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 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 得一气。”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
恩格斯: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总 和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官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形而上学: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唯心主义: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例:《坛经》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例:《坛经》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 动”,议论不已。惠能进而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多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 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万物皆备于我
3.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 A.一定是唯物主义 B.一定是辩证法 C.可能是唯物主义 D.可能是唯心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注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能动作用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规律具有客观性。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 体。”这段话说明( ) A.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C.人依赖于自然界 D.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
质
意识的起源
决
意识的本质
定
意
意识的作用
识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 气也。”这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 “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教学内容: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
何者第一性
维
与
存
在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无物永驻” 3.“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3.物质与时空——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 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 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与时空:
辩证唯物主义: 二者不可分割。即物质
多选:
1.下面关于实践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实践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物质活动 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C.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活动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2.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其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客观物质性 B.是否具有历史性 C.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D.是否具有社会性
在时空中运动,时空中充满 运动的物质。
形而上学: 二者没有关系。
源自文库
时空与时空观念:
时空具有客观性,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时空观念具有主观性,是人脑对时空的反映
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光阴似箭” “度日如年”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绝对性:
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 的存在形式,其客观实在性 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 是绝对的。
练习:
单选:
1.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物质生产劳动 B.政治实践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
2.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和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促使人类 积极寻求“同自然的和解。”“人类同自然和解”的关键是( ) A.树立自然中心主义 B.摒弃人类中心主义 C.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D.放弃人类的主体性
2.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说法属于( A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3.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说法属于( C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4.人在心情愉快时,感觉“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 日如年”。这表明( ) 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 B.人们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 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 D.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柏拉图 基督教 黑格尔
朱熹 老子
• “理念”:“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是理念的 摹本或影子
• 上帝
• “绝对观念”、“绝对精神”
• “理”:“理在先、气在后”;“存天理、灭人欲” • “道”
练习:
单选:
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 A.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B.人与自然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
物质即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存在。
物质范畴: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了理论基础。
4.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经证明,当宇宙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 人们在地球上可以测出: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会缩短,在它上面的时 间会减慢,即“尺缩钟慢”。这一现象说明( )
A.时空具有相对性
B.人们的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
C.时空特性依赖于物质运动状态
D.时空具有非客观性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 ) A.世界的本原 B.世界的状态 C.世界是否具有矛盾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一)物质
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发展: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 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本原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 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层次结构——原子
辩证唯物 主义
•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运动与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 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的两种状态: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事物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形而上学: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承认运动,否认静止
赫拉克利特vs克拉底鲁
赫拉克利特:
克拉底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
2. “静动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 非不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B.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D.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 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知识点:“自在之物”、“为我之物”、“人化”
“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的过程,即自然的“人化”过程。
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具有 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 激感应性
一般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劳动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注意: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但不是意识本身,也不是意识的客观 内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
泰勒斯的“水”:万物生于水,复归于 水
阿纳克西米尼的“气”:万物生于气。 稀释时,气变成火;凝聚时,气依次变 成风、云、水、土、石头。
赫拉克利特的“火”:世界是一团永不 熄灭、永远燃烧的活火。
中国:
《管子》:“水者,何也?万物之 本原也”
张载:“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 也,凡象皆气也。”
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 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多选:
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 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例:杜林“时空有限论”
“时间有开端,在时间 开始之前,世界是处于绝对 不变、自身等同的原始状态 之中。此时,只有存在,没 有时间。”
错误原因:割裂了时间与物 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练习:
单选: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 ) 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劳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知识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自然界 物 质 世 界 人类社会
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
自在世界 人类世界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一性
能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下列命题属于哪种唯心主义?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 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孟 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相对性:
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 性。即时空的具体特性会伴随 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尺缩钟慢效应”
尺缩钟慢效应:
当一个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周围 的时间会迅速减慢、空间会迅速缩小。当物体运 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空间就会微 缩为点,也就是说出现零时空。当物体运动速度 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出现倒流即所谓负时间; 空间也会相应回到过去空间,也就是所谓的负空 间,这时该物体就进入了负时空,即时空倒流或 时空倒转,从而该物体就实现了瞬移即瞬间移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体现为既不能改造,也不能创造。 意识具有能动性,体现为可以认识规律,进而利用规律,一定程度上 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或方式。 二者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
恩格斯: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总 和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官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形而上学: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唯心主义: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例:《坛经》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例:《坛经》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 动”,议论不已。惠能进而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多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 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万物皆备于我
3.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 A.一定是唯物主义 B.一定是辩证法 C.可能是唯物主义 D.可能是唯心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注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能动作用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规律具有客观性。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 体。”这段话说明( ) A.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C.人依赖于自然界 D.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
质
意识的起源
决
意识的本质
定
意
意识的作用
识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 气也。”这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 “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教学内容: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
何者第一性
维
与
存
在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无物永驻” 3.“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3.物质与时空——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 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 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与时空:
辩证唯物主义: 二者不可分割。即物质
多选:
1.下面关于实践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实践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物质活动 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C.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活动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2.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其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客观物质性 B.是否具有历史性 C.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D.是否具有社会性
在时空中运动,时空中充满 运动的物质。
形而上学: 二者没有关系。
源自文库
时空与时空观念:
时空具有客观性,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时空观念具有主观性,是人脑对时空的反映
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光阴似箭” “度日如年”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绝对性:
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 的存在形式,其客观实在性 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 是绝对的。
练习:
单选:
1.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物质生产劳动 B.政治实践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
2.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和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促使人类 积极寻求“同自然的和解。”“人类同自然和解”的关键是( ) A.树立自然中心主义 B.摒弃人类中心主义 C.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D.放弃人类的主体性
2.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说法属于( A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3.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说法属于( C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4.人在心情愉快时,感觉“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 日如年”。这表明( ) 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 B.人们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 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 D.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柏拉图 基督教 黑格尔
朱熹 老子
• “理念”:“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是理念的 摹本或影子
• 上帝
• “绝对观念”、“绝对精神”
• “理”:“理在先、气在后”;“存天理、灭人欲” • “道”
练习:
单选:
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 A.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B.人与自然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
物质即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存在。
物质范畴: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了理论基础。
4.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经证明,当宇宙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 人们在地球上可以测出: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会缩短,在它上面的时 间会减慢,即“尺缩钟慢”。这一现象说明( )
A.时空具有相对性
B.人们的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
C.时空特性依赖于物质运动状态
D.时空具有非客观性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 ) A.世界的本原 B.世界的状态 C.世界是否具有矛盾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一)物质
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发展: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 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本原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 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层次结构——原子
辩证唯物 主义
•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运动与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 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的两种状态: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事物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形而上学: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承认运动,否认静止
赫拉克利特vs克拉底鲁
赫拉克利特:
克拉底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
2. “静动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 非不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B.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D.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 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知识点:“自在之物”、“为我之物”、“人化”
“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的过程,即自然的“人化”过程。
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具有 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 激感应性
一般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劳动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注意: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但不是意识本身,也不是意识的客观 内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
泰勒斯的“水”:万物生于水,复归于 水
阿纳克西米尼的“气”:万物生于气。 稀释时,气变成火;凝聚时,气依次变 成风、云、水、土、石头。
赫拉克利特的“火”:世界是一团永不 熄灭、永远燃烧的活火。
中国:
《管子》:“水者,何也?万物之 本原也”
张载:“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 也,凡象皆气也。”
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 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多选:
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 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例:杜林“时空有限论”
“时间有开端,在时间 开始之前,世界是处于绝对 不变、自身等同的原始状态 之中。此时,只有存在,没 有时间。”
错误原因:割裂了时间与物 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练习:
单选: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 ) 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劳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知识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自然界 物 质 世 界 人类社会
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
自在世界 人类世界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一性
能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下列命题属于哪种唯心主义?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 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孟 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相对性:
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 性。即时空的具体特性会伴随 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尺缩钟慢效应”
尺缩钟慢效应:
当一个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周围 的时间会迅速减慢、空间会迅速缩小。当物体运 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空间就会微 缩为点,也就是说出现零时空。当物体运动速度 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出现倒流即所谓负时间; 空间也会相应回到过去空间,也就是所谓的负空 间,这时该物体就进入了负时空,即时空倒流或 时空倒转,从而该物体就实现了瞬移即瞬间移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体现为既不能改造,也不能创造。 意识具有能动性,体现为可以认识规律,进而利用规律,一定程度上 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或方式。 二者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