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范文-《走近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

合集下载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中国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时,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新
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
操和创新能力。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其次,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
和特长。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其特点来制
定教学计划,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
到适合他们的教育。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实践和体验。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脱离生活,而是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
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

这让我明白到,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
更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通过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我将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秉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努力。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一)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

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

《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

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

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

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读完《走近陶行知》这本书,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书中生动的叙述和细致的描述,我了解到了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和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倡导尊重学生个人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独立的人。

他的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和能力。

另外,在书中我也了解到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章思想深邃、言辞优美,感染力十足,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读完《走近陶行知》这本书,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教育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怀的人。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

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

虽然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

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

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

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

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

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靴子也有两双,但我就是要买。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

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

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

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

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

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和作家,他对教育和人生有着独特的
见解,他的著作《读书十五札记》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阅读这本书
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陶行知在书中提到了“读书要有目的性”,他认为读书
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从而更好地
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其次,陶行知强调了“读书要有态度”,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
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

读书时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要被
功利和功名利禄所困扰,要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去阅读,从中获取快
乐和启发。

最后,陶行知还提到了“读书要有方法”,他认为读书要注重
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要善于思考和分析,要善于与他人交流
和分享。

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通过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教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见解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会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更加注重目的性、态度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感谢陶行知的启发,让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三2000字).doc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三2000字).doc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三2000字)引言:这是一篇关于“走近陶行知”的读后作文。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没有爱,老师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

爱学生,就像爱学生一样,用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近。

导言中有更多关于《走近陶行知》一书的文章。

读完《走近陶行知——教师的读者》一书,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深感惊讶。

陶行知独特的“生活即教育”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倡导和实践着爱的教育。

他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

它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没有爱,老师无法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

爱学生,就像爱学生一样,用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近。

对学生没有爱,甚至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就不可能产生吸引学生所需的智慧和技能。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偏爱另一部分学生,MoMo。

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尤其反对“以丑择美”的选择方法。

他开办了一所天才教育学校来爱所有难相处的孩子,包括那些有身体缺陷或疾病的孩子。

他做到了谚语所说的:“每个人都喜欢漂亮的孩子,只有那些爱丑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老师爱学生,有教育,学生爱老师,所以教育有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是严格的,爱是教育。

陶行知在尽力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时,告诉他们要把节俭作为一种美德,绝不浪费。

特别是,当他看到学生的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他给予了他们及时的关心和关注。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以下是关于走近陶行知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一)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教育著作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关注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

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

现在我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离开了生活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 生活化" 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创新能力。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深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忠实记录。

陶行知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版”的谆谆教诲影响着无数的后来人。

我们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的就是自学、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恰恰恰恰相反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从以下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当教务主任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班主任,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经已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某位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辣椒,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举起抓著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男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以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因此我认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个爱、尊重学生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结构性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有自己的魅力;也要善于用激励的方法去激励算法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要为师生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营造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最重要的是要踏进学生的心灵。

前面我就这几点来谈谈后边自己的感受:一、班主任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走进陶行知读后感1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读罢《走进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

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

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他的著作时,我深深感受到了
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

首先,陶行知对教育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学生的个性
和兴趣,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这种
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思考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陶行知的人格魅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谦逊、宽容、善良和正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具备
的品质。

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他用自己
的行动影响着他的学生,让他们受益终身。

最后,陶行知的著作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著作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他用平实的语言和
生动的事例,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教育的
目标、方法和价值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教育岗
位上的责任和使命。

走进陶行知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

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会继续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忠实记录。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谆谆教诲影响着无数的后来人。

我们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的就是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无疑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从以下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因此我认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个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有自己的魅力;也要善于用激励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最重要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下面我就这几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一、班主任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包括《读书要有主见》、《读书的智慧》等。

在阅读陶行
知的作品时,我深受启发,不仅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生有
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读书要有主见》中,陶行知强调了读书时要有主见,不能
盲目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理解书中
的内容。

这让我意识到,读书并不是简单地吸收知识,而是要有批
判性地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另外,在《读书的智慧》中,陶行知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他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要有选择地读书,要注重阅读的质
量而不是数量,要善于总结和归纳等。

这些建议让我对自己的读书
习惯有了新的认识,我意识到要有目的地选择读物,注重深度阅读,而不是浅尝辄止。

通过阅读陶行知的作品,我不仅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
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意识到读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对自我的
提升,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

而陶行知的作品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
指导和启发,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读书的意义和方法。

因此,我会继续走进陶行知的世界,不断地汲取智慧,不断地提升自己。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走近陶行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帮助到大家。

当我在读《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之前,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是只知陶公其名,因是陶公其人而已。

但是当我认真地读完念这封信之后,真是受益匪浅,走近陶行知,进而走进陶行知,让我能够帮助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

读完此书后,我的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详细地了解了岩荠的教育思想,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为让我感受到带来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了的强烈冲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原词,平生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

师爱是核心陶行知师德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反对体罚、讽刺学生,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当代教师,我意识到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

而且我认为,现在的爸爸妈妈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受到教师教员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体悟。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社会活动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基础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心理亲爱学生的心态来看待学生,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显然特殊的钢坯,炼钢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研磨。

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时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脑子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挚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作文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作文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作文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作文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

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

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

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清楚的精神。

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保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

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

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到达了教育的目的'。

从这件微缺乏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方当我读到“老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老实的人。

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三2000字】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三2000字】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小编导语:这是一篇《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读后这本书,我感觉到,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

更多关于《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

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读《走近陶行知》有感

读《走近陶行知》有感

读《走近陶行知》有感这段时间我读了《走近陶行知》这一读本,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感触很深。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从书中我领悟到了几点:一、社会即学校陶行知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社会、自然、生活是他课程资源观的三个关键词。

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他头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朋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

二、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我发现通过让孩子们在课后相互教育,彼此感染,发挥榜样的力量,孩子会相互进步。

他们会用同龄人的语言去帮助有错误的同学。

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时,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小孩之大,在于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在于他们心灵的丰富,在于他们创造潜能的无限。

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像陶行知那样,把学生也当作自己的老师。

同时又不能只看到儿童大的一面,而忽视其不成熟的一面。

陶行知说:儿童不但有错误,而且常常有着许多错误。

因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正是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语。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把尊重、宽容与严格要求密切结合起来。

儿童的发展必须有操作的东西。

陶行知提出四种:玩具、学具、用具、工具。

新课程就是强调让学生自己操作、主动实践、在玩与动过程中探究、体验、感悟。

三、师爱满天下受到老师一点点表扬,孩子会倍加积极,因为他感觉到了老师的鼓励和关爱,信心倍增。

陶行知关于教师爱生精神的论述中,着力最多的是如何正确看待天性各异的学生这一问题。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切莫轻于断定小朋友的品格。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中
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陶行知的一些著作,深受启发,有了一些读书心得。

首先,陶行知强调“以学生为本”。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和创造力。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启发。

其次,陶行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
道德素质至关重要,而这些并不是通过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就能够培
养出来的。

他提倡通过学校的组织生活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
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
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

教师应该
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教育观念。

通过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我会努力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注重品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希望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对于一个人来说受益良多,《走近陶行知》,书虽然不厚,却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片段记录了一位教育大家给祖国的珍贵馈赠,用质朴的言语聚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平民教育〞、“学校观〞、“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表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本书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引领,也是实践中的导航。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为了考试而背一些默一些诗句啊、文章啊。

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考试,因为这种考试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

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开展。

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

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1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

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

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

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

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

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

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

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交融,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爱,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因此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远比教师灌输性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

在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

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
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

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的内心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

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

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宽容让课堂充满宽松,宽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心灵成长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