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课件新人教版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 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 簇。……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励学篇》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 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 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 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 武举人数年均5人。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课
北宋的统治
目录
◇ ◇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定位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随堂演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内容
地位:本课是七下第二单元“辽宋夏 金元时期”的开篇,上承唐朝的衰亡及五 代十国的更迭分立,为本单元“民族关系 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代特征奠定了基调。 北宋这一时期虽然军事积弱,但经济文化 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 历史阶段。
军事措施: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 动,并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禁军将领 (三衙)
殿
前 司 侍 卫 马 军 司
枢密院

侍 卫 步 军 司

使
调动军队
训练和统领军队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 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文献通 考》卷153 东京
C)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 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6—9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期。

本单元包括6-9课,主要讲述了辽、宋、夏、金、元五个朝代的历史。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复杂,政权分立,社会矛盾交织。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可能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政权更迭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线索,理解各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时,学生需要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民族团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对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线索,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难点:民族关系的变化,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

2.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内容。

2.资料: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

3.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 •表演历史故事一一杯酒释兵权。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一一杯酒释兵权)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 •史料解读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宋朝统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解析版)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解析版)

专题六: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标要求我知道】1、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2、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3、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4、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5、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课本内容顺口溜】第6课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

都城开封国号宋,促进统一强集权。

控制军队常换防,分化事权削相权。

文官担任地方官,还设通判转运使。

重文轻武重教育,文化发展促稳固。

积贫积弱引改革,神宗重用王安石。

富国强兵措施好,可惜失败被废除。

第7课游牧契丹有发展,建立辽国阿保机。

都城上京创文字,发展生产国力强。

西北党项原属羌,十一世纪建大夏。

首领元昊都兴庆,效仿唐宋有发展。

燕云十六辽占领,北宋与辽有冲突。

澶渊之盟双方订,辽宋议和保和平。

西夏北宋也战争,双方议和贸易兴。

第8课白山黑水女真族,完成统一阿骨打。

起兵反辽得胜利,建立政权国号金。

模仿中原有改革,颁行文字渐强大。

宋金联合攻击辽,一一二五金灭辽。

宋的腐朽金发现,转而攻宋北宋灭。

赵构临安建南宋,岳飞抗金有成效。

可惜死于莫须有,宋金议和互对峙。

第9课东汉后期江南兴,北民南迁促发展。

南方逐渐超北方,江西福建和两广。

人口增长耕地多,技术提高占城稻。

水稻成为粮首位,苏湖熟则天下足。

丝织棉纺有发展,宋代五窑景德镇。

造船技术很领先,商业繁荣超前代。

时间空间都打破,出现交子外贸多。

第10课唐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收入多。

蒙古古老善骑射,游牧生活多战争。

《北宋的政治》参考教案

《北宋的政治》参考教案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毛姣荣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开篇之课,与单元内容各课密切联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第一个子目介绍宋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与秦汉唐朝以及后来的明清采取的措施呈现出知识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第二个子目介绍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的原因及影响,体现了宋朝政治的特点。

两个子目间有机联系、自成一体,但交叉重叠,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三)学情分析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北宋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但历史叙述不够清晰准确,对宋朝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课本的辅助栏目,适当增加视频、文献等材料,加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中原的史实,认识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结合史实说明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利用表格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习题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习题课件
历史 七年级 下册•R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960 年, 赵匡胤 在 陈桥驿 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 随即回师夺取 后周 政权,改国号为宋,以 开封 为都城,史称北宋。 2.在中央,宋太祖采取 分化事权 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 知州 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 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 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
3.(青岛中考)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
桥之变。”“太祖”是指( B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4.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 C )
①禁军掌握发兵之权 ②设置副宰相 ③知州三年一换 ④地方设置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D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中
D.重文轻武
18.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都是皇帝的股肱之
臣。宋太祖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B )
A.扩大宰相的权力
B.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C.加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黄袍加身当了北宋的皇帝后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 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材料二 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 至极,不堪一击。 (1)阅读材料一,分析北宋的基本国策是什么。为什么实行这种政策? 答: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的这种国策有什么弊端。 答: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 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 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七年级下册历史备课资料——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笔记——新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备课资料——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笔记——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他就是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军队调动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3)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3、影响:利: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弊: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财政支出1.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李世民B.武则天C.赵普D.赵匡胤2.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

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B.洛阳C.开封D.北京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是( )A.分化事权B.重武轻文C.设置通判D.废除丞相4.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A.副宰相B.通判C.节度使D.转运使5.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A.科举制度B.三省六部制C.重文轻武的政策D.开明的民族政策6.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

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中考历史

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中考历史

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中考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1、北宋建立: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为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宋太祖和后继者依照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加强兵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

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①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②表现: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③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政权建国时间民族杰出首领(建立者)都城与宋重大事件辽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上京临潢府澶渊之盟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宋太祖)开封宋辽关系:战(澶州之战)----------------和(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宋夏关系:战(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和(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金12世纪初期女真族阿骨打(金太祖)会宁--中都宋金议和南宋1127年汉族赵构临安宋金关系:战(岳飞抗金)----------------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1、辽宋的和战-------澶渊之盟: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重 文教 改 科举
,
施 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影 响
营造了浓厚的 读书 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 辈出的 文治 局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尚武轻文 的风气,杜
影响
绝了武将跋扈和 兵变政移 的情况发生,有
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2)影响: ①积极方面: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 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政 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地方上财政困难;给 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集中 军权
解除 禁军将领 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 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 将领 , 割断 将领 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 兵
中央 集中
削弱 相权 ,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设立 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行政
派 文臣 担任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篡位。
(2)影响:
①积极影响: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
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
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
集团,但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
C.秦皇、宋祖 D.汉武、唐宗

河北省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新人教版)

河北省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新人教版)

河北省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河北省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6课“北宋的”。

教材主要讲述了北宋的制度、行政区划、科举制度以及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时期的制度和社会状况,认识北宋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北宋时期的制度和社会状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北宋时期的制度、行政区划、科举制度等内容,并能够理解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制度、行政区划、科举制度,认识北宋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掌握北宋时期的制度和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制度、行政区划、科举制度。

2.教学难点: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北宋时期的话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制度、行政区划、科举制度。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讲授法:教师讲解北宋时期的制度、行政区划、科举制度,以及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5.案例分析:分析北宋时期的著名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人物,引导学生认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北宋时期制度和社会状况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制度:皇帝、宰相、文武百官2.行政区划:路、府、州、县3.科举制度:进士、举人、解元4.民族关系:与周边民族的战和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难点解析
中央集权消极影响
增设 官僚机构
措施
措施 措施 措施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 斗力弱
积弱 局面 积贫 局面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的
军 事
消除武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 将专权 控制了军队 的积弊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 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职权:通判的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 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 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利并 对其行为实行有效监督。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难点)
3.财政方面:加强财(政)权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 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 收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四).作用(影响)
A
)
采取分化事 权的办法, 削弱相权
中 央 地 方
大程 到 中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 制 加度 前 央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 战斗力 强, 所 集 未 皇 。 权 1.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 加强了皇权 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有 权 强 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大的化
措施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陈桥兵变, 建立事件: “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 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 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 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 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 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 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 称“万岁”,赵匡胤就这 样当了皇帝。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总复习(第6-11课)-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共22张PPT)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总复习(第6-11课)-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共22张PPT)
商业 国内 商业都市:最大的商业城市是 开封 和 杭州 ;城市中出现了早 贸易 市和 夜市;乡镇中出现了 草市 ;纸币产生:北宋前期,四川 地 区出现了 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海外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 市舶司 加以管理;商船近 贸易 至朝鲜、日本,远达 阿拉伯半岛 和 非洲 东海岸。
6.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 制作的图表。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知识点梳理
宋朝
1.北宋建立的意义: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2.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 表现:①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②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
积极影响:有效地清除了唐末 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营造了 浓厚的读书气氛,有利于社会 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军队作战能力低下, 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蒙古的兴起
元朝统一全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
(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 制度)
蒙古在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元朝的建立:忽必烈“治国安民”
(1271年、忽必烈、大都(北京))
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文天祥抗元斗争
元朝的统治
蒙古
1206
西夏
畏兀儿 吐蕃 大理
1271

双方以
一线为界。
三、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 从越南引进 占城稻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 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
手工业 丝织业: 四川 、江浙 地区的丝织业生产发达。制瓷业:北宋时期 的 江西景德镇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造船业:北宋东京郊外, 建有世界上 现存最早 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设计科学,配备了 。 指南针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解析版)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解析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从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我国经历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共四百六十多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在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

那时候,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前代。

这一时期,文化上成就突出,西方国家望尘莫及: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得到普遍应用,火药武器得到不断改进,这些都对世界文明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繁荣,世俗文学出现,推动着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

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统治,各政权统治者都推行了开明的对外政策,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对外交往范围较大。

1.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原因:一是要求结束唐朝后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二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和陈桥兵变相类似的兵变重演,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其措施: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集中。

(2)影响:一方面是解决藩镇割据,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却种下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2.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达到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

三是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四是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
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4.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局面;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致使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担任知州等。

(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1.史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

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其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遇有战事,也由文官挂帅出征。

(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3.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4.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说说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6.史料解读。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的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

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

”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也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7.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重点是识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

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

因为本课采用了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