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
实验十四
如果管内液面高于漏斗的液面,读取氢气体 积偏大,所求的镁的原子量偏小;如果管 内的液面低于漏斗的液面,读取氢气体积 偏小,所求的镁的原子量偏大。
思考题
3.反应如果没有完全冷却就记录滴定管液面的位置, 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思考题
镁的摩尔质量的平均数M/*10-3kg/mol
相对误差 =[ (M 测 -M 理) /M理 ]*100%
思考题
1.如果镁条表面的氧化膜未擦除干净, 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中称量的质量不变,但是,由于 氧化膜的存在,产生的氢气偏少,所 计算的镁的物质的量偏小,所以,算 得的镁的原子量偏大
思考题
根据分压定律:PH2=P-PH2O, (我们所需的是氢气的压力,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得到,所 以我们通过大气的压力减去水蒸汽的压力便是我们想得到的氢气压力) 整理后可得:M=mRT/[(P-PH2O)]V
【仪器材料与试剂】
仪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温度计,气压计,铁架 台,碱式滴定管(50ML),大试管,长颈漏斗,塞 导管,橡胶管,砂纸,量筒(10ML)
•实验内容
记录初始液面位置 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面处于同一水平面,记
下量气管液面刻度。 • 化学反应 适当倾斜铁架台,使镁条落入酸中,而后将试管按原样固定, 同时移动漏斗,是量气管与漏斗液面始终大体保持一致。 • 记录终点位置 镁条反应完后,待试管冷至室温(约经十几分钟,也可用 冷水在试管外冷却),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者处于同一水平, 记下液面位置,稍等1至2分钟,再记下液面位置,若两次读数相等,即表 示管内温度与室温一致,否则继续读数直至两次读数相等为止。记录此时 的数据。取下大试管,倒出溶液,将试管冲洗干净。 • 记下实验时的室温和大气压力。重复上述实验两次,根据镁的理论原子量 计算镁原子测定的相对误差。
实验五金属镁的相对原子量测定(3学时)(精)
实验五 金属镁的相对原子量测定(3学时)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置换法测定镁的相对原子量。
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分压定律的应用。
3.掌握测量气体体积的基本操作技术及气压表的使用技术。
二、实验原理镁与稀硫酸作用可按如下反应定量进行: Mg + H 2SO 4(稀)= MgSO 4 + H 2↑反应中镁的物质的量(n Mg )与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2H n )之比等于1。
设所称取金属镁条的质量为m Mg ;镁的摩尔质量为M Mg 。
则:1n M m 2H MgMg=: 即 2H Mg Mg n m M =镁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镁的相对原子量。
假设该实验中的气体为理想气体,则有: 式中:T 为实验时热力学温度;2H P 为氢气的分压;2H V 为置换出来的氢气的体积;R 为气体常数(8.314kPa·L·mol -1·K -1)。
由于实验中由量气管收集到的氢气是被水蒸气所饱和的,所以量气管内气体的压力是氢气的分压(2H P )与实验温度时水的饱和蒸气压的分压(O H 2P )的总和,并等于外界大气压(P )。
即:P=2H P +O H 2P 2H P =P -O H 2P 所以, 22H O H Mg Mg V )P (P RTm M ⋅-=若2H V 的单位为mL ,则:3H O H Mg Mg 10V )P (P RTm M 22⨯⋅-=三、仪器和试剂 (一)仪器分析天平、50mL 量气管(或50mL 碱式滴定管)、漏斗、橡皮管、试管、铁架台、滴定管架、橡皮塞、量筒(10mL )、铁环、气压计(公用)。
(二)试剂镁条、H2SO4(2mol·L-1)。
四、实验内容1.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两份已擦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每份重0.0280~0.0320g(称至0.0001g)。
2.按图7-1装配好仪器装置①,取下试管,从漏斗处注入自来水,使液面保持在量气管刻度0~10之间,上下移动漏斗以赶尽附着在胶管和量气管内壁的气泡,然后,把试管和量气管的塞子塞紧。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篇一: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空白模板)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二: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六: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日期:温度:气压:一、实验目的1.学习气体相对密度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2.加深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3.巩固使用启普气体发生器和熟悉洗涤,干燥气体的装置二、实验原理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如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对于P,V,T相同的A,B两种气体。
若以mA,mB分别代表A,B两种气体的质量,mA,mB 分别代表A,B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
其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别为:气体A:PV=(mA/MA)*RT (1) 气体B:PV=(mB/MB)*RT (2) 由(1)(2)并整理得mA:mB=MA:MB于是得出结论: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由于摩尔质量数值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故摩尔质量之比也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因此我们应用上述结论,以同温同压下,同体积二氧化碳与空气在相对条件下的质量,便可根据上式求出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
即Mr,CO2=(mCO2/m空气)*29.0 式中,29.0是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式中体积为V的二氧化碳质量mCO2可直接从分析天平上称出。
同体积空气的质量可根据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P和温度T,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计算得到。
三、基本操作1.启普发生器的安装和使用方法,参见第五章一 2.气体的洗涤,干燥和收集方法,参见第五章二,三四、实验内容按图把装置连接装备——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因石灰石中含有硫,所以在气体发生过程中有硫化氢,酸雾,水汽产生。
此时可通过硫化铜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以及无水氯化钙除去硫化氢,酸雾,水汽。
取一洁净而干燥的磨口锥形瓶,并在分析天平上称量(空气+瓶+瓶塞)的质量。
在启普发生器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经过净化,干燥后导入锥形瓶中。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中的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方法。
2. 熟悉实验中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
3. 讨论置换法测定镁摩尔质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实验原理:置换法是一种测定金属离子摩尔质量的常用方法。
实验中利用电化学原理,将待测的镁离子(Mg2+)与过量的氯化银离子(Ag+)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氯化镁沉淀(MgCl2)。
通过测定沉淀的质量和已知配比,可以计算出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配制氯化银溶液:将适量的氯化银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Ag+浓度为0.1mol/L的溶液。
b. 准备待测试的镁离子溶液。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镁离子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银溶液中。
b. 沉淀生成后,将其过滤到与普通平衡瓶质量相近的量筒中。
c. 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直至洗涤液无色。
d. 将量筒加热至溶液完全蒸发,得到氯化镁沉淀质量。
3. 数据处理:根据镁离子与氯化银配比,计算出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得到了一定量的氯化镁沉淀。
在计算镁的摩尔质量时,需知道反应的配比关系。
在本实验中,反应配比为1:2,即1 mol的镁离子反应生成2 mol的氯化镁沉淀。
根据实验得到的氯化镁沉淀质量和已知配比,可以计算出镁的摩尔质量。
在实验中,我们对待测镁溶液进行了多次重复实验,得到了稳定的实验结果。
通过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评估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置换法测定,我们成功获得了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方法准确可靠,并且具有较高的重现性。
实验结果可用于后续相关研究和应用中。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无机化学实验中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熟悉了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并讨论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置换法是一种有效测定金属离子摩尔质量的方法。
交换性钙、镁的测定
交换性钙、镁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试剂和溶液乙酸铵溶液:称取77.08g乙酸铵溶于近950mL水中,用1:1氨水和稀乙酸调节PH至7.0,转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定容。
氯化锶溶液[p(SrCl2·6H2O )=30g/L]:称取氯化锶(SrCl2·6H2O)30g溶于水,定溶至1L。
盐酸溶液(1:1),优钙标准贮备液[p(Ca ) =1000ug/mL]:称取经110℃烘4h的碳酸钙(CaCO3级纯)2.4972g于250mL高型烧杯中,加少许水,盖上表面皿,小心从杯嘴处加入(1:1)盐酸溶液100mL溶解,待反应完全后,用水洗净表面皿,小心煮沸赶去二氧化碳,将溶液无损移入1L容量瓶中,定容。
钙标准溶液[p(Ca ) =100ug/mL]:吸取10.00mL钙标准贮备液于100mL容量瓶中,定容。
镁标准贮备液[p(Mg) =500ug/mL]:称取金属镁(光谱纯)0.5000g于250mL 高型烧杯中,盖上表面皿,小心从杯嘴处加入(1:1)盐酸溶液100mL溶解,用水洗净表面皿,将溶液无损移入1L容量瓶中,定容。
镁标准溶液[p(Mg) =50ug/mL]:吸取10.00mL镁标准贮备液于100mL容量瓶中,定容。
结果计算交换性钙(Ca ),mg/kg=[ p(Ca )·V·D/m·103] ·1000交换性钙(Mg ),mg/kg=[ p(Mg )·V·D/m·103]·1000式中: p(Ca )或p(Mg )――查校准曲线或求回归方程而得测定液中Ca或Mg的质量浓度,ug/mLV――测定液体积,50mLD――分取倍数,浸出液总体积/吸取浸出液体积=250/20m――风干试样质量,g103和1000――分别将ug换算成mg和将g换算为kg平行测定结果用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精密度平行测定结果允许相差:≤10%方法步骤:称取通过2mm孔径筛的风干试样1.0g(精确至0.01g,质地轻的土壤称5.0g)于50mL离心管中,沿离心管壁加入少量乙酸铵溶液(pH7.0),用橡皮头玻璃棒搅拌土样,使成为均匀的泥浆状。
试验名称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名称: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日期:温度:气压:一、实验目的1.了解置换法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气态方程和分压定律的有关的计算3.练习使用量气管和气压计二、实验原理1.在一定的温度T和压力P下,一定质量m的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置换出一定体积y的氢气(含水蒸汽)Mg+H2SO4===MgSO4+H2常压下的氢气可近似看作理想气体,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和化学方程式,则有:P H2V=n H2RT=(m/M)RT R为常数R=8.314 R的单位Pa*m3/mol*K T=(t+273)K根据分压定律:P H2=P-P H2O,(我们所需的是氢气的压力,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得到,所以我们通过大气的压力减去水蒸汽的压力便是我们想得到的氢气压力)整理后可得:M=mRT/[(P-P H2O)]V三、实验内容1.用砂纸将镁条打光,清除掉表面氧化物膜,截取一段,在电子天平上准确称其质量。
2.装配好仪器,由漏斗注水至近于量气管刻度“0”的位置,上下移动漏斗以驱赶量气管与橡皮管内的气泡。
3.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将各连接处的橡皮塞塞紧,把漏斗下移适当的距离固定,如果连气管内的液面只在开始时稍有下降,以后维持恒定,经3至5分钟不变,可判断装置不漏气。
4.将漏斗上移至原处,取下试管,用另外的漏斗向试管中注入c(H2SO4)=2mol/L溶液5mL(切勿使酸沾在试管内壁上)用一滴水将镁条沾在试管内壁上部,前确保镁条不与酸接触,将试管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塞紧橡皮塞,再一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检查装置是否漏气)5.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几下量气管液面刻度。
6.将试管直立,使镁条落入酸中,而后将试管按原样固定,同时移动漏斗,是量气管与漏斗液面始终大体保持一致。
7.镁条反应完后,待试管冷至室温(约经十几分钟,也可用冷水在试管外冷却),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者处于同一水平,记下液面位置,稍等1至2分钟,再记下液面位置,若两次读数相等,即表示管内温度与室温一致。
镁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镁与盐酸反应的基本原理。
2. 观察并记录镁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3.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镁是一种活泼金属,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Mg + 2HCl → MgCl2 + H2↑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试管夹、滴管、酒精灯、铁架台、镊子、玻璃棒、量筒、烧杯、滤纸等。
2. 试剂:镁条、盐酸、蒸馏水、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镁条、盐酸、蒸馏水、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等试剂和仪器准备好。
2. 实验步骤:(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蒸馏水,将镁条放入试管中。
(2)用滴管吸取少量盐酸,滴入试管中。
(3)观察并记录镁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4)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5)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得到氯化镁溶液。
(6)将氯化镁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1. 镁与盐酸反应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有氢气生成。
2.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白色,说明生成了氯化镁。
3. 加入稀硫酸后,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镁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镁和氢气,符合反应方程式。
2.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颜色变为白色,说明氯化镁生成。
3. 加入稀硫酸后,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氯化镁不与稀硫酸反应。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镁与盐酸反应的基本原理,观察并记录了反应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加深了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试剂。
2.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溶液溅到皮肤上。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九、实验报告撰写时间本实验报告撰写时间为2022年11月15日。
镁条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镁条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了解镁条与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反应。
3.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镁条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在空气中,镁条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此外,镁条还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镁条、砂纸、酒精灯、坩埚钳、蒸发皿、碳酸氢铵粉末、干电池、小灯泡、蒸馏水、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无水硫酸铜、鸡蛋清、镁标准贮备液、HCl溶液、移液管、试剂管、洗耳球、蒸馏水、PC机、TAS-9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2. 实验仪器:剪刀、镊子、试管、烧杯、玻璃棒、石棉网、量筒、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镁条的物理性质实验(1)观察镁条的外观,记录其颜色、硬度等。
(2)用砂纸打磨镁条,观察断面颜色,记录其金属光泽。
(3)用剪刀剪下一小段镁条,用镊子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镁条的燃烧现象,记录其燃烧温度、火焰颜色等。
2. 镁条与氧气的反应实验(1)取一小段打磨后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镁条与氧气的反应现象,记录其燃烧温度、火焰颜色、生成物等。
(2)将燃烧后的镁条放入蒸发皿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镁条与水反应的现象,记录其溶解度、溶液颜色等。
3. 镁条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实验(1)取一小段打磨后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镁条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现象,记录其燃烧温度、火焰颜色、生成物等。
(2)将燃烧后的镁条放入蒸发皿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镁条与水反应的现象,记录其溶解度、溶液颜色等。
4. 镁条的导电性实验(1)用打磨好的镁条连接一节干电池和小灯泡,观察小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2)用剪刀剪下一小段镁条,用镊子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镁条与氧气的反应现象,记录其燃烧温度、火焰颜色、生成物等。
5. 镁条在溶液中的反应实验(1)取一小段打磨后的镁条,放入硝酸铅溶液中,观察镁条与硝酸铅的反应现象,记录其反应速度、溶液颜色等。
04实验四置换法测定摩尔气体常数(精)
一、实验目的:
置换法测定摩尔气体常数 R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气体分压定律的应用 2、练习测量气体体积的操作和气压计的使用
二、基本原理:
Mg + H2SO4 = MgSO4 + H2
(准称)(过量)
(V测)
三、实验步骤:
1、称镁条(去氧化膜)每份W:0.030——0.035g 2、按装置图装配好仪器(量气管装水) 打开试管的胶塞----由液面调节管使量气管内装水到略低于“0” ----- 上下调节赶尽气泡 -----试管的胶塞塞好
3、检查气密性 方法:液面调节装置下移,量气管内液面连续下移,说明装置漏 气;可以在试管口涂凡士林。如果液面只在开始时稍有下降以后
即维持恒定,说明装置不漏气。
4、注入酸 取下试管,用长颈漏斗注入6—8cm3 3mol/dm3硫酸,勿将酸沾到试 管壁上,试管固定好——镁条用水润湿后贴于管壁内。
回零,再查气密性。
④、有效数字
预作试验 1、调查量气管大小——大些 50ml 2、调查漏斗径的长短——短些 3、连接胶套长一些——免得移动受阻 4、注意产生气体后,气流在体系内通畅
5. 记两液面相平时的起始液面读数——反应——始终保持两液面水平, 读 “0” ; 6. 反应后冷至室温——两液面水平——读数1—2min后再读; 讨论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排水的体积 V,是V总还是 VH2 ? 2、反应前试管中的空气是如何考虑的?
注意事项:①、注意称量准确,读体积准确(勿滤干) ②、单位换算 1dbr(巴) = 105pa = 0.9869atm = 750.1mmHg 1mb = 0.7501mmHg 102Pa = 1mb ③、压强的单位与R的关系 P: Kpa.dm3 atm.dm3 R = 8.31 R = 0.0821
演示镁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2. 探究镁条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
3.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镁。
该反应过程中,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和光能,产生白色固体氧化镁。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2\text{Mg} + \text{O}_2 \rightarrow 2\text{MgO} \]三、实验材料1. 镁条2. 砂纸3. 坩埚钳4. 酒精灯5. 石棉网6. 镁条燃烧产物7. 烧杯8. 玻璃棒9. 集气瓶10. 水四、实验步骤1. 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去除表面的氧化膜,使其表面呈现银白色。
2. 用坩埚钳夹持打磨好的镁条,点燃酒精灯。
3. 将镁条置于酒精灯火焰中,待其燃烧。
4. 观察镁条燃烧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5. 燃烧完毕后,用烧杯接住生成的白色固体。
6. 将白色固体加入水中,观察溶解情况。
7. 使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解过程。
五、实验现象1.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量。
2. 燃烧过程中,镁条表面产生白色固体,逐渐形成球状。
3. 燃烧后的白色固体加入水中,部分溶解,溶液呈现微碱性。
4. 搅拌过程中,白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颜色变浅。
六、实验分析1.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镁。
该反应过程中,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和光能。
2. 燃烧后的白色固体为氧化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3. 氧化镁加入水中,部分溶解,溶液呈现微碱性。
这是由于氧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是一种碱性物质。
4. 搅拌过程中,白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颜色变浅。
这是由于氢氧化镁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溶解度较小,随着搅拌,溶液中的氢氧化镁浓度逐渐降低。
七、实验结论1.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镁。
2. 氧化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3. 氧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溶液呈现微碱性。
排水集气法测定金属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
排水集气法测定金属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排水集气法测定金属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目的:通过排水集气法测定金属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原理:金属镁的摩尔质量通过排水集气法来测定。
当镁粉是放射性同位素时,其放射性分解产生微量的氧气,然后将氧气收集起来,重量测定收集到氧气的体积,根据体积和温度算出气体的摩尔量,再除以粉末重量,就得到金属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材料:金属镁粉,干燥瓶,氢氧化钠溶液,烧杯,微量称量稿,玻璃皿,蒸馏水,氧气收集瓶等。
实验过程:
(1)将微量称取金属镁粉 0.5g,用20mL 0.1M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充分搅拌后大火烧煮;
(2)用干燥瓶将烧杯中的溶解液加热干燥,并将烧杯及干燥瓶放入旋转水浴中慢慢冷却,直到溶解液完全冷却;
(3)将蒸馏水倒入蒸气测定烧杯,蒸气完全转变为水滴以后,将烧杯里面的粉末移到玻璃皿里;
(4)将氧气收集瓶装入半填液体的化学瓶内,用旋塞门将瓶口和水晶瓶塞密封,让液体与空气混合,并将瓶口放入一定的温度水,使氧气收集瓶内的温度保持在室温;
(5)将玻璃皿中的金属镁粉加入液体,用搅拌器搅拌均匀,然后氧气收集瓶内的气体完全溶解;
(6)用绝对酒精擦拭瓶口,将其封口,然后将氧气收集瓶置于高位监视仪上,高位监视仪测定变化后收集瓶内气体的重量,得到试样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镁的摩尔质量为24.4 g/mol。
结论:本实验通过排水集气法测定了金属镁的摩尔质量,结果符合理论值。
安全措施:本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务必使用安全眼镜,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应穿着实验工作服,尽量避免受污染。
制定无机化工产品中镁含量测定通用方法试验报告(精)
制定无机化工产品中镁含量测定通用方法试验报告一、络合滴定法测定钙、镁的条件选择测定盐化工品中钙镁含量大多采用络合滴定法,其测定结果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滴定终点的正确判定,溶液pH值太小选用的指示剂,干扰离子的消除,掩蔽剂及络合剂的性能是影响滴定终点的重要因素。
同时,由于产品种类的变化,对钙镁含量分析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及干扰元素的消除都有较大影响,本试验对钙镁络合滴定过程中所用的几种指示剂、掩蔽剂、络合剂进行了试验比较,选用了不同的指示剂,掩蔽剂及络合剂对滴定终点的影响。
(一)指示剂的选择取一定量的钙标准溶液,加入不定量的镁,用水稀释至100mL,加入1:4的三乙醇胺5mL,用20%的NaOH将pH值调至12~13。
用EDTA滴定钙,加水50mL,然后用1:1HC1中和使溶液的pH在4~5左右,加入pH=10的NH4Cl—NH4OH缓冲溶液,再以EDTA滴定镁,选用酸性铬兰K-萘酚绿B,酸性铬深绿G,萘酚绿B,铬兰黑及铬黑T连续滴定钙镁,试验结果如下:1、酸性铬兰K-萘酚绿混合指示剂(简称KB指示剂)试验证明,指示剂的最佳配比应为酸性铬兰K:萘酚绿B等于1:2.5。
否则,当酸性铬兰K增多时终点发紫,不明显,萘酚绿B增多时终点发绿,这种指标剂在MgO含量低于10%时,滴定钙终点明显,效果好。
MgO高于10%时,由于镁沉淀包裹钙离子吸附指示剂,使终点提前,CaO的结果普遍偏低且有回返现象,继续放置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正确结果,在滴定镁时终点拖后,变化不明显亦会造成误差,试验情况见表1。
2、酸性铬深绿G、萘酚绿B混合指示剂(简称G-B指示剂)酸性铬深绿G0.1g,萘酚绿B0.4g 。
溶于20mL1:2的三乙醇胺中,此混合指示剂与K-B指示剂相似,但比K-B混合指示剂滴定终点明显,变化快,CaO的回收率高,但MgO大于30mg时,亦有吸附现象,使钙的结果偏低,回返快,继续滴定可获得正确结果,滴定MgO的效果较好,试验情况见表2。
实验二 置换法测定摩尔气体常数
1
置换法测定摩尔气体常数R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气体分压定律的应用
2、练习测量气体体积的操作和气压计的使用
3、测定摩尔气体常数R 二、 基本原理:
1、活泼金属镁与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 Mg+H 2SO 4=MgSO 4+H 2↑
2、准确称取一定质量(m Mg )的金属镁,使其与过量的稀硫酸作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测定被置换出来的氢气的体积()2
H V ,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即可算出摩尔
气体常数 R. R =
T
V p 22
H H n 分 (2H V 为氢气的分体积, 分
p
为氢气的分压强,
2
H n 为氢气的摩尔质量,T 为温度)
三、 数据记录及处理:
室 温 t = 23.5 ℃ 大气压力 p = 101720 Pa
室温时水的饱和蒸汽压 p 水= 2843 Pa
百分误差=
|R-R 实验值|
R
四、 结果与讨论
1、R 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差距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2、实验中测定气体体积的时候,不够精确,会有误差。
置换法测定金属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实验四 置换法测定金属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目的要求】1.学会置换法测定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气体分压定律的应用。
2.学会使用分析天平、量气管、气压计。
【基本原理】金属镁从稀酸中置换出氢气时,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的金属质量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Mg + H 2SO 4 =MgSO 4 +H 2↑1mol 1molMg MgM m 22H H M m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可以测量出被一定量金属镁置换出的氢气体积,由理想状态方程式计算出氢气的质量,从而得到金属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1)氢气的质量:RT M m V p H H H H 2222= RT M V p m H H H H 2222=方程中:2H p 为氢气分压,单位kPa ,可由:2H p =大气压p -O H p 2(O H p 2为T 时的饱和蒸气压)求出;2H V 为氢气体积,单位L ;2H M 为氢气摩尔质量;T 为绝对温度,T =273.2 +t ℃;R 为气体常数,其值为8.314kPa ·L ·mol -1·K -1。
(2)金属镁的相对原子质量:Mg M =22)/(H H Mg M m m ⨯ 【仪器和药品】测定金属原子量的装置(图3-4-1),镁条,2mol ·L -1H 2SO 4溶液,分析天平。
【实验步骤】1. 准确称取2份已擦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
每份约0.025g 。
2. 按图装置仪器。
将量气管内装水至略低于刻度“0.00”处。
上下移动平衡漏斗以赶尽附着在胶管和量气管内壁的气泡。
然后把连接反应管和量气管的塞子塞好。
3. 检漏:把漏斗下移一段距离,并固定在一定位置上。
如果量气管中的液面只在开始时稍有下降,以后(稍侯片刻)即维持恒定,说明装置不漏气,如果不能保持恒定,则应检查各接口处是否严密,经检查调整后,再重复上述检漏操作,直至确保不漏气为止。
4. 使量气管液面保持在刻度“0.00”以下。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日期:温度:气压:一、实验目的1.了解置换法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气态方程和分压定律的有关的计算3.练习使用量气管和气压计二、实验原理1.在一定的温度T和压力P下,一定质量m的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置换出一定体积y的氢气(含水蒸汽)Mg+H2SO4===MgSO4+H2常压下的氢气可近似看作理想气体,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和化学方程式,则有:P H2V=n H2RT=(m/M)RT R为常数R=8.314 R的单位Pa*m3/mol*K T=(t+273)K根据分压定律:P H2=P-P H2O,(我们所需的是氢气的压力,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得到,所以我们通过大气的压力减去水蒸汽的压力便是我们想得到的氢气压力)整理后可得:M=mRT/[(P-P H2O)]V三、实验内容1.用砂纸将镁条打光,清除掉表面氧化物膜,截取一段,在电子天平上准确称其质量。
2.装配好仪器,由漏斗注水至近于量气管刻度“0”的位置,上下移动漏斗以驱赶量气管与橡皮管内的气泡。
3.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将各连接处的橡皮塞塞紧,把漏斗下移适当的距离固定,如果连气管内的液面只在开始时稍有下降,以后维持恒定,经3至5分钟不变,可判断装置不漏气。
4.将漏斗上移至原处,取下试管,用另外的漏斗向试管中注入c (H2SO4)=2mol/L溶液5mL(切勿使酸沾在试管内壁上)用一滴水将镁条沾在试管内壁上部,前确保镁条不与酸接触,将试管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塞紧橡皮塞,再一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检查装置是否漏气)5.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几下量气管液面刻度。
6.将试管直立,使镁条落入酸中,而后将试管按原样固定,同时移动漏斗,是量气管与漏斗液面始终大体保持一致。
7.镁条反应完后,待试管冷至室温(约经十几分钟,也可用冷水在试管外冷却),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者处于同一水平,记下液面位置,稍等1至2分钟,再记下液面位置,若两次读数相等,即表示管内温度与室温一致。
无机实验讲义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了解置换法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气体分压定律。
熟练使用分析天平,学会正确使用量气管和检验仪器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了解气压计的结构,学习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金属镁能从稀硫酸中置换出H 2: Mg +H 2SO 4(稀) = MgSO 4 + H 2↑将已知质量的镁条与过量稀硫酸作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可置换出一定体积的氢气(含水蒸气)。
测得氢气的体积,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常压下的H 2 可近似看成理想气体)就可以计算出氢气的物质的量(n 1):RTH n V P 总.2=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n1)等于与酸作用的镁的物质的量(n 2),镁的物质的量是:Mmn =2,由于n 1=n 2,可计算得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VH mRT M P 2=其中:M — Mg 的摩尔质量;m — 镁条的质量;P H2 — 产生的氢气的分压,由环境压力和该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计算得到; V ―氢气和水蒸气的混合体积; T ―实验室当时的热力学温度。
R ―气体常数,R =8314 L·Pa·mol -1·K -1三、仪器与试剂仪器:分析天平、量气管、气压计、长颈玻璃漏斗、试管(15×150 mm )、铁架台、蝶形夹。
药品:镁条、H 2SO 4(2 mol·L -1)材料:砂纸、带有玻璃管的小胶塞、胶管。
四、实验内容1. 准备镁条用细砂纸细心地擦去镁条表面的氧化膜,直到镁条表面全部露出金属光泽。
截取长度约3cm 的两段镁条,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其质量(要求每份质量均在0.0300~0.0350g 之间)。
2. 安装仪器(1) 按图4-3-1 装配好仪器、排出气泡。
松开试管的塞子,由长颈漏斗往量气管内注水至略低于量气管“0.00”刻度的位置;将漏斗移近量气管的“0.00”刻度处,漏斗中水的液面应在漏斗颈中,不要太高。
一种用置换法测镁相对原子质量的新方法
一种用置换法测镁相对原子质量的新方法刘晟波;虞春妹【摘要】采用简单实验装置,在置换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镁相对原子质量的新方法--排液称重量气法.该方法实验精度较高,相对误差0.08%,克服了某些容易产生的系统误差.【期刊名称】《大学化学》【年(卷),期】2009(024)006【总页数】5页(P49-53)【作者】刘晟波;虞春妹【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正文语种】中文自1919年质谱仪出现并经过不断改进,利用质谱仪已能精确测定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但在质谱法之前,多采用化学法。
目前大学化学实验教材[1-2]中有关于化学法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所用的方法为置换法。
原理如下:利用气体方程可求出H2的物质的量,进而可计算出镁的摩尔质量,从而也就求得了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此方法的关键是测定氢气分压及体积。
用大气压减实验温度下的水的饱和蒸气压即得氢气分压,用量气管可以测定体积。
由于体积和压强都能精确测定,因此实验简单易行。
但按此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标准值误差较大。
高宗华[3]等人认为,原方法[1-2]中忽略了空气影响造成的较大误差,因此他们通过改变连接管的长度来改变体系中的空气的量,得出了体系中空气量越少,数据越准确的结论;高宗华[3]、范云霞[4]等人还对镁条的用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镁条的用量应适量(24~28mg[3],40~45mg[4])的结论;郭士城[5]等将原实验装置中的小试管改为离心管,将三角漏斗改为干燥管,使操作尤其是调水平环节更为方便,减小了人为误差。
此外,文献对实验的温度并未作详细研究,只是认为,体系温度应降至室温。
尽管有了上述诸多改进,但实验误差还是较大。
原因可能为:由于实验中空气“死体积”的存在,导致水蒸气向空气中扩散;实验时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冷至室温,受气温波动影响较大;调整液面高度的操作,对气体体积有所改变,很难保证水蒸气饱和,且操作也不方便。
置换法测定摩尔气体常数R
注意:V1不能太大,应控制V1<10cm3
实验步骤
4. 气体常数R的测定
将试管底部略微抬高,酸与镁条接触迅速反应 反应完毕,待反应试管冷却至室温后,再次移动漏 斗,使其液面与量气管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记录 量气管中液面位置V2。3分钟后,再记录液面位置, 直至两次读数一致(若两次结果始终不能一致,则 本次实验失败) 记录室温T,由气压计读出当时大气压p0
计算公式推导
假设:环境温度T、气压p0保持不变 研究体系
反应前:量气管内封闭的空气(p1)、水蒸气(pH2O),总体积V1 反应后:空气(p2)、水蒸气(pH2O)、反应生成的H2(pH2),总体 积V2 p1 + pH2O = p0 p2 + pH2O + pH2 = p0 p1V1 = p2V2 pH2 V2 = nH2 RT (1) (2) (3) (4)
量气管的读数
4. 实验步骤
1. 镁条的称取
准确称取三份已擦去表面氧 化物的镁条,每份质 量 0.030~0.035g 注意赶尽橡皮管和量气管内 的气泡 小试管的塞子要塞紧
2. 装置安装
3.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漏斗上下移动一段距离, 若量气管内液面随之有明显 上升或下降,说明装置漏气
1.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多组分混合气体 条件下的应用 掌握气体分压定律 练习测量气体体积的操作和分析天平的使用
2. 基本原理
pV=nRT,已知p、V、n、T,可计算R
Mg + H2SO4 = MgSO4 + H2↑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篇一: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空白模板)无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二: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六: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日期:温度:气压:一、实验目的1.学习气体相对密度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2.加深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3.巩固使用启普气体发生器和熟悉洗涤,干燥气体的装置二、实验原理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如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对于P,V,T相同的A,B两种气体。
若以mA,mB分别代表A,B两种气体的质量,mA,mB分别代表A,B 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
其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别为:气体A:PV=(mA/MA)*RT (1) 气体B:PV=(mB/MB)*RT (2) 由(1)(2)并整理得 mA:mB=MA:MB于是得出结论: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由于摩尔质量数值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故摩尔质量之比也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因此我们应用上述结论,以同温同压下,同体积二氧化碳与空气在相对条件下的质量,便可根据上式求出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
即Mr,CO2=(mCO2/m空气)*29.0 式中,29.0是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式中体积为V的二氧化碳质量mCO2可直接从分析天平上称出。
同体积空气的质量可根据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P和温度T,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计算得到。
三、基本操作1.启普发生器的安装和使用方法,参见第五章一 2.气体的洗涤,干燥和收集方法,参见第五章二,三四、实验内容按图把装置连接装备——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因石灰石中含有硫,所以在气体发生过程中有硫化氢,酸雾,水汽产生。
此时可通过硫化铜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以及无水氯化钙除去硫化氢,酸雾,水汽。
取一洁净而干燥的磨口锥形瓶,并在分析天平上称量(空气+瓶+瓶塞)的质量。
在启普发生器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经过净化,干燥后导入锥形瓶中。
实验三镁的摩尔质量的测定
镁的摩尔质量的测定【教学目的】1. 了解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的实验原理和步骤。
2. 理解并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道尔顿分压定律的应用。
3. 掌握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
4. 掌握电子天平的称量操作及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电子天平;加深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理解,掌握Dalton 分压定律;学会准确读气压计及温度计。
【教学内容】 一、实验原理在一定的温度T 和压力p 下,一定质量m 的镁与足量盐酸反应,可置换出一定体积V 的氢气,其化学反应式如下:Mg + 2HCl = MgCl 2 + H 2常压下的氢气可近似看作理想气体,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化学反应式,则有RT M RT n V p MgH H ==22O H H p p p 22−=m Mg (1)通过排水法收集的氢气中含有水蒸汽,根据Dalton 分压定律,有(2)将式(2)代入式(1),整理可得1. 量气管2. 水平管3. 反应管4. 铁圈图1 置换法测定镁摩尔质量装置图Vp p mRTM O H )(2−=(3)式中镁的质量m 通过电子天平准确称量得到,R 是摩尔气体常数,等于8.314 Pa ⋅m 3⋅mol −1⋅K −1,实验时的温度T 由温度计读取,氢气的体积V 通过量气法测定,当量气管内气压等于大气压时,压力p 可直接由气压计读取,可通过查表得到。
O H p 2二、实验步骤 1. 称量将镁条表面的氧化膜打磨干净后,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镁条两份,每份质量在0.0300g ~ 0.0400g 之间。
2. 安装测定装置按图装置仪器。
先取下反应管,由水平管注水至量气管刻度“0”位置,装上反应管,上下移动水平管,驱赶量气管和橡皮管内的气泡,然后将水平管固定。
3. 检漏上下移动水平管,并将其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如果量气管液面只在开始时稍有下降后(3-5min )即维持恒定,说明装置不漏气。
4. 测定1(1)向反应管滴入3mL 6mol ⋅L −1的HCl (注意:勿使酸沾在试管壁上),用一滴水将镁条沾在试管内壁上部,确保镁条不与酸接触,再一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日期:温度:气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置换法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气态方程和分压定律的有关的计算
3.练习使用量气管和气压计
二、实验原理
1.在一定的温度T和压力P下,一定质量m的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置换出一定体积y的氢气(含水蒸汽)Mg+H2SO4===MgSO4+H2
常压下的氢气可近似看作理想气体,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和化学方程式,则有:
P H2V=n H2RT=(m/M)RT R为常数R=8.314 R的单位Pa*m3/mol*K T=(t+273)K
根据分压定律:P H2=P-P H2O,(我们所需的是氢气的压力,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得到,所以我们通过大气的压力减去水蒸汽的压力便是我们想得到的氢气压力)
整理后可得:M=mRT/[(P-P H2O)]V
三、实验内容
1.用砂纸将镁条打光,清除掉表面氧化物膜,截取一段,在电子天平上准确称其质量。
2.装配好仪器,由漏斗注水至近于量气管刻度“0”的位置,上下移动漏斗以驱赶量气管与橡皮管内的气泡。
3.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将各连接处的橡皮塞塞紧,把漏斗下移适当的距离固定,如果连气管内的液面只在开始时稍有下降,以后维持恒定,经3至5分钟不变,可判断装置不漏气。
4.将漏斗上移至原处,取下试管,用另外的漏斗向试管中注入c(H2SO4)=2mol/L溶液5mL(切勿使酸沾在试管内壁上)用一滴水将镁条沾在试管内壁上部,前确保镁条不与酸接触,将试管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塞紧橡皮塞,再一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5.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几下量气管液面刻度。
6.将试管直立,使镁条落入酸中,而后将试管按原样固定,同时移动漏斗,是量气管与漏斗液面始终大体保持一致。
7.镁条反应完后,待试管冷至室温(约经十几分钟,也可用冷水在试管外冷却),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者处于同一水平,记下液面位置,稍等1至2分钟,再记下液面位置,若两次读数相等,即表示管内温度与室温一致。
8.记下实验时的室温和大气压力。
四、实验数据(表中数据仅供参考,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小数点的后的有效数字)
两次结果相差不超过0.5*10-3kg/mol时可取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