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导学案

合集下载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作品链接《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礼记》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礼记》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礼记》二则》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礼记》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礼记》中的两则内容:《大学》和《中庸》;3. 掌握《礼记》中的思想精髓,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修养;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激发学生对进修的兴趣。

二、导学内容:1. 《礼记》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分为《礼记》、《仪礼》、《乐记》三篇,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礼记》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行为规范和人际干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弟子所编撰,主要内容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和方法。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提倡自我修养和家庭和睦,认为只有家庭和睦才能治国平天下。

3. 《中庸》:《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强调“中庸之道”,即“中”是平衡、中正,不偏不倚;“庸”是恒常、不变,不为外物所动。

《中庸》主张“中正”,认为只有保持中庸之道,才能做到心境平宁、行为端正。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礼记》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进修《大学》:- 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讨论《大学》中的道德规范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大学》中的经典语录,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3. 进修《中庸》:- 了解《中庸》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分析《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到心境平宁、行为端正;-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中庸》中的道德准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反思:- 总结《礼记》中的两则内容,《大学》和《中庸》的主要思想;- 让学生分享对《礼记》的理解和感悟,反思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启迪;- 鼓励学生将《礼记》中的道德准则融入平时生活,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化素养。

四、导学评判: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礼记》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大学》和《中庸》的核心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平时生活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及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理解本文的主题【资料链接】:本文节选自《正义》(《礼记集解》)。

《正义》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习《虽有嘉肴》【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学(jiὰo) 是故自强自反4、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合作探究】1、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2、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达标检测】1、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本文的中心句是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句子。

学习《大道之行也》【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是家经典之一。

大约是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

“五经”是《》,《》,《》,《》,《》。

2、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男有分.()货恶.()其弃盗窃.()乱贼.()陶后鲜.有闻()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礼记二则》(虽有佳飨,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礼记二则》(虽有佳飨,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礼记二则》(虽有佳飨,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本导学案将以《礼记二则》为主题,深入探讨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该文本中的两则表达了佳飨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大道之行的关系。

一、佳飨的重要性佳飨即美好的宴席,它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宴席不仅是人们互相邀请的场合,更是展示人们情谊和尊重的机会。

佳飨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友谊,加深彼此的了解,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佳飨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体验。

通过佳飨,人们可以感受到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时刻。

同时,佳飨也是人们娱乐和放松的方式之一,使人们得以减轻压力,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佳飨与大道之行佳飨与大道之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大道之行是指遵循道德和伦理原则,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品格。

而佳飨则是大道之行的一种体现。

在佳飨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比如,宴席中的主人应以礼待客,尊重客人的身份和地位。

客人则应感恩主人的邀请,并表现出谦虚和尊重。

通过遵守这些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增强品格,提升个人修养,符合大道之行的要求。

佳飨还要求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

人们应该适度享受,而不是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人们能够培养节制和自律的品质,更好地实践大道之行。

结语通过本导学案,我们了解了《礼记二则》的内容和意义。

佳飨作为一种社交和精神体验,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品格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佳飨与大道之行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伦理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和合理利用佳飨的机会,以培养自己的品格,增进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800字】。

第20课《礼记二则》教案

第20课《礼记二则》教案
还有一点值得反思的是,课堂总结环节学生的提问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或者是课堂氛围尚未达到最佳状态。为了提高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礼记二则》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在理解“大同”和“中庸”这些概念时,容易与现代的观念混淆。为此,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古代礼仪的内涵。但显然,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或许可以借助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
3.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礼记二则》中领悟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4.表达与交流: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词语解释:如“中庸”、“和为贵”等。
-道德理念的传承:如何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和道德行为。
(3)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两个篇章在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对比两个篇章的表达方式、理念内涵、现实意义等。
2.教学难点
(1)词语的古今异义
-难点解释:如“大同”在现代语境中的理解与古代的差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二则》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和中庸之道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知,树立积极的理想。

重点:积累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大同”社会的积极意义。

热身活动1、虽然我年龄大了,但我认为我挺有想法的。

2、这沙漠太毙(壮观)了。

3、离家太久了,我太想家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囝片、思考:描绘了什么样画图?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解题,了解《礼记》三、教学过程(一)朗读品韵。

正确流利地朗读,掌握感情、停连、语速。

1、自读质疑。

生完成:勾划读音有困难的字、词,以及朗读有困难的句子。

(明确字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幼有所长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明确节奏:a故/人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c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2、齐读,读出节奏。

3、师范读,生听读。

注意语速、感情、停连、重音。

4、齐读,体会音韵之美。

5、读关键句,强化重点。

6、齐读,读出心得(二)译读知意。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结合注释,译读课文,产生疑问。

公:共同所有终:终老天年用:用武之地长:顺利成长养:温馨供养是故:因此2、生生合作,解决部分问题。

3、师生共议,解决剩余问题。

明确: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是谓大同4、全文翻译(三)品读探旨。

比较朗读文中的6“有”、8“不” ,想想“大道之行”后,所实现的“大同”社会具有什么特征?(四)拓展延伸现在我们现实“大同”社会了吗?我们应该为“大同”社会的实现做些什么呢?(五)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大道之行也,,选与,讲修。

故人,,使,,,矜、、、,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故,是谓大同。

(六)巩固练习1、解词选贤与能矜、寡、孤、独2、翻译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根据要求填空文中人人安居乐业,男人女人各司其职的句子是:,(七)布置作业为实现“大同”社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结合社会核心价值观,想想你应该会做出怎样的努力?写下来。

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第6单元第22课 《礼记》二则

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第6单元第22课 《礼记》二则

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第6单元第22课 《礼记》二则第22课 《礼记》二则【导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 学习《虽有嘉肴》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嘉肴.(y áo) 自强.(qi ǎng) 兑.命(yu è) 学.学半(xi ào) 弗.学(f ú) 教学相长.(zh ǎng) 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 )(教导) 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 ào ”,教导。

3.《礼记》简介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第22课《_礼记_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_礼记_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的大道美景。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反思与评价:
四、品大同之文
请大家根据刚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以下2个问题。
1.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2.施行大道之后,社会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提示:讨论前,组长安排好发言人负责归纳整理你们的讨论结果,并稍后负责讲给大家听。讲解时可以直接用原文中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解。)
矜、与
2.聚焦重点语句,结合社会背景,读出语气。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听读课文,组内两人合作练习。
4.全班齐读。
三、译大同之文
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课时练翻译这篇古文。在翻译过程中,标记出你认为翻译有困难的字词或者句子,先组内解决这些困难,小组解决不了的,稍后我们一起解决。(提示:翻译过程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1——6号同学,按照顺序每人负责一句,包括原文、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
高效课堂导学案
科目:语文 章节课题:《大道之行也》 总课时编号:
主备人: 备案时间: 实施人: 实施时间:
班级: 姓名: 所属小组:
《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句。
2.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2.了解学习目标
二、读大同之文
1.自由读,解决字词障碍。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礼记》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礼记》二则》导学案
进修目标:
1. 了解《礼记》的背景和作用;
2. 理解《礼记》中的两则内容;
3. 探讨《礼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进修内容:
1. 《礼记》的概述;
2. 《礼记》中的两则内容:《大学》和《中庸》。

进修重点:
1. 《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大学》和《中庸》的核心思想。

进修难点:
1. 如何理解《礼记》中的内容;
2. 如何将《礼记》的思想运用到当代社会中。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第二步:进修《大学》(30分钟)
1. 分析《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讨论《大学》中提出的修身养性、诚意正心等道德准则,并与当代社会进行比照。

第三步:进修《中庸》(30分钟)
1. 解读《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和“中庸之德”;
2. 探讨《中庸》对于人生道路的指导作用,以及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步:思考与讨论(20分钟)
1. 小组讨论《礼记》中的两则内容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2. 总结讨论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五步:作业安置(5分钟)
要求学生结合《礼记》中的内容,撰写一篇短文,探讨《礼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礼记》的内容和意义,还能够思考如何将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人生哲理运用到当代社会中。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第22课《礼记二则》复习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复习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复习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人:使用人:一、复习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对偶、排比造成的表达效果。

3.初步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二、素养生成(一)背诵关:文学常识填空【自学】【要求:先记忆,再填空,最后核对】1.《礼记》是与间家经典之一。

据传为所编,又叫,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的论著,《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2.“四书”:、、、。

3.“五经”:、、、、。

任务二、背诵默写【对学】【要求:快速准确背诵牢记3篇课文,完成测试,准备展学】1.上下千年,在往圣先贤的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

”(《大道之行也》)2.《礼记》中“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先贤对她的美好寄托。

3.人生需要学习,也需要雕琢。

这正如《礼记》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学,不知道。

”4.自古,中国人就与奋斗结下不解之缘。

战国时的《礼记》中就有“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_________________”。

5.《虽有佳肴》中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佳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6.《虽有佳肴》中作者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印证“教学相长”的观点。

7.《虽有佳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二则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礼记》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了解《礼记》的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礼记》中的经典思想和价值观。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言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礼记》有什么了解?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我们要进修《礼记》?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礼记》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步:概述《礼记》1. 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学生曲礼编纂的,主要记载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和思想。

2. 说明《礼记》的内容和结构:《礼记》分为《曲礼》和《中庸》两篇,其中《曲礼》主要介绍了各种仪式和礼仪,而《中庸》则强调中庸之道和人的修养。

第三步:分析《礼记》中的经典思想1. 引导学生分析《礼记》中的经典思想:包括尊重礼仪、注重仪表、讲究礼节、宏扬中庸之道等。

2. 讨论《礼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如何运用《礼记》中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提高我们的修养和品德。

第四步:小结与检测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

2. 检测学生对《礼记》的理解: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礼记》的掌握水平。

第五步: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进修《礼记》: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参与讨论班来深入了解《礼记》的内容和思想。

2. 探讨《礼记》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让学生思考《礼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如何运用《礼记》中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礼记》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其内容和结构,分析其中的经典思想,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礼记》的兴趣,增进他们的思考和进修。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礼记》的过程中受益良多,不息提升自我修养和品德素养。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 深入了解本课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其代表作品。

2. 积累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以便更好地疏通文意。

3. 深入理解并体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领悟其深层含义。

【知识链接】《礼记》——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瑰宝,位列儒家经典之一,乃西汉学者戴圣精心辑录、编纂秦汉以前丰富礼仪论著之结晶,全书共含四十九篇宏篇巨制。

此书实为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对《仪礼》这一经书进行深入阐释与说明的精选文章汇编,它不仅承载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亦被誉为《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并称为“三礼”,共同构筑了古代礼仪制度的辉煌篇章。

其内容广泛涉猎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规范,深入剖析仪礼之内涵,忠实记录孔子及其弟子间的智慧对话,并详细阐述修身立德的处世之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记》作为《礼记》中的璀璨明珠,诞生于战国晚期,它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全球范围内最早专注于教育、教学议题探讨的专著之一。

其文笔精炼,寓意深远,以生动的比喻和严谨的逻辑,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宗旨与功能,详细阐述了教育体制、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与角色,同时,也精妙地描绘了师生间及同学间的和谐关系,展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下列词语旨:至道:困:达到: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部编版8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礼记》二则

部编版8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礼记》二则

部编版8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下列词语旨:至道:困:达到: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本古代典籍——《礼记》。

这是一本关于礼仪、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教材,它记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正是因为《礼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针对《礼记》这一主题,设计两则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典籍。

一、导学案一:礼仪之变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探究礼仪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和特点。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向学生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引发学生兴趣,并渐进式预告本课内容。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讲师的辅导下,阅读相关《礼记》文献,学习中国古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并结合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进一步思考礼仪之变的原因和特点。

3. 示范与实践:以学生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设计一幅《礼制演变图》,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说明。

4. 讲解与互动:讲师围绕学生的展示和说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形式,开展课堂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礼仪文化的演变。

5. 总结与拓展:通过课堂讨论和反思,总结本课学习成果,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同时,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传统。

二、导学案二: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涵和特点,拓展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贴图、短片等多媒体材料,讲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听讲师课程的同时,对比不同版《礼记》文献,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探究其内涵和发展。

3. 示范与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阅读相关《礼记》文献,把握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做出小组总结报告。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目标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礼记二则》这篇文章。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大道、为什么大道之行与佳肴息息相关。

问题解析1. 文章中提到的“大道”,在哲学和宗教中有何含义?2. 为什么大道之行与佳肴相关?研究计划探索大道的含义首先,我们将探索“大道”的含义。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导师可以给予指导并分享相关的哲学和宗教知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或者观看相关视频,深入理解大道的概念。

探索大道之行与佳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将探究为什么大道之行与佳肴相关。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中共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导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学生们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网络研究或者讨论,进一步了解大道之行与佳肴的关系。

总结与讨论最后,我们将在全班讨论中总结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导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的重要性,并提出激发思考的问题。

目标达成评估学生达成目标的方式将通过他们对于问题的回答以及在讨论中展示的深度和广度来评估。

他们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合理解释大道之行与佳肴的关系将成为评估的依据。

扩展研究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与大道和礼记相关的其他文本和哲学概念。

他们也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入研究大道之行与佳肴的关系。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者视频资源,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主题。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礼记二则 第2课时导学案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礼记二则 第2课时导学案

礼记二则第二课时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阅读此段文字,你知道孔子此番话的含义吗?2.熟读课文,尝试背诵;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二、课堂学习活动一:学习《大道之行也》1.自由朗读文章,感受句式特点。

2.检查预习情况,点拨疑难。

活动二: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活动三:1.结合《孟子二章》总结儒家人物说理的语言特点。

2.对比《庄子二则》,体会儒家、道家在说理、语言、思想上的不同。

三、课后练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C层完成《蓉城课堂》第22课第二课时,A,B层完成第二三课时。

四、知识链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礼记》二则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

22.《礼记》二则导学案班级姓名(一)虽有嘉肴一、作者介绍《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文化常识填空:《》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乐记》《学记》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等所记。

一、词语解释及译文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⑤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⑥故曰:教学相长()也。

⑦《兑命》曰“学(同“”,)学半”,其()此之谓乎!通假字(1)《兑命》曰“学学半” (兑,同“”,yuè,)(2)《兑命》曰“学学半”(学,同“”,)一词多义长(1)教学相长也(动词,)学(1)《兑命》曰“学学半”(动词,同“”,)(2)幼有所长(动词,)(2)《兑命》曰“学学半”(动词,)道(1)虽有至道(名词,)自(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代词,)(2)伐竹取道(名词,)(2)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3)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3)自非亭午夜分(连词,)(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名词,)故(1)故曰:教学相长也(连词,)至(1)虽有至道(形容词,)(2)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2)至于夏水襄陵(连词,)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旨—古义:。

今义:)(2)虽有至道(虽—古义:。

今义:)(3)虽有至道(至—古义:。

今义:)(4)教然后知困(困—古义:。

今义:)(5)教学相长也(长—古义:。

今义:)(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学相长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二则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理解“虽有……”、“其……乎?”的句式;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教和学的关系,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重点)
3、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句。

5、合作探究
(1)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2)从学习的角度来谈,“教学相长”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堂检测
1.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2)旨:(3)至道:(4)自反:(5)是故:(6)教学相长:(7)学学半:
2.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2)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说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5、背诵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虽有嘉肴》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朗读停顿。

2.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3 . 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4.议一议。

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二、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三、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⒈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