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 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说课教案 三角形全等(二)

说课教案 三角形全等(二)

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用“角边角”、“角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一、教材分析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进一步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本章内容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

它为其它学科和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目标1、探究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并能运用它们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

难点: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运用。

四、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知。

首先通过两个题目回忆前面讨论的用“边边边”、“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其中第二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题目为已知△ABD≌△ACE,那么△ABE≌△ACD吗?2、引入新课。

探究两角和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两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经历自己画图、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让学生总结条件中的注意点。

3、题型展现AD平分∠BAC,AD垂直于BC,△ABD≌△ACD吗?此题肯定能很快想到思路,让多个学生叙述过程,老师并要板书过程,目的强调条件顺序为“角边角”。

仍由此图转化条件为:AD平分∠BAC,∠B=∠C,△ABD还全等于△ACD吗?由刚刚讲的“角边角”,学生很容易进入误区,而且坚定的认为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这时老师可以把思路直接说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判断过程的正确性,从而得到全等的第四种判定方法“角角边”,在这里强调“角角边”就是一种判定方法,遇到相应的条件就可以直接用了,无需再转化成“角边角”。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评价上,我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SAS、ASA、AAS、SSS判定法。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总结,明确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我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我紧扣教材,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判定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4.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_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2.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1.知识与能力:(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判定方法,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3.情感与态度: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获得和使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品质以及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重点确定为:“边角边公理”的内容及应用学习难点发现、验证并归纳边角边公理内容,运用此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法分析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思维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实验发现法,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发现法,同时以直观演示教学法、观察法、探究法为辅。

在教法上,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自主地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特征,通过对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情境等设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中,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是“边边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由生活中遇到的全等问题情境自然引入。

2.画一画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一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会有几种情况。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 教案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 教案
A.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3.如图,AB⊥BC于B,BE⊥AC于E,∠1=∠2,D为AC上一点,AD=AB,则( )
A.
∠1=∠EFD
B.
FD∥BC
C.
BF=DF=CD
D.
BE=EC
4.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
答案与解析
1.【答案】证明:∵BE⊥CE于E,AD⊥CE于D,∴∠BEC=∠CDA=90°,
【答案】证明:∵∠ACB=90°,AC=BC,
∴∠ACD+∠BCE=90°,又∵AD⊥MN,BE⊥MN,∴∠ADC=∠CEB=90°,
而∠ACD+∠DAC=90°,∴∠BCE=∠CAD.
在△ADC和△CEB中, ,∴△ADC≌△CEB(AAS).
∴AD=CE,DC=EB.又∵DE=DC+CE,∴DE=EB+AD.
∴AD=CE,DC=BE,
∴DE=DC+CE=BE+AD;
(2)证明:在△ADC和△CEB中,{∠ADC=∠CEB=90°∠ACD=∠CBE AC=CB,
∴△ADC≌△CEB(AAS),
∴AD=CE,DC=BE,
∴DE=CE-CD=AD-BE;
(3)DE=BE-AD.证明的方法与(2)相同
3.【答案】略
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
[答案:BC= DE(SSS)或∠BAC=∠DAE(SAS)].
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 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2.了解利用SSA不一定能证明三角形全等,3.经历动手操作(已知两边及夹角能确定唯一三角形)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思维能力,4.通过探究对给定的两边及一角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唯一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2.了解利用SSA不一定能证明三角形全等;3.经历动手操作(已知两边及夹角能确定唯一三角形)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思维能力;4.通过探究对给定的两边及一角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唯一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看本节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环节一创设情景【回顾与反思】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对应边相等: AB=A'B', AC=A'C',BC=B'C'对应角相等:∠A=∠A',∠B=∠B',∠C=∠C'3.“SSS”具体内容是什么?思考并积极回答回顾“SSS”判定方法,为学习“SAS”作准备三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环节二探究新知【合作探究】已知△ABC,画一个△A'B'C',使AB=A'B',∠B=∠B'BC=B'C'。

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和原三角形重叠,观察能重合在一起吗?答案:可以重合在一起操作:利用尺规作图法作出△A'B'C',作图的依次顺序是:先画出一条射线,截取A'B' =AB再作出∠B' = ∠B最后截取B'C'=BC,连接A'、C'即可上面的探究说明了什么?你能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吗?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就是边角边判定定理;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案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叫全等形。

研究两个图形全等的方法,是几何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边边边定理,能够灵活运用边边边定理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发展学生识图能力,提高学生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画图—应用”的数学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边边边定理。

(2)难点: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定理的灵活运用。

(3)突破:通过折、剪和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抽象为形象,通过自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4、教学用具:直尺、卡纸教法分析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发展的促进者,也就是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通过提问、评价、解答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像当初数学家发现定律那样去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以发展他们进行研究、探讨和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问题解答,总结学生思路方法。

进行知识综合,充实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演示法与学生一起动手剪纸剪或画出三角形用于教学演示。

3、讨论法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思考,对照材料,回忆有关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开展不同观点的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直到发现结论,探索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
课前准备全等三角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做一做: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六、作业
教材P、187习题11、4;A组1;B组1、
七、板书设计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篇四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对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观察,使学生对全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对应的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方法,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例1?指出下列根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并说明为什么、
分析:
说明:这里可以向学生说明,前面两小节化简二次根式,就是要求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前面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也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例2题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将被开方数或被开方式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二)新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遇到一个二次根式将它化简,为解决问题创
这两个二次根式化简前后有什么不同,这里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被开方数的因数化简后是否是整数了,另一方面被开方数中还有没有开得尽方的因数、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边边边公理的内容,能运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2.继续培养学生画图、实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重点难点】1.难点:让学生掌握边边边公理的内容和运用公理的自觉性;2.重点:灵活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请问同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得两个三角形,△ABC与△全等吗?你是如何判定的.(同学们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剪下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只满足一个或两个边、角对应相等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满足三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二、实践探索,总结规律1、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做一做:给你三条线段、、,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先请几位同学说说画图思路后,教师指导,同学们动手画,教师演示并叙述书写出步骤.步骤:(1)画一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c(4.8cm).(2)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3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以点B为圆心,以线段a (4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3)连结AC、BC.△ABC即为所求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图形叠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换三条线段,再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请你结合画图、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给定三条线段,如果它们能组成三角形,那么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这样我们就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简记为(S.S.S.).2、问题2:你能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法解释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吗?(我们已经知道,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三条边就分别对应相等了,这两个三角形不但形状相同,而且大小都一样,即为全等三角形.)3、问题3、你用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4、范例:例1 如图19.2.2,四边形ABCD中,AD=BC,AB=DC,试说明△ABC≌△CDA. 解:已知AD=BC,AB=DC ,又因为AC是公共边,由(S.S.S.)全等判定法,可知△ABC ≌△CDA5、练习:6、试一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所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相似的,但大小不一定相同).三个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加强练习,巩固知识1、如图,,,△ABC≌△DCB全等吗?为什么?2、如图,AD是△ABC的中线, . 与相等吗?请说明理由.四、小结本节课探讨出可用(SS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灵活运用(SSS )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会全等.五、作业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建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结构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掌握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3.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练习题,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和巩固学生的理解。

2.教师准备三角形模型和图形卡片,用于辅助教学示范。

3.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进行记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两个三角形的图形卡片,提问学生它们是否全等,让学生用已学知识进行判断。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三角形的对应边边长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引入(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示例,并详细解释对应边边长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概念。

2.教师提醒学生在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需要先确定三个条件中的两个,然后再判断第三个条件。

3.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判断时的注意事项。

三、探究(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示例,要求学生根据已学方法判断是否为全等三角形,然后向其他同学做出解释。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两个已知三角形,通过观察边长和角度来判断其是否全等,并进行简要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等。

四、拓展(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让学生尝试通过已学方法判断其是否为全等三角形,并向整个班级进行解答。

2.教师通过板书总结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合理运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题目。

五、巩固和评价(5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并介绍全等三角形相关的拓展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练习更多的全等三角形题目,并对其中的疑惑做好记录。

2.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对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八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八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1.知道“角边角”“角角边”条件的内容,会用“角边角”“角角边”证明全等.2.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三角形全等的问题.3.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导入一:教师: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图1),同学们,小明踢球时不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两块,他要去玻璃店买一块大小相同的玻璃,那么:图1请问:(1)要不要两块都带去?(2)带哪块去呢?(3)带第②块,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带第①块呢?导入二:1.教师: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有哪几种情况?学生:三个角、三条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教师: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学生:三种,分别是:①定义;②SSS;③SAS.注意:AAA是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2.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我们研究了三种,今天我们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二.探究新知教师: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学生:(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活动一: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 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教师: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学生归纳: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活动二:我们刚才作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按下列步骤完成作图(如图2):图2(1)先用量角器量出∠A 与∠B 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边AB 的长; (2)画线段A ′B ′,使A ′B ′=AB ; (3)分别以A ′,B ′为顶点,A ′B ′为一边作∠DA ′B ′,∠EB ′A ′,使∠DA ′B ′=∠CAB ,∠EB ′A ′=∠CBA.(4)射线A ′D 与B ′E 交于一点,记为C ′,即得到△A ′B ′C ′. 教师:将△A ′B ′C ′剪下来,放在△ABC 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即它们全等.学生总结: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角确定,第三个角一定确定.我们是不是可以不作图,用“ASA ”推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探究:如图3,在△ABC 和△DEF 中,∠A=∠D ,∠B=∠E ,BC=EF ,△ABC 与△DEF 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图3证明:∵ ∠A+∠B+∠C=∠D+∠E+∠F=180°, ∠A=∠D ,∠B=∠E ,∴ ∠A+∠B=∠D+∠E ,∴ ∠C=∠F.在△ABC 和△DEF 中,{∠B =∠E,BC =EF,∠C =∠F,∴ △ABC ≌△DEF(ASA).学生总结: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三.新知应用例1 如图4,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AB=AC ,∠B=∠C.求证:AD=A E.例2 如图5,AB ⊥BC,AD ⊥DC ,∠1=∠2,求证:AB=AD.四.课堂小结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和AAS.2.至此,除了定义外,我们有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1)边边边(SSS);(2)边角边(SAS);(3)角边角(ASA);(4)角角边(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善于观察,寻求对应相等的条件,从而获得解题途径.。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数学教育,要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解题思路。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

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SSS、SAS、ASA、AAS、HL这五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全等三角形判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折叠、拼接等操作,演示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一、教学内容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掌握SSS、SAS、ASA、AAS、HL五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举例: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
(1)判定方法的区分与应用:学生容易混淆五种判定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并学会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
举例:对比分析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典型例题强化学生区分与应用能力。
(2)实际问题的转化: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问题,这是学生难以突破的难点。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的探索过程.2.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3.学会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题设条件中的隐含条件,熟悉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步骤.4.学会综合运用“边边边”和“边角边”证明有关三角形边、角相等关系的问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综合运用“边边边”和“边角边”的有关证明.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大家知道,两个三角形仅有两个元素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而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两边及一角分别相等的情形.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2.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二、互动新授【探究3】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多媒体呈现作法: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1)画∠DA′E=∠A;(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3)连接B′C′.教师引导:教材图12.2-5给出了画△A′B′C′的方法.你是这样画的吗?探究3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由探究3可以得到以下基本事实,用它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例2】 如教材图12.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 ,从点C 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B.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 =CB.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分析】 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 =DE.由题意可知,△ABC 和△DEC 具备“边角边”的条件.【证明】 在△ABC 和△DCE 中,⎩⎪⎨⎪⎧CA =CD ,∠1=∠2,CB =CE ,∴△ABC ≌△DEC(SAS).∴AB =DE .想一想:∠1=∠2的根据是什么?AB =DE 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根据对顶角相等,得∠1=∠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AB =DE .【思考】如教材图12.2-7,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观察、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教材图12.2-7中的△ABC与△ABD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即AB=AB,AC=AD,∠B=∠B,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学生有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做为基础,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题设中隐含的相等关系,诸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以及线段、角相等的恒等变形,从中挖掘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另外,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与同伴交流,动手写出证明过程是落实本节学习目标的关键.导学方案一、学法点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或动手画图,真切地感受到“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但“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些事实,并在解题实践中加以应用.二、学点归纳总结(一)知识要点总结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二)规律方法总结1.在证明中要养成按对应顶点写全等三角形的习惯.这样便于正确地写出对应边和对应角.2.要养成发现题设条件中隐含的相等关系的意识,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以及线段、角相等的恒等变形等.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条件中,能判别△ABC≌△A′B′C′的个数是( ).(1)∠A=∠A′,∠B=∠B′;(2)AB=A′B′, BC=B′C′;(3)AB=A′B′,BC=B′C′,CA=C′A′;(4)AB=A′B′,∠B=∠B′, BC=B′C′.A.1个 B.2个C.3个 D.4个2.如图,已知AC=AD,添加下列条件( )后,能直接应用“SAS”证明△ABC≌△ABD.A.∠C=∠D B.BC=BDC.∠CAB=∠DAB D.∠CBA=∠DBA第2题图第3题图二、填空题3.如图,已知AB=AC,再添加一个条件后,就能直接应用“SAS”证明△ABD≌△ACE.这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4.如右图,已知AC=DC,BC=EC,∠ACD=∠BCE,求证△ABC≌△DEC.5.如右图,已知AB=AC,∠B=∠C,BD=CE.求证△ABE≌△ACD.【参考答案】1.B 2.C3.AD=AE(或BE=CD)4.证明:∵∠ACD=∠BCE,∴∠ACD+∠DCB=∠BCE+∠BCD,即∠ACB=∠DCE,又∵AC =DC,BC=EC,∴△ABC≌△DEC(SAS).5.证明:∵BD=EC,∴BD+DE=EC+DE,即BE=CD,又∵∠B=∠C,AB=AC,∴△ABE ≌△ACD(SAS).。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教学设计

1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3;初步运用“边角边”、“角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体会说理表达的严密性及规范性。

3.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3.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教学过程】:学前准备:操作:画ABC ∆,使=60A ∠︒,=45B ∠︒,5AB cm =。

剪下所画的三角形并在小组间比较一下你们所画的三角形能否重合。

一、 复习引入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引出课题。

二、 新课探究(一)、探究:“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操作:画ABC ∆,使=60A ∠︒,=45B ∠︒,5AB cm =。

剪下所画的三角形在小组间比较一下你们所画的三角形能否重合。

猜想:具备怎样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也能够全等呢?2、验证:利用叠合法进行说明3、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及符号语言注:这个全等的条件可以简写成“角边角”,“A.S.A ”。

特别注意的是,“角边角”中的“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

在用符号语言书写的时候大括号中的三个条件也要按照这个顺序来书写(二)、探究:“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思考:在ABC ∆和'''A B C ∆中,'A A ∠=∠,'B B ∠=∠,''AC A C =,ABC ∆和'''A B C ∆全等吗?2、说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得到第三个角也相等,就能转化到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利用“A.S.A ”的判定方法进行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60°57°57°60°44CA O DB E AC OD B3、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3及符号语言注: 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注意的是这里的“边”必须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所以我们不能写在两角的中间位置,我们把它写在第三个位置。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2.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梳理知识体系。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学习中的成功与挫折,形成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一部分,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但对于如何准确地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还不能熟练地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问题情境相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4.解释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确保讨论活动有序进行。
2.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讨论题目,如:“如何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或“举例说明ASA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索。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几何图形概念。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给予个别指导,使他们在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
4.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边角边(平行班)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掌握“边角边”定理内容并初步应用该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数学思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实验,确信结论的正确性。

3 解决问题能熟练应用边角边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情感态度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验探讨并形成结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全面、严谨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边角边的条件和应用
【教学难点】: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突破点】:通过探究3、4的实验比较,使学生真实感受不同条件下的结果,确信边角边的正确性。

【教法、学法设计】:师生合作,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本题是一个实际问题,但事实上很少用这样的
∠DEF,AB=DE,要说
课后练习: A 组
1
.已知,如图,AD=AC ,BD=BC ,O 为AB 上一点,那么,图中共有 3 对
全等三角形.
B
A
C
B
A
E
D
图1 图2 图3
2.如图,△ABC ≌△ADE ,则,AB= AD ,∠E=∠ C .若∠BAE=120°,∠BAD=40°,则∠BAC= 80°.
3.把两根钢条AA ´、BB ´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 如图, 若测得AB=5厘米,则槽宽为 0.05 米.
4.如图4,在ΔAOC 与ΔBOC 中,若AO=OB ,∠1=∠2,加上条件 CO=CO ,则有ΔAOC ≌ΔBOC 。

5.已知,如图,△ABC 中,AB=AC ,AD 是角平分线,BE=CF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个 ( .D ) (1)AD 平分∠EDF ; (2)△EBD ≌△FCD ; (3)BD=CD ; (4)AD ⊥BC .
2
1 C O
A B
E
D A B H F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图5
B 组 6.已知如图,A
C 和B
D 相交于O ,且被点O 平分,你能得到AB ∥CD ,且AB=CD 吗?请说明理由。

证明: 在△AOB 和△COD 中 ∵O 是BD.AC 的中点,
∴BO=DO,AO=CO
又∠AOB=∠COD,
∴△AOB ≌△COD(SAS) ∴∠A=∠C.AB=CD
∴AB ∥CD
7.如图,已知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BE 交AC 于F ,AD 交CE 于H ,①求证:△BCE ≌△ACD ;②求证:CF=CH ;③判断△CFH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①∵∠ACB=∠DCE=60°,∴∠BCE=∠ACD .又∵BC=AC ,CE=CD ,
∴△BCE ≌△ACD ②证明△BCF ≌△ACH ;
③△CFH 是等边三角形.
8.如图,小雯在完成数学作业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AB=CD ,BC=AD ,请说明: ∠A=∠C 的道理,她动手测量了一下,发现∠A 确实与∠C 相等,但他不能说明其中的道理,你能帮助他说明这个道理吗?试试看。

证明:连接BD
在△ABD 和△CBD 中
AB=CD , BC=AD
BD=BD
△ABD ≌△CBD(SSS) ∠A=∠C
9.如图,AO =DO ,BO =CO ,求证:AB =CD .
证明: 在△AOB 和△DOC 中 AO =DO
∠AOB=∠DOC BO =CO
∴△AOB ≌△DOC(SAS) AB =CD
F E
D
C B
A
A ) 11. .如图,AD 平分∠BAC ,A
B =A
C ,则B
D =CD ,试说明理由。

证明: 在△ABD 和△ACD 中 AB =AC
∠BAD=∠CAD AD =AD
∴△ABD ≌△ACD(SAS) BD =CD
12.在下面证明中,填写需补充的条件或理由,使结论成立.
证明:如图3-30,在△ABC 和△CDA 中, ∵AB =CD (已知), ∠1=∠2(已知), ____AC __ = __AC ____ , ∴△ABC ≌△CDA ( SAS ). ∴ _∠DAC _ = ∠_BCA_. ∴AD ∥BC .
13.已知:如图,△ABC 中,点E 、F 分别在AB 、AC 边上,点D 是BC 边中点,且EF ∥BC,DE =DF .
求证:∠B=∠C
[证:∵BD=CD,EF ∥BC ∴∠1=∠2,∠3=∠4 ∵DE=DF, ∴∠2=∠4 ∴∠1=∠3
∵D 是BC 的中点,∴BD=DC,又∠1=∠3,DE=DF ∴△
BED
≌△CFD(SAS) ∴∠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