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合集下载

房性早搏临床路径

房性早搏临床路径

房性早搏临床路径一、房性早搏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早搏(ICD-10:I49.10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心电图表现:(1)提前出现的P′波(P′波可重叠于前一窦性搏动的T波中)。

(2)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3)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4)P′后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

如有畸形QRS波则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如P波无QRS波,称为未下传房早。

在同一导联上,如果P′的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称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的代偿间歇,即包括房早在内的两个正常P波之间的时间短于两倍的正常P-P间距。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房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9.100房性早搏疾病编码。

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造成的房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对于持续性局灶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应当排除左房血栓的存在。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

最新房性早搏临床路径word版本

最新房性早搏临床路径word版本

房性早搏临床路径一、房性早搏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早搏(ICD-10:I49.10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心电图表现:(1)提前出现的P′波(P′波可重叠于前一窦性搏动的T波中)。

(2)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3)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4)P′后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

如有畸形QRS波则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如P波无QRS波,称为未下传房早。

在同一导联上,如果P′的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称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的代偿间歇,即包括房早在内的两个正常P波之间的时间短于两倍的正常P-P间距。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房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9.100房性早搏疾病编码。

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造成的房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对于持续性局灶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应当排除左房血栓的存在。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318病种),总目录概论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318病种),总目录概论

49
4.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50
(四) 心
4.7 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51 内科 4.8 房性心动过速
52 疾病 4.9 肥厚型心肌病 临床
53 路径 4.10 肺动脉高压
54
4.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55
4.12 主动脉夹层
56
4.13 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
57
4.14 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58
4.1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9
4.1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
第 2 页,共 10 页
序号 专业
病种名称
60
5.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1
5.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62
5.2.1 初治 APL
63 (五) 5.2.2 完全缓解的 APL 血液
64 内科 5.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65 疾病 5.4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临床
66 路径 5.5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67
5.6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68
5.7 血友病 A
69
5.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70
6.1 终末期肾脏病
71
6.2 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
72
6.3 急性肾损伤
73 (六) 6.4IgA 肾病行肾穿刺活检 肾
74 内科 6.5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
第 1 页,共 10 页
序号 专业
病种名称
30
3.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1
3.2 脑出血
32
3.3 吉兰巴雷综合症
33
3.4 多发性硬化
34
3.5 癫痫

2017年新发布临床路径清单(1-202)

2017年新发布临床路径清单(1-202)

202个临床路径清单序号专科病种备注1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鼓膜炎2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慢性鼻炎3通用版耳鼻咽喉科外耳带状疱疹4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急性坏死性中耳炎5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隐蔽性乳突炎6通用版耳鼻咽喉科粘连性中耳炎7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鼓室硬化8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慢性鼻窦炎9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鼻咽部血管瘤10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急性扁桃体炎11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扁桃体周围脓肿12通用版耳鼻咽喉科咽旁脓肿13通用版风湿免疫科系统性硬化症14通用版风湿免疫科风湿热15通用版败血症(成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科16通用版布鲁菌病感染科17通用版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科18通用版伤寒感染科19通用版神经梅毒感染科20通用版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科21通用版细菌性痢疾感染科22感染科梅毒县医院适用版23感染科疱疹性咽峡炎县医院适用版24通用版骨科骨样骨瘤25通用版骨科血管肉瘤26通用版骨科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27通用版骨科尤因肉瘤28通用版骨科骨巨细胞瘤29通用版骨科脊柱滑脱症30骨科类风湿性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31骨科膝关节骨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32骨科腰椎骨折县医院适用版33骨科桡骨骨折县医院适用版34通用版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5通用版呼吸内科医院获得性肺炎36呼吸内科肺癌县医院适用版37呼吸内科肺脓肿县医院适用版38呼吸内科急性扁桃体炎县医院适用版39呼吸内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县医院适用版40呼吸内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县医院适用版41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县医院适用版42呼吸内科流行性感冒县医院适用版43呼吸内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县医院适用版44呼吸内科慢性支气管炎县医院适用版45呼吸内科睡眠呼吸障碍县医院适用版46呼吸内科支气管哮喘(非危重)县医院适用版47呼吸内科胸膜炎县医院适用版48呼吸内科医院获得性肺炎县医院适用版49呼吸内科支气管肺炎县医院适用版50呼吸内科自发性气胸县医院适用版51通用版康复科腰椎滑脱症康复序号专科病种备注52通用版康复科腰椎关节突综合征康复53通用版康复科截肢后康复54通用版康复科肩关节不稳康复55通用版康复科肱二头肌肌腱损伤和断裂康复56通用版康复科肘关节损伤康复57通用版康复科跟腱断裂术后康复58通用版康复科踝部韧带损伤康复59通用版康复科原发性脊柱侧弯康复60通用版口腔科深龋(后牙面)61通用版口腔科牙周脓肿行急症处理62通用版口腔科菌斑性龈炎行牙周基础治疗63口腔科慢性牙髓炎(恒磨牙)县医院适用版64口腔科菌斑性龈炎行牙周基础治疗县医院适用版65口腔科牙周脓肿行急症处理县医院适用版66通用版泌尿外科急性睾丸炎67通用版泌尿外科肾素瘤68通用版泌尿外科阴茎癌69通用版内分泌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70通用版内分泌科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71通用版内分泌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72通用版内分泌科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73通用版内分泌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74通用版内分泌科皮质醇增多症75通用版内分泌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76通用版内分泌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77通用版内分泌科下丘脑综合征78通用版内分泌科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79通用版内分泌科胰岛素瘤80通用版内分泌科异位激素分泌综合征81通用版内分泌科肢端肥大症82通用版普通外科甲状舌管囊肿83通用版普通外科下肢动脉栓塞84通用版普通外科胃穿孔85通用版普通外科胃肉瘤86通用版普通外科十二指肠恶性肿瘤87通用版普通外科急性出血性肠炎88通用版普通外科小肠憩室疾病89通用版普通外科结肠憩室病90通用版普通外科阑尾类癌91通用版普通外科胆囊癌92通用版普通外科胆道出血93通用版普通外科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日间手术94通用版普通外科大隐静脉曲张日间手术95通用版神经内科遗传性共济失调96通用版神经内科亨廷顿病97通用版神经外科颅底肿瘤98通用版神经外科脑干占位病变99通用版神经外科脊索瘤100通用版神经外科烟雾病101通用版神经外科蛛网膜囊肿102神经外科头皮裂伤县医院适用版103通用版妇产科羊水过多104通用版妇产科羊水过少序号专科病种备注105通用版妇产科多胎妊娠106妇产科早产(顺产)县医院适用版107妇产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县医院适用版108通用版消化内科胆汁淤积性黄疸109通用版消化内科食管贲门失弛缓症110通用版消化内科慢性胰腺炎111通用版消化内科酒精性肝炎112消化内科营养不良县医院适用版113消化内科急性胃炎县医院适用版114消化内科糜烂性胃炎县医院适用版115消化内科急性胃肠炎(非感染性)县医院适用版116消化内科急性肠炎县医院适用版117消化内科肠梗阻县医院适用版118消化内科便秘县医院适用版119消化内科肛瘘县医院适用版120消化内科肛周脓肿县医院适用版121消化内科脂肪肝县医院适用版122消化内科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县医院适用版123消化内科消化道出血县医院适用版124通用版小儿内科新生儿感染性肺炎125通用版小儿内科新生儿颅内出血126通用版小儿内科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127通用版小儿内科肾小管酸中毒128通用版小儿内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129通用版小儿内科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130通用版小儿内科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131小儿内科新生儿肺炎县医院适用版132小儿内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县医院适用版133通用版小儿外科十二指肠闭锁和狭窄134通用版小儿外科肠重复畸形135通用版小儿外科肠梗阻136通用版小儿外科梨状窝瘘137通用版小儿外科小儿急性穿孔性阑尾炎138通用版小儿外科卵巢扭转139通用版小儿外科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140通用版小儿外科三尖瓣下移141通用版小儿外科右心室双出口142通用版小儿外科主动脉缩窄143通用版小儿外科先天性食管狭窄144通用版心血管内科原发性高血压145通用版心血管内科继发性高血压146通用版心血管内科急性心包炎147通用版心血管内科缩窄性心包炎148通用版心血管内科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内科治疗)149通用版心血管内科冠状动脉瘘(内科治疗)150心血管内科原发性高血压县医院适用版151心血管内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县医院适用版152心血管内科缺血性心肌病县医院适用版153心血管内科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县医院适用版154心血管内科无症状心肌缺血县医院适用版155心血管内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县医院适用版156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县医院适用版157心血管内科充血性心力衰竭县医院适用版序号专科病种备注158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县医院适用版159心血管内科心肌炎县医院适用版160心血管内科低血压县医院适用版161心血管内科心动过缓县医院适用版162心血管内科心悸县医院适用版163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县医院适用版164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介入治疗县医院适用版165心血管内科心力衰竭县医院适用版166通用版心血管外科缩窄性心包炎167通用版心血管外科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168通用版心血管外科冠心病合并瓣膜病169通用版心血管外科胸主动脉瘤170通用版心血管外科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171通用版心血管外科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72通用版心血管外科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73通用版心血管外科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74通用版心血管外科冠状动脉瘘175通用版胸外科脓胸176通用版胸外科乳糜胸177通用版胸外科胸骨骨折178通用版胸外科张力性气胸179胸外科胸腔积液县医院适用版180通用版血液内科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81通用版血液内科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82通用版血液内科毛细胞白血病183通用版血液内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84通用版血液内科急性粒细胞缺乏症185通用版血液内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6通用版血液内科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87通用版血液内科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188通用版血液内科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89血液内科初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县医院适用版190血液内科慢性失血性贫血县医院适用版191通用版眼科结膜肿物192眼科真菌性角膜溃疡县医院适用版193通用版肿瘤科扁桃体癌放射治疗194通用版肿瘤科阴道癌195通用版肿瘤科不适合局部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扁桃体癌化疗196肿瘤科脂肪瘤县医院适用版197通用版精神科器质性精神障碍(非痴呆)198通用版精神科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199通用版精神科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200通用版精神科急性应激反应201通用版精神科创伤后应激障碍202精神科非器质性失眠症县医院适用版。

2017年新发布临床路径清单(1-202)

2017年新发布临床路径清单(1-202)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专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风湿免疫科 风湿免疫科
备注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备注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通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县医院适用版 通用版
病种 腰椎关节突综合征康复 截肢后康复 肩关节不稳康复 肱二头肌肌腱损伤和断裂康复 肘关节损伤康复 跟腱断裂术后康复 踝部韧带损伤康复 原发性脊柱侧弯康复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CD-10:I42.101)。

行经皮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ICD-9-CM-3:37.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黑朦或短瞬间头晕、猝死。

2.超声心动图特点: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伴SAM现象。

3.心电图特点:T波倒置、ST段改变、异常Q波,可有多种心律失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基础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

2.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或LVOTPG 静息时<50mmHg,应激时≥70m Hg,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

3.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

4.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器。

5.双腔起搏器(DDD)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宜PTSMA或手术不成功,特别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2.101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核磁共振;(4)冠脉+左心室造影,注意左心室测压。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 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心内科临床路径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2.折返性房速;其机制是绕固定解剖障碍或功能性障碍区的折返;原发性的折返性房速多见于老年患者且多发于右房,心脏外科术后以及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容易产生折返性心动过速,其频率多在180-300次/分,房室传导以2:1多见但也可以出现1:1传导,严重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力衰竭;心电图显示P波与窦性者形态不同,多数情况下心房激动连续存在,产生锯齿样心房波;三维电生理标测以及拖带标测有助于明确折返性房速的机制和折返路径;此外,部分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各种原因导致右心房明显扩大者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甚至窦性静止,在转复或导管消融术后需要进行起搏器植入术;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查找引起房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2.治疗诱因包括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3.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4.经导管消融;适应证:1反复发作症状性房速,推荐级别I;2症状性或无症状性的无休止房速,推荐级别I;3非持续性的无症状性房速,推荐级别Ⅲ;5.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房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造成的房速;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首诊处理急诊室;1.明确房速的诊断;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或缓解房速的方式: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终止房速;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同步直流电复律;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或暂时观察,心室率过快时可应用药物控制心室率;3.初步筛查引起房速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1存在洋地黄过量、代谢或电解质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诱因的患者,房速终止后给予停药观察,补充电解质等治疗后进入“药物治疗流程”;2符合导管消融适应证的房速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手术流程”;3对于多源性房速,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效果较差;治疗一般针对原发的肺部疾病和/或纠正电解质紊乱;七术前准备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1–2天;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对于持续性局灶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应当排除左房血栓的存在;八选择用药;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3.必要时术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九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明确患者房速的基础疾病后,可选择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差且心功能障碍,可行紧急消融术;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2.术中用药:局部麻醉药,诱导麻醉药需行直流电复律者;十术后恢复3–4天;1.需复查心电图;2.必要时复查Holter和超声心动检查;十一出院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2.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十二变异及原因分析;1.消融术部分成功,另需药物治疗;2.消融术后因患者窦房结功能不良需植入永久起搏器;3.其他情况,包括手术并发症等;二、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房房性心动过速ICD-10:行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EPS +RFCAICD-9-CM-3: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病历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5–7天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到达急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日期到达急诊0–30分钟 到达急诊0–60分钟 到达急诊0–24小时 主 要 诊 疗工 作 □ 描记12导联心电图 □ 评价心电图 □ 询问病史 □ 检查生命体征,体格检查□ 完成血流动力学评估 □ 根据患者病情,向家属交 代可能的风险、所需抢救 措施包括同步直流电转 复及气管插管、动脉深静脉穿刺等,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 □ 请上级医师会诊 □ 如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 定,若没有禁忌,即刻予以 同步直流电复律 □ 如血流动力学尚稳定,可予 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或暂时观察,心室率过快时可应用药物控制心室率 □ 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相关 知情同意书 □ 评价病史及基础病,分析各项化验结果 □ 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 准备收入相关病房 □ 洋地黄过量,代谢或电解质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诱因病因或无手术指征采用“药物治疗流程” □ 符合导管消融适应症的房速采用“EPS+RFCA 流程表” □ 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和 心室率情况重 点 医 嘱长期医嘱: □ 吸氧 □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 临时医嘱: □ 描记12导联心电图 □ 血清心肌标记物测定 □ 血常规+电解质 □ 动脉血气分析 □ 凝血功能 长期医嘱: □ 一级/特级护理 □ 每小时测量记录生命体征 □ 卧床、禁食水 □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 □ 复律后维持窦律治疗按需 临时医嘱: □ 麻醉机吸氧如需同步直流电转复 □ 静脉予麻醉药物如需同步直流电复律□ 同步直流电复律按需 □ 描记12导联心电图转复后□ 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直流电转复后按需长期医嘱: □ 一级/特级护理 □ 卧床 □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 □ 吸氧□ 复律后维持窦律治疗按需 临时医嘱: □ 口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 针对异常化验指标进行复查 主要护理□ 协助患者或家属完成挂 号、交费等手续 □ 一级/特级护理 □ 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 □ 一级/特级护理 □ 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工作□取血并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用药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并经导管消融、非危重抢救的房速患者;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CD-10:;行经皮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ICD-9-CM-3:;二诊断依据;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黑朦或短瞬间头晕、猝死;2.超声心动图特点: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伴SAM现象;3.心电图特点:T波倒置、ST段改变、异常Q波,可有多种心律失常;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1.基础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2.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或LVOTPG静息时<50mmHg,应激时≥70m Hg,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3.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4.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器;5.双腔起搏器DDD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宜PTSMA 或手术不成功,特别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四标准住院日为11–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核磁共振;4冠脉+左心室造影,注意左心室测压;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脑钠肽、心脏负荷试验;七选择用药;同基础药物治疗;八手术时间为入院后5–7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2.手术方式:PTSMA,术前常规植入临时起搏器,术中床旁心脏超声心肌声学造影支持;3.术中用药:抗血栓药肝素化、吗啡等;4.术后处理:1介入术后即刻需检查项目:生命体征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穿刺部位的检查、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查;2介入术后常规入住重症监护病房24–48小时;3临时起搏器保留24–48小时后酌情拔出;九术后住院恢复4–7天;1.介入术后第1天需检查项目: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血常规、尿常规;2.观察患者症状和心律失常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复查术后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3.继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渗血情况;4.根据患者情况可继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等药物;十出院标准;1.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改善;2.穿刺部位愈合良好;3.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1.冠脉造影后转外科行心肌切除术;2.造影冠脉形态和/或左心室功能异常,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3.药物保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二、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表单适应对象:第一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ICD-10:行经皮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ICD-9-CM-3: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标准住院日11-14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动脉高压ICD-10:;二诊断依据;根据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肺动脉高压专家共识及2009年欧洲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1.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乏力、胸痛、晕厥、水肿;2.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厚;胸片呈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增宽;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室扩大、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导管检查证实平均肺动脉压力≥25mmHg;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肺动脉高压专家共识及2009年欧洲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1.右心衰竭的处理:1一般处理:吸氧,监测心电图、血压和指端氧饱和度;2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的应用;3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适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2.抗凝治疗:适于部分动脉型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3.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适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未知的和/或多因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1钙拮抗剂;2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3内皮素受体拮抗剂;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肺动脉高压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3凝血功能、D-二聚体;4血气分析;5心电图、胸片及超声心动图;66分钟步行距离病情许可时;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沉;2甲状腺功能;3乙肝、丙肝、艾滋病检查;4心力衰竭的生化标志物如BNP或NT-Pro BNP;5风湿免疫学指标;6呼吸功能;7睡眠呼吸监测;8肺血管CT;9肺灌注/通气显像;10心脏核磁共振;11右心导管检查、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肺动脉造影;12下肢静脉超声检查;13腹部超声检查;14左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2.基础治疗吸氧﹑地高辛﹑利尿剂;3.抗凝治疗;4.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适用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未知的和/或多因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1钙拮抗剂;2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3内皮素受体拮抗剂;4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八出院标准;1.症状缓解;2.生命体征稳定;3.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2.等待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3.合并严重感染不易控制者;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ICD-1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急诊时间:年月日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ICD-10:;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随二尖瓣瓣口面积缩小或病情进展可依次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日常活动引起气短及端坐呼吸,劳累或情绪激动等可诱发急性肺水肿;2咳嗽:多在劳力后或夜间睡眠时发生,多为干咳,并发感染时可咳粘液样痰或浓痰,急性肺水肿时可伴剧烈咳嗽,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3咯血:可表现为痰中带血,大量咯血或粉红色泡沫痰;4声嘶:为左心房扩大和左肺动脉扩张压迫左喉返神经所致;5右心衰竭症状:病情进展时可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为少尿、水肿、腹胀、纳差等;6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多见、急性肺水肿、肺部感染、血栓栓塞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2.体格检查;1二尖瓣狭窄的心脏体征:心尖搏动正常或不明显,心尖区可闻及第一心音亢进和开瓣音,提示前叶柔顺、活动度好;如瓣叶钙化僵硬,则第一心音减弱,开瓣音消失;心尖区可闻及低调的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可触及舒张期震颤;2肺动脉高压和右心扩大的心脏体征:肺动脉高压时,胸骨左下缘可扪及右心室收缩期抬举样搏动,第二心音亢进;由于肺动脉扩张,在胸骨左上缘可闻及短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和递减型高调叹气样舒张早期杂音;右心室扩大伴三尖瓣关闭不全时,胸骨左缘第4、5肋间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吸气时增强;3.辅助检查;1心电图:各种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多见,如心房颤动等;重度二尖瓣狭窄可见二尖瓣型p波,电轴右偏和右心室肥厚;2胸部X线:依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出现相应的胸部X线表现如肺淤血,间质性肺水肿或肺泡性肺水肿,左心房扩大,右心室扩大,肺动脉段突出等;3超声心动图:是明确和量化二尖瓣狭窄程度的可靠方法;M型示EF斜率降低,A峰消失,后叶前向移动和瓣叶增厚;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显示狭窄瓣膜的形态和活动度,并测量瓣口面积;典型者为舒张期前叶呈圆拱状,后叶活动度减弱,交界处粘连融合,瓣叶增厚和瓣口面积缩小;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内科治疗;1一般治疗:减少体力活动,限制钠盐摄入,适当应用利尿剂,避免和控制诱发病情加重的因素,如感染、贫血等;2急性肺水肿处理:处理原则与急性左心衰竭所致肺水肿相似,但应当注意:避免使用以扩张小动脉为主,减轻心脏后负荷的血管扩张药,应当选用扩张静脉系统,减轻心脏前负荷为主的硝酸酯类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对二尖瓣狭窄的肺水肿无益,仅在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时可静脉注射西地兰,以减慢心室率;3心房颤动和血栓栓塞的防治:合并心房颤动者,主要是控制心室率,争取恢复和保持窦性心律;对于合并心房颤动、有血栓栓塞史、左心房耳血栓者,如无抗凝禁忌证,均应当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2.介入和外科治疗当二尖瓣瓣口面积<,伴有症状,尤其症状进行性加重时,可采用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扩大瓣口面积,减轻狭窄,缓解症状;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是指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外科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直视分离术和人工瓣膜置换术;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脑利钠肽、D-二聚体、血气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链“O”、肝肾功能、电解质;3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糖、血脂、凝血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七选择用药;1.利尿:呋塞米等;2.心室率控制: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等;3.急性肺水肿时可用硝酸酯类药物;4.抗凝治疗:华法林;八出院标准;1.心力衰竭症状得到基本控制;2.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情况;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任何原因需要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2.病情危重;3.出现严重并发症;二、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治疗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ICD-1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5天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主动脉夹层ICD-10: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联盟及2003年JNC7相关指南;1.临床表现:1突发的持续剧烈疼痛,呈刀割或者撕裂样,向前胸和背部放射,亦可以延伸至腹部、腰部、下肢和颈部;2有夹层累及主动脉及主要分支的临床表现和体征;2.辅助检查:1MRA、CTA或组织多普勒超声证实主动脉夹层;2多数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D–二聚体明显升高;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联盟及2003年JNC7相关指南;处理原则:本临床路径主要针对主动脉夹层的高血压危象内科治疗部分;一旦确诊本病,应当立即开始内科处理;根据影像学结果,对患者DebakeyⅠ型和Ⅱ型夹层患者,为防止夹层恶化和破裂,应当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对DebakeyⅢ型患者,如病情稳定,不伴有并发症,可选择内科综合治疗;1.控制疼痛:可选用吗啡、杜冷丁和镇静剂等,镇痛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心率;根据疼痛控制情况,可每6–8小时重复使用一次;缺点是有可能成瘾;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采用止痛泵;2.尽快控制血压和心率至可耐受的低限,二者同步进行:β1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剂联合应用;首先选用静脉给药路径,如选用硝普钠加美托洛尔和/或乌拉地尔或艾司洛尔等,快速十分钟内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心率至70次/分以下;若病情允许,患者能耐受,逐渐调整剂量,将血压和心率降至100/70mmHg和50次/分左右;稳定后,可逐步改用口服降压药物,如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的基础上,加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ARB、ACEI、利尿剂等;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主动脉夹层疾病编码;2. 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血气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3心电图、床旁胸片、超声心动图,主动脉CTA或MRA;4四肢血压ABI;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D-二聚体等;七药物选择;1.急性期早期用药;1控制疼痛:对持续剧烈的疼痛,可选用吗啡、杜冷丁和镇静剂等,镇痛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心率;根据疼痛控制情况,可每6-8小时重复使用一次;缺点是有可能成瘾;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采用止痛泵;2尽快控制血压和心率至可耐受的低限,二者同步进行:β1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剂联合应用;首先选用静脉给药路径,如选用硝普钠加美托洛尔和/或乌拉地尔或艾司洛尔等,快速10分钟内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心率至70次/分以下,若病情允许,患者能耐受,逐渐调整剂量,将血压和心率降至100/70mmHg和50次/分左右;2.急性期症状缓解后用药:症状缓解后,可逐步改用口服降压药物,如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的基础上,加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ARB、ACEI、利尿剂等,继续将血压和心率控制在理想水平;八出院标准;。

心内科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心内科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心内科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房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行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EPS+RFCA)(ICD-9-CM-3: 37.34/37.26)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急诊时间:年月日时分日期到达急诊(0–30分钟)到达急诊(0–60分钟)到达急诊(0–24小时)主要诊疗工作□描记12导联心电图□评价心电图□询问病史□检查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完成血流动力学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抢救措施(包括同步直流电转复及气管插管、动脉深静脉穿刺等),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请上级医师会诊□如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若没有禁忌,即刻予以同步直流电复律□如血流动力学尚稳定,可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或暂时观察,心室率过快时可应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评价病史及基础病,分析各项化验结果□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准备收入相关病房□洋地黄过量,代谢或电解质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诱因(病因)或无手术指征采用“药物治疗流程”□符合导管消融适应症的房速采用“EPS+RFCA流程表”□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室率情况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吸氧□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描记12导联心电图□血清心肌标记物测定□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凝血功能长期医嘱:□一级/特级护理□每小时测量记录生命体征□卧床、禁食水□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复律后维持窦律治疗(按需)临时医嘱:□麻醉机吸氧(如需同步直流电转复)□静脉予麻醉药物(如需同步直流电复律)□同步直流电复律(按需)□描记12导联心电图(转复后)□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直流电转复后按需)长期医嘱:□一级/特级护理□卧床□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吸氧□复律后维持窦律治疗(按需)临时医嘱:□口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针对异常化验指标进行复查主要护理工作□协助患者或家属完成挂号、交费等手续□取血并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用药□一级/特级护理□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一级/特级护理□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并经导管消融、非危重抢救的房速患者。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318病种)。。。。。。。。。。。。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318病种)。。。。。。。。。。。。

145
10.8 肱骨干骨折
146
10.9 肱骨髁骨折
147
10.10 尺骨鹰嘴骨折
148 (十) 10.11 尺桡骨干骨折
149 骨科 10.12 股骨髁骨折
150 疾病 10.13 髌骨骨折
151 临床 10.14 胫腓骨干骨折
152 路径 10.15 股骨下端骨肉瘤
153
10.1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疾病 106 临床 8.17 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 107 路径 8.18 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
108
8.19 原发性肝细胞癌
109
8.20 肝门胆管癌
110
8.21 细菌性肝脓肿
111
8.22 胃癌(2011 版)
112
8.23 脾破裂
113
8.24 胰腺癌
114
8.25 胰腺假性囊肿
115
疾病 23 临床 2.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24 路径 2.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25
2.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26
2.12 上消化道出血
27
2.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28
2.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29
2.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第 1 页,共 10 页
序号 专业
85 临床 7.6 垂体催乳素瘤 86 路径 7.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87
7.8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88
7.9 尿崩症
89
7.10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
第 3 页,共 10 页
序号 专业
病种名称
90
8.1 胃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路径最新版目录

临床路径最新版目录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肺脓肿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结核性胸膜炎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慢性支气管炎6特发性肺纤维化、7胸膜间皮瘤8原发性支气管肺癌9社区获得性肺炎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支气管扩张12支气管哮喘13自发性气胸14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贲门失缓和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2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3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4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5溃疡性结肠炎〔中度〕6上消化道出血7十二指肠溃疡出血8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9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10胆总管结石11胃十二指肠溃疡12反流性食管炎13大肠息肉14轻症急性胰腺炎15肝硬化腹水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病毒性脑炎2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3肌萎缩侧索硬化4急性横贯性脊髓炎5颈动脉狭窄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7视神经脊髓炎8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脑出血11吉兰巴雷综合症12多发性硬化13癫痫14重症肌无力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房性心动过速2肥厚型心肌病3肺动脉高压4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5主动脉夹层6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7心房颤抖介入治疗8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9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10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1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12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13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6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2慢性髓细胞白血病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血友病A6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9初治APL10 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2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3急性肾盂肾炎4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5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治疗6慢性肾脏病贫血7终末期肾脏病8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9急性肾损伤10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1垂体催乳素瘤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4尿崩症5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6 1型糖尿病7 2型糖尿病8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9库欣综合征10 Graves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甲状腺癌2结肠癌3胃癌4胃十二指肠溃疡5急性乳腺炎6直肠息肉7门静脉高压症8. 腹股沟疝9下肢静脉曲张10血栓性外痔1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2结节性甲状腺肿13乳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颅骨凹陷性骨折2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4颅骨良性肿瘤5大脑中动脉动脉瘤6颈内动脉动脉瘤7高血压脑出血8大脑半球胶质瘤9大脑凸面脑膜瘤10三叉神经良性肿瘤11椎管内神经纤维瘤12颅前窝底脑膜瘤13颅后窝脑膜瘤14垂体腺瘤15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16三叉神经痛17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2肱骨髁骨折3尺骨鹰嘴骨折4尺桡骨干骨折5股骨髁骨折6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7股骨下端骨肉瘤8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9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11胸椎管狭窄症12股骨头坏死13髋关节发育不良14髋关节骨关节炎15膝内翻16膝关节骨关节炎17腰椎间盘突出症18颈椎病19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20股骨颈骨折21胫骨平台骨折22踝关节骨折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肾癌2肾盂癌3输尿管癌4前列腺癌5肾上腺无功能腺瘤6睾丸鞘膜积液7精索鞘膜积液8精索静脉曲张9肾癌10膀胱肿瘤11良性前列腺增生12肾结石13输尿管结石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2漏斗胸3非侵袭性胸腺瘤4肺良性肿瘤5纵膈良性肿瘤6食管裂孔疝7支气管扩张症8气管恶性肿瘤9食管平滑肌瘤和纵膈恶性畸胎瘤 10贲门失缓和症11自发性气胸12食管癌13支气管肺癌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法洛四联症2主动脉瓣病变3升主动脉瘤4房间隔缺损5 室间隔缺损6动脉导管未闭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子宫腺肌病2 卵巢良性肿瘤3宫颈癌4输卵管妊娠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完全性前置胎盘2过期妊娠3医疗性引产4阴道产钳助产5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6阴道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7产褥感染8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9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0方案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矮小症2病毒性心肌炎3川崎病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癫痫61型糖尿病7急性肾小球肾炎8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1过敏性紫癜12毛细支气管炎13热性惊厥14胃食管反流病15消化性溃疡16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7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支气管肺炎 19轮状病毒肠炎20 支原体肺炎21麻疹合并肺炎22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先天性肠旋转不良2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3先天性胆管扩张症4急性化脓性阑尾炎5发育性髋脱位〔2岁以上〕6先天性马蹄内翻足7梅克尔憩室8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肾积水9肾母细胞瘤〔Ⅰ-Ⅱ期〕10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低位〕11先天性肌性斜颈和隐睾〔睾丸可触及〕 12先天性巨结肠13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4尿道下裂15急性肠套叠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2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3急性虹膜睫状体炎4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5角膜裂伤6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7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8翼状胬肉切除手术9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0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共同性斜视12上睑下垂13老年性白内障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鼻出血2鼻腔鼻窦恶性肿瘤3鼻中隔偏曲4分泌性中耳炎5甲状腺肿瘤6慢性扁桃体炎7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8突发性耳聋9下咽癌10腺样体肥大1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3声带息肉14慢性鼻-鼻窦炎15喉癌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1牙列缺损2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3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4复发性口腔溃疡5口腔扁平苔藓6口腔念珠菌病7单纯疱疹8乳牙中龋9乳牙慢性牙髓炎10个别乳磨牙早失11舌癌12唇裂13腭裂14下颌骨骨折15下颌前突畸形16腮腺多形性腺瘤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1白癜风2淋病3慢性光化性皮炎4荨麻疹5系统性硬化症6寻常痤疮7寻常型银屑病8带状疱疹9皮肌炎/多发性肌炎10寻常型天疱疮11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CD-10:I42.101)。

行经皮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ICD-9-CM-3:37.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黑朦或短瞬间头晕、猝死。

2.超声心动图特点: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伴SAM现象。

3.心电图特点:T波倒置、ST段改变、异常Q波,可有多种心律失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基础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

2.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或LVOTPG 静息时<50mmHg,应激时≥70m Hg,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

3.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

4.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器。

5.双腔起搏器(DDD)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宜PTSMA或手术不成功,特别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2.101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核磁共振;(4)冠脉+左心室造影,注意左心室测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期
到达急诊(0–30分钟)
到达急诊(0–60分钟)
到达急诊(0–24小时)






□描记12导联心电图
□评价心电图
□询问病史
□检查生命体征,体格检查
□完成血流动力学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向家属交
代可能的风险、所需抢救
措施(包括同步直流电转
复及气管插管、动脉深静脉穿刺等),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
□凝血功能
长期医嘱:
□一级/特级护理
□每小时测量记录生命体征
□卧床、禁食水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
□复律后维持窦律治疗(按需)
临时医嘱:
□麻醉机吸氧(如需同步直流电转复)
□静脉予麻醉药物(如需同步直流电复律)
□同步直流电复律(按需)
□描记12导联心电图(转复后)
□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直流电转复后按需)
□将“出院总结”交给患者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告知随访相关内容及联系方式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请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




长期医嘱
□心电、血压监测
□血小板活化剂或抗凝治疗
临时医嘱
□换药1次(EPS+RFCA术后6小时解除包扎,局部听诊有无杂音)
□预防性抗菌药物
□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按需)
□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并经导管消融、非危重抢救的房速患者。
日期
住院第1–2天
住院第2–3天
(手术日)
住院第3–4天






□上级医师查房
□分析病因、危险分层、监护强度、治疗效果评估
□请上级医师会诊
□如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
定,若没有禁忌,即刻予以
同步直流电复律
□如血流动力学尚稳定,可予
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或暂时观察,心室率过快时可应用药物控制心室率
□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相关
知情同意书
□评价病史及基础病,分析各项化验结果
□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准备收入相关病房
□EPS+RFCA术后患者有置入永久起搏器指征,转入“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流程”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
临时医嘱
□描记12导联心电图
□Holter(按需)
□心脏CT或MRI(按需)
□抗心律失常药(按需)
□经食道超声检查(按需)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临时医嘱
□明日局麻下行EPS+RFCA术
□备皮
□手术前晚可口服镇静药物
□继CA手术
□EPS+RFCA术后护理
□卧床
□心电、血压监测
□吸氧
□血小板活化剂或抗凝治疗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继续调整抗心律失常药(按需)
□描记12导联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必要时)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宣教
□病房设施及相关规定介绍
□心理及生活护理
□心理及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相关治疗和检查活动
EPS+RFCA术中如
□穿刺静脉者,术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2小时,平卧4–6小时后可下地活动
□如穿刺动脉,术后加压包扎,可延长至8小时,平卧12小时后解除包扎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出院医嘱: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血小板活化剂或抗凝治疗;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按需)
□定期复查
主要护理工作
□术后心理及生活护理
□配合医师伤口换药
□指导并监督患者术后的治疗与活动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完成病历书写
□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诊治方案,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
□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
□完成术前准备
□继续调整抗心律失常药
□术后观察血压、心率和心电图的变化以及有无心包填塞、气胸、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并发症发生则及时处理
□术后穿刺部位观察
□术后给予抗菌药物
□洋地黄过量,代谢或电解质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诱因(病因)或无手术指征采用“药物治疗流程”
□符合导管消融适应症的房速采用“EPS+RFCA流程表”
□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和
心室率情况




长期医嘱:
□吸氧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
临时医嘱:
□描记12导联心电图
□血清心肌标记物测定
□血常规+电解质
□动脉血气分析
长期医嘱:
□一级/特级护理
□卧床
□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
□吸氧
□复律后维持窦律治疗(按需)
临时医嘱:
□口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针对异常化验指标进行复查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患者或家属完成挂
号、交费等手续
□取血并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用药
□一级/特级护理
□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
□一级/特级护理
二、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房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行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EPS+RFCA)(ICD-9-CM-3: 37.34/37.26)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急诊时间:年月日时分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日期
住院第4–5天
住院第5–6天
(出院日)






□安排术后相关检查
□术后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
□术后伤口观察,换药等相关治疗
□术后血小板活化剂或抗凝治疗
□术后继续给予抗菌药物
□确定行EPS+RFCA术的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如果患者可以出院:
□通知出院处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