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微生物进化工程育种技术进展与展望
E gnei . col f h mcl n i e n nபைடு நூலகம்eh o g , i j nvrt, i j 0 02 C ia nier g Sho o C e ia E gn r gadT cn l y Ta i U iesy Ta i 30 7 , hn ) n ei o nn i nn
S r i m p o e e y e o uto a y e g n e i t a n i r v m nt b v l i n r n i e r ng:p o r s nd pe s e tv r g e sa r p c i e
G N i in Z E G H i i, H N o gb o D A a , H N T o Z A u — ig O G J x , H N u—e Z E G Z n —a , U N N n C E a , H O X er n —a j u
( e a oa r f yt sBonier go eMiir o E uai , eate t f ice i l K yL b r o o S s m ieg ei fh ns f d ct n D pr n oh mc ty e n n t t y o m oB a
i h tan i r v m e twa u ma ie n t e sr i mp o e n ss m rz d. F n l i al t e s e tv sg v n fr t e te d a d t e p 。 y, he p r p c ie wa ie h r n n h o o tn ilt fe out n r n i e rn . e taiy o v l i a e gn e g o y i K e r s: da a in;c mbia o il v l t n r n i e rn y wo d a ptt o o n tra ;e o ui a y e gn e i g;sr i mp o e n ;s l cin o ta n i r v me t ee to
微生物的遗传和突变
基因复制和表达
基因复制:微生物通过复制 DNA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
转录:基因通过转录形成 m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 板
翻译:mRNA通过翻译形成蛋 白质,实现基因的功能
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受到多 种因素的调控,如环境因素、 细胞周期等
基因突变和重组
基因重组:通过基因交换和 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
微生物检测:利用微生物遗传和 突变原理,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 体,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污水 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土壤 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生物 降解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生物 制药中的应用
在农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农作 物育种中的应用
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鉴定方法:通过基因测序、 PCR等技术进行鉴定
筛选方法:通过培养基筛选、 抗性筛选等方法
筛选目的:找出具有特定突 变的微生物
鉴定目的:基因,用于基因治疗和生物制药 育种:通过突变改良作物和家畜的性状,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 环境保护:利用突变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净化环境 疾病治疗:通过突变产生新的药物靶点,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
基因突变:DNA复制过程中 发生的错误,导致基因序列 的改变
基因突变和重组在微生物遗传 中的作用:产生新的遗传特性,
影响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和生 态特性
实例: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 子基因突变和重组,导致乳
糖代谢能力的改变基因流动和基因基因流动:微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和
气净化等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 改造,提高微生物的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生物制药:利用微生 物生产疫苗、抗体等
药物
在医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摘要: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在发酵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microbialprotoplast fusion)技术具有重组频率高、受结合型或致育型限制小以及遗传物质传递完整等优点,是微生物育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组成,包括制备、再生、融合的影响因素以及融合子的筛选方法,重点评述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应用在微生物育种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育种基因组重组引言:微生物菌种是发酵工业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决定了发酵过程的成败及某一发酵产品是否具有工业化价值。
自然界中的原始菌株大多不具有很高的工业化价值,因此需要对菌株进行选育和改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重要的菌种改良技术,是将亲株细胞分别去除细胞壁后进行融合,经基因组间的交换重组,获得融合子的过程。
与其他育种技术相比,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具有重组频率高、受结合型或致育型限制小以及遗传物质传递完整且不需要完全了解作用机制等优点,因而被国内外微生物育种学者广泛应用。
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成功将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首次应用于微生物中。
接下来的几十年,该技术的基本实验方法逐步完善,现已作为一项十分有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
本文就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于微生物育种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在CNKI进行检索。
网址:/。
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
英文检索词为“protoplast fusion、research、progressions”;中文检索词为“原生质体融合、应用、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育种微生物遗传育种
•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概述 •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 • 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应
用 •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挑
战与前景
01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概述
基因工程育种定义与特点
定义
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 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以达到改良 生物性状和提高产量等目的的育种方 法。
工业领域的应用
工业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具有特殊功能的工业酶,广泛应用于洗涤 剂、食品、纺织和制药等行业。
生物燃料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生产高效、环保的生物燃料,减少 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生物材料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具有特殊性能的生物材料,如可降解塑料、 生物纤维等,替代传统石化材料。
05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挑
战与前景
技术挑战与伦理问题
技术挑战
基因工程育种和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需要高 水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同时面临着技 术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
伦理问题
基因工程育种和微生物遗传育种涉及到人类 基因和生命形式的改变,可能引发伦理和道 德方面的争议,需要慎重考虑和规范。
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精准育种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因工程育种和微生物遗传育种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需求。
VS
细胞工厂构建
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改造微生物细胞,使其 具备生产特定化学品、燃料或材料的能力 。
04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应
用
医药领域的应用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复或替换缺陷基因,以达到治疗 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目。
顶头孢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关键 词: 顶头孢霉;分子育种;菌种选育;头孢菌素 c 基 g e s n t a n m pr v m e t f A c e o u o r s o s r i i o e n o r m ni m c y hr - s ge um e tc e i e r n o n by g ne i ng n e i g Hu o .i. HU oQu n Y uJa Z Ba . a
综 述
顶 头孢霉 遗传 育种 研 究进 展
胡 又佳,朱 宝泉
上海医药 工业研究 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 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 0 3 047
摘要 :顶头孢霉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微 生物, 其发酵产物头孢菌素c可用来生产 7A A - C ,而后者是临床常用抗感
染 药物 头孢 类抗生 素 的重要 中 间体 。头孢 菌 素 c的发 酵水平 决定 了其 下游 头孢 类抗 生素 的生产水 平 、 品质 量 产
及价 格,因此对 顶头孢 霉 的菌种 选育 工作 显得尤 其迫 切 。随着 分子 生物 学 的发展 , 因工程 分子 改造 在遗传 育 基
种领 域发挥 着 越来越 重 要的作 用 。文章 综述 了对头孢 菌 素 c 的生物合 成 以及 调控 的研 究进展 ,并 将 国 内外对 顶
头孢 霉进 行遗传 育 种 的结果进 行 了归纳 总结, 出 了可 以从提 高 头孢 菌素 c发 酵水平 、 提 延伸 代谢 途径 等不 同方 面对 头孢 菌 素 C生物合 成及 调控基 因, 括 外源基 因的导入 和表 达进行 改造 优 化, 对进 一步 的研 究 目标进 行 包 并 了展 望,认为 可 以结 合 比较蛋 白质组 和基 因组 改组使 遗传 育种 所获 得 的工程菌 尽快进 入产 业化 。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基因重组技术这一前沿生物科技在多个领域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尤其在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面,基因重组技术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对于优化工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为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手段。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我们可以将不同菌株的优势基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高性能的工业微生物菌种。
这样的菌种不仅生产效率更高,而且稳定性更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的复杂环境。
1. 基因重组技术的简介基因重组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微生物体内通过人工方法将不同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性和功能的微生物新品种。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基因的同源重组,将来自不同亲本或不同物种的基因在特定的细胞中重新排列,从而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改良和功能的增强。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其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增加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借助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抗逆性,使其能够在更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生产。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微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之而来的伦理和生态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的重要性在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微生物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尤其在发酵、制药、生物能源及环保等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持续提升这些工业微生物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科学家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菌种的选育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即根据预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手段从自然界或已有的菌株中选择出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菌株,进而通过遗传修饰和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性能优越的新菌种。
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为了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遗传育种研究。
本文将总结金针菇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选择育种是金针菇遗传育种的基础。
根据金针菇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变异,研究人员选择了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从而提高了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家们还利用遗传标记辅助选择育种,通过检测候选基因和相关性进行选择,以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
抗病性是金针菇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由于金针菇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科学家们致力于培育抗病品种。
通过筛选抗病基因和建立相应的遗传图谱,研究人员成功地获得了多种抗病性强的金针菇品种,有效地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提高金针菇的品质也是遗传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金针菇的颜色、口感和味道对其品质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金针菇的品质,科学家们通过多代选择和重组选择等方法进行了改良。
他们筛选出了颜色鲜艳、口感细腻和味道鲜美的优良品种。
近年来,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金针菇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组学工具解析了金针菇的基因组结构和基因功能,发现了许多与产量和品质相关的基因。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基因功能验证和基因改良,进一步提高了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
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选择育种和遗传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科学家们提高了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人员还成功培育了抗病性强的金针菇品种。
基于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金针菇品种的改良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未来,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将继续深入,为金针菇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关于育种的起源及研究进展
关于育种的起源及研究进展育种是人类通过选择有利的基因并繁殖下一代的方式,来改善植物和动物的性状的一种农业技术。
育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万年前的史前时代,人类开始从野生物种中选取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并将其繁殖,从而创造出适应特定环境和满足人类需求的新品种。
最早的育种活动主要集中在植物领域。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化谷物作物,如小麦、大麦和玉米等,并逐渐使其从野生状态转变为通过人工种植繁殖的新品种。
通过多代选择和种子选择,人类成功地改善了这些谷物的产量、耐受性和适应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遗传学的兴起,育种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初,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的发现为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人们开始理解遗传物质的本质,即DNA,并发现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
这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选取和操控有利的基因。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基因组,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操控生物的基因。
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将一些有益基因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从而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耐旱性和产量。
这一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如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等的成功培育。
此外,近年来,人们对育种研究的关注不仅局限于农业领域。
在动物学领域,基于遗传学的育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家畜养殖,如牛、猪和鸡等。
通过选择最佳的亲本进行繁殖,可以增加家畜的肉质、产量和抗病能力。
这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农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育种是人类通过选择有利基因来改善植物和动物性状的一种技术。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育种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分子生物学到基因工程,各种现代技术为育种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育种研究的进展将为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和获得更好的农产品质量提供更多的机会。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互动式实践教学探索
主干课 程 , 具有知识点 多、 学科 交叉性较强和应 用性较强 的特 果 。 但是本学科领域知识 日新 月异 , 随着 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 点,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 实践 能力具有重要 的意 义。为 了适应 高 质量 的要求不断提高 ,卓 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的逐步实施等 ,
等教 育发展 需求, 高学生的学习效 果和技 能水平, 提 我们改革
实践能力 ,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
本课程 由理论课 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 ,0 0年前两 门课 21
近年来 , 微生物学及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屡见报道 , 我们 程为相互独立的课程 。 对 虽然课程之 间也有联系 , 但是实践环节 的教学启 发 良多 。例如 , 有效地使 用 国内外优 秀教材和各种 由于是 以验证性 基础 实验 为主,同时理论和实践课 由不 同的
著增 强, 证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效果和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 生物遗传育种 ; 微 互动式教 学; 实践教 学; 创新 实
践能力
践教学环节 , 发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 , 激 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
创新能 力是本课程的必由之路 。
通过调查研究国 内外微生物育种 、微生物学等相关 课程 实践 教学改革情况 ,总结借鉴我院以往相关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成
பைடு நூலகம்
已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 新意
了原有教 学模 式, 建立 多层次互动式实践教 学体 系, 重点加强 识作为 当前教育改革 中的重点 和难点 。要尽量克服以往 的本 了实践教 学环 节 , 增加 综合开放性 实验 环节 , 并实施 了“ 多元 课程教学 中存在的难点较 多 , 学生接受起来较难 ; 实践环 节培
化 ” 评 价体 系 。师生 互 动 、 生 互动 、 的 生 知识 与技 能 互 动贯 穿始 养不够完善 , 能水平不能适应实际需 求 ; 技 学生的 自主学 习能 终 。 经过 初 步 实践 , 学 效 果 、 生 的 实践 能 力 和 创 新 意 识 显 力较差 、 新意识较弱等 问题 。因此 , 教 学 创 改进教学方法和加 强实
微生物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Q79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1 0 80 — 130 0 08 5 ( 0 )50 9 -4 2
Pr g e si u fM ir bi lGe e i o r s n St dy o c o a n tcEng ne rng Br e i i e i e d ng
维普资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 0 年第2 卷第5 08 9 期
・9 ・ 1 3
・
药研 动 态 ・
微 生物基 因工程育种技术 的研 究进展
代 云 见 ,王 明 蓉 ,杜 天 飞
( 中国医药集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成都 6 0 5 ) 10 2
Ke r s e e i n n e i g b e d n y wo d :g n t e gi e rn r e i g; s t - ie t d mu a e e i ; e o - r n CR ; DNA h f i g; g n m e c i d r c e t g n ss e r rp o e P su n l e o s u ig hf n l
摘 要 :微 生 物 基 因 工 程 育 种 是 2 世 纪 末 发 展 起 来 的 分 子 定 向 育种 技 术 ,该 文 重 点 概 述 了 基 因 定 点 突 变 、易 错 P R、 0 C D A重 排 及 基 因 组 重排 这 几种 微 生 物 基 因工 程 育 种 的 基 本 原 理 和操 作过 程 ,并 对 这 些 方 法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了扼 要 综 述 。 N 关键 宇 :基 因 工程 育 种 ;基 因 定 点 突 变 ;易错 P R;D C NA重 排 ;基 因组 重排
1 . 因的定 点突变 1基 定 点突变(i —p cf tg n s 或 s edrce s es e i cmua e ei i — i td t i s t e mua e ei 是指 在 目的D tg n ss ) NA片 断( 例如 : 一个 基 因) 的 指 定位 点 引入特 定 的 碱 基 对 的 技 术 , 包括 寡 核 苷 酸 其 介导 的 定 点突 变 、 式 诱 变 以 及 以 P 为 基础 的定 点 盒 CR
食品微生物学 第四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第二节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1 诱变育种的步骤:
确定出发菌 ↓
菌种的纯化选优 ↓出发菌株性能测定
同步培养 ↓
制备单细胞(单孢子)悬液 ↓
诱变剂选择与诱变剂量的预试验 ↓
诱变处理 ↓
平板分离 ↓计形态变异菌落数、↓
重复筛选 ↓摇瓶发酵试验
选出突变株进行生产试验
如果此野生型菌株产量偏低,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要求, 可以留之作为菌种选育的出发菌株。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群, 促进其突变率在同提高,再从中筛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 突变株。
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是以合适的诱变剂处理大量而分散 的微生物细胞,在引起大部分细胞死亡的同时,使存活细胞 的突变率迅速提高,再设计既简便、快速又高效的筛选方法, 进而淘汰负突变并把正突变中效果最好的优良菌株挑选出来。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1.4 纯种培养 经过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
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 对于符合目的菌特性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纯培养。 4.2.1.5 生产性能测定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纯种称为野生型菌株,它只是筛 选的第一步,所得菌种是否具有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能否作 为生产菌株,还必须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通过三角瓶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 种。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2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在诱变育种工作中,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筛选及应用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通过诱变而产生的 缺乏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和嘧啶碱 基等)的能力,必须在其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缺陷的营养 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菌株。其变异前的菌株称为野 生菌株。
有益微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20 年第 5 08 期
F o n ti o ia o da dNurf n i Chn i n
中 国 食 物 与 营 养
No. 5, 2 0 0 8
有益微 生物 育种 技术 的研究进展
杨
(西藏大学农牧 学院 ,林 芝
步骤 :品种资源 的收集一纯种分离一生理性能 的测定一
菌株 比较试验 一扩大试验一示范推广。其优点是选择 范
1 野生食用菌驯化育种
栽培的食用菌 品种绝大部分是 由野生食 用菌驯化而 来的。例如 :阿魏蘑 的驯化工作是 中国科学 院新疆生物 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8 年开始的 。当时曹玉清等在研究 93 驯化分 布于新疆 托里地 区的野 生阿魏 侧 耳 ( iuou Pe r ts f ua)时 ,对其形态特征 、分类地 位、氨基酸含量 、 el r e 生活条件 ( 括营养 、p 包 H值 、温度 、湿度 、光照和通 风)、菌丝培养特征 、驯化栽培等进行 了研 究。观察到
下 ,出现 了诱变育种技术 。
2 孢子分离育种
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 ,让
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 的方法。曹裕汉通过对
分离 的野生菌株K 0 、K 0 与K 0 在培养特征上 的差 0 1 02 0 5
异 。18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1 96 标本。在进一 1 1 步研究 中发现 ,K 0 、K1 1 05 1 在子实体外部 形态 与菌丝 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 耳显著不 同。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
标 ,我国食用菌育 种研究人员采用人工选择育种 、杂交 育种、诱变育种等常规手段选育出了一批 已在实际生产
菇 体肥大 、颜色 洁 白、菌 肉细腻 、质地脆 嫩 、久炖 不
微生物遗传育种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微生物遗传育种实习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在微生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三、实习地点XX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四、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通过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从不同样品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并通过纯化培养,得到了纯净的微生物菌株。
2.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分析:利用PC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了遗传特性的分析,包括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等步骤。
3. 微生物的育种实验:采用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了育种实验。
诱变育种主要通过化学诱变剂处理,提高微生物的突变频率,筛选出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基因工程育种主要通过基因克隆和转化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培育出具有特定性状的菌株。
4.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分析:对育种实验中得到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特性的分析,包括生长曲线、产物产量测定等。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掌握了PCR扩增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了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基本方法。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微生物的生理特性,评价育种效果。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微生物分离过程中,部分菌株难以纯化;在育种实验中,部分菌株对诱变剂敏感,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对母校教学实习工作的建议1. 增加实习机会: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2. 加强实习指导:学校可以增加实习期间的指导教师数量,定期组织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概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所谓遗传,讲的是发生在亲子间的关系,即指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而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不相似性。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遗传保证了物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和发展。
在学习遗传、变异内容时,先应清楚掌握以下几个概念:(一)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遗传型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具有某遗传型的生物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二)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
所以,它与遗传型不同,是一种现实性。
(三)变异指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生物体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变异的特点是在群体中以极低的概率(一般为10-5~10-10)出现,性状变化的幅度大,且变化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四)饰变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其特点是整个群体中的几乎每一个体都发生同样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小;因其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例如,Serratia marcescens(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时,会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它把菌落染成鲜血似的。
可是,当培养在37℃下时,群体中的一切个体都不产色素。
如果重新降温至25℃,所有个体又可恢复产色素能力。
所以,饰变是与变异有着本质差别的另一种现象。
上述的S.marcescens产色素能力也会因发生突变而消失,但其概率仅10-4,且这种消失是不可恢复的。
从遗传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微生物有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结构简单,个体易于变异;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繁殖速度快;易于累积不同的最终代谢产物及中间代谢物;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与多样性;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以及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等。
工业微生物
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黄悦摘要:介绍了工业有益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概况。
工业有益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和基因工程等。
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关键词:菌种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所谓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即菌种改良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1]使我们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其目的是改良菌种的特性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当前菌种选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菌种自然变异而进行的自然选育以及用人工方法引起菌种变异再按照工业生产的要求进行筛选来获得新的变种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的主要方法有经典的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技术使菌种发生突变存优去劣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容易施行易见成效另一条途径是研究目的物的基因结构及基因调控表达的方式进行基因重组转殖使之高效表达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不仅可提高目的物的产量使目的物产量上百上千倍的提高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可简化工艺减少副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改变有效成分组成甚至获得活性更高的新成分[2]本文主要从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历史地位方法与技术理论机理和发展前景综述了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1]1. 常规育种通过自然发生的突变和筛选法,筛选那些含有所需性状得到改良的菌种。
随着富集筛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常规育种技术的效率有所提高,如含有增变基因dnaE,mutD、mutT 、mutM、mutH、mutI等的大肠杆菌突变率相对较高。
酒精发酵是最早应用微生物遗传学原理于微生物育种实践而提高发酵产物水平的一个成功实例。
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法,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提高产量的目的,但发生自然突变的几率特别低,一般为10~100/B 。
水稻Wx基因的等位变异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h t t p: ? wⅥw . r i c e s c i . c n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2 l 6 . 2 0 1 5 . 0 4 . 0 1 3
Pr og r e s s i n t h e Al l e l i c Va r i a t i on o f Wx Ge ne a nd I t s Ap pl i c a t i o n i n Ri c e
Br e e di n g
ZHU j i — h u i ,Z HA NG Ch a n g — q u a n, GU Mi n g — h o n g,L I U Qi a o — q u a n
a n d e a t i n g q u a l i t y ,a n d i s q u i t e d i f f e r e n t a mo n g r i c e c u l t i v a r s .Th e Wa x y ( W x) g e n e ,c o n t r o l l i n g t h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C 0 r r P p 。 ” g a u t h o r ,E- ma i l :q q l i u @y z u . e du . c n )
ZHU J i h u i ,Z H ANG Ch a n g q u a n ,GU Mi n g h o n g ,e t a 1 .P r o g r e s s i n t h e a l l e l i c v a r i a t i o n o f Wx g e n e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微生物的遗传
在同源重组过程中,DNA的断裂、交 换和重连导致基因的遗传物质的重新 排列。
同源重组在细菌、酵母和某些原生生 物中广泛存在,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 定性、修复DNA损伤以及产生遗传多 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转化
转化是指一个细胞将其DNA传 递给另一个细胞的过程。
在转化过程中,DNA通过内源 性或外源性途径进入受体细胞 ,并在其中进行复制和表达。
转化是细菌和某些原生生物中 常见的基因转移方式之一。
转化对于细菌的适应性进化、 基因组的重排以及细菌之间的 基因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转导
01
转导是指由病毒介导的DNA转移过程。
02
在转导过程中,病毒将自身的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并 通过病毒的复制和表达将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胞。
06
CATALOGUE
微生物遗传学的前沿研究与展望
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结词
表观遗传学研究揭示了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在微生物 遗传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表观遗传学研究关注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如DNA甲基 化、组蛋白修饰等,这些机制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进而影响微生物的性状和功能。近年来,随着高通量 测序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取得了重 要进展,为深入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诱变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因素处理微生物,诱发基因突变,从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 突变体。
基因工程育种
通过基因克隆、载体构建、转化等技术手段,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或个体,实现遗 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定向改造微生物的性状。
05
CATALOGU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微生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姓名:毛德昌学号:专业:微生物学方向:微生物生态学任课教师:翠新(副教授)2017年12月29日微生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微生物育种是现代工业、医药、食品等行业生产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中介绍了几种微生物育种的方法,包括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调控育种等育种方法,其中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育种一种新的育种技术——低能离子注入育种技术和原生质体育种技术。
低能离子注入育种技术为我国科学家所创建的一种技术,为微生物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离子注入,原生质体融合目录1前言 (1)2自然选育 (1)3诱变育种 (2)3.1物理诱变 (2)3.2化学诱变因子 (3)3.3生物诱变因子 (4)3.4复合因子诱变与新型诱变剂 (4)4杂交育种 (4)4.1有性杂交 (4)4.2准性杂交 (5)4.3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5)4.3.1 原生质体融合的促融方法 (6)4.3.2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应用 (6)4.4 代控制育种 (7)5基因重组 (7)6小结 (8)参考文献 (8)1前言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群体,在工业、医药、食品、科研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工业上是某些工业产物的产生个体,医药行业将的很多种药物是来源于微生物个体的初级或次生代产物,方方面面都有微生物的影子,对于微生物育种最早是来源于什么时候,这个也许应该可以追溯到人类对微生物的应用。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微生物的影子,人类为了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微生物,就会将个体形状优良的微生物保留下来,以便将其更好的利用,这边开始了微生物的育种,儿这种育种似乎是对微生物的育种工作已经开展,只是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初步的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以前对微生物的育种是在个体宏观表现上的对人类有用的形状上的育种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DNA分子结构的确立,微生物的各个基因结构逐步得到阐释,微生物的各种代途径调控机制也逐步得到解释,对微生物进行遗传育种的方法也逐步开始出现多样化。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主要方法可以大概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或者将微生物的育种工作分为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参与育种工作。
2自然选育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这类突变没有人工参与并非是没有原因的,一般认为自然突变有两种原因引起,即多因素低剂量效应和互变异构效应。
所谓多因素低剂量效应,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低剂量的宇宙射线、各种短波辐射、低剂量的诱变物质和微生物自身代产生的诱变物质等作用引起的突变。
互变异构效应是指四种碱基第六位上的酮基或氨基的瞬间变构,会引起碱基的错配[1]。
自然突变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菌种退化而导致目标产量或质量下降;另一种是对生产有益的突变。
为了保证生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应经常地进行生产菌种自然选育,以淘汰退化的,选出优良的菌种。
在工业生产上,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自然突变是经常发生的,也造成了生产水平的波动,所以技术人员很注意从高生产水平的批次中,分离高生产能力的菌种再用于生产。
同时也可利用自发突变而出现的菌种性状的变化,去选育优良的菌株,如在味精发酵被噬菌体污染过程中,所选出的抗噬菌体菌株。
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法,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
但是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因此经常要与诱变育种交替使用,以提高育种效率。
3诱变育种1927年Miller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基因突变。
之后人们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能诱发基因突变,并逐渐弄清了一些诱变发生的机理,为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前提条件。
1941年Beadle和Tatum采用X射线和紫外线诱变红色面包霉,得到了各种代障碍的突变株。
这之后诱变育种得到了极大发展。
诱变育种是以诱变剂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通过筛选突变体,寻找正向突变菌株的一种诱变方法。
诱变剂有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和生物诱变剂。
3.1物理诱变物理诱变剂包括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激光、低能离子等。
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有很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紫外辐射能作用于DNA,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2]。
紫外辐射可以引起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或缺失等。
紫外线是常用的物理诱变因子,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由于紫外线的能量比X射线和γ射线低得多,在核酸中能造成比较单一的损伤,所以在DNA的损伤与修复的研究中,紫外线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常用的电离辐射有X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快中子等。
如γ射线具有很高的能量,能产生电离作用,因而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结构;电离辐射还能引起染色体畸变,发生染色体断裂,形成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易位和倒位等。
低能离子注入育种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物理诱变技术。
该技术既以较小的生理损伤而得到较高的突变率、较广的突变谱,而且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应运行和维修、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等优点。
最近几年,低能离子用于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也取得可喜成绩。
目前利用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菌种选育时所选用的离子大多为气体单质离子,并且均为正离子,其中以N+为最多,也有报道使用其他离子的,如H+、Ar+、C6+。
辐射能量大多集中在低能量辐射区[3]。
阮丽娟等(1993年)用低能离子注入糖化酶生产菌,仅仅经过l-2年时间,糖化酶生产菌活力已从平均发酵1.5万单位提高到2万单位,最高一株达2.6万单位[4]。
氮离子注入法在近年来的生物育种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5-9]。
菌种孢子经过离子束轰击,将氮离子注入菌种孢子,经过生化反应,氮离子取代了DNA和RNA碱基中的离子,形成了新的分子,改变了碱基的分子基团,从而改变了部分基因,达到基因突变的目的[5-8]。
袁成凌等[10](2003)研究表明,在离子注人(10KeV,3×1014N+/cm2)条件下,后代菌株离散程度明显高于自然分离。
经连续诱变处理,最终获得一株花生四烯酸高产菌I49-N18,该菌每升培养液可得生物量26.3g,干菌体中油脂含量为33.8%,其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占总脂的52.36%。
而其AA产量高达4.66g/L,比对照N7菌株产量提高126.2%,且继代遗传功能稳定,表明I49-N18是一株极具工业化前景的高产菌,同时证明离子注人是一种有效的诱变手段。
凤祥等[11](2010)氮离子注入方法对提高龟裂链霉菌的产量正向突变频率有明显效果。
此外还有楠等[12](2010),付桂杰等[13](2013)先后采用氮离子注入井冈霉素产生菌诱变,选育春雷霉素高产菌株,且获得高产菌株,吕维勋等[14]同样也采用氮离子注入方法对非达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筛选。
除此之外,还有微波、双向复合磁场、红外射线和高能电子流等新诱变技术,它们与其他诱变源一起进行复合诱变,能起到很好的诱变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称这些诱变源为“增变剂”[15]。
3.2化学诱变因子化学诱变剂是一类能与DNA起作用而改变其结构,并引起DNA变异的物质。
其作用机制都是与DNA起化学作用,从而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
化学诱变剂包括烷化剂如甲基磺酸乙酯、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亚硝基乙基脲、乙烯亚胺及氮芥等、天然碱基类似物、脱氨剂如亚硝酸、移码诱变剂、羟化剂和金属盐类如氯化锂及硫酸锰等。
烷化剂是最有效,也是用得最广泛的化学诱变剂之一,依靠其诱发的突变主要是GC~AT转换,另外还有小围切除、移码突变及GC对的缺失。
化学诱变剂的突变率通常要比电离辐射的高,并且十分经济,但这些物质大多是致癌剂,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16]。
化学诱变作为一种经典而传统的育种技术,在育种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不仅在优良高产工业菌株选育中一直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还在拓展药源微生物菌株资源相关领域展露出新的应用研究发展空间。
化学诱变与其他传统诱变育种方法一样,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等不足,但也有无需知晓遗传背景和代途径、操作简便、不需要价格昂贵的现代高档仪器设备等显著优势。
针对传统诱变的这些不足,只要组合使用相关筛选技术,从而能够实现快速筛选目标菌株,化学诱变技术仍可通过优化诱变筛选实验操作程序,在微生物育种研究中进一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迄今化学诱变育种研究多采用组合2种或2种以上化学或物理诱变因子的复合诱变方法。
在实际实验操作中,有用不同种类的单一诱变剂交替进行2轮或多轮诱变的,也有用2种诱变剂同时作用或依次作用诱变的,还有化学诱变结合抗生素抗性的筛选等多种方式。
但为了筛选获取目的菌株,无论何种诱变方式都要配合进行含量测定或相关活性筛选等工作[17]。
3.3生物诱变因子生物诱变剂应用面比较窄,因此应用受到了限制。
3.4复合因子诱变与新型诱变剂某一菌株长期使用诱变剂之后,除产生诱变剂“疲劳效应”外,还会引起菌种生长周期延长、孢子量减少、代减慢等,这对生产不利,在实际生产中多采用几种诱变剂复合处理、交叉使用的方法进行菌株诱变[18]。
复合诱变是指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作用、两种或多种诱变荆的同时使用等诱变方法。
普遍认为,复合诱变具有协同效应。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变剂合理搭配使用,复合诱变较单一诱变效果好。
近年来,一些新型诱变剂被开发出来,并被证明有良好的效果。
1996年,离子束诱变用于右旋糖酐产生菌,得到产量提高36.5%的突变株;1999年N2激光辐照谷氨酸产生菌—钝齿棒状杆菌,谷氨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比对照提高31%;此外,用红外射线诱变果胶酶产生菌、双向磁场应用于产腈水合酶的诺卡氏菌种的诱变育种都得到了较好效果。
4杂交育种杂交是指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一种遗传重组方式。
杂交育种是利用两个或多个遗传性状差异较大的菌株,通过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和遗传转化等方式,而导致其菌株间的基因的重组,把亲代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后代中的一种育种技术。
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实现不同的遗传性状的菌株间杂交,使遗传物质进行交换和重新组合,改变亲株的遗传物质基础,扩大变异围,获得新的品种。
同时不仅可克服因长期诱变造成的菌株活力下降,代缓慢等缺陷,也可以提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降低对诱变剂的“疲劳”效应[19-21]。
常见的杂交育种有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和原生质体融合三种。
4.1有性杂交有性杂交是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凡能产生有性孢子的真菌,原则上都能像高等动、植物杂交预育种相似的有性杂交方法来进行育种[20]。
一般方法是把来自不同亲本、不同性别的单倍体细胞通过离心等方式使之密集地接触,就有更多的机会出现种种双倍体的有性杂交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