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设计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设计规范

设计距离高速

公路

80km/h 100km/h

A:停止缓冲距离 50 50

B:车辆刹车距离

(反应距离+踩刹车至停止距离) 140 200

C:显示板超出驾驶人员视野外距离 30,40 30,

40

A+B-C:隧道洞口与标示板距离

210,220

D:判读所需距离 50 50

C+D:最低限度之辩视距离

113,123

[4.3.6] 可变限速标志

可变限速标志指根据实际交通运行状况和气象环境改变道路上

车辆运行速度限制值的动态标志。

可变限速标志是交通控制与诱导的重要设备,因此要求高的可靠

性。

通常采用二位或三位数字给出速度限制值,如60或100表示限 150,160 97,107

制速度位60或120km/h,外围红色圆环表示限制意义。

可变限速标志多用于隧道入口或可变限速标志与区域控制单元连接,通过区域控制单元接受来自中心计算机的控制命令,并传回状态表示,能与隧道内行驶车辆平均速度及车道占用相适应,以便平滑隧道出、入交通流避免或缓解隧道内拥挤、阻塞。当操作人员手动控制时,能按操作员的意图灵活转换可变速度牌的显示。手动控制优先自动控制,0,80km/h无级差连续显示。

[4.3.7] 交通区域控制单元

一般选用PLC作为区域控制单元,它能可靠地实时采集处理交通信息,与中心交通控制计算机可靠通信,按照中央控制室计算机的指令,控制可变限速标志、可变情报板、交通信号灯、车道指示器等外场设备。

区域控制单元的功能:(1)收集本区段内的各设备的检测信息;(2)将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存储在本地的存储单元内;(3)在中控室计算机轮询时,将存储的信息上传给中控室计算机;(4)接收中控室计算机的各种控制命令;(5)直接控制下端执行设备;(6)协调本区段内各检测设备的工作。

通信控制单元一般由处理器单元、存储单元、通信单元构成,设置在区域控制器单元,为区域控制器的组成部分,下端设备的数据,

送到通信控制单元经过处理编排,上传到中央控制室计算机。中央控制室计算机的命令、

数据等送到通信控制单元,由通信控制单元下发到各个下端设备,由下端设备执行。

[5] 通风及照明控制设施

[5.1] 一般规定

[5.1.1] 隧道营运通风和照明是保障隧道安全舒适及应有的通行能力的基本设施之一,对设置通风照明的隧道应设置必要的控制设施进行的效控制,其目的是除安全方面外还要提高管理效益及经济方面的考虑。通风照明费用是隧道营运管理设

施中最大的日常开支之一,根据工程的实践,大量的隧道为中短隧道,且几乎所有的隧道均设置电光照明。照明涉及隧道视觉环境的改善,以使司乘人员安全地接近、通过隧道,消除“明—暗—明”的不利变化过程。隧道照明电能消耗与设计速度有关,且主要集中在洞口,就1000m长度以下的隧道而言,对于60,80km/h照明设计速度,洞口加强级的照明动率占总照明功率的50%以上。在照明的控制主要是洞口段的有效控制。通风也如此,也是涉及隧道工作环境(包括视觉环境)的改善;而且在应急事故中,特别火灾事故中,通过控制设施可达到必要的排烟方式。故应设控制设施。

[5.1.2] [5.1.3] 通风控制方案确定,与通风设计提出的通风方式与工艺要求、隧道交通工程等级和现场条件有关。通风方式与工艺要求是造反通风控制方式的主要因素。隧道交通工程等级确定了隧道总体规模和标准,选择的通风控制方案应与之相适应。现场条件包括工程条件和当地的管理经验及沿线已投入营运的工程状况等综合条件,对选择控制方案也有影响,需综合经济合理的考虑。

照明控制方案确定,也与照明设计提出的方式与工艺要求、隧道交通工程等级和现场条件有关,也需综合经济合理的考虑。

[5.2] 通风控制设施

[5.2.1] 隧道通风根据运营特点有正常工况状况下的通风和出现火灾状况下的通风两种工况。正常工况状况下的通风是在正常交通流或短期交通阻塞状况下的交通流条件下,因汽车排放废气使洞对上述通风参数的采集设施主要有能见度检测仪(VI)、一氧化

碳检测仪(CO)、风向风速检测仪(WS)及交通量数据检测设备。“PIARC95通风准则”中还提出对氮氧化物(NOX)提出检测和控制。鉴于现行《公路隧道通风照明

设计规范》未对此作规定,故暂未列入检测与控制参数。但近年国外的检测器多为CO、VI、NOX一体化,故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考虑NOX的控制。

[5.2.4] 通风采集设施配置数量、位置,宜根据隧道长度、通风方式以及隧道交通工程等级和现场条件综合确定。这些仪器多为精密仪器,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高。故以最能代表隧道通风区域的工作环境的检测为原则,确定最基本的数量和位置。

对于纵向通风方式:洞内废气分布是从气流起点到终点基本呈线性分布,浓度以末端最高;横向通风方式:气流方向,各点废气分布理论上应为恒定分布;半横向通风方式:气流部分沿纵向流动,废气在通风段内分布呈非线性分布,以气压中性点最高。

风速、风向、交通量亦为通风控制的基本参数,故应设采集点。对交通流量而言,如不必了解洞内各通风段交通情况(如阻塞时)及其因素,亦可不设,仅在隧道进口和出口附近设置。交通量检测具体见第4章的条文说明。

风速、风向也是火灾工况条件下对排烟系统控制的主要数据,故亦是重要的采集参数。

[5.2.5]

1 因通风气流横向分布是不均匀的,CO、VI、WS仪的采集点位置的应能代表采集断面的

平均值,减少气流及浓度在局部分布的变异给

采集带来的不利影响。

2 对于纵向射流通风,应避免在射流风机风口处附近断面设置采集点,以减少检测误差。而在两组风机中间部位气流较均匀,采集数据较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