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性质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性质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2. 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的运算4.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总结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运用难点: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例题、练习题学生准备: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不等式的性质。
3. 示范:教师示范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运用。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性质,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成绩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十、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例题及练习题3. 相关教学视频或资料4. 数学软件或工具(如几何画板等)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2. 课堂讲解:针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详细讲解,举例说明。
3. 互动环节:设置问答环节,让学生主动提问,教师解答。
4. 练习巩固: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3.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进行梳理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
(五)作业小结
1.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不等式的定义、表示方法,并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深刻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探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加法性质、乘法性质、移项性质等,通过实例演示和证明,让学生掌握这些性质。
3.结合数轴,直观地演示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不等式的变形过程。
4.通过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求解简单的不等式,并强调注意事项,如变号、乘除法则等。
2.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3.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通过不等式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发展。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不同的声音,共同成长。
三、教学策略
3.教师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4.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不等式的定义介绍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号(>,<,≥,≤)的含义举例说明不等式的表示方法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b,a+c>b+c(加法性质)性质2:如果a>b且c>0,ac>bc(乘法性质,正数)性质3:如果a>b且c<0,ac<bc(乘法性质,负数)性质4:如果a>b且c≥0,a-c>b-c(减法性质)第二章:不等式的运算2.1 不等式的加减法运算展示不等式的加减法运算规则,举例说明练习题:求解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2.2 不等式的乘除法运算介绍不等式的乘除法运算规则,注意正负数的处理练习题:求解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第三章:不等式的解法3.1 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介绍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如直接解、移项、合并同类项等练习题:求解下列简单不等式的解集3.2 不等式组的解法介绍不等式组的解法,如图像法、区间法等练习题:求解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第四章:不等式的应用4.1 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举例说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距离问题、分配问题等练习题:解决下列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4.2 不等式的优化问题介绍不等式在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如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练习题:解决下列优化问题中的不等式第五章:不等式的综合练习5.1 不等式的综合应用综合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运算和解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解决下列综合应用问题中的不等式5.2 复习与总结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基本性质、运算和解法总结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在数学中的应用第六章:不等式的标准形式6.1 不等式的标准形式介绍不等式的标准形式:x ≤a 或x ≥a说明标准形式在解不等式组中的重要性6.2 标准形式的不等式解法展示如何将不等式转换为标准形式练习题:将给定的不等式转换为标准形式并求解第七章:不等式的绝对值7.1 不等式中的绝对值解释绝对值在不等式中的含义和作用举例说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7.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展示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步骤练习题:求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第八章:不等式的函数关系8.1 不等式与函数的关系探讨不等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函数图像解决不等式问题8.2 函数图像下的不等式解法介绍如何利用函数图像求解不等式练习题:利用函数图像解决给定的不等式问题第九章:不等式的不等式系统9.1 不等式系统的概念介绍不等式系统的概念及其解法说明不等式系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2 不等式系统的解法展示如何解不等式系统练习题:求解给定的不等式系统第十章:不等式的拓展与应用10.1 不等式的拓展探讨不等式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介绍不等式的相关拓展知识10.2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分析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练习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不等式问题教案总结:本教案涵盖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性质、运算、解法、应用以及拓展等内容。
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学案
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1)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存在,不等关系是其中的一种。
2.了解不等式及其概念;会用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本节课的重点是不等式的概念。
2.本节课的难点是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表示。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学情分析:对于等量关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会用等式(方程)进行.表达不等关系虽然大量存在,但用数学方法表达学生还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抓住反映不等关系的关键词语(如多于、少于、不高于、不低于、最多、最少等),结合已有的数的大小比较、方程等知识,用不等式正确反映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五、教学过程:1.回顾与提问:什么是等式?你能举个表示等式关系的例子吗?等式用什么符号连接?2.情境引入:[问题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2x与3的和不大于-6;(2)x 的5倍与1的差小于x 的3倍;(3)a与b的差是负数。
[问题2]雷电的温度大约是28000℃,比太阳表面温度的4.5倍还要高。
设太阳表面温度为t℃,那么t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式?[问题3]一种药品每片为0.25g,说明书上写着:“每日用量0.75~2.25g,分3次服用”。
设某人一次服用 x 片,那么 x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太阳表面温度和药品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不等关系。
3.新课讲解:(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注意:不大于,即小于或等于,用“≤”表示(“≤” 也可以说成“至多”“不多于”;不小于,即大于或等于,用“≥”表示(“≥”也可以说成“至少”“不少于”)。
(2)知识巩固: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不等式:(1)3>0;(2)4x+3y=0;(3)x=3;(4) x-1;(5)x+2 ≤3;(6)a≠54.深化提高例1:列不等式(1)x的5倍与y的一半的差不大于1(2)x的4倍不大于x的3倍与7的差(3)代数式2y-3的值至少比y-2大3例2:爆破施工时导火索的燃烧速度是0.06米/秒,人离开的速度是4.8米/秒。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同向相加、反向相减、乘除性质;3. 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不等式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 不等式的定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2. 不等式的表示方法:用“<”、“>”、“≤”、“≥”表示;3. 示例:2>1,3<4。
二、不等式的同向相加性质1. 性质定义: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 示例:若a>b,则a+c>b+c(c为任意实数);3. 练习: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解释原因。
三、不等式的反向相减性质1. 性质定义: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2. 示例:若a>b,则-a<-b;3. 练习: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解释原因。
四、不等式的乘除性质1. 性质定义: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 示例:若a>b,则ac>bc(c为正数);3. 练习: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解释原因。
五、不等式的大小比较1. 性质定义:比较两个不等式的大小关系;2. 示例:若a>b 且c>d,则ac>bd;3. 练习:判断下列不等式的大小关系,并解释原因。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巩固知识点。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解释原因;2. 课后作业:选择一道与不等式基本性质相关的问题,进行解答;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性质;2.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不等式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不等式的解法与应用1. 性质定义:解不等式,找出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2. 示例:解不等式2x-3>7,得到x>5;3. 练习:解下列不等式,并写出解集。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第一章: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不等式的定义介绍不等式的概念,理解“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基本不等关系。
举例说明不等式的形式,如a > b、a ≤b 等。
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 > b,a + c > b + c(其中c 是任意实数)。
性质2:如果a > b 且c > d,a + c > b + d。
性质3:如果a > b 且c < d,a + c < b + d。
性质4:如果a > b,a c > b c(其中c 是任意实数)。
第二章:不等式的运算2.1 加减法不等式介绍加减法不等式的运算规则,如a > b 且c > 0,a + c > b + c;a > b 且c < 0,a + c < b + c。
举例说明如何解决涉及加减法的不等式问题。
2.2 乘除法不等式介绍乘除法不等式的运算规则,如a > b 且c > 0,ac > bc;a > b 且c < 0,ac < bc。
举例说明如何解决涉及乘除法的不等式问题。
第三章:不等式的解法3.1 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如解a > b 的问题,可将b 移至不等式右边,得到a b > 0。
举例说明如何解简单不等式。
3.2 复合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复合不等式的方法,如解a > b 且c > 0 的问题,可将不等式两边乘以c,得到ac > bc。
举例说明如何解复合不等式。
第四章:不等式的应用4.1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如判断身高、体重等是否符合要求。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4.2 线性不等式组的解法介绍线性不等式组的解法,如解a > b 且c > d 的问题,可先解a > b,再解c > d,求交集。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不等式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比较吗?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比较一些事物的大小,比如身高、体重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表达方式,用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学生分享: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大小比较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引入概念:教师通过学生分享的例子,引出不等式的定义,并用数学符号表示。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等式的定义,理解不等式两边的关系,能够正确书写和识别常见的不等式。
2.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化简和求解。
3.学会使用数轴和区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掌握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复杂不等式的化简和求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不等式知识。
2.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数轴和区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等式解集的求解方法,特别是在处理多重不等式和区间交、并问题时。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在不等式的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不等式的直观感知。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减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 不等式的两边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 不等式的两边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 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相关知识点,如实数、比较大小等,为学生学习不等式打下基础。
2. 新课讲解: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例题展示运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 实际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问题、排序问题等。
5. 课堂小结: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运用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对比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与不等式的异同。
2. 介绍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如不等式的传递性、同向不等式的可加性等。
八、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2. 教学游戏:设计有关不等式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讲解不等式的难点知识点。
2.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跟上课堂进度。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优秀教案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的存在,不等关系是其中的一种。
2.了解不等式及其概念;会用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用不等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列出表示数量关系的不等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翘翘板的工作原理,并且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出了一些简单机械,并把它们用到了生活实践当中。
由此可见,“不相等”处处可见。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类新的数学知识:不等式。
(二)新课讲解1.提纲:(1)认真看书的内容。
(2)举出生活中一个不等量关系的例子。
(3)注意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如“不大于”、“不高于”等等。
2.合作学习:问题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2x与3的和不大于6;(2)x的5倍与1的差小于x的3倍;(3)a与b的差是正数。
问题2:雷电的温度大约是28000℃,比太阳表面温度的4.5倍还要高。
设太阳表面温度为t ℃,那么t 应满足这样的关系式?问题3:一种药品每片为0.25g ,说明书上写着“每日用量0.75~2.25g ,分3次服用”。
设某人一次服用x 片,那么x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到下列式子:2x+3≤6 5x -1<3x a-b>0 4.5t<28000 0.75≤3×0.25x ≤2.25像上面那些式子,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就叫做不等式。
注:不大于,即小于或等于,用“≤”表示;不小于,即大于或等于,用“≥”表示。
(三)课堂检测1.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关系(1)亮亮的年龄(记为x )不到14岁。
_____________(2)七年级(1)班的男生数(记为y )不超过30人。
_____________(3)某饮料中果汁的含量(记为x )不低于20%。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运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同时,通过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运算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实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他们对不等式的认识尚浅,对不等式的性质和运算方法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学会不等式的基本运算方法,能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的概念及其性质。
2.不等式的基本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不等式的基本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辅助讲解不等式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
让学生体会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操作验证,总结不等式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第1课时)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进行批改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3.鼓励学生进行作业总结,让他们在总结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第1课时)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第1课时)”。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理解不等式时存在困难,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因此,我制定了本节优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共同解决小组内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选取小组的优秀解题方法进行全班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自主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和个体差异,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概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写法。
3. 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不等式的性质。
4.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不等式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附: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不等式表示方法的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讨论、课后访谈。
3. 评价标准:a.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能正确表述不等式的定义,区分不等式与等式。
b. 对不等式表示方法的掌握:能熟练运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正确书写不等式。
c. 对不等式性质的应用:能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进行不等式变形。
七、教学拓展1. 对比等式与不等式的异同,让学生深入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 介绍不等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关系,如代数、几何等。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加减乘除同一数或式子,不等号方向不变;乘除相反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3. 利用PPT展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性质的应用。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不等式基本性质。
5.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7.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评估学生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举出生活中的不等式实例,并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
十、教学资源:1. PPT课件。
2. 练习册。
3. 实际问题案例。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不等式基本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一些有关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 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 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不等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2. 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性质1:通过举例让学生发现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 性质2:通过举例让学生发现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 性质3:通过举例让学生发现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 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不等式。
4. 课堂小结: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强调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举例,检验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不等式应用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讨论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配问题、比赛评分等。
2. 介绍不等式的进一步概念,如不等式组、不等式的解集等。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案例材料:提供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运用不等式解决。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对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性质2、性质3)。
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基本性质及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存在。
2. 新课讲解:讲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阐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 例题解析: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掌握。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不等式的应用。
6.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为下一步教学提供调整依据。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考察其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其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不等式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
2.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3. 实例素材:收集与不等式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不等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3-4课时: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第5-6课时:通过例题解析和练习,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举例说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不等式的性质。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等式应用实例,互相学习、交流。
(5)课堂小结:总结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布置适量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设计参考结束,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八、拓展与延伸:介绍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优化问题、经济领域等,激发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实例。
2. 板书:用于黑板上展示关键知识点和推导过程。
3. 教学案例: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高一数学上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不等式性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些性质的特点和作用。
2.强调不等式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小组合作题: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教材第chapter页的习题6,此题需要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5.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如何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分析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问题?”并将思考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但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交流表达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更多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讲授新知识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分析和求解。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加减乘除性质、同向不等式相加性质、反向不等式相减性质、同向不等式相乘性质、反向不等式相除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推导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 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让学生明确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3. 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加减乘除性质等,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4. 讲解同向不等式相加、反向不等式相减、同向不等式相乘、反向不等式相除等性质,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6.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设计课后习题,检验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其克服学习难点。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如函数、方程等。
2. 介绍不等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不等式及其性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不等式的定义:了解不等式的概念,能够识别不等号(>、<、≥、≤)。
2.不等式的读法:掌握如何正确读出各种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不等式的性质1、2、3。对于难点部分,比如性质3,我会通过具体数字的示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不等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等式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情况?”(如:比较两个人的身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不式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不等式是表示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式子。它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小华的身高是1.6米,小丽的身高是1.55米,我们可以用不等式表示这个关系:小华的身高>小丽的身高。
5.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学会利用不等式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加减乘除同一个数(或式子)到不等式的两边,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 不等式的解集及其表示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解集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图形解集,增强直观感受。
3.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2.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现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性质。
3. 应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教案附件:练习题:1. 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a) 2x > 3xb) 5(x 2) < 3(2x + 1)c) 4x 12 < 3(2x + 6)2. 解下列不等式:a) 3x 7 > 2b) 2(x 5) > 15c) 5x + 6 <= 4x + 20答案:1. a) 不成立,因为2x < 3x;b) 成立,因为5(x 2) = 5x 10,3(2x + 1) = 6x + 3,5x 10 < 6x + 3;c) 成立,因为4x 12 = 4(x 3),3(2x + 6) = 6x + 18,4(x 3) < 6x + 18。
2. a) x > 3;b) x > 10;c) x <= 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池州市第十六中学汪重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
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及其性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
因此本节课内容在这一章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1.类推探究法。
即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地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采用的是“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通过创设情景,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翘翘板的工作原理,并且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出了一些简单机械,并把它们用到了生活实践当中。
由此可见,不等关系处处可见。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类新的数学知识:不等式。
问题1:用适当的式子表示下列关系:
(1)2x与3的和不大于-6;
(2)x的5倍与1的差不小于x的3倍;
(3)a与b的差是负数;
(4)x的2倍与y的值不相等。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时将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找出来,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发展从感性的认识开始强化,加深对不等关系的理解,逐步螺旋上升为理性认知。
学习列不等关系式,训练学生数学语言与数学符号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问题1中让学生掌握用适当的式子表示不等关系,并让学生了解不小于与不大于的含义。
)问题2:雷电的温度大约是28000℃,比太阳表面温度的4.5倍还要高。
设太阳表面温度为t℃,那么t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分析: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存在,不等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感受到建立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不等式的概念
(设计说明:从具体的、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如:2x+3≤-6,5x-1≥3x ,a-b <0,2x ≠y ,4.5t <28000
跟踪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哪些是不等式?为什么?
①3>2 ②a 2+1>0 ③3x 2+2x
④x <2x+1 ⑤x=2x-5 ⑥x 2+4x <3x+1
⑦a+b ≠c
(2)甲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1℃,最高气温是5℃,设这天气温为t ℃,则 t 满足的条件是 。
(3)某段长为30km 的公路AB ,对行驶汽车限速为(不超过)60km/h ,一辆汽车从A 到B 的行驶时间为t 小时,求t 满足的数量关系。
2.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
(设计说明:不等式与等式有类似之处,利用类比思想;从活动探究到归纳总结得出不等式基本性质)
类比联想:还记得等式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①等式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成。
即:如果a=b ,那么a ±c=b ±c 。
②等式基本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成立。
即:如果a=b,那么ac=bc 或c
b c a (c ≠0)。
③如果a=b ,那么b=a (等式的对称性)。
④如果a=b,b=c 那么a=c (等式的传递性)。
(不等式基本性质1的探究)
(1)活动探究(利用天平验证)
π > 3
π+2 __ 3+2
π+(-2) __ 3+(-2)
π- 2 __ 3-2
+ C -C
π-(-2) __ 3-(-2)
(2)归纳总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 a >b 那么a ±c >b ±c
(不等式基本性质2的探究)
活动探究
π> 3
π×2 __ 3×2
π×5 __ 3×5
π× __ 3
×
(2)归纳总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究)
(1)活动探究
(分析:可借助数轴直观分析,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π > 3
π×(-1) __ 3 ×(-1)
a > b
-a __ -b
-3a __ -3b
(2)归纳总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
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4:如果 a >b 那么b <a (不等式的对称性)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如果 a >b , b >c 那么a >c (不等式的传递性) (分析:此处可借助数轴直观分析,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
3.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即:如果 a >b ,c >0 那么 ac >bc , >
即:如果 a >b ,c < 0 那么 ac < bc , <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归纳总结。
)
相同点:都可以在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整式,则等式仍成立,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也不变.
不同点:对于等式来说,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等式仍成立;对于不等式来说,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
(三)巩固练习
1.若m>n ,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正确:
(1)m-7<n-7 ( )
(2)3m<3n ( )
(3)-5m>-5n ( )
(4) ( )
2. 设a <b ,用“<”或“>”填空并口答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
(1)4a____4b ;
(2)a - 10____b - 10 ;
(3)31a ____3
1b; (4)25-a ____2
5-b; (5)2a+3____2b+3;
(6)(m 2+1) a ____ (m 2+1)b (m 为常数)
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
①x-2< 3 ②6x <5x-1
③-2x-3<-7 ④3x –1≥5x
(设计说明: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转化不等式,为后面的移项法则解不等式打下基石。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师小结:
1.不等式概念;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数学思想:类比、分类讨论。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在提问时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并给予他们鼓励。
)
(五)布置作业
习题7.1 第3、4、5题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师生充分互动,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勇敢的尝试,大胆的猜想,在讨论中归纳,总结出结果,让学生在发现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