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推荐】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a13709d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1.png)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合一、整数和常数- 整数由自然数及其相反数组成,用于表示有向数量。
- 常数是固定的数值,在数学中经常出现。
二、数的比较- 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等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 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排序和对数进行分类。
三、数的顺序和位置- 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可以使用数轴来表示数的位置。
- 数轴上的点表示具体的数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四、加法和减法- 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总数的运算。
- 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运算。
五、长度的比较- 长度是表示物体或距离的大小。
- 可以使用长度的比较符号(>, <, =)来比较不同物体或距离的大小。
六、图形的认识- 图形是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
- 常见的图形包括圆、正方形、矩形等。
七、时间的认识- 时间是人们进行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衡量单位。
- 通过钟表可以表示时间的长短和先后关系。
八、直方图的认识- 直方图是一种用长方形表示不同数据频率或数量的图形。
- 直方图能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九、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有不同种类的三角形。
- 三角形的性质和角度有关。
十、分数的认识- 分数是用来表示部分数量的数学表示法。
- 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母表示总分割数,分子表示被分割的数量。
十一、数的连续和间隔- 数的连续是指在一系列数中依次递增或递减的关系。
- 数的间隔是指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
十二、图形的装饰和美化- 图形的装饰可以使图形更加美观和有吸引力。
- 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和纹理来进行图形的装饰和美化。
以上是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整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精编】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8a22b6ec49649b6648d747e6.png)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重要知识点|人教版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2、两位数(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
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3edd0f58fafab069dc0284.png)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最后数到几,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上、下的含义: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2、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
注意:一般情况下都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若题目指明图中人物的左、右,就要以图中人物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二、比大小1、左、右两边的数相等,就用“=”表示,如5=5,读作:5等于5。
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如5>3,读作5大于3。
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即2<3,读作2小于3。
2、填“>”或“<”时,哪边数大,开口就对着哪边。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数到几,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个数,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https://img.taocdn.com/s3/m/16bfa6495ef7ba0d4a733bd7.png)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第一单元数一数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人教版小学一年上册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一年上册数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f5c402aef8941ea66e05eb.png)
人教版小学一年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小学一年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2024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归纳总结
![(2024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03a74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5.png)
第一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8=8 9-0=9 4-4=0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6—10的认识: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
最新部编人教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部编人教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10c9d4276a20029bc642d18.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e921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2.png)
1.数的认识:
-认识自然数和零;
-用手指表示数字的个数;
-用数字表示物品的多少;
-数的比较大小;
-数的顺序排列。
2.数的读法和书写:
-数字0-9的读法和书写;
-数字的顺序读法和书写;
-数字的组合读法和书写。
3.数字的组成和拆分:
-数字可以由十位数和个位数组成;
-十位数和个位数之间用十连接;
-两个数字的组合表示一个两位数;
-两位数可以拆分为十位数和个位数。
4.数的计数:
-用手指计数;
-使用计算器进行计数;
-数的计数的顺序规律。
5.数的顺序:
-数的前项和后项;
-数的相邻关系;
-数的顺序排列。
6.数的比较和排序:
-数的大小比较;
-数的从小到大排序;
-数的从大到小排序。
7.数的运算:
-加法的概念和运算;
-用加法表示物品的集合;
-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用减法表示物品的去除;
-用数轴表示加减法运算。
8.分类和归类:
-对物品进行分类;
-认识相同类别的物品。
9.数的应用:
-数的实际应用;
-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
以上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主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数的认识、读写、组成和拆分,以及加减法运算和数的排序等基本数学概念。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初步建立对数的认识和计算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5e661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9.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1. 自然数的认识要点:
- 自然数的概念:0、1、2、3...
- 自然数的顺序排列和表示方法
- 自然数的用途:计数、排序等
2. 数的组成要点:
- 数的拆分和组合
- 数的进位和退位
- 数的位权
3. 加法和减法的要点:
- 加法的定义和性质
- 减法的定义和性质
-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和应用
4. 乘法和除法的要点:
- 乘法的定义和性质
- 乘法口诀的学习和应用
- 除法的定义和性质
- 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和应用
5. 位置与方向的要点:
- 上、下、左、右的概念
- 位置关系的判断
- 方向的认识和描述
6. 长度与重量的要点:
- 长度的认识和测量:尺、米
-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 重量的认识和测量:千克、克
- 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7. 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要点:
-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 分析题目,找出已知和求解的数据 - 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
- 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 回答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8. 数学游戏与活动要点:
- 数字游戏的规则和方式
- 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 数学游戏和活动的益处和作用
这些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的复习要点。
复习时可以结合课本和练习册进行巩固和训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祝你学习进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e1372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c.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使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为数学思维模式打下基础.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归纳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c75f9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3.png)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归纳本文档旨在归纳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和老师回顾和总结研究内容。
数字与数的概念- 数字由0到9这10个数字组成。
- 数有大小和顺序之分,可以用来计数和比较大小。
- 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需要掌握,例如:"一"表示1,"十"表示10,"百"表示100等。
加法和减法- 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量相加,求和。
- 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求差。
- 进位和借位是加法和减法中常见的概念和方法。
位置与形状- 研究了有关位置和形状的基本概念,如上、下、左、右、大小、形状等。
- 研究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并掌握了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数量和排序- 数量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概念,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
- 研究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如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表示不同的数的关系。
- 排序是将一组数字或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整理和排列。
时间和日期- 研究了数字表示时间和日期的方法,如用钟表读时间,用日期表示年、月、日等。
- 研究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的单位,如秒、分钟、小时等。
图形的分拆和组成- 研究了将图形分成几部分的方法,如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 研究了将几个图形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方法,如两个长方形组成一个正方形。
平面和空间- 研究了平面和空间的基本概念,如平面是二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 学习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球体等,并了解了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512da53c1ec5da51e2704b.png)
5.比大小: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7.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数一数:
2.比一比:
草莓比香蕉多(1)个。
比长短:
比高矮:
戴眼镜穿蓝色上衣的叔叔要比戴眼镜穿黄色上衣的叔叔高。
3.第几:
4.几和几: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d0de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5.png)
概念知识点整理如下:1.数的认识-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表达数量的概念,可以用来计数和比较大小。
-数的性质:数有大小和顺序之分,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数的读法和写法:数可以用汉字或阿拉伯数字表示,读法和写法可以根据数量的大小进行变化。
2.数字0-9的认识-数字的定义:数字是用来表示数值的符号,0-9是最基本的数字。
-数字的顺序:数字之间有顺序之分,从0-9依次排列。
-数字的读写方法:可以用汉字或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0可以读为“零”或“0”。
3.数的比较-数的比较大小:可以通过数字的大小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符号。
-数的顺序比较:可以按照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数的顺序-数的顺序:数可以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数字序列:数字序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系列数字,可以根据规律进行延伸。
-数的位置:数在数字序列中的位置可以用序号表示,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5.数的加减法-加法的概念: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数。
-加法的符号和规则:加法用“+”表示,按照先加后减的规则进行计算。
-减法的概念:减法是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得到一个新的数。
-减法的符号和规则:减法用“-”表示,按照大数减小数的规则进行计算。
6.数的分解与合成-分解的概念:分解是将一个数拆分成若干个数的和。
-因子:将一个数拆分成若干个数的因子,可以用来进行分解。
-合成的概念:合成是将若干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数。
-倍数:将一个数重复加上自身得到的数是这个数的倍数。
7.数的计数-计数的概念:计数是按照规定顺序对事物进行逐个编号。
-顺序数:按照顺序进行编号的数,可以用来进行计数。
-序数词:表示事物序号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8.数的积分和积分算法-积分的概念:积分是将若干个相同的数相加得到一个新的数。
-积分的符号和规则:积分可以用“×”表示,按照交换律和分配律进行计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32b27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f.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一、数的认识1.数的基本概念:数的概念、数的分类。
2.数的读写:010的读写、1129的读写、30~99的读写。
3.数的比大小:用<、>、=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4.数的顺序:数的顺序、数轴。
二、加减法1.加法的意义和性质:相加结果的概念、交换律、结合律、零的作用。
2.加法的口诀:三加数、五加数、十法加减、连加数。
3.认识减法:减法的概念、减法和加法的关系,例如:3+2=5,则5-3=2。
4.减法的口诀:三退法、五退法、零法退、连减数。
三、形状与位置1.认识几何图形:点、线、线段、射线、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椭圆、正多边形、不规则图形。
2.形状的认识:正面、侧面、平面图形、三维图形。
3.方向的认识: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
4.简单的位置关系:在…上、在…下、在…左、在…右、在…中间、在…内、在…外。
四、时间与数字1.日历的认识:年历、月历,月份的名称、英文缩写。
2.一天24小时的认识。
3.时间的读法:时分的读法,例如:8:30读作“八点三十分”。
4.时间的关系:时间的先后关系,例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
五、量与重量1.长度的认识:米、分米、厘米,长度的读法。
2.重量的认识:千克、克,重量的读法。
3.数量的认识:打、支、个等。
4.体积的认识:升、毫升,体积的读法。
六、走向简单的代数学习1.熟悉数字的排列组合,例如:2+1,1+2都等于3。
2.认识加法的符号 +,例如:2+3=5可以表示为2+3。
3.认识等号 =,例如:2+3=5等于5=2+3。
4.认识未知数,例如已知3+? = 6,可以通过求解未知数得出答案。
5.认识算式的概念,例如:2+3=5就是一个算式。
以上就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4292b376c85ec3a87c2c556.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 1 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1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 的认识1、1—5 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 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 1、2、3、4、5.从后往前数: 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3,读作 3 等于 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2,读作 3 大于 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 4,读作 3 小于 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 1 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 1 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 1 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 为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整理.docx](https://img.taocdn.com/s3/m/4ee19517852458fb770b568b.png)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数与计算(1)2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
数数。
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2)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
数数。
个位、十位。
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
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量与计量钟面的认识(整时)。
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4、应用题比较简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用信息的能力)5、实践活动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必背知识点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加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减数+差数位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表示几个十)第三位是百位.(表示几个百)2、20里面有2个十,也可以说20里面有20个一。
3、10里面有1个十,也可以说10里面有10个一。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读作是写语文字,写作是写数学字5、个的前面写数学字,个的后面写语文字。
在“︸”下面就是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在“︸”上面就是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比大小多少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少几的问题认时间1、时针短,分针长。
1时=60分60分=1时1刻=15分2、分针指着12是整时,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4、钟面数字有十二个。
两数之间有五小格,一周共有六十小格。
5、时针转一个数字是一时,分针转一个小格是一分,6、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
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凑十歌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九凑一,八凑二,七凑三来六凑四,两五相凑就满十。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梳理总结(完整版本)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梳理总结(完整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b6482cb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1.png)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梳理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一、数的认识1.数字的认识:了解数字0-20的形状和大小,能够正确书写。
2.数的顺序:掌握数的大小顺序,如1,2,3,4,5,……,能够正确排列。
3.基本概念:了解什么是整数,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加减法等基本数学概念。
二、数的比较1.数的大小比较: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数的序数意义:了解数的序数意义,如第1,第2,……3.数的奇偶性:能够分辨奇数和偶数,了解奇数和偶数的性质。
三、数的加减法1.加法:掌握数的加法运算,如1+1=2,1+2=3等。
2.减法:掌握数的减法运算,如2-1=1,3-2=1等。
3.加减法的应用: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数的混合运算1.加减乘除:了解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符号,知道如何进行运算。
2.混合运算的应用:能够运用加减乘除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如2+3×4等。
五、坐标与图形1.坐标的认识:了解横轴和纵轴的概念,即知道坐标系中的位置对应关系。
2.图形的认识:了解基本图形的形状和名称,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图形的应用:能够运用坐标和图形知识描述位置和方向等。
六、分类与统计1.分类: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数字或物品进行分类。
2.统计: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如求和,平均数等。
3.分类和统计的应用:能够运用分类和统计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观察与思考1.规律的寻找:初步了解如何观察数字和图形的规律,如循环小数,排列组合等。
2.图表的认识:了解各种图表的名称和作用,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3.观察和思考的应用:能够运用观察和思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八、数学广角1.组合数学:初步了解组合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如排列组合,集合交并等。
2.策略游戏:初步了解策略游戏中的数学思想,如棋盘游戏,纸牌游戏等。
3.数学广角的应用:能够运用数学广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重要知识点|人教版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
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把右边第2个圈起。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三、比一比
1.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
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
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四、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六、分类
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
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
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未给定标准:当有很多物体摆在面前,让我们自己确定类别分类时,应首先观察每个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而这些特点就是分类的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有:
(1)把同一类的物体圈起。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序号填在一起。
七、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立体图形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
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
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
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
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滚去的就是球。
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八、认识钟表
1、认识钟表
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
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600
······
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
130
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
230
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
330
时针指4和5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
430
时针指5和6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
530
时针指6和7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
630
·····
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
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