CHEN Z,et al.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China:the China HypertensionSurvey,2012-2015[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2019,21(11):1329-1337.[4]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5]黄峻.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和中药治疗前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2.[6]庞志华,赵伟,田留洋,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脏保护机制探讨[J].天津医药,2022,50(11):1171-1176.[7]陈宜锋,林璐,张厚静,等.达格列净联合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2,39(16):2151-2155.[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62-63.[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㊃第1部分: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1-5. [10]罗川晋,李先隆,吴伟.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验[J].中医杂志,2018,59(4):285-288.[1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12]靳宏光,柳春辉,张天时.黄永生教授运用救心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验案举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2):267-269. [13]张军芳,魏聪,王宏涛,等.从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机[J].中医杂志,2014,55(13):1086-1089.[14]唐银,龚培培,刘建和.刘建和从三焦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3):23-25.[15]王丽蓉,谢盈彧,陈馨浓,等.基于 血-脉-心-神 一体观辨治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8):3957-3961.[16]陈莹,刘悦,张艳.基于脾主运化水湿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20):229-234. [17]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5.[18]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1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20]张松,廖宪勇,李白雪.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析[J].四川中医,2020,38(2):208-211.[21]彭菊琴,任钧国,彭娴,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10):26-31.[22]樊亚东,白立鼎,常军,等.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0):172-176.[23]石刚,朱琳,张瑶,等.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脑钠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6):161-163. [24]卢晨君,罗清菊,王建忠.循环miR-130a表达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J].光明中医,2022,37(2):189-192.[25]刘湘杰,刘思弘.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4):99-101. [26]马爱玲,黄庆松,黄雪元,等.舒心活血方对气虚血瘀型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候及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J].山西中医,2020,36(8):8-10.[27]杨林,谢钢,吴超,等.管通汤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4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5):5-8.[28]李洁白,沈晓旭.补阳还五汤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钙转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8):2974-2977.[29]康锦花,宁怡乐,龙文杰,等.基于单细胞数据挖掘㊁转录组学及网络药理学探讨暖心康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5):108-112.[30]礼海,刘晓蕾,王懿,等.参草通脉复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重构及心肾功能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6):55-60.[31]张高钰,王子涵,樊佳溶,等.中医中药中医药干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2,28(13):2679-2683. [32]王远飞,李新春.生脉逐瘀汤加减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运动耐量㊁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7):102-105.[33]李东军,黄明,周敏.益气养阴通脉汤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患者左室重塑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11):2702-2706.[34]张洪磊,韦彩雯.益气养阴活血补心汤辅助西药对老年慢性心衰心室重构及血清sST2㊁Galectin-3㊁LN㊁PⅢP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3):715-719.[35]陈锦华,魏域杰,顾文娇,等.黄芪甲苷Ⅳ防治心力衰竭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8(7):82-86.[36]邢楠楠,屈怀东,任伟超,等.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5):210-218. [37]韩红.自拟温阳利水补血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标记物㊁炎症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7):85-87. [38]聂颖颖,宋业琳,卢英红,等.心宝丸合五苓散对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血清AngⅡ㊁Gal-3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12):222-225.[39]李小茜,何建成.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理论与应用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2):74-78.[40]洪莉丽,张盛,汪倩,等.基于RAAS/NF-κB/炎症因子级联反应探究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治疗作用[J].中草药,2020,51(5):1279-1286.[41]胡黎文,杜怡雯,王皓霖,等.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㊁TNF-α㊁IL-6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830-833.[42]郝佳梦,常丽萍,王璐,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的作用机制[J].中草药,2022,53(14):4365-4375.[43]迟楠,张艳.基于 心-脑-肾轴 理论的慢性心力衰竭防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2953-2955.[44]胡佳骅,张艳.张艳 心-脑-肾 同调辨治慢性心力衰竭[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7):1-2.[45]黄满花,刘荃乐,陈百坚,等.丁邦晗教授从肺脾论治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2):2004-2005. [46]陆娜,焦晓民.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12):63-66.[47]张慧.强心活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衰(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172-173.[48]张小燕,江玲,区嘉欣.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0,41(6):1517-1518.(收稿日期:2022-10-22)(本文编辑郭怀印)。
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研究新进展
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研究新进展【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药物;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以多种神经内分泌激素过度激活和心室重构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其病情复杂,发病率高。
心力衰竭病人5年内死亡率高达40%~60%。
据我国50家医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复。
心力衰竭治疗目标是增加心排血量,减低心脏负荷,改善或消除淤血,缓解症状,防止心脏重构,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为了科学,合理治疗心力衰竭,本文将综述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心力衰竭药物在临床的应用进行评价,以供该类药物的合理选用,联用提供参考。
1 目前临床常用心力衰竭药物目前肯定标准治疗的药物有:acei、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强心剂、醛固酮受体阻滞剂。
1.1 血管紧张素转随换酶抑制剂(acei)acei抑制阻断ang ⅱ,抑制缓激肽降解,具有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效益。
39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acei具有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和左室功能改善作用、缓解或消除chf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并可明显降低chf患者的病死率[1]。
1.2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chf ,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左室功能、心室重塑,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提高存活率34 %~35 % ,而且是唯一有效降低猝死率(41 %~45 %)的药物,降低全因死亡危险达34 %以上[2]。
2005 年acc/ a ha 对chf 诊断和治疗指南修订指出:所有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均需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目前只推荐卡维地洛、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用于chf 的治疗,而卡维地洛扩张血管、清除自由基、抑制平滑肌增生和抗氧化作用优于美托洛尔。
1.3利尿药利尿药是通过促进钠离子和水排出,消除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房室舒张压,从而降低室壁舒张期压力,改善心内膜下灌流,阻止心衰进展。
心力衰竭领域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3 心脏肌肉损伤
心脏肌肉损伤,如心肌梗 死,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 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 疲劳与无力
心力衰竭患者常感到疲劳 无力,缺乏精力。
2 呼吸困难
患者在活动时会出现呼吸 困难和气促。
3 水肿
心力衰竭导致液体在身体 中潴留,造成水肿,尤其 是脚踝和腿部。
心力衰竭的分类
左心衰竭
指心脏左侧无法将血 液从肺部引回体循环。
右心衰竭
指心脏右侧无法将血 液从体循环送入肺部。
收缩性衰竭
指心脏无力收缩,不 能将足够的血液泵出。
舒张性衰竭
指心脏无法充分舒张, 血液不能充分进入心 脏。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
根据心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常 用的有纽约心脏协会功能分类。
心脏超声心动图
心脏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确认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电图
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ຫໍສະໝຸດ 轻心脏负担,并改善心脏的功能。2
手术治疗
如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移植等手术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
3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体力锻炼、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利尿剂
2 常见症状
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和心律不齐是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症状。
3 全球范围
心力衰竭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影响着大量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力衰竭最常见 的病因之一,它导致心脏 动脉狭窄,限制了心脏供 血。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1. 血管紧张素受体与心力衰竭血管紧张素受体(Angiotensin Receptor, AR)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通过激活相关的受体,导致心肌细胞的收缩和心血管紧张素的释放,从而引起血管收缩、血容量增加、心肌重构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会导致心力衰竭的进展,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方法成为了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2.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是一类新型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它不仅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活性,还能够抑制脑啡肽酶的活性。
脑啡肽是一种对血管紧张素具有拮抗作用的物质,其抑制作用可以弥补单纯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所带来的不足。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3. 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PARADIGM-HF试验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该试验证实了该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显著效果。
通过与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比较,PARADIGM-HF试验显示,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患者较ACEI组患者在心力衰竭恶化风险降低20%,心衰住院率减少21%,和全因死亡率也减少了20%。
而最新的PARAGON-HF试验则证实了在收缩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较ACEI组患者减少了心衰住院率,并趋向减少全因死亡率。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4. 未来研究方向在临床实践中,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广泛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临床所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CHF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肌体代谢需要的疾病[1]。
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
现已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CHF 研究的热点是心室重构。
如何逆转、延缓心室重构是目前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但仅处于初始阶段。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断地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
[2]寻求相应的疗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药物,指导心衰治疗,一直是新药研究的方向。
1 中医古代文献整理古老的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
《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
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如《金匮要略·痰饮篇》云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黎黑,《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指出阳虚水泛之征,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
《伤寒明理论》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气虚,二者痰饮。
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等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仍受呼吸困难、疲乏活动耐量下降等症状的困扰,生活质量差。
既往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体力活动和运动,但近年来提出运动康复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级推荐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进展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禁忌症和适应症目前很多学者,包括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心功能二级和三级患者,射血分数在40%以下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进行运动康复治疗。
有的学者提出心功能四级患者也可行运动康复,但是并没有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2、评估运动耐量在进行运动锻炼前,药物治疗效果需要达到最佳状态,同时需要进行短时间内最大运动量、最大耗氧量、基础运动应激措施,基础心电图等多项运动训练前测试。
临床实践研究证明6分钟步行试验可以客观的评估患者的最大耗氧量,是一种科学、简便的运动训练前测试手段。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形式和方法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是:耐力运动、阻抗运动和柔韧性运动。
耐力运动是指通过慢跑、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血管的舒缩能力、心率储备、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和自我效能感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传统健身功法——太极拳,多项研究均提示太极运动能够改善射血分数减低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变异性。
阻抗运动是指用拉力或重量较轻的训练器械刺激骨骼肌肉,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轻中度阻力,改善心衰患者骨骼肌的力量和新陈代谢,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柔韧性锻炼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练习。
总之,运动康复主要是通过耐力运动提高有氧活动和肌肉舒张,再用阻抗运动刺激骨骼肌肉的新陈代谢,改善身体质量,最后辅以柔韧性运动提高患者的身体灵活度,让心衰患者的整体康复时间大大缩短。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心脏激素等药物,用于 控制症状并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
如心脏手术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用于纠正心脏结 构和功能的异常。
药物治疗的进展
新一代药物
针对心力衰竭症状的新药物正在 不断研发,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 量。
研究成果
最新的心衰研究为了解疾病机制 和发展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 重要的线索。
心力衰竭管理的新趋势
远程监测
借助现代技术,医生可以远程监测患者的心脏 功能和病情发展。
健康教育
患者和家属通过接受心脏疾病的相关教育,提 高自我管理能力。
康复计划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个体化康复计划旨在改善 生活质量并避免复发。
社区支持
建立心力衰竭管理的社区支持网络,为患者提 供情感支持和资源共享。
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1 疲劳
患者常感到疲乏、无精打采。
3 水肿
脚踝、腿部或腹部肿胀。
2 呼吸困难
常出现气喘、呼吸急促。
4 心悸
心跳加快或不规律。
心力衰竭的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观察症状和体征。
பைடு நூலகம்
2
心电图
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检测心脏是否有异常。
3
超声心动图
使用声波来观察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 展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定义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造成的症状和体征。 本演示将介绍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的定义及疾病背景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造成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供血不足。通 常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如高血压、心肌梗死或心脏瓣膜疾病。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作者:黄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慢性心衰药物临床研究的进展1.1 EMPHASIS-HF研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标准治疗后NYHAⅡ级患者EMPHASIS试验(依普利酮对轻度心衰患者住院和生存影响的研究,Eplerenone in Mild Patients Hospitalization and Survival Study in Heart Failure,EMPHASIS-HF)研究入选2737例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随机至依普利酮或安慰剂组。
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的抗心衰治疗。
结果表明,主要复合终点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风险,依普利酮组较之安慰剂组显著降低37%;此外,全因死亡率降低24%,全因住院率降低23%,因心衰住院率降低42%。
而且,亚组分析表明,在各种不同状况的患者中,依普利酮同样显示了对主要复合终点的有益影响,其结果与整个研究完全一致。
由于上述结果是在该研究预定的中期评估中获得的,尤其是由于研究结果显示依普利酮的应用对患者产生“压倒性”的有益结果,该研究提前中止。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因高钾血症住院或肾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两组也无显著差异。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证据水平增强,适用范围扩大。
此前的研究(RALES、EPHESUS 试验)对象均为NYHAⅢ-Ⅳ级患者。
刚颁布的EMPHASIS试验主要复合终点或二级终点,整体研究结果或各亚组结果,均为阳性,试验验证了EMPHESUS的结果。
两个同样的研究,且均为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证据水平可以上升至A 级,从而确定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或ARB)同样的地位,即是一种肯定有效的药物,不仅能改善心衰患者症状,而且能够改善预后,降低全因病死率。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衰的范围扩大。
EMPHASIS试验对象均为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主要为Ⅱ级)。
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董宇娇㊀王扬懿㊀马改改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董宇娇㊁马改改);31001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老年科(王扬懿)通信作者:马改改,电子信箱:magaigai@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5.019㊀㊀ʌ摘要ɔ㊀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和终末阶段㊂营养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是心衰患者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尚缺乏对饮食干预和营养治疗的研究,指南对于心衰患者的营养管理也缺乏具体推荐㊂本文就心衰患者的营养评估㊁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㊂ʌ关键词ɔ㊀心力衰竭;㊀营养不良;㊀营养评估;㊀营养干预Research progress of nutritional assessment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Dong Yujiao,Wang Yangyi,Ma Gaigai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Xi an710004,China(Dong YJ,Ma GG);Department of Geriatrics,Affiliated Zhejiang Hospital,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Hangzhou310013,China(Wang YY)Corresponding author:Ma Gaigai,Email:magaigai@ʌAbstractɔ㊀Heart failure(HF)is a severe and terminal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heart diseases.Nutritional assessment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therapy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management ofpatients with HF.However,there is currently a lack of research on dietary intervention and nutritional therapy,and most guidelines also lack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HF.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nutritional assessment and nutritionalsupport for patients with HF.ʌKey wordsɔ㊀Heart failure;㊀Malnutrition;㊀Nutritional assessment;㊀Nutritional Intervention㊀㊀心力衰竭(简称 心衰 ),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和终末阶段㊂我国有超900万心衰患者,且仍呈上升的趋势,其高死亡率㊁高住院率以及高额医疗费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3]㊂随着指南的更迭,心衰管理越来越细化,近年来报道的心衰患者营养紊乱的高发生率及与死亡相关性,为多学科合作改善心衰预后开辟了新思路㊂本文就心衰患者的营养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㊂1㊀心衰患者的营养评估1.1㊀心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代谢特点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6%~ 62%,而在重度和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中其发生率高达75%~90%,其中恶病质约占5%~15%[4]㊂营养状况与心衰的预后密切相关,营养不良会增加心衰患者再入院率㊁死亡风险和感染等并发症,而且会导致心功能恶化,形成 营养不良-炎症反应-恶病质 的恶性循环[5-6]㊂心衰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心衰时,胃肠道细胞缺血缺氧及继发性胃肠道淤血,导致机体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和吸收障碍;同时,心衰时机体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合成代谢介质减少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等神经内分泌激活,导致合成-代谢分解失衡和氧化应激等,加重营养不良[7];此外,心衰患者应用洋地黄㊁利尿剂及过分限制水钠等,导致电解质紊乱㊂1.2㊀心衰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临床上有多种可用于心衰患者的营养风险和营养评估评定工具,包括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㊁微型营养评价简表(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short form,MNA-SF)㊁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 score,CO-NUT)㊁营养风险指数(nutritional risk index,NRI)及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等[4,8],然而目前尚无研究证实哪种评估工具对心衰患者更为准确㊂NRS2002作为一种简单㊁有效的营养评估方法,被中华医学会和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多个指南及共识推荐,其全面评估了患者的年龄㊁疾病严重程度及营养状况指标,有助于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心衰患者进行早期筛查[5]㊂然而,NRS2002评分只能判断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并不能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及严重程度,且该工具的使用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㊂MNA-SF是2001年Rubenstein等在原有的微型营养评价法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而来,此表从病史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㊁进食状况㊁合并应激或急性疾病㊁活动能力和精神疾病6个方面进行评分,主要是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风险㊂此外,CO-NUT评分作为一种客观营养状态评估工具,包括血清白蛋白㊁总胆固醇㊁血液淋巴细胞计数,涉及体内蛋白储备㊁卡路里消耗及免疫防御3个方面,可以为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提供依据,也可用于治疗过程中连续的营养状态监测㊂2019年,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HFSA)推荐采用的简化营养评估问卷(simplified nutritional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SNAQ),仅包括3个问题:是否有非故意的体重减轻㊁过去1个月内是否有食欲下降㊁过去1个月内是否使用营养补充制剂,SNAQ筛查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且无须测量任何指标,其敏感度为77%~92%,特异度为84%~93%,营养师和护士重复测量一致性为91%㊂但该评估问卷依赖与患者的交流,故不适用于交流障碍的患者[9]㊂仅通过评价某一指标来判断心衰患者的营养状况时会出现严重偏差,因此建议进行多种指标的综合评估[4]㊂2019年,HFSA发布的心衰患者营养㊁肥胖和恶病质共识建议,从病史㊁体格检查㊁人体测量数据㊁实验室检查㊁膳食评估和功能评估等多个方面对心衰患者的营养不良进行筛查和评估[9]㊂了解有无提示营养不良和炎症可能的相关病史及慢性病,如胃肠手术史㊁胃肠道症状㊁误吸史㊁糖尿病㊁整体热量摄入情况㊁体重变化和饮食偏好等;体格检查包括皮下脂肪和(或)骨骼肌的消耗,特定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体征;人体测量数据包括BMI㊁肌肉质量和身体成分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㊁预后标志物(如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和缺铁的标志(如血红蛋白㊁铁饱和度和铁蛋白);膳食评估,可采用营养风险评估工具,如NRS2002评分㊁SNAQ筛查㊁MNA-SF评分等;功能评估包括呼吸功能㊁吞咽功能和肌力等㊂对于3~5d不能经口进食或无法达到推荐目标量60%以上,6个月内体重丢失超过10%或3个月内体重下降ȡ5%,BMI<20kg/m2,已确定存在营养不良指征或表现,建议采用营养干预㊂选择有效的方法筛查和评估营养不良对指导心衰临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心衰患者应使用统一的营养不良筛查量表(或组合工具),然而目前尚无公认的适用于心衰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估工具㊂识别为营养不良(或其高危人群)㊁恶病质或肥胖者,应接受专业营养师的评估和咨询㊂1.3㊀心衰患者的肥胖和恶病质随着BMI增加,心衰风险增加,但心衰发生后,BMI较高患者的预后较好,即心衰领域的 肥胖悖论 ,其可能机制包括混杂因素㊁偏倚㊁定义肥胖的指标不合理㊁营养状态和交感神经活性等[10]㊂有关心衰患者的体重管理,国内外指南尚无明确推荐意见㊂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指南强调,目前尚无大规模试验能够证实减重对肥胖心衰患者的价值;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则不推荐中等程度肥胖(BMI< 35kg/m2)的心衰患者减重,仅推荐更严重肥胖的心衰患者适度减重以改善症状及运动耐力㊂尽管存在 肥胖悖论 现象,但心衰伴中-重度肥胖者减重,可减少合并症及相关症状,降低胰岛素抵抗和全身炎症[11]㊂2019年HFSA共识建议,对BMIȡ35kg/m2者,建议减轻5%~10%的体重;BMIȡ35kg/m2且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伴或不伴左心室辅助装置的心衰患者,可考虑减重手术[9]㊂总体来说,肥胖心衰患者的体重管理仍需开展更多前瞻性研究,且这些研究应对射血分数降低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进行区分㊂恶病质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消耗综合征,特点为非故意㊁非水肿性体重减轻㊁厌食㊁炎症和异常生化,是心衰最严重的并发症,远期死亡率高[12-13]㊂2019年HFSA共识建议,由于恶病质与不良临床结果密切相关,因此心衰患者应至少每年筛查1次有无体重减轻,以期尽早发现恶病质㊂在心衰特定治疗标准制定前,对于有肌肉减少症㊁消瘦或生化异常证据的患者,用前6~12个月内渐进性消瘦>7.5%或BMI< 20kg/m2来定义恶病质是合理的㊂2 心衰患者的营养干预国外已有心衰营养实践指南形成,2018年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更新了心衰患者营养实践指南[14],2019年HFSA 发布了心衰患者营养㊁肥胖和恶病质共识[9],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心力衰竭协会(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HFA/ESC)又发布了心衰患者自我管理实践建议[15],为心衰患者的营养管理提供了依据㊂我国对于心衰患者的临床营养循证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强调多学科管理,但对于营养和饮食方面的具体推荐意见较少[1]㊂2.1㊀钠盐及液体摄入心衰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以及血管加压素升高可导致钠和液体潴留,使心衰恶化㊂因此,钠盐限制,伴或不伴液体限制,可能是心衰患者使用最广泛的临床营养疗法㊂然而,限钠/限制液体摄入对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影响尚缺乏高质量证据,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质疑了限制钠盐摄入的有效性[16-19],指南/共识推荐等级和强度也在变化㊂‘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建议心衰急性发作伴有容量负荷过重时,限制钠摄入<2g/d,同时限钠期间应定期检测血钠水平评估低钠血症风险,轻度或稳定期心衰不主张严格限制钠摄入[1]㊂2019年HFA/ESC心衰共识[20]和2020年HFA/ESC心衰患者自我管理实践建议[15],均指出尚无有力的证据表明限制心衰患者食盐摄入量可以获益,推荐限钠饮食,但对每日钠摄入量并无具体建议㊂SODIUM-HF是一项国际性㊁开放标签㊁随机对照试验,纳入806例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随机分配为低钠饮食组(<1.5g/d)和常规护理对照组,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低钠组和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㊁心血管住院和急诊就诊均无差异,但会适度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和NYHA心功能分级[21]㊂SODIUM-HF是迄今为止同类试验中规模最大㊁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与既往GOURMET-HF试验[22]相似,SODIUM-HF研究也未发现低钠饮食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低钠饮食在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中度获益和总体安全性㊂关于心衰患者低钠饮食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目前仍缺乏高质量的证据㊂既往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这可能与不同研究的持续时间㊁样本量㊁纳入人群的临床和人口学特征㊁钠限制的水平㊁评估的结果以及总体研究设计的严格性有关㊂综上所述,低钠饮食对心衰患者临床结局的长期效果目前尚不能得到明确结论,仍需进行大规模㊁长时间且高质量的研究,以优化心衰治疗策略㊂但低钠饮食对心衰患者整体健康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目前多数指南仍推荐低钠饮食㊂有限的证据显示,限制液体摄入量可能会降低心衰患者住院风险㊂欧美以及中国的心衰相关指南均建议重度心衰患者应将液体摄入量限制在1.5~2.0L/d,而对于轻中度心衰患者常规限制液体入量并无益处[1,3,14-15]㊂临床上应及时评估患者情况,将其与药物㊁饮食管理相结合,提供个体化的液体摄入指导建议㊂2.2㊀蛋白质摄入和能量需求2018年美国营养与饮食协会更新发布的心衰患者营养实践指南推荐,对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或美国心脏协会分期B~D期的心衰患者,由专业营养师计算出静息代谢率,利用静息代谢率和机体活动强度估算总能量需求,并制定个体化蛋白质摄入方案,保证每日至少摄入蛋白质1.1g/kg㊂2019年HFSA共识建议蛋白质摄入量应个体化,为预防恶病质,心衰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应至少0.8g㊃kg-1㊃d-1;伴有营养不良或恶病质的患者,至少摄入1.1g㊃kg-1㊃d-1的蛋白质是合理的[14]㊂2.3㊀微量营养素补充多项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心衰的发生和发展[23-24]㊂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需要微量营养素(包括铁㊁硒㊁锌㊁铜和辅酶Q10等)的辅助才能产生足够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心衰患者若缺乏微量营养素,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缺陷和ATP合成能力降低㊂一些研究发现,心衰患者补充辅酶Q10,可改善心功能㊁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25-26],但入选人群㊁临床设计㊁给药剂量㊁随访时间和研究结果的异质性使辅酶Q10在心衰中的作用还难以确定㊂2019年HFSA共识建议,除外缺铁或其他特定微量元素缺乏者,日常补充微量元素在心衰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9]㊂近期,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一篇综述指出,心衰患者补充微量营养素,尤其是联合补充辅酶Q10㊁锌㊁铜㊁硒㊁铁,能够改善线粒体功能,有可能成为改善心衰患者心肌功能的潜在策略[24]㊂总体来说,关于补充微量营养素对心衰的影响,循证依据的质量和水平都不理想,需要更多周密设计的临床试验来填补围绕营养和心衰领域的循证证据空白[27]㊂3㊀营养干预方式3.1㊀营养途径的选择营养途径的选择包括肠内营养(口服/鼻饲)和肠外(静脉)营养㊂肠外营养容易出现代谢并发症,而且长期肠外营养可使肠道屏障功能受损㊁肠道细菌异位,甚至导致肠源性败血症㊂此外,心衰时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机体器官功能和免疫力下降,一般不能为外源性营养治疗所纠正㊂因此,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有优势,是营养支持治疗的首选㊂对于食物摄入量不足目标量的80%的患者,首选口服营养补充;对于昏迷㊁吞咽困难或有误吸风险,且经口摄入不足目标量的50%~60%的患者,可以采用鼻饲营养㊂当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患者总热量的60%或有肠内营养禁忌和不耐受时,应选用肠外营养㊂多数情况下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做到优势互补[28-29]㊂3.2㊀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模式近年来Jaarsma等[30]学者倡导推行临床医师㊁营养师㊁药师㊁护士等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心衰患者个体化营养干预模式,国内外有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改善心衰患者营养状况,提升心功能水平㊁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及满意度,降低再住院率方面有明显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㊂近期公布的EFFORT研究[31]是一项前瞻性㊁多中心㊁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在资深营养师指导下,个体化制定了每个患者的能量㊁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目标,并使用了多种营养支持策略以达到营养目标,提供了个性化的营养支持㊂研究纳入NRS总分ȡ3分的645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配为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主要终点是30d内的全因死亡率,结果显示营养支持显著降低了心衰患者死亡率,而且与中度营养风险患者相比,高营养风险患者(NRS>4分)获益更大㊂同样,在180d的长期随访中,营养支持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的长期益处依然显著㊂4㊀小结与展望营养评估与营养支持治疗是心衰患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缺乏对心衰患者饮食干预和营养治疗的研究,现有指南对于心衰患者的营养管理方面也缺乏具体推荐,仍有许多空白领域有待探索㊂近年来,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心衰患者营养筛查-评估-个体化营养干预模式值得推广,然而如何将流程具体化㊁系统化应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㊂心衰患者未来营养策略的试验应随机㊁强效,区分射血分数降低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类型㊁随访时间足够长,且有临床相关的心衰终点事件㊂利益冲突:无参㊀考㊀文㊀献[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8.10.004.㊀Heart Failure Group of 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 of Chinese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Journal of Cardiology.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2018[J].Chin J Cardiol,2018,46(10):760-789.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8.10.004.[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要点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3,28(4):297-312.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4.001.㊀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and Diseases in China.Interpretation of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2022[J].Chin J Cardiovasc Med,2023,28(4):297-312.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4.001.[3]Heidenreich PA,Bozkurt B,Aguilar D,et al.2022AHA/ACC/HFS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A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irculation,2022,145(18):e895-e1032.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63.[4]Driggin E,Cohen LP,Gallagher D,et al.Nutrition Assessmentand Dietary Interventions in Heart Failure:JACC Review Topic ofthe Week[J].J Am Coll Cardiol,2022,79(16):1623-1635.DOI:10.1016/j.jacc.2022.02.025.[5]Tevik K,Thürmer H,Husby MI,et al.Nutritional risk isassociated with long term mortalit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chronic heart failure[J].Clin Nutr ESPEN,2016,12:e20-e29.DOI:10.1016/j.clnesp.2016.02.095.[6]Wawrzeńczyk A,Anaszewicz M,Wawrzeńczyk A,et al.Clinicalsignificance of nutri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J].Heart Fail Rev,2019,24(5):671-700.DOI:10.1007/s10741-019-09793-2.[7]Yasuhara S,Maekawa M,Bamba S,et al.Energy Metabolismand Nutritional Statu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Failure[J].Ann Nutr Metab,2020,76(2):129-139.DOI:10.1159/000507355.[8]Lin H,Zhang H,Lin Z,et al.Review of nutritional screeningand assessment too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heart failure[J].Heart Fail Rev,2016,21(5):549-565.DOI:10.1007/s10741-016-9540-0.[9]Vest AR,Chan M,Deswal A,et al.Nutrition,Obesity,andCachexia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Consensus Statementfrom the 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 Scientific StatementsCommittee[J].J Card Fail,2019,25(5):380-400.DOI:10.1016/j.cardfail.2019.03.007.[10]郑刚.心力衰竭患者肥胖悖论的困惑和思索[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7,22(4):238-242.DOI:10.3969/j.issn.1007-5410.2017.04.002.㊀Zheng G.Perplexit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obesity paradox in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Chin J Cardiovasc Med,2017,22(4):238-242.DOI:10.3969/j.issn.1007-5410.2017.04.002.[11]Horwich TB,Fonarow GC,Clark AL.Obesity and the ObesityParadox in Heart Failure[J].Prog Cardiovasc Dis,2018,61(2):151-156.DOI:10.1016/j.pcad.2018.05.005. [12]Soto ME,Pérez-Torres I,Rubio-Ruiz ME,et al.Interconnectionbetween Cardiac Cachexia and Heart Failure-Protective Role ofCardiac Obesity[J].Cells,2022,11(6):1039.DOI:10.3390/cells11061039.[13]Morishita T,Uzui H,Sato Y,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cachexia and metalloproteinases,haemodynamics and mortality inheart failure[J].Eur J Clin Invest,2021,51(4):e13426.DOI:10.1111/eci.13426.[14]Kuehneman T,Gregory M,de Waal D,et al.Academy ofNutrition and Dietetics Evidence-Based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Adults[J].J Acad Nutr Diet,2018,118(12):2331-2345.DOI:10.1016/j.jand.2018.03.004.[15]Jaarsma T,Hill L,Bayes-Genis A,et al.Self-care of heartfailure patients:practical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J Heart Fail,2021,23(1):157-174.DOI:10.1002/ejhf.2008.[16]Doukky R,Avery E,Mangla A,et al.Impact of Dietary SodiumRestriction on Heart Failure Outcomes[J].JACC Heart Fail,2016,4(1):24-35.DOI:10.1016/j.jchf.2015.08.007. [17]Abshire M,Xu J,Baptiste D,et al.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inHeart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CardFail,2015,21(12):989-999.DOI:10.1016/j.cardfail.2015.10.004.[18]Khan MS,Jones DW,Butler J.Salt,No Salt,or Less Salt for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Am J Med,2020,133(1):32-38.DOI:10.1016/j.amjmed.2019.07.034. [19]Chrysohoou C,Mantzouranis E,Dimitroglou Y,et al.Fluid andSalt Balance and the Role of Nutrition in Heart Failure[J].Nutrients,2022,14(7):1386.DOI:10.3390/nu14071386.[20]Seferovic PM,Ponikowski P,Anker SD,et al.Clinical practiceupdate on heart failure2019:pharmacotherapy,procedures,devices and patient management.An expert consensus meetingreport of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Cardiology[J].Eur J Heart Fail,2019,21(10):1169-1186.DOI:10.1002/ejhf.1531.[21]Ezekowitz JA,Colin-Ramirez E,Ross H,et al.Reduction ofdietary sodium to less than100mmol in heart failure(SODIUM-HF):an international,open-label,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22,399(10333):1391-1400.DOI:10.1016/S0140-6736(22)00369-5.[22]Wessler JD,Maurer MS,Hummel SL.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efficacy of sodium-restricted/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Hypertension diet after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hospitalization:design and rationale for the Geriatric OUt ofhospital Randomized MEal Trial in Heart Failure(GOURMET-HF)[J].Am Heart J,2015,169(3):342-348.DOI:10.1016/j.ahj.2014.11.021.[23]Mollace V,Rosano GMC,Anker SD,et al.PathophysiologicalBasis for Nutraceutical Supplementation in Heart Failure:AComprehensive Review[J].Nutrients,2021,13(1):257.DOI:10.3390/nu13010257.[24]Bomer N,Pavez-Giani MG,Grote Beverborg N,et al.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in heart failure:Mitochondrialdysfunction as a common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J].JIntern Med,2022,291(6):713-731.DOI:10.1111/joim.13456.[25]Raizner AE,Quiñones MA.Coenzyme Q10for Patients WithCardiovascular Disease:JACC Focus Seminar[J].J Am CollCardiol,2021,77(5):609-619.DOI:10.1016/j.jacc.2020.12.009.[26]Khan MS,Khan F,Fonarow GC,et al.Dietary interventions andnutritional supplements for heart failure:a systematic appraisaland evidence map[J].Eur J Heart Fail,2021,23(9):1468-1476.DOI:10.1002/ejhf.2278.[27]方理刚.心力衰竭治疗中的补充和替代治疗[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3,28(3):197-200.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3.002.㊀Fang 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s in the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J].Chin J Cardiovasc Med,2023,28(3):197-200.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3.002.[28]Anker SD,Laviano A,Filippatos G,et al.ESPEN Guidelineson Parenteral Nutrition:on cardiology and pneumology[J].ClinNutr,2009,28(4):455-460.DOI:10.1016/j.clnu.2009.04.023.[29]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2):119-132.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0.02.002.㊀Geriatric Nutrition Support Group,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Enteral Nutrition,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Guidelines forthe application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elderlyChinese patients[J].Chin J Geriatr,2020,39(2):119-132.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0.02.002. [30]Jaarsma T.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in a heart failure team[J].Eur J Heart Fail,2005,7(3):343-349.DOI:10.1016/j.ejheart.2005.01.009.[31]Hersberger L,Dietz A,Bürgler H,et al.IndividualizedNutritional Support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Failure[J].J Am Coll Cardiol,2021,77(18):2307-2319.DOI:10.1016/j.jacc.2021.03.232.(收稿日期:2022-11-26)(本文编辑:谭潇)。
脑钠肽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 摘要] 脑钠肽是主要在心脏部位合成的一种肽类激素。当心室壁压力增高时 , 其分泌量随之增加 , 心衰严重程度
与其血浆 含 量水 平 密切 相关 。脑 钠肽作 为 心脏 衰 竭 的一 个重 要生 物 标 志物 , 近年 来 其 在 心衰 的诊 断 、 治疗 、 病 情
s i s , t r e a t me n t , d i s e a s e e v a l u a t i o n , t r e a t me n t ,p r o g n o s i s a n d d r u g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h e a t r f a i l u r e . T h i s p a p e r s u mma r i z e s t h e p r o g r e s s o f BNP i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a n d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BNP i n o r d e r t o i mp r o v e t h e i n s i g h t o f BNP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
【 A b s t r a c t 】B r a i n 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 t i d e ( B N P ) i s a p e p t i d e h o r m o n e t h a t i s s y n t h e s i z e d m a i n l y i n h e a t r . Wh e n t h e h e a r t
慢性心力衰竭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重视 , 纠正 C F患 者 的贫 血成 为 C H HF治疗 的一 个新 方 向 。
本文就 C HF性 贫 血 的发 病 率 、 因 、 血 对 C F患 者 的 预 后 病 贫 H 影响及其治疗进行综述 。 1 贫 血 在 C F患者 中 的发 病 率 H
贫血 对 C F患者 的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 。H rih等 。 H owc
C F时贫 血的发病 率在 不同研究 中的差异 较大。在 sl H i —
vr r eb g等… 的研究 中 ,5 6 的 C F患者 血红 蛋 白( ) e 5 .% H Hb 低
于 10gL 且贫血患者所 占比例 随心 功能恶 化而增加 , 2 / , 重症 C F患者 贫 血 的患 病 率 高 达 7 . % ; 拿 大 Abr H 91 加 let 区 a地
显 高 于 非 贫 血 患 者 ( 3 2o ) 1 . ' 。此 外 , N H R 研 究 发 7 A CO 现 , 论 心脏 收缩 功 能 水 平 如 何 , b不 低 于 10g L或 低 于 无 H 7 /
11 4 5例住院慢性 C HF患 者 中有 4 3例贫 血 ( 9 2 ) 且 贫 1 2.% ,
注 的 公 共 健 康 问题 , 各 种 心 脏 疾 患 的 终 末 阶 段 , 发 病 率 是 其
素转 移酶能催化 N一乙酞基 一丝氨酰 一 门冬 酰 一 氨酸 一 天 赖
脯 氨 酸 ( c D —K ) 降 解 , A A —S P的 而 c—S K D P是 很 强 的 造 血
呈逐年上升趋势 。尽管近几十年 来 , H C F的药物 和非 药物治
医学创新 2 1 9月 箍 墨鲞箜 堑 0 1年
!
! !i 壁
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情况
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情况一、实验研究1.单味中药研究 关于单味中药抗心衰的药理研究和实验研究报道较多,基于对心衰的强心作用,大体可分为拟强心甙类与非强心甙类2部分。
(1)拟强心甙类药物:传统中药含强心甙的药物较多,如北五加皮甙、苦葶苈子、黄夹甙、万年青、福寿草甙、铃兰甙、蟾酥、羊角拗等,这类药选择性作用于心脏,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搏出量作用。
近年的研究发现葶苈子、五加皮含有强心甙,其强心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素G相似,且作用时间较快,留存时间较长;尤其是葶苈子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慢传导等作用,且副作用小,是一味治疗心衰有前途的药物。
北京、天津10个医院组成的黄夹甙临床试用协作组报道从黄夹竹桃果仁中提取的一种效价高而成本低的亲脂性混合强心甙——黄夹甙,实验证明其与毒毛旋花子甙K的作用相似。
临床观察表明,该药强心作用确切,药效迅速,蓄积和副作用小,对抗左心衰竭疗效尤显著;负性频率,负性传导作用较毒毛旋花子甙K为强。
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等报道福寿草具有强心利尿作用,经临床观察用本品治疗后尿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50%,静脉压下降超过4kPa,心率减慢超过10次/min,占55%。
实验证明:本品可增加dp/dt(等容收缩期心室内最大增长速率),使PEP (血前前期)缩,,使心肌收缩速加加快,能提提高,其作用不为β阻滞剂阻断。
田嘉泰报道:铃兰毒甙与洋地黄类治疗心衰334例临床疗效观察,认为本品的强心作用较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 为优,而毒性作用及副作用比后二者为低。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报道,经药理和药化实验证明,北五加皮粗甙具有强心作用,即正性肌力及负性频率作用,并提出其作用机理与对ATP酶的抑制作用有关。
万年青总甙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前量,扩张肾前管,增加肾前流量,有利尿作用及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的供前供氧,兴奋迷走神经,抑制传导,减慢心率等作用。
西苑医院报道:对蟾酥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蟾酥具有强心、升压和呼吸兴奋作用,其强心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甙K相似;其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前量,但不影响心率,此外尚有利尿作用。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1. 引言1.1 疾病背景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从而引起机体对心排血量减少的代偿反应,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心力衰竭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威胁。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心肌肥大、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多种因素。
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但疗效有限,容易出现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为了更好地管理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减少症状发作和减轻病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对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字数:250】1.2 患者容量管理的重要性患者容量管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受限所致的疾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容易发生体液潴留和容量超负荷的情况。
过多的体液潴留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失代偿,对患者带来极大的生命危险。
及时有效地管理患者的容量是维持心力衰竭患者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患者容量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通过监测和调节患者的液体平衡,保持心脏负荷的稳定,减轻心脏负担,提高心脏功能。
合理管理患者的容量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容量管理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患者容量管理不仅是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关乎患者生命安全和康复的重中之重。
对患者容量管理的重视和有效实施,对于减少患者病情恶化、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系统总结和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解决方法,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心衰与基因的研究进展
心衰与基因的研究进展黄剑各种基因与疾病的相关研究广泛开展后,人类已经进入基因时代。
就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基因组学研究也在日渐增多,一些基因已经被研究表明与心力衰竭的治疗和预后有关联,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神经体液因子研究表明人类AcE基因有D、I两种等位基因和DD型(纯合子)、Ⅱ型(纯合子)、DI型(杂合子)三种基因型。
HuangwY等”‘2。
研究表明中国人群中,心衰患者和对照人群L/D基因频率的比例大致相仿,心衰患者为57“3,对照人群为60/40.,)>0.8。
但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Akbulut等"j研究土耳其人群时发现无显著证据表明l/D多态性对心衰患者的预后和活动能力有影响。
研究表明此基因多态性与心衰诊断无明显联系,Covolo等”!研究表明由冠心病或先天性扩张性心肌病引起的心衰与L/D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联。
在心衰患者药物治疗和AC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中专家们存在分歧。
HuangwY等‘5。
应用用药前后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的方法,得出DD基因型心衰患者使用AcEI(血管紧张素拮抗剂)和B受体阻滞剂比ID、Ⅱ基因型患者能获得更好效果的结论。
Tang等‘6。
通过监测用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浓度和血清醛固酮,认为AcEI在3组不同基因型患者中起的作用无明显差别。
Dennis等¨4研究认为B受体阻滞剂在带有D等位基因的心衰患者中应用很有必要。
deGroote等[81通过测定8受体阻滞剂应用前后LVEF(左室射血分数),发现3组不同基因型患者LVEF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善,但组间无明显差别。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主要分为血管紧张素Ⅱl型受体(ATlR)和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两型。
以往研究分析ATlR基因的编码区及非编码区,发现有5个多态性位点,其中只有位于3’末端非编码区1166位点上腺嘌呤(Adenine,A)突变为胞嘧啶(Cytosine,c)的变异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ATlRc等位基因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心肌肥厚和心衰的发生相关,而与心衰预后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涉及五个研究,包括COMMANDER HF、EMPA -HEART、PIONEER-HF、TRED-HF、UCM-502935。
1 .COMMANDER HF
COMMANDER HF是有关利伐沙班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既往研究显示华法令并不能改善射血分数减少的心衰患者的预后,而有关利伐沙班的ATLAS ACS 2TIMI 51研究显示:立伐沙班(2.5mg BID)与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梗塞后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
对于心衰患者而言,心衰与凝血酶相关途径的激活有关,抗凝药是否能通过影响这一过程,改善合并CAD的慢性心衰恶化患者的预后呢?
研究分组为:利伐沙班2.5mg BID组和安慰剂组,入选对象为射血分数降低的窦性节律CAD患者。
主要疗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塞、卒中。
研究结果显示立伐沙班未能改善全因死亡、心肌梗塞、或卒中,也未能改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率。
主要终点事件未改善的结果推测与入选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恶化HF相关。
安全性方面,主要安全终点并无显
著性安全优势,特别是对于符合ISTH标准的主要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的发生率更高。
有关该研究的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心肌梗塞、缺血性卒中、突然或无目击者的死亡、肺栓塞或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事后分析,显示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降低,但心肌梗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局限性:入选对象是EF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对于HFpEF的患者结论未知;血栓栓塞事件并不是该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2.EMPA-HEART
EMPA -REG是探讨恩格列净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CHD的左室结构、功能、生物标志物影响的研究。
既往EMPA -REG
研究结果证实了Empagliflozin降低MACE事件(14%)、心血管死亡(38%)、全因死亡(32%)、因心衰住院率(35%)
,但心血管获益机制尚不清楚。
EMPA-HEART 探讨SGLT2对
LV remodeling 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机制。
选取对象是T2DM以及确诊CAD的患者,比较基线和6月后心脏MRI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变化。
主要指标包括LV mass 变化,次要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射血分数、生物标志物(NT-pro-BNP,TNI,sST2)。
研究结果显示Empagliflozin 组平均收缩压降低,但平均舒张压无显著性降低,除此之外Empagliflozin 组红细胞压积高,左室质量指数降低。
基于LVMI的亚组分析Empagliflozin 对EF值(有改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LVESVI、LVEDVI无显著性影响。
安全性两组无差异。
局限性方面该研究样本量不大,随访时间有限。
3.PIONEER-HF
PIONEER-HF是评估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拮抗剂对急性失代偿性心衰住院患者的研究。
目前急性失代偿心衰住院患者的现状是住院时间长,针对ADHF的指南指导治疗也有限,而且利尿剂和扩管药物的使用已经规范化。
既往PARADIGM-HF 的研究结果仅针对慢性HFrEF的患者,而sacubitril/valsartan 在ADH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清楚。
PIONEER-HF研究是针对急性失代偿性心衰住院患者的研究,研究分为sacubitril/valsartan 组及enalapril 组,目标剂量是
sacubitril/valsartan 97/103mg,BID及enalapril 10mg BID,主要疗效终点是NT-proBNP从基线到4周和8周的时间-平均的比例变化,安全性评价包括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症状性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
研究结果显示sacubitril/valsartan组NT-proBNP浓度的时间-平均降低显著大于依那普利组,sacubitril/valsartan组第1周NT-proBNP 开始明显降低,严重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及心衰再住院率显著降低,而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症状性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关键安全性终点方面无显著性差异;sacubitril/valsartan服用8周后同样显著降低NT-proBNP,减少因心衰的再住院率,安全性方面无差异。
该研究结果支持对于急性失代偿入院EF减少的稳定的患者可直接使用
sacubitril/valsartan。
4. TRED-HF
TRED-HF是对于已经恢复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否可以停止药物治疗的研究。
既往对于已无症状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一
直有所争议。
TRED-HF 入选对象是既往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经过治疗EF从不足40%提高至50%以上,LVEDV正常,NT-proBNP< 250ng/L。
51名患者分为分阶段停止治疗组及继续治疗组,6个月后继续治疗组患者采用相同的办法停止治疗。
主要终点包括LVEF值降低10%-50%、LVEDV增加>10%、NT-proBNP 浓度升高2倍至400ng/ml、临床证据的心力衰竭。
研究结果显示40%研究对象出现了射血分数下降,表明尽管有所改善,但在确定可靠的复发预测因子之前,治疗应该一直持续下去,功能改善只能代表缓解而非永久康复。
安全性方面无死亡,停止治疗组报道三例严重不良事件:非心源性胸痛、败血症、和择期手术住院。
5.ucm-502935
该研究评估肾移植的稳定期患者动静脉瘘结扎后的心肌重构。
既往研究显示CV可导致肾移植患者40%的死亡,
而动静脉瘘影响心脏的重塑及功能,左心室指数与CV疾病和CV死亡率又密切相关,目前没有指南明确肾移植后患者如何处理不再使用的动静脉瘘。
该研究通过CMR评价肾移植的稳定期患者动静脉瘘结扎后的心肌重构变化。
主要假设是结扎动静脉瘘能通过减少LVM改善心肌结构;次要假设是结扎动静脉瘘能减小心室和心房的容积、NT-pro BNP水平和肺动脉最大血流速度。
研究分为AVF Ligation 组和control 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6个月的CMR评估,动静脉瘘结扎组LVM下降,不仅与6月前基线比较,而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NT-pro BNP水平显著下降,左房容量下降,而肺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无改善,结扎组和对照组的eGFR 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