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进学解》给我们的启示
进学解读后感

《进学解》读后感《进学解》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3)写的一篇散文。
“进学”就是通过勤奋和深思达到“业精”和“行成”的境地。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以下围绕读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一、读书的目的这篇文章在读书的目的上,列出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笑于列者”的看法,读书也难免一事无成;另一种是韩愈的观点,“进学”方可“业精”“行成”。
今天离韩愈说处的时代已经过去1200年了,但是对于读书,拿“能否当官、挣钱”来衡量其功用的人,仍不在少数。
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化的,因此,无论他人怎么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用“进学”来促进“业精”“行成”,从而提高自身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级教师窦桂梅只有中师的文化程度,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她博览群书,是书籍提高了她的理论水平,是书籍改变了她解读文本的角度,是书籍提升了她研读文本的深度,因此,她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赞赏。
纵观当今的教育名流,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广泛吸取营养,从而高屋建瓴的?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说得好:“优秀教师今天的精彩后面,是广读博览+辛勤耕耘+独立思考+汗水泪水,是多年的‘厚积’换来今天的‘薄发’……我们要时时想到教师自己就是一本书,力求使这本书有深度和广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没有荒漠,而是一片滋养学生的绿洲。
”二、读书的境界本文体现读书的境界主要有两种:1、豁达的境界;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韩愈虽屡遭挫折,但是他笑看风云,从文字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他的沮丧和颓废,有的只是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2、愉悦的境界;有人总爱把刻苦读书说得那么艰辛,其实,在读书读到出神入化的读者那里,读书自有无穷的乐趣。
我知道,我国的外交家李肇星出生山东胶南平民家庭,生活穷苦,但是他却以读书为乐,为了读书,他可以每天往返十余里跑到西山读书避免他人的干扰;为了读书,他常常忘记吃饭;为了读书,他爬到院子里的大树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下来,母亲便把地瓜和水用篮子吊到树上……这些,你能说读书是受罪嘛?如果是,我们希望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这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进学解》是韩愈的作品,出自《韩昌黎全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进学解》中心思想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
(一)论怎样学习《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二)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韩愈在《进学解》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三)论人才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他这种思想和《杂说》中的《说马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
韩愈 进学解知识点总结

韩愈进学解知识点总结一、进学解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要对韩愈进学解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 韩愈的亲身经历韩愈首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经历。
他说自己小时候放牛时,认识了《论语》这本书,并且在学习了《论语》后,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为后文的阐述提供了一个引子。
2. 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在文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没有知识的支持,人是无法立足社会的。
因此,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他还指出,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才能够真正受益。
3. 学习的方法韩愈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学习的方法。
他认为,学习要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
此外,他还指出,学习要有恒心,不要灰心丧气。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4. 对于学习之人的勉励最后,韩愈在文章中对于学习之人进行了勉励。
他说,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学习,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功。
只要有恒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因此,学习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要轻言放弃。
以上就是韩愈进学解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将对韩愈的进学解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总结。
二、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没有知识的支持,人是无法立足社会的。
因此,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他还指出,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才能够真正受益。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对于学习方法,韩愈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他认为,学习要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
此外,他还指出,学习要有恒心,不要灰心丧气。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些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非常实用的。
三、勉励学习之人在进学解中,韩愈对于学习之人进行了勉励。
他说,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学习,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功。
读《进学解》有感

读《进学解》有感
《校园文化读本》阅读心得
高一10班于淑娟 091044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
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已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后来又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书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之后又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
接着叙述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却大都未被重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主。
文中也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公正,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
这个观点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
但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吏昏愦、用人不公的现实,韩愈在文章中却加以美化,这或许就是是他消极的一面吧。
《进学解》虽然篇幅很短,但内容极为丰富,既用精辟的语句说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格言,说明了学习应遵守的规律,又用许多生动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精和思;介绍了儒学经典和古代文献名著的精要,为学生点出头绪;并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选材之要;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加以讽刺,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的现实中不妥协的精神。
《进学解》古文赏析

《进学解》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原文】进学解作者:[唐]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0]。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
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
进学解韩愈原文

进学解韩愈原文韩愈的诗作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进学解》。
这首诗以韩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他为了进学而奋斗的艰辛历程。
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真情实感的表达,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韩愈当时的心情。
文章以韩愈为主角,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
起初,我是一个贫穷的书生,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我对学问的渴望无比强烈,我知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我勤奋学习,每天努力读书,不分昼夜。
然而,世事并非总是如人所愿。
尽管我努力学习,但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我依然难以进入更高的学府。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才能和命运,我感到绝望。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
我听说有一位贵人愿意资助贫困的学子,我立刻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之情。
幸运的是,他对我的信任并没有让我失望。
他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学府。
我进入学府后,生活并不容易。
我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挑战,还有周围人对我的嫉妒和排挤。
然而,我并没有被打败,我坚持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终于在学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韩愈当时的心情。
他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韩愈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我们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进学解》是一首富有情感和力量的诗作。
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真情实感的表达,它让读者仿佛与韩愈一同经历了那段艰辛的求学之路。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向韩愈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进学解》给我们的启示

《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随笔,是他对弟子进行劝学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韩愈通过三个部分,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的方法。
首先,韩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中,他告诉弟子们,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必须努力学习。
他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其次,韩愈强调了学习的意义。
在第二部分中,他反问弟子们,自己博学多才,却为何得不到重用?他以此为例,告诉弟子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韩愈提出了学习的方法。
在第三部分中,他告诉弟子们,学习要注重方法。
他提出了“勤有功,戏无益”的观点,强调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指出了学习中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能只追求表面的成绩。
总的来说,《进学解》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要重视学习、珍惜学习机会,同时要注重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学习中,
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不断发展。
古诗进学解翻译赏析

古诗进学解翻译赏析《进学解》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
【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韩愈《进学解》对当代大学生安身立命的启迪

韩愈《进学解》对当代大学生安身立命的启迪
韩愈《进学解》总结如下:
1、勤学必有功,积极学习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才能安身立命。
2、从强者中学习知识,从优秀者中得到启发。
3、以谦恭的态度学习,求真务实,吃苦耐劳。
4、多做书面思辨,对比文思考。
5、知识是安身立命的基础,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坚持不懈,不断攀升。
6、努力积累知识,用知识改变世界。
从韩愈《进学解》中所提出的思想四面八方地启示当代大学生,应当用积极的态度追求知识,勤学苦练,以谦恭的态度求学,吃苦耐劳,积极参与思辨,积累知识,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要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多接触环境,多学习新技能,切莫落入被动学习的温水,要把握机遇,勇于创新,努力奋斗,
坚定信念,乐观向上,朝着安身立命的目标不断前进!。
《进学解》主要内容

《进学解》主要内容
1. 《进学解》讲的是学习的道理呀,就像我们在攀登知识的山峰,韩愈告诉我们怎么努力往上爬呢!比如说,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不是和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能贪玩一个道理嘛!
2. 书里还提到了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哟,这就好比建房子,各种材料都要有才能盖得牢固呀!像“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不就是要我们多多吸收精华么!
3. 韩愈也说了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呢,就如同在大海中航行遇到风浪不能返航一样。
就像他说的“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多有气势呀!
4. 《进学解》还强调了要有恒心和毅力呀,这不就是像跑马拉松,要坚持到最后嘛!“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习!
5. 它也提到了品德的重要性呢,简直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呀!像“行成于思毁于随”,告诉我们做事要思考,不能随便呀!
6. 韩愈在书中也鼓励我们要自信呀,就好像战士上战场要有信心打胜仗一样。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对自己的才能要有信心嘛!
7. 还有呢,书中说要不断反思进步,这不是和我们每天总结经验一个样嘛!“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多深刻呀!
8. 里面提到的学习方法也很实用呀,就如同给了我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不就是要仔细挑选,精心打磨嘛!
9. 总之,《进学解》的主要内容真的很丰富很有意义呀!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太大了呀!它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宝库,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我的观点结论:《进学解》充满了对学习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去研读和领悟。
韩愈进学解表达的思想

韩愈进学解表达的思想
韩愈(768年-824年)是中国古代著名儒家学者、诗人、思想家。
他在思想上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也为当代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素材。
韩愈的入学解表达更是富有特色。
从韩愈入学解表达的手稿可以看出,他把做人处世作为一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他以“修己以立德”为出发点,认为个人要脚踏实地,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使自己受人尊敬和推崇。
他认为,“学若不敬,不如不学”,教育的重点是修身、塑造自己的杰出人格,而不是单纯积累知识:“修己之德,无分贵贱;须具有明理,便受人敬重。
”
韩愈的入学解表达也强调了求知的乐趣。
他认为,唯有让自己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才能深刻感悟学识,用以提升自身素质:“学习既属心行,当有快乐,才有力量,惟质量深切才能把受教,充实心灵。
”
韩愈还提出,要盘桓四海,古今兼容,以进行客观认识,增加学识,提升审美。
他认为,“有所不精,才能精博;有所不广,才能广覆”,求知之道应遍布古今,从古人思想出发,探究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总之,韩愈的入学解表达是一篇把修身养性、学习和审美的思想完美结合的著作,其中蕴涵着哲理性的深刻思想。
他的文章激发了后代学者求知的新火花,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改变了时代面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进学解赏析

进学解赏析《进学解》,那可真是一篇超级有意思的文章啊!韩愈老爷子在里面发了好多感慨,就好像我们有时候对生活、对学习的那些碎碎念一样。
你看啊,文章里说学业要靠勤奋和积累,这不是明摆着的嘛!就像我们盖房子,一砖一瓦地往上垒,没有捷径可走。
这多像我们每天学习,一点一点地积累知识,哪天偷懒了,就感觉好像缺了点啥。
里面还提到了有才能却不被重用,哎呀呀,这在生活中不是很常见吗?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挺厉害的呀,可就是没人发现,就像一颗珍珠被埋在了沙子里。
韩愈老爷子都在感叹,我们又何尝没有过这种无奈呢。
还有啊,文章里那些对古代圣贤的赞美和向往,不就像我们对那些厉害人物的崇拜嘛。
我们总想着要是能像他们一样该多好,可回过神来,还得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想想我们自己,不也是在学习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有时候进步快,有时候又好像原地踏步。
这和韩愈老爷子说的那些道理不是很像吗?我们都在努力地寻找自己的方向,想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进学解》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思考和感悟,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韩愈老爷子期望的那样,勤奋努力,不断积累,不抱怨不放弃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发光发亮呢?这篇文章虽然是很久很久以前写的,但里面的道理却一直都在啊。
它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人,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学习,怎么生活。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得好好去领悟,去体会。
所以啊,大家都来读一读《进学解》吧,看看能从里面收获到什么。
也许你会发现,原来古人的智慧可以这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可以给我们这么多的启发和鼓励。
不要觉得它很难懂,只要用心去感受,就一定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相信我,读了它,你会对学习和生活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名篇《进学解》是韩愈职场谋略

名篇《进学解》是韩愈职场谋略名篇《进学解》是韩愈职场谋略?一个人在职场的状态决定了整个人生的状态。
前职场时代是读书时代,就算考个牛津哈佛也不能定调。
后职场时代是退休阶段,虽然说夕阳发余热,但你在人们心目中的成就还是定格在退休前的职位上。
混到发讣告时,上面还要印着生前的职场位置。
如果在一个位置上待上十年,却无升迁迹象,眼看着自己老得头发白、牙齿落,咋办?且看唐代韩愈的职场突围术。
十年不得升迁韩愈进入职场前就不顺,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次,失败三次,到第四届才考上,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复读三届。
考上进士了,好呀。
别急,进士还只是一个干部身份,要戴个乌纱帽,吏部那里还有一拨考试。
韩愈同学又是连考三次,失败三次。
考不上就找关系,给宰相写信,连写三封,封封无回音。
写信不行,咱就登门。
登门三次,次次吃闭门羹。
此路不通,还是继续考试吧。
顶着个光杆进士的身份一直熬到32岁,才通过吏部的选拔考试,好歹是个正式干部,正式进入职场了。
总不升职身体变衰别急,豆腐还热着呢,性急是吃不了的。
初入职场更加郁闷。
34岁时,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个干部,却不是官,是大唐帝国高等院校的老师,搞理论工作和上课的。
中间下过地方,闹过矛盾,到四十来岁,还是被调回学校教书,一眨眼45岁了,还在这个位置上待着。
45岁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在这个年龄,韩愈的头发已经白了,牙齿一颗一颗掉落,衰象阻都阻不住。
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发达,虽然大家吃的都是无污染食品,可是在四五十岁这个年纪上死的人一大把。
唐太宗那么好的生活条件,也就活了52岁。
心怀壮志的韩愈教授,还在天天夹着讲义去给学生上课混饭吃。
说不定哪天挂了,他的职场位置就定格在国子监博士这个框框里了。
压力大呀,得想法子了。
职场突围:一起精心策划的教学事件这是唐元和八年,也就是公元813年的某一个清晨。
国子监的同学们做完早操,吃完早饭,开始集中受训。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教授正儿八经训话了,他首先说了一句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集进学解原文与解析

韩愈集进学解原文与解析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笔雄浑豪放,富有力度,被誉为“韩退之后的韩愈”。
他的一篇代表作品《进学解》揭示了古代进士科举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的思想。
下面是《进学解》的原文与解析。
《进学解》原文:人臣贵贱无不欲茂;未有不守旧法以借古而争先者也。
古者天下贵士,重宝周公、召公,宣父、范蠡;非具览俗贤所及。
自孝父母,及忠君国,治身,则臣子节俭以劝贤。
性不孝而无法德者,不肖子孙也;国家不治而无忠臣良将者,荒乱亡亡之主也。
在韩文公、太宗母者,吾爱也;起予而济之,名誉众人而流焉,亦所谓贤者也。
烧钳刍狗以娱宾客,多人为之匿亡。
其自冒浊而取名誉者,犹累石以玉也。
栾素之马,尚或闻其声焉;闻其名而不见其马者,或由别有高见,不同于世俗之所瞻也。
及闻有苏秦之策,苏秦未始行于世;闻其爱世,若之何至今不见人行之哉?岂其子孙皆不遇时,皆贤於世;不然,则以一人择時利行者於世。
古者,万石之家,多无积业;皆以文吾,奄列功名。
夜郎之声,闻于夏、商;至于诸侯,几随小臣,小吏而吹之矣。
冯唐易字曰向秀;罗隐字曰夜郎;不知向秀、夜郎几人者,非其秀郎也。
曹刿居两京之间,以丧乱之计请於齐;委刘向为公使,令请於齐君。
齐君曰:“东山之志何如?”刿曰:“臣请从之。
”尽敛戎装,忍酷寒,乘轻车,御香车,向秀与之偕行,夜郎以为益厚。
於是乎反操行,往伐齐,大破之;一战当百,获其封於齐。
以至於今之醉且浑;墨子亡而十书传之。
岂有先知子孙之邦乎?犹累木而玉也,去车裂,车裂非薪斧也。
罗隐又云:“慈云寥寥。
”想云非似鄙穷士矣。
白水一条维野马,乃同击激雄雉。
私人所治之政,国人所喻之行也。
聚魑魅而为人,人亦可吉;有石雉而无文章,不可以楚霸。
夫机巧之言必有所蔽,智者莫若义。
明辨敌我,责之以为可约来;衔勖士门,念俗务本,使臣子劝贤也。
败索总篇,鞠之以实报也;捕鹰志介,先伐曹当,告以牢笼,同为世表也。
宣父之策不称,不可以立功官;贤工所法,国家何讥?安得其正人与能人,非司马至也。
文言文《进学解》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进学解》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原文】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0]。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
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
韩愈的散文

韩愈的散文一、《师说》韩愈的《师说》是一篇以教育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师德的反思和教育的价值的探讨,表达了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师道的推崇。
这篇文章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更提出了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社会,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韩愈的思想对于我们思考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二、《进学解》《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经典散文,主要探讨了如何进学和学习的问题。
韩愈通过对进学的不同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论述,提出了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
这对于当今社会的学生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是韩愈的一篇叙事散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展现了韩愈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智慧,珍惜时间,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四、《师说》《师说》是韩愈的一篇重要散文,他在文中对当时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性。
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五、《进学解》《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重要散文,他在文中论述了如何进学和学习的问题。
韩愈强调勤奋刻苦、努力奋斗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这篇文章对于当今社会的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追求自己的梦想。
六、《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是韩愈的一篇叙事散文,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韩愈在文中通过描写峡江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从《进学解》看韩愈治学思想

从《进学解》看韩愈治学思想
韩愈治学思想是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文明与古代书籍研
究与治学思想的总结表达。
他及其著作《进学解》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也包括许多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思想。
一方面,韩愈治学思想强调追求进学力,他曾在《进学解》中表示,“进学者,於博习之力,实当以乘势,以克柔,以自得也”。
即,追求学习的目的是要掌握积极的动力,并发挥其所具有的柔韧度,以至能获得自我满足感。
而且,“学者以凝志,弗反;以斯心淄情,实有以保学”,他主张有志于学习的人拥有自律、不受外界冲击的决心,以至以有助于学习的正念来保持学习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也包括一些反映在日常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例如他曾指出,
“学者实有注求始末与当时,以尽学中博求”,即学者需要以多元全面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以便系统地把握学问、积累丰富的学术知识。
此外,他还特别提到了“大文章”,认为应该努力读解大文章,以便更深入地领略古代文脉的深远性,以及对理解经典著作的才能的提高。
总而言之,韩愈治学思想遵从其师儒家的教义,从“立志”、“求真”到“进
学力”、“读解大文章”,都为高等学习支撑起一片坚实的基础,从而指引着学子遵从教义,努力提升学习能力,促进人类教育繁荣发展。
从韩愈治学思想来看,每个学术者和学习者都应认真贯彻他的训诫,用积极的
学习追求深而广的知识,为学术的发展,亦或是生活的进步尽一份力。
《进学解》原文及翻译(共五则范文)

《进学解》原文及翻译(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进学解》原文及翻译《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
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国子先生解释进学的道理,指陈形势,得出正面道理;第二段学生进行辩解,尽量推翻“进学”的正面道理;第三段先生自我解嘲,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以谦逊自慰的口气发泄牢骚不平。
文章构思别出心裁,语言新颖形象。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进学解》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进学解》[唐]韩愈【题解】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杨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杨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抜地倚天自鸣不平——韩愈《进学解》详解

抜地倚天⾃鸣不平——韩愈《进学解》详解抜地倚天⾃鸣不平——韩愈《进学解》详解韩愈的《进学解》是古代散⽂名篇。
这篇⽂章不论思想内容、艺术特⾊,还是语⾔⽂字,读起来难度都⽐较⼤,所以:(⼀)必须了解韩愈的⽣活经历及写这篇⽂章的背景;(⼆)必须深⼊理解像韩愈这样封建社会中中下层知识分⼦的精神⾯貌和他们对当时社会的切⾝感受;(三)还必须了解这篇⽂章与两汉辞赋的渊源关系,从⽽把握它在艺术构思、表现⽅法、语⾔风格等⽅⾯的新颖独创之处。
⼀、韩愈为什么要写《进学解》?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唐代古⽂运动的领袖,后世将他列为唐宋⼋⼤家之⾸。
韩愈从19岁时开始进京求官,开始他的政治⽣涯,经4次考试,到25岁才中进⼠。
以后他⼜参加4次⾪部博学鸿辞科的考试,都未中选。
韩愈求官⼼切,三次上书宰相,要求仕进,但都没有回⾳。
他只得怀着不遇时之态,离开了长安。
经长期的慕僚⽣活,到贞元18年(802)德宗李适才被朝廷选为“四门博⼠”,这年他已35岁,距初中进⼠已有⼗年之多。
第⼆年(贞元19年)他刚刚升迁为“监察御史”,因关中⼤旱他写了⼀篇《论天旱⼈饥状》为民请命的⽂章,得罪了当朝权贵,⼜⽴即被贬到阳⼭(今⼴东境内)当县令,过上了被贬谪的⽣活。
到元和(宪宗李纯)元年(806)他才重新回到长安,拜“国⼦博⼠”。
国⼦博⼠是当时⾼等学府国⼦监⾥⾯的教书先⽣。
地位不⾼,⽆实权,属闲职。
元和8年(813)韩愈官运好转出任“职⽅员外郎”,⼜因妄议朝政的罪名,降职重新回到国⼦博⼠任上,那时他已45岁。
回顾韩愈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仕途坎坷,⼤起⼤落;⽽⼏次起落都是由于参与政治、关⼼时局,对朝政发表意见⽽遭打击的。
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的遭遇,对⼈才使⽤问题⾮常重视。
当然他对朝廷所⽤⾮⼈就会产⽣强烈的不满情绪。
因此,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论点“⼤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他认为⽂章著作,往往都是作者⾃鸣其不幸的产物。
《进学解》这篇⽂章就是⾃鸣不平的产物。
韩愈的教育思想之《进学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之《进学解》引导语: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韩愈的教育思想之《进学解》。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一)勤勉善思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他所说的“勤”,包括口勤、手勤、脑勤,日以继夜地学习。
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二)“钩玄提要”,博约相辅而行在治学方法上韩愈提出“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即读不同性质的书,要采取不同方法。
阅读史籍一类的书,一定要做出提要,提纲挈领,掌握要点。
阅读辑录古人言论的书籍,一定要探索其要旨,着重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
这种读书方法至今仍是可取的。
韩愈认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即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一定要博览群书务求有所得,知识不论大小,要兼收并蓄。
但要正确处理博与约的关系,由博而约,由约而博,结合进行。
他所提出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意思是说,读书不能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要融会贯通,对书中精华要仔细体味,反复领会。
这个见解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
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韩愈《进学解》给我们的启示副题目:《进学解》读后感班级:09电子一班姓名:李伟虎【提要】通过读这篇文章,自己有感而发。
总结了以下几点怎样学习的方法和读书的目的,读书对我们的重要性等等。
体现我们士大夫在黑暗实现中不能妥协的精神。
【关键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文中很多的观点到现在还是极为看出我们的古代大文豪的智慧和古代人的智慧,一点也不会比现在的人笨,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极高的。
为什么现在不能出现一个大文豪了,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名句,我早就知道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这出自于韩愈的《进学解》,这文章本身到没多少出名的,但这几句话,小学生都会背.不过韩愈说的太平盛世,说的有点违心了.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上面的意思是说当时法治建全,人各有所用,只要你有点小材就一定会被选上,只要有本事,有一特长就行.我看写的有点超现实,多是瞎吹的.当代的社会你就是再有本事,也要给上面送点,跑跑才能被提升,大多数人都患有司之不公呀!不过韩愈在文中还是写出了正确的用人观,值得当今统治者学习,韩愈说粗大的木材做屋梁,细小的木材做屋椽,柱上的斗拱、梁上的短柱、门臼、门坎、门插、门楔,各用合适的材料建造,用以做成房屋,这是木工的心思。
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青芝,粗贱的牛溲尿、马屁菌,破鼓的皮子,都收藏起来,以备使用时无有遗缺,这是良医的修养。
公开、公平地提拔人才,聪明的、老实的各方面的人才都得到任用,沉着委婉的人,可以表现他们特有的美态,卓越超群的人,可以显露他们非凡的才能。
衡量各人的长短,恰当地加以分配任用,这便是宰相用人的原则。
人各有长短,有的人喜欢美术,有的人喜欢数学,有的人喜欢冷,有的喜欢热,如果统治者唯才是用,而不是任人唯亲,唯钱,那么社会风气就会彻底改变,中国向来就是官本位的国家,当官的如果采用正确的选才观,那真是太好了.韩愈的心态很好,当今社会叫的最响的就是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韩愈被排挤到什么程度呢,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老婆孩子都吃不饱穿不暖了,还一句怨言没有,还积极为统治者说话,是封建社会的捍卫者,不是那个把栅栏打破让人过的那种人.书中很多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去继续不断的研究,虽然这篇文章几乎每一名中国人都会轻吟几句,但是远没有达到很好的地步,我们的先祖的智慧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我们才会在不断的进步中吸取教训!《进学解》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3)写的一篇散文。
“进学”就是通过勤奋和深思达到“业精”和“行成”的境地。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以下围绕读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一、读书的目的这篇文章在读书的目的上,列出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笑于列者”的看法,读书也难免一事无成;另一种是韩愈的观点,“进学”方可“业精”“行成”。
今天离韩愈说处的时代已经过去1200年了,但是对于读书,拿“能否当官、挣钱”来衡量其功用的人,仍不在少数。
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化的,因此,无论他人怎么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用“进学”来促进“业精”“行成”,从而提高自身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级教师窦桂梅只有中师的文化程度,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她博览群书,是书籍提高了她的理论水平,是书籍改变了她解读文本的角度,是书籍提升了她研读文本的深度,因此,她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赞赏。
纵观当今的教育名流,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广泛吸取营养,从而高屋建瓴的?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说得好:“优秀教师今天的精彩后面,是广读博览+辛勤耕耘+独立思考+汗水泪水,是多年的‘厚积’换来今天的‘薄发’……我们要时时想到教师自己就是一本书,力求使这本书有深度和广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没有荒漠,而是一片滋养学生的绿洲。
”二、读书的境界本文体现读书的境界主要有两种:1、豁达的境界;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韩愈虽屡遭挫折,但是他笑看风云,从文字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他的沮丧和颓废,有的只是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2、愉悦的境界;有人总爱把刻苦读书说得那么艰辛,其实,在读书读到出神入化的读者那里,读书自有无穷的乐趣。
我知道,我国的外交家李肇星出生山东胶南平民家庭,生活穷苦,但是他却以读书为乐,为了读书,他可以每天往返十余里跑到西山读书避免他人的干扰;为了读书,他常常忘记吃饭;为了读书,他爬到院子里的大树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下来,母亲便把地瓜和水用篮子吊到树上……这些,你能说读书是受罪嘛?如果是,我们希望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这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三读书的方法通过读这篇文章我认为读书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种:反复吟诵、广泛涉猎、钩玄提要、联系实际。
反复吟诵就是“口不绝吟”,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常常是在默读之中发现有会意之处,不觉朗朗成诵,甚至于摇头晃脑,忘情地、投入地反复诵读,这时,才有可能深入其中。
广泛涉猎就是博览群书,如果说广泛涉猎是浏览的话,那么,钩玄提要就是精读,即抓住要点,得其精髓。
在读书时,既要和书中的圣贤对话,更要联系自己和实际。
韩愈广读“六经”“百家”,在“口不绝吟”“手不停批”之中,接通上古与近代,联系当前与自身,以先贤大使指导自己的学业与品行,并且不断地用先贤的言行来比照自己。
在这种对话中,终至自身“业精”“行成”,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我觉得这四种方法对于读书十分有效,时光虽经历了一千多年,当时它们仍是当今读书人采用的好方法。
作家陈荣力写了一段很好的话愿与大家共享:“置身于喧嚣和利益的社会,我们一方面日渐浮躁,另一方面又常常陷于莫名的孤独。
生存状态中的孤独是软弱空虚和无奈的,而惟有读书中的孤独才是充实自由和有力的,洋溢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能享受这种孤独,珍惜这种孤独,或许也是读书的境界之一,人生的境界之一。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做学生的更要清醒自己的头脑,守住自己的一份天地,在书籍中,与“崇高精神”对话,陶冶自己的性情。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一)论怎样学习《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二)指导我们怎样学习韩愈在《进学解》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如他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诰》、《殷盘》文字艰难,不易读懂,《春秋》的褒贬谨慎严正,《左传》释经,浮虚夸大,《易》的变化很奇,但是正当,都可以师法,《诗》的义理很正,词句华丽。
到了《庄子》、《离骚》、《史记》、《汉书》所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曲调虽然不同,但工力却是相等的。
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文章的特点,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三)论人才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他这种思想和《杂说》中的《说马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
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鼓励学生努力进职《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
所以它说;“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意思是说重要的是诸生要考虑学业不能精进,而不要埋怨政府的不明察,不能录用自己,耽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不成,而不要害怕政府的不公正。
韩愈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过多地去考虑社会的不公,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
但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吏昏愦、用人不公的现实,韩愈在文章中却加以美化,这是他消极的一面。
《进学解》虽然篇幅很短,但内容极为丰富,既用精辟的语句说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样的格言,说明了学习应遵守的规律,又用许多生动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精和思。
介绍了儒学经典和古代文献名著的精要,为学生点出头绪,并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选材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