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药物神经系统毒性类型
阻断GABA与受体结合
GABA合成减少 (中枢抑制性递质)
兴奋、失眠、惊 厥等、健忘症
五、周围神经损害
药物:
异烟肼、长春新碱、秋水仙碱可以引起周围神经损害。 临床表现:
感觉过敏(蚁行感、烧灼感、针刺感、皮肤麻木感); 感觉迟钝(对温、冷、触、痛反应迟钝或消失)。
良性颅内压 增高
颅内出血 脑梗塞
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磺胺类、维生素A、D、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肝素、双香豆素、6-氨 基己酸、链激酶 硝酸甘油
颅内动脉、 静脉、静脉 窦血栓
雌激素
药物
甲基汞、乙醇、 苯妥英钠、呋喃 坦丁、甲喹酮
毒性(机制) 引起小脑综合征
临床表现
肌张力增强或降低, 姿态异常,共济失 调,步态蹒跚
高凝状态
激活纤 溶系统
低凝状态
弥散性出血
2、 髓鞘疾病的病理变化是神经纤维的髓鞘损害而神经细 胞相对保持完整。 表现为:
(1)精神症状:如易激动,强哭,强笑,记忆力减退等;
(2)构音障碍或语音轻重不一;
(3)视力障碍;
(4)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 (5)肢体活动不利或瘫痪; (6)小便障碍。
3、常见疾病:脑膜炎、癫痫发作、脑血管损坏 药物 疫苗和抗毒血 清(狂犬疫苗、 牛痘疫苗、百 日咳菌苗、破 伤风抗毒素) 磺胺甲噁唑-甲 氧苄啶 青霉素脑室或 鞘内注射或大 剂量静脉点滴 萘啶酸 毒性(机制)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药物对神经系统损害的类型
1、损害部位:
按损伤部位和功能分 神经系统ຫໍສະໝຸດ 药物对神经系统 损害的类型
脑损害
中枢神经
脑 周围神经 传入神经 自主神经 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 脊髓 脑神经损害 脊髓损害 外周神经损害
2014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机制
(一)改变神经递质代谢,改变递质含量 (二)干扰神经递质的储存和(或)释放 (三)直接作用于受体 (四)通过影响离子通道产生神经毒性 (五)通过影响细胞信号传导产生神经毒性 (六)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毒性发生中的作用 (七)毒气的神经毒性 (八)其他
意识障碍、肌阵挛、抽搐
感觉障碍、视力下降、 头痛、呕吐、意识模糊
肌张力增强或降低、姿态 异常、共济失调、手震颤
苯妥英钠、三甲双酮、吩噻嗪类药物、丙米嗪和利多卡因 中枢兴奋性递质增多或抑制性递质减少 中枢兴奋与抑制失衡
癫痫发作
药物引起的脑血管损害
良性颅内压增高 脑梗死
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 维生素A、D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受体的结合情况。
相关程度
神经病理变化
神经生物化学变化
神经影像学
•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脑 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
• 影像学检查不仅可以辅助确定脑和脊髓病变 的有无、位置、大小及数目和性质,也可以 提供血流动力学、生物化学、脑代谢和脑功 能等信息。
神经系统体外培养技术
脑
脊髓
整个胚胎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Toxic action of drugs on nervous system
朱秋双 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fenziyaolixue@ 8618576
第一节 神经系统损伤的形态与生理学基础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及由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
死亡
脊髓损害
横贯性脊髓炎 急性上行性麻痹 胸腰段脊髓炎 永久性脊髓炎 蛛网膜炎
抗菌药物神经系统毒性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神经系统毒性与合理应用【关键词】抗菌药物;神经系统毒性;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32-01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所表现出来的各类不良反应逐渐被人们发现,特别是中枢系统毒性,如不能及早发现,常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笔者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总结可造成神经系统毒性的抗菌药物如下。
1 可造成神经系统毒性的抗菌药物1.1 β内酰胺类1.1.1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较难透过血-脑屏障,较少引发神经毒性。
但局部肌内注射可导致外周神经炎等不良反应。
青霉素用量超过标准以上时,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与呕吐等轻微脑膜刺激症状,较为严重的有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循环衰退、紫绀、惊厥、瘫痪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死[1]。
1.1.2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产生的神经系统毒性反应较青霉素类常见。
常表现为头晕、复视、耳鸣、精神异常、抽搐及惊厥等。
大剂量应用或肾功能减退时,可出现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如精神错乱、谵妄、惊厥、癫痫等[2]。
肾功能不全者,尤其是老年人,使用该类抗菌药物时应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避免药物蓄积所致的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停药,给予充分对症治疗,必要时行血液透析,加速药物排泄,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3]。
1.1.3 碳青霉烯类:中枢系统毒性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中更易发生。
可出现意识错乱、定向不能、嗜睡等精神状态改变,头痛、癫痫发作及其他中枢神经毒性。
1.2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中枢系统毒性较为常见,且一旦发生往往造成不良后果。
此类药物具有神经肌肉阻滞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给药快或合用其他抑制中枢的药物时表现更明显。
由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以损害第8对颅神经为主,使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先兆耳鸣现象,可定期检查听力,发现高音域下降时应立即停药[4]。
麻醉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与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麻醉是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目的,为手术和其他治疗创造条件的一种方法。
麻醉药物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创伤性脑损伤、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外科手术期间脑的保护[1-2]。
但也具有一定的大脑毒性和损伤作用,包括抑制和破坏婴幼儿、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记忆、学习功能障碍,致使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谵妄乃至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等[3-4]。
因此,确切阐明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和毒性,将为临床麻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麻醉药物的分子靶点1.1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可分为胆碱类、胺类、氨基酸类等。
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氨基酸类受体发挥作用。
大多数的麻醉药物都可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和兴奋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bsorptiometry aminobutyricacid,GABAA)受体。
1.1.1NMDA受体NMDA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个亚型,它由NR1和NR2(2A、2B、2C和2D)亚基组成[5]。
氯胺麻醉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与神经毒性研究进展胡雨蛟1,吴安国2,欧册华3(西南医科大学:1麻醉系;2中药活性筛选及成药性评价泸州市重点实验室;3附属医院疼痛科,四川泸州646000)摘要麻醉药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如何实现其神经保护作用,减少神经毒性,成为临床麻醉医生面临的重要难题。
本文从麻醉药物的作用分子靶点、神经保护作用、神经毒性以及如何减轻神经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麻醉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麻醉药物;神经保护;神经毒性;中枢神经系统中图分类号R971.2;R614.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1.02.018Research progress in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toxicity of anestheticsHU Yujiao1,WU Anguo2,OU Cehua31.Department of Anesthesia;2Luzhou Key Laboratory of Activity Screening and Druggability Evaluation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School of Pharmacy;3Department of Pain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646000,Sichuan Province,ChinaAbstract Anesthetics posses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but also certain neurotoxicity.How to achieve neuropro⁃tection and reduce neurotoxicity concurrent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for anesthesiologist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olecular targets,neuroprotective effects,and neurotoxicity of anesthetics,as well as how to reduce the neurotoxicity of anesthetics,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anesthe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 Anesthetics;Neuroprotection;Neurotoxicity;Central nervous system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903829);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632047);泸州市人民政府-西南医科大学联合项目(2018LZXNYD-ZK42)第一作者简介:胡雨蛟,本科生。
药物滥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
药物滥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药物滥用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药物滥用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其中,药物滥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
本文将介绍药物滥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不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
一、药物滥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是身体各个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调控功能的重要系统。
药物滥用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神经系统损害,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障碍。
1. 改变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转运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和调节各种生理和心理过程的关键分子。
不同类型的药物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转运,从而改变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例如,可卡因和苯丙胺会增加多巴胺的释放,这会导致多巴胺神经递质过度激活,从而引发上瘾和失控的行为。
而海洛因和大麻则会抑制多巴胺的释放,这会使人感到疲惫和消极。
2. 损害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严重的药物滥用会导致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包括失去正常形态、长时间像过度运动细胞同化过度运动(TOX),以及失去功能等。
例如,酒精会损害神经元的梳状突起,从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正常通讯。
甲基苯丙胺会导致脑部氧化应激的程度加剧,从而引发神经元的氧化损伤,诱发神经炎及导致神经颗粒紊乱等。
3. 增加神经炎及身体内毒素的程度药物滥用不仅会导致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还会增加神经炎(神经树极不断排异炎症反应)和身体内毒素的程度。
神经炎和身体内毒素不仅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和脱落,还会引起中毒或性格转变等长期影响。
严重的药物滥用可导致脑萎缩、谵荡、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
二、不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不同类型的药物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具体情况如下:1. 酒精酒精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性物质,长期饮酒会导致记忆力减弱、神经系统失调以及重度酒精依赖等神经系统问题。
重度酗酒者可能会患上酒精性神经炎、脑白质病变、谵妄、失语症等。
5.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5.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神经系统生理结构简介▪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细胞及其附属器▪神经系统信号传递▪神经递质▪血-脑和血-神经屏障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rons),由细胞体和从细胞体延伸的突起所组成。
神经元彼此之间关系是胞膜的接触却没有胞质的连接,冲动的是通过接触处——突触来传递的。
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处形成突触。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完成的;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未梢的神经递质释放来实现的。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均可分裂增殖,一般认为它们的功能多局限于支持和调节神经元周围环境的作用。
胶质细胞没有传导功能,但对神经元的代谢和正常活动都起着重要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与神经代谢、修复和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并支持血脑屏障作用;▪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富含类脂质,分支较少,围绕着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突构成具有电绝缘作用的髓鞘,具有神经元的维护作用;▪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具有吞噬作用。
▪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包裹着轴突形成髓鞘,被郎氏结所间隔。
数目最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它可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维持神经细胞微环境和支持血脑屏障的作用。
一、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在存在一种血脑屏障,限制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
▪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毛细血管外表面又为星形细胞所包围,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血脑屏障,▪血脑屏障对白喉毒素、葡萄球菌素和破伤风毒素等神经毒物具有一定屏障作用。
▪脂溶性高的、非离子型化合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和完整的细胞膜,应予注意。
血-神经屏障(blood-nerve barrier, BNB)外周神经被两层结缔组织鞘膜,即神经束膜和神经外膜所覆盖,并于神经内膜相互交织。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2. 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毒副作用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3. 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 致畸性:指生殖细胞在器官子代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5. 急性毒性试验: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6.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构造。
7.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的任何有毒作用。
8.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9.毒素:一般指由存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0.毒性反应:指在剂量精子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1.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12.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效应。
13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1. 毒理学研究任务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1)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2. 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4)生殖毒性和幼体毒性(5)致突变理论性和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3. 免疫系统根据消化系统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中枢免疫系统(2)外周免疫系统(3)免疫细胞等3个组织层次。
4. 药物对机体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可分为(1)易感性(2)过敏性(3)自身免疫性疾病。
5. 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三种药物具有1)自身免疫性,表现为2)系统红斑狼疮综合征。
6. 常见的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有(1)肝细胞蜕变死亡、(2)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损伤、(5)肝硬化、(6)肿瘤等。
7.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可分为(1)神经元损害(2)髓鞘损害(3)轴索损害(4)影响乙酰胆碱功能等四类。
哪些药品可致神经毒性?
哪些药品可致神经毒性?神经毒性即由用药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周围神经、自主神经、颅脑神经、视神经、听神经等损伤,并出现一系列神经毒性症状。
(1)抗菌药物青霉素类特别是青霉素G的用药剂量过大或静注速度过快时,可对大脑皮层直接产生刺激,出现肌痉挛、惊厥、癫痫、昏迷等严重反应,称为“青霉素脑病”,一般于用药后24~72小时内出现。
青霉素用至惊厥量(脑脊液中的青霉素浓度超过8ug/ml),可因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而致癫痫发作。
鞘内注射青霉素G或链霉素的剂量过大时,可引起脑膜刺激征或神经根的刺激症状;鞘内注射多黏菌素B、杆菌肽、两性霉素B时也可对脑膜及神经根产生直接刺激作用;大剂量应用氨苄西林后,也可引起大脑损害。
另外,第8对脑神经损害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双氢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阿米卡星能引起耳蜗损害为主;而链霉素、妥布霉素及庆大霉素则以前庭功能损害为主,或二者兼有之。
(2)抗结核药异烟肼用后偶见有步态不稳或针刺麻木感、手足疼痛;大剂量可致周围神经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四肢感觉异常、精神病、昏迷、抽搐和视神经炎。
(3)抗疟药氯喹服后可见有激动不安、精神失常、人格改变、抑郁等;大剂量可致耳鸣或神经性耳聋,常在应用几周后出现,多为不可逆的耳聋。
(4)抗肿瘤药长春碱类药可抑制神经轴突的微管功能,尤其是长春新碱;长春碱类的周围神经损害常见最初表现为腱反射减弱、肢端感觉异常,分别从跟腱反射减弱和指尖感觉异常开始,甚至出现下肢无力、垂足、下肢轻瘫;部分患者用药时出现肌痛,数日后自行消退;颅神经损害可有眼肌麻痹、面瘫;自主神经损害表现为便秘、排尿困难,甚至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
顺铂可引起耳毒性,60mg/m2可引起耳鸣、高频听力下降、听力异常、视神经炎、暂时性失明、周围神经感觉异常、腱反射消失等。
阿糖胞苷静脉注射及鞘内注射均能产生神经毒性,常见小脑功能失调,伴有头痛、精神症状、记忆减退、嗜睡。
奥沙利铂综合化疗致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护理体会
无反应; I度为感 觉异常 或感觉迟 钝, 1 周内 完全消 退; #度 为 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 21 d 内完 全消退; ∃度 为感觉 异常或 感 觉迟钝, 21 d 内不能完 全消退; %度为 感觉异 常或感 觉迟钝 伴 有功能障碍。从用药当天开始每天评估病人口周、 肢端感觉 及 其他外周神经反应的程度。
病例报告
[文章编号 ] 1673 7768( 2007) 04 0710 02
急性鱼胆中毒致多脏器功能损害 2例诊治体会
杨国勋 , 陈世德, 杨宇宁
[ 关键词 ]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 南宁 530021)
鱼胆中毒; 多器官功能障碍; 血液透析 R 595 . 7 [文献标识码 ]
[ 1]
铃薯外敷前后 感觉神经 毒性反应: 按 L ev i专用 标准 本组应用奥沙利铂治疗者共 43例, 其中男 29
, 0度 为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例, 女 14 例; 年龄 30~ 79 岁; 胃癌 13 例, 结肠癌 19 例, 直肠癌 11 例, 均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 1. 2 治疗方法 第 1 天用奥沙利铂 200 m g加入 5 % 葡萄糖注 射液中静脉滴注 4 h, 用药前给予安定 10 mg 肌肉注射, 地塞米 松 5 m g 静脉推注, 欧贝 4 m g静 脉推注, 用奥沙 利铂前后 给予
9
参考。由于患者低钠 血症静 脉萎陷, 为提 高穿刺 成功率, 我 们 延长扎止血带的时间, 使 穿刺部位 的血管 充分暴 露充盈, 迅 速 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静滴 3% 氯化钠, 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观 察有无液体外渗。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速度, 各种操作动 作 要轻, 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引起患者情绪激动, 注意保暖。 2 . 5 治疗过程中护理观察 在替代治疗 中由于左甲状腺素 钠 应与强的松同步 应用。因此, 治疗 过程中 应密切 观察, 如药 量 稍大病人可出现甲亢症状及精神异常, 如 药量稍少就会发生 肾 上腺皮质危象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神经纤维==轴突+髓鞘 厚,称有髓鞘神经纤维 myelinated nerve fiber 薄,称无髓鞘神经纤维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髓鞘在外周许旺细胞膜多层包裹而成,在 中枢由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gliocytes 形成。
能量需求:利用葡萄糖有氧代谢来满足旺盛的
能量要求。
轴索运输:神经元除了合成蛋白的之外,还
需要担负起包括突起在内的远距离的分配物质 的能力。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髓鞘形成与维护:需要神经系统特有的代谢
性蛋白质和结构蛋白质。
神经传导
主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5-羟色胺等。
临床表现形式:帕金森综合症 急性肌张力障碍 静坐不能 迟发性运动障碍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二、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分类
将药物对神经系统损害按损害部位和功能障碍分为 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神经损害、脊髓损害、神经 肌肉损害等
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损害可由于药物的直接毒
作用和变态反应而发病。 药物引起的脑损害临床上:脑病、癫痫、脑血管损 害等。 其病变包括炎性反应、弥散性出血和脱髓鞘性病变。
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紫杉醇:可引起微管相关 性神经毒性。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髓鞘损害
髓鞘是神经元突起的电绝缘物质,如果髓鞘缺 乏,可延缓神经传导,还会造成神经突起之间 的传导异常。 药物对髓鞘的损害有两种:引起髓鞘层分离, 又称髓鞘水肿;选择性脱髓鞘作用。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周围神经脱髓鞘神 经病
精神病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局麻药对神经及心血管的毒性 Microsoft Word 文档.
局麻药物对神经及心血管的毒性吴波局部麻醉是临床上常采用的麻醉方法,其具有独特的优点:保持病人的清醒;麻醉恢复平稳;易于术后镇痛;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情绪;可用于门诊短小手术;节省医疗费用。
有一项研究对9559例全髋置换、全膝置换、髋关节骨折手术的病人进行荟萃分析,明确证实局部麻醉的临床效益优于全身麻醉,但麻醉医生对局部麻醉的担心考虑:①麻醉准备时间较长;②术中神经阻滞不全;③部分麻醉医生缺乏局麻的经验;④脊神经损伤的防治。
近年来局麻药物引起神经及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重点探讨局麻药的脊神经毒性反应和心血管毒性。
1.局麻药的神经毒性1.1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反应局麻药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在临床多表现:①局麻药中枢神经毒性反应;②局麻药的脊神经毒性反应。
局麻药的中枢神经毒性反应是血液内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的毒性症状,如下按其轻重程度序列:舌或唇麻木、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注视困难或眼球震颤、言语不清、肌肉颤搐、语无伦次、意识不清、惊厥、昏迷、呼吸心跳停止[1,2]。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调查41,251例行脊麻、35,379例行硬膜外麻醉和1474例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手术病人,结果显示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10 000。
其中利多卡因0.8 % ~1.4% /1 000 ,布比卡因是0.1/1 000[3]。
局部麻醉引起脊神经损伤其原因有①操作过程中直接损伤神经;②药物误入硬膜下腔或网膜下腔;③局麻药物引起的神经损伤和术后短暂神经症状;④硬膜外血肿和脑膜炎各硬膜外脓肿。
几个规模回顾性研究显示腰麻所致感觉异常特发生率 0%~0.7%。
运动神经损伤的发生率0.5~2/10 000。
瑞典1990至1999年间局麻的患者合并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情况[4],其中1 260 000例腰麻和450 000例硬膜外阻滞患者(包括200 000例施行无痛分娩的产妇,结果发现共有127例患者发生包括硬膜外血肿、马尾综合征和脑膜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85例患者遗留长期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为0.48/10 000。
大剂量甲氨蝶呤对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预后及展望
HD—MTX导致的神经毒性急性期预后较好,亚急性期和 慢性期有一定的危险,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昏迷或死亡。 HD—MTX导致的神经毒性对患者有时带来严重的损伤,有时 神经毒性是不可逆的。HD—MTX导致的神经毒性在过去十年 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主要集中在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及解 救。目前HD—MTX导致的神经毒性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今 后10年,如果能明确其发病机制,这将是其治疗取得突破性进 展的方向之一。
113
(CF)的解救次数和剂量。其次,增加碱化、水化以利于MTX的 排泄。合理的碱化、水化根据监测MTX的血药浓度,应用恰当 剂量的CF解救。最后,通过调整碱化、水化的方法,可以加快 HD—MTX在治疗儿童ALL时,血清MTX的浓度达到安全浓 度,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率。 国外最新研究神经毒性的解救[”]:四氢叶酸钙(CF)解救 HD—MTX导致神经毒性反应。当给予lg/m2的MTX时,给予 CF25mg/m2剂量解救时,可发生神经毒性,发生率8.3%~11. 2%;当给予CF45mg/m2剂量解救时,没有发生神经毒性。当给 予6~89/m2的MTX时,给予CFl20mg/m2剂量解救时,可发 生神经毒性;当给予CFl80mg/m2剂量解救时,没有发生神经 毒性。并且没有影响治疗效果。最新报道较好的CF解救剂量: 输注MTX lg/m2时,CF的解救剂量60mg/m2;输注MTX
2.
质改变,星形细胞增多和轴索的损伤。白质脑病多发生在Hn
MTX输注之后,发生率少于2%。一般认为代谢机制导致了神 经毒性:HD—MTX从中枢神经系统的清除率受到干扰;再者室 管膜的屏障被破坏,能使MTX进入白质。除室管膜炎外,慢性 毒性也与神经功能的毁坏,如学习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和 智力降低有关,这些后遗症的产生主要是HD—MTX静注导致 的[1“。通过检测脑脊液中髓磷脂和Tau蛋白增多,可较早发现 慢性毒性L1“。 HD—MTX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是白质脑病。如白 质的磷酸化坏死,轴索的水肿,脱髓鞘和星形细胞增多症。严重 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输注HD—MTX后引起。国外最新 研究显示[8]:在输注MTX后,大鼠脑的星形细胞最早发生改 变,星形细胞功能的损害干扰了神经的活动功能,甚至导致神 经的损害。因为星形细胞在神经功能和神经传递方面起重要的 作用。神经少突胶质细胞主要与髓鞘和神经内皮细胞有关。动 物研究显示:当给大鼠小脑注入1弘M的MTX后2周,观察到 大鼠有轴索缺失和神经脱髓鞘反应,在5周后脱髓鞘反应更加 明显。而且发现神经少突胶质细胞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并且说 明了脱髓鞘是由于轴索缺失的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的毒性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的毒性研究【摘要】目的:找出未知药物中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目标药物,通过给小鼠腹腔注射,观察小鼠状态,了解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并测定其LD,以评价该药物的安全性。
方法:由实验室提供了4、5、6号药物。
首先50通过预实验寻找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和引起0%和100%动物死亡的剂量范围,然后正式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寻找出药物LD50。
结果:在预实验中已确定抑制药能引起小鼠死亡的最大剂量为Dmax=100 mg/kg,最小剂量为Dmin=57.2mg∕kg。
根据正式实验得到得数据经Bliss法计算LD50为84.44mg/kg。
结论:未知中枢神经抑制药的LD为84.44mg/kg。
50(median lethal dose);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量效关系【关键词】LD50前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但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而且神经激素及神经调质等亦起重要作用。
目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种类很多,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催眠药、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精神失常药等。
这类药物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出现频率高,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有的药物过量服用,还能引起致死性中毒。
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使试验对象死亡一半数量所需的药物剂量,一般用每公斤体重所使用的毒物毫克数表示(mg/kg)。
本课题研究未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的毒性反应,通过实验数据测定其,分析其安全性。
LD50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动物名称:小白鼠体重范围:18~22g性别:雌性动物来源:广东药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 药品药品:兴奋药(75mg/mL)、抑制药(20mg/mL)、生理盐水、蒸馏水。
来源: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药理系提供预实验药物配置方法:第1组:1.50ml母液+1.50ml生理盐水;第2组:0.75ml 母液+2.25ml生理盐水;第3组:0.37ml母液+2.63ml生理盐水;第4组:0.50ml 母液+2.50ml生理盐水;第5组:0.43ml母液+2.57ml生理盐水正式实验药物配制方法:第1组:1.25ml母液+3.75ml生理盐水;第2组:1.09ml母液+3.91ml生理盐水;第3组:0.95ml母液+4.05ml生理盐水;第4组:0.82ml母液+4.18ml生理盐水;第5组:0.71ml母液+4.29ml生理盐水1.3 实验步骤1.3.1 预实验筛选出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探索该抑制药物的LD0%和LD100%引起动物死亡反应的剂量范围,以便正式实验时确定各组剂量。
抗菌药物神经毒性机制有哪些
抗菌药物神经毒性机制有哪些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它们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各种不良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癫痫发作、脑病、视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以及重症肌无力加重等。
然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抗菌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往往是可逆的。
了解哪些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神经毒性,以及如何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方案,对于预防和减轻患者的神经毒性反应至关重要。
一些常见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已被证实与神经毒性有关。
这些药物在治疗感染时应谨慎使用,并且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应。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耐受性都有所不同,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于那些已经有神经系统问题或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特别小心选择抗菌药物,并密切监测其神经系统反应。
此外,及早发现抗菌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和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的任何神经系统反应变化。
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如癫痫发作、认知障碍或肌无力加重,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抗菌药物。
首先,抗菌药物的神经毒性机制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来引起。
一些抗菌药物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1.蛋白质合成抑制:一些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可以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来导致神经细胞损伤。
这可能会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DNA损伤:某些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可以抑制神经细胞的DNA旋转酶,从而导致DNA损伤和细胞死亡。
这可能会对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3.离子通道干扰:一些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神经细胞的电位和离子通道功能。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干扰神经细胞的钙离子通道,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平衡紊乱,从而影响神经传导和细胞功能。
4.氧化应激:某些抗菌药物可能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来引起神经细胞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颅神经损害
颅神经损害
神经损害 耳毒性 锥体外系综合征
耳毒性: 前庭毒性、耳蜗毒性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 依替米星 萘替米星
利尿酸、呋噻咪、 水杨酸盐、奎宁、 奎尼丁
第四节 药物引起神经损害及其机制
一、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类型
1、损害部位:脑、脊髓、周围神经、自主神经;
2、损害程度:可拟的功能性改变、炎症性、 退行性病变; 3、症状:精神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抗精神病药)、 精神忧郁症(利血平、黄体酮、口服避孕药)、 停药反应(巴比妥类、咖啡因)。
二、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的 临床表现及机制
别构位点电压门控受体 细胞内甾体受体
(一)作为受体配基的外源化合物
吗啡、可待因和阿托品等作为受体 配套的外源化合物或药物与相应的受 体结合产生其生物学作用。
(二)毒物受体
鸦片受体是毒物受体之一。鸦片肽是 鸦片受体的内源性配基。
(三)与受体间的作用类型。
直接作用:毒性作用的机制 1、模拟内源性配基,起激动剂样作用; 2、结合但不激活,起阻断作用; 3、别构效应:结合与受体大分子的相邻部位, 引起构象变化而影响复合体与神经的结合。 间接作用:代偿作用,也是毒性作用的机制 1、上调作用:阻断或受损,受体数目增加; 2、下调作用:长期受刺激,受体数目减少;
(4)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扑痫酮; (5)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 丙咪嗪、三氟拉嗪、异唑肼、碳酸锂; (6)镇痛药:吗啡、哌替啶; (7)致幻药: (8)自主神经系统药:乙酰胆碱、毒扁豆 碱、烟碱、阿托品、琥珀胆碱、筒剑毒、肾 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普乃洛尔 (9)其他:长春碱、异烟肼、利血平、奎 尼丁、地高辛、水杨酸、等
• 星状胶质细胞树突对谷氨酸NMDA 受体的物理遮盖作用。
(二)损伤促进作用: • 星状胶质细胞的谷氨酸-谷氨酰胺 通路是谷氨酸递质的微型储备库。病 理条件下有协同破坏作用。
脑创伤、 缺氧、 高碳酸血症、 肝性脑病、
星状胶 质细胞 肿胀
细胞外 液谷氨 酸增高
(三)作为联系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 统的纽带: 三大调节系统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内分泌系统
二、受体与神经毒性 中枢神经递质的受体有四种: (1)G蛋白介导的受体; (2)离子通道偶连的门控受体; (3)别构位点电压门控受体; (4)细胞内甾体受体;
G蛋白介导的受体
1、直捷通路:受体→G蛋白→离子通道 •乙酰胆碱M受体→G蛋白→钾离子通道 • GABAB受体→G蛋白→钾离子通道 2、G蛋白活化酶第二信使通路: • 去甲肾上腺素b受体→Gs蛋白→cAMP • 阿片受体→Gi/o蛋白→cAMP • 受体→G蛋白→磷脂酶C →DAG/IP3 →蛋 白激酶C/钙离子
直捷通路:受体→G蛋白→离子通道
•乙酰胆碱M受体→G蛋白→钾离子通道
G蛋白活化酶第二信使通路
去甲肾上腺素b受体→Gs蛋白 →cAMP
受体→G蛋白→磷脂酶C →DAG/IP3 → 蛋白激酶C/钙离子
离子通道偶连的门控受体 • 烟碱性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 Ach受体; • 谷氨酸受体(阳离子) : AMPA型、 NMDA型、海人藻酸型 • GABAA受体(阴离子) : 巴比妥、安定、乙醇、GABA
(2)植物毒素: 曼陀罗、莨菪、天仙子、乌头、 木薯、苦杏仁、箭毒;
(3)真蕈毒素: 毒伞、白毒伞、毒蝇伞、
(4)细菌毒素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sm toxin): 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前膜 释放乙酰胆碱。
破伤风毒素(tetanus toxin) : 阻断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氨基酸 递质。
第二节 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一)神经递质代谢的改变
• 可卡因:抑制突触前膜摄取单胺类神经递质的 酶,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的浓度 引起中毒。
去甲肾上腺素 可卡因或 安非他明
多巴胺
(二)干扰神经递质的储存和/或释放
• 利血平:干扰储存→递质耗竭
• 麻黄碱:促进释放
•肉毒杆菌毒素: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 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破伤风毒素:阻断抑制性神经元释放 氨基酸递质。
靶分子
一、神经毒性及神经毒理学
神经毒性:外源化合物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和结
构损伤的能力
神经毒理学:神经科学和毒理学的交叉学科。主
要研究外源化合物对神经系统作用引起的功能性或 器质性损害、损害类型和特点、损害作用机制
铅 饮酒
甲基汞 海洛因
二、神经损害的特点 1、受损表现出现早 临床表现有: ·综合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和行为异常; ·传导功能紊乱:感觉过敏或迟钝、
二、生物因素的影响
1、解剖理由:神经毒性的强弱: 人→猴、狗、猫→ 兔、大鼠、小鼠 人脑:2.5%; 猴脑:1%。
2、生化理由: 混合功能氧化酶与环己巴比妥
3、种属差异: 4、种族和民族差异: 异烟肼与乙酰化代谢 快型:黄种人;肝损害 慢型:欧美白人;神经炎
5、年龄的影响: ①胚胎期:脊柱裂、无脑儿; ②胎儿期:甲基重氮甲烷 →小脑畸形 乙基亚硝基尿素 →大脑皮层变薄 ③围产期:异常树突分支、髓鞘形成障碍
7、长神经干的再生需要较长时间 修复需要轴浆运输,需要较长时间,
其他特点
·阈值: ·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年龄因素的影响:
三、神经毒物(药物) 影响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的有:
(1)麻醉药: 乙醚、氟烷、氯胺酮、硫喷 妥纳、普鲁卡因;
(2)中枢神经兴奋药:苯丙胺、戊四氮、 士的宁; (3)中枢神经抑制药:巴比妥类、水合氯 醛、安眠酮、利眠宁、安定;
突触的传递过程
(1)抵达的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前膜 释放神经递质; (2)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3)化学信号输入,变成电信号或 调解其他化学过程(突触后过程)。 突触是神经毒作用的靶位点;受损伤 后有代偿(受体数目和酶活性),同 时也是神经毒作用机制的一部分
一、神经递质和神经毒性 脑内的主要神经递质
(二)cAMP和cGMP与神经毒性:
受体 G蛋白
甲基黄嘌呤、 咖啡因、 茶碱
腺苷酸环化酶(AC)/ 鸟苷酸环化酶(GC) cAMP/ cGMP
PKA/ PKG 降解 磷酸二酯酶
生物效应
四、神经交质细胞在神经 毒性发生的作用 (一)保护作用: • 星状胶质细胞的谷氨酸摄取系统调 节谷氨酸水平缓解谷氨酸对神经细 胞的损害。
4、基本的生命活性物质常是 神经毒作用的靶部位
·递质的前体、 ·合成酶、 ·储存囊泡、 ·摄取及释放递 质的相关因子、 ·受体、 ·递质的灭活和 降解酶、 ·递质分解产物
5、神经元再生能力差 ·一般认为成人的神经元不再进行细 胞分裂;
·功能的恢复依赖于受损神经分支的 再生长和存活细胞的再连接。
6、轴突的再生能力 ·CNS中,受外源性化学物质损害 的轴突再生效果很差; ·外周神经系统中,轴突的再生也 非常缓慢,且再生后功能也不完全。
麻痹、运动失调、 异常姿态、异常动作;
2、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对某些类型 的损伤非常敏感; ·神经毒性可发生在生命周期中的 任何阶段; ·对发育中神经系统的损害,后果 可能在发育成熟以后才表现出来。
3、直接和间接损害 ·神经系统新陈代谢快; 重量占体重的2.5%、 耗氧量占 20%、 供血量占15% ·神经系统不仅受外源化合物的直 接作用,也因缺氧、缺血和低血糖 而间接受损。
星形胶质细胞
(1)分泌IL-1, 活化T细胞; (2)是抗原呈递细胞; (3)分泌干扰素。
第八章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论述题 1.试述神经毒性损伤的特点。 2.试述神经毒性作用的机制。 3.试述影响神经毒性作用的因素。 4.举例说明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临 床表现和机制。
二、简述题 简述下述药物及毒素的神经毒性 及作用机制: 1. 可卡因; 2.利血平; 3.吗啡; 4.异烟肼; 5.氨基苷类抗生素; 6.肉毒毒素;
脊髓损伤
横贯性脊髓炎
急性上行性麻痹 胸腰段脊髓炎 永久性脊髓损伤 蛛网膜炎
大剂量造影剂
狂犬疫苗 破伤风疫苗 鞘内注射青霉素 鞘内注射皮质激素
(六)神经肌肉损害
神 经 肌 肉 损 害
氨基苷类、 新霉素、 多粘菌素B 和E、
氯喹
神经肌肉 综合征
突触前膜 钙通道阻断
肌肉神经 退行性变
肌肉生化 功能变化
(四)锥体外系综合征
强
三氟拉嗪、 三氟丙嗪、 奋乃静 氯丙嗪、乙 酰奋乃静
中
弱 弱
硫利达嗪
丁酰苯类、 三环类
文 状 体 功 能 障 碍
锥 体 外 系 综 合 征
肌张力增高、 表情少、 步态异常、 静止性震颤、 语言障碍
(五)脊髓损害
脊髓损害
脊髓炎、上行性麻痹、脑脊髓神经根 炎、下肢迟缓性瘫痪、蛛网膜下腔阻 塞、蛛网膜炎、永久性脊髓炎
第三节 影响神经毒性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的分子构型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枢胆碱酯酶抑制作用
无
有
无
·多巴胺:正常神经介质, 6-羟基多巴胺:肾上腺素能末梢受损; ·5-羟色胺:正常神经介质, 5,6-羟色胺:使5- 羟色胺能神经变性。 ·左旋莨菪碱:强, 右旋莨菪碱:弱。 ·阿托品和东莨菪碱: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甲基硝酸阿托品和溴化甲基东莨菪碱:不 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萘啶酸
苯妥英钠、三甲双酮、吩噻嗪 类、丙米嗪、利多卡因
兴奋递质增多/抑制递质减少 兴奋与抑制失衡
癫痫发作
脑血管损伤
良性颅内压 增高
颅内出血 脑梗塞
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磺胺类、维生素A、D、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肝素、双香豆素、6-氨 基己酸、链激酶 硝酸甘油
颅内动脉、 静脉、静脉 窦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