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晋城地层表

界
系统
组
第四
新
系Q
生 上第 界 三系 N
Kz 下第 三系 E
厚度 (m)
地层特征
分布区域及特点
0-330 为棕红、黄绿、土黄色粘土、亚粘土及砂和砾石。
灰黄、灰绿、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在晋城以北至高 0-268 平一带,粘土中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底部为砾石。
区内广为分布 主要出露在晋城市以北至高平、襄垣一带。
陆表海
O
咸化泻湖相
下 统 O1
64-209
白云岩、夹页岩,顶部普遍有一层燧石层。
北东部薄,南西部厚。出露在太行山南段的深谷中。
寒武 系
∈
沿沁水盆地层弧形带状出露。在勘探区邻近的陵川马
377-570
砾岩、砂岩、灰岩、泥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 圪当,晋城河口,阳城后老龛,沁水下川等地均可见
白云岩等组成,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底部为含砾砂岩。
到。
浅海相
上元古 震旦 界 Pt2 系 Z
下元古 界 Pt1
太古界 Ar
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和含有铁、磷、钾的细碎屑岩 出露在勘探区东部的陵川县嘴上,南部的阳城横河一
0-6259
及火山熔岩
带。
滨海浅海相
0-2684
为一套浅变质的片岩、大理岩和变质砂岩。
不发育,仅出露于和顺县前虎峪和济源县后郑坪。
>507
0-576 砖红色长石英砂岩夹透镜状砾岩,下部为巨砾岩。
分布于中条山南麓的坦曲盆地,三门峡盆地。
沉积相
中 生
和尚沟组
下 统
131-474 T1h
紫红色泥岩夹紫红色砂岩及砾岩。
界
T1 刘家沟组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工程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工程****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2、自然地理概况2.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桥址位于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西北,距阳城县约20km,西北距沁水县约18km,附近区域交通有阳翼高速及乡间公路纵横成网,交通条件便利。
2.2、地形地貌桥址区位于晋东南山区,主要为芦苇河河床,两侧桥台为丘陵。
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在10~30m之间,山坡自然坡度约为30°~40°。
2.3、水系本区属于黄河流域沁河水系,桥址区地表水为芦苇河河水。
2.4、气象特征根据我国气候区划图,该区气候属暖温带亚湿润大区晋陕甘区。
根据阳城县气象站历年气象资料统计(1957~1980年),年平均气温11.7℃,绝对最高气温40.2℃,绝对最低气温-19.7℃,年平均降水量627.4mm,年最大降水量852.2mm,年平均蒸发量2055.1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3倍,属半干燥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夏季暖湿多雨,春季多风少雨。
主导风向为东南及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最大风力6~7级。
平均风速 2.0m/s。
最大风速24.0m/s,最大冻结深度0.7m。
2.5、地震动参数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的划分,桥址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工程地质特征3.1、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3.1.1、地层岩性据调查和本次勘察揭示,桥址区地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素填土,全新统冲洪积层(Q 4al+pl )粉质黏土、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 3dl+pl )黏质黄土,二叠系上统(P 2)泥岩、砂岩。
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详见地质柱状图和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主要地层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①1素填土:以碎石土为主,灰黄色,稍密,潮湿,粒径一般为60-100mm ,含少量漂石,黏土、细砂充填,分布于河床局部表层,厚度为0~1.0m ;Ⅲ级硬土。
晋城人文地理

城市资源
水资源相对丰富。晋城为太行、太岳和中条诸山环 抱,沁河、丹河两大河流绿水环绕,降水、河川径 流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是中国华北地区相对的富 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 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 平. 晋城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 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 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牧坡草地资源也具有优 势。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本市沁水县境 内。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 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 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 亩。 晋城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 面积49%,探明储量273亿吨全国四分之一,山西二分之一多),煤层气含量丰富 (6.8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四分之一
陵川王莽岭景区
距晋城市陵川县东4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王 莽岭,相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安营扎寨,故名,又因其险峰幻叠, 云海浩翰,瞬息万变被之为“云山幻影”。 莽岭壮观之处,莫过于日出。每逢晴日,峰峦沉浸在鱼鳞般茫茫云海中, 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至金鳞闪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时间霞光万道, 群山尽染,其磅礴辉煌之势,一如泰顶。 王莽岭的山脚下,坐落着美丽的锡崖沟,因传说仙人道士曾在这里 冶锡炼丹而得名。在锡崖沟的周围,有四大山系,东有马东岭,西有桦 山,南有青峰围,北有王莽岭,“四山夹隙之地名曰锡崖沟。因地形险 要,无行路之便,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 入。” 谋棋山,位于陵川县城东北10公里。山势平缓,由北向南6公里, 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布满了黑白分明的小石子,圆滑光洁,像围棋子。 山石上有巨人的脚印。山间有一岩洞,可容数人,在岩洞的墙壁上,隐 约可见有围棋的水纹痕。整个山体山青水秀,松林蔽日。 相传,殷商沦亡后,箕子避难于此,并在这里发明了围棋,与仙人 对弈,此山故名谋棋山。周朝建立后,周武王曾向箕子访道于此,留下 了巨人脚印。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地信1201班规划1201班成员:李萱、李俊兴、陈丽雅、林佳亮指导老师:何晓蓉时间:2015/4/201 自然生态环境特征1。
1 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山东与山西交界处,西与运城、临汾衔接、北与长治交界,东、南与河南省的新乡、济源、焦作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2′-35度42′,东经112度31′—113度14′,南北长约58.85公里,东西宽约62。
75公里,面积约为9490平方里.晋城市区位图1.2 地貌环境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
6%,丘陵占28。
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
9%。
晋城市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盆地中央,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境内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其中丘陵面积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 116.7平方公里.盆地及宽谷平原占总面积的12。
9%。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米。
最高的中条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是丹河、沁河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基本风压0.45kN/m2.1。
3 地质环境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东部和西南部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零星分布有太古界,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分布有元古界。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以变质岩和片岩为主;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市区东部和南部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带状分布,奥陶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实习09农资环一班贾晨曦09128007一、实习目的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2、认识第四纪堆积物的类型、成因,能够简单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培养认识和分析地貌的能力以及学习地貌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分布规律。
3、对实习地点土壤类型和成因简单调查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1、实习时间:2012年5月15日、16日、17日(每天一地);2、实习地点:合肥下派河入巢湖河口、肥西县紫蓬山、南淝河节制闸段滁河河滩地;3、实习老师:周俊、朱江、徐启荣老师等及农资环09级部分学生。
三、实习过程1、下派河河口三角洲派河:派河源出肥西县江淮分水岭枣林岗及紫蓬山脉北麓。
东南向流,自枣林岗经城西桥、三官庙、上派镇、中派河,于下派河注入巢湖,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584平方公里。
三官庙以上为高丘区(地面高程25-65米),三官庙以下为低丘区(地面高程15-25米),沿河两岸为一狭长的平畈圩区(地面高程7.5-15米)。
上派镇至入巢湖口,河道经1987年整治后,已由原长25公里缩短为19公里,老大桥以上河底宽30米,老大桥以下河底宽40米,河底高程5米,比降1/5000,两岸堤顶高程均为15-13.5米,顶宽6米。
1984年上派镇最高洪水位达到14.89米。
我们实习的派河河口位于巢湖西区,下车后即到巢湖湿地,因为保护需要,基本没有农作物种植,派河两岸以及巢湖岸边生长着一些人为或自然生长的高大乔木,据我观察大多为白杨树,有部分梧桐树,另外派河两岸生长着一些芦苇以及低矮灌木,环湖路的两侧生长着一些低矮灌木,环湖路靠近巢湖的湖滩地上没有作物种植,大部分地方湖水退后长满了野草。
(河滩地:是指大的河流经过流域的河边由于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天然滩涂土地。
晋城盆地

位于山西东南部的盆地
内容摘要
晋城盆地,位于山西东南部,四周被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形。这个盆 地的范围涵盖了现在山西晋城市所辖的六个县、市、区,总面积约为9490平方公里。在这个盆地 中,丘陵和平原纵横交错,主要河流为丹河和沁河两大水系。由于这个盆地所在地与古代山西泽 州府管辖的范围一致,因此也被称为泽州盆地。
气候
泽州公园 晋城盆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季风影响,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温暖多 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属“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 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年平均气温10.2~12℃,夏季七月平均气温27℃,极端 最高气温38℃(1966年)。年平均降水量626-750毫米,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 的56.4%,年最大降水量为1010.4毫米。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全市气候温和,最佳旅游季节 为4-10月,早午晚温差变化微小。晋城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作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暖作 物区,多年无霜期为197天,最多为226天,最少为138天。
盆地资源
盆地资源
盆地中央的晋城市区 晋城盆地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地上地下,宝藏遍布。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 的地下,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 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以煤铁为著,有"煤铁之乡"的盛誉。地上资源也极具优势,山川相映,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这里不仅是猕猴、大鲵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拥有数百种珍 贵植物的植物园。物华天宝,为人类开发大自然展示了广阔的天地。 水资源相对丰富。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主要水系为黄河流域的沁河、丹河两大流域, 和海河流域的卫河支流,降水、河川径流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量1144立方米,高出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全市建有任庄、董封、申庄、上郊、 杜河、张峰等6座蓄水一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和105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存量15亿立方米。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基本情况介绍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基本情况介绍一、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山西省晋城市城区是1985年8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成立省辖地级市时,由原晋城市(县级)分为城区和泽州县后,新组建而成的县级行政区,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晋城市中部,西靠依侯山,东临丹水河。
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12°44′40″~112°5′和北纬35°25′38″~35°10′之间,东西宽15.4公里,南北长17.5公里,北宽南窄,构成一个“蘑菇”形,整个城区被泽州县环绕,总面积为144.38平方公里,占整个晋城市土地总面积的1.53%,在晋城市各县(市、区)中土地面积最小,是晋城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以及全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和信息中心。
(二)、地貌条件全区地势南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高度为800米。
海拔最高点位于北石店镇小车渠村境内的方山主峰,海拔高度为1065米;海拔最低点位于钟家庄办事处东武匠村南白水河的出境处,海拔高度为580米,全区相对高差485米。
呈中低山、丘陵、河谷平川3种地貌类型。
山地、平川和丘陵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5%、52.6%和30.9%。
平川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北石店镇,地势较为开阔,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工矿集中,是全区工农业生产基地。
图1晋城市城区区划图(三)、气候条件晋城市城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热同季。
多年平均气温为9℃-11.5℃,无霜期为180-12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00-700毫米,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的60%集中在6、7、8三个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650小时,光能资源丰富。
(四)、土壤条件由于地貌类型的不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壤类型的地域差异。
全区有2个土类、4个亚类、10个土属,29个土种类型。
其中褐土是城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全区海拔580~1065米的丘陵、低山、中山地区,是本区主要的农业土壤,团粒块状结构明显,并有不同程度的石灰反应。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晋城市地处北纬35°08'-37°13',东经111°07'-113°53'之间,总面积为9,960平方公里。
市境内地势相对平坦,海拔高度较低,平均海拔为800米左右。
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
晋城市位于黄河向南进入中原腹地的黄河河谷中,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市内有杏花水库、乌沙水库、南黄峪水库等水库,以及晋城市、灵石县、阳城县等县区内的河流,为当地的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提供了保障。
晋城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约为11.3℃,年降水量为500mm-900mm之间。
由于地势上的差异,市区内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有所不同。
市区气温较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8-40℃,冬季最低气温可低至-20℃。
而山区气温较低,冬季最低气温可低于-30℃,夏季最高气温相对较低。
晋城市夏季多雷雨,降水频繁,冬季较干燥,少雨但偶有雪。
晋城市的土壤主要分布为黄土和壤土,黄土较为广泛。
黄土质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市区内有大面积的水田和耕地,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果树等。
此外,晋城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膏、石灰石等。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晋城市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差异,市区内的温度和降水分布不均匀,这对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晋城市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壤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矿产资源的践行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总之,晋城市的自然条件在山西省属于较好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水和矿产资源。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候和地势差异的存在,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晋城考察报告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山西的南大门。自古为通向中原大地河南省的门户。素有“ 晋南屏翰、中原屏翰、冀南雄镇”的美誉。位于山西东南端边缘的泽州盆地, 晋城地处“中原经济区”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区。是 晋豫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市和面向中原的门户城市。 晋城地处“沁水煤田”南端,煤炭资源极具优势,晋城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总 储量808亿吨, 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占中国无烟煤的1/4多,占省内的1/2多。年产原煤达4000万吨。
晋城概况︱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 晋城地处“中原经济区”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区。
是晋豫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国魅力城市、中国绿化模范城市、黄河流域魅力城市、跨国公司最佳 投资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市和面向中原的门户城市; 2. 3. 2013年晋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1.8亿元,比上年增长9.3%; 人均生产总值(GDP) 45029.24元,位居江西省第三名;
人均GDP:
• • •
34901.12元(2013年)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北以 古长城与内蒙古为界,西、南以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省辖市有,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吕梁市、忻州市、晋中市、临汾市 、运城市。三大支柱产业为农业、煤炭工业、贸易 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晋城商业 在建项目
3、皇城相府城市综合体
晋城地形沙盘模型分析报告

晋城地形沙盘模型分析报告一、引言地形是一个地区的自然地貌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晋城市的地形特征,我们制作了一份沙盘模型,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二、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太行山脉南麓,地势东高西低。
从沙盘模型上可以看出,晋城市东部是高山峻岭,西部是平原和丘陵地带。
这种地形特征使得晋城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并且地势逐渐平缓,适合农业进步。
三、水系分布晋城市河流浩繁,主要水系有晋河、潞河和黑龙河等。
这些河流纵横交叉,形成了发达的水系网络。
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发现晋城市的河流分布较为密集,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交通的进步。
四、交通布局晋城市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
主要公路和铁路纵横交叉,毗连了城市的各个部分。
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晋城市交通枢纽的分布,以及主要道路和铁路的走向。
这种交通布局有助于提升晋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增进经济的进步。
五、城市规划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晋城市的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中心区位于河流交汇处,四周是商业区、居民区和工业区等。
城市规划合理,功能区划明确,有利于城市的进步和管理。
六、景观资源晋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黄花山、怀仁岩画和华严寺等。
这些景点分布在晋城市的不同地区,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景点的位置和周边环境。
这些景观资源对于晋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七、环境保卫晋城市重视环境保卫工作,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绿地的分布和面积。
晋城市绿化率较高,城市环境良好,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进步。
八、结论通过对晋城地形沙盘模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晋城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城市规划合理,景观资源丰富,环境保卫工作得到重视。
这些特点为晋城市的进步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需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的保卫等。
期望晋城市能够在将来的进步中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保卫好珍贵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晋城地形沙盘模型分析报告

晋城地形沙盘模型分析报告
近日,我们针对晋城地区进行了地形沙盘模型分析,以探究该地的地貌特征和自然环境的空间格局。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晋城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形起伏较为明显。
整个地势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横贯在晋城市中心的分水岭将地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部地势相对较高,是晋城地势起伏最大的区域,山脉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北部地势相对平坦,是农田和平原区域。
在模型分析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晋城地区的河流网络十分发达。
主要河流有晋城河、沙河和汾河,它们贯穿整个地区,形成了复杂的水系。
河流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地区的景观,也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
此外,晋城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地貌景观值得关注。
其中之一是黄土高原,这是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地貌主要由黄土丘陵、沟壑和小山组成,土质贫瘠,且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沙盘模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这对于合理开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最后,我们也对晋城地区的城市规划做出了一些初步的分析。
通过模型观察,我们发现晋城市中心地区的建筑密集度较高,各
种市政设施相对集中,这表明市区发展步伐较快,城市功能完善。
然而,城市边缘地区的建筑密度相对较低,发展相对滞后。
这提示晋城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提升整体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对晋城地形沙盘模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该地的地貌特征、水系情况和城市规划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将为晋城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晋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
晋城市两区四片地质灾害问题研究

晋城市两区四片地质灾害问题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晋城市两区四片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发育、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的分析,对该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了易发区分区评价和防治区分区评价,从地质灾害角度对两区四片建设用地进行了地质灾害问题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两区四片;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防治区分区0 引言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边缘,东枕太行,南邻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距省会太原市直线距离约265km。
特定的自然地质环境和不合理的以矿产开发为主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一些地区引起了种种地质环境问题,尤其是地质灾害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该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晋城市规划区的主城区、金村区、南村片区、高都片区、北石店片区和巴公片区面积分别为47.10km2、4.87km2、7.87km2、1.50km2、9.31km2、5.07km2,六区总面积约75.72km2。
本次调查范围在规划区域的基础上适当外延4m~830m,总面积约84.66km2。
1 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晋城市规划区四周高山环绕,东南部属太行山脉,山岭陡峻,山峰标高在1 000m左右,东南边界丹河出境处最低,河谷标高仅为290m左右。
中部由北向南斜列着巴公、北石店、城关和南村4个小盆地,统称晋城盆地,其地势低平,地面标高690m~790m;盆地西部伊候山,为区内最高山,主峰海拔标高为 1 165.4m。
根据形态及其成因类型,将本区地貌分为侵蚀中低山区、剥蚀中低山区、剥蚀堆积黄土丘陵区、侵蚀堆积平原区和堆积山间盆地区5个区。
沁河是区内最大河流,它发源于沁源县二朗神沟,经安泽、沁水至阳城与泽州县的交界处流入河南省境内,全长450km,流域面积12 800km2,多年平均流量为43.664m3/s。
属沁河支流的有丹河和长河。
丹河是县境内的主要河流,发源于高平市琉璃山丹株岭,经高平、泽州在河南沁阳县汇入沁河,流域面积3 150km2,全长162km,泽州县境内长87km,沿途建有任庄、青天河水库和郭壁提水工程,以小会为界,上游为季节性河流,下游为常年性河流。
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说明:2005年9月,受山西省晋城市经济委员会委托,卫虎林教授主持承担了《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包括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分别是煤炭、电力、冶铸、建材、丝麻、煤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科技等行业的分析报告)。
经过一年的研究,2006年9月完成课题。
2006年底,总取水量为2.04亿方。
由于晋城市地形复杂,加之缺乏大型地表水控制工程,地表水的开发利用较少,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沁河上游规划一座大型水库——张峰水库,水库设计总容量为3.89亿方,可供水量约为2.1亿方,与之配套的有晋城城市引水工程,供水管线从张峰水库到晋城地区。
如果坚持节水战略,目前的水资源可以支持晋城市2010年GDP实现1000亿的目标。
晋城市2004年总取水量为2.04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取水0.28亿立方米,工业取水1.03亿立方米,农业取水0.73亿立方米(包括农村人蓄吃水0.24亿立方米)。
按用水水源分类:河川径流为0.48亿立方米,其中沁河流域取水0.27亿立方米,占56.25%,丹河流域取水量0.18亿立方米,占37.5%,其它区取水0.03亿立方米,占6.25%;地下水取水量1.56亿立方米,(含深层岩溶水0.82亿立方米以及阳电提取岩溶泉水0.38亿立方米,郭壁提取岩溶泉水0.024亿立方米),其中沁河流域0.72亿立方米,占46.2%,丹河0.837亿立方米,占53.6%,其它区0.003亿立方米,占0.2%。
从万元GDP用水量来看,2004年晋城市万元GDP用水量为83.4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定额97.4立方米/万元,高于我国2001年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90立方米左右的平均水平,说明晋城市工业耗能水平比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从人均水资源来看,按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000立方米/人)、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和下限值(1000立方米/人),晋城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最佳人口规模其中,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晋城市外围山地丘陵区。
晋城市地层统计表

下统
C2
2~15
底部为山西式铁矿以铝土质页岩、砂岩为主
分布于陵川县的附城、西河底,泽州县的山河,晋庙铺一带
奥
陶
系
中统
O2
364~522
下部为灰黄色泥灰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灰岩
分布于陵川县的古郊、泽州县的柳树口,阳城县的董封一带
分布于陵川县的小碑上、陈家园、大河口及阳城县的羊圈底、杨柏一带
5~37.1
以棕色亚粘土为主,中夹古土壤层,富含钙质结核,局部夹砂砾石透镜体
分布于高平~泽州县,巴公以北的盆地区,以及端氏~润城的丘陵区
新近系
上新统
N2
12~40
以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为主,底部为砾岩
分布于高平以南~泽州县以北的盆地区
中生界
三叠系
下统
T1
715
由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泥岩组成
分布于阳城芹池、寺头、沁水樊村、王壁、苏庄
附表3 地层统计表
界
系
统
地层代号
厚度
(km)
岩性描述
(km2)
分布范围
新
生界Βιβλιοθήκη 第四系全新统
Q4
0~10
以中细砂、粗砂及砾石为主,局部为亚砂土
主要分布于沁河、丹河及其支流河床、河漫滩
上更新统
Q3
10-~35
以黄土、黄土状土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局部为砂砾石层
各县(区、市)丘陵、盆地、河谷均有分布
中更新统
Q2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上统
P2
584~664
底部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向上为灰黄色、紫红色砂岩夹泥岩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工程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工程****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2、自然地理概况2.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桥址位于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西北,距阳城县约20km,西北距沁水县约18km,附近区域交通有阳翼高速及乡间公路纵横成网,交通条件便利。
2.2、地形地貌桥址区位于晋东南山区,主要为芦苇河河床,两侧桥台为丘陵。
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在10~30m之间,山坡自然坡度约为30°~40°。
2.3、水系本区属于黄河流域沁河水系,桥址区地表水为芦苇河河水。
2.4、气象特征根据我国气候区划图,该区气候属暖温带亚湿润大区晋陕甘区。
根据阳城县气象站历年气象资料统计(1957~1980年),年平均气温11.7℃,绝对最高气温40.2℃,绝对最低气温-19.7℃,年平均降水量627.4mm,年最大降水量852.2mm,年平均蒸发量2055.1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3倍,属半干燥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夏季暖湿多雨,春季多风少雨。
主导风向为东南及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最大风力6~7级。
平均风速 2.0m/s。
最大风速24.0m/s,最大冻结深度0.7m。
2.5、地震动参数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的划分,桥址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工程地质特征3.1、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3.1.1、地层岩性据调查和本次勘察揭示,桥址区地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素填土,全新统冲洪积层(Q 4al+pl )粉质黏土、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 3dl+pl )黏质黄土,二叠系上统(P 2)泥岩、砂岩。
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详见地质柱状图和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主要地层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①1素填土:以碎石土为主,灰黄色,稍密,潮湿,粒径一般为60-100mm ,含少量漂石,黏土、细砂充填,分布于河床局部表层,厚度为0~1.0m ;Ⅲ级硬土。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首先,晋城市气候宜人,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度变化较大。
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为11.5℃,最冷月份为一月,平均气温为-4.6℃,最热月份为七月,平均气温为25.9℃。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为445.8毫米。
由于城市地处太行山脉脚下,受山势的影响,晋城市地势起伏较大,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其次,晋城市地质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晋城市位于世界著名的华北煤炭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作为传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晋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除了煤炭外,晋城市还拥有一定的金属矿产资源,如铁、铜、锌等。
这些资源的存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再次,晋城市的水资源较为丰富。
市境内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交汇处,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
晋城市境内有蓄水量较大的晋城水库和汾河等水域,为城市的农业灌溉和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同时,晋城市还积极开展水资源综合治理,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最后,晋城市的土地资源较为优越。
晋城市土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拥有较大的农田面积。
城市周边的农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晋城市的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还种植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农产品供给。
综上所述,晋城市拥有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煤炭和金属矿产资源、充足的水资源以及肥沃的土地资源。
这些自然条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然而,城市在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好这些优势资源,晋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近十年家乡晋城市变化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近十年家乡晋城市变化调查报告[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133c2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b.png)
近十年家乡晋城市变化调查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近十年家乡晋城市变化调查报告近十年家乡晋城市变化调查报告前言:虽然仅隔半年,但每次回家,家乡都在一点一点地改变,或是在人们的住宅区多建了一片绿地,或是沿路的几个村庄已经拆除,又或是新的道路又畅通了,方便了一方人民。
十年时间,家乡发生的改变,近在眼前,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
正文:教育:十年前,我还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的小学还是平房,环境艰苦,教室里没有暖气,冬天取暖还是靠火炉。
那时每个年3级只有一个班,全校不到100个学生。
现在晋城市义务教育普遍率已达100%,高中毛入学率已达95%,比十年前分别增长10%和120%。
经济:2014年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35.8亿元,相比2004年的244.51亿元增长3.23倍,年均速递增11.2%。
分产业来看,三产业比重为4.2:58.8:37.0,较2004年的5.7:63.5:30.8,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的经济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农业方面,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干旱),播种面积减少二成,单产减少二成,粮食产量下滑,2014年粮食产量为73.0万吨,较2004年的80.03万吨有所减少。
工业方面,产业转型持续进行中,非煤炭行业对工业增长贡献持续增加,2014年达到62.8%。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农民收入快于城镇,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907元,较2004年的8097元提高2.07倍,年均增速7.5%,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87元,较2004年的3278元提高2.07倍,年均增速7.5%。
生活: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住房的变化,城镇化持续进行中,越来越多的居民搬进了小区,住进了楼房。
居住环境也有很大提高,绿化面积持续增长,“破墙透绿”工程进行中,共拆除无规划、占道路等影响市容的房屋1250间,拆除围墙3500米,拆除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7万平方米,新建开放型通透式护栏1.2万米,充分展示了晋城的开放度和透明度,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晋城地区概况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节地理位置及概况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
太焦、侯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二广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图1-1晋城市行政区划图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
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3.33%)。
2007年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12.0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8%;女性为1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2%,性别比为101.55。
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儿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暧作物区。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委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
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年平均气温7.9-11.7°C,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
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
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第三节矿产资源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
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
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
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
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
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2001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
1984年该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
第四节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晋城山川秀丽,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
沁水县境内下川遗址和历山自然保护区,山谷幽深,森林蔽阴,飞瀑流泉,阴阳错落。
动人的神话传说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使其更具魅力。
阳城县境内的蟒河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猕猴出没于林间,成为山西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陵川县境内有著名的棋子山,被认为是世界围棋的发源地。
王莽岭上,太行山峰,叠嶂起伏,云雾如烟,奔涌如潮,犹似泼墨山水画卷。
锡崖沟挂壁公路,令人叹为观止。
深秋红叶,百里长卷似晚霞烂漫,让人留连忘返。
此外还有佛子山、西溪真泽宫等许多如诗如画的自然人文景观。
泽州县境内始建于北宋的道教宫殿玉皇庙,其"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始建于北齐年间的青莲寺,其罗汉殿内"五百罗汉名号牌"则是举世罕见的珍宝。
而颇富传奇色彩的"子母柏"则成为青莲寺的又一奇观。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
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
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所辖阳城县为华北第一大蚕茧大县,《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今山西省阳城县),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载。
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192号文件向全国公告,对“阳城蚕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观。
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
国家现已在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建立了两个自然保护区。
国家稀有动物猕猴、大鲵就生长在蟒河保护区。
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
晋城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蚕茧产地和丝绸生产基地,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
第二部分地质概况第一节地层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其主要分布情况如下:太古界:零星分布于东部和西南部出路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羊圈底庙有黑云、片岩、黑云片岩和二长片岩、鱼闪片岩和片麻岩,局部有透镜状大理岩。
厚度分别大于300米、500米。
元古界:主要分布于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
由变质砾岩、红色厚层粗粒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绢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白云片岩组成,厚354米。
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
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灰紫红色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厚555~1200米。
李圪塔、横河、杨柏一带厚几米到几千米。
古生界: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市区东部和南部,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代状分布。
由砾岩、砂岩、页岩、泥灰岩、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白云等组成,厚377~570米。
奥陶系:分布较广。
由灰岩、泥灰岩和含燧石白云岩组成。
厚476~700米。
志留系:晋城市无分布。
泥盆系:晋城市无分布。
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
由沙岩、页岩、泥岩、铝土矿、灰岩及煤层、铁矿黄铁矿等组成,厚32~252米。
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由细砂碎悄岩及泥质岩组成,中下部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厚度为141~795米。
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县城以北,高平市局部。
由岩性为红色、砖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沙质泥岩、页岩及灰绿色、黄绿色、灰白色长砂岩等组成。
侏罗系:晋城市无分布。
白垩系:晋城市无分布。
新生界:第三系:主要分布于晋城市区以北至高平市区以南丘陵区,由岩性为土黄、灰绿、棕红式粘土及砂质粘土,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
厚度12~20米,最厚40米。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高平及晋城盆地,由坡积、洪积和冲积物组成,厚度约0~42米,岩性为棕红、紫红等粘土、亚粘土,夹细砂、粉砂及中粗砂和砾石层。
第二节构造一、多旋回学说多旋回学说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所倡导。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处山西省东南部,山西省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中部,其次级构造单元分别归属山西断隆、鄂尔多斯台坳、内蒙地轴、燕山太褶带、豫西断隆,并以山西断隆为主题构造。
随着整个中朝准地台经历了地槽、地台及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演化阶段:地槽阶段经历了阜平旋回、五台旋回和中条旋回,形成褶皱基地,地槽阶段结束;长城纪开始转变为地台,沉积了盖层;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之后),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燕山旋回使地台盖层发生了强烈褶皱断裂,并有岩浆侵入,新生代以来断块升降运动为主并伴以玄武岩浆的喷溢,形成汾渭等断陷盆地。
该多旋回演化模式对山西省前长城纪地质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二、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时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所创立。
在其一些著作中,已多处涉及到山西省的地质构造,主要可以归纳如下:1.山西为一个大致走向南北的穹窿地块,由西向东逐渐昂起。
东邻新华夏系的华北挽近陆槽,西邻祁吕-贺兰山字型的伊陕盾地,北邻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南邻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
2.经向构造体系:主要有黄河东侧构造带、太岳山构造带和太行山构造带,分别断续纵贯于山西省的西部、中部和东部。
其发育过程南强北弱,对燕山期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新华夏构造体系:在东经111°20′以东的广大区域展布。
构造型式主要有山西中、北部较大规模的多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及北北东向折断带。
其生成的构造应力场都是西部向南、东部向北的直线扭动方式,由于他们所在地区的岩石力学性质和边界条件以不同表现形式亦不同。
第二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第一部分地貌特征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全市平面轮廓略呈卵形。
内地起伏较大,最高是舜王坪,海拔2322米;最低是沿河、丹河下游河谷,海拔接近300米;相对高差为2000米。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800米。
东部及东南部为太行山脉,西南是王屋山(中条山东北端),西北部是太岳山的南延部分。
这些山地在地貌上以中山为主,部分为高山;中部沁河、丹河流域多属中低山、低山丘陵、盆地和谷地。
整个地区的地势呈东西北高,中部、南部低的簸箕状。
根据地表形态,结合开发状况,全市可分为高中山区、中山区、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山间盆地与山间宽谷地区、破碎黄土塬区等6类。
有的类还可分为若干个地貌区,共可分为16个地貌区。
其中,高中山区有舜王坪高中山区;中山区有太行山——王屋山中山区、东峪中山区、中村中山区、胡底中山区;中低山区有沁水中低山区、李寨中低山区、冶头——大兴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有次营一白桑低山区、阳城——北留低山区、大阳——附城低山区、秦家庄低山区;山间盆地与山间谷地区有晋城山间盆地、沁水——阳城山间宽谷地、高平盆地;破碎黄土塬区有高平团池黄土塬区。
第二部分第四纪地层特征及分布下更新统:楼则峪组:黄、棕黄色细沙、粉砂、灰黄、土黄色亚沙土与棕红、褐红、灰褐、棕黄色亚粘土、粘土互层夹灰绿色亚粘土、灰白色泥灰岩薄层。
下部夹数层黄色中-粗砂岩。
亚粘土岩中常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灰褐,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中常见到腹足类及其它化石碎片。
大墙村组:本区内分布广而零星。
枣红色、鲜红色粘土、含砂质粘土。
一般含有铁质薄膜和小结核。
中更新统:小常村组:褐黄、锈黄、浅紫色砂层与砂质粘土、粘土互层,夹钙质砂岩透镜体。
其下部砂层具交错层理,底部常有砂砾石层出现。
离石组:分布普遍。
上部,黄红、棕黄色砂质粘土,夹有3-5层棕褐、棕红色古土壤层及黄白、灰黄色钙质结核层;下部及底部,常见棕红色粘土或与棕黄色含砾砂质粘土互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