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 解释篇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摘要:在西方范畴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家。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开创者,而康德则在综合康德之前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范畴理论加以演绎和发展使其更为系统完备。

本文通过对两个伟大哲学家的范畴概念的辨析,旨在对范畴理论及其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范畴本原(实体)知性在西方哲学史上,范畴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κατηγορια,但它作为哲学理论是最先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

亚氏哲学的一大贡献便是把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1,从对理念的倡导到实体哲学的诞生。

亚氏在其《形而上学》、《范畴篇》、《范畴篇解释篇》、《论辩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范畴理论。

没有任何人会平白无故地发展一种理论,在展开论述前,或许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要提出范畴理论?如前所说,他将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从理念世界到实在世界又是什么使得他的理论能自圆其说呢?古希腊对“存在”的推崇或许是原因之一。

在亚里氏多德的范畴体系中,他根据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即康德所说的“云谓关系”)将范畴系统地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主动或被动。

亚氏所采用的是二元分法,在这十个范畴中除实体外,其它范畴都是用来说明实体的某一特性,相应地也就有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

亚氏在《范畴篇解释篇》中论述道:范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只能做主词而不能作宾词的,也就是第一实体范畴;另一类是作为宾词而述说主词的,即第二实体范畴。

亚氏的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之分也是基于对范畴的这种划分,范畴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

而在诸范畴中,实体是最根本的范畴,实体在范畴理论中又是处于中心位置,“范畴-实体-本原”这三者的关系应是研究的重点。

当康德从休谟的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时,康德的哲学便是旨在调和他之前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他的学说可谓吸取众家之长。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纯粹理性批》之中康德对亚氏的范畴理论进行了剖析便提出自己关对范畴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究竟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究竟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究竟是什么?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073篇文章【光荣希腊】第48篇文章在老国王腓力去世之后,亚里士多德就回到了雅典,并且在那里开创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

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真可谓是古希腊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包罗万象,他似乎是想将整个世界上的知识都研究梳理一遍。

因此,他的著作囊括了很多范围,比如物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天文学等等。

虽然,他的很多思想在后期遭到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一致批评与围攻,但他的地位却是谁也撼动不了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老师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他更赞成观察,而不是抽象思辨,但这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讨厌柏拉图。

他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反对老师不是一种情感上的排斥,而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

就连柏拉图也说:“亚里士多德反对我,就像一匹小马反抗他的母亲。

”在讲述他的思想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一部著作《工具论》,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六部逻辑学著作的总称,也是西方最早的逻辑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成了三大类,理论的、实践的和制作的,这个也非常好理解。

他并没有将逻辑学归入到三大类中的一种,因为他觉得,逻辑学是任何知识门类的共同工具。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都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但只有这部逻辑学,算是开山鼻祖。

他说:“关于这个主题,情况并不是前人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另一部分没有做,而是根本什么都没有做。

”《工具论》由《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议题篇》和《辩谬篇》六篇所构成。

亚里士多德在这部著作里确定了演绎推理的规则,比如,给定某些事情,就可以必然推论出另一些事情。

这也就是著名的“三段论”,从两个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前提: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是他的逻辑学著作之一,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是关于分类和概念的一部分,对于认识世界和思考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范畴篇》的一些注释。

1.命名范畴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十个基本概念,称为命名范畴。

这些概念包括:物质(substance)、数量(quantity)、质量(quality)、关系(relation)、位置(place)、时间(time)、状态(state)、作用(action)、遭遇(passion)、所属(having)。

这些概念是对世界的基本描述和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起点。

2.概念的层级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出了概念的层级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更高层级的概念包含了更低层级的概念。

例如,在物质的层级中,动物是一个更高级的概念,狗是一个更低级的概念。

这种层级结构为我们理解和描述事物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3.概念的定义《范畴篇》中还包括对概念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概念是通过将普遍特征与具体事物相结合来定义的。

例如,对于动物这个概念,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有生命、感知和运动的物质实体。

这种定义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4.概念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还探讨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概念可以相互包含、排斥或无关。

例如,在动物的范畴中,狗和猫可以互相包含,因为它们都是动物的子类。

但动物和非动物是互相排斥的,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

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事物的分类和相似性。

5.概念的应用《范畴篇》中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义,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

在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对于探讨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概念和分类的重要著作,对于哲学、科学和思维方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范畴

亚里士多德 范畴

亚里士多德范畴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对于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被认为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就是《范畴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一、简介《范畴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

它被认为是逻辑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

该书讨论了关于描述世界的最普遍的概念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概念的本质和分类,解决了语言思维和现实间的对应问题,既展现了普遍概念的逻辑结构,又揭示了现实的形而上学结构。

在《范畴论》中,亚里士多德展示了他的范畴系统,即划分为十个范畴的事物,包括实物、数量、质量、关系等等。

这些范畴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但同时也包含了逻辑的基本原则。

二、关于范畴在《范畴论》中,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事物分为十个范畴。

他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划分到其中一个范畴中,这些范畴分别是实物、数量、质量、关系、时间、位置、状况、作用、所受作用、习惯或状态。

这些范畴描述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决定事物的关系规律,从而提供了理解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范畴理论成为了通用的概念工具。

三、关于形而上学《范畴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和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有其本质属性和实体存在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超越经验现象的存在。

他把这种超越现象的本体论称为形而上学。

他的形而上学主要体现在对实体、形式、原理等概念的研究。

同时,这些概念也被应用到他的逻辑思维框架中,从而构建出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

四、关于逻辑《范畴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逻辑分析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从分析语言开始,从中提炼出了基于语言的逻辑规则。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在表达和掌握思维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基础上,他通过对概念和范畴的定义和分类,解决了语言思维和现实间的对应问题,从而构建了一个牢固的逻辑框架,这对后世二千多年的逻辑思考和方法论,产生了不可撼动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故乡,在希腊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后西方哲学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他的观点在后来对许多领域长生了较深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亚氏的范畴论,来谈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一)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的概述“范畴”一词来自古希腊语,由两个词复合而成:Kata+agora。

该词从构词角度来看乃指“与集合或集会相对立”,那就意味着“分散”,“分解”,进一步引申,就是“划分”,“分类”。

在亚里士多德把这个词引入哲学领域之前,它原本是一个法律术语。

亚里士多德从法律中借用了这一术语,第一次赋予了它以哲学意义,构造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范畴表。

而且,他还最先从词语学﹑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等多方面对范畴进行了自觉的理论探讨,创立了系统的范畴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该区分一个范畴的本质特性和它的偶然特征,前者是指使一个个体成为某范畴的一员的基本属性,后者的存在与否则不能影响某实体是否为范畴的成员。

以“人”为例,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这一范畴的本质特征是“两足动物”,而其他诸如肤色﹑受教育程度等则属于偶然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主要可以概括为:(1)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2)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3)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界;(4)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

(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分类原则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构建起对事物(“是者”)本身进行分类的两个原则:(1)表述主体;(2)在本体(即实体)中。

然后根据这两个原则将事物本身分为四类。

首先,我们来看两个原则的含义。

“表述主体”,在“B是A”这样的判断中,B是主词,是主体,A是谓词。

是表述B的。

以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来看,普遍的东西可以表述主体,个别的东西不能表述主体。

范畴篇的主要内容

范畴篇的主要内容

范畴篇的主要内容
《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研究了哲学范畴,包括同义词、多义词以及在语言表达中语词的表达形式和组合形式。

它共15章,第一次对范畴作了分类,并对其中的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对立、运动等范畴作了许多论述。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第一性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其他一切东西和范畴都依赖于它而存在;作为第一性实体的“属”和“种”,乃是第二性实体。

他从“关系”出发引出“相对”范畴,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道理。

此外,他还讨论了“对立”、“反对”等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

此外,《范畴篇》还对宪法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如“人权”、“基本权利”、“制宪权”、“基本义务”等进行了发展演变的研究。

这些范畴的发展被视为中国宪法学说发展的一个缩影或具体体现。

在范畴篇中,关键词的选取集中在了“人权”、“基本权利”、“宪政”、“民主”、“立宪主义”等词汇上面,这类语词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价值层面意义比较强,但制度层面意义比较弱。

总的来说,《范畴篇》是一部研究哲学范畴的著作,既包括对实体、数量、性质等基本范畴的论述,也涉及到一些宪法学说的重要概念的发展演变。

它对于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以及宪法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笔记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笔记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笔记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语言角度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了归类,从数学的角度论述的话就是世界是一个全集,通过范畴将其分为10个子集,10个子集的并是一个全集。

但范畴与范畴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换句话说就是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共同的元素。

例如“一斤重”就即是数量又是性质。

在论述10个范畴之前,亚里士多德先说明了主体的概念,同样是从语言角度出发这里的主体不如说成是主语,其对主体的定义毋宁说是主语的性质归纳。

因此才会说个体作为一个实体无法述说一个主体。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属”与“种”以及区分“属”的“属差”的概念,这不得不说成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人们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和定义,其后表述的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处、何时、所有、动作、承受”均要求从“种加属差”的角度加以理解。

亚里士多德对10个范畴的定义均来自于语言,第一个就是“实体”,从对“第一实体”的论述上亚里士多德承认了世界的基础来源于个体,但亚里士多德对其的定义是从语言论述出发,因此存在着种种矛盾,不得不将“属”或“种”归为第二实体,一方面将“属”和“种”这种概念实体化,另一方面又将实体概念化了。

从而在实体的论述上出现了自相矛盾。

在这部分的末尾对命题真假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指出命题的真假最终来源于现实而不是演绎。

“数量”在《范畴篇》中并不单指数,还包含可以用数表述的主体。

因此数量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性质。

在对数的论述中出于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现在看来明显的错误,如“数”是间断的。

但其中亚里士多德将几何以及由几何论述的主体,如“边界”等也归入了“数量”这一范畴,可以说已经到了解析几何的门口,为后面的笛卡尔的代数几何提供了哲学基础。

同时将“相等”与“不相等”作为“数量”这一范畴最大的特点,也揭示了“数”本身的属差。

“关系”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成为了语言与语言的关系,把能被其他事物述说的事物称之为关系,但是通过语言来定义关系,同一事物有时是关系,有时又不是关系了。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6、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
7、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补充内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
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亚里士多德解释篇

亚里士多德解释篇

请 在 此 输 入 您 的 标 题
• “……如果两个命题虽具有全称主项,然而在性 质上却不是全称的,这两个命题就不是“相反命 题”,虽然有时他们所指的意思是相反的,例如, “人是白的”与“人不是白的”,主项“人”是全称的, 但这两个命题本身都不是全称的,因为这两个命 题都不含有“所有的”这种词,但“所有的”并不就 表示主项是全称的,而只有主项是全称的,整个 命题才是全称的。”全称命Fra bibliotek&单称命题
• 区别: • 全称命题反映一类事物的情况,单称命题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对象 的情况。 • 例: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雷锋是中国人。
延伸:特称命题
• 特称命题:即存在性命题,是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 • 存在量词:存在……、有些…… • 全称命题&特称命题: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例:设命题p:"Ɐx∈R,x³ -x² +1≤0",命题p的否定是q, 则命题q:"Ǝx∈R,x³ -x² +1>0"
解释篇——全称命题&单称命题
逻辑学第4组 王勤勤 2015211888
全称命题
• 全称命题:具有全称主项的命题。(亚里士多德) 含有“所有”、“任意一个”等全称量词的命题。(现代解释) 例:所有的人都是白的。 没有人是白的。 “所有人”和“没有人”都可以作为全称主项。 只有主项是全称的,这个命题才是全称的。 如果主项和谓项都是全称的,那么这个命题就是虚假的。例: 所有的人是所有的动物。
单称命题
• 单称命题:表述单个主体的命题。(亚里士多德) 以单独概念为主项的命题。(现代解释) 例:鲁迅是作家。 吴承恩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全称命题&单称命题

范畴篇 解释篇

范畴篇 解释篇

范畴篇解释篇范畴篇,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哲学理论中关于空间和时间关系的争论发展而来。

所谓“范畴”,是指普遍的、本质性的概念,不是指可能性的概念,如认为自由是普遍的,时间和空间是本质性的,这就是范畴。

当时研究哲学的著名学派是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n茫茫宇宙,无边无际,其中包含着千差万别的事物。

而对这些事物进行描述时,人们常常感到缺乏全面性。

那么,如何对它们进行总结呢?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从感觉材料中抽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合起来,建立起最初的逻辑演绎体系。

这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公理化思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方法——演绎法:在演绎过程中,通过运用三段论推理和论证两步得出必然性的结论,得到正确的认识。

其实质是一种归纳法和分类法的综合。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能够解释各种现象的微观理论的诞生。

现代物理学的微观理论的发展,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它揭示了原子核内部的各种微观结构,给予各种元素周期表式的符号以高度的精确性。

经典力学理论的创立也曾受到过微观粒子方面成果的启发。

原子物理学和分子物理学的成就,更是说明微观世界确实存在。

原子、分子以及微观粒子的相互联系,显示出它们的规律性。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还掌握了电子、光子等等微观粒子的特性,揭示了原子、分子以及整个微观世界的各种特性。

微观粒子世界与宏观物体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原子内部,很多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放射性现象有关,因此原子又具有放射性。

在许多高温物体,例如炽热的原子核反应堆和人工核反应堆中,也会发生强烈的辐射。

对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促进了微波、电子显微镜等设备的制造,还使人们认识了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这种运动和变化称为物质的“运动”,它是无止境的。

这种运动的趋势(即自然规律)则被称为“自然规律”。

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存在,都服从于一个统一的客观规律。

工具论0:目录和导言

工具论0:目录和导言

目录工具论序一、范畴篇二、解释篇三、前分析篇(第一卷) 前分析篇(第二卷)四、后分析篇五、论题篇论题篇(第一卷)论题篇(第二卷)论题篇(第三卷)论题篇(第四卷)论题篇(第五卷)论题篇(第六卷)论题篇(第七卷)论题篇(第八卷)六、辩谬篇序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故乡。

在希腊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西方哲学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 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物,出生于马其顿的斯它吉拉城,家族以行医为世业。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竭力摆脱外部干扰,潜心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一生。

公元前367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亚里士多德,离开了宫廷中正在进行着惨烈的夺权斗争的马其顿王国,来到了雅典,投入正处鼎盛时期的阿加德米亚,师事柏拉图。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0年,大约前10年按照柏拉图所规定的,修习基础课程,后10年则以辅导员(agagnostes)身份,做教学辅助工作。

他最早的著作被认为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它们仍以对话体为形式,罗马的西塞罗尚见到这一批作品,盛赞其文采的华美和语言的流畅。

柏拉图逝世之后,大半是为了避免学院的人事纠葛,他离开雅典到了小亚细亚,在这里他充分利用了沿海礁岛林立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积累了初步的生物学资料。

不久他应聘回到了马其顿,作了当时的王子、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在这里他开始注意于政治、伦理问题。

他的第一批政治伦理作品,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阔别12年的雅典,雅典已在马其顿的控制之下了。

这时候,他以知命之年在吕克昂创建了自己的学校,亲自主持讲授,并广泛地开展学术研究。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较为完整的著作,大都是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的作品。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猝死于远征的军旅之中,雅典对他这个外邦人已充满敌意。

他不得不把学校移交给自己的学生和朋友,避居于优卑亚岛卡尔基斯城他母亲所遗下的老屋中,独享其寂寞,于次年病死,终年63岁。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在亚里士多德的讨论中,会运用特别的术语。

一开始希腊人对本体论的反思就和其对人的思维和认识能力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语言自身的思考,以及语言后面的本体论的反思,是他们认识的重点。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论的讨论首先在《范畴篇》中展开。

上节课关于四种实体的区分是在两个标准下进行的said of 和in。

当我们说S is F的时候,F可以作为一个类概念把s放在f之中,因此s是一个individual。

而能够用来说s的f则是universal。

关于in的讨论比较复杂,不用掌握,但知道f is in s很重要的一点,f 不能离开s存在,这是本体论上的断定。

f和s的区别在于f在别的东西当中,是属性non substantial。

而S不在别的东西当中,是substantial,即存在不取决于任何不不同于它的东西。

这样组合起来有四种实体said of in –eg white, said of not in-eg人,马(在亚里士多德分类体系中叫spieces,种或属)not said of in-eg苏格拉底的白,not said of not in-eg苏格拉底。

范畴篇接下来讨论中,前面的区分主要来说明s is f这样一个谓述prediction的时候暗含本体论图景,S和f两个词项所对应,意指的存在。

S is f这个谓述可以做进一步的分类,即十个范畴,对十个不同问题的回答。

通过问题的方式,可以了解主谓陈述揭示对象世界的哪一方面。

What it is-苏格拉底是白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对应其的谓词应是substance。

还可以问how it is,严格翻译应该是what sort of thing it is 要对它的性质加以界定,要对它进行qualify对应的谓词quality。

范畴,即category,后面加个??表示希腊的市场,在市场里面说话(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地方)。

Category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谓词,但亚里士多德不把它作为简单的谓词类型理解,而意指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分类,存在,in。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s/blog_514aaed001008uzs.html(2006-03-11 22:40:00)转载▼标签:分类:阅读过去※读的书亚里士多德范畴{由随堂讲义参考资料整理而成,有待修改,请勿转载}[1]形而上学:对所有事物进行的研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神,形而上学思辨的最高境界是思考神或像神那样思考。

形而上学的首要研究对象:being关于being的研究:就某物自身去询问“是”是什么,就“作为是的是(being qua being)”展开的研究。

目的是理解事物本身是什么。

具体两种研究__/ 范畴理论:逻辑的/概念上的分析;为当代形而上学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 神学(theology):从事物的解释性原则展开。

=>在神学意义上理解形而上学,则形而上学是寻求智慧的学问,即为第一哲学。

神学——原因(cause):用来解释事物的东西;不同于现代哲学中所说的因果关系(causation)。

四因说:质料因(material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动力因(efficient cause)、终极因(final cause)。

神:最高的原因,不动的推动者,最高的目的,所有事物的原因。

/ 亚里士多德神学:所研究的神是理性思辨的一种预设。

\ 亚`之后的神学:对信仰的超验对象进行的研究。

[2]being,是——1.等同(identity):being前后的词都代表对象。

eg. 2 plus 2 is 4.= 4 is 2 plus2.2.述谓(predication):being所引导的部分对主语所表示的对象有所描述(description);主语和谓语的功能不同__/ 主语:指称作用,代表一个对象\__ 功能不对称,不能互换。

eg. The rose is red.≠Red is the rose.\ 谓语:描述作用,描述这个对象/范畴理论建立在being的述谓意义上,通过范畴划分来分析being的意义。

最新亚里士多德PPT课件

最新亚里士多德PPT课件

2,摹仿是人的本性
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 于人的天性,人从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 能 。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我 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 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 物。
3、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 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 能的事。诗人和历史家的差别在于,历史家描 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比历史更接近于哲学、更严肃的;因 为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历史所说的则 是个别的事。所谓普遍性是指某一类人,按照 可然律或必然律,在某种场合下会说些什么话, 做些什么事,——诗的目的就在此,尽管它给 所写的人物安上姓名。”
《诗学》
《诗学》成书在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 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 《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1) 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 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 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 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 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是行动的摹仿,主 要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在行动中的 人。
“性格”指显示人物的抉择的话,[在某些场 合,人物的去取不显著时,他们有所去取]; 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的人的去取, 则其中没有“性格”。
他认为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是:1.性格必须 善良;2.性格必须合适;3.性格必须与一般 人相似;4.性格必须一致。
他认为有三种创作方法:“他必须摹仿下列三 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 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第一种偏 于再现,第二种偏于表现,第三种是再现与表 现的统一。他显然主张第三种,把第三种创作 方法看成是最理想的创作方法。认为“从诗的 要求来看,一种合情理的不可能总比不合情合 理的可能较好。

亚里士多德关系范畴难题——《范畴篇》第七章8a28-35的翻译和诠释

亚里士多德关系范畴难题——《范畴篇》第七章8a28-35的翻译和诠释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关系范畴;定义;存在论;实体范畴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9)06-0013-07

在 《范 畴 篇 》 第 七 章 对 关 系 范 畴 的 讨 论 中,有一段话公认在理解上是极其困难的。它 出现在第七章的结尾部分,在就要完成对关系 范畴的讨论时,亚里士多德忽然提出了一个难 题,即,按照前面 给 出 的 对 关 系 范 畴 的 定 义, 是否实体范畴中的一些也可以被说成属于关系 范畴。① 例如,虽然第一实体没有一个能够被说 成也属于关系范畴,因为无论是一个单独的人 还是一头单独的牛,它们都是独立的存在,并
我们将 这 几 条 译 文 分 别 列 在 下 面,对 比 观察:
1Cooke版: (1)Indeed,itwouldprove veryhard,nottosayanimpossibletask,thusto showthatnosubstanceisrelative,ifwecorrectly definedwhatwasmeantbyarelativeterm.(2)On theotherhand,ifwewer》8a13-15:“但是有一个难题,是否没有一个实体被说成属于关系物,正像看起来的那样,还是就第二实体中 的一些这是被容许的。”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聂敏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xts),AristotelisCategoriaeEtLiberDeInterpretatione(OxfordUniversityPress,First published1949,Reprinted2008),这是由 L.米尼奥 -帕略罗 (L.Minio-Paluello) 校订的一个完全古希腊原文的本子。为了下面讨 论的方便,我给这段话的三个自然句分别加了数字标号,下面的英译文和中译文翻译也会有相对应的数字标号。

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 解释篇

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 解释篇

先于
有以下几种意思: • 1. 与时间有关的; • 2. 存在的次序不能颠倒; • 3. 用来谈及任何次序; • 4. 更好的和更可尊敬的都被称为有自然地 优先权 。
同时
• 1.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物,在绝对意义下 被称为同时的。 • 2.那些其中一个的存在必然使另一个存在, 但任何一个绝不是使另一个存在原因的事 物,按本性说就被称为同时的。 • 3. 那些在同一个种里被相互区分开来并且 彼此相互对立的属,也被称为同时的。

亚里士多德在作了以上分类之后, 接着 又对简单的语词进行分类, 从中划分出十 类逻辑范畴:每一个不是复合用语的那些简 单的语词意指实体、数量、性质、关系、 地点、时间、姿势、状况、活动、遭受。 • 亚里士多德首先通过范畴分类达到了 存在的分类, 即实体存在和属性存在。其 次, 在这种区分中, 亚里士多德以逻辑上 的主宾词关系表述了存在的实体与其属性 的关系:实体作为主词主要指个别事物, 而 属性作为宾词则是个别事物各方面的性质。
运动
• 运动有六种:产生、消灭、增加、减少、 改变、位移。 • 1.这几种运动彼此是有分别的。 • 2. 静止是运动的相反者,但各种不同的运 动形式是以其他运动形式作为相反者。

有的以下几种不同的意义: 1. 用来说习惯,状态或其他性质的; 2. 说数量; 3. 说衣着; 4. 说身体的一部分或戴在我们身上的某个东 西; 5. 说内容; 6. 已获得的东西。

存在于主体里的东西,大多数都不能用 其名称和定义来述说他们存在于其中的那 个主体。 • 在第二性实体中,属比种更加真正的是 实体。
• 第一性实体不能用来描述任何东西,但第 二性实体时,属可以用来说个体,种可以 用来说属和个体。 • 实体没有相反者。 • 实体不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 • 实体最突出的标志:保持数量上的同一性 时,实体能容许有相反的性质。

论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理解

论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理解

的终点 , 并且 ,他依据 “ 实体” 与 “ 属性” 的不同内涵 ,将范畴分为十大类。然而 ,在 < 范畴篇 > 和 < 论 题篇) 中,亚里 士 多德却给出了两种不 同的 “ 范畴表” 。之所 以存在这种很少引人 注意 的细微差异 , 其 原因还在于 < 论题篇 ) 中的范畴表是通过 追问 ‘ 范畴篇> 中的每一个范畴的 “ 是什么” 而获得 的,二者之 间承纳着一种递进 的追 问关系 ,而非 像通 常所认 为的那样 彼


“ 范 畴” 的正 义
现为 1 O种谓项 ,它们也就是 “ 述谓” 主词 ( 或主
“ 范畴”一词的希腊文是 k a t e g o r i a ,其来 源于 动词 k a t e g o r e i n ,其原意是 “ 责备” 、 “ 责怪” ,又 有法律上 “ 起诉 ” 的意思 。由此,动词 k a t e g o r e i n 可 引 申出 “ 定 罪 量 刑 ” 的意 思 , 即对 被 告 所 犯 之 罪行进行裁定 ,也是对罪行进行分类。亚里士多德
将它引进 到逻辑 著作 中,其 意思就变成对 主词 的 “ 述谓” 。于是 ,它就 成 为句子 中的 “ 宾词 ” 。因
而 ,英文 在翻译 这个词 时,则将 之译 为 “ c a t e g o —
r y”
有的也将其 译为 “ p r e d i c a t i o n ” ,以凸现它在 句子 中的 “ 述谓”角色。
词结合起来而形成的 ,而单个词本身是非复合 的。
这些非复合的单一谓词分为 l 0 类 ,即实体、数量 、
性质、关 系等等 ,它们 即 1 O大范畴。l O 个范畴体
・ 收 稿 日期 :2 0 1 3—1 1 — 0 5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说明: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主要论述了语词的特点、关系、范畴和定义方法。

)第一章语词同名异义的语词当若干事物虽然有一个共有的名称,但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却各不相同时,则这些事物是同名而异义的语词。

例如:“一个真的人”和“一个图画里面的人像”都可以称为“动物”,但这两个语词是同名而异义的,因为二者虽然有一个共有的名称,但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却各不相同。

因为,如果有人要规定在什么意义之下,这二者各是一个动物,则他给其中一者的定义就只适合该一者。

同名同义的语词反之,当若干事物有一个共有的名称,而相应于此名称的定义也相同的时候,则这些事物是同名同义的语词。

例如:“一个人”和“一头牛”都是“动物”,它们是被同名同义地加以命名的,因为二者不仅名称相同,而且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也都相同。

如果有人要说出在什么意义之下,这二者各是一个动物,则他所给其中一者的定义,必然完全同于他所给另一者的定义。

引伸的语词如果事物的名称是从另外一个名称引伸出来的,但引伸出来的名称和原来的名称有不同的语尾,则这些事物是由引伸得名的语词。

例如:“语法家”这个名称是从“语法”这个词引伸出来的,“勇士”则是从“勇敢”这个词引伸出来的。

第二章单词与复合词语词的形式,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复合的。

单一的词,如“人”,“牛”,“奔跑”,“获胜”;复合的词,如“人奔跑”,“人获胜”。

1.有些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但绝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

例如,“人”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个别的人,但绝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

(所谓“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我的意思不是指部分存在于整体中那样的存在,而是指离开了所说的主体,便不能存在。

)2.有一些词则是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但绝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

例如,某些语法知识是存在于心里的,但却不可以用来述说任何一个心;再者,一种特殊的白色可以存在于一个物体之内(因为颜色需要一个物质基础),但绝不可以用来述说任何物质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十大范畴之首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十大范畴之首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十大范畴之首亚里士多德在其逻辑思想中提出了十大范畴,这些范畴是对世界万物的分类及描述。

其中,最重要的范畴,是“实体”或“存在”。

这个范畴描述了一切有实际存在的物体或概念,是整个逻辑思想的基础。

实体是人们研究世界的出发点,任何一种事物或概念都是具体实体。

比如,我们研究一个人,他的身体、思想、行为都是实体。

我们分析一种情感,爱、恨、快乐等都是具体实体。

而虚拟的存在,如梦境、幻想等,并不是实体,因为它们无法被实际观察、衡量或证明。

在实体这一范畴中,又可划分为九个互相关联的次范畴。

它们是:物质、数量、质量、关系、属性、时间、地点、状态和行动。

物质指的是一切物体、生物或非生物,如人、石头、树木等。

数量指的是物体的数量,如一人、两块石头等。

质量则指物体的质地、密度、形态等性质的描述。

关系指物体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

属性则对物体或概念的特点或特征进行描述,如人的智力、勇气等。

时间指的是物体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如今天、昨天等。

地点则指物体或事件发生的地点,如家、学校、城市等。

状态则指物体或人的状态,如生、死、兴奋、沮丧等。

最后,行动指的是人或物体的行动,如走路、吃饭等。

这些次范畴都是互相关联的,不能孤立地存在。

例如,人的智力属于属性的范畴,但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借助于人这个物质的实体才能被描述。

同样,状态的变化也需要时间的描述。

上述的分类系统能够帮助人们更为系统地认识世界,对于科学的研究和人文的探讨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范畴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和面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于主体里的东西,大多数都不能用 其名称和定义来述说他们存在于其中的那 个主体。 • 在第二性实体中,属比种更加真正的是 实体。
• 第一性实体不能用来描述任何东西,但第 二性实体时,属可以用来说个体,种可以 用来说属和个体。 • 实体没有相反者。 • 实体不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 • 实体最突出的标志:保持数量上的同一性 时,实体能容许有相反的性质。
句子:名词和动词组成句子,而句子是一连串有意义 的声音,但只是作为表达,而不是作为肯定命题或者否定 命题。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句子都是命题,只有那些自 身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句子才是命题。说到底,命 题是通过句子来表达的,但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是命题,命 题必须有真假,无真伪可言的句子不是命题(如祈祷、夸 赞),也就不是逻辑研究的范围。 总之,在亚里士多德对命题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 任何命题都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有所断定,一个是 有真假之别。他对命题的这种定义以及结构的规定塑造了 现代形式逻辑“命题”定义的雏形。
• 相对的东西能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但并 不是所有的都容许。 • 一切都会是相对的,但一个东西借提及别 的东西来说明,并不就使这个东西本质上 成为相对的东西。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确切 的知道一个东西是相对的,他也就会确切 的知道这个东西与什么东西有关。
性质
• 性质一词有多种意义。 1.有一种性质我们可称为“习惯”或“状 态“。 三类是影响的性质和影响。如:酸甜、 冷热、黑白还有灵魂。 4.第四类是物的形或形状。
数量
数量是分离的或连续的。 分离的数量的例子如数目和语言的;连 续的数量的例子如线,面,立体,此外还 有时间和空间。 有些数量其整体的部分之间有一定位置 上的一定关系如线,面;有些数量其内部 各个关系之间却没有这种关系,如立体、 空间、时间、语言等。
• 数量没有相反者,对于一个确切的数字来 说。在空间方面容许数量有一个相反者。 • 数量不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 • 数量最突出的标志 是它被称为等于或不等 于别的任何东西。不是数量的东西,看起 来就绝不能被称为等于或不等于。

前九章论述本体“ 主范畴” 与“ 数 量”、“关系”、“性质”等9个“次范 畴”。 • 后六章论述“对立” 等5个“ 后范 畴”。
1. 同名异义的东西、同名同义的东西;由引申得名的东西。 2. 简单用语和复合用语。 3. 《范畴篇》对现实存在的事物进行了逻辑分类: 关于事物: (a ) 有些是述说一个主体, 但不存在于任何主体中 的。例如, 人可以述说一个主体个别的人, 但不存在于任何主休中。 (b)有些存在于一个主体中, 但不述说任何主体。例如, 某种白色存 在于主体物体中, 但不述说任何主休。(c) 有些既述说一个主体, 也 存在于一个主休中。例如,知识存在于主体人心中, 也述说语法。(d) 有些既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 也不述说一个主体。例如,个别的人或 个别的马, 既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 也不述说一个主体。 • 亚里士多德用于以上分类的标准有两个: 是否述说一个主体, 以及是否存在于主休中。所谓“存在于” , 亚里士多德解释道, 不 是指作为部分存在于事物中, 而是指离开了有关主体就不能存在º
先于
有以下几种意思: • 1. 与时间有关的; • 2. 存在的次序不能颠倒; • 3. 用来谈及任何次序; • 4. 更好的和更可尊敬的都被称为有自然地 优先权 。
同时
• 1.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物,在绝对意义下 被称为同时的。 • 2.那些其中一个的存在必然使另一个存在, 但任何一个绝不是使另一个存在原因的事 物,按本性说就被称为同时的。 • 3. 那些在同一个种里被相互区分开来并且 彼此相互对立的属,也被称为同时的。
• 一个性质可以是另一个性质的相反者。 • 性质容许有程度的不同。
活动和遭受
• 活动和遭受都容许有相反者,都容许有程 度上的不同。
• 第十至十五章论述了同事物变化相关的对 立、先于、同时、运动、所有等5个范畴, 是十范畴后添加论述的,一般称它们为后范 畴。
对立
这个词语各种意义: 1. 相关者的相互对立; 2. 相反者的相互对立; 3. 缺乏者的相互对立; 4. 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的相互对立。
关系
• 有些东西,由于他们是别的东西的,或者以任何 方式与别的东西有关,因此不能离开别的东西而 加以说明,我们都称之为相对的东西。如,“更 高”、“二倍”,其他还有“习惯”、“状态”、 “知觉”、“知识”、“姿态”。 所以那些借着 与某一物的关联而说明其性质的词语都称为相对 的。 • 相对的东西可以有相反者。但不是所有的都有相 反者。
范畴篇 解释篇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 工具论” 中的首要之作 《范畴篇》, 既是他和其老师柏拉图在思想上分 道扬镰、建立前期形而上学的哲学纲领, 也是他 着手创建逻辑学的奠基之作。 《范畴篇》紧密 交融着哲学与逻辑思想, 运用哲学与逻辑的意义 分析, 论析主范畴、次范畴与后范畴, 建立了一 个创新的范畴系列。 《范畴篇》奠立了 一种分析理性, 它对发展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理性 传统, 对亚里士多德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都是 有重要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在作了以上分类之后, 接着 又对简单的语词进行分类, 从中划分出十 类逻辑范畴:每一个不是复合用语的那些简 单的语词意指实体、数量、性质、关系、 地点、时间、姿势、状况、活动、遭受。 • 亚里士多德首先通过范畴分类达到了 存在的分类, 即实体存在和属性存在。其 次, 在这种区分中, 亚里士多德以逻辑上 的主宾词关系表述了存在的实体与其属性 的关系:实体作为主词主要指个别事物, 而 属性作为宾词则是个别事物各方面的性质。
解释篇
•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解释篇》里详细论 述了关于命题的理论。在他探讨命题理论 之前澄清一了下命题的概念。首先,在阐 述“命题是什么”之前,亚氏先定义了名 词和动词,然后解释了否定、肯定、命题 以及句子各是什么意思。
• 《解释篇》的1—4章解释了各种词的定义。 • 1. 作为孤立的词,既非正确的,也非错误 的。 • 2. 名词:一个由于习惯而由其意义的声音, 它是没有时间性的,它的任一部分离开了 其他部分就没有意义。 • 不确定名词:实际上没有一个公认的词 用来指称这一用语。如 “非人”。
• 3. 动词:一个词在其本身意义之外尚带有时间的 概念者。比如:“健康” “是健康的” • 不确定动词:常附带有时间性的意义,但并没 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来代表这种变种。比如:“不 健康的” “没有病的”。 • 动词的时态:“已失去”与“将失去”也不是动 词,而是动词的时态。动词与时态的区别是:动 词表示现在的时间,而时态则表示除现在时间以 外的一切时间。
运动
• 运动有六种:产生、消灭、增加、减少、 改变、位移。 • 1.这几种运动彼此是有分别的。 • 2. 静止是运动的相反者,但各种不同的运 动形式是以其他运动形式作为相反者。

有的以下几种不同的意义: 1. 用来说习惯,状态或其他性质的; 2. 说数量; 3. 说衣着; 4. 说身体的一部分或戴在我们身上的某个东 西; 5. 说内容; 6. 已获得的东西。

《范畴篇》第六至九章, 论述了依存于主体并可表述主 体的九个范畴数量、关系、性质、位置、时间、状况、属 有、动作、承受, 相对实体而言, 一般称它们为次范畴。 • 第十至十五章论述了同事物变化相关的对立、先于、 同时、运动、所有等5个范畴, 是十范畴后添加论述的,一 般称它们为后范畴。 • 这些论述是在确立实体为存在中心的基点上, 进而探 讨实体的属性、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变化, 也是亚 里士多德前期存在论与实体论思想的重要内容, 也融贯着 哲学与逻辑分析, 是他形成与发展逻辑理论的重要环节。
实体
• 实体,就其真正的,第一性、最确切的 意义而言,就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 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边的东西, 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但是在 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属而包含着属的东 西也被称为实体。例如,个别的人是被包 含在人的这个属里,而“动物”又是这个 属所隶属的种;因此这些东西——就是说 “人”这个属和 “动物” 这个种——就 被称为第二性实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